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脫道論卷第九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一]五神通品第九

  爾時坐禪人如是已作定自在住於第四禪能起五神通.所謂身通天耳通他心智通

  宿命通天眼通。身通者變義.天耳者越人耳義.他心智者了他意義.宿命者憶前生義.

  天眼通者過人眼見。

  問幾種變阿誰修變.云何應起變。答.變有三種謂受持變作變意所作變。云何受持變.

  彼坐禪人以一成多以多成一以身增長乃至梵世此謂受持變。云何作變.彼坐禪人

  捨自性身現童子形或現龍形或現梵王形如是等此謂作變。云何意所作變.彼坐禪

  人從此身化作餘身隨意所造一切身分諸根具足此謂意所作變。復次變有七種.所

  注:

  [一]淨道論第十二品釋神境通.

  ********************

  謂智變定變聖變業果報所生變功德人變明術所造變方便變。問.云何智變。答.以現

  無常爲斷常想成智辯變.以阿羅漢道斷一切煩惱成智辯.此謂變智辯.如長老薄拘

  羅長老僧吉栗者長老部吼多波羅此謂變智辯。問.云何變定辯。答.以初禪斷諸蓋成

  變定辯.以非想非非想定斷無所有變定辯.長老舍利弗多長老先時婆長老昆檀若

  鬱多羅優婆夷沙摩婆底優婆夷此謂變定辯。問.云何聖辯。答.若比丘樂於不耐當住

  非不耐想成住有非不耐想.若比丘樂於非非耐當住不耐想成住有不耐想.若比丘

  樂於非不耐及非非耐想當住非非耐想成住有非非耐想.若比丘樂不耐及非不耐

  離二句當住捨彼念現知成住有捨。問.云何於不耐住非不耐想。答.於不愛念處以慈

  令滿或以界取。問.云何於非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處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問.

  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住非不耐想。答.於不愛念及愛念處或以慈令滿或以界取。問.

  云何於非不耐及不耐住不耐想。答.於愛念及不愛念處或以不淨令滿或以無常取。

  ********************

  問.云何於不耐及非不耐離二句住捨念現知。答.此比丘以眼見色成不歡喜不憂成

  捨住念現知。如是於一切問.此謂聖辯。云何從業報生變。答.一切諸天一切諸鳥有人

  者有惡趣生者飛行虚空作變.此謂從業報生變。問.云何有功德人變。答.轉輪王樹提

  長者闍提長者瞿師羅長者.復說有五大功德人變.此謂有功德人變。問.云何明術所

  造變。答.持明術人讀誦明術能飛行虚空或現作象或變作馬或變作車或變作步現

  種種軍此謂明術所造變。問.云何方便變。答.以出離斷貪欲以羅漢道斷一切煩惱.如

  陶師等其業具足於是正方便生故一切事變.此謂方便變。問云何誰修變辯。答.於虚

  空爲九或於虚空爲五一切[一]入已作第四禪自在是其修變辯。復說色界第四禪以作

  勝故是其修變辯.復說四禪二自在是其修變辯。問云何當起變。答.此比丘修欲定勝

  行相應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慧定亦如是.欲者欲樂作變.定者心不亂.彼坐禪人欲樂

  變變意修行定受持四種精進.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已生惡不善法爲斷.未生善法

  注:

  [一]原刻此字作人.今依麗刻改.

  ********************

  爲生.已生善法爲增長爲不忘爲更起爲修滿.此謂勝行.成就者唯彼三法爲滿語言

  六分成就.如意足者爲得如意作道唯彼法如意足.復次是欲定勝行成就此謂如意

  足。爲得如意以初義修者.修彼法多修此謂修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如是

  現修.是其方便或退或住.彼以精進令起成精進定勝行成就如意足。若彼方便遲若

  退若驚怖.彼心遲作速相意.若心退作定心.若心驚怖作捨相.彼成心定勝行成就如

  意足。彼若無有煩惱心歡喜分别饒益不饒益修行諸法.是其修時復此法是不修時.

  彼成分别定勝行成就如意足。彼坐禪人修四如意足以作自在心.其身隨心其心成

  隨身.彼坐禪人於時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心變以由心身變.以由身心受持以

  由心身受持.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於著成住。彼坐禪人如是現修成最輕其身成最

  軟最堪受持.如鐵丸爲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以修心成身輕.以輕故入第四禪安詳

  念出.能分别虚空以智受持.如是此虚空此身當起以智受持.於虚空成起如風吹綿

  ********************

  縷。於是初坐禪人不當速遠行.何故.其來作觀當起怖畏.若有怖其禪成退.是故初坐

  禪人不當速遠行。以次第當行.最初以一尺.漸漸上以觀.復依彼相作精進一尋.以此

  方便次第隨其所樂當起。問.彼坐禪人於虚空或從禪退.彼從虚空轉當落地耶。答.不

  然.是從其先坐處起.若遠行退者還至先坐處.其見自身如先坐.有神通人是其止法。

  彼坐禪人如是次第作觀至受持自在作不一種變.以一成多.以多成一.或現徹過壁

  徹過墻徹過山身行無礙猶如虚空.於地或沒或出猶如在水.於水上行猶如行地.行

  於虚空猶如飛鳥.手摸日月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力.身乃起至于梵世。以一成多者.以

  一令多或一百或一千或一萬等.以變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以智受持我當多成多.

  如小路阿羅漢。以多成一者.欲轉多爲一.以智受持我當轉多成一.如長老小路阿羅

  漢。或現或不現徹過壁徹過墻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虚空.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

  虚空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