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二]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三]信法未久.共相

  謂言.[四]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

  信發其道意。[五]夫人白言.今正是時。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讚如來無量功德.卽遣內人

  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踰闍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

  生希有心.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六]我聞佛音聲 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實者 [七]應當修供養.

  仰惟佛世尊 普爲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八]必令我得見。

  卽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 普放淨光明 顯示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 [九]頭面接足禮 咸以清淨心 歎佛實功德.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注:

  [一]以下藏本卷一.

  [二]二本次云憍薩羅波斯匿王.

  [三]藏本此語在共相謂言下云.時勝鬘夫人信佛未久.

  [四]藏本以此爲末利夫人語.次宜時遣信句爲波斯匿王語.

  [五]藏本云夫人聞言卽遣女侍如月奉書.

  [六]藏本此句云此當知佛語.

  [七]藏本此句云我當求世尊.

  [八]藏本此句云爲法而來此.

  [九]勘二本意云於頂上合掌讚佛.

  ********************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 及與[一]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 是故禮法王.

  知一切爾炎 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 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 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 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 令[二]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 願佛常攝受。

  [三]我久安立汝 前世已開覺 今復攝受汝 未來生亦然。

  [四]我已作功德 現在及餘世 如是衆善本 [五]惟願見攝受。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佛於衆中卽爲授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

  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爲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讚歎如今無異.當復

  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六]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七]普光如來應正徧知.彼佛國土無

  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衆生色力夀命五欲衆具皆悉

  快樂勝於他化自在諸天.彼諸衆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衆生皆集於彼。勝鬘夫

  注:

  [一]勘藏本意云身語.

  [二]藏本云菩提種.

  [三]藏本此偈上有標句云佛卽謂言.唐本此偈在長行頭面禮佛句下出.

  [四]藏本此偈上有標句云勝鬘夫人白佛.

  [五]勘二本意云常得見於佛.

  [六]藏本云二百萬.

  [七]藏本云普賢.

  ********************

  人得受記時無量衆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爾時勝鬘聞受記已

  恭敬而立[一]受十大受。世尊我從今日[二]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

  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衆生不起恚[三]心。世尊我從

  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嫉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

  起慳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爲成熟貧苦衆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行四攝法.爲一切衆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

  [四]無罣礙心攝受衆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戹難困苦衆

  生終不暫捨.[五]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衆苦然後乃捨。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

  捕養衆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六]彼彼處見此衆生應折伏者而折伏

  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

  少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

  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

  注:

  [一]勘二本意云發十大願.

  [二]藏本此語在句末出云.此第一誓乃至菩提道場究竟我全受持.次下例同.

  [三]藏本次云幷嫉妬心.

  [四]勘藏本意云不退.

  [五]勘藏本意云.爲使彼脫苦故.所聚資産當爲彼用.

  [六]勘二本意云城邑聚落所攝衆生.

  ********************

  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一]受。法主世

  尊現爲我證.惟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衆生善根微薄[二]或起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

  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爲安彼故今於佛前[三]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

  者以此誓故於大衆中當雨天華出天妙音。說是語時於虚空中雨衆天華出妙聲[四]言.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彼見妙華及聞音聲一切衆會疑惑悉除喜躍無量.而

  發願言恆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世尊悉記一切大衆如其所願。爾時勝鬘復於

  佛前發三大願[五]而作是言.[六]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衆生.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

  智是名第一大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於[七]攝受正法

  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爾時世尊卽記勝鬘三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

  界.如是菩薩恆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此三願者真實廣大。爾時勝鬘白佛言.我

  今當復承佛威神[八]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佛告勝鬘.恣聽汝說。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恆

  注:

  [一]藏本次有句云此十大誓我於世尊現前建立.

  [二]勘藏本意云.或以此十大誓難成就故.疑我猶豫.以此事故永爲自害.

  [三]藏本云願於此爲真實加持.

  [四]藏本次有句云彼與真實加持相應.

  [五]藏本此句徵云何者爲三.

  [六]藏本云以此加持利益衆生.

  [七]藏本云說示正法.與上文相應.

  [八]勘藏本意云以此大願境界說示於他.

