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密嚴經品目

  密嚴道場品第一                  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

  胎藏生品第三                   自作境界品第四

  辯觀行品第五                   趣入阿賴耶品第六

  我識境界品第七                  阿賴耶卽密嚴品第八

  大乘密嚴經者.蓋是總大法門之一.而二轉依之要軌也。法門無量.區别於境行果

  三.果之爲大涅槃經.行之爲大般若經佛華嚴經.而境之爲大乘密嚴經.故曰密嚴

  經者總大法門之一也。迷悟依於真如.而密嚴刹土卽涅槃定窟.染淨依於藏識.而

  賴耶生身卽菩提慧命.故曰密嚴經者二轉依之要軌也。先讀其文.後抉其義。文爲

  八品.無所謂序分流通.一字一義.莫不詳詮刹土生身而已。 初一詮密嚴刹土.次六

  詮賴耶生身.賴耶生身是慧境界是淨生.依止賴耶生身是心境界是染生.心慧淨

  ********************

  染皆自所作.生旣自作所生之觀行應審也.勸淨生身賴耶之體性應詳也.戒染生

  身我執之爲害應去也.後詮生身卽刹土.賴耶所以卽密嚴也.此一經之大較也.請

  細讀之。初一詮密嚴刹土者.佛俱密嚴人.入密嚴場.說密嚴法.先示刹土名意生身.

  後示刹土無量生身常住。夫此常住.以觀行言名如來藏.以虚空不壞言名涅槃.名

  法界.以常住言名法住性.法界性.法決定性。法決定性.捨有情大悲.不得究竟慧.菩

  薩不證.近住而已.必入法身.智色資用.廣大威德充量莊嚴.而後隱真不現.則所謂

  無住涅槃佛所覺義。此之謂密嚴刹土也。偈頌殘缺.姑置不叙。如是讀密嚴道場品

  第一。 次六詮賴耶生身.其淨生身者.以三番談。初番談涅槃非滅壞義。將談是義先

  事勸修。世幻唯心.證空卽入.以是而勸修也。寶在密嚴.密嚴所歸.是爲歸依.觀世間

  虚僞緣起.觀賴耶無染常住.是爲觀入.一心密嚴.不著三界.是爲修住.以是歸依觀

  入修住而勸修也。夫涅槃者.解脫所趣.智慧所歸.烏乎壞滅。法相善巧.唯識無取.百

  ********************

  法無别.五法平等.是等知見來生其國.豈彼斷滅可得而生。人法依識.習滅識存.微

  妙轉依.烏乎壞滅。求生密嚴者.應修十智.四教是勤。轉識無自性.藏識性決定也。相

  名分别生.智如無分别也。無别爲依圓.分别成徧計也。生法本無我.無别入密嚴也。

  相名分别三皆識現.昧起分别.離乃圓成也。涅槃非滅故密嚴微妙.土殊勝.經殊勝.

  境界殊勝.勝於極樂.所言勝於極樂者.主伴亦同.生衆不及故也。二番談世間唯心

  現義。世間衆色.非他作.非無作.唯藏識作。藏識所以能作者.持種爲依.與轉共力.藴

  習互生故也。然共作而無染.雖作而莫能見.唯定爲能見也。又其所以作者.有無能

  所.迷於其心.本轉頓起.遂成境界.而皆依於藏識.一切唯心現.觀行久而見也。三番

  談淨智深法義。示現色相應化.情與無情.而無迷惑.此智之境而不可思議者也。生

  身刹土.以修以慧乃能殊勝.修以度地.慧了唯心.善說賴耶三性無我是也。如是讀

  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其染生身者.精血和合.業力輪回.諸趣之苦何如密嚴.智

  ********************

  者所以勤修定也.如是讀胎藏生品第三。心慧淨染皆自所作者.八九種心與無明

  轉.是生世間而刹那卽滅.密嚴無生死眷屬.是故不壞。有情識境.身藴處界.大微諸

  法.迷心所現.心境非真.真爲慧境.心境繫縛.慧境解脫。此一番談有情心密嚴境也。

  密嚴刹土.境勝堅定.轉依識體.從智所生.非世所量。世間唯心.內外能所.心物瓶色.

