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一月衣學處第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畜長衣或經一月或復過

  此廢修正業.[一]因望滿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衣已竟羯恥那衣復出.得非時衣欲須應受受已當疾成衣.若有望處求

  令滿足.若不足者得畜經一月.若過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得非時衣者若五月一月是謂衣時.異此名非時.若在時中得衣不分別無犯.於非

  時中若衣不足更有希望處應求令足。應受者合畜也.有望處者謂於親友及阿遮

  利耶等或五年會等我當得衣或時轉換.若不足者我欠爾許衣求令滿足。

  若苾芻於月一日得青黄等色衣應法滿足而不作衣.復生異望更得如是相似之

  注:

  [一]此八字依麗刻加.藏本無文.

  ********************

  物我當成衣者.或無希望.於十日內無犯。至十一日得捨墮罪。若未足者得齊一月.

  若過者得泥薩祇。若十日內於所望處情皆斷絕.過十便犯。有二種衣.一未用衣謂

  是新衣.二曾用衣謂於三時隨一時中已經受用.得此二衣量未滿足畜過一月不

  分別者得捨墮罪。

  使非親尼浣故衣學處第四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因精污裙與故二尼笈多令浣.彼持不淨

  置女根內及安口中.[一]爲因求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打故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此爲除婬染煩惱故.復爲廢彼正業是故因開親尼爲浣.又爲防其譏嫌過故亦爲

  數數親近女人令自煩惱轉增盛故.爲斯衆過制斷非親。言非親者非親族也.言親

  族者謂從七世祖父母已來所有眷屬咸名親族.異此非親。言苾芻尼者謂受近圓

  非餘下衆.諸餘學處同此應知。言故衣者謂曾經著.是守持衣體應淨法者方犯。若

  注:

  [一]此八字依麗刻加.藏本但有煩惱.不詳其事.下至第十學處均同.

  ********************

  老病無力或苾芻尼恭敬尊德情樂爲洗及是門徒悉皆無犯。令洒氈褥得惡作罪。

  浣者下至以水一浸卽名爲浣或泥污令洗.染者乃至一入染汁.打者下至將手一

  打一拍。

  實非親族爲非親想疑令浣染打得捨墮罪.實是親族非親想疑令浣染打咸得惡

  作.與衣已後尼轉根者或時歸俗得方便罪.使非親尼親尼爲浣亦得惡作.意浣此

  衣錯浣餘衣者但得墮罪無其捨法。凡見門徒爲非不止.由不正教故師亦得罪。言

  無犯者.或三寶衣物或使親尼或時自浣或師主爲浣或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或使

  親尼非親爲浣斯皆無犯。令他浣衣有四種別.一者不浣二者微浣三者善浣四者

  過浣.如是染打同有四別.犯有輕重隨事應知。有五染色謂根皮葉華果.然非法色

  有其二別.一謂八種大色。何者是耶.頌曰.紫礦.紅藍.鬱金香.朱沙.大青.及紅茜.黄丹.

  蘇方八大色.苾芻不應將染衣。二謂深緋色及淺緋色.此二種色若爲玩好心著者

  皆不清淨得惡作罪。若有施主生敬重心將大色衣持施苾芻.應用餘色壞其大色.