  ********************

  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一]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爲大願。佛讚勝鬘.善哉善哉.

  智慧方便甚深微妙.[二]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衆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汝之

  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

  攝受正法.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

  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

  之義。佛言.便說。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三]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

  門.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衆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四]無量

  善根之雨。世尊又如[五]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

  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六]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

  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

  等爲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七]三者草木四者衆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

  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八]喻彼大地.何等爲四.謂離善知識無聞[九]非法衆生以人天善

  注:

  [一]勘藏本意云受持.

  [二]藏本缺此句.

  [三]勘藏本意云成就佛無量法之一切.

  [四]藏本云無量智寶.

  [五]藏本云.當成劫時三千大千世界所生大水聚.能生四洲百千萬種色形及八百四十萬小洲.

  [六]二本此句云示法種種之門.

  [七]藏本三四二者云.住處及草木藥穀林等乃至有情之所依處.

  [八]二本云逾彼大地.

  [九]勘藏本意云不適法器.

  ********************

  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一]任.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

  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爲衆生作[二]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衆生爲世法

  母。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爲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是名大

  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三]得衆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爲

  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衆生[四]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

  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寶衆生皆由攝受正法善

  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卽是攝受正法。世尊[五]攝受正法攝受

  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卽是攝受正法。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

  法.攝受正法卽是波羅蜜。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六]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

  乃至捨身支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七]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應以戒

  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

  注:

  [一]二本次有句云逾彼大地.與上文合.

  [二]藏本此語云依處.

  [三]勘二本意云衆生一切當得純正四寶利益.

  [四]藏本此句云得享天人福利.次下各句例同.

  [五]勘藏本此段意云.攝受正法名爲攝受正法者.正法與攝受正法無有異事.攝受正法自體卽是正法.

  [六]藏本次有語云於衆生等.

  [七]勘藏本此句意云.如是以所成熟住於正法.故爲施波羅蜜.

  ********************

  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羅蜜。應以忍成熟者若彼衆生[一]罵詈毁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

  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羼

  提波羅蜜。應以精進成熟者於彼衆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若四威儀

  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棃耶波羅蜜。應以禪成熟者於

  彼衆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

  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衆生問一

  切義以[二]無畏心而爲演說一切論[三]一切工巧究竟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

  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

  受正法.攝受正法卽是波羅蜜。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佛言.便說。勝鬘白佛.攝

  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卽是

  攝受正法。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爲攝受正法捨三種分.何等爲三.謂身

  命財.善男子善女人捨身者[四]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

  注:

  [一]藏本此語云八行毁害.

  [二]藏本此語云無怠心.

  [三]二本此語云一切明處及工巧處.

  [四]勘藏本意云與佛身輪外邊際等卽離生死云云.次段云與佛法輪外邊際等.又次段云與一切衆生所供養輪外邊際等.

  ********************

  功德如來法身.捨命者生死後際等畢竟離死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通達一切

  甚深佛法.捨財者生死後際等得不共一切衆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

  功德得一切衆生殊勝供養.世尊如是捨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常爲一切諸

  佛所記[一]一切衆生之所瞻仰。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法欲滅時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朋黨諍訟破壞離散.以不諂曲不欺誑不幻僞愛樂正法攝受正法

  入法朋中.入法朋者必爲諸佛之所授記。世尊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二]爲實眼實

  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亦悉知見。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

  力[三]起隨喜心.如是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少觸身分生大苦痛.

  如是勝鬘少攝受正法令魔苦惱.我不見餘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又如牛

  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於一切二乘善根.以廣大故。又如須

  彌山王端嚴殊特勝於衆山.如是大乘捨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勝不捨身命財

  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廣大故。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教化衆

  注:

  [一]二本缺此句.

  [二]二本此二語云以此爲眼爲根本智.

  [三]二本此語云佛歎言.

  ********************

  生建立衆生。如是勝鬘攝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勝鬘我於阿僧祇劫

  說攝受正法功德義利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佛告勝鬘.汝今更

  說一切諸佛所[一]說攝受正法。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卽白佛言.世尊[二]攝受正法

  者是摩訶衍.何以故.[三]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

  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四]

  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是故

  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卽是住於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如世尊說

  六處.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五]爲大乘故說此六處。

  何以故.正法住者爲大乘故說.大乘住者卽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故說.大乘滅者

  卽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毗尼者卽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

  家而受具足.是故說大乘威儀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六]阿羅漢無別出家受

  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七]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

  注:

  [一]藏本次有語云我所未說者.

