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述求品第十二之二

  釋曰.已說求染淨.次說求唯識.偈曰.

  [一]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貪光及信光 二光無二法。

  釋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貪

  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者.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

  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是故二光亦無二相。偈曰.

  種種心光起 如是種種相. 光體非體故 不得彼法實。

  釋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者.種種心光卽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

  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故不得被法實者.如是

  注:

  [一]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七引此頌云.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

  ********************

  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世尊不說彼爲真實之法。已說求唯

  識.次說求諸相.偈曰.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別. 爲攝利衆生 諸佛開示現。

  釋曰.相有二種一者所相二者能相。此偈總擧.餘偈別釋。偈曰.

  共及心及見 及位及不轉. 略說所相五 廣說則無量。

  釋曰.共及心及見及位及不轉者.所相有五.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數法四者

  不相應法五者無爲法.彼共者謂色法.心者謂識法.見者謂心數法.位者謂不相應

  法.不轉者謂虚空等無爲法。略說所相五廣說則無量者.彼識常起如是五相.此五

  所相是世尊略說.若廣說者則有無量差別。已說所相諸相.次說能相諸相.偈曰.

  [一]意言.與習光. 名義互光起.  [二]非真分別故 是名分別相。

  釋曰.能相略說有三種.謂分別相依他相真實相.此偈顯示分別相。此相復有三種.

  一有覺分別相二無覺分別相三相因分別相。意言者謂義想.義卽想境.想卽心數.

  注:

  [一]梵藏本此節二頌分兩段釋.今糅爲一.

  [二]勘梵藏本此句示虚妄分別因.與次段依他性之稱虚妄分別者有別.

  ********************

  由此想於義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覺分別相。習光者習謂意言種子.光謂

  從彼種子直起義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無覺分別相。名義互光起者.謂

  依名起義光.依義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別世間所謂若名若義.此是相因分別

  相。如此三種相悉是非真分別.是名分別相。偈曰.

  所取及能取 [一]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別故 是說依他相。

  釋曰.此偈顯示依他相。此相中自有所取相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謂[二]句光義光

  身光.能取相有三光謂意光受光分別光.意謂一切時染汙識.受謂五識身.分別謂

  意識。彼所取相三光及能取相三光.如此諸光皆是不真分別.故是依他相。偈曰.

  無體體無二 非寂靜寂靜. 以無分別故 是說真實相。

  釋曰.此偈顯示真實相.真實謂如也。此相有三種.一自相.二染淨相.三無分別相。無

  體體無二者是真實自相.無體者一切諸法但分別故.體者以無體爲體故.無二者

  體無體無別故。非寂靜寂靜者是真實染淨相.非寂靜者由客塵煩惱故.寂靜者由

  注:

  [一]梵藏本此句云現似三相與三相.

  [二]梵本此字爲Pada.有句及處所等義.此文應譯爲處所.

  ********************

  自性清淨故。以無分別故者是真實無分別相.由分別不行境界無戲論故。已說三

  種能相.復次偈曰.

  應知五學境 正法.及正憶. 心界.有非有. 第五說轉依。

  釋曰.彼能相復有[一]五種學境.一能持二所持三鏡像四明悟五轉依。能持者謂佛所

  說正法.由此法持彼能緣故。所持者卽正憶念.由正法所持故。鏡像者謂心界.由得

  定故安心法界.如先所說皆見是名.定心爲鏡法界爲像故。明悟者出世間慧.彼有

  如實見有非有如實見非有.有謂法無我.非有謂能取所取.於此明見故。轉依者.偈

  曰.

  聖姓證平等 解脫事亦一. 勝則有五義 不減亦不增。

  釋曰.聖姓證平等解脫事亦一者.聖姓謂無漏界.證平等者諸聖同得故.解脫事亦

  一者諸佛聖姓與聲聞緣覺平等.由解脫同故。勝則有五義不減亦不增者.雖復聖

  性平等然諸佛最勝自有五義.一者清淨勝.由漏習俱盡故.二者普徧勝.由刹土通

  注:

  [一]梵藏本作瑜伽五相.