  ********************

  著時無犯。凡著衣服應捨三種心生五種心。言三種者一喜好玩飾心二輕賤受用

  心三矯覓名稱心.後謂詐著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希招利譽.如是三心皆不應

  作.但求壞色趣得充身順大師教進修善品。言五種心者一知量二知間隙三知思

  察四知時五知數.言知量者受用衣時知其新舊量度而用徐徐緩牽勿使傷損後

  求難得.言知間隙者不可頻頻常著一衣臭而疾破可間用之.言思察者心常思察

  此衣來處極難非自臂力由他施己作報恩心受用之時勿爲非法.言知時者寒熱

  適時受用合度若乖時節自損損他.自損者不益己身.損他者福不增長.言知數者

  十三資具足得資身多畜貯求長貪廢業。攝頌曰.知量.知間隙.思察.識其時.知數受

  用衣.自他俱利益。若衣須洗者或時自洗或遣門徒或近事男或近事女或是可信

  浣衣之人.勿不用心令衣有損。凡洗浣衣有五種利.除臭穢氣蟣虱不生身無瘙癢

  能受染色堪久受用.不洗衣者翻成五失。著染色衣亦有五利.順聖形儀故令離傲

  慢故不受塵垢故不生蟣虱故觸時柔輭易將護故。過分浣衣有五種失.能令疾破

  ********************

  故不堪苦用故受用勞心故無益煩勞故障諸善品故.著好染衣亦有五失.自長驕

  恣生他嫉心故令他知是冶容好色故能令求時多勞苦故能障善品事故過染損

  衣用不牢故.若過打時亦有五失.四過同前五過打損衣用不牢故。難陀苾芻過打

  衣故.佛言受用衣者不應打不極打.若於施主得極打衣有好光色柔壞而用.仍不

  壞者或置露中摩使光失或可以水灑浸而用.若用僧伽物亦應如是。有釋準此總

  不聽打.又有釋云若爾但遮其打何須云極打耶.故知遮其過打不遮其打.又復遣

  浣染打遮非親尼不障餘者卽知衣有許打之義。如前所說不依行者咸得對說惡

  作之罪。

  取非親尼衣學處第五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苾芻從嗢鉢羅苾芻尼取賊施衣.[一]其事同前譏

  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從非親苾芻尼取衣者.除貿易.泥薩祇波逸底迦。

  注:

  [一]原刻此句作由貪著心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言非親者由於非親尼處取衣自濟不顧有無.若於親處懷顧念心.因制不聽非親

  處取。除貿易者或以衣換同體別體.或全酬價或半價或少或多或劣或勝或相似

  物隨衣主意而換易之.或觀彼意愍而爲受.或爲報恩或爲福德或供養心受皆無

  犯。又設非換易.作如是心我當酬直此亦名換.若爲飾玩若輕慢心若矯誑意而換

  易者咸得惡作。

  若無上下衣者應受.若過受者便得捨墮。境想及疑同前學處。或不對面取或遣書

  等取或衣不現前.咸得惡作。無犯者.謂求寂女及學戒女或施僧伽或聽妙法情生

  欽仰.或近圓時所有惠施.或酬價直或共换易.或知彼尼是福德者彼以衣物置苾

  芻前我有餘衣現無闕乏願爲受之作是言已捨衣而去.或親友想或暫用想.如斯

  等衣受皆無犯。

  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學處第六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善能說法諸俗男女深生敬信有心供養言

  ********************

  許惠衣.旣聞語已往就其家強從索衣.因生煩惱令他不樂長自貪求。[一]其事同前由

  過限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除餘時.泥薩祇波逸底迦.餘時者若苾芻奪衣失

  衣燒衣吹衣漂衣此是時。

  言居士居士婦者簡餘黄門.謂是男子女人方得重罪.若是不男二根外道之類但

  得惡作。言乞者或自乞或使人乞。言奪衣者謂被賊奪或他與衣後還卻索.言失衣

  者謂失落或忘處或蟲鼠齧傷.言燒衣者或火燒或灰汁壞.言吹衣者謂風吹去.言

  漂衣者謂水漂也。衣價色量三種不同.價謂直五迦利沙波拏等.色謂青黄赤白等.

  量謂五肘等。

  此中犯者.謂價量滿足乞時惡作得便本罪。於非親想疑等.準上應說。或現身相或

  遣書等或時減量或乞經緯或取時根轉或出諂言或詐欺誑或現異相或苦言求

  覓者.咸得惡作。無犯者.謂失奪等或他施衣或乞衣繢得小片物或乞小片他與大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譏嫌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段或乞雨衣或乞蚊幬或爲衆乞或從非人傍生趣乞.咸悉無犯。

  過量乞衣學處第七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六衆苾芻數被賊奪.因斯過分乞上下衣.事惱同前制斯

  學處。

  若復苾芻奪衣失衣燒衣吹衣漂衣從非親居士居士婦乞衣.彼多施衣苾芻若須應

  受上下二衣.若過受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施者謂重重施慇懃施真心施詐心施勝心施劣心施期心施隨順施不順施自

