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一]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二]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刹微塵

  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號金剛幢.而現其前咸稱讚言善哉善

  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薩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神力

  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淨故諸菩薩善根

  增勝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爲令諸菩薩得清淨無畏故.具無礙辯才故.入無礙

  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無盡善根故.滿足無礙白法故.入於普門法界故.現一

  切佛神力故.前際念智不斷故.得一切佛護持諸根故.以無量門廣說衆法故.聞悉解

  了受持不忘故.攝諸菩薩一切善根故.成辦出世助道故.不斷一切智智故.開發大願

  注:

  [一]原刻無此字.今加.次後各卷均同.

  [二]原刻不於此分卷.今以文便改.

  ********************

  故.解釋實義故.了知法界故.令諸菩薩皆悉歡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護持一切

  如來種性故。所謂演說諸菩薩十迴向。佛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護念

  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羅尼光明故.入無障礙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

  故.集無過失淨法故.住廣大智境界故.得無障礙法光故。爾時諸佛卽與金剛幢菩薩

  無量智慧.與無留礙辯.與分別句義善方便.與無礙法光明.與如來平等身.與無量差

  別淨音聲.與菩薩不思議善觀察三昧.與不可沮壞一切善根迴向智.與觀察一切法

  成就巧方便.與一切處說一切法無斷辯.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爾時諸佛各以

  右手摩金剛幢菩薩頂。金剛幢菩薩得摩頂已.卽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

  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衆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

  等爲十.一者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二者不壞迴向.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四

  ********************

  者至一切處迴向.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七者等隨順一

  切衆生迴向.八者真如相迴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佛子

  是爲菩薩摩訶薩十種迴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云何爲菩薩摩

  訶薩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淨尸波羅蜜修

  羼提波羅蜜起精進波羅蜜入禪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

  等無量善根。修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普能饒益一切衆生皆使清淨至於究竟

  永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等無量苦惱.菩薩摩訶薩種善根時以己善根如是迴向.

  我當爲一切衆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爲一切衆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爲

  一切衆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爲一切衆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爲一切衆

  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爲一切衆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爲一切衆生作炬

  破彼一切無明暗故.爲一切衆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爲一切衆生作導師引其

  ********************

  令入真實法故.爲一切衆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

  根如是迴向.平等饒益一切衆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非親友守

  護迴向與其親友等無差別.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衆生而起

  一念非親友想.設有衆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爲衆

  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衆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

  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衆生種

  種逼惱無能動亂.譬如日天子出現世間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又復不以乾闥

  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雲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隱而不現.亦復

  不以時節變改故隱而不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廣正念觀察無

  有退屈.爲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勝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見一切義於諸法門智慧

  自在.常爲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善法曾不誤起捨衆生心.不以衆生其性弊惡邪見瞋

  ********************

  濁難可調伏便卽棄捨不修迴向.但以菩薩大願甲冑而自莊嚴救護衆生恆無退轉.

  不以衆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捨離一切如實善根.不

  以衆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厭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爲一事故

  出現世間.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爲一衆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普爲救護一切衆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爲淨一

  佛刹故不但爲信一佛故不但爲見一佛故不但爲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爲普淨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

  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

  佛法而爲所緣.起廣大心不退轉心無量劫中修集希有難得心寶與一切諸佛悉皆

  平等.菩薩如是觀諸善根信心清淨大悲堅固.以甚深心歡喜心清淨心最勝心柔輭

  心慈悲心憐愍心攝護心利益心安樂心普爲衆生真實迴向非但口言.佛子菩薩摩

  ********************

  訶薩以諸善根迴向之時作是念言.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衆生皆得清淨功德

  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

  德圓滿莊嚴.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衆生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無空過者.於諸佛

  所淨信不壞聽聞正法斷諸疑惑憶持不忘如說修行.於如來所起恭敬心身業清淨

  安住無量廣大善根永離貧窮七財滿足.於諸佛所常隨修學成就無量勝妙善根平

  等悟解住一切智.以無礙眼等視衆生.衆相嚴身無有玷缺言音淨妙功德圓滿諸根

  調伏十力成就善心滿足無所依住.令一切衆生普得佛樂得無量住住佛所住。佛子

  菩薩摩訶薩見諸衆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

  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衆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

  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衆生令解

  脫故.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諸

  ********************

  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衆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

  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

  淤泥恆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衆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迴向

  以廣大心迴向如三世菩薩所修迴向.如大迴向經所說迴向.願諸衆生普得清淨究

  竟成就一切種智。復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衆生皆悉得成無上智王.不爲自身而求

  解脫.但爲救濟一切衆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衆苦.復作是念.我當普

  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衆苦大壑.我當普爲一切衆生於一切世

  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爲衆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衆