  能性所性.悉從二起。密嚴妙定.淨除貪欲然後能生。汝何著迷而生世身.何不修定

  而得佛身。又能所幻作皆由分别.迷計觀離.不生不滅是爲真實.明燈破暗智火焚

  薪.霎時間事。此二番談有情心密嚴境也。如是讀自作境界品第四。所生之觀行應

  審者.在人法二空觀而已.修此空觀不生染邪二覺.而漸生密嚴.蓋世事由壞起.密

  嚴以智成也.如是讀辯觀行品第五。賴耶之體性應詳者.信能成佛必解脫.淨其種

  姓必授記.了分别依於賴耶.見已合於密嚴.了賴耶圓滿淨常.境卽得於無漏.賴耶

  在諸識中轉而不爲所染也.染淨依中淨卽諸乘種也.善惡依中執卽輪回果也.賴

  ********************

  耶流轉成世而非作者也.體微而難知也.此初番以九事談體性也。賴耶無染現三

  界十地.其體微妙唯密嚴者能見.其體真實非轉識之虚幻.諸佛以之立教.如燈鏡

  金石正道之標相也.此次番以四事談體性也。如是讀趣入賴耶品第六。我執之爲

  害應去者.諸唯是識.外道則倡言我執.其爲害也如雪山能害.肆其種種詐變.有無

  一多我我所論.殺食有情輪回生死無有出期.應勸淨除速生妙土.如是讀我識境

  界品第七。後一詮生身卽刹土者.初番之所談爲教。先談五法之相名分别.一切依

  名.名依於相.從名分别而爲事.從相分别而立名.相名分别皆空.但識轉變.尋思無

  體卽得住定.以定供佛以定益生。蓋一切染法唯是分别也.一切淨法唯無分别也。

  次談三性五法八識無我.八不八喻.妄不如實爲徧計性.三合緣起是依他性.無漏

  智境名真實性。名依相起.從分别生.正智如如遠離分别。轉依於本.本因於種.種現

  世間.本轉互生。無有二我.唯賴耶現。賴耶常住衆識與轉.悟則無轉。賴耶無漏.燒鍊

  ********************

  鑽搖.勤觀乃得.勤觀生於密嚴.隨樂而應於化也。後抉擇談賴耶.現境.滅計.流轉.三

  義應明。現境義者賴耶無始受於熏習.不悟自心隨識境現.了心薪盡無漏能通.淨

  藏與習.相應無漏.現淨功德.若無思隨流.翳眼見色.生識作業.卽現似色及現似我.

  然斷染出習亦得果矣。滅計義者.維覆與幻生計之因.維了藏識滅計之果.滅成無

  漏悟卽縛空。流轉義者.賴耶隨於諸識.諸識依於賴耶.業習輪轉.體業緣别.流轉無

  窮。此所謂初番談教也。二番之所談爲定。尋伺喜樂.寂靜入禪.四八至十.名等尋常.

  不思議境非分别所知.如是爲定。外道聲聞.迷我迷空.執相執性.是爲有見.執空破

  智.是爲無見.如是爲非定。識依賴耶.賴耶俱識.增墮生死.轉依成覺.如是諸依.是爲

  定所。行緣則善行淨行.教緣則開權顯實.是爲定緣。顯實者.顯密嚴也.卽所顯賴耶

  也.藏相本空.心名丈夫.界生自識.無門作門也。此所謂二番談定也。三番之所談爲

  法眼。由本願力.口未曾說.眉頂肩膝出無量聲.開示法眼.是等威德爲密嚴生因。四

  ********************

  教賴耶說爲法眼。名從相生.相從緣起.二生分别.法性如如.了名正智.五法之眼在

  别無别。名爲徧計.相是依他.離則勝義.三性之眼亦别無别。藏以識合.暴流無斷.本

  自無動.八識之眼亦别無别。無别卽無我.眼在於法無。此四教之眼卽微妙廣大之

  密嚴道場也。染淨皆依賴耶.爲除習而說淨.淨如來藏世阿賴耶.如金與環物一名

  殊.性本清淨.清淨妙體密嚴則同.此賴耶之眼卽微妙常住之密嚴道場也。此所謂

  三番談法眼也。如是讀阿賴耶卽密嚴品第八.讀經文竟。

  經義以十談.一總.二教.三經.四如來藏阿賴耶.五法身.六唯智學.七定.八身土.九不

  壞世間.十闢謬。且初總者.一切法仗依.作佛轉二依.迷悟依於真如.染淨依於藏識.

  轉迷爲悟而得菩提.轉染爲淨而得涅槃.教及如來藏賴耶法身是染淨邊事.經與

  唯智學定土世間是迷悟邊事也。何以迷悟依於真如染淨依於藏識耶.能依於所

  所依於能故也。無明無迷正智爲悟.迷悟皆變動不居.是故爲能.真如周徧常住.是

  ********************

  故爲所。藏識受熏持種.是故爲能.淨爲法界染是世間.染淨皆真幻可相.是故爲所。

  何以轉依必以二也.體用異類故也.菩提是用涅槃是體故也。然細分别.應談四涅

  槃四體用.應以四涅槃配四體用而談也。體中之體.自性涅槃是也.自性之名亦稱

  本性.本來法爾畢竟不動.有佛無佛此性真常.有情無情此性皆在.是爲法住性.法

  界性.法尼夜摩性。體中之用無餘涅槃是也.有餘屬於無餘.無餘境界是體相之究

  竟.然必擇滅解脫始得而躋.體必仗用以呈.非若自性無所云呈.故曰體中之用也。

  用中之用菩提是也。用中之體無住涅槃是也.無餘是根本.無住乃增上.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根本於無餘滅度.而增上於我皆令入.事非異類詮可不殊.然

  我皆令入則證真在最後一期.未至其期.則觀空不證而必箭箭注栝.不第菩提而

  必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無非正智.正智緣如.緣則交融不可言二.明明智如不可言

  一. 或復言二帚琴摸象.或復言一淨穢吞鯨.諸佛說爲可憐愍者.正智萬行緣如契

  ********************

  體.體是用中之體.化事已畢然後隱真.體乃畢竟之體也。問.無住涅槃旣契真體.功

  德盡於無際卽足爲究竟之歸.何以必歸極於無餘耶。答.對斷見之談說功德無際.

