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一]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二]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
[三]謂九種相靜慮名爲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
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
樂靜慮.九者清淨靜慮。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爲先所有妙善
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
卽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
注:
[一]地持作禪品第十三.善戒作禪品第十四.
[二]藏本缺此頌文.地持善戒同.
[三]善戒缺此一段.
********************
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
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
最極寂靜遠離憍擧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若諸菩薩所
有靜慮能引[一]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
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
處徧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
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
彼事業與作助伴.其有苦者能爲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
酬報.於諸怖畏能爲救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資財.於諸大衆善能匡
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二]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爲物現通恐怖引攝.
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
有三種。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
注:
[一]藏本缺此能住二字.次同.
[二]善戒以下文略.但有結云.如是等名一切禪.
********************
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爲諸有情義利成熟[一]故意思擇還生欲
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
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
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
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捨俱
行靜慮。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
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
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二]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三]無記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品靜
慮.四者毗鉢舍那品靜慮.五者於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
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四者擧相緣靜慮.五者
捨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種名爲菩薩一切種
靜慮。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於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
注:
[一]勘地持善戒.意謂捨禪定樂.
[二]地持十三禪.較此多正念禪一種.缺此末饒益他靜慮.善戒別開自他利爲二種.亦缺此末靜慮.
[三]勘藏本.意謂變化故無記之靜慮.
********************
種災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者於界互違所生衆病能除靜慮.三者於諸饑饉
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於其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
慮.五者於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
種種財位靜慮.[一]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二]八者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所
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
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四者
於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於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於失念者能施正念靜
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讚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於諸世間
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算測度數印牀座傘屧如是等類種種差別資
生衆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於生惡趣所化有情爲欲暫時息彼衆苦放大光明照觸
靜慮。云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
者由出世淨無有染汙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
注:
[一]地持云.菩薩入定覺諸迷醉.迷十方者等同覺之.名開覺禪.
[二]善戒云.若入三昧能破衆生種種疑網.
********************
慮.五者由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一]由入住出自在淨清淨靜慮.七者捨靜慮已復
還證入自在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
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
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二]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三]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四]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慧。
[五]謂九種相慧名爲菩薩慧波羅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行慧.四者一切
門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種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淨慧。云何
菩薩自性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
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當知卽是菩薩一切慧之自
注:
[一]善戒開此入住出爲三種.缺下第七第九兩種.
[二]以下藏本第十二卷.
[三]善戒作慧品第十五.
[四]藏本缺此頌.持戒幷缺此頌與上標句.
[五]善戒缺此一段.
********************
性。云何菩薩一切慧。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此二略說復有
三種.一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於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
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若諸菩薩於離言說法無我性或於真諦將欲覺寤或於真諦
正覺寤時或於真諦覺寤已後所有妙慧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於
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是名
菩薩能於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一]若諸菩薩於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如前力種姓品
應知其相.及於三聚中決定善巧.謂於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
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知.於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
糧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有十一種如前應知.卽於彼位所有妙
慧當知是名饒益有情慧。云何菩薩難行慧。[二]當知此慧略有三種。若諸菩薩能知甚深
法無我智.是名第一難行慧。若諸菩薩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難行慧。若諸
菩薩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是名第三最難行慧。云何菩薩一切門慧。當知此
注:
[一]善戒次下文異云.二者知世間事及出世法.爲無上正等菩提故.是名智慧.三者觀深法界分別演說.爲利衆生故.是名智慧.
[二]善戒云.有十一種.如戒中說.次擧四義.較此多爲諸衆生說深法界一義.
********************
慧略有四種.謂於聲聞藏及菩薩藏所有勝妙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於能思擇菩薩所
應作應隨轉中及菩薩所不應作應止息中思擇力所攝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呬多
地無量慧。云何菩薩善士慧。當知此慧略有五種.一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一]內正作意
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四於諸法法住法安立無顛倒中善決定慧.五捨煩
惱慧。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
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於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所開法義具受
持故.五具證慧從淨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云何菩薩一切種慧。當知此慧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六種慧者.謂於諸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於究竟位盡智.無生智.
是名六慧。七種慧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
智。云何菩薩遂求慧。[三]當知此慧略有八種.一依法異門智所謂菩薩法無礙慧.二依法
相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詞智所謂菩薩釋詞無礙慧.四依法品類句差別
智所謂菩薩辯才無礙慧.五菩薩一切摧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
注:
[一]勘藏本.意謂如理作意.
