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一]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

  世閒爲世閒依安樂人天.何等爲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

  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是四種人出現於世能多利益

  憐愍世閒爲世閒依安樂人天。云何名爲具煩惱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

  立正法.從佛所聞解其文義轉爲他人分别宣說.所謂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廣說如是

  八大人覺.有犯罪者教令發露懺悔滅除.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祕密之法.是名凡夫非

  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爲菩薩不名爲佛。第二人者名須陀洹斯陀含人.若得

  正法受持正法從佛聞法如其所聞聞已書寫受持讀誦轉爲他說.若聞法已不寫不

  注:

  [一] 晉譯卷四.四依品第九.宋本卷六.同品第八.藏譯下至經末品第五.缺品名.勘彼文中佛性如來性如來祕藏皆作如來藏.或應名如來藏品也.

  ********************

  受不持不說而言奴婢不淨之物佛聽畜者無有是處.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

  二第三住處.名爲菩薩已得受記。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誹謗正法若言聽畜

  奴婢僕使不淨之物受持外道典籍書論及爲客塵煩惱所障諸舊煩惱之所覆蓋若

  藏如來真實舍利及爲外病之所惱害或爲四大毒蛇所侵論說我者悉無是處.若說

  無我斯有是處.說著世法無有是處.若說大乘相續不絕斯有是處.若所受身有八萬

  戶蟲亦無是處.永離婬欲乃至夢中不失不淨斯有是處.臨終之日生怖畏者亦無是

  處.阿那含者爲何謂也是人不還.如上所說所有過患永不能汙往返周旋.名爲菩薩

  已得受記.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則名爲第三人也。第四人者名阿羅漢.

  阿羅漢者斷諸煩惱捨有重擔逮得己利所作已辦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隨人所樂種

  種色像悉能示現如所莊嚴欲成佛道卽能得成.能成如是無量功得名阿羅漢.是名

  四人出現於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爲世閒依安樂大天.於人天中最尊最勝猶如如

  ********************

  來.名人中勝爲歸依處。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如瞿師羅經中

  佛爲瞿師羅說.若天磨梵爲欲破壞變爲佛像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

  尋面部圓滿猶月盛明眉閒毫相白踰珂雪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當檢校定其虚實.

  旣覺知已應當降伏.世尊磨等尚能變作佛身況當不能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臥空

  中左脅出水右脅出火身出煙燄猶如火聚.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說

  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作依止。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

  是故應當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善男子譬如偷狗夜

  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卽應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斷汝命.偷狗聞之卽去

  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者當

  以五繫繫縛於汝.磨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偷狗更不復還。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爲

  瞿師羅長者說若能如是降伏磨者亦可得近於大涅槃.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爲依止

  ********************

  處.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復如是非爲不爾.善

  男子我爲聲聞有肉眼者說言降磨不爲修學大乘人說.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

  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經名爲佛乘而此佛乘最上最勝。善

  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來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當如是持弓執

  箭修學矟道長鉤罥索.又復告言夫鬬戰者雖如履刃不應生於怖畏之想當視人天

  生輕弱想應自生心作勇健想.或時有人素無膽勇詐作健相執持弓刀種種器杖以

  自莊嚴來至陣中唱[一]呼大喚汝於是人亦復不應生於憂怖.如是輩人若見汝時不怖

  畏者當知是人不久散壞如彼偷狗.善男子如來亦爾告諸聲聞汝等不應畏磨波旬.

  若磨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當精勤堅固其心降伏於磨時磨卽當愁憂不樂復

  道而去.善男子如彼健人不從他習學大乘者亦復如是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其心欣

  樂不生驚怖.何以故如是修學大乘之人已曾供養恭敬禮拜過去無量萬億佛故.雖

  注:

  [一] 原刻作乎.今依麗刻改.

