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今欲利益一切有情令習世定及出世定速能捨離諸煩惱故.述此方便。

  頌曰.

  求脫者.積集. 於住勤修習. 得三圓滿已. 有依.修定人。

  釋曰.此初一頌總標六門。言求脫者謂是求解脫人.積集者謂能積集勝行資糧.於

  住勤修習者於所緣處令心善住名之爲定.由不散亂不動搖故。云何修習.謂得三

  圓滿已有依修定人。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有依謂是三

  定.一有尋有伺定.二無尋唯伺定.三無尋無伺定。修定人者謂能修習奢摩他毗鉢

  舍那。若人能於解脫起願樂心.復曾積集解脫資糧.心依於定.有師資等三而爲依

  ********************

  止.有依修習.由習定故能獲世閒諸福及以殊勝圓滿之果。先作如是安立次第.故

  名總標。

  頌曰

  於三乘樂[一]脫 名求解脫人. 二種障全除 斯名爲解脫.

  應知執受識 是二障體性. 惑種一切種 由能縛二人.

  已[二]除煩惱障 習氣未蠲除 此謂聲聞乘. 餘唯佛能斷.

  若彼惑雖無 作儀如有惑  是習氣前生. 若除便異此。

  釋曰.此之四頌釋求解脫者.謂於聲聞乘等有差别故於三乘中心樂解脫名求解

  脫。云何解脫.二種障全除斯名爲解脫。何者是二障除之名解脫.應知執受識是二

  障體性.識者卽是阿賴耶識.執受者是依止義.謂是煩惱所知二障體性。此復云何.

  惑種卽是煩惱障自性.一切種卽是所知障自性.又一切種者卽是二障種子能縛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勝.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二]原刻作降.今依麗刻改.

  ********************

  二人.煩惱障種子能縛聲聞一切種子能縛菩薩.由與聲聞菩薩爲繫縛故。云何此

  二解脫差别.謂聲聞人習氣未除斷煩惱障而證解脫.唯佛世尊能總除故。云何習

  氣.彼惑雖無.所作形儀如有惑者是名習氣。此中應言若惑雖無令彼作相如有惑

  者.此言作儀如有惑者卽是於因說果名故。彼.謂聲聞獨覺。未知此是誰之習氣.謂

  是前生所有慣習之事尚有餘氣.今雖惑盡所爲相狀似染形儀名爲習氣。若能除

  斷與此不同.應云若彼習皆無不作儀如惑。

  頌曰.

  種植諸善根.  無疑.除熱惱. 於法流清淨. 是名爲積集。

  能持.樂聽法. 善除其二見.  但聞心喜足. 是四事應知。

  釋曰.此之二頌釋積集義.如經中說此人先應修習多聞復聽正法諸見熱惱已正

  蠲除心之蓋纏能正降伏.依此文義故說初頌。云何積集所有善根.謂能持正法故.

  ********************

  以此爲先令其信等善法增故。云何無疑.謂樂聽法故.由知法故已生未生所有疑

  惑悉能除滅。云何除熱惱.謂除二見故。二見云何.一者欲令他識知見.二者自起高

  舉見.謂作是念如何令他得知我是具德之人是則名爲令他識見.依此見故自欲

  高舉名自高見.此二能令心焦熱故名爲熱惱。云何法流清淨.謂能除遣但聞法是

  心生喜足故.上之除字流入於此。於法流清淨者謂聽法時心無散亂相續而流.心

  清淨故蓋纏止息。若聽法無厭.更能進思.勤修不息.方得名爲法流清淨.當知此據

  聞思修位如次應知。

  次有十六頌釋於住勤修習.初一總標.餘是别釋。頌曰.

  所緣.及自體. 差别.幷作意. 心亂.住資糧. 修定出離果。

  言所緣者有其三種.

  外上及以內 此三所緣生. 應知住有三 自體心無亂。

  ********************

  釋曰.言三種者.一外緣.二上緣.三內緣。外緣謂白骨等觀所現影像是初學境界.上

  緣謂未至定緣靜等相.內緣謂從其意言所現之相爲所緣境。

  自體謂是心無亂相名之爲住.心無亂者於外等處三種緣時隨其所緣心無動亂。

  頌曰.