[二]藏本云善巧慧.
[三]善戒此段文略.但云.四無礙智世出世智破一切闇故.是名除慧.
********************
一切正訓營爲家屬家產慧.八菩薩一切[一]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云何菩薩此世他世
樂慧。[二]當知此慧略有九種.謂諸菩薩於內明處能善明淨善安住慧.於醫方明處因明
處聲明處世工業明處能善明淨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卽用如是於五明處善明淨慧
以爲依止於他愚癡放逸怯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現教導讚勵慶慰慧。
云何菩薩清淨慧。[三]當知此慧略有十種.於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
性取真實義故.於流轉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於執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不顛
倒如實了知故.於方便義有二種慧謂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故.於究竟義
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淨如實了知清淨故.如是菩薩五義十種差別
淨慧當知是名最勝淨慧。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
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
纜中處處散說.今於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
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於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淨施趣入攝受如其
注:
[一]勘地持.意謂善知王者決斷世事智.
[二]善戒以下文略.但云.如初五術中說.以是五術因緣故得無上菩提.
[三]善戒此段文略.但云爲真實爲衆生爲得義爲知因果等故而修集故是名寂靜慧.
********************
所應皆當了知.如是所餘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又諸如
來爲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
[一]依止於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或
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
波羅蜜多.皆應了[二]知。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
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爲涌施大寶泉池.又卽如
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三]攝事品第十五
[四]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攝事。
[五]謂九種相攝事名爲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
注:
[一]地持缺依止於施及下依止戒等語.
[二]善戒次云.若有衆生聞一一中十種名字.信受奉持讀誦書寫分別廣說教化衆生.畢竟當得成就六波羅蜜.
[三]地持作四攝品第十五.善戒作輭語品第十六.
[四]此句及頌藏本缺.地持善戒皆同.
[五]善戒缺此一段.地持以爲說愛語九種總標.
********************
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
事.九者清淨攝事。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
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
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恆時對諸有情遠離頻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
含笑爲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
問有情隨世儀轉順覩人性。[一]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
財穀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捨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
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恆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爲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
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爲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
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
有三種。若諸菩薩於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淨心無穢濁心思擇爲說若慰喻語若慶
注:
[一]善戒二三兩種文倒.
********************
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
所心無疑慮思擇爲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
難行愛語。若諸菩薩於其諂詐欺誑親教軌範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
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爲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
愛語。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一]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爲說先時所
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爲說增進四聖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
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於諸法中多疑惑者爲令當來離疑
惑故爲說正法論義決擇。云何菩薩善士愛語。[二]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爲所化
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
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於所受學有毁犯者施設還淨是
故此法名有出離.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若所
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
注:
[一]善戒謂有八種輭語.開此第一爲二種.復多爲增長善法因緣故爲說莊嚴菩提因緣故爲破四倒故三種.
[二]善戒此段文異.以菩薩教化衆生有因緣故說法爲總.爲解脫因緣等爲別.
********************
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一]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
種。言六種者.一於應聽法開聽愛語.二於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
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辭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
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於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二]一切所作及
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爲欲令
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擧訶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
語當知名爲一切種愛語。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淨
語起八聖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四淨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麤惡綺語。八聖語者.
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三]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
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淨戒難衆苦愛
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衆苦愛語.[四]六說正法讚美淨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讚美正見
注:
[一]善戒此段文略.缺此前六種之第三第六.又後七種但有第四.
[二]勘地持.意謂代其所作.
[三]善戒此段文略.前五種合云.若見受苦之人爲說輭語云云.次缺此第八種.別有或以輭語教令行施一種.
[四]藏本次四種皆無讚美二字.地持同.合云.戒具足見具足威儀具足正命具足故愛語說法.
********************
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讚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讚美正命圓滿愛語.云何菩薩清
淨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種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姓品。云何菩薩利行。
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一]於利行中餘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
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
愛語爲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
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
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卽此利行復由三
門.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於現法
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於現法利勸導利
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者.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於後法利勸導利行.
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
注:
[一]善戒缺此下一段.