  苦不令衆生墮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爲質救贖一切

  惡道衆生令得解脫.復作是念.我願保護一切衆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虚妄.何

  以故我爲救度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不爲自身求無上道.亦不爲求五欲境界及三有

  ********************

  中種種樂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間之樂無非是苦衆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呵.一

  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羅王處忿恚鬬訟更相毁辱如是諸惡皆因

  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佛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

  如是觀諸世間貪少欲味受無量苦.終不爲彼五欲樂故求無上菩提修菩薩行.但爲

  安樂一切衆生發心修習成滿大願斷截衆生諸苦[(冖/公)/月]索令得解脫.佛子菩薩摩訶薩

  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迴向.令一切衆生得究竟樂利益樂不受樂寂靜樂無依

  樂無動樂無量樂不捨不退樂不滅樂一切智樂.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衆生作調御

  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實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

  智善巧船師度諸衆生使到彼岸.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隨宜救

  護一切衆生令出生死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得無障礙一切智智.捨離衆魔遠惡知識

  親近一切菩薩善友.滅諸過罪成就淨業.具足菩薩廣大行願無量善根.佛子菩薩摩

  ********************

  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衆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

  普照一切衆生.又諸衆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

  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一無二.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善根迴向之時作是

  念言.彼諸衆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無侶修集善根如是迴向.所謂爲

  欲廣度一切衆生故普照一切衆生故示導一切衆生故開悟一切衆生故顧復一切

  衆生故攝受一切衆生故成就一切衆生故令一切衆生歡喜故令一切衆生悅樂故

  令一切衆生斷疑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應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衆生

  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願.不以一衆生惡故捨一切衆生但勤修習善根迴

  向普令衆生皆得安樂.善根雖少普攝衆生以歡喜心廣大迴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

  一切衆生不名迴向隨一善根普以衆生而爲所緣乃名迴向.安置衆生於無所著法

  性迴向.見衆生自性不動不轉迴向.於迴向無所依無所取迴向.不取善根相迴向.不

  ********************

  分別業報體性迴向.不著五藴相迴向.不壞五藴相迴向.不取業迴向.不求報迴向.不

  染著因緣迴向.不分別因緣所起迴向.不著名稱迴向.不著處所迴向.不著虚妄法迴

  向.不著衆生相世界相心意相迴向.不起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迴向.不著語言道迴

  向.觀一切法真實性迴向.觀一切衆生平等相迴向.以法界印印諸善根迴向.觀諸法

  離貪欲迴向.解一切法無種植善根亦如是.觀諸法無二無生無滅迴向亦如是.以如

  是等善根迴向修行清淨對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相.非卽業

  修習一切智非離業迴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卽是業然不離業得一切智.以業如光影

  清淨故報亦如光影清淨.報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離我我所一切

  動亂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菩薩如是迴向之時.度脫衆生常無休

  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無業無報善能出生一切業報而無違諍.如是方便善修迴向.

  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離一切過諸佛所讚.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

  ********************

  衆生離衆生相迴向。爾時金剛幢菩薩觀察十方一切衆會曁于法界.入深句義以無

  量心修習勝行大悲普覆一切衆生不斷三世諸如來種.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

  切諸佛法身善能分別諸衆生心.知其所種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爲示現清淨色身

  承佛神力卽說頌言。

  不思議劫修行道 精進堅固心無礙 爲欲饒益羣生類 常求諸佛功德法.

  調御世間無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潔 發心普救諸含識 彼能善入迴向藏.

  勇猛精進力具足 智慧聰達意清淨 普救一切諸羣生 其心堪忍不傾動.

  心善安住無與等 意常清淨大歡悅 如是爲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爲自身求快樂 但欲救護諸衆生 如是發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無礙地.

  十方一切諸世界 所有衆生皆攝受 爲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學諸迴向.

  修行布施大欣悅 護持淨戒無所犯 勇猛精進心不動 迴向如來一切智.

  ********************

  其心廣大無邊際 忍力安住不傾動 禪定甚深恆照了 智慧微妙難思議.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淨行 如是功德皆迴向 爲欲安樂諸含識.

  大士勤修諸善業 無量無邊不可數 如是悉以益衆生 令住難思無上智.

  普爲一切衆生故 不思議劫處地獄 如是曾無厭退心 勇猛決定常迴向.

  不求色聲香與味 亦不希求諸妙觸 但爲救度諸羣生 常求無上最勝智.

  智慧清淨如虚空 修習無邊大士行 如佛所行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學.

  大士遊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羣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惟修習最上智 不爲自己求安樂 但願衆生得離苦.

  此人迴向得究竟 心常清淨離衆毒 三世如來所付囑 住於無上大法城.

  未曾染著於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盡迴向.

  佛所知見諸衆生 盡皆攝取無有餘 誓願皆令得解脫 爲彼修行大歡喜.

  ********************

  其心念念恆安住 智慧廣大無與等 離癡正念常寂然 一切諸業皆清淨.