  第一住相應 定心者能見 於境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第二住相應 厭離心寂靜 專意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第三住相應 於前境凝住 定意無移念 相續是明人。

  釋曰.此之三頌如其次第配外上內。言於境無移念者謂於餘境心無散亂故名無

  移.相續者堅守[一]持心令不斷絕.言明人者或因自思或從他教於靜慮法而起加行

  是謂明人.應知如次是隨法行及隨信行種姓。言厭離心寂靜專意無移念者謂於

  其境生厭離心.前唯觀境未能生厭今時專注心生厭離而不散動。於前境凝住者

  注:

  [一]原刻作於.今依麗刻改.

  ********************

  謂於意言所現之境.緣此境時其心凝定.故云定意無移念相續是明人。

  頌曰.

  堅執及正流 幷覆審其意 轉得心歡喜 對治品生時.

  惑生能息除 加行常無閒 能行任運道 不散九應知。

  釋曰.於彼住中差别有九.謂最初住.正念住.覆審住.後别住.調柔住.寂靜住.降伏住.

  功用住.任運住.此等並依阿笈摩經隨句次第而爲修習。若於最初學緣境時其心

  堅執名最初住.次於後時令其正念流注不斷名正念住.若依託此有亂心生更覆

  審察緣境而住名爲覆審住.次於後時轉得差别名後别住.次於後時對治生起心

  得自在生[一]歡喜時名調柔住.於此喜愛以無愛心對治生時無所愛樂其心安靜名

  寂靜住.次於後時所有已生未生重障煩惱爲降伏故名降伏住.次於後時以加行

  心於所緣境無閒隨轉一緣而住名爲功用住.次於後時於所緣境心無加行任運

  注:

  [一]原刻作觀.今依麗刻改.

  ********************

  隨流無閒入定緣串習道名任運住。此之九種心不流散名之爲住.應知以此不散

  之言與堅執等皆相配屬。

  頌曰

  勵力幷有隙 有用及無用. 此中一六二 四作意應知。

  謂外內邪緣 麤重幷作意. 此亂心有五 與定者相違.

  於彼住心緣 不靜外散亂. 掉沈心味著 內散亂應知.

  應識邪緣相 謂思親族等. 生二種我執 是名麤重亂.

  見前境分明 分别觀其相  是作意散亂 異斯唯念心.

  於作意亂中 復有其亂相  於乘及靜慮 初二應除遣。

  釋曰.應知作意有其四種.一勵力荷負作意.二有閒荷負作意.三有功用荷負作意.