  ********************

  有無量億千磨衆欲來侵嬈於是事中終不驚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藥不畏

  一切毒蛇等畏.是藥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經亦復如是如彼藥力不畏一

  切諸磨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復次善男子譬如有龍性甚妬弊.欲害人時或以眼

  視或以氣噓是故一切師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惡獸或聞聲見形或觸其

  身無不喪命.有善呪者.以呪力故能令如是諸惡毒龍金翅鳥等惡象師子虎豹豺狼

  皆悉調善任爲御乘.如是等獸見彼善呪卽便調伏.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見磨波旬皆

  生恐怖.而磨波旬亦復不生畏懼之心猶行磨業.學大乘者亦復如是.見諸聲聞怖畏

  磨事於此大乘不生信樂.先以方便降伏諸磨悉令調善堪任爲乘因爲廣說種種妙

  法.聲聞緣覺見調磨已不生怖畏於此大乘無上正法方生信樂.作如是言我等從今

  不應於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礙。復次善男子聲聞緣覺於諸煩惱而生怖畏學大乘者

  都無恐懼.修學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緣先所說者爲欲令彼聲聞緣覺調伏諸磨非

  ********************

  爲大乘.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聞者聞已信受.能信如來是常

  住法如是之人甚爲希有如優曇華.我涅槃後若有得聞知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

  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我般涅槃後

  當有百千無量衆生誹謗不信是大涅槃微妙經典。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諸衆

  生於佛滅後久近便當誹謗是經.世尊復有何等純善衆生當能拔濟是謗法者。佛告

  迦葉.善男子我般涅槃後四十年中於閻浮提廣行流布然後乃當隱沒於地.善男子

  譬如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隨有之處其土人民皆言是味味中第一.或復有人純

  食粟米及以稗子是人亦言我所食者最爲第一.是薄福人受業報故.若是福人耳初

  不聞粟稗之名所食唯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鈍根薄

  福不樂聽聞如彼薄福憎惡粳糧及石蜜等二乘之人亦復如是憎惡無上大涅槃經.

  或有衆生其心甘樂聽受是經聞已歡喜不生誹謗如彼福人食於粳糧.善男子譬如

  ********************

  有王居在山中險難惡處.雖有甘蔗稻糧石蜜以其難得貪惜積聚不敢噉食懼其有

  盡唯食粟稗.有異國王聞之憐笑卽以車載稻糧甘蔗而送與之.其王得已卽便分張

  舉國共食.民卽食已皆生歡喜咸作是言因彼王故令我得是希有之食.善男子是四

  種人亦復如是爲此無上大法之將.是四種中或有一人見於他方無量菩薩雖學如

  是大乘經典若自書寫若令他書爲利養故爲稱譽故爲了法故爲依止故爲用博易

  其餘經故不能廣爲他人宣說.是故持是微妙經典送至彼方與彼菩薩令發無上菩

  提之心安住菩提.是菩薩得是經已卽便廣爲他人演說令無量衆生得受如是大乘

  法味皆悉是此一菩薩力所未聞經悉令得聞.如彼人民因王力故得希有食.又善男

  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卽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若有能聽

  如是經者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願悉得成就如我今日所可宣

  說.汝等比丘應善受持.若有衆生不能聽聞如是經典當知是人甚可憐愍何以故是

  ********************

  人不能受持如是大乘經典甚深義故。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四十年中是

  大乘典大涅槃經於閻浮提廣行流布過是以後沒於地者.卻後久近復當還出。佛言.

  善男子若我正法餘八十年前四十年.是經復當於閻浮提雨大法雨。迦葉菩薩復白

  佛言.世尊如是經典正法滅時正戒毁時非法增長時無知法衆生時.誰能聽受奉持

  讀誦令其通利供養恭敬書寫解說.唯願如來憐愍衆生分别廣說令諸菩薩聞已受

  持.持已卽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

  能問如是義.善男子若有衆生於熙連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

  如是經典不生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恆河沙等諸佛世尊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

  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不能爲人分别廣說.善男子若有衆生於二恆河沙等佛

  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爲他人廣說.