  ********************

  淨故.三者身勝.由法身故.四者受用勝.由轉法輪受用不斷故.五者業勝.由住兜率

  天等現諸化事利益衆生故。不減者謂染分減時.不不者謂淨分增時。此是五種學

  地解相.以彼解脫所相法及三種能相法故。已說所相能相.次說求解脫.偈曰.

  如是種子轉 句義身光轉. 是名無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釋曰.如是種子轉者阿黎耶識轉故.句義身光轉者謂餘識轉故。是名無漏界者由

  解脫故.三乘同所依者聲聞緣覺與佛同依止故。偈曰.

  意受分別轉 四種自在得. 次第無分別. 刹土.智.業故。

  釋曰.意受分別轉四種自在得者.若意若受若分別如此三光若轉.卽得四種自在。

  問.何者爲四。答.次第無分別刹土智業故.一得無分別自在.二得刹土自在.三得智

  自在.四得業自在。偈曰.

  應知後三地 說有四自在. 不動地有二 餘地各餘一。

  釋曰.應知後三地說有四自在者.謂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成就彼四種自在。不動

  ********************

  地有二餘地各餘一者.不動地有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刹土自在.由無功用無分

  別故.由刹土清淨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辯善巧勝故.法雲地有第四業

  自在.由諸通業無障礙故。偈曰.

  三有二無我 了入真唯識. 亦無唯識光 得離名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三有二無我了入真唯識者.由知二無我爲方便故.菩薩於三

  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

  實唯識故。亦無唯識光得離名解脫者.菩薩爾時安心唯識.識光亦無.卽得解脫.何

  以故.由人法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偈曰.

  能持所持聚 觀故唯有名. 觀名不見名 無名得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謂所聞法.所持謂正憶念.聚謂福智滿.由

  先聚力故而有所持。觀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說無有義故.復次唯名者唯識故.復次

  唯名者非色四陰故。觀名不見名無名得解脫者.復次觀所觀名復不見名.由義無

  ********************

  體故.又不見識故.又不見非色四陰故.如是名亦不可得.離有所得故名解脫。偈曰.

  我見熏習心 流轉於諸趣. 安心住於內 迴流說解脫。

  釋曰.復有別解脫門。我見熏習心流轉於諸趣者.有二種我見滋灰故言熏習.由此

  熏習爲因是故流轉生死。安心住於內迴流說解脫者.若知所緣不可得置心於內

  攝令不散.卽迴彼流說名解脫。已說求解脫.次求無自體.偈曰.

  [一]自無及體無 及以體不住. 如執無體故 法成無自體。

  釋曰.自無及體無及以體不住者.自無謂諸法自然無.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屬因

  緣故.體無謂諸法已滅者不復起故.及以體不住者現在諸法刹那刹那不住故.此

  三種無自體徧一切有爲相.是義應知。如執無體故法成無自體者.如所執著實無

  自體.由自體無體故.如諸凡夫於自體執著常樂我淨.如是異分別相亦復無體.是

  故一切諸法成無自體。偈曰.

  [二]無自體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復無滅 本靜性涅槃。

  注:

  [一]玄奘譯攝大乘論卷二引此頌云.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二]攝大乘論引此頌云.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

  釋曰.無自體故成前爲後依止者.由前無性故次第成立後無生等。問.此云何。答.無

  生復無滅本靜性涅槃.若無性則無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生滅則本來寂靜.若本

  來寂靜則自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爲後後依止此義得成。已說求無自性.次說求

  無生忍.偈曰.

  本來.及真實. 異相.及自相. 自然.及無異. 染汙.差別.八.

  釋曰.有八種無起法名無生法忍.一者本來無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實無

  起.由法無先後異先起法無故.三者異相無起.由非舊種處更得起故.四者自相無

  起.由分別性畢竟不起故.五者自然無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六者無異無起.由

  真實性非有異體起故.七者染汙無起.由盡智時染汙諸見不復起故.八者差別無

  起.由諸佛法身非有差別起故.此八無起法說名無生法忍。已說求無生忍.次說求

  一乘.偈曰.