  [二]藏本缺此二字.

  [三]勘藏本意云聲聞等法皆依大乘而善解故.

  [四]二本次有語云草木叢林.

  [五]勘藏本意云六處從大乘出.

  [六]藏本此語云聲聞獨覺.次同.

  [七]藏本此語云阿羅漢及獨覺.次下均同.

  ********************

  阿羅漢於[一]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劒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

  尊[二]依不求依.如衆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恐畏.以怖畏

  故依於如來。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

  [三]有餘.梵行[四]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

  界遠。何以故.[五]惟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

  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

  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六]惟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

  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

  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淨故.阿羅漢辟支佛有餘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

  佛方便。惟有如來得般涅槃[七]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是

  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

  是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說。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爲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

  注:

  [一]藏本此語云於一切行不盡.

  [二]勘藏本意云爲歸依者不別求依處.

  [三]勘藏本意云有餘爲依法.

  [四]此字依麗刻加.

  [五]唐本此下三節總略爲一段.

  [六]藏本缺此段.

  [七]藏本缺此句.

  ********************

  段死者謂[一]虚僞衆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

  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二]智我生已盡.得有餘果證故說梵

  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三][四]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虚僞煩惱斷故說所作已辦.阿羅漢

  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

  說不受後有.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

  地煩惱及[五]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六]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

  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七]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八]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

  住地力於[九]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夀

  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

  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惟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

  世尊無明住地最爲大力。[一○]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

  注:

  [一]勘藏本意云輪迴處所衆生.

  [二]勘藏本此語意云生於我生已盡之智.次三句例同.

  [三]原刻作辨.今依麗刻改.次同.

  [四]勘藏本此句意云.七種學人輪迴者所具煩惱等捨.卽先所未捨者捨.

  [五]勘二本意云徧行煩惱.

  [六]藏本云住一見處之住地.次三例知.

  [七]勘藏本意云無始時有無明住地與心不相應.

  [八]勘藏本意云隨煩惱.次下俱同.

  [九]二本但云有愛住地.次下同.

  [一○]以下藏本卷二.

  ********************

  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

  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一]如是有愛住

  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

  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二]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三]無漏不盡者卽是

  無明住地。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於彼彼法不知

  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餘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

  名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

  有餘功德故[四]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

  者名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於無常病

  世間得常住涅槃界.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爲護爲依.何以故.[五]法無優劣故得涅槃.

  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六]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七]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

  注:

  [一]藏本此句云不與有愛住地同.文義更順.

  [二]勘二本此句意云於盡漏不得自在力.

  [三]勘二本意云謂盡漏者.

  [四]勘藏本此語意云所知苦有餘.次三語例同.

  [五]勘二本意云不以善惡分別諸法而得涅槃.

  [六]藏本云以清淨智平等見等而得涅槃.

  [七]藏本此語云謂與明及解脫同味.

  ********************

  不究竟者過恆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恆沙等所應斷法不[一]斷故過恆沙等法

  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二]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三]心上煩惱.

  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四]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

  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恆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

  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於此起煩惱剎那.心剎

  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若復過於恆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

  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五]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

  壞.如是過恆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

  地斷者過恆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恆沙

  等[六]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

  自在.證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切記說。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謂如來以

  注:

  [一]二本次有不究竟一語.與上文合.

  [二]勘藏本意云爲一切修所斷煩惱及隨煩惱生處.

  [三]勘唐本此語意云障心之隨煩惱.餘語例同.

  [四]二本此語皆分爲二云.等至隨煩惱.瑜伽隨煩惱.

  [五]藏本次有語云草木叢林.唐本大同.

  [六]二本此語云不可思議諸佛法.

  ********************

  無上調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於一切爾炎

  地得無礙法自在.於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昇於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

  爾炎無礙智觀.不由於他不受後有智師子吼。[一]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

  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

  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二]入大乘.大乘者卽是佛乘.是故三乘

  卽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卽是涅槃界.

