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行經卷第四

  聖龍樹菩薩集頌

  宋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三藏明教大師天息災奉詔譯

  [一]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七

  [二]如來智慧仁 爲一切世閒 令求遠離苦 是故智慧生。

  [三]真如及世間 今說此二法 知佛真如故 說法而智慧。

  [四]彼世閒凡夫 見二種相應 害及勝害等 乃世相應事.

  [五]彼二事見已 見之乃爲智.

  智見世閒性 是喻於真如 此說無去來 智者無不見。

  [六]色等甚分明 乃世相應事 不淨而爲淨 智者喻有利.

  爲知世閒故 是說世閒性 爲見於真如 見以刹那住.

  世閒行相應 此行無過失 如女人不淨 異世諸害事.

  注:

  [一] 二本智度品第九.

  [二] 科段.丙五明諸行最勝修智度.又二.今丁初明佛教斷苦故生智.二本頌初二句意云.上所述一切.佛爲智慧說.

  [三] 丁後明生智慧方便.又二.今戊初辨所知二諦.二本此頌意云.世俗及勝義.說名爲二諦.勝義非覺境.覺但行世俗.

  [四] 戊後辨能知智慧.又三.今己初辨凡夫瑜伽師所見不同.而瑜伽師亦後後勝前.二本初頌意云.行二諦者.見有二種.凡夫行者.後勝於前.

  [五] 二本此半頌意云.瑜伽行者勝解異.後後轉勝於前前.

  [六] 己次釋一切法無自性應不成如幻難.又三.今庚初總解經部等如幻不成難.

  ********************

  謂佛福虚幻 使我云何信 有情苦幻境 云何復生滅.

  彼因集和合 乃得於幻緣 有情種子生 云何有真實.

  殺彼虚幻人 無心性等罪 平等心虚幻 罪福得生起.

  真言力等持 幻境心無著 以彼種種幻 種種因業生.

  何有於一[一]人 得於一切力 [二]若住於真如 或住於淨戒.

  如是卽佛行 誰云菩提行 因緣當斷盡 幻化不可得.

  因緣若斷盡 無生而自得. [三]若不住疑妄 幻境而不立.

  幻境若彼無 一切不可得. [四]如是卽真如 得現於心體.

  心如是若分 虚幻何由見 心不自見心 世尊之所說.

  如劍刃雖利 雖利不自斷. [五]自性由若斯 復喻如燈光.

  破闇然得名 而不云自照. [六]又若水精珠 體本唯清[七]澈.

  因青而有青 影現隨衆色 非青而現青 如心而自作.

  注:

  [一] 據二本當作因.

  [二] 二本此半頌意云.應勝義涅槃.於世俗流轉.謂一事兩異也.此爲難辭.下文解答.

  [三] 庚次别解瑜伽宗勝義無心應緣幻不成難.二本此半頌意云.若無錯亂識.由何緣如幻.此難辭.下解答.

  [四] 瑜伽宗再難.心外有行相.亦自心所現.下答依自證門廣破.

  [五] 瑜伽宗救.

  [六] 瑜伽宗再救.

  [七] 梵本次多一頌.意云.青則我知爲青.非青亦知非青.謂相决定也.

  ********************

  [一]又如彼燈光 智者知此說 智慧此開通 知者何所說.

  [二]雖開而不開 如人無所覩 石女義不生 與此義不二.

  [三]亦同無心識 緣念無所得 非念而别生 虚妄念如毒.

  [四]謂若因若果 爲法而自說. 有談眼藥方 見瓶而無藥.

  若見聞覺知 此有而非有 念斷於苦因 此實念當念.

  念念而無别 此心當平等 前塵常惑人 了之無所有.

  如幻而不實 妄心而自見. [五]住塵處輪迴 喻空無所依.

  住塵性亦然 亦無有所得 若與不善俱 不善汝所得.