  辨體用之性必寂滅寂靜.寂滅寂靜法界然後清淨然後一真。問.無餘涅槃.灰心滅

  智.無益於世.而爲德本.亦何貴耶。答.法爾如是.不可思議.不容私心.猜疑揀擇。又况

  無上依經.住無餘涅槃不捨衆生利益事.妙法華經.入滅如來與佛同化.現湧寶塔

  大演法華.蓋因德無量.果位現行竟於未來而無有際.不如菩薩業必依身。問.旣許

  轉依爲二.則無住亦果.云何非竟.必取無餘耶。答.大涅槃經.因果以四句談.有因有

  果有因因有果果.十二因緣是因.菩提是果.觀緣智是因因.大般涅槃是果果.對十

  二因緣則菩提是果.對大般涅槃則菩提非果果.何爲果果.以菩提之果.顯涅槃之

  果.最後之歸果.是涅槃之果也。於此有問儒釋之辨.則作答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

  下者是儒.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是釋.斯事詳於另文。二教者.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

  ********************

  我.是諸佛至教.亦釋迦如來一代之聖教。無著顯揚聖教.以二事明曰染曰淨.詮解

  當情蘇迷不動。蓋分别之謂染.無分别之謂淨.名從相起相從緣生.此二分别乃是

  其染.離二智如乃是其淨。徧計是名.依他是相.乃是其染.離二依圓.乃是其淨。七六

  五識皆分别生.乃是其染.賴耶無别.乃是其淨。人法無我.是無分别.無染唯淨。五法

  攝於三性.三性攝於八識.八識之淨是阿賴耶.是故經談賴耶體性.而卽斷言.此卽

  是諸佛.最勝之教理.衡量一切法.如稱如明鏡.照曜如明燈.試驗如金石。稱言平等.

  鏡徹深微.燈明破闇.金石表堅。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建立聖教.有經有論.有皇

  皇聖言.有至正理.香海蘇迷.此案不動。問.楞伽經言.如先佛所說一百八種句.又言

  此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云何諸佛至教是五法三性八識無我耶。答.卽楞伽

  言.此五種法.三性八識.及二無我.一切佛法.普皆攝盡.又瑜伽言.諸佛語言九事所

  攝.謂藴處緣起.食及諦界.佛與弟子.菩提分法.會時八衆.楞伽亦言.言說法相者.謂

  ********************

  說九部種種教法.以九事攝百八句盡.以五法攝九事畢盡.是故五法三性八識無

  我如是以立教。問.解深密經.三時說教.教有異耶。答.阿含四諦.般若隱密.深密顯了.

  無不攝於九事.唯善巧之不同.豈所事之或異。問.四教五教.台賢所立.爲何如耶。答.

  凡諸建立.據於教理.教謂經論.理卽因明。如五教十理之成八識.顯揚所成.善巧無

  常.苦空無性.現觀瑜伽.不思議等.莫不皆謂薄伽梵說.如佛所說。若四教之立.羌無

  聖言.馳騁風雲.九州鐵錯。天台旣已自言.以涅槃五喻成四教位.而復更以憑空四

  教成涅槃喻.謂若不將四教釋喻.喻不可解.若解四位.彼喻泠然.若信五喻.此位亦

  曉.彼此相須.可謂兼美。是何言歟。夫因明正理.以已成因成未成宗.未聞以未成宗.

  成待成因.又未聞舉因立宗翻爲舉宗立因.更未聞宗因同時交互相成.但見過叢.

  反矜兼美.所謂相似法.烏足以立教。若夫五教.標竊天台.賢首過中又過.有何費力

  於齒牙。三經者.密嚴經言.十地華嚴等.大樹與神通.勝鬘及餘經.皆從此經出.如是

  ********************

  密嚴經.一切經中勝。此一行半頌.其義可得談。密嚴經說.諸修觀行.於其欲色.空識

  非想.種種宮殿.漸次除欲.入密嚴宮.受用無邊微妙勝境.而十地華嚴.初地作閻浮

  提王.二地作轉輪聖王.乃至九地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十地作摩醯首羅天王.

  修行施戒忍等十度.出現微妙不可思議無邊境界。密嚴經說.諸修觀行.於密嚴國

  皆同諸佛安樂清淨.刹土境界無不殊勝.而大樹經中五十三聖安住法界.乃至彌

  勒樓閣.種種殊特不可思議。密嚴經說.賴耶如來藏無二無别.而爲諸識所纏.而勝

  鬘經言.在纏爲如來藏.是故佛說諸經密嚴所出。然佛世尊.復說餘經皆出於此.是

  則不獨弘演賴耶.有深密楞伽.阿毗達磨.如來功德莊嚴諸如是等。更有餘經.不增 

  不減.不壞不滅.莊嚴三昧.法界體性.流轉諸有.無上依.如來藏.菩薩藏.同性.法身.佛

  地.一切一切.亦復詮表依圓.智如八識.是亦得謂密嚴所出也。夫至人立教.示人以

  大王路也。學人勤修.乘諸乘而歷諸位也。成人取證.轉菩提涅槃二依也。境行果三.

  ********************

  經藏之所以結集也.菩薩之所以造論也。彌勒以是造瑜伽.無著以是造攝論也。瑜

  伽談境.談意與五識及阿賴耶.談六善巧六百六十法門.攝論談境.談賴耶.談三性.

  則法相一大法門.而大乘密嚴經冠其首也。攝論談行.彼入因果分談十度.則般若

  一大法門.而大般若經其首也。彼修差别分談十地.則瑜伽一大法門.而佛華嚴經

  冠其首也。瑜伽談行.聲聞地談四諦.則阿含一大法門.而四阿含經冠其首也.攝論

  談果.彼果斷彼果智分談無住涅槃.談三身.瑜伽談果.有餘依無餘依地談有餘無

  餘.則涅槃一大法門.而大涅槃經冠其首也。至於境行果三.不可攝歸專部.平等平

  等.不容繫於一宗.寶之所積.法之所集.則積集一大法門.而大寶積經及大集經冠

  其首也。如是建立法相門第一.般若門第二.瑜伽門第三.阿含門第四.涅槃門第五.