  財施他財施共他施去時施還時施瞋心施喜心施慣習施不慣施現相施自言施

  遣他施自手施.此等施相據施主心有斯差別.隨順施詐心施瞋心施乞得之時得

  惡作罪.餘皆本罪。言上下衣者有其二種.一苾芻上下衣.上者僧伽胝横五肘豎三

  肘.下者裙也横五肘豎二肘.二俗人上下衣.上者長十一肘闊三肘.下者長七肘闊

  二肘。有云下者謂裙及僧脚崎.上者謂三衣也。

  ********************

  若乞苾芻上下衣或乞俗人上下衣各依量得者無犯.若過量求者乞時得惡作.入

  手犯捨墮。若乞俗人上下衣縱少不足不應更乞.若更乞者得罪.若有盈長不須還

  主。若乞苾芻上下衣不足者應須更乞.若長應還.若不還者得捨墮罪。

  知俗人許與衣就乞學處第八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於俗人處強索衣價.施主俛仰情不得已買

  物與之.[一]其事同前過限待緣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共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及時應用.此

  苾芻先不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爲我所辦衣價可買如是清

  淨衣及時與我爲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衣價者謂貝齒金銀.買者非乞得也.言如是衣者謂價直五迦利沙波拏乃至五

  十迦利沙波拏或青色等或長五肘乃至五十肘.言清淨者謂非駝毛緂等由體不

  堪爲衣用故.言及時者謂順苾芻須用之時或順苾芻開畜之時。言先不受請者未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相觸惱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曾言請.言善哉仁者卽是讚歎勸喻之辭.言爲好者更求勝大謂價色及量悉皆精

  妙。

  若過量求乞時惡作.入手捨墮。未近圓時已興方便.近圓之後方始獲財.準前應說。

  無犯者.若從天等乞或乞縷繢及小帛片等無犯。

  勸共作衣學處第九

  若復苾芻有非親居士居士婦各辦衣價當買如是清淨衣與某甲苾芻.此苾芻先不

  受請因他告知便詣彼家作如是語.善哉仁者爲我所辦衣價可共買如是清淨衣及

  時與我爲好故.若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此之學處緣罪同前.然由夫婦二人別出衣價欲各買上衣持施苾芻苾芻勸令合

  作一衣.以此爲異。

  過限索衣學處第十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王舍城大臣名勃里沙哥羅.因有商客遂寄衣價與鄔

  ********************

  波難陀.時鄔波難陀聞已往取持付餘人復從強索.彼人有事須赴衆集苾芻不許

  遂卽取價相還.由去違時遂乖衆制被罰六十迦利沙波拏.取不淨財不護他意致

  生惱亂.[一]因受不淨財事同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若王若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使爲苾芻送衣價.彼使持衣價至苾芻所白

  言大德此物是某甲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遣我送來大德哀愍爲受.是苾芻語彼使

  言仁者此衣價我不應受若得順時清淨衣應受.彼使白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苾

  芻言有.若僧淨人若鄔波索迦此是苾芻執事人.彼使往執事人所與衣價已語言汝

  可以此衣價買順時清淨衣與某甲苾芻令其披服.彼使善教執事人已還至苾芻所

  白言大德所示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得清淨衣應受.苾芻須衣應往執事人所若二若

  三令彼憶念告言我須衣.若得者善.若不得者乃至四五六返往彼默然隨處而住。若

  四五六返得衣者善.若不得衣過是求得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若竟不得衣.是苾芻

  應隨彼送衣價處若自往若遣可信人往報言仁爲某甲苾芻送衣價彼苾芻竟不得

  注:

  [一]此十字依麗刻加.