  若有衆生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

  ********************

  寫經卷雖爲他說未解深義.若有衆生於四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

  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爲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

  足.若有衆生於五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

  書寫經卷廣爲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

  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爲他廣說十六分中十二分義.若有於七

  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爲他廣

  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

  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讀誦通

  利擁護堅持.憐愍世閒諸衆生故供養是經亦勸他人令其供養.恭敬尊重讀誦禮拜

  亦復如是.具足能解盡其義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畢竟安樂.廣說衆生悉有佛性.善

  知如來所有法藏.供養如是諸佛等已建立如是無上正法受持擁護.若有始發阿耨

  ********************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必能建立如是正法受持擁護.是故汝今不

  應不知未來世中護法之人.何以故是發心者於未來世必能護持無上正法。善男子

  有惡比丘聞我涅槃不生憂愁.今日如來入般涅槃何其快哉.如來在世遮我等利今

  入涅槃誰復當有遮奪我者若無遮奪我則還得如本利養.如來在世禁戒嚴峻今入

  涅槃悉當放捨所受袈裟本爲法式今當廢壞如木頭旛.如是等人誹謗拒逆是大乘

  經.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憶持.若有衆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乃能信是大乘經典信

  已受持.其餘衆生無樂法者若能廣爲解說此經其人聞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所作

  惡業皆悉除滅。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身當爲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爲衆人所見罵

  辱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雖復少得麤澀弊惡生生常處

  貧窮下賤誹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隙之

  所侵逼.雖有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得利常患飢渴唯爲凡下之所

  ********************

  顧識國王大臣悉不齒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不信受.如是之人不至善

  處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有人能信如是

  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麤陋以經功德卽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爲人天之

  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若我聲聞弟子

  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爲世閒廣宣如是大乘經典.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欲住

  不過日出日旣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衆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

  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旣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雖服

  袈裟故未得受沙彌十戒.或有長者來請衆僧未受戒者卽與大衆俱共受請.雖未受

  具已墮僧數.善男子若有衆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

  未具足位階十住則已墮於十住數中.或有衆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怖或因

  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爲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

  ********************

  子以是因緣我說四人爲世閒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是

  故我說如是四人爲世閒依。善男子汝應供養如是四人。世尊.我當云何識知是人而

  爲供養。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啓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

  於是大乘經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有知法

  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

  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今有所疑唯願廣說.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咨受未聞

  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爲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

  戒人邊咨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人從在家人咨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人不應

  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威

  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猶如良田多有稊稗.

  又如佛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如事帝釋如是二句其義云何將非如來虚

  ********************

  妄說耶.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來而作是說.世尊亦於餘經中說聽治

  破戒.如是所說其義未了。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爲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

  不爲聲聞弟子說也。善男子如我先說.正法滅已毁正戒時增長破戒非法盛時一切

  聖人隱不見時受畜奴婢不淨物時.是四人中當有一人出現於世剃除鬚髮出家修

  道.見諸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淨與不淨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復不識.