  [一]法.無我.解脫 同故.姓別故. 得二意.變化. 究竟.說一乘。

  注:

  [一]攝大乘論引此頌云.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

  ********************

  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說一

  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

  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故說一乘。四者姓別故.謂不定三乘姓人引入大

  乘故說一乘。五者諸佛得同自意故.謂諸佛得如此意如我所得一切衆生亦同我

  得.由此意故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

  佛姓.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故說一乘。七者變

  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爲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

  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

  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

  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

  [一]引接諸聲聞 攝住諸菩薩. 於此二不定 諸佛說一乘。

  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爲引接諸聲聞故.二爲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姓

  注:

  [一]攝大乘論引此頌云.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

  不定.佛爲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若諸菩薩於自乘姓不定.佛爲攝住彼人

  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偈曰.

  聲聞二不定 見義不見義. 見義不斷愛 斷愛俱輭根。

  釋曰.聲聞不定復有二種.一者見義.乘彼見諦發大乘故.二者不見義.乘彼不見諦

  發大乘故。見義復有二種.一者斷愛.彼已離欲[一]界欲故.二者不斷愛.彼未離欲界欲

  故。此中見義二人應知俱是輭品.由根鈍故。偈曰.

  二得聖道人 迴向於諸有 迴向不思議. 二生相應故。

  釋曰.如是見義得聖道二人能以聖道迴向諸有.如是迴向名不思議生.由以聖道

  迴向生故。如此二人與二生相應。問.何者二生。偈曰.

  願力及化力 隨欲而受生. 願力不斷愛 化住阿那含。

  釋曰.二生者.一願自在生二化自在生.初是未離欲人.後是阿那含人。問.如此二人

  云何輭品。偈曰.

  注:

  [一]此二字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次句同.

  ********************

  由二樂涅槃 數數自厭故. 二俱說鈍道 久久得菩提。

  釋曰.由此二人先有樂滅心故.恆起自厭心故.是故彼道說爲鈍道.由不能速得無

  上菩提故。偈曰.

  所作未辦人 生在無佛世. 修禪爲化故 漸得大菩提。

  釋曰.所作未辦人者.謂見諦未斷愛未得阿羅漢果人。此人生在無佛世界.生已自

  能勤修諸禪.爲變化故.此人依止此化漸漸更得無上菩提。如此三位如佛勝鬘經

  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如大譬中說.一者先見諦位.二者佛空時生自能

  修禪捨於生身而受化身.三者當得無上菩提。已說求一乘.次說求明處.偈曰.

  菩薩習五明  總爲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  爲五五別求。

  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

  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爲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云何。

  答.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爲求自解.學因明爲伏外執.學聲明

  ********************

  爲令他信.學醫明爲所治方.學巧明爲攝一切衆生。已說求明處.次說求長養善根.

  所謂作意滿足諸波羅蜜。此作意有四十四種.初謂知因作意.乃至最後謂知我勝

  作意.此等作意今當顯說。偈曰.

  知因.及念依. 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 修習諸善根。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薩最

  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見波羅蜜性知可增長.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

  發大心諸波羅蜜決定當得圓滿.何以故.以此大心爲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

  是念我已發心爲利自他勤修諸波羅蜜.此果若共卽願受之.若不共他卽願不受.

  是名共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時應通達涅槃真實方便.所謂不染三

  輪.如過去諸佛曾解未來諸佛當解現在諸佛今解我皆正[一]信.是名信解作意。如是

  後後作意應知次第亦爾。偈曰.

  得喜有四種. 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 此復有四種。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作意三隨修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

  信解諸波羅蜜得四種喜.謂障斷喜聚滿喜攝自他二利喜與依報二果喜.是名得

  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諸波羅蜜時.雖遇惡人違逆惡事逼

  惱終無退心.是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得無上菩提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

  隨修.所謂應懺悔六波羅蜜諸障.應隨喜六波羅蜜諸行.應勸請六波羅蜜法意.應

  以六波羅蜜迴向無上菩提.是名隨修作意。偈曰.