  四無功用荷負作意。此中堅執不散是勵力荷負作意.初用功力而荷負故.次正流

  ********************

  等六種不散是有閒荷負作意中閒數有亂心起故.無閒加行是有功用行荷負作

  意.入串習道是無功用行荷負作意.如是攝已謂一六二應知卽是四種作意。

  又心散亂有其五種.一外心散亂.二內心散亂.三邪缘心散亂.四麤重心散亂.五作

  意心散亂。外心散亂者於住心境起緣之時遂緣餘事心流散故.內心散亂者謂掉

  舉等三於所緣境中閒亂起故.邪緣散亂者於修定時諸有尋求親識等事而生顧

  戀。麤重心散亂者有二我執令其心亂.於修定時有此二事謂益及損.若身安隱名

  之爲益.身體羸弱卽是其損.或云我今得樂或云我今有苦.或云是我之樂或云是

  我之苦.此中我者是執取義。言作意心散亂者有其三種.於所緣相分明而住是思

  察性.或從此乘更趣餘乘或從此定更趣餘定.謂極分别思察定時遂使心亂名心

  散亂。異斯唯念心者此餘對治初作意散亂.由不分别而緣於境但有念心.此明成

  就心不忘念。此三散亂初二應捨.第三由是從定趣定希勝上故亦非是過。

  ********************

  頌曰

  住戒戒清淨  是資糧住處. 善護諸根等  四淨因應知。

  正行於境界  與所依相符  於善事勤修  能除諸過失。

  最初得作意  次得世閒淨  更增出世住. 三定招三果。

  釋曰.住資糧者謂戒卽是無邊功德所依止處必先住戒戒行清淨無有缺犯。若求

  戒淨有四種因.一善護諸根.二飲食知量.三初夜後夜能自警覺與定相應.四於四

  威儀中正念而住。何故善護諸根等令戒清淨.由正行於境與所依相符善事勤修

  能除於過。初因卽是於所行境行清淨故.二於所依身共相符順於受飲食離多少

  故.三於善事發起精勤故.四能除過失進止威儀善用心故.由此四因戒得清淨如

  是應知。

  由三種定得三出離.緣外境時得作意住.緣上境時得世清淨.緣內心時得出世清

  ********************

  淨.住者卽是永得出離必趣涅槃更不退轉。已釋於住勤修習。

  頌曰.

  多聞.及見諦. 善說.有慈悲. 常生歡喜心. 此人堪教定。

  盡其所有事.  如所有而說.  善解所知境. 斯名善教人。

  由聞生意言  說爲寂滅因  名寂因作意. 是謂善圓滿。

  釋曰.圓滿有三.一師資圓滿.二所緣圓滿.三作意圓滿。此中初頌說師資圓滿.意顯

  其人善教圓滿.證悟圓滿.善語圓滿.無染心圓滿.相續說法加行圓滿.此顯教授師

  衆德圓滿.由此師故得聞正法有所證悟。次明所緣圓滿說第二頌.盡所有事.如事

  而說.善所知境名爲善說.此明師資能說諸事窮盡無悋故名所緣圓滿。次明作意

  圓滿說第三頌.此顯以聞爲因所起意言能與聖道涅槃爲正因故.緣此意言所有

  作意皆得圓滿。此中因言顯聞即是意言之因.言寂滅者卽是涅槃及以道諦.自體

  ********************

  寂滅及能趣滅故總言之.寂因作意者明此作意緣寂滅因。何謂所緣了法無性.如

  是緣時卽是其因亦是寂滅.故此作意名爲寂因.是一體釋。又緣此作意亦名寂因.

  此别句釋。〈準如是釋應云寂因作意.舊云如理作意者非正翻也.〉

  頌曰.

  謂尋求意言  此後應細察  意言無卽定  靜慮相有三.

  無異緣無相  心緣字而住  此是心寂處  說名奢摩他。

  觀彼種種境  名毗鉢舍那. 復是一瑜伽  名一二分定。

  麤重障見障  應知二種定  能爲此對治. 作長善方便。

  釋曰.次明有依。諸修定者必有依託.謂依三定說尋求等。言尋求者顯是有尋.旣言

  有尋準知有伺.言細察者顯無尋唯伺.意言無者欲顯無尋無伺.尋伺皆以意言爲

  性.此據奢摩他法明其定義。說無異緣等此明無差異義.但緣其字而心得住名無

  ********************

  異緣.亦名無相.但緣其字[一]觀於義相所有作意非彼相故。此住名奢摩他.奢摩是寂

  止義.他是處義.非獨奢摩得盡於事.謂據其心寂止之處心得凝住依止於定.此定

  卽是凝心住處故名奢摩他.異此便無。次據毗鉢舍那法明其定義說次一頌.謂依

  多境名爲衆觀.所言彼者謂與彼二俱相屬著卽奢摩他及所緣字.是依奢摩他得

  毗鉢舍那.依於字處所有諸義起諸觀故.於寂止處所有衆義依仗於字謂緣衆義

  而起觀察名爲衆觀。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衆觀.或有衆觀而非寂處.

  或時俱有應知卽是止觀雙運。又奢摩他毗鉢舍那有二種障謂麤重障及見障.應

  知二定是此對治如次應配。何故此二名長善方便.能長善法之方便故。

  云何令方便法得善清淨耶.頌曰.

  此清淨應知 謂修三種相. 寂止策舉捨 隨次第應知.

  若心沈恐沒 於妙事起緣. 若掉恐舉生 厭背令除滅.

  注:

  [一] 原刻下二字互倒.今改正.

  ********************

  遠離於沈掉 其心住於捨. 無功任運流 恆修三種相.