  [六]若心有取捨 施一切如來 如是用心意 而有何功德。

  [七]幻境一切知 煩惱云何斷 於彼幻三毒 遠離而不作。

  [八]知於煩惱心 彼作而未盡 於彼得見時 空有意無力.

  煩惱性非盡 與空而相雜 至彼無所[九]學 彼後乃得盡.

  注:

  [一] 瑜伽宗再救.意云.如燈以照見爲明.心亦以自證爲知.

  [二] 此文再破.意云.真諦中無見.何有明不明.

  [三] 瑜伽宗再難.無自證則念不成.下答.如中鼠毒.聞雷而病.異受異念亦成.

  [四] 瑜伽宗又難.遠見他心.近應自證.下答.如眼塗藥.不能自見.

  [五] 庚三别解瑜伽宗勝義無有情應流轉不成難.

  [六] 此頌答破.二本意云.若心離二取.應一切衆生.皆已是如來.說唯心何用.

  [七] 己三解一切法無自性應證如幻不成正道難.又五.今庚初敘難.二本此頌意云.但知如幻.云何斷惑.如交幻女.亦有貪欲.

  [八] 庚次答不證空不得解脫.

  [九] 據二本當作得.

  ********************

  彼性而無得 亦復不能見 彼性若無住 云何住此[一]身.

  若性而無有 身住於無性 是性如去來 隨現而無著.

  [二]劫樹與摩尼 能如意圓滿 佛變化亦然 當爲斯行願.

  喻[三]法呪林樹 呪成而枯壞 毒等雖久害 彼彼皆消除.

  菩薩之修行 所作諸事業 菩提行最勝 佛樹能成就.

  以彼平等行 而住於寂靜 及作不思議 供養得何果.

  隨彼所行因 而得於彼果 供養等真實 得果而稱實。

  [四]云何得法空 實得解脫法. [五]不離牟尼道 當得於菩提.

  汝不求大乘 何法求圓滿 二乘得成就 成就非圓滿.

  若彼所作因 怖畏於大乘 别怖怖非實 此怖實名怖.

  此法要當知 大乘之所論 離此爲他法 知彼外道論.

  [六]法乃僧根本 僧知法出離 心若有著處 涅槃不可得.

  注:

  [一] 二本作心.

  [二] 庚三明證空乃得解脫.文初解無所得亦自然起利他用供養亦可得福.

  [三] 據二本當作鳥.謂金翅鳥咒成塔柱.鳥死仍有消毒之用.

  [四] 庚四明不證空不得見諦.初設小乘人難.意云.見諦乃解脫.見空復何爲.

  [五] 此文總答意云.經說無智道.則無菩提故.道卽證空之智.此引大乘教證.故下文旁辨大乘是佛所說.

  [六] 下依教理成立有空則有菩提.

  ********************

  解脫心無著 煩惱得消滅 煩惱業消除 斯由解脫力.

  愛取不相緣 以此無執持 愛業而羸劣 是無有癡愛.

  受愛得相緣 此受而有得 安住有著心 是得名處處.

  若心之不空 復得名爲著 心性若云空 如識而無得.

  [一]如應正等覺 所說之妙法 是義乃大乘 大乘行平等.

  說法之一時 了一切過患 一味之平等 諸佛無不說.

  迦葉大尊者 如言之不知 彼汝云不覺 不受當何作.

  解脫力若怖 輪迴得成就 迷彼苦空事 而得於此果.

  迷空彼若此 不得謗於法 此空審觀察 是故得不疑。

  [二][三]暗知煩惱 因法知於空 欲速一切知 彼言審觀察.

  [四]若物生於苦 是苦怖得生 彼苦因空[五]作 彼何得生怖.

  若於彼物怖 斯卽名我[六]所 如是我無所 苦怖云何得。

  注:

  [一] 下二頌仍辨大乘是佛說.初頌意謂大小乘教相有無相同應俱是佛說.次頌意謂聲聞不明此理亦不成非佛說.

