首页 / 正文

藏要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

《藏要》全部章节目录

(1)藏要第一輯叙
(2)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
(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
(8)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
(9)大般若經十六分總
(10)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方便般若二十品
(11)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
(1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九
(1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
(1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一
(1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二
(1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
(1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
(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
(1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六
(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七
(2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八
(2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
(2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
(2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一
(2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
(2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
(2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
(2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
(2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六
(3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3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八
(32)大般若經第二會序
(33)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
(34)大般若經第五分校勘說明
(3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
(3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七
(3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
(3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
(3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
(4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
(4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
(4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
(4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四
(4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五
(45)大般若經第五會序
(46)華嚴經十地品校勘說明
(4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4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4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5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5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5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5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校勘說明
(5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55)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5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
(57)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58)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
(59)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60)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61)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
(62)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63)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64)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
(65)解深密經校勘說明
(66)解深密經品目
(67)解深密經卷第一
(68)解深密經卷第二
(69)解深密經卷第三
(70)解深密經卷第四
(71)解深密經卷第五
(72)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
(73) 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六
(74)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七
(75)大菩薩藏經卷第十八
(76)大菩薩藏經卷第十九
(77)勝鬘師子吼經校勘說明
(78)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79)大寶積經無量夀會校勘說明
(80)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81)大寶積經卷第十八
(82)妙法蓮華經校勘說明
(83)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84)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85)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86)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87)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88)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89)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90)妙法蓮華經後序
(91)雜阿含經緣起誦校勘說明
(92)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93)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94)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95)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96)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97)菩薩戒羯磨文
(98)菩薩戒本
(99)菩薩戒本序
(100)十誦比丘戒本羯磨校勘說明
(101)十誦羯磨比丘要用
(102)十誦比丘戒本
(103)附錄十誦比丘衆學法三本類勘表
(104)善見律毗婆沙校勘說明
(105)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一
(106)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
(107)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三
(108)中論校勘說明
(109)中論品目
(110)中論卷第一
(111)中論卷第二
(112)中論卷第三
(113)中論卷第四
(114)辯中邊論校勘說明
(115)辯中邊論品目
(116)辯中邊論卷第一
(117)辯中邊論卷第二
(118)辯中邊論卷第三
(119)攝大乘論本校勘說明
(120)攝大乘論本品目
(121)攝大乘論本卷第一
(122)攝大乘論本卷第二
(123)攝大乘論本卷第三
(124)大智度論校勘說明
(125)大智度論初品品目
(126)大智度論卷第一
(127)大智度論卷第二
(128)大智度論卷第三
(129)大智度論卷第四
(130)大智度論卷第五
(131)大智度論卷第六
(132)大智度論卷第七
(133)大智度論卷第八
(134)大智度論卷第九
(135)大智度論卷第十
(136)大智度論卷第十一
(137)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138)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139)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140)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141)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142)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143)大智度論卷第十八
(144)大智度論卷第十九
(145)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146)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147)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148)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
(149)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150)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五
(151)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152)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
(15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八
(154)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
(155)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156)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157)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二
(158)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159)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
(160)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校勘說明
(161)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第二十八
(162)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163)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
(164)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165)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166)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
(167)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168)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169)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170)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171)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172)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
(17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六
(174)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
(175)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176)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
(177)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
(178)集論校勘說明
(179)論議品第八
(180)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一
(181)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
(182)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三
(183)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
(184)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
(185)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
(186)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187)唯識二十論校勘說明
(188)唯識二十論〈不分品〉
(189)唯識二十論
(190)附錄唯識二十論頌
(191)成唯識論校勘說明
(192)成唯識論〈不分品〉
(193)成唯識論卷第一
(194)成唯識論卷第二
(195)成唯識論卷第三
(196)成唯識論卷第四
(197)成唯識論卷第五
(198)成唯識論卷第六
(199)成唯識論卷第七
(200)成唯識論卷第八
(201)成唯識論卷第九
(202)成唯識論卷第十
(203)附錄唯識三十論
(204)成唯識論後序
(205)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
(206)因明正理門論本〈不分品〉
(207)因明正理門論本
(208)附錄義淨補譯正理門論初段釋文
(209)品類足論辯千問品校勘說明
(210)品類足論品目
(211)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
(21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
(213)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二
(214)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三
(215)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四
(216)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五
(217)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
(218)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
(219)附錄三種毗曇法門對照表
(220)異部宗輪論校勘說明
(221)異部宗輪論〈不分品〉
(222)異部宗輪論
(223)成實論卷第十八
(224)成實論卷第十八
(225)成實論卷第十八
(226)成實論卷第十八
(227)成實論卷第十八
(228)成實論卷第十八
(229)成實論卷第十八
(230)成實論卷第十八
(231)成實論卷第十八
(232)成實論卷第十八
(233)成實論卷第十八
(234)成實論卷第十八
(235)成實論卷第十八
(236)成實論卷第十八
(237)成實論卷第十八
(238)成實論卷第十八
(239)成實論卷第十八
(240)成實論卷第十八
(241)成實論卷第十八
(242)成實論卷第十八
(24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4)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5)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6)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7)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8)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49)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50)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5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5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253)藏要第二輯敘
(254)藏要第二輯校例
(255)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256)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中
(257)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下
(258)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259)大方廣佛華嚴經
(260)華嚴經十回向品
(26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26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26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26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26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26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26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26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26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27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271)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十三
(272)大涅槃經師子吼品
(273)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274)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
(275)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276)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