  積集門第六.以是整理一大經藏也。問.瑜伽法相是一法門.而乃二之何耶。答.非二

  之也.以境行爲二.對行之境不能不爲法相.對行之般若不能不爲瑜伽.一物而二

  ********************

  用之亦無妨也。問.何不以十地對十度爲行.以法相合瑜伽爲境.取地配度義.而行

  之獨爲般若耶。答.古之十地.獨立爲經.今入華嚴.復合樹嚴.汪洋廣大.豈如地配度

  義之一隅.空有兩輪.乘大乘行.要必瑜伽廣義.般若深義.融冶於一斯爲大觀.攝論

  地論.邱壑小師.乃下喬木復入幽谷歟。問.何不以時列次.始華嚴阿含.終法相涅槃.

  爲息爭耶。答.繫義於時.非捨義取時.亦無不可.今姑叙義.非必捨時。問.台教以華嚴

  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敘次.甚契時義.不適宜耶。答.法華涅槃.據以經言.不可分時。方

  等攝於一切.明明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方等般泥洹經.而外華嚴涅槃而别立歟。

  問.古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外别集敘次.獨爲不取何耶。答.此除般若

  佛母一義.餘皆無義.但拘初出五部大經.曾何足取。四如來藏阿賴耶者.初列其名.

  有藏識.如來藏阿賴耶共.楞伽名如來藏藏識.唯識所謂阿賴耶具能所執藏是也。

  有如來藏如來藏.密嚴所謂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是也。有阿賴耶阿賴耶.攝論

  ********************

  所謂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是也。有如來藏阿賴耶.密嚴所謂藏卽賴耶識.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展轉無差别.是也。有阿賴耶如來藏.攝論所謂無漏種寄

  賴耶中轉.勝鬘所謂在纏如來藏是也。有言其性.有言其相.有言其染淨不離.得其

  名之差别.可以解於糾紛。次釋其義.問.如來藏隨緣共轉.習覆染纏.受熏持種.爲因 

  作果.此一義也。如來藏不動常住.不變無我.本淨無染.圓無增減.決定種姓.爲大涅

  槃.此一義也。二義相反.云何可通。若是一識.自語相違.世間相違.決定相違.成何聖

  教.豈如來藏不可思議.體微難知.斯卽分别都無.因明可滅耶。答.是義詳於辨中邊

  論.於彼亦有此者.前義也。此中唯有空者.後義也。若異.應法性異法.若一.應非淨智

  境是也。蓋前之爲識用識相.後之爲識體識性.用依於體.相不離性.二處於一居.前

  後可得談。然雖得而談.不可得而亂.若說性爲隨緣.亂也.若說相爲不動.亂也.亂則

  非聖教也。問.識體識性.談義無疑. 識用識相.多不可了.如何阿賴耶旣說爲無覆無

  ********************

  記性.復說如來藏而爲清淨性耶。答.八識爲染淨依.依之爲藏.染淨之爲種.就藏爲

  言.說如來藏阿賴耶皆名藏識.就種爲言.說無漏淨種名如來藏.有漏染種名阿賴

  耶.闡阿賴耶義者說無漏種寄賴耶中轉.闡如來藏義者說煩惱客塵纏於佛藏.隨

  所主而爲言.非識之有或異。染淨依同.其性不同。成唯識論.無漏法種雖附此識.而

  非所緣非此性攝.緣不及於無漏.故性唯爲無記。此密嚴經.真爲慧境界.遠離於衆

  相.慈悲之所行.無相徧一切.緣悉離於有漏.故性得爲清淨。視其所緣.定其性質.轉

  識可以成智.夫豈用之爲物.乃決定死常之物哉。問.緣無漏種.卽入初地.乃法苑義

  林.見道以前煩惱纏位名如來藏.初地以上二障漸斷卽名法身.其說然耶。答.此須

  分别。見道緣於無漏.地前纏位.趣向無漏.隨順無漏.亦可得名緣於無漏.經言若信

  成佛卽得解脫是也。此就無漏言如來藏也.而彼就纏位言也。初地平等身.入定無

  漏.二障須漸斷.出定有漏.賴耶捨於八地.如來藏極於十地.不可謂全分法身也。此

  ********************

  就纏位言少分法身也.而彼就淨位言也。問.迷爲無記.悟則清淨.迷悟非依於涅槃

  耶。答.迷悟屬於自性.非係其所依.勝鬘所謂若無如來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也.密

  嚴所謂若離阿賴耶卽無有餘識也.聖教惡友.本有種子.各視其增上增長.而各發

  其所爲現行而已。問 .勝鬘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難可了知.作何

  解耶。答.前句說性.後句說相是也。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二句亦同.唯識解

  心性.爲心空理所顯真如.或爲心體也。問.經言八種九種心.九心卽九識.所謂菴摩

  羅識是耶。答.九識爲言.言於識淨.而經下文又言本心.不當立十識耶。不知識止是

  八.以心爲言.識固是心.智亦是心.故有四識.又有四智心品.此所談心.談於染八淨

  九而已.此染淨二心.皆依於藏識而已。問.如來藏是佛性耶。答.佛性了因.爲所顯得.