  [二] 庚五以觀空爲佛道故勸修.又三.今辛初以空爲二障對治勸修.

  [三] 二本意謂所知障煩惱障.

  [四] 此下斷除初業者於空恐怖.

  [五] 據二本當作滅.

  [六]據二本此字衍文.次句同.

  ********************

  [一]牙齒髮爪甲 骨肉幷血髓 鼻洟唾膿涎 脂肪及腸胃.

  便痢汗熱風 九漏幷六識.

  如是諸法等 一切皆無我.

  [二]說彼智與聲 聲恆受一切 若說聲智離 彼離云何知.

  若智之不知 彼智難知故 彼智旣決定 乃近於智智.

  此智非聲受 彼聲何以聞 彼聲近於心 彼知色如是.

  若受於色聲 而色復何受 如彼一父子 思惟無真實.

  [三]有情塵所翳 無父亦無子 知聲色如是 亦無於自性.

  彼色如是知 喻樂暫和合 彼自性如是 彼一而言有.

  餘色咸不實 此說色下品 彼一切智心 煩惱悉清淨.

  思惟一覺心 彼等彼若無 愛若虚不實 云何住於見.

  [四]無我而無心 此心喻畫像 是心智相應 清淨愚癡破.

  注:

  [一] 辛次明空能對治爲怖畏因之我執.又二.今壬初依遮止人我執門明空.

  [二] 下破數論宗我執.

  [三] 勘二本此句謂喜憂闇三德.

  [四] 下破正理宗我執.

  ********************

  如是之自心 彼作云何作 彼愚癡無行 此我而虚作.

  [一]有行自出離 而無惡業果 破壞業若爲 善果云何得.

  此二之行果 互相破成就 彼說知不虚 彼自而無事.

  因果定相應 惡見要不生 此行而實住 作受今當說.

  過去未來心 彼我無有生 此心生我破 我無復生起.

  如芭蕉作柱 無所能勝任 我心生亦然 是得善觀察.

  有情若不有 此[二]行云何爲 彼行今若爲 而爲有癡事.

  有情何實無 癡喻其愛事 若滅於苦惱 當斷於癡事.

  我慢爲苦因 癡是得增長 彼事心不迴 觀空爲最上。

  [三]無足無脛膝 無腰復無腿 無臂亦無肩 無臍無胸背.

  無肋兼無脅 無手亦無鼻 無項復無頭 骨鎖等皆爾.

  觀此一切身 不行於一處 彼行於處處 何處自安住.

  注:

  [一] 下斷無我應因果不屬大悲不成難.

  [二] 據二本當作悲.次句同.

  [三] 壬後依四念處遮止法我執門明空.初身念處.分辨有分身不實各分不實.及於身貪着非理.

  ********************

  以彼身手等 一切處皆住 彼一身如是 乃至於手等.

  無內無外身 何獨身手等 手等無分别 云何彼復有.

  彼旣無癡身 寧云意手等 住已近殊勝 觀者知人喻.

  若彼因和合 木人此可同 若了如是相 彼身同此見.

  如是捨足指 手指亦皆捨 彼初觀節合 後見節自離.

  此身破已竟 彼住分别見 分别見此身 得喻如虚空.

  如是之夢色 智者何所樂 設施若無身 何有男女等.

  [一]若喜真得苦 此者何不解 觀察此云何 愛樂深煩惱.

  樂者之不實 如彼無執受 汝苦復云何 如彼自無得.

  彼有苦微細 旣微而不說 以彼微細故 不說令他喜.

  因瞋而苦生 旣生而有滅 若於定有見 於生自不受.

  如是而旣知 如是觀因果 禪愛或相應 得生彼疑地.

  注:

  [一]下受念處.就受自性.因觸.受境.有境.自相等門.明受非實有二本初半頌意云.苦若實在.應無喜等.