(277)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278)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279)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
(280)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一
(281)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二
(282)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
(283)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
(284)維摩詰所說經品目
(285)維摩詰所說經卷上
(286)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287)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288)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289)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290)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29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292)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
(293)法句經卷上
(294)法句經卷下
(295)四分戒本〈曇無德出〉
(296)附錄四分巴利二本衆學法對照表
(297)彌沙塞五分戒本
(298)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
(299)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300)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
(301)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302)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30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二
(304)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
(305)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四
(306)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
(307)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308)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
(309)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
(310)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311)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312)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31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314)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315)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316)十二門論
(317)百論卷上
(318)百論卷下
(319)廣百論本
(320)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
(321)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
(322)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323)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
(324)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325)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326)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六
(327)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
(328)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
(329)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九
(330)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
(331)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33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33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33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335)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五
(336)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337)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二
(338)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339)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340)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五
(341)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342)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
(34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344)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
(345)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三
(346)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
(347)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348)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
(349)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350)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351)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
(352)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
(35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
(354)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
(355)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三
(356)觀所緣論釋
(357)佛地經論卷第一
(358)佛地經論卷第二
(359)佛地經論卷第三
(360)佛地經論卷第四
(361)佛地經論卷第五
(362)佛地經論卷第六
(363)佛地經論卷第七
(364)因明入正理論
(365)菩提行經卷第一
(366)菩提行經卷第二
(367)菩提行經卷第三
(368)菩提行經卷第四
(369)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0)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4)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5)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6)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7)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8)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79)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0)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2)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4)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5)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6)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7)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8)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89)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39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
(39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三
(39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
(39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五
(39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
(39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
(39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
(39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九
(39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百
(399)華嚴行位七品讀
(400)淨行品第十一
(401)梵行品第十六
(402)十住品第十五
(403)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404)十忍品第二十九
(405)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406)十行品第二十一
(407)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408)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中
(409)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
(410)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411)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
(412)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
(413)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
(414)大般涅槃經卷第三
(415)大般涅槃經卷第四
(416)大般涅槃經卷第五
(417)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418)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419)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420)大般涅槃經卷第九
(421)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422)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423)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424)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425)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426)合部金光明經品目
(427)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
(428)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
(429)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
(430)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
(431)佛說義足經卷上
(432)佛說義足經卷下
(433)大乘密嚴經品目
(434)大乘密嚴經科文
(435)大乘密嚴經卷上
(436)大乘密嚴經卷中
(437)大乘密嚴經卷下
(438)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439)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440)中阿含經卷第五十
(441)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
(442)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
(443)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
(444)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
(445)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
(446)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六〈此一卷是悔衆教罪法〉
(447)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
(448)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八
(449)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
(450)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十
(451)附錄百一羯磨檢目
(452)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一
(45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二
(454)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
(455)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
(456)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457)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六
(458)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
(459)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
(460)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九
(461)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
(462)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46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464)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三
(465)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466)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
(467)菩提資糧論大科
(468)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469)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470)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471)菩提資糧論卷第四
(472)菩提資糧論卷第五
(473)菩提資糧論卷第六
(474)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475)顯揚聖教論大科
(476)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477)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478)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479)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480)顯揚聖教論卷第五
(481)顯揚聖教論卷第六
(482)顯揚聖教論卷第七
(483)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484)顯揚聖教論卷第九
(485)顯揚聖教論卷第十
(486)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
(487)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488)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三
(489)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
(490)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五
(491)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492)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49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
(494)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495)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496)大乘掌珍論科文
(497)大乘掌珍論卷上
(498)大乘掌珍論卷下
(499)成唯識寶生論科目
(500)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501)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二〈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502)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503)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504)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505)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三
(506)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四
(507)三法度論卷上
(508)三法度論卷中
(509)三法度論卷下
(510)解脫道論卷第一
(511)解脫道論卷第二
(512)解脫道論卷第三
(513)解脫道論卷第四
(514)解脫道論卷第五
(515)解脫道論卷第六
(516)解脫道論卷第七
(517)解脫道論卷第八
(518)解脫道論卷第九