  是人爲欲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共和光不同其塵自所行處及佛行處善能别知.雖

  見諸人犯波羅夷默然不舉.何以故我出於世爲欲建立護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舉

  處.善男子如是之人爲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善男子.如有國王遇病崩亡儲君

  稚小未任紹繼.有旃陀羅豐饒財寶巨富無量多有眷屬自以強力伺國虚弱篡居王

  位.治化未久國人居士婆羅門等亡叛逃走遠投他國.雖有在者乃至不欲眼見是王

  或有長者婆羅門等不離本土譬如諸樹隨其生處卽是中死.旃陀羅王知其國人逃

  ********************

  叛者衆尋卽還遣諸旃陀羅守邏諸道.復於七日擊鼓唱令諸婆羅門有能爲我作灌

  頂師者當以半國而爲爵賞.諸婆羅門聞是語已悉無來者各作是言何處當有婆羅

  門種作如是事.旃陀羅王復作是言婆羅門中若無一人爲我師者我要當令諸婆羅

  門與旃陀羅共住食宿同其事業.若有能來灌我頂者半國之封此言不虚呪術所致

  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藥亦當共分而服食之.爾時有一婆羅門子年在弱冠修

  治淨行長髮爲相善知呪術往至王所白言大王王所敕使我悉能爲.爾時大王心生

  歡喜受此童子作灌頂師諸婆羅門聞是事已皆生瞋恚責此童子汝婆羅門云何乃

  作旃陀羅師.爾時其王卽分半國與是童子因共治國經歷多時.爾時童子語其王言

  我捨家法來作王師然教大王微密呪術而令大王猶不見親.時王答言我今云何不

  親汝耶.童子答言先王所有不死之藥猶未共食.王言善哉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

  須者唯願持去.是時童子聞王語已卽取歸家請諸大臣而共食之.諸臣食已卽共白

  ********************

  王快哉大師有是甘露不死之藥.王旣知已語其師言云何大師獨與諸臣服食甘露

  而不見分.爾時童子更以其餘雜毒之藥與王令服.王旣服已須臾藥發悶亂躄地無

  所覺知猶如死人.爾時童子立本儲君還以爲王.作如是言師子御座法不應令旃陀

  羅昇我從昔來未曾聞見旃陀羅種而爲王也.若旃陀羅治國理民無有是處.汝今應

  還紹繼先王正法治國.爾時童子經理是已復以解藥與旃陀羅令其醒寤旣醒寤已

  驅令出國.是時童子雖爲是事猶故不失婆羅門法.其餘居士婆羅門等聞其所作歎

  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驅遣旃陀羅王。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諸菩薩

  等亦復如是.以方便力與彼破戒假名受畜一切不淨物僧同其事業.爾時菩薩若見

  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毁禁諸惡比丘.卽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供養經書什物悉以奉

  上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越求覓而與.爲是事故應畜八種不淨之物.何以故是

  人爲治諸惡比丘如彼童子驅旃陀羅.爾時菩薩雖[一]復恭敬禮拜是人受畜八種不淨

  注:

  [一]原刻下衍共字.今麗依刻删.

  ********************

  之物悉無有罪.何以故以是菩薩爲欲擯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得安隱住流布方等

  大乘經典利益一切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經中說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

  讚歎護法之人.如彼居士婆羅門等稱讚童子善哉善哉護法菩薩正應如是.若有人

  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業說有罪者當知是人自受其殃是護法者實無其罪.

  善男子若有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爲

  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無憍慢發露悔故。善男子是故我於經中覆相

  說如是偈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如第二天奉

  事帝釋.以是因緣我亦不爲學聲聞人但爲菩薩而說是偈。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

  是等菩薩摩訶薩於戒極緩.本所受戒爲具在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何

  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設有所犯卽應懺悔悔已清淨.善男子.如故隄塘穿穴有孔

  水則淋漏.何以故無人治故.若有人治水則不出.菩薩亦爾雖與破戒共作布薩受戒

  ********************

  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如隄塘穿穴淋漏.何以故.若無清淨持戒之人僧則損減

  慢緩懈怠日有增長.若有清淨持戒之人卽能具足不失本戒.善男子於乘緩者乃名

  爲緩.於戒緩者不名爲緩.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戒.爲護正法以大

  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雖現破戒不名爲緩。迦葉菩薩[一]白佛言.衆僧之中有四種人

  如菴羅果生熟難知.破戒持戒云何可識。佛言善男子因大涅槃微妙經典則易可知.

  云何因是大涅槃經可得知也.譬如田夫.種稻穀等耘除稗莠.以肉眼觀名爲淨田.至

  其成實草穀各異.如是八事能汙染僧.若能除卻以肉眼觀則知清淨.若有持戒破戒

  不作惡時以肉眼觀難可分别.若惡彰露則易可知如彼稗莠易可分别.僧中亦爾若

  能遠離於八不淨毒蛇之法是名清淨聖衆福田.應爲人天之所供養.清淨果報非是

  肉眼所能分别。復次善男子如迦羅迦林其樹衆多.於是林中唯有一樹名鎮頭迦.是

  迦羅迦樹鎮頭迦樹二果相似不可分别.其果熟時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鎮頭迦果纔

  注:

  [一]藏譯卷八.