  彼諸菩薩處於世 不著內外一切法 如風無礙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復然.

  所有身業皆清淨 一切語言無過失 心常歸向於如來 能令諸佛悉歡喜.

  十方無量諸國土 所有佛處皆往詣 於中覩見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淨離諸失 普入世間無所畏 已住如來無上道 復爲三有大法池.

  精勤觀察一切法 隨順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實理 得入甚深無諍處.

  以此修成堅固道 一切衆生莫能壞 善能了達諸法性 普於三世無所著.

  如是迴向到彼岸 普使羣生離衆垢 永離一切諸所依 得入究竟無依處.

  一切衆生語言道 隨其種類各差別 菩薩悉能分別說 而心無著無所礙.

  菩薩如是修迴向 功德方便不可說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佛皆稱歎。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三

  ********************

猜你喜欢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太虚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上卷·道宣
  致王一亭居士书·太虚
  卷第七(从第十六经二纸半尽第二十四经一半)·澄观
  卷第九·李遵勖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佚名
  卷第十三·通云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太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二·良贲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佚名
  牢固品第六十六·佚名
  法华论疏卷中(方便品)·吉藏
  万 有 文 库·太虚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五卷·法宝
  峨山僧自治刍议(注一)·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零六·彭定求

        卷706_1 【塞上】黄滔   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   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   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   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

  • 卷二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286_1 【赠郭驸马(郭令公子暧尚升平公主令于席上成此诗)】李端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   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 我是一个流囚·闻一多

    我是个年壮力强的流囚,我不知道我犯的是什么罪。黄昏时候,他们把我推出门外了,幸福的朱扉已向我关上了,金甲紫面的门神举起宝剑来逐我:我只得闯进缜密的黑暗,犁着我的道路往前走。忽地一座壮阁的飞檐,象只大鹏的翅子插在浮沤

  • 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张廷玉

        ◎云南土司   明洪武十四年,大军至滇,梁王走死,遂置云南府。自是,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统而稽之,大理、临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处则为司,新化、北胜等处则为州,或设流官,或

  • 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六·赵尔巽

      岳起 荆道乾 谢启昆 李殿图 张师诚王绍兰 李奕畴 钱楷 和舜武   岳起,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议叙,授笔帖式。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

  • 曹野人先生传·易顺鼎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益阳县志》)。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通源集曹氏序》)。性敏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以

  • 卷九十四·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九十四 田儋者狄人也【淄州高苑县西北北狄故县城】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

  • 赵黑传(附赵炽传)·魏收

    赵黑,字文静,原先名为赵海,出身于凉州的一个奴隶家庭。自己说他的先祖是河内温人,他的五世祖赵术,在晋朝末年曾任平远将军、西夷校尉,所以居住在酒泉安弥县。赵海出生以后凉州被大魏平定,他被没收进宫中做了Yan人,就改名叫黑

  • 卷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土田志七土田数目【内府庄园数目 宗室庄屯数目 八旗给地总数 直隶各处八旗地亩数目 奉天各处八旗地亩数目 采捕山塲 台站地亩 附井田数目】内府庄园数目顺治初定鼎燕京近畿百

  • 卷二十一拯救·冯煦

    光绪八年以来救济灾民、抚恤并工赈各项办法。八年五六月间,淫雨兼旬,江水泛涨,沿江各州县圩堤溃决殆尽,加以山洪迭发,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歙县、婺源、祁门、绩溪、宣城、宁国、英山、霍山等十三州县均报有冲压

  • 王衍庆·佚名

    王衍庆先生小传王先生名衍庆浙江鄞县人父佐禹公设慎成恒昌成恒昌公等皮号于海上兼任汇福洋行华经理之职固海上商业一巨子也先生幼失恃年十四肄业上海青年会十六考入圣约翰中学十九升大学皆以体育著于时冠岁后废箸鬻财

  • 第十二部分·毛公

    小雅 甫田之什《甫田》,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笺】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传】倬,明貌。甫田,谓天下田也。十千,言多也。【笺】甫之言丈夫也。明乎彼太古之时,以丈夫税田也

  • 卷五百二十七·佚名

    △第三分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尔时善现闻是语已,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具胜觉慧。虽能习行如是深法。而不摄受诸有胜报。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具胜觉慧。虽能习行如是深法而不摄受诸有胜报。所以者何。是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佚名

    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南无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二十·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雜著臨濟三十四世語錄序(白山布公集成請序)三十四箇老古錐,被忤逆兒孫一串穿卻鼻孔,拽向十字街頭,要人著價,白山布公痛以龜毛繩、兔角杖恨命捆打一頓,然後不作貴、不作賤,且諸人作麼生著價?出來道道

  • 藏一话腴·陈郁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

  • 新语·陆贾

    西汉陆贾所著,分上下两卷共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汉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

  •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佚名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