  ********************

  善根之所利 皆爲於何人 彼此何和合 和合而何得.

  人喻於虚空 雖合而無入 無入而非合 是無分别行.

  不求和合名 若見而無見 和合彼不求 云何名得生.

  有物非和合 如導而先知 而彼識無相 不住於和合.

  彼觸法如是 何受而得生 我今何所爲 而得於苦害.

  若不得所受 若害而不覺 此位彼得見 何愛不遠離.

  今見此夢觸 自心之幻化 旣見彼觸性 彼受汝亦得.

  先世與後世 念念而無受 若此觀自身 受亦無所得.

  所受旣不實 彼卽知無有 若此無自身 云何如是害.

  [一]色性之自住 無根無中閒 無內無外色 别處亦不得.

  身若無異處 無合無分别 有情之自性 寂靜彼無所.

  智者若先知 云何而有著 智者同智故 彼生何得著.

  注:

  [一]下心念處.明意無自性.根識亦無自性.二本初頌意謂意不住根色及中間.

  ********************

  是智是後得 是智云何得. [一]如是一切法 雖生而無得.

  如是法若無 是[二]法云何二 彼餘法若是 有情皆寂靜.

  彼他心有疑 於自卽無有 彼定彼後有 此法無彼此.

  [三]思惟於自心 是二互相住 如得於正住 一切智者說.

  若有諸智者 獲得於智智 智者得是智 彼卽是無位.

  智者得是智 有得而無住 無住卽無生 彼說於涅槃.

  若彼之二法 如是極難住 若法由於智 智者何因有.

  是智由於知 知者無所得 二法互相由 是有情無性.

  無父定無子 欲子生何得 有父而有子 彼二法亦爾.

  芽從種子生 種子得何求 知從智所生 彼實何不行.

  芽從智種生 知從智芽有 若彼知不知 何得有智智.

  [四]一切人因緣 彼前皆已說 因果所生起 等喻如蓮華.

  注:

  [一] 下法念處.廣辨勝義諦中一切法無生滅.兼破異宗邪執.初解無生滅則應無世俗不成二諦難.又離俗諦衆生應無涅槃難.

  [二] 據二本當作諦.

  [三] 次解無生滅云何成所知難.

  [四] 以下廣破異宗邪執. 先遮無因而生.

  ********************

  因果何由作 皆從於過去 此果云何得 由過去業力.

  [一]世閒因自在 自在彼何說 如是得後有 彼彼名何雜.

  是事唯不定 非心非賢聖 過惡無善報 彼何得自在.

  不見如虚空 不見自過去 自在不思議 此理不應說.

  彼主何最上 彼亦自無定 善惡各自性 智者知無邊.

  因業有苦樂 彼說何等作 先因若不有 果報誰云得.

  云何不作恆 彼無於别見 彼作旣無别 何得見彼彼.

  若見和合因 無復云自在 此和合無主 彼法乃無主.

  彼愛不自愛 此愛而無作 所得而由他 何云自在作.

  [二]彼不作過去 謂若恆不滅. [三]愛此最上數 謂世閒恆常.

  有情塵暗蔽 住此惡功德 謂此說最上 此說世閒惡.

  一三之自性 不合而無有 是德無所有 彼各各三種.

  注:

  [一] 次遮由自在常法而生.

  [二] 次遮由極微常法而生.二本此半頌意云.若謂極微常.是等已論破.

  [三] 次遮由最勝等常法生.二本此半頌意云.又數論者說.自性常爲因.

  ********************

  功德雖無聲 此聲有還遠 如衣等無心 由此生快樂.

  色性之亦然 觀之性無有 彼等快樂因 有無若衣等.

  此衣等快樂 此乃性快樂 彼等之快樂 不能得久遠.

  彼得是微細 云何彼麤細 快樂如是實 思惟何不受.

  離麤得微細 微細不久遠 一切物亦然 久遠何不得.