  ********************

  有一分迦羅迦果乃有十分.是女不識齎來詣市而衒賣之凡愚小兒復不别故買迦

  羅迦果噉已命終.有智人輩聞是事已卽問女人姊於何處持是果來是時女人卽示

  方所.諸人卽言如是方所多有無量迦羅迦樹唯有一根鎮頭迦樹.諸人知已笑而捨

  去.善男子大衆之中八不淨法亦復如是.於是衆中多有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

  淨持戒不受如是八不淨法而知諸人受畜非法.然與同事不相捨離如彼林中一鎮

  頭迦樹.有優婆塞見是諸人多有非法併不恭敬供養是人.若欲供養應先問言大德

  如是八事爲受畜不佛所聽不.若言佛聽如是之人得共布薩羯磨自恣不.是優婆塞

  如是問已衆皆答言如是八事如來憐愍皆悉聽畜。優婆塞言祇洹精舍有諸比丘或

  言金銀佛所聽畜或言不聽.有言聽者是不聽者不與共住說戒自恣乃至不共一河

  飲水利養之物悉不共之汝等云何言佛聽許.佛天中天雖復受之汝等衆僧亦不應

  畜有受畜者乃至不應與共說戒自恣羯磨同其僧事.若共說戒自恣羯磨同僧事者

  ********************

  命終卽當墮於地獄如彼諸人食迦羅果已而便命終。復次善男子.譬如城市有賣藥

  人有妙甘藥出於雪山.亦復多賣其餘雜藥味甘相似.時有諸人咸皆欲買然不識别

  至賣藥所問言汝有雪山藥不其賣藥人卽答言有.是人欺詐以餘雜藥語買者言此

  是雪山甘妙好藥.時買藥者以肉眼故不能善别卽買持去.復作是念我今已得雪山

  甘藥.迦葉若聲聞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實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於是衆中等應供

  養恭敬禮拜.是優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猶如彼人不能分别雪山甘藥誰是持戒

  誰是破戒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葉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

  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若於僧中

  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

  說真實不虚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爲四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

  ********************

  非四種人。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卽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卽是法性.是法性者卽

  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

  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爲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

  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卽

  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觀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

  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爲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

  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卽是法性.不依人者卽是聲聞.法性者卽是如來.聲聞者

  卽是有爲.如來者卽是常住.有爲者卽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爲利養故說言如來

  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了義

  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

  卽是法常法常義者卽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

  ********************

  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姦[一]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爲其

  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

  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卽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

  止.若知如來卽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

  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依

  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祕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

  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别知.是則名爲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爲菩薩真實智慧隨

  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

  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

  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爲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

  注:

  [一] 原刻作諭.今依麗刻改.

  ********************

  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

  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爲欲度衆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

  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爲不了義也.是故不應

  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爲欲度衆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

  應依.是名了義.如是四依應當證知。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

  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爲智慧質直者名爲常住如來常者名爲

  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

  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

  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衆僧是常無爲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

  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

  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爲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

  ********************

  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

  中當知是人則爲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

  說一切燒然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

  如是義故令諸衆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

  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爲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衆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爲重說重爲輕.如來

  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

  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爲欲建立

  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貿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

  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

  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

  ********************

  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爲肉

  眼諸衆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爲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卽是法性義者

  卽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

猜你喜欢
  卷第一·佚名
  药师经析疑·李叔同
  第十 乾达婆相应·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延寿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佚名
  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李通玄
  肯定自己·佚名
  迦毗梨百头缘品第六十六·佚名
  卷第十三·雷庵正受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七卷·灌顶
  现果随录卷之四·戒显
  附錄淨譯藏譯二本衆學法對勘表·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七·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八卷·无著
  卷第九·慧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朱朴

    臣等谨案西村诗集二巻补遗一巻明朱朴撰朴字元素海盐人当正徳嘉靖间与文征明孙一元相唱酬是集为其孙彩所编分上下二巻下巻附以集句诗余又别辑补遗一巻其近体格调清越超然出羣古诗差逊然亦不坠俗氛以不为王世贞等所奬誉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班固

    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也。赵亡,徙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

  • 卷二·贾谊

    权重诸侯势足以专制,力足以行逆,虽令冠处女,勿谓无敢;势不足以专制,力不足以行逆,虽生夏育,有仇雠之怨,犹之无伤也。然天下当今恬然者,遇诸侯之俱少也。后不至数岁,诸侯皆冠,陛下且见之矣。岂不苦哉!力当能为而不为,畜乱宿祸,高拱而

  • 卷第一百三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五〔閍逢阉茂(甲戌),一年。〕高宗明皇帝上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四十三·乾隆

      南北朝  【辛梁中大通三年魏节闵帝恭亥普泰元年废帝朗中兴元年】春二月魏尔朱世隆废其主煜而立广陵王恭【广陵王羽之子是为节闵帝】  初魏广陵王恭以元乂擅权托称瘖疾居于龙华佛寺无所交通至是尔朱世隆兄弟以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二·徐乾学

