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柁南曰.

  立等.二諦等. 以觸爲緣等. 有滅等.食等. 最後如理等。

  别嗢柁南曰.

  立.苦聚.諦觀. 攝聖教.微智. 思量際.觀察. 上慢.後甚深。

  [一]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别.一從前際中際得生.二從中際後際得生.三於中際

  生已隨轉及趣清淨。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謂如有一

  宿非聰慧.無明爲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由此爲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

  隨轉不絕能爲後世續生識因.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爲助伴現前而起。

  旣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爲緣續生果識

  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羅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又卽此識

  注:

  [一]此一大段勘經無文.

  ********************

  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依轉故.

  由是說言名色緣識。俱生五根說名爲色.無間滅等說名爲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

  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

  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此二總名隨轉依止.由是故言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如是名爲從其前際

  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卵生濕生

  除在母腹有餘差别.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别.

  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

  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爲此中差别。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由罪業故

  生惡趣中.由不動業生色無色。云何名爲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

  由不生故證得清淨。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一者領受

  內異熟果.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後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

  ********************

  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

  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

  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爲緣故諸行得生.行爲緣故令識轉變。當知此識於現法中

  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爲名說六識身。又卽此識當來後有

  名色種子之所隨逐.名色種子復爲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六處種子復爲當來

  後有諸觸種子隨逐.此觸種子復爲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當知是名於其中際

  後有引因.由識爲先受爲最後徧能牽引諸自體故。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

  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

  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爲有.是當生起

  因所攝故.此有無間旣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爲最初受爲最後或漸次生

  或復頓生。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爲緣生愛.愛爲緣故次生於取.

  取爲緣故轉成其有.有爲緣故當生得生.生爲緣故老病死等衆苦差别次第現前。

  ********************

  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

  能生後際緣起諸行。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爲因能於二種

  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

  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

  由彼斷故卽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由此斷故於現法中

  由離無明證慧解脫。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

  亦得離繫.由離貪故證心解脫。又卽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

  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

  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由無明觸

  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

  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爲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於現法中如是諸行

  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爲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

  ********************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恆領受

  離繫諸受無有繫縛.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恆相續住。壽量若盡能執持識

  捨所執身.命根亦捨.從此已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又彼諸識與一切受

  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更不續亦無餘滅.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

  究竟寂靜常住妙跡.爲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爲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

  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

  流轉清淨。

  復次安立九相後有苦樹能生當有.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

  苦樹.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

  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此非

  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恆溉灌.令如前說能感

  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

  ********************

  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欲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

  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

  取等.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

  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業於現法中爲其所繫.

  卽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爲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若於能順諸煩惱法

  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鬱茂.於現法中

  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以此爲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

  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此中

  白品如前應知。

  復次世尊在昔爲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爲欲悲愍利他

  有情以爲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爾時爲欲歴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

  緣起逆歴觀察。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一者觀察細因緣故.二者

  ********************

  觀察麤因緣故.三者觀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緣亦名爲生.卽生自體亦名爲生.前生

  是細.後生爲麤。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麤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

  老死細生爲因.現法老死麤生爲因。云何名爲非不決定.謂卽除彼生處所攝二種

  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如是

  名爲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卽此

  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幷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

  長世。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

  復有二種補特伽羅。何等爲二.一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

  相續久住。二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衆非利益行.爲然自他大苦火聚

  攝受聽聞邪法爲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艸及乾牛糞.由是因緣

  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復次世尊在昔爲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

  ********************

  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爲喜足.遂復觀察後際

  集諦因緣所攝現在衆苦謂徧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

  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爲

  邊際現法苦有。旣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爲觀

  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又爲漸次觀彼後際集諦

  依處.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卽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如是順逆如理

  觀察緣起苦集。從此無間爲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何以故.觀察如

  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謂不造作無明爲緣新業行故。如是歴觀三聖諦

  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爲求諸漏永

  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僊同所遊

  履.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歴觀四諦。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

  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爲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

  ********************

  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爲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

  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爲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爲依利他

  行故.三彼爲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

  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

  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

  故。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

  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卽依如

  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爲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爲依利他行故。卽此爲依自能趣

  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爲依自利行故。又先積

  集智慧資糧諸弟子衆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爲聰慧.具教智故名爲明了.具證智

  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

  ********************

  智爲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麤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

  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

  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

  其識執取爲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諸聖

  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卽觀察識無常性。所以

  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

  常相麤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别故。雖卽此識無常

  性相無量品類麤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

  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爲非理肉眼

  境界.況其餘眼。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卽於緣起如理

  思惟.由能分别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别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旣

  ********************

  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

  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

  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

  是名三際。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衆苦差别現法生起之所依處.