  快樂得不麤 快樂不常定 彼無有所生 此說不真實.

  彼真實德生 彼得無欲住 爲食不淨食 而有於因果.

  愛無價之衣 買覩羅種子 不愛世閒癡 彼住真如智.

  彼智世閒有 云何而不見 同彼世閒量 若此分明見.

  世量而非量 彼無妄言說 是故觀真如 彼空而不生.

  知性之不觸 是性而無執 彼性實非實 是故非實性.

  是故彼夢覺 此疑彼無有 彼性若見有 乃不實生著.

  ********************

  [一]是故知彼性 無因卽無所 一切皆無主 因緣中安住.

  [二]由彼無别異 不住復不去 於實彼若迷 返爲世閒勝.

  爲從因所生 爲從幻化作 何來彼何去 了知而若此.

  若此而了知 乃見彼無性 云何知假實 同於影像等.

  [三]性若云自有 是因何所立 彼若是不有 彼因故不用.

  有無之性相 因俱胝百千 彼位云何性 何得於别性.

  彼性無性時 是性何時得 無性卽無生 當依彼性行.

  性無過去性 而由性不生 無有性無性 喻幻化和合.

  一切有無性 有如是不滅 此一切世閒 是故不生滅.

  知行空不實 喻夢喻芭蕉 分别滅不滅 一切不可得。

  [四]性空乃如是 何得而何受 不實恆若斯 彼彼云何得.

  何苦何快樂 何愛何不愛 彼愛何所愛 要當知自性.

  注:

  [一] 以下總結.二本此頌意云.依如是决定.物無無因者.然各别和合.因緣中不住.

  [二] 次遮緣起故常執.

  [三] 次遮有因故實執.

  [四] 辛三於昧空生苦者修悲.

  ********************

  世閒亦可知 何名爲無上 何人何所親 何生而何得.

  一切喻虚空 彼此受皆失 歡喜瞋相對 因喜或鬬諍.

  瞋惱諸邪行 一切令破壞 罪惡自愛樂 是得惡趣名.

  死卽墮惡趣 得苦而無悔 或往來天中 生生而得樂.

  捨於多罪崖 謂真實如是 如是真無性 復互相憎愛.

  說彼將來惡 溺無邊苦海 色力幷夀命 彼得而唯少.

  雖獲於快樂 而由飢困者 眠睡災昏迷 如虚幻和合.

  當盡彼虚幻 若此而難得 彼學何所作 何行何斷除.

  彼彼諸魔事 斯爲大罪崖 於彼多正道 難勝而不行.

  復於刹那中 難得生覺悟 過去未來苦 難竭煩惱海.

  而於此苦海 我恨苦求離 如是此安住 若自不樂住.

  如須臾須臾 入火而澡浴 見如是自利 而受於此苦.

  ********************

  無老死自在 彼行因如是 從彼惡法來 感惡而前死.

  苦火熱如是 我何時得息 自作於快樂 福雲生繚繞.

  [一]以我何見知 而說知慧空 稽首具足知 稽首福德重。

  [二]菩提心迴向品第八

  [三]菩提行若此  思惟於行福 菩提行莊嚴 一切人皆得.

  乃至一切處 身心苦惱者 彼得此妙福 歡喜快樂海.

  若有不自在 而處輪迴者 使得世閒樂 及得菩提樂.

  若有世界中 乃至於地獄 而令彼等人 悉受極快樂.

  寒苦得温暖 熱苦得清涼 菩薩大雲覆 復浴法水海.

  鐵樹鐵山峯 劍林光閃爍 一切成劫樹 罪人喜安樂.

  喻迦那摩迦囉拏 鴛鴦鵝鴈聲適悅 池沼清淨無濁穢 微妙諸香生喜樂.