  如來藏生因.爲所生得。問.如來藏爲無漏種之所藏.而法界之界爲因義.非一物耶。

  答.如來藏在纏.其出纏者在人名法身.在法名法界。問.如來藏非法性耶。答.法性爲

  ********************

  體.如來藏爲用。法相無邊.不能一一區别。五法身者.經言.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則

  法性爲自性涅槃。尼夜摩性.遠離後有一切過失.是則法身爲無餘涅槃。菩薩不捨

  大悲.以究竟慧入佛法身.受用如來廣大威德.是則法身爲無住涅槃。大涅槃經.三

  德所繫.不一不異.說於法身而不離般若.此密嚴經.以無住涅槃談佛法身.發揮慧

  境而無有餘.是則大涅槃.增上涅槃.無住涅槃者.法身義也。然而智爲顯寂.智但充

  量.其根本涅槃無餘涅槃者.實法身義也。問.勝鬘經言.如來藏者是法身藏.又言若

  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 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是則談如

  來藏必因是而談法身也.如來藏是智境界.法身亦智境界耶。答.攝論.法性卽身.故

  名法身.又身是依止義.一切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是則法身者一切智智之所依

  止.而非卽智也。問.金光明經.法如如.及如如智.名法身.非智卽法身耶。答.經談法身.

  開合多門.意有所指.非決定說。有說一身. 涅槃寶同真體.說一法身。有說二身.寶性

  ********************

  論說.一寂靜法界身.二由說法因而得法身亦名法身.是受用變化俱名法身。佛地

  論說.一生身.他受用及變化身是.二法身.自性實報身是.實功德故.功德法所依止

  所集成故。有說三身.金光明經有七復次說三所由.基師助釋其義.謂觀佛之身但

  應說二.一內身真德.卽如如智合名法身.二爲所化生應宜而現.合名應身.以宜顯

  宜潛開爲應化說爲三身。又觀彼意應說四身.如如名自性.如如智名報.利他顯則

  名應.隱則名化.然理智冥合自利是一.自性報佛合名法身.假德相殊隨機現異.宜

  隱宜顯分名化應。以是因緣金光明經說如如智亦名法身。問.金光明經作是權說.

  意何屬耶。答.金光明經屬涅槃部.以無住涅槃談大涅槃.顯是涅槃菩提是賴.故以

  智如幷一處說.此密嚴經亦談無住多說慧境.然於法身未爲詳論。問.依於何經非

  權說耶。答.依佛地經爲非權說.不繫他義.專談佛地故。經言.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所

  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爲一.四智爲一.若如智

  ********************

  合爲是實說.則大覺地止一法身.彼奚說三始盡佛量.若如智合是爲實說.則法身

  攝四.此何列數平開五種。是故佛地爲實說也。問.四智不屬法身.何身所屬耶。答.俱

  屬自受用身.依平等顯爲他受用.依所作顯爲變化身。問.體爲自性.用自受用.體用

  分合.可任情耶。答.分合無礙.淆亂則非。淆體於用.亂用於體.大法光明.趣於黑闇.豈

  若雖合而條理井然。六唯智學者.緣生心有法.對無所有境曰一切唯有識.爲唯識

  學。無相之相依決定性.對緣生無自性曰一切智之境.爲唯智學。戲論習氣.境風所

  動起諸識浪.賴耶爲依而成其果.業習增長又增餘識.一切相應遂起分别而成世

  間.世間虚僞轉識變化.所謂唯識無境也。若無賴耶諸識不轉.以諸識無自性也。賴

  耶爲依共成其轉.所謂無思無分别.無記隨緣也。賴耶非幻.非識轉變.然隨分别無

  不周徧.徧處見賴耶.謂之爲流轉也。賴耶爲相但是緣起.而無所執.無相之相依於

  實性.所謂有決定性也。相旣依性.則一切境界皆智境界。經言色聲香味觸意識之

  ********************

  所緣.有爲無爲法.乃至於涅槃斯爲智之境。又云.常與無明轉本心堅不動.熏習以

  相應體性而無染.則所謂唯智而非唯識也。相從緣起.名從相生.二生分别.是三一

  體.名無相亦無.何處有分别.諸法如如善觀爲智。名爲徧計.相是依他.離名相分别

  是圓成實性。轉識有分别.賴耶無分别.轉識染依他.賴耶淨依他.本來性無我。此五

  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之境.悉趣向於無分别之無相三昧.是之謂唯智學也。染淨

  之種皆依賴耶.迷則染種勢用妄生分别.墮人天趣.悟則諸乘種姓勢用無分别.生

  於密嚴國.則所謂唯智學由悟而入者也。經言.如是生死轉.悟者心無轉。若悟於自

  心.名無漏聖人。了賴耶妙生.如涅槃虚空.擇滅無爲法.清淨常圓滿.體性無增減.卽

  便得無漏。了內外唯識.依賴耶分别.是密嚴知見。無轉無漏.密嚴知見.入地則然.則

  所謂悟者.見道通達位也。見道以前.雖非是智.然旣聞法已.一心求密嚴.隨順趣向

  智.亦得名唯智。有歸依.歸依密嚴寶.所謂一歸依也。有信.信咸得佛.所謂一切有情

  ********************

  皆有佛性.佛體是信.若能信此.王諸國土紹繼佛事也。有住.種姓一淨.佛卽授記.得

  無分别.支解不動也。如是而解行.回向無盡藏.所謂聞法而覺悟.離文字分别.入三

  解脫門.得證真實理.是名爲得悟也。密嚴是涅槃道場.以三三昧開涅槃門.三三昧

  觀.觀一實相.所謂無相.空無分别。初四尋思.相名分别空.人我法我空.覺察於三有.

  本來卽無我.非由繫壞無。如是於諸法相.俱得善巧。色心不相應.無爲及世間.一切

  無别異。五法之體性.皆平等平等。勝鬘四諦.非壞法故名爲苦滅.無始無作.無盡常

  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故。涅槃十二支.非因果故.常恆不變.性卽八不.名爲佛

  性故。如是觀行.爲唯智學行也。貪觀不淨.癡觀緣起.瞋觀慈悲.慢則析根.疑復數息.