  淨信.及領受. 樂說.與被甲. 起願.亦希望. 方便復七種。

  釋曰.此偈有七種作意.一淨信作意二領受作意三樂說作意四被甲作意五起願

  作意六希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於諸波羅蜜法義起深信力

  持.是名淨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法義應一向起求不生誹謗.是名領

  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法義開示他人.是名樂說作意。次作是念我

  今應令諸波羅蜜滿足起大勇猛.是名被甲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滿足諸波羅蜜

  ********************

  願值滿足諸緣.是名起願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緣.是名希望作意。次作是

  念我今思惟諸波羅蜜業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甲作意起願作意希望作

  意.教授中當分別。偈曰.

  勇猛及憐愍 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 一一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二種作意.一勇猛作意二憐愍作意.此二各有四種差別。菩薩思惟方

  便已.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種勇猛.爲堅牢故爲成熟故爲供養故爲親近故.爲堅

  牢者六六波羅蜜修所謂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謂施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種亦復如

  是.爲成熟者以諸波羅蜜爲攝物方便成熟衆生.爲供養者以檀爲利益供養以戒

  等爲修行供養.爲親近者親近不倒教授諸波羅蜜人.是名勇猛作意。次作是念我

  今應起四無量心.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慈心.慳等現前時應起悲心.他人諸波羅

  蜜現前時應起喜心.他人信諸波羅蜜時應起無染心.是名憐愍作意。偈曰.

  有羞.亦有樂. 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說. 此復爲五種。

  ********************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樂作意三無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稱說

  作意。菩薩次作是念若我於諸波羅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應起深慚愧等應轉檀

  等不轉.是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所緣諸波羅蜜境界應持心不亂.是名有

  樂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諸波羅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無屈作意。次作是念我

  今於諸波羅蜜相應諸論應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生他解應

  如其根器應讚揚諸波羅蜜法義.是名稱說作意。偈曰.

  依度得菩提 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德 此二亦應知。

  釋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應知作意。菩薩如前稱揚已.次作是念我今依

  止諸波羅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知障諸波

  羅蜜過惡及諸波羅蜜功德.是名應知作意。偈曰.

  喜集及見義. 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 現持.當緣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見義作意三樂求作意。菩薩知已次作是念

  ********************

  我應歡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見諸波羅蜜自性能得無

  上菩提利益.是名見義作意。次作是念今見是利應以四求.一求平等.止觀雙修故.

  二求無分別.三輪清淨故.三求現持.求持能成諸度法義故.四求當緣.求未來成就

  諸度緣故.是名樂求作意。偈曰.

  七非有取見. 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見非有取作意二希有想作意三非希有想作意。菩薩樂

  求已.次作是念七種非有取我今應見.一非有爲有非有取.二過失非失非有取.三

  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爲常非有取.五非樂爲樂非有取.六非我爲我非有取.七

  寂滅非滅非有取.如來爲對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說空等三三昧及說四種法優陀

  那.是名見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應起四種希有想.所謂大想廣

  想不求報恩想不期果報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於諸波羅蜜亦

  有四種非希有想.所謂由諸波羅蜜廣大故能得無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

  ********************

  一切世間供養.能不求過諸世間勝身勝財.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離墮衆生邊 大義.及轉施. 究竟.與無間. 如是復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離邊作意二大義作意三轉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無間

  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於一切衆生轉.是名離邊作意。次作是念

  我今應以諸波羅蜜廣饒益一切衆生.是名大義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諸波羅

  蜜功德願施一切衆生.是名轉施作意。次作是念願一切衆生所有諸波羅蜜三處

  究竟.謂菩薩地究竟如來地究竟利益衆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次作是念我應修

  習諸波羅蜜於一切時無有間斷.是名無間作意。偈曰.

  方便恆隨攝 心住不顛倒. 於退則不喜. 進則歡喜生。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隨攝作意二不喜作意三歡喜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

  應住不顛倒心.於佛所知應以諸波羅蜜恆時隨攝.是名隨攝作意。次作是念我今

  於退屈諸波羅蜜者不應生悅.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增進諸波羅蜜者

  ********************

  應生慶悅.是名歡喜作意。偈曰.

  相似不欲修. 真實欲修習. 不隨.及欲得. 欲得有二種。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修作意三不隨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薩

  次作是念我今於相似諸波羅蜜不應修習.是名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真

  實諸波羅蜜應勤修習.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障礙作意應斷.