  地獄爐炭聚 而得摩尼聚 熱地水精嚴 復寶山和合

  注:

  [一] 二本此頌結上.意云.尊無所得相.以積福資糧.有得成藴者.應教以空性.

  [二] 二本迴向品第十.

  [三] 科段.大文甲後明入已.究竟迴向.又四.乙初爲他有情迴向.又二.今丙初明世間迴向.初三頌總標.意謂我已述入菩提行.願以此善使諸趣皆得入.十方一切身心有苦痛者.以我此福使入安樂海.以下分就三惡道人天以明迴向.

  ********************

  以如是供養 善逝宮皆滿.

  炭火熱劍雨 今後灑華雨 彼劍互相殺 今後華互散.

  爛搗諸身肉 喻君那華色 肉骨與火同 棄墮柰河水

  以我善力故 令得天宮殿.

  彼光如千日 彼滿那枳你 焰魔之獄卒 見者不驚怖

  烏鷲等飛類 悉離惡食苦 愛彼普快樂 此得何善生

  福喻於虚空 觀此上下等 如見金剛手 速滅除災患.

  降彼華香雨 破滅地獄火 云何名快樂 云何名歡喜

  處彼地獄者 得見觀自在.

  同一切威德 俱胝髻童子 大悲菩提心 救度於一切.

  以彼天供養 天冠及天華 乃至悲心華 適悅寶樓閣

  天女之言說 百千種歌詠 讚大聖文殊 及普賢菩薩.

  ********************

  以此善功德 同於地獄者.

  [一]大聖觀自在 觀察地獄苦 無量苦可怖 手出甘露乳.

  濟彼諸餓鬼 與食與洗浴 令飽滿清涼 離苦得快樂.

  如彼北洲人 色力幷夀命.

  聾者得聞聲 盲者得見色 妊娠及產生 喻摩耶無苦.

  雖衣雖飲食 莊嚴而清淨 一切隨求意 得利復得益.

  怖者不受怖 不樂而得樂 煩惱得無惱 見者皆歡喜.

  病者獲安樂 解脫一切縛.

  無力而得力 愛心互相施.

  安樂於十方 行道一切至 惡事皆滅盡 當成就好事.

  乘船商賈人 得滿所求意 安樂到彼岸 親等同嬉戲.

  旣饉時路行 得伴無所畏 不怖賊與[二]虎.

  注:

  [一] 二本此下三頌文義不次.略謂使地獄苦滅.使惡趣難除.使離獸噬怖.使同北洲樂.觀自在手乳.浴鬼常清涼.

  [二] 據二本此下應有句云.不疲安然過.

  ********************

  復不怖迷醉 曠野無病難 耄幼無主宰 賢聖悉加護.

  諸煩惱解脫 悲愍信智慧 具足相修行 恆得宿命通.

  而得無盡藏 乃至虚空藏 無緣無方便 無少才不喜.

  有情乏名聞 當得大名稱 出家若醜陋 當得具色相. 

  若彼有三界 使彼得丈夫 亦離高下品 當破我慢意.

  今我一切福 利[一]諸有情等 常離一切罪 恆作善利事.

  菩提心所行 菩提行不退 遠離我慢業 當得佛受記. 

  一切有情等 得無量夀命 夀命得恆長 破壞無常聲.

  劫樹苑適悅 一切方皆得 妙法而適意 同佛佛圓滿.

  彼諸高下石 如掌而平坦 柔輭琉璃色 一切地皆得.

  諸大菩薩衆 普徧諸國土 以自住光明 莊嚴於大地.

  諸樹及飛禽 光明於虚空 說法聲不住 諸有情常聞.

  注:

  [一]二本此句意云.利所餘諸趣.乃就上文所未述及者言之.

  ********************

  佛及佛子等 彼彼恆得見 無邊供養雲 供養於世尊.

  天雨依時節 穀麥咸豐實 世閒得具足 王法得依行.

  藥力倍增盛 明力皆成就 羅刹拏吉儞 斯等皆悲愍.