猜你喜欢
  悲华经·佚名
  道行般若经·佚名
  阿难同学经·佚名
  佛说八阳神咒经·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智旭
  父子合集经·佚名
  骂意经·佚名
  天请问经·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佚名
  八大灵塔梵赞·佚名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窥基
  华严原人论·宗密
  大宋僧史略·赞宁
  锦江禅灯·丈雪通醉
  长老偈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郁达夫

    ◆入汤山温泉峰峦都似绿云鬟,一道清溪曲又弯。日暮欲寻孤店宿,斜风细雨入汤山。◆宿汤山温泉夜闻猛雨两首百道飞泉石共流,千章花木惹清愁。离人一夜何曾睡,山雨山风共入楼。花落千年魂不返,东风何事更哀鸣?明朝尚有西征路,乞

  • 第二折·郑光祖

    (净扮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戎实是美,见阵交锋敢对垒。昨日教场去点军,吊下马来跌了腿。某姓陶名去南,在于履癸部下,为元帅统军之职。今有天乙,在履癸手下,为方伯之职。此人背了履癸之恩,自领一枝人马,与俺交锋,量你湫洼之

  • 卷五十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一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六接武【下之一】李益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汴河曲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早度破讷沙

  • 卷六十·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白居易【三】古体诗【三】访陶公旧宅【并序】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徃岁渭川闲居常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黙黙又题此诗云垢尘不汚玉灵鳯不啄羶呜呼陶靖节生

  • 兄问来由·佚名

    (公白)三阳时节近年边,一番人物迎春意;春去不久便回转,人今老了袂少年。(唱)三阳时节是年边,家家安排迎亲眷;周天运气,流行四时;寒来暑往,又一年。春秋如暖,冬景寒凄;草木凋零,物孤恓。风飞雪白,细如丝;花无色,月影移。人损瘦,惜寒衣;夜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五·佚名

    嘉靖三年春正月丙寅朔上御奉天殿受文武群臣贺免宴赐节钱钞遣建昌侯张延龄京山侯崔元安昌伯钱承礼分祭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遣庆阳伯夏臣祭景皇帝陵寝朝鲜国王李怿差陪臣礼曹参判崔重洪等朝贺贡马及方物赐宴并

  • 一三七○ 署江西巡抚姚棻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佚名

    一三七○ 署江西巡抚姚棻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署江西巡抚臣姚棻跪奏,为遵例具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附载《发明》、《广义》各条,语多偏谬,遵照钦定改本,于坊版内一律铲改,刷

  • ●东瀛纪事卷下·林豪

    鹭江林豪卓人着官军收复彰化县始末涂库拒贼始末翁仔社屯军始末逆首戴潮春伏诛戆虎晟伏诛余匪灾祥丛谈(上)丛谈(下)官军收复彰化县始末同治二年冬十月,新任台澎兵备道丁曰健(述安,安徽举人)以兵抵竹堑。先是在籍道员林占梅奉檄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七·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 拯船颁赏 闽督何(璟)奏为总兵随征积劳病故乞恩该恤折(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京报) 闽督何(璟)奏为拣补海外要缺同知折 书「都察院奏福建林戴氏呈控冤案折」后 闽省大计 生番犷悍 恭录上谕(一道) 发抄旨一道(正月二十三

  • 衍圣公和张天师·吴晗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中国两个最有历史最受朝野尊敬的家族族长的故事。第一个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衍圣公孔弘绪:三月癸卯,衍圣公孔弘绪坐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法当斩。以宣圣故,削爵为民,以弟

  • 尧曰第二十·朱熹

     凡三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咨,嗟叹声。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

  • 卷九·高攀龙

    <经部,春秋类,春秋孔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孔义卷九    明 高攀龙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楚已取彭城封鱼石戍之三百乗矣曷为系之宋楚不得取之宋鱼石不

  • 卷十三·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三     宋 黄伦 撰啓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无垢曰有扈继禹之后然其罪止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东坡谓不用夏之正朔服色也其説是矣意必以尧舜禅让而啓遂传其家为辞其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全文·佚名

    唐于阗三藏提雲般若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於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其菩提树。根深坚固。善植於地。如栴檀柱。树身佣长。傍无枝叶。坚实圆满。名阿湿波他。所有诸鸟。不能飞过。皮

  • 菩萨生地经·佚名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迦维罗卫国释氏精庐。尼拘类树下坐。与五百比丘众俱。是时城中有释种长者子。名差摩竭。行诣佛所。稽首毕一面坐。叉手白佛言。菩萨何行。疾得无上正真之道。普具三十二相。

  • 卷第二十八·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二十八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青五 洛京韶山寰普禅师(青五夹山会嗣) 白头因参。山曰莫是多口白头因么。因曰不敢。山曰有多少口。曰通身是。山曰寻常向甚么处屙。曰向韶山口里屙。山曰有

  • 目录·佚名

    云外禅师语录目录卷之一菩提上堂卷之二老祖上堂卷之三神鼎上堂卷之四普说(二)卷之五小参卷之六小参卷之七机缘卷之八机缘法语(附)卷之九拈颂卷之十书问卷之十一偈净土咏(附)卷之十二诗卷之十三杂着卷之十四散话卷之

  • 魏书·魏收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