  定者修三相 不獨偏修一  爲遮沈等失 復爲淨其心。

  釋曰.爲答前問.求淨定者修三種相。云何爲三.謂止舉捨。復云何修.隨次第應知.隨

  其惑障生起之時應次修習。在於何時復修何相.且辯策舉相.若心沈恐沒.定者修

  三相如下當知。若心沈沒可修策舉相.何者是耶.於妙事起緣令心喜爲相。又寂止

  相者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應修寂處.此云何修.厭背令除滅.於所緣境極生厭惡於

  自內心令過止息。捨相者謂離沈掉.於何心中.謂心住捨.此捨相者卽是無功任運

  流恆修三種相。如是次第修三相時.諸習定者得清淨相。又奢摩他等次第卽是定

  者於此三相不獨修一.何以故.爲遮沈等失復爲淨其心.若但修止內心沈沒旣沈

  沒時便[一]應策舉.若因策舉心掉散者觀不淨境令生厭離.於此捨相正修習時名爲

  正定能盡有漏.由此遂令心極清淨.應知此中皆是隨順正經文句如理應思。

  注:

  [一] 原刻作因.今依麗刻改.

  ********************

  頌曰.

  出離.幷愛樂. 正住.有堪能. 此障惑皆除 定者心清淨。

  釋曰.此明清淨之益。依去塵經說.佛告諸苾芻若人欲求內心淨時有惑障現前不

  能除滅欲斷除者.先於不善業道勿造大過息罪惡見.而求出家希求出離。若處中

  煩惱欲瞋害意起惡尋思障勝愛樂.能除此障說愛樂言。若有微細眷屬尋思世閒

  尋思不死尋思障其正住.對治此故說正住言。若有功用方入定者此定卽非堪任

  之性.若能除此顯有堪任能除於惑說堪能言。此顯淨定之人得四種勝益。

  云何修定人果.頌曰.

  於此定門中 所說正修習 俗定皆明了 亦知出世定。

  此頌意顯修習奢摩他毗鉢舍那者獲現果故.若人能依所說定相修習之時得諸

  世閒勝果圓滿及出世果.如前已說。

  ********************

  問曰.如上所說欲明何事。答曰.

  顯意樂.依處. 本依.及正依.  世閒定圓滿 幷了於出世。

  釋曰.略說義周爲會前事故說斯頌。如最初云求脫者爲顯意樂圓滿。積集者依處

  圓滿.此明有心修定必須依託積集資糧故。於住勤修習者顯本依圓滿.如經中說

  佛告諸苾芻汝等先當依定能盡有漏是我所說.若欲求出生死海者離於正定無

  别方便。得三圓滿者顯正依圓滿.明師資承稟決定可依。有依修定人者此顯修習

  圓滿.諸有智者如前所說遠離放逸正修行時世閒諸定悉皆圓滿.及出世閒咸能

  證悟顯得果圓滿。

  六門教授習定[一]

  注:

  [一]原刻尾題下有三十七伽陀幷釋一卷九字.今删.

  ********************

猜你喜欢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佚名
  卷第一·佚名
  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马鸣
  凡例·性音
  唯识讲要·太虚
  王论品第五之一·佚名
  论天演宗·太虚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卷十一·佚名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佚名
  卷第三十·道原
  第二十三卷·佚名
  第十三品 无量分别·佚名
  卷四百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朱祖谋

    序曰倚声之学导源晚唐播而为五季衍而为北宋流波竞响南渡极矣元杂以俗乐历明而益夸淫哇嘌唱转折怪异不祥之音作 有清兴一振之于雅大音复完综而搉之其年竹垞梁汾容若皆以渊奥之才辟径孤行西河珂雪幺弦自操如律之应夐思

  • 初集卷四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古今体一百首【丁卯四】雨後圆明园【三月廿六日】园亭标净爽花木长精神幸尔过愁雨犹然及践春茶来南国贡雁去北天宾漫惜韶光促清和亦可人水郭连山墅农功周览知麦烟初羃际谷雨乍过时底用翻