    宋纪一百四十二【起屠维大渊献正月尽阏逢执徐九月凡五年有九月】理宗建道备徳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嘉熙三年春正月癸酉以乔行简为少傅平章军国重事李宗勉为左丞相兼枢宻使史嵩之为右丞相兼枢宻使督视两淮四川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纪昀

    忠义传元 【三】○元三董抟霄【昂霄】 王英福寿【伯嘉努 贺方 达年达萨】 郑玉黄冔 拜特穆尔德哷默色【和尔多卜丹 吕复等】 布延布哈【申荣】闵本【拜珠】赵宏毅【恭】 王逊志保赛音布哈【张庸 段祯】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纪昀

    礼畧嘉礼 【二】○嘉礼二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元正冬至受朝贺读时令册命诸王侯三老五更乡饮酒△皇太子纳妃 【皇子诸王婚公主嫁附】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太常礼院奏皇子兴圣宫使继岌虽未封建官是检校合准一品婚姻礼妇

  • 一六一 谕着舒赫德查明遗失《永乐大典》实情并各省书籍毋许携往私家·佚名

    一六一 谕着舒赫德查明遗失《永乐大典》实情并各省书籍毋许携往私家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奉旨:据办理四库全书处奏,纂修黄寿龄遗失《永乐大典》六册,请交部议处等语。《永乐大典》为世间未

  • 提要·孙奇逢

    臣等谨案中州人物考八卷国朝孙奇逢撰奇逢字启泰一字锺元容城人前明万厯庚子举人入国朝年八十余乃卒是编乃其移居河南苏门山时所作备载中州人物分为七科一理学二经济三忠节四清直五方正六武功七隠逸而文士不与焉盖意在

  • 张莹后汉南记·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和帝纪○○一孝和皇帝讳肇〔一〕,章帝中子也。兄庆为皇太子,其母被谗死,庆为清河王〔二〕。帝年四岁,代为太子,而特亲庆,入则共室,出则同车。章帝以此更哀怜庆,衣服饮食与帝同也。──初学记卷一七 〔一〕说文及范

  • ·上刘玉坡制军论台湾时事书仝卜年·丁曰健

    台湾自道光十三年程前宪旋斾后,又径一十四载。督、抚大宪每遇巡阅之年,均以有事未获亲临;而地方情形,较之曩时迥不相同。凡在属吏,各羁职守,不克躬诣崇辕;虽复详禀时申,中怀莫由罄吐。幸值旄节东渡,不特东瀛父老

  • 徐商传·欧阳修

    徐商别名义声,还有个别名秋卿,在新郑县寄居了两代,所以算作新郑县人。年轻时隐居在中条山。参加进士科考试被录用。宣宗大中年间,提升为尚书左丞。宣宗李忱诏令他任巡边使。后完成特定使命,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突厥余部依

  • 万元吉传·张廷玉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潮州推官,后来调补归德。期间他捕获了大盗李守志,解散了他聚集起来的喽罗。崇祯四年(1631)全国官吏大考核,他被贬了官。十一年秋天,朝廷采纳曾樱对他的举荐,让他以永州检校的

  • 使蜀日记·方象瑛

    清 遂安方象瑛渭仁著康熙二十二年,癸亥,闰六月,奉命典试四川。初八日宣旨。先是十九年春,四川平。明年辛酉,例当举秋试。抚臣杭君爱以新经底定,议于亥秋补行。已复请改期。九月,上旨可其奏。至是,礼臣以考官请。故事蜀试用诸

  • 选举三四·徐松

    特恩除职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六日,诏:「太学生雷观、进士张炳上书论事可嘉,并与同进士出身,除馆职。」 三月二十日,通判泽州时敦除直秘阁。以城守有功也。 四月十五日,诏宗正少卿陈直秘阁、知庐州。 十六日,知应天府杜充为

  • 大学衍义卷六·真德秀

    格物致知之要一明道术天理人伦之正【兼言五者大伦】大学【礼记篇名】爲人君止于仁爲人臣止于敬爲人子止于孝爲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臣按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爲人君爲人臣以至与国人交各有所当止止云者必至于是而不

  • 卷四百五十二·佚名

    △第二分习近品第五十九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修行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近空。云何入空三摩地。云何习近无相。云何入无相三摩地。云何习近无愿。云何入无愿三摩地。云何习近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