  爲唯識分對治。此無相三昧.爲唯智總對治。經言.遠離能所取.寂然心不動.是名真 

  修習.無相觀行者.是也。旣已覺悟.生於密嚴。經言.最上瑜伽者.地地而進修.了知而

  善說.其身轉清淨。又言.修行於十地.檀等波羅蜜.淨業悉圓滿.得佛勝所依。是則唯

  ********************

  智之行.亦不離十度因果行.十地差别行也。旣生密嚴.安樂解脫.以究竟慧入佛法

  身.受用如來廣大威德.證真行化.盡於未來.化事已畢恆住真身。如是爲唯智學果

  也。問.賴耶何爲隨緣耶。答.宇宙大用.法爾如是也。緣起依他性.依他攝一切染淨事.

  若無依他應無雜染.卽無清淨.不由功用一切淨品由何而知。然有二種.徧計所起

  唯染依他.無執所起爲淨依他.此性旣爲徧計所依.亦爲圓成所依.就唯識學說染

  依他如怨如害.就唯智學說淨依他亦無倒無礙。問.相非幻妄耶。答.相從緣起.非是

  全無.幻妄何害.害於其執。迷則必執.悟則無執.雖爲幻妄.其相如如.如相無相.卽爲

  實相。解深密經. 於幻化事不執諦實.而有幻狀.彼於後時不須觀察。楞伽經言.以諸

  妄法聖人亦現.然不顛倒.分别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種姓.心意意識.惡習轉依.卽說

  此妄名爲真如。是故中論有言.諸佛依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不分别二諦.

  卽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是故若無俗諦.一切智智不成.不能無住涅槃.如何得談

  ********************

  於唯智學。問.唯識學唯智學.當言有異.當言無異耶。答.藏識受熏持種.轉識妄生分

  别.當言無異。阿賴耶一往詮有漏種.如來藏一往詮無漏種.當言有異。如蛇繩麻.蛇

  知而繩知.唯識學漸境界.繩知而麻知.唯智學頓境界.當言有異。然唯識亦言淨邊

  事.唯智亦言染邊事.識强智劣言唯識學.智強識劣言唯智學.則又當言無異。七定

  者.有二大定爲二轉依境界.菩提境界曰首楞嚴三昧. 涅槃境界曰無相三昧。 涅槃

  經言.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一首楞嚴.二般若波羅蜜.三金剛.四師子吼.五佛性.其

  義爲一切事畢竟而堅固.大般若經百三三昧.而以首楞嚴冠首.則所謂智之事也。

  涅槃經言.佛於拘尸那城入大三昧深禪定窟.衆不見故名大涅槃.無相定者是大

  涅槃.無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如是十相.故名無相.則所謂寂之事也。密嚴闡如

  來藏唯智學.而道場國土寂靜光明是涅槃境.雖以無住涅槃求一切智智.而以智

  顯寂.究極於自性無餘.故以無相三昧入涅槃門坐密嚴道場.住涅槃窟.而一經之

  ********************

  所談胥不離於無相三昧是也。一經之所談.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歸極於無

  分别.如來藏緣起. 於一切幻妄不執以爲諦實.故曰胥不離於無相三昧也。經言.十

  六種現觀.學人數有十.此諸修定者復漸滅於心.第四禪無心有因不能害.無心是

  無習.無相離分别.定之要在是也。經言.有尋伺喜樂.寂靜入初禪.如是漸次第.四八

  至於十.是四禪四空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入.得一無分别.而無量諸定皆

  得入也。經言.徧處及靜慮.無色無想定.逆順而入出.力通皆自在.得一無分别.而逆

  順入出及通.無不自在也。經言.於彼不退還.亦不恒沈没.若住定攀緣.流轉生三界.

  得一無分別.不墮味禪也。經言.天仙姝麗女.來供如觀夢.外道持明梵.亦不見其頂.