  ********************

  衣仁應知勿令失此是時。

  王者謂灌頂王.大臣者謂親輔佐國政.婆羅門者是貴種.居士者謂諸貴人.等者謂

  城內外人。言此衣價我不應受者何謂不應.謂諸苾芻不應自作一國之主及半國

  王等.亦不受畜金銀寶等穀粟米豆村園奴婢牛羊車乘。此金銀等僧伽應受別人

  不應受.若田地園圃亦合衆畜.應與寺家淨人及餘俗人計分徵課以供僧伽.若使

  淨人及傭作人自作田者所有穀麥菜蔬果實並皆不淨苾芻不應食.又銅盤銅椀

  釜鑊瓮器咸是僧伽非別人畜.若須守護應差掌器具人隨時摩拭勿令黑壞.若僧

  伽器物分與別人受用無犯.若諸苾芻畜私銅器者得惡作罪.匙及飲水器幷安鹽

  盤子衣鉢臥具病藥所須別人應畜。言僧伽淨人者謂寺家淨人也.鄔波索迦者謂

  受三歸及五學處。言默然住者有四住處爲六詰問.何謂四處.一廠處二舍處三田

  處四店處.廠謂於中作瓦器等及剃髮處.舍謂居宅.田謂稻蔗田中.店謂賣貨之處.

  言六詰問者.謂掌衣價人見苾芻來作如是語仁何故來仁極善來應坐此座應食

  ********************

  此餅應噉此飯應飲此漿.苾芻聞已尋聲答言爲衣故來.一一言時若尋聲疾答令

  彼無暇作餘言者名不圓滿詰問.若緩答時令他得作餘語者名圓滿詰問。言遣可

  信者謂可委寄人及己門徒等。

  此中犯者.若王臣等送衣價來不付淨人卽自受者犯捨墮.须衣苾芻欲從索者應

  就彼.若三語六默不得衣時更欲從索初便惡作語得墮罪.得衣犯捨。有云雖自不

  設方便餘人爲索信而不遮得罪如上。若執事人[一]報云仁今可取衣直.苾芻應言我

  已捨訖宜還本主.若云仁可取衣我當語彼.取時無犯。苾芻不作如是次第求衣犯

  [二]墮.若以不實等事詰彼而索衣價及不報主知皆得惡作。若三處並人過數索彼衣

  者犯捨墮.若三處並非人過數得衣者犯惡作罪.若以人雜非人總有八句.罪有輕

  重具如廣文说。攝頌曰.三處人爲一三句人各二三非人爲一二句兩非人.餘皆準

  義知總成於八句依教成非犯過索罪便生。若苾芻從人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便捨

  墮.若從非人或龍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便犯捨。若遣使書印乞衣價時得惡作.得亦

  注:

  [一]原刻作執.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隨.今依麗刻改.

  ********************

  犯捨。有俗人爲苾芻以衣價寄外道及非人.如是乃至更互相望若過索時得惡作.

  得便捨墮。無犯者.皆依數求得.或善方便而從索得.若索衣價時作如是語先所與

  物可見相還我今衣服現有闕少。

  攝頌曰.

  高世耶.純黑. 分六.尼師但.擔毛.浣.金銀. 納質.幷賣買。

  用野[(先*先)/日/(虫*虫)]絲作敷具學處第十一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用高世耶蠒絲而爲敷具.殺諸生命增長貪求

  廢自善品損他正信.[一]由臥具事過分廢闕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新者有二種新.一謂新造二謂新得.此據新造。高世耶者謂純高世耶[(先*先)/日/(虫*虫)]絲。言敷

  具者謂臥褥也.此有二種.一者貯褥二者[被-皮*千]成.此敷具言二種皆取.下之三戒咸據

  [被-皮*千]成。作者一自作二使人作.爲求好故爲堅牢故爲換易故。

  注:

  [一]此十四字依麗刻加.藏本無文.次下九學處均同.

  ********************

  若一蠒或小團或大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乃至未成但得輕罪.竟得捨墮。高世耶

  高世耶想疑得捨墮罪.非高世耶作高世耶想疑得墮不應捨.於高世耶非高世耶

  想無犯。若作未成而捨棄.若爲他若兩人共作若毛若麻紵若不淨物而和雜者.自

  作使人咸得輕罪。無犯者.若得已成或他已用或修故物或他施高世耶衣或施高

  世耶絲令他爲織或於其處高世耶絲綿易得者無犯。或他告言我爲仁作高世耶

  衣意欲得故默而不止遂貪心故亦得本罪。此捨受心於餘學處皆犯應知。〈言捨受

  者謂不遮止前人也.〉

  用純黑羊毛作敷具學處第十二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求黑羊毛作新敷具.由愛上色復求細輭廢

  業長貪遮無益故.[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用純黑羊毛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純黑羊毛者有四種色.一性黑二性青三泥染四尨色.言新者謂是新作。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加.