  無有苦有情 無罪復無病.[一]不輕慢下劣 煩惱無所得

  讀誦而自在 隨意而行住. 

  衆集乃恆常 成就於僧事 苾芻住淨戒 復得一切解.

  觀察於心業 捨離諸煩惱 苾芻所得利 當遠離鬬諍. 

  諸出家亦然 不得破禁戒 得戒而守護 恆樂盡諸罪.

  若彼不破戒 得益往天趣 若彼持鉢者 爲得於善利.

  得清淨種子 名聞滿諸方 永不受罪苦 恆行無苦處.

  無邊諸有情 供養一切佛 當受一天身 彼成佛世閒.

  不思議有情 樂佛而得樂。[二]願爲於世閒 菩薩得成就.

  注:

  [一] 下明使入正法.

  [二] 丙後明出世迴向.

  ********************

  彼尊若思惟 彼有情令得 辟支佛安樂 及得聲聞樂

  [一]天人阿修羅 意重而恆護。

  [二]若彼宿命通 出家此恆得 若彼歡喜地 文殊師利住.

  我若以彼位 隨力而能與 若知和合住 得生於一切.

  若有欲見者 及有欲聞者 如是彼得見 文殊師利尊.

  如日照十方 爲一切有情 彼文殊修行 我得如是行.

  彼或住虚空 或住於世閒 今我住亦然 得壞世閒苦.

  世閒若有苦 彼一切我得 世閒一切善 菩薩之樂得。

  [三]一藥救世閒 一切皆富樂 一切同利養 佛教而久住。

  [四]以善意清淨 歸命於文殊 我說善知識 清淨此增長。

  菩提行經卷第四

  注:

  [一] 二本缺此半頌.因文段但言出世也.

  [二] 乙次爲自己迴向.意謂願我以文殊加被得生初地云云.

  [三] 乙三總教迴向.意謂正教爲唯一良藥.應常依彼.

  [四] 乙四明感恩歸依.意謂依彼恩而生善意.故禮文殊.又依彼恩而增功德.故禮拜善知識.

  ********************

猜你喜欢
  第八章 般多伟须提瓦之即位·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九·佚名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太虚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七卷·法宝
  答朱芾煌问(七则)·太虚
  卷六·佚名
  第五十一卷·佚名
  佛说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佚名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印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五·澄观
  中观论疏卷第一(本)·吉藏
  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四·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五卷·佚名
  分身集会品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十五古今体一百二十一首【辛巳七】季夏太和殿视朝一夜隂晴云未消朝氛敛尽旭光昭或缘敬事蒙天佑虽喜宜农戒意骄恭已奉三钦扆御宅中图治慎衣宵林锺东序声韶乐应月详

  • 初集卷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十七古今体九十九首【癸亥六】过蒙古诸部落苇室氊庐尽可居羊膏酥粥美何如生来未解机关巧浑噩犹存太古初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羣饮碧溪泉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咿哑知是过牛车学种嘉禾蔓

  • 卷四百九·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三 林瀚 分得海字送大司徒郑公还仙游 木叶鼓霜风寒声秋几倍故人忽南归握手情何蔼珍重拜殊恩桑梓增光彩南度分水关乡音老

  • 第二十四回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蔡东藩

      却说明帝继承大统,即日正位,年已三十,命太尉赵熹主持丧事。时经王莽乱后,旧典多散佚无存,诸王前来奔丧,尚与新天子杂坐同席,藩国官属,亦得出入宫省,与朝廷百官无别。熹独正色立朝,横剑殿阶,扶下诸王,辨明尊卑;复奏遣谒者,监视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六·徐乾学

    宋纪六十六【起嘉祐着雍掩茂正月尽屠维大渊献四月凡一年有四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三年春正月己卯以福州进士陈烈为安州司户参军烈性介僻笃于孝友庆厯初尝预乡荐黜于礼部遂不复践屋从学