  涅槃界者卽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卽法

  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卽是[三]無邊不斷。[四]世尊如來無有限齊時住.如來

  應等正覺[五]後際等住.如來無限齊大悲亦無限齊安慰世間.無限大悲無限安慰世間

  作是說者是名善說如來.世尊若復說言無盡法常住法一切世間之所歸依者亦名

  善說如來。是故於未度世間無依世間與後際等作無盡歸依常住歸[六]依者.謂如來應

  注:

  [一]勘唐本此下爲第二種智.

  [二]勘二本意云大乘所攝.

  [三]勘藏本意云與一乘究竟合一之謂.

  [四]二本此上有徵句云何以故以下釋成.

  [五]勘藏本意云至於無窮而住改.

  [六]二本次有語云究竟歸依.

  ********************

  等正覺也。法者卽是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衆.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

  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身.三乘衆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

  出修學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有衆生如來調伏

  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歸依第

  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

  依如來卽[一]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

  [二]方便說卽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卽第一義乘。世尊聲聞緣覺[三]

  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世尊[四]無有出世

  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

  義智。世尊[五]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聖諦智斷

  諸住地。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六]藏.世尊

  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七]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注:

  [一]勘藏本意云三歸依處.

  [二]勘二本意云.由方便說有二乘.實仍爲大乘故.次下三乘皆應作二乘.

  [三]勘藏本意云以一初觀聖諦智斷彼一住地.

  [四]勘唐本意云於出世間智無四智漸至漸緣.

  [五]唐本次二句云.聲聞緣覺以於種種聖諦之智斷諸住地.無有出世第一義智.

  [六]勘藏本此語云覆障.

  [七]藏本次有句云第一義智者.

  ********************

  提智。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

  德故名之爲聖。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亦非聲聞緣覺功德.世尊此諦如來應等正覺

  初始覺知.然後爲無明[穀-禾+卵]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諦。[一]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

  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

  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諦亦

  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

  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

  境界[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何

  等爲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三]有量四聖諦義.

  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四]有爲生死無爲

  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

  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

  注:

  [一]勘藏本意云說聖諦義深細難知.

  [二]二本缺此四字.

  [三]勘唐本此語意云不圓滿.次下無量反此.

  [四]勘藏本意云.故於輪迴亦有有爲無爲.涅槃亦有有爲無爲.

  ********************

  是無作四聖諦義惟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一]非下中

  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

  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二]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

  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所言苦滅者[三]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

  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

  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

  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四]得。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五]世尊空如來藏

  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六]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七]不顛倒境界轉.是

  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惟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

  切滅苦道。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爲相.入有爲相者是無

  常。無常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諦[八]非第一義諦非常

  注:

  [一]勘藏本意云非解下中上法得知涅槃.

  [二]勘二本此二句意云.證一切意生身藴所有苦滅.及修一切苦滅之道.

  [三]勘藏本意云如來法身無始時來無爲不生云云.

  [四]三本次有句云唯佛了知及能作證.

  [五]勘藏本次二句意云.如來藏與一切煩惱障各別住而不解脫故.依諸智而空.如來藏不與佛法各別住而解脫故.依不思議過恆河沙數智等而不空.

  [六]勘二本意云由信能入.

  [七]勘二本無此不字意義更洽.今譯衍文.

  [八]勘二本此語意云以第一義故非諦.

  ********************

  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爲相.離有爲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者是諦是常是

  依.是故滅諦[一]是第一義.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

  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見衆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

  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

  清淨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二]見諸行

  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三]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身諸根[四]分別思

  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

  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

  倒衆生於五受陰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

  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衆生信佛語[五]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

  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

  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

  注:

  [一]二本此句屬上云以第一義是諦是常是依.

  [二]勘二本此句云非斷見是正見.次句例知.文義更洽.今譯有誤.

  [三]二本此上有徵句云何以故.以下釋成.妄想見一語二本俱作諸計度者.次下俱同.

  [四]勘二本此語意云受者

  [五]二本次有於如來所一語.