  ********************

  於純黑色若片若團若聚或披或擘或以弓彈乃至未成但得惡作.成得捨墮.餘並

  同前。

  過分數作敷具學處第十三

  若復苾芻作新羊毛敷具.應用二分純黑第三分白第四分麤.若苾芻不用二分純黑

  第三分白第四分麤作新敷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緣等同前。言第三分白者謂是脅邊項邊及脊上毛.言第四分麤者謂頭足腹毛.由

  頭足腹是行動處毛麤惡故。言不用者不依兩數便得本罪。

  無犯者.若作十斤毛褥五斤純黑二斤半白二斤半麤.若更增減準此而說。凡欲作

  褥應分其毛以爲四分.兩分黑一分白一分麤.黑中分兩三四義成.隨作褥時於後

  二分或減一兩乃至半兩或用純黑。已興方便得惡作罪.成得捨墮。

  此中犯者據用黑毛.由難求故.若後二分用作褥時隨意少多無犯。若不爲己或得

  先成或黑者易得餘色難求.斤數減增並成無犯。

  ********************

  減六年作新敷具學處第十四

  緣等同前.爲遮不樂用故愛新好者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新敷具縱心不樂應六年持.若減六年不捨故更作新者.除得衆法.泥薩

  祇波逸底迦。

  言六年持者縱不樂畜亦須年滿。

  如於此年造一褥或於此年復造一褥乃至第五年造一褥.若初造第二褥時得惡

  作罪.成得捨墮.其第一褥體非是犯。若第六年更造新者.若捨前作後或爲他作者

  無犯。或已興方便後便還俗重受近圓更復修造.或先轉根後還依舊重造成者.得

  惡作罪。或減六年作新褥者.衆應與法.或衆往觀應須三請.不應隨彼樂欲便卽與

  法.或持褥來至衆中.若長應截若短若狹應更裨補.若薄應更毛帖.若全壞不堪料

  理者應作白二與其別褥。

  作新尼師但那不用故帖學處第十五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爲造尼師但那於北方商人邊乞得五百

  張大疊.故尼師但那悉皆棄捨.世尊見已令更料理.爲欲遮其輕賤心故.[一]事惱同前

  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作新尼師但那應取故者堅處縱廣佛一張手帖新者上.爲壞色故.若苾芻

  作新尼師但那不以故者帖新者上爲壞色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師但那者謂敷具也.縱廣者正方也.所以帖者爲令牢故.若無全者廣合集故物

  而帖.言佛張手者中人三張手爲佛一張手當一肘半也.爲壞色者是堅牢義.由其

  重帖遂令受用久堅牢故。

  若以故帖新.於佛張手或減一指或減半指.此不成帖.得捨墮罪。若有故者作有故

  想疑並如上說。或忘故者或復全壞不堪補治但有新成者無犯。作尼師但那法.應

  兩重作或青或泥或赤色.諸雜彩色並不應作。可疊爲三分.在下一分應截斷作葉.

  與三衣葉同.於四邊帖緣.不依作者得惡作罪。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加.

  ********************

  自擔羊毛過三踰膳那學處第十六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往泥波羅國於彼道中遇毛車軸折便從乞

  求.多得羊毛自擔而去.[一]因道行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行路中得羊毛欲須應取.若無人持得自持至三踰膳那.若過者泥薩祇波

  逸底迦。

  行路中者謂險路中.言得者從他乞得.言須者謂有所用隨意應取.無人持者謂無

  淨人。此中犯者.謂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水塵.此七成銅塵.此七成兔毛塵.此七

  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遊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虱.此七成[麩-夫*廣]麥.此七成