  得一無分别.染邪二覺不於定生也。經言.無量諸聲聞.住山間樹下.寂靜修禪處.善

  攝諸根故.如以鈎制象.然金剛藏答月幢定所之問.以五喻所歸歸於賴耶.此言於

  定所也。經言.善行清淨行.出過於十地.種種誘誨已.真實密嚴現.此言於定緣也。經

  ********************

  言.骨鏁滿世間徧處假想觀.甜味能除熱辛味除於冷.如是破執有.牟尼由此智密

  嚴而解脫.不見以兔角觸壞於大山.如是破執空.此言於邪定也。汝何不修定.定者

  之所見.定者生密嚴.舉足下足自定中來.如是密嚴經.誠可謂宣示三昧之全經也。

  問.行在三學.密嚴說定說慧.不說戒何耶。答.經言.沐之淨戒流.飲以智慧液.由修淨

  戒智.生死得解脫.豈非說戒耶.意在密嚴境.唯智學. 於戒略談而已。八身土者.謂微

  妙賴耶意生身.而密嚴寂靜土也。經言佛與諸菩薩皆是賴耶名.人法一如也.賴耶

  卽密嚴.身土一如也。請談淨土義。一土差别.刹土淨穢.視身異而顯異。自性身依法

  性土.土唯是淨.稱讚大乘功德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說彼經典住法性土是也。自

  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土唯是淨.密嚴所謂出帝弓電光妙莊嚴殿是也。他受用身依

  他受用土.土唯是淨.佛地經云.住最勝光耀十八圓滿是也。變化身依變化土.土通

  淨穢.維摩詰住廣嚴城是也。此經密嚴道場.是無垢月藏殿.爲十地菩薩所顯.故其

  ********************

  土唯淨也。二土體性.自性身土雖皆真如理.而說屬於佛亦自相性異。佛義相爲身

  體性爲土.智相爲身法性爲土。受用變化咸依自土.四智相應.亦相性殊。而密嚴經

  言.密嚴微妙刹.體是轉依識.超於分别心.非妄情境界。又經言.密嚴微妙土.是最勝

  寂靜.亦是大涅槃解脫淨法界.亦妙智神通觀行所依刹。若曰此義相智相所依之

  體性法性有如此.此之謂土之體性如此也。三往生因.六度四攝.三十七覺.十善業

  道.皆淨土因。而密嚴經言.如來密嚴刹無終亦無始.但由無功用妙智之所生.法相

  巧莊嚴.平等而無别.十種意成身.修十地十度.入三解脫門.已焚燒藴樹.而往密嚴

  國。又言.此土最微妙.非餘者所及.唯佛與菩薩清淨之所居.三乘以出生.最上生密

  嚴。又言.極樂莊嚴國.人非胎藏生.光明淨圓滿.皆悉具瑜伽.若比於密嚴.百分不及

  一。 是密嚴淨土.非地上菩薩不生.所生皆勝流.故勝於極樂國也。四問答辨.問.淨刹

  無邊.獨於極樂校短論長何耶。答.以皆化生故.極樂爲土最殊特故。問.極樂殊特.而

  ********************

  不及於密嚴何耶。答.極樂九品生.又生邊地.而密嚴中人.皆入地菩薩故。問.密嚴見

  道生.極樂且不必發菩提心.但十念生.難易如是.抑何故耶。答.淨穢途分.豆不生瓜

  火不出水.不發淨心.畢竟無種.何處生果耶。密嚴往生是談正義.極樂十念但他時

  意趣.法華一稱南無佛與彼意同.世親攝論.謂令懶惰者.由彼彼因. 於彼彼法精勤

  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增長. 如由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别時.一是千因念

  是生因.非卽生也。九不壞世間者.辨中邊言.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有.

  相從因緣起以如幻有故。經言.正智常觀察一切諸世間.從於如是因而生彼諸果.