  ********************

  財。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彼滅諦尚非境

  界.[一]況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爲彼故世尊說四依。世尊

  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世尊生

  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世尊

  生死[二]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生死者此二法[三]是如來藏.世間

  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離有爲相.

  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四]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

  法.世尊[五]斷脫異外有爲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

  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六]不種衆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

  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衆

  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衆生顛倒衆生空亂意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七]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八]上煩

  注:

  [一]勘二本意謂况苦滅諦爲四依智境界.

  [二]勘二本無此二字.意義更洽.今譯衍文.

  [三]勘藏本意云以如來藏名而說.

  [四]勘二本此句屬上.意云是與彼不離於緣解脫覆障之智等所依處.

  [五]勘藏本意云.是故如來藏者非緣.於住別異.非解脫知.而爲外有爲法依處住處.

  [六]勘二本此語意云不受衆苦.

  [七]二本皆缺此二字.

  [八]二本缺此上煩惱一語.

  ********************

  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

  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惟佛世尊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如實

  知見。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卽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

  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

  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惟信佛語。若我弟子隨信

  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

  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禪樂.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

  種巧便觀成就.[一]於我滅後未來世中我弟子隨信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二]自性清

  淨心彼爲煩惱染汙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謗

  深義。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餘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佛言.便說。勝鬘白佛

  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毁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爲三.謂若善男

  注:

  [一]二本幷云現在.

  [二]勘二本意謂於自性心爲客塵染能了解究竟.

  ********************

  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

  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惟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推如[一]來。除此諸

  善男子善女人已諸餘衆生於諸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

  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佛言.善哉善哉勝鬘.

  於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爾時世尊放

  勝光明普照大衆.身昇虚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虚空還舍衛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

  合掌向佛觀無厭足目不暫捨.過眼境已踊躍歡喜各各稱歎如來功德具足念佛.還

  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

  男子.七歲已上擧國人民皆向大乘。爾時世尊入祇洹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

  時帝釋與諸眷屬忽然而至住於佛前。[二]爾時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說此經.說

  已告帝釋言.汝當受持讀誦此經.憍尸迦[三]善男子善女人於恆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

  羅蜜.若復善男子善女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福多於彼.何況廣爲人說.是故憍

  注:

  [一]藏本此下有結句云如是三者能於深義離自毁傷云云.

  [二]唐本缺此句.

  [三]二本缺次四句.

  ********************

  尸迦當讀誦此經爲三十三天分別廣。說復告阿難.汝亦受持讀誦爲四衆廣說。時天

  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告帝釋.此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

  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憍尸迦當知此經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爲汝略說其

  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天帝釋及長老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一]此經

  歎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議[二]大受如是受持.一切願攝大願如是受持.

  說不思議攝受正法如是受持.說入一乘如是受持.說無邊聖諦如是受持.說如來藏

  如是受持.說如来法身如是受持.說空義隱覆真實如是受持.說一諦如是受持.說常

  住安隱一依如是受持.說顛倒真實如是受持.說自性清淨心隱覆如是受持.說如來

  真子如是受持.說勝鬘夫人師子吼如是受持。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

  了義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於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

  廣分別說。帝釋白佛言.善哉世尊.頂受尊教。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

  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注:

  [一]勘藏本此句意云.此經名爲讚歎如來無邊功德.應如是持.次下各句例同.

  [二]二本云大願.

  ********************

猜你喜欢
  净土论序·迦才
  卷第十四·佚名
  跋·永觉元贤
  卷二·佚名
  提纲录凡例·呆翁行悦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遵式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佚名
  一切拳印三昧大仪轨分第六·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三卷·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卷·李通玄
  金光明经序·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三卷·龙树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宝亮
  佛说秘密相经卷中·佚名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王昶

    仁宗皇帝一首 宣宗皇帝一首 周宪王一首 刘基九首张以宁一首 韩守益一首 贝琼一首 梁寅二首 高启四首杨基七首 高明一首 刘昺四首 黄澄一首 程本立一首姚广孝一首 解缙一首 王洪一首 胡俨一首 瞿祐一首