  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百弓爲一拘盧舍.齊此名爲阿蘭若處。

  若苾芻於無村處自負羊毛隨路而行若過三踰膳那得捨墮罪.若路有村者或經

  七村一一村間有一拘盧舍.若苾芻經此村間而行者半村惡作.過村捨墮.村間之

  路若半拘盧舍亦得惡作.滿拘盧舍得捨墮罪。乘空持去者得惡作罪。若爲作帽富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譏嫌故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

  羅或腰絛立播密而持去者無犯。凡諸苾芻不應負擔。

  使非親尼治羊毛學處第十七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令大世主瞿答彌治理羊毛因廢正修.[一]爲因

  求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使非親苾芻尼浣染擘羊毛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浣者下至以水一漬.染者下至一入染汁.擘者下至擘一片。

  於非親芯芻尼令浣染等境想同上。若遣書令作若爲他爲三寶或兩人共作若不

  淨毛咸得惡作.餘皆同上浣故衣戒說。

  捉金銀等學處第十八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諸苾芻捉金寶等.衆人議曰若釋迦子得捉金銀等者世

  五欲樂何不受之.佛言若苾芻須薪草等應求薪草不應因此遂求金等.復於室羅

  筏城.時六衆苾芻自捉金等或令他捉.彼諸俗人外道因起譏嫌.[二]爲受不淨財事煩

  注:

  [一]此八字依麗刻加.

  [二]此九字依麗刻加.

  ********************

  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苾芻自手者謂自執捉.教他者謂使人捉.言金銀者謂金銀或貝齒或諸錢。

  此中犯者.若他人物或受他寄金銀等物及諸錢貝或復拾遺但得墮罪而不應捨.

  若得己物不爲淨法.自捉使人皆捨墮罪。他施金等己作心受.若自若他未捉觸時

  咸非本罪。若教他取時有十八種咸成其犯謂告彼云汝取此物.汝於此取.汝取此

  爾許.汝將此物.汝於此將.汝將此爾許.汝安此物.汝於此安.汝安此爾許.此之九句

  皆是對面教.於此三三各初中後據物器數如次應知.又有三三種據不對面教.謂

  於前九改此爲彼卽爲九句.合成十八。於可得處使他取時得惡作罪.捉便本罪.若

  不可得處二皆惡作。金銀等物若成不成觸皆捨墮.若非通用錢或缺或廢或少分

  似捉皆惡作。若於水陸得遺墮物應置顯處隨識者應取.無主伏藏應取於三寶中

  隨利益處用.若得有主伏藏當告主知應問記驗與相當者還之.如不相當亦入三

  ********************

  寶中用.若輕慢心而捉觸者亦得惡作。若金作金想疑皆犯捨墮.非金作金想得墮

  無捨.疑便惡作.若金非金作非金想無犯.銀等同此。此據自物得捨墮.若他物自他

  物得墮無捨.若鍮石銅鐵鈆錫捉時無犯。若被賊盜財寶等物自奪取時無犯。聞有

  難事將欲至時無淨人可得.若僧伽物若窣覩波物若法物應自掘坑密藏舉已當

  去.若後時來應自出取.無難爲者咸得本罪。若坐夏時安居施主持衣價與苾芻衆.

  卽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諸苾芻應求信敬人若寺家淨人若鄔波索迦爲淨

  施主.苾芻若得金等物時作施主物想執捉無犯.縱相去遠得不淨物遙作施主物

  心持之乃至施主命存已來並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苾芻

  隨住隨立作如是說.具夀存念我苾芻某甲得此不淨財當持此不淨財換取淨財.

  如是再三應自持舉或令人舉。若苾芻於行路中得金銀等爲道糧故應自持去或

  令淨人等及求寂持去.應知求寂於金銀等但制自畜不遮執捉。

  出息求利學處第十九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波難陀共外道交易以己麤緂換他細緂.[一]事惱同前制

  斯學處。

  若復苾芻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種種者謂作多種經求方便.出納息利者謂以錢等而規其利。

  或以金銀真珠貝玉及諸縷線貯聚穀麥驅馳車馬爲求利故.或以成物博求成物.