********************
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由
此能令於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無餘依涅槃
界中而般涅槃。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於先未行勝善根
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故.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於
有善因現前躭著廣大財位衆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
故.彼於廣大極放逸迹極放逸處躭著轉故。若諸菩薩於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
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於自宗愚癡執故.於正法律憎背
執故。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於信圓滿殷勤
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於戒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於慧圓滿殷勤勸
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於捨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
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
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輭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
注:
[一]藏本云.勸其正持善法.
********************
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
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聖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聖教.若諸有
情已入聖教正於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一]云何七種。謂諸菩薩
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
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
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卽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
情卽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
謂諸菩薩見諸有情於應慚處爲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
是見有於應愧處爲無愧纏之所纏繞.若惽沈纏.若睡眠纏.若掉擧纏.若惡作纏.嫉纏
慳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
謂諸菩薩於他有情依淨身業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
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淨語業勸令遠離一切
注:
[一]善戒此段文略.但有安處聲聞.護養資糧.安處心一境性三種.
[二]善戒此段文略.但總云.常以十善教化衆生.
********************
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麤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淨意業勸令遠
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云何菩薩清淨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
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依內清淨有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
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徧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一]於諸有情雜
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於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於諸有情無罪
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於非解脫非定清淨處求爲真解脫求爲定清淨者卽於
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
者爲說淺法隨轉麤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爲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
爲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二]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又
諸菩薩於諸四性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卽於其中隨類
勸導.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徧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於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
上功能差別可勸導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別可勸導者.隨其所應於彼如彼方便勸導.
注:
[一]勘藏本.意謂不令有情安處雜惡行等諸不善中.
[二]善戒此句雜釋文云.先說惠施.次說持戒.後說智慧.是名次第.
********************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五種利行。云何菩薩於
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一]又諸
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爲諸有情而行利
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亦如孝子旃荼羅子.
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
有虚僞.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
利行。是名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如是依於內外清淨各五利行總有十
種.是名菩薩清淨利行。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卽於
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
薩所修同事.便於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故.彼作是思.菩薩勸我所
受學者定能爲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卽於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
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如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於善不能受學云何以
注:
[一]善戒次二種別開爲四.缺此後無染無退二種.
********************
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於他.汝應從他殷勤諮受教教授誡。有諸菩薩是他同事
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
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一]謂有菩薩與諸
菩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於菩薩道自謂爲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
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
爲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旃荼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
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於彼旃荼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
善根猶可搖動.爲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句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捨他
事。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就一切佛法.
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二]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
說乃至最後同事.如是衆多助菩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
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淨。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
注:
[一]勘善戒.意謂同師同學同法同德不顯己功.地持亦缺此自謂爲師四字.
[二]善戒次附釋云.以六度調自心.以四攝調他心.
********************
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故時無別故名
爲廣大。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處所普爲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
等善根.非專爲己。[一]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於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時無
別者。[二]謂諸菩薩恆常無間不離加行不捨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後法卽由此因施等善
根常行無替。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
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
諸菩薩殷重徧體於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三]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
他緣非餘引奪而正受學。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希異熟果或轉輪王或天帝
釋或魔或梵.亦不於他希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
養活身命.由如是相淨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四]事爲後無
量善法名無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善清淨故應知清淨。若諸菩薩已入清淨意樂
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
注:
[一]善戒此下二段文互倒.
[二]勘藏本.意謂諸菩薩此世晝夜無間不捨加行等.由此當來施等善根常行無替.持戒大同.文意更明.
[三]原刻作貞今依麗刻改.
[四]原作利.今依麗刻改.
********************
前。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
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
增無減。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或繫屬一生最後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淨.此上更無
菩薩地攝勝淨法故。如是施等同事爲後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
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淨。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
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此中所有難行施
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
法果。此中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
圓滿.能感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
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於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於此一切有情類中最尊勝果。此中所有一切種
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
********************
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此中所有遂來施遂求戒廣說
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
觸不傾動果。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
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淨
施清淨戒廣說乃至清淨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淨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
淨果.謂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
佛法極清淨果。如是菩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一]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
行所餘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注:
[一]善戒缺此結文.
********************
猜你喜欢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欧阳竟无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科文·行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自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缘生论·佚名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第五則  雪峰盡大地撮來·胡兰成 论因果之理·印光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六卷·马鸣 卷九十七·佚名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建设现代中国和中国佛教的途径·太虚 卷第八·佚名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第四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