  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

  持刀杖以爲後邊憂愁歎等衆苦差别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

  受愛以爲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又卽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爲

  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爲因令生

  焦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

  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衆苦.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爲趣死。卽由如是現在

  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卽依止四種言說應知

  ********************

  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

  教量。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衆苦能作苦邊。何等爲五.一者觀察諸緣

  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

  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爲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

  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

  無故果無.旣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旣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又正觀察

  於現法中無明爲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

  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旣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爲緣新業.

  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彼於爾時譬如陶師

  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甕.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

  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

  ********************

  常處恆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

  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

  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學增上

  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

  永斷薩迦耶見以爲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

  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

  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

  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

  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

  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麤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

  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

  ********************

  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

  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

  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

  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

  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在尋復通達速能遠離。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

  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

  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云何如

  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爲無爲體性差别.有爲無

  常無爲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爲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爲總唯衆

  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衆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

  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

  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爲如前所

  ********************

  說聖說甚深。

  [一]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

  示故.二卽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

  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爲四.一由微細因果

  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

  而離繫縛難了知故。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

  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云何名爲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

  而有生生.生旣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爲生.因緣所起

  亦名爲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

  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爲一略說名爲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

  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别者.謂無差别欲貪名取.

  取之差别安立有四。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

  注:

  [一]此段勘經無文.

  ********************

  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又卽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爲緣故轉.

  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又卽此受當知一切皆用

  相似觸爲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又此明觸

  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

  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爲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

  諸色爲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又卽六處略爲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爲緣.當知此中

  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爲名.諸餘色處總爲一分說名爲色。

  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爲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卽此識續生已後

  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爲緣.應知先業

  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爲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爲後邊.所有有支隨老

  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爲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

  緣起名爲甚深最極甚深。云何無我難可了知.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徧於

  ********************

  一切有情衆中起無差别有情增語.卽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

  各異有情衆别謂鳥魚虵蠍人天等類.又立各異名字差别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

  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别.齊爾所事於諸

  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

  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

  我緣起難可了知。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

  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别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一於欲界未得離

  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爲明我所.妄計一分爲受者性.分别有我起見施

  設。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卽妄計此爲明我

  所.計此受外别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卽此我是有受法卽用彼受領納其

  受。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别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

  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

  ********************

  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爲我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

  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又於第四靜慮已

  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

  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

  智妄計失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

  理.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

  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爲有如其所應而

  不記别.如是爲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别.如是彼由妙智爲先而不記别。或

  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

  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爲狹小.或

  施設我以爲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别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别起見爲

  他施設當知亦爾。雖有多種妄分别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

  ********************

  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卽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爲以諸緣起善

  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云何名爲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

  了知性.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

  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衆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

  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

  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

  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

  是名爲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

  知緣起名爲甚深最極甚深。

  復次嗢柁南曰.

  異.世俗勝義. 法爾.此作等. 大空.與分别. 自作爲其後。

  於此正法毗柰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

  ********************

  有識之身.此身爲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

  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别。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别者謂由二種

  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

  識所隨身是卽名爲後際差别。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

  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

  名爲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爲愚者.彼相違故。

  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别。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

  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爲我我所。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

  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

  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

  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卽以聞思所成

  ********************

  妙慧緣起善巧爲所依止用奢摩他毗鉢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

  思身歴觀爲苦.又於愛身差别觀時當知卽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

  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

  因緣入諦現觀。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

  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爲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

  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

  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徧到源底.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

  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爲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

  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旣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

  一切煩惱.卽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

  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别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

  ********************

  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别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

  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爲法性.由現在世名爲法住.由過去世名爲法定.

  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

  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

  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

  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

  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

  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

  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

  名句文身爲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姓依處。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别。云何爲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

  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

  ********************

  因果而正記别亦無過失。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别總名爲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

  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别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卽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如是二種略攝爲一彼處說此名爲大空。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爲依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别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

  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或復卽於名色所攝緣

  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卽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

  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遠離如是二邪

  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

  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

  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别分别。云何爲二.一如

  ********************

  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

  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爲如所有性。云

  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别

  體相廣分别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别如前應知.如是名爲盡所有性。卽依

  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别分别.先總標舉說名爲初.後卽於此復廣

  開示說名分别。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别.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

  當知亦爾。云何爲二.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

  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

  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

  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

  勤修正行能盡衆苦。

  ********************

猜你喜欢
  第三卷·佚名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三·佚名
  凡例·智旭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佚名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佚名
  卷三十一·赜藏主
  释迦氏谱·道宣
  杂阿毗昙心论 第五卷·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六·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澄观
  語錄題辭·佚名
  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唐圭璋

      汉宫春   九日登丰乐楼   手捻黄花,对西风无语,双鬓萧萧。韶华暗中过眼,零落心交。登临把酒,更谁伴、破橘持螯。惟只有,湖边鸥鹭,飞来如受人招。   往事不禁重省,料绾罗分钿,翠减香销。空向画桥古树,犹系轻桡。西兴