  • 卷一八七 唐紀三·司马光

      起屠維單閼(己卯)正月,盡十月,不滿一年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六一九年)   春,正月,壬寅,王世充悉取隋朝顯官、名士為太尉府官屬,杜淹、戴胄皆預焉。胄,安陽人也。隋將軍王隆帥屯衞將軍張鎮周、都水

  • 卷之八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二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二月庚戌。朔。上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己卯皆如之。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东事日急请先整军节饷以备防守摺片两件。着袁世凯妥筹办理。又

  •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一·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五刘宗周(祝渊、王毓蓍、潘集、傅日炯、张应煜、恽日初、张之璇附)黄道周(赵士超等)右儒臣列传第五。○当明之季,若刘、黄二公,岂非盛时之麟凤哉!惜乎,出非其时!夫道有污隆、时有常变,文经武纬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三十·纪昀

    列传金 【八】○金八赫舍哩良弼石琚 唐古安礼伊喇道【光祖】苏保衡翟永固魏子平孟浩梁肃 伊喇慥伊喇子敬赫舍哩良弼石琚唐古安礼伊喇道苏保衡翟永固魏子平孟浩梁肃伊喇慥伊喇子敬△赫舍哩良弼赫舍哩良弼本名罗索

  • 四一、公输般自鲁游楚考·钱穆

    《墨子 鲁问篇》:“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亟败楚人。公输般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楚之兵

  • 郭泰祺·周诒春

    郭泰祺 字复初。年二十八岁。生于湖北武穴。本籍通信处。湖北武穴陆万和转。已婚。光緖三十年。以官费游美。入某预备学校。光緖三十三年。入威立士登学校。光緖三十四年。入本薛文尼大学。习政治学。宣统三年。得学

  • 卷二十八·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二十八明 孙防 编孝经援神契伏羲大目山凖日角而连珠衡【宋均云木精之人日角頞有骨表取象日所出房所立有星也珠衡衡中有骨表如连珠象玉衡星】神农长八尺有七寸身而牛头龙顔而大唇懐成钤戴玉理

  • 卷三十七·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七宋 陈经 撰蔡仲之命【周书】仲乃蔡叔之子也蔡叔流言于国周公既囚之于郭邻矣何为而复用其子也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使蔡叔之谋害及周公而不及王室则周公必将恕其

  • 第九章 谨交游·佚名

    友。以义合者也。若与荡佚之友相交。则出入於戏场茶馆。往来于柳巷花街。终日嬉游。寻烟寮以谈笑。互相征逐。偶酒肆即流连。矢口绝无礼义之言。浪游悉是轻挑之举。不知不觉。走入邪僻一路去矣。故人欲戒邪行。必须严

  • 仪礼识误卷一·张淳

    宋 张淳 撰士冠礼误字眂 注曰天子与其臣冕以视朔皮弁以日视朝诸侯与其臣皮弁以视朔朝服以日视朝按释文云眂音视本或作视下同陆既音视正文非视字明矣其后篹音纂而今文作纂遁音巡而今文作巡妃音配而今文作配防音策

  • 卷六·姜炳璋

    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六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程子曰诗亡谓雅亡盖以风则黍离十篇犹作于东迁之后朱子本此以注孟子是也然雅亡之故实有不可晓者若谓东迁无陈善纳谏之辞则富辰苌王孙满

  • 定公·定公三年·左丘明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二月辛卯,邾子穿卒。夏四月。秋,葬邾庄公。冬,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传】三年春二月辛卯,邾子在门台,临廷。阍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见之,怒。阍曰:「夷射姑旋焉。」命执之,弗得,滋怒。自投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次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以下偈说真言救世者(谓上百门王也)谓能生诸真言也。真言救世者。真言诸真言生知。云何谁于何处。大牟

  •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七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礼侍者断七请普说。僧问。和尚室中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遂以坐具打地一下云。学人为蛇画足。却请和尚

  • 猫知道·仁木悦子

    《猫知道》。讲述猫咪因为习惯跟着人四处游走,于是常常跟随凶手出现在凶案现场。故事发生在日本极其平常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仁木和悦子兄妹俩租住了兼彦医生诊所二楼的一间小屋,妹妹悦子负责教兼彦的小女儿学习音乐。然

  • 大乘集菩萨学论·佚名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