  是名不隨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記位諸波羅蜜.欲得決定地諸波羅蜜.是名

  欲得作意。偈曰.

  定作未來行. 常觀他行滿. 信解自第一 知體無上故。

  釋曰.此偈有三種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觀他作意三我勝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見

  當來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羅蜜決定當行.是名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觀十

  方諸大菩薩諸波羅蜜得滿足時願我亦得滿足.同一事故.是名觀他作意。次作是

  念我今自信所行諸波羅蜜於諸行中最爲第一.何以故.我觀此體更無上故.是名

  ********************

  我勝作意。偈曰.

  以此諸作意 修習於諸度. 菩薩一切時 善根得圓滿。

  釋曰.此偈總結前義應知。已說求長養善根.次說求法差別.偈曰.

  求法謂增長. 上意.及廣大. 有障.亦無障. 及以諸神通.

  無身.亦有身. 得身.及滿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無慢故。

  釋曰.求法有十三種差別.一者增長求.謂以正聞增長信故.二者上意求.謂在佛邊

  受法流故.三者廣大求.謂得神通菩薩具足遠聞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謂初增長

  信者故.五者無障求.謂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謂廣大求者故.七者無身求.謂聞

  思慧無法身故.八者有身求.謂修慧有多聞熏習種子身故.九者得身求.謂初地至

  七地.十者滿身求.謂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謂信行地.十二者少慢求.謂初七地.

  十三者無慢求.謂後三地。已說求法差別.次說求法因緣.偈曰.

  爲色.爲非色. 爲通.爲正法. 相好.及病愈. 自在.無盡因。

  ********************

  釋曰.求法有四因緣.一爲色二爲非色三爲神通四爲正法.爲色者相好因故.爲非

  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爲神通者自在因故.爲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

  薩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者如良藥想.除病義故.三者如財物

  想.不散義故.四者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

  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

  涅槃想。已說求法因緣.次說求遠離分別.偈曰.

  無體.體.增.減. 一.異.自.別相. 如名.如義[一]著 分別有十種。

  釋曰.有十種分別.一者無體分別二者有體分別三者增益分別四者損減分別五

  者一相分別六者異相分別七者自相分別八者別相分別九者如名起義分別十

  者如義起名分別.般若波羅蜜經中爲令諸菩薩遠離此十種分別故.說十種對治。

  爲對治無體分別故經言有菩薩菩薩.爲對治有體分別故經言不見菩薩等.爲對

  治增益分別故經言舍利弗色自性空.爲對治增減分別故經言非色滅空.爲對治

  注:

  [一]原刻作者.今依麗刻改.

  ********************

  一相分別故經言若色空非色.爲對治異相分別故經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卽

  是色.爲對治自相分別故經言此色唯名.爲對治別相分別故經言色不生不滅非

  染非淨等.爲對治如名起義分別故經言名者作客故如名義不應著.爲對治如義

  起名分別故經言一切名不可見不可見故如義名不應著。已說求遠離分別.次說

  求法大.偈曰.

  菩薩勝勇猛 二求得真實. 隨順諸世間 功德如海滿。

  釋曰.求法有三種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諦第一義諦真實不顛倒故.二

  者他利大.由作世間依怙以第一義安置故.三者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滿足故。

  述求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

  ********************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二十一、云门屎橛·慧开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五·佚名
  卷第四十三·佚名
  佛说时非时经·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慧立
   第三十三則 陳尚書看資福·胡兰成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七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三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欧阳竟无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师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治禅病秘要法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优古堂诗话全文·吴幵

      ○诗可以观人  吴献可诲尝云:“丁谓诗有‘天门九重开,终当掉臂入’,王元之禹偁见之曰:‘入公门犹鞠躬如也,天门岂可掉臂入乎?此人必不忠。’後果如其言。”  ○二十八字媒  &ldquo

  • 卷五·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主笥集卷五(明)邓雅 撰○七言拗体寄石门梁先生山中讲道当隆平时人共说梁五经诸生长年沐化雨贱子独夜瞻文星石门天清一鹤远玉笥云敛诸峰青明年容我操几杖拟乞文字留芳馨江上有怀谢检校叔宾江树历历江风清