  • ●卷五·毛奇龄

    〖世宗朝 嘉靖〗兴王妃蒋氏,世宗母也。其先徐州人,以尺藉隶京师,父效,初授兵马指挥使,嘉靖间追赠玉田伯。生妃,通诗书,尝著《女训》十二篇。弘治五年,册为兴王妃。生二子,长岳王厚熙,次即世宗也。兴王死,妃居邸一年,世宗入继大

  • 自序·施景琛

    余自束发受书以来,即慕宗悫之为人,乘风破浪,未尝一日忘也。戊戌政变后,都人士多负笈出洋,采彼之长,补我之短,于大局不无所裨。余以牵于社会事业,蜷伏里闾,读万卷书,既有未逞,行万里路,又有未逮,吾心滋戚焉!岁癸卯,日本大阪适有内国博

  • 读例存疑卷二十四·薛允升

    兵律之五邮驿谨按。此门所载各条,均应与吏兵二部《处分则例》参看。递送公文邀取实封公文铺舍损坏私役铺兵驿使稽程多乘驿马多支廪给文书应给驿而不给公事应行稽程占宿驿舍上房乘驿马赍私物私役民夫抬轿病故官家属还郷

  • 宣帝纪·令狐德棻

    宣帝名讳赟,字乾伯,是高祖的长子。母亲是李太后。武成元年(559),生于同州。保定元年(561)五月一日,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四月二十一日,高祖亲自在太庙祭告祖先,在东边台阶为他戴冠,立为皇太子。诏命皇太子视察西部地区。

  • 朱友谦传·欧阳修

    朱友谦字德光,许州人。起初名简,在渑池镇当士卒,有罪逃走,在石濠、三乡之间抢劫,商人、行路人生命财产都受威胁。过了一段时间去当陕州军校。陕州节度使王珙,为人严厉残酷,和他弟弟王珂争当河中节度使,战败后牙将李..与友谦商

  • 祠部·佚名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   祭祀    郊祀一斋戒凡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于本司次日具本奏闻致斋三日次日进铜人传制谕文武官斋戒 【 不饮酒又不食韭薤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

  • ●跋·戴兆佳

    天台僻处浙东素称难治去年秋暂绾斯篆下车伊始恒以不克转移风气为虑问俗省方而外于 前令政迹有裨于民者无不详加采择焉及得戴公天台治略一书披读数过经济皆本学问刑赏胥归忠厚古之名臣良吏不是过也凡政教禁令不特切中

  • 卷九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九襄公二十九年考异足利本注今楚欲遣使之比遣上有依字永怀堂同 郏敖康王子熊麋也麋作麇宋板正嘉同谨按作麇为是 义取寄寓之微陋劝公归也

  • 卷二十四·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二十四   宋 王与之 撰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郑康成曰质平也○郑锷曰物有不齐之价人有争利之心买欲贱卖欲贵价若不平则争竞之端起

  • 教观纲宗释义·智旭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

  • 曹山大师语录序·佚名

    本寂禅师之于洞山。盖泻瓶而已。自一去不变异处。至住持大法之道。则大与余者别矣。唯因真唱。使人至真证也。唯真也深玄精粹。是以难卒见焉。世以为平坦无活用雄略。呜呼浮浅之人。胡知时世因真伪以致道之否泰哉。实

  • 四分律卷第四十六(三分之十)·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覆藏揵度第十三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自行覆藏,更互与覆藏羯磨、本日治、摩那埵、出罪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自行覆藏与他覆藏羯磨、本日治、摩那埵、出罪。”彼行本日治

  •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海云

    凡二卷。唐代海云记于太和八年(834)。又称两部付法次第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内容记录密教金刚界、胎藏界两部,自印度至中国之相承及大意,尤对不空三藏一门特予详述之。上卷略述金刚界大教王经师资相承付法次第,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