  • 卷十四·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十四     休寜孙默编陈世祥含影词上语言文字之所发恒本乎其人之性情尝持此以取友百不失一今读吾友陈子散木含影词而窃有怪焉散木素狷介不为苟容落落寡合与同好坚则金石意所不属望望然去之

  • 徐凝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徐凝,睦州人,官至侍郎。为晚唐著名诗人。存诗一卷。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诗鉴赏 说是忆“扬州”,实际上是一首怀人的作品,所以诗人并不着力描写

  • 卷四十三 志十八·赵尔巽

      ◎灾异四   洪范曰:“金曰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徵。凡恒旸、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于金。   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三年,平乐、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台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绍

  • 四六六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即速确查王锡侯《字贯》一案失查人员·佚名

    四六六 寄谕江西巡抚郝硕即速确查王锡侯《字贯》一案失查人员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江西巡抚郝<硕>,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奉上谕:据郝硕奏接奉部议,将署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

  • 九、无穷的追求·林语堂

    有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到异地探险的孩子,而我探险的路程,是无穷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寿诗,长约四百字,结尾语有云:"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我仍是一个孩子,睁圆眼睛,注视这极奇异的世界。我的教育只完成

  • 张克俭传·张廷玉

    张克俭,字禹型,山西屯留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辉县知县。六年春,农民义军进攻武安,守备曹鸣战死。又进攻辉县,克俭固守。义军屯于百泉书院,三日后撤去。克俭升兵部主事。崇祯十二年(1639),升湖广佥事,监郧阳、襄阳诸军。杨

  • 王端毅奏议巻九·王恕

    明 王恕 撰吏部议封赠继母奏状验封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准南京吏部咨开南京太仆寺寺丞文林照例请给故父文洪故母陈氏故继母顾氏现在继母吕氏勅命等因到部送司照得成化二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钦奉诏书内一款两京文武官员未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 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朔。 以北平之博野、高阳、定兴、新城四县隶保定府。 礼部尚书牛谅奏定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诸神祈报,告祭神位,春、秋祈报,凡一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

  •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晏子对曰:“有。”公曰:“其术如何?”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公曰:“奚谓也?”对曰:“其谋也,左右无所系,上下无所縻,其声不悖,其实不逆,谋于上,不违天,谋于下,不违民,以此谋者

  • 卷六·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六   明 傅逊 撰伯楚灵王之乱昭公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 遂会于虢 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事毕赵孟谓叔向曰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对曰

  • 卷一·佚名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边阿僧祇数。尔时世尊於中夜後入广大光明照三昧。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於中夜後入大光明照三昧。弥勒菩萨。於中夜

  • 卷四·晁迥

    证道歌云无罪福无损益寂寞性中莫问觅予尝独断此谓真性无物廓然虚明究极三空何有一法罪福损益皆属妄情若有横生疑惑谓其为善无福为恶无罪为学无日益为道无日损斯则悮矣逹理之士必无此疑古徳有言曰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 如来生品第四·佚名

    于时佛星,適与月合,吉瑞应期。从右胁生,犹如雲除,千日霍现。譬如久冥,炬光卒耀,东方为首。树为头发,华草为毛,莲花为面。青莲为眼,丹树为口,须弥为乳。四海为腹,中土为腰,南方为髋。私为垂珠,恒为香璎,西方为足。众宝为饰,诸转轮王,历

  • 佛说六道伽陀经·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归命一切佛  及诸菩萨众  愿开正智慧  忆念佛功德  归依三界尊  身口意三业  所作善不善  为彼作分别  彼人受果报  无有主宰者

  • 破苻坚蒋神灵应·李文蔚

    元杂剧剧本。简名《破苻坚》或《蒋神灵应》。李文蔚撰。末本。剧叙北朝秦帝苻坚,不听军师王猛和中大夫苻融的劝谏,执意图晋。发兵百万,先据寿阳。晋大司马遣侍中王坦之至谢府请吏部尚书谢安选将。谢安遂荐其侄谢玄为帅。

  •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绍良

    周绍良主编。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出土唐代墓志四千余通,系录文加标点断句而成,附有较详细的人名索引。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周绍良、赵超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入1948年以后出土或新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