  應作四句。未獲之時得惡作罪.得便捨墮.出物生利亦皆同犯。若他將苾芻物爲生

  利時苾芻貪利默而不止.得利之時得根本罪。自餘境想或爲他或轉根.如斯等句

  準前應說。若爲三寶出納或施主作無盡藏.設有馳求並成非犯。然此等物出利之

  時應一倍納質求好保證.明作契書年終之日.應告上座及授事人皆使同知.或復

  告彼信心鄔波索迦。若苾芻出息得利欲捨之時.若是苾芻所應畜財捨與可信苾

  芻.若不淨財捨與信心俗人.此謂作法非是永施.若不還者應就強索不可唐捐。

  [二]賣買學處第二十

  注:

  [一]原刻此句作因非法貪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

  [二]藏本卷六.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因六衆苾芻種種賣買.[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種種賣買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言種種者謂作多種販賣.或賤處賤時多聚財貨貴時貴處轉賣規求.或瞻相時宜

  預知豐儉乘時射利以求活命.言賣買者謂劫貝縷線芻摩白疊酥油糖蜜米豆稻

  麻銅鐵金銀真珠貝玉及諸錢貨。

  此等諸物買時爲利買得輕罪.賣無利心者無犯.若翻前初無犯後得捨墮.買俱有

  利心初輕後重.俱無非犯。有云初爲利買卽得重罪.後賣獲利方爲捨悔。此賣買財

  準前應捨.境想輕重類可思之。若賣買時不依實說.或以僞濫斗秤欺誑於他得妄

  語罪.獲物之時便犯盜罪。凡持財物欲賣買時先須定意無求利心.隨處獲利悉皆

  無犯。若諸苾芻設爲三衣.不應規利而作販賣。又於俗人作市易處不應自酬價直.

  應令敬信俗人或使求寂爲買無犯.若無此者應自酬直.或二或三而還其價.不應

  過此共爲高下。若現前衆物欲賣之時.上座應先爲作本價.不可因斯卽便唱斷.應

  注:

  [一]此四字依麗刻加.

  ********************

  取末後價極高者方可與之。實不欲買妄增他價得惡作罪。唱得衣時未還價直卽

  便著者得惡作罪。若施主信心持妻子施.應還問彼此欲如何.若言唱賣我當酬直

  者.隨施主意應賣.苾芻不應增價.若增價者得惡作罪.然亦不應問其價直.隨彼施

  主與價而受。若父母信心持小童子施苾芻者.應爲受取.若彼卻索應還.若酬價者

  任彼多少取亦無犯。此小童子在苾芻邊以袈裟片而繫于頸隨時濟養.後時長大

  念報恩者持物來施隨意應受。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

  ********************

猜你喜欢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九十一·霁仑超永
  旧杂譬喻经卷下·佚名
  卷第七·宗密
  中二·元照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上·佚名
  三无性论卷下(出无相论)·佚名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怀感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佚名
  南明禅师语录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三·佚名
  佛说罗摩伽经卷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四十一·彭定求

        卷741_1 【景阳台怀古】陈贶   景阳六朝地,运极自依依。一会皆同是,到头谁论非。   酒浓沈远虑,花好失前机。见此尤宜戒,正当家国肥。   卷741_2 【石城怀古】刘洞   石城古岸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

  • ●挂枝儿·怨部六·冯梦龙

    ○假相思秃瘌痢,梳了个光光油鬓,缺嘴儿,点了个重重(的)朱唇,<鼻邕>鼻头,吹了个清清(的)箫韵,白果眼儿(把)秋波(来)卖俏,哑子说话(教)聋子(去)听,薄幸人儿说着相思也,(这)相思终欠稳。〔真相思人煞有薄幸处,薄幸人煞有真相思处,莫要一例看人。

  • 卷280 ·佚名

    邵雍 和绛守王仲贤郎中 为郎得绛分铜虎,见寄诗中非浪夸。 地土尚传唐草木,山川犹起晋云霞。 园池富有吟供笔,风俗淳无讼到衙。 太守下车民受赐,一心殊不负官家。 邵雍 和君实端明 养道自安恬,