  • 李业兴传·魏收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虬,父玄纪,都因儒学渊博被推举为孝廉。玄纪死于金乡令任上。李兴业少年时代就很忠直,潜心学习,负书从师,不怕辛苦。精研经书章句,爱看奇闻异说。稍晚在赵、魏之间师事徐遵明。当时有渔陽人鲜于灵馥

  • 耶律韩八传·脱脱

    耶律韩八,字嘲隐。卓异不凡,胸有大志,北院详稳耶律古的五世孙。太平年间,游学于京师,寄住于行宫旁边,随身所有只有一包衣服一匹马而已。圣宗皇上微服出外打猎,见到他问道“:你是何人?”韩八初时不认识皇上,随口答道:“我是北院部

  • 刘因传·宋濂

    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代为儒生。刘因天资过人,三岁就能识字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记诵千百言。六岁能写诗,七岁能撰文,落笔成章,其才惊人。刚二十岁时,每日阅读经典,仰慕古代圣贤,因做《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为真定教授,刘

  • 史天泽传·宋濂

    史天泽,字润甫,史秉直之第三子。身长八尺,声如洪钟,善骑射,勇力超群,随其兄史天倪镇守真定。太祖二十年(1225),送母亲回北京时,其兄天倪在真定为武仙所害,帅府幕僚王缙、王守道忙把天泽从燕追回。天泽回来后,代行元帅之权,同时遣

  • 赵翿传·张廷玉

    赵瞷,字伯友,新喻人。好学,工于文辞。元至元年间乡试中举,为上犹教谕。洪武二年(1369),太祖诏修《元史》,命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官,前修《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为总裁官,征山林的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宋僖、陶凯、陈

  • 卷二百六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宋神宗熙宁初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曰右臣伏见朝廷近罢市易事不与商贾争利四民各得其业欣戴圣德无有穷已唯有益利秦凤

  • 外附卷·佚名

    徃昔之世本國之人無有浴室家家煎滾自己沐浴日日本人貿易坻國始造浴室以備人之沐浴今名其地曰湯屋徃昔之世大島鬼界德島由論永良部等五島竝國頭地方及西海諸島等處納貢中山必船隻來于泊津也故名其邑曰泊邑此時置官吏于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诸子类论老子不争之道语录此段谓老子退步柔伏只不与争老子之学只要退歩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毫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麄了故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

  • 第五章 8·辜鸿铭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辜讲孔子曾经问一位学生(子贡): “你和颜回(姓曹,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谁更有才干?”学生回答:“

  • 春秋传卷五·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桓公中【甲桓王十戌三年】五年【齐僖二十四晋小子二衞宣十二蔡桓八郑庄三十七曹桓五十陈桓三十八卒杞武四十四宋庄三秦宁九楚武三十四】春正月甲戌已丑陈侯鲍卒音注【陈佗弑太子而自立】夏齐侯郑伯如纪

  • 卷十五·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十五新安首源姚际恒着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评]实理。○本韵。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本韵。○赋也。下同。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

  • 卷三·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三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诗何以有风之名也风起于大地之间不顷刻而千里百里其感人莫速焉触于物而成声物亦感其声以作声草木之刁骚鸟兽之好音皆风之所使也侯国之君各子其民以宣政教上行下效防于影响

  • 卷四十七·佚名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菩萨复名摩诃萨。佛告善现,菩萨於大有情众中定当为上首。以是缘故。复名摩诃萨。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何者是大有情众。而菩萨於中定当为上首。佛告善现,大有情众者

  • 两兄弟·莫泊桑

    《两兄弟》是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87年。《两兄弟》是内容严肃的心理小说,讲述皮埃尔和若望是两兄弟,一天,若望忽然得到了一笔遗产,一夜暴富。嫉妒的皮埃尔却发现,自己的弟弟原来是母亲与遗

  • 古今类传岁时部·董谷士

    四卷。董谷士、董炳文撰。书前潘耒序,交待了该书的原委。董氏兄弟本欲编纂类书,分天、地、人、物四部,名以“古今类传”。其先,以岁时日次一编见示于世,为天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类传”未成,该编则独立成书,仍名“古今类

  • 割圆术·刘徽

    一种有关圆的计算方法。魏晋时杰出数学家刘徽所创。他发现“周三径一”(即圆周率π=3)的数据实际上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用这数据计算的结果是圆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不是圆的面

  • 须溪四景诗集·刘辰翁

    宋诗别集。4卷。刘辰翁(号须溪)撰。刘辰翁是宋代遗民中颇有影响的词人及诗文家。有《须溪集》200卷,但久已散佚。今本《须溪集》10卷,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须溪四景诗集》则有传本,并收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