  • 列传第四十三 游明根 刘芳·魏收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任人也。祖鱓,慕容熙乐浪太守。父幼,冯跋假广平太守。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擢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叡俱为主书。斑宗践祚,迁都曹主书,赐爵安乐男、宁远将军

  • 列传八·薛居正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父序,以朴贵,赠左谏议大夫。朴幼警慧,好学善属文。汉乾祐中,擢进士第,解褐授校书郎,依枢密使杨邠,馆于邠第。是时汉室浸乱,大臣交恶,朴度其必危,因乞告东归。未几,李业辈作乱,害邠等三族,凡游其门下者,多被其祸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三十七·徐乾学

    宋纪三十七【起柔兆摄提格正月尽彊圉单阏十二月凡二年】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春正月癸未契丹遣枢宻副使萧徳哷勒等来贺长宁节徳哷勒等既来贺契丹又使人持酒果与徳哷勒等帝问宰相王曾曰契

  •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长驱进兵 愚二世指鹿为马·黄士衡

    话说沛公自纳郦生之计,攻取陈留,招集兵士,军势大振。进攻开封未下,正遇秦将杨熊带兵西来,沛公率兵与之交战于白马,又战于曲遇东,大破之。杨熊败走荥阳。二世闻之,遣使者将杨熊斩首示众。沛公既胜杨熊,南取颍阳,恰与张良相遇。原

  • 卷之二十六·佚名

    成化二年二月癸酉朔重脩阙里孔子庙成 上制文以纪其成曰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焉何也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从而明之以诏后世故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

  • 一三六八 湖南巡抚浦霖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佚名

    一三六八 湖南巡抚浦霖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湖南巡抚臣浦霖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议

  • 一○一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稽核冬季所进第三分全书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交议折·佚名

    一○一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稽核冬季所进第三分全书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交议折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二十二日*臣和<珅>等谨奏: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覆校错至两次者,

  • 卷四十五·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四十五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蒯通范阳人也【师古曰涿郡之县也旧属燕通本燕人後游於齐故高祖云齐辩士蒯通】本

  • 卞昆冈 第四幕·陆小曼

    布景卞昆冈家内景。左侧一门,垂有布帘。设备简朴,一壁悬佛及观音像。一壁供卞母灵位。桌凳而外靠左侧有一小榻,上铺布被。右侧门外即前幕庭院。壁角杂置石作刀锯器具。幕启时七妹独坐右门侧缝衣,频转眼望左门,面有得意色,间

  • 韩显符传·脱脱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

  • 第四章 10·辜鸿铭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辜讲孔子说:“聪明人在对社会判断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嗜好或偏见,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

  • 太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经·佚名

    中国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主要戒律,后成为道教授受传承的大戒之一。又名“老君百八十戒”、“长存要律百八十戒”,简称老君百八十戒、百八十戒。《太上老君经律》、《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五、《云笈七签》卷三十九均收有

  • 神异记·王浮

    晋代志怪小说集。王浮撰。原书已佚。该书史志不见著录,清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收载此书,但未言卷数,亦不知亡于何时。 《太平广记》、 《事类赋注》、 《太平寰宇记》等书存其遗文,唯《太平御览》引称“王浮《神异

  • 书丘大刀·张謇

    邱尊谦,徐州丰人也。本名某,后从军积功,列荐牍时,人为易此名,而字之曰益亭,遂弃本名不自道。大刀,其所用武器,重八十余斤,自尊谦为盗,至从军立功,皆用之。著名燕、齐、晋、豫、皖、苏六省之交,故人呼之为邱大刀,遇而呼,辄应,不必名字

  • 草木子·叶子奇

    明代笔记。4卷。叶子奇撰。该书大约写成在洪武十一年(1378)之后,但最早刊刻却是在正德十一年(1516),系由其七代宗子叶溥付梓刊行。此外,还有明万历,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刻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了校点本。北京图书馆善本

  • 文摘·何心隐

    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必以仁为广居,而又必广其居以象仁。自旦至昼,必好仁,必为仁,必恶不仁,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仁。必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