  • 提要·令狐楚

    《御览诗》一卷,一名《唐歌诗》,一名《选进集》,一名《元和御览》,唐令狐楚编。楚字谷士,宜州华原人,贞元七年登进士第,桂管观察使王拱辟入幕,后历辟太原节度判官,召授右拾遗,官至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于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宋濂

        答里麻   答里麻,高昌人。大父撒吉斯,为辽王傅,世祖称其贤。从讨李璮,以勋授山东行省大都督。答里麻弱冠入宿卫。大德十一年,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寻出佥湖北、山南两道廉访司事,召拜监察御史。时

  • 卷二 内篇二·章学诚

      ○原道上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曰: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人有什伍而至百千,一室所不能容,部别班分,而道著矣。仁义忠孝之名,刑政礼乐之制,皆其

  • 第九卷 宋·缪荃孙

    太平兴国寺东幢在常州太平寺拓本八面刻,先经后记,每面高五尺八寸,广一尺一寸。正书八行。大孔雀明王经不录孤子□□□荐亡母乐安下缺弟□钱□ 郑琦 刘守下缺 弟子霍中孚同弟师颜舍钱下缺女弟子朱氏七娘 王氏一娘 尼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五十八陈袁枢【弟宪 宪叔父敬 敬弟泌】蔡凝 沈众 萧允【弟引】韦载【弟鼎】赵知礼 蔡景歴【子防】宗元饶 刘师知 谢岐毛喜 沈君理【弟君髙君公】陆山才 沈烱 

  • 四一 老师一·周作人

    在学堂里老师不算少,计算起来共有八位,但是真是师父似的传授给一种本事的却并没有。即如说英文吧,从副额时由赵老师奚老师教起,二班是汤老师,头班是郑老师,对于这几位我仍有相当敬意,可是老实说,他们并没有教我怎么看英文,正如

  • 卷七 邻交志下一·黄遵宪

    泰 西环地球而居,南北极有定,东西方无定。然居中国而视欧罗巴,则名日泰西,日本又居中国之东,故亦沿泰西之称。阿美利加一洲,自太平洋海路已通,由东而至其国,亦可谓之太东。然其初来也,越大西洋而抵欧罗巴,乃能至亚细亚,且其种类

  • 卷八·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八宋 宋敏求 编帝王尊号册文下文武孝德皇帝册文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册文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册文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册文应乾圣夀太上皇册文尊号册文下文武孝德皇帝册文维长庆

  • 卷80·陈邦瞻

    ○道学崇诎高宗绍兴元年秋七月丁亥,诏赠程颐直龙图阁。制词略曰:“周衰,圣人之道不得其传。世之学者,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求之。亦孰从而听之。尔颐潜心大业,高明自得之学,可信而不疑。而浮伪之徒,自学问文采不足表见于

  • 卷一百七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四十八学礼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六年诏开贡举兴宗本纪重熙五年十月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赐冯立赵徽四十九人进士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四百六十一尽五百一十九凡七十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六十一  凋落(上丁遥反杜注左传云凋伤也贾注国语云弊也说文半伤也从冫从周声也冫音冰经文作雕错用也下即各反说

  • 卷第二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五之六善恶业道得果云何。颂曰。皆能招异熟  等流增上果此令他受苦  断命坏威故论曰。且先分别十恶业道各招三果。其三者何。异熟等流增上别故

  • 卷三·心圆

    揞黑豆集卷三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二十五世 苏州府邓尉万峰时蔚禅师 温州乐清金氏子。参虎跑止岩。岩令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抵明州。达蓬山佛趾寺侧卓庵。昼夜力参。一日闻寺主举沩山踢倒净

  • 佛说无常三启经·佚名

    □□□□□□□  修者咸到无为岸法云法雨润群生  能除热恼蠲众病难化之徒使调顺  随机引导非强力稽首归依真圣众  八辈上人能离染金刚智杵破邪山  永断无始相缠缚始从鹿苑至双林  随佛一代弘真教各称本缘

  • 崔鸣吾纪事·崔嘉祥

    明崔嘉祥撰。一卷。记嘉靖、隆庆、万历间浙江海盐一带民事、风俗,尤详于倭乱及当地抗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