  真如非異此諸法互相生與理相應心.以是義故.世間智如不相妨礙.則不必壞。經

  又言.壞有以成無.住有不能出.旣壞三和合.因等四種緣.惡習分别者.捨離於自宗

  依止他宗法.夫依止他宗爲他所勝.律四根本罪曰波羅夷.波羅夷者.此云他勝法

  也.以是義故.破壞世間成極惡罪.則不可壞。染心緣世間世間是染.淨心緣世間世

  ********************

  間是淨.文殊不見山河瓦礫荊棘.但見平等.成唯識言.無漏有爲勝用周徧.亦得名

  圓成實.是說淨分依他.諸佛世尊.一切智智盡未來際作諸功德者此也.以是義故

  則不得壞。問.不壞世間.焉得解脫耶。答.轉其有漏依.回向無漏依.亦轉而已矣。次第

  如來藏熏習下中上漸增.次第阿賴耶熏習下中上漸減.旣轉依已.無異熟識種子

  而轉.一切種永斷.說世間滅。問.中論觀因緣品.非破四緣耶。答.龍樹破執緣者.若不

  執緣而亦被破.是惡取空.與龍樹反。是故中論說偈.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復

  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是故智論有言.如佛說有四緣.但以少智之人著於四緣而生

  邪論.爲破著故而說言.諸法實無所破。十闢謬者.諸佛世尊.今釋迦如來.立五法爲

  教.見諸密嚴楞伽.及種種經論.如是而違反.此之謂大謬.不可以不闢。法旣爲五.則

  真如是一.正智是一.明明二事.不可攝智於如.淆如於智.而唯言真如事一。真如之

  謂體.正智之謂用.真如之謂性.正智之謂相.不可淆體性於相用.淆相用於體性。法

  ********************

  爾如是有性有體.法爾如是有用有相.凡法爾有.以自爲本.立一切本.不本於他.爲

  他所屬。真如是一法.正智是一法.此之謂法.如智一味之謂義.不可淆法於義。知斯

  四者.則知所以謬.則知起信論之所以謬.則知凡根據於起信而立教之所以謬。起

  信立真如生滅二門是也.立生滅門不立正智爲本.而一本於真如謬也。說心性不

  起卽是大智慧光明義.而不知此是智如一味之義.因是而不立正智之法謬也。正

  智是淨之本.無明是染之本.本之謂法爾如是也。故經說客塵.不推客塵所自.經說

  無明.不窮無明所由。而起信說無明因於依覺.是爲因緣本非法爾本.說不達法界

  忽然念起卽爲無明.念卽無明似爲一事.然又說不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而有其

  念.依於不覺而生無明與不覺應.則明明以念在無明先爲先一事.無明依念後生

  爲後一事.說無明不說法爾本謬也。相用但依於體性.而實自有其功能.或名如來

  藏.或名阿賴耶.有漏種子法爾本有.無漏種子亦法爾本有.皆依於藏。種生現而熏

  ********************

  藏.藏持種而受熏.淨以廣其淨.染以廣其染.染勢用而淨微.淨圓滿而染滅.皆相用 

  中事.初無與於體性。而起信真如熏無明起淨法不斷.無明熏真如起染法不斷.不

  立有漏無漏本有種熏繫於藏.而好轉展無明真如.真如無明.乃使一切大法無不

  義亂謬也。隨緣是相用邊事.不動是體性邊事.起信說真如不動是也.說真如隨緣

  謬也.說真如隨緣而不動謬也.經以海浪喻喻識.不以海浪喻喻如也.經但說藏隨

  轉識緣也.經但言藏依於性而不動也。清淨功德緣起於正智.雜染世間緣起於無

  明.說賴耶緣起是也.說正智緣起是也.起信說真如緣起謬也.如何謂之緣.如何謂

  之起.顧名思義應亦了然也。總之種種紕謬.生於一因.曰好談因緣不信法爾之爲 

  害也。好談因緣.轉展窮歸歸於一本.而不覺墮於他勝.所謂數論自性生三德.三德

  生二十三諦是也。不信法爾.過去未來虚妄分别.風生戲論海市乾城.及其至也.但

  狂慧世界.無修證餘地.不獨內學之爲害.此方習尚亦滋蔓之難圖也。豈不悲哉。

  ********************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六·澄观
  第六十二卷·佚名
  卷第四·水鉴慧海
  第六 目犍连相应·佚名
  卷第四十七(第七诵之六)·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一·道宣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金刚三昧经论卷上·元晓
  佛说罪福报应经·佚名
  卷第十三·普瑞
  卷第二十·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八·佚名
  大乘百福相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一·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二十一 唐 释贯休 撰 七言律诗 春 自来自去动洪罏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鴈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溟蒙偏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闻迎眞身 四海无波八表臣恭闻今岁

  • ●渔阳三弄·沈泰

    (〔外扮判官引鬼上〕咱这里子忒明白,善恶到头来,撒不得赖。就如那少债的,会躲也躲不得几多时,却从来没有不还的债。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平生以善断持公,在第五殿阎罗天子殿下,做一个明白洒落的好判官。当日祢

  • ●风月牡丹仙·沈泰

    (周藩宪王编西湖林宗沈泰、野君徐评阅) 正名海宇清宁庆嘉会, 洛阳风月牡丹仙。 △第一折 (〔付末引溜儿上〕锦绣胸襟学业高,虹霓志气吐英豪。金銮答策才如水,黄榜题名换绿袍。小生覆姓欧阳,名修,西江人也。学得文章满腹,今往

  • 提要·危素

    《云林集》二卷,明危素撰。皆在元代所作之诗,乃贤为编次成集者也。素家居临川,相近有云林山,尝读书其上。方方壶为作《云林图》,陈旅等俱赋诗以记其事,故集即以是为名。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称发雕于后至元三年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四·祭祀二·宋濂

        ◎祭祀二   ○郊祀下   仪注之节,其目有十:   一曰斋戒。祀前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其二日于大明殿,一日于大次,有司停奏刑罚文字。致斋前一日,尚舍监设御幄于大明殿西序,东向。致斋之日质明

  • 卷一八四 隋紀八·司马光

      起強圉赤奮若(丁丑)六月,不滿一年。   恭皇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   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晉陽。   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資其士馬以益兵勢。淵從之,自為手啟,卑辭厚禮,遺始畢可汗云:「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

  • 臧榮緒晉書卷一·汤球

      黟縣湯球輯   臧榮緒晉書輯說   臧榮緒括西東晉為一書。成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可謂集晉書之大成矣。故後人引其書。雖標名者固多。而未標名者亦不少。前輯臧書數卷。又另輯無名氏舊晉書數卷。蓋其慎也。今均亡

  • 卷二百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七年秋七月甲辰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丁未○升行在山东道监察御史范宁为鸿胪寺右寺丞奉化县学谕李沾为工科给事中光县学训导张俊为礼科给事中东昌府学训导部琏裕州学训导蒋辅阳城县学训导郑孜济阳县学训导王

  • 七七四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查缴应禁各书并开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七四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查缴应禁各书并开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查缴应禁各书,仰祈圣鉴事。窃查明末野史暨国初人所著悖妄各书,节奉圣训,实力搜查。复钦奉谕旨,展限二年,俾各及

  • 三国史记卷第十五。·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三。[大祖大王{太祖大王}][次大王]。一五卷高

  • 符习传·欧阳修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少时在赵王王..部下为军校,自从晋军救赵并在柏乡击破梁军后,赵常常派习出兵跟随晋军作战。晋军屯兵德胜,张文礼杀赵王王..上书庄宗,要求符习归赵。庄宗同意了,习大哭说:“臣世代居赵,受赵王大恩,王曾赐剑与

  • 岁华忆语·夏仁虎

    夏仁虎自叙余家金陵,地当都会,为士大夫渊薮。风俗习尚,华而不侈。佳时令节,人家祭祀宴乐,及里巷间往来酬酢之礼,故多鄙俚,足资谐笑,然亦往往而近于古。盖先民敬爱亲乐之意,恒于是乎寄焉。语曰:“百姓足而后知礼义。”

  • 刁庆湘·周诒春

    刁庆湘 字信德。年三十五岁。生于广东兴宁县。已婚。子一。女二。初学于檀香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得医学士学位。光緖三十四年。任上海同仁医院医生。宣统二年。任南非洲特兰斯瓦尔某医院主任医生。民国元年。

  • 卷二十·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小旻之什 小旻大夫刺幽王也 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别其为小雅也其在大雅者谓之召旻大明独宛弁阙焉意孔子删之矣 朱注大

  • 人主·韩非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

  • 佛说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布怛洛迦山。为诸人天一切大众演说法要。遍观十方以妙音声。告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言。善男子有经名一切如来所护观察众生示现佛刹庄严王陀罗尼。我昔初发心时。于花光

  • 科利奥兰纳斯·莎士比亚

    《科利奥兰纳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晚年撰写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该剧讲述了罗马共和国的英雄马歇斯(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因性格多疑、脾气暴躁,得罪了公众而被逐出罗马的悲剧。作者以英雄与群众

  • 宁古塔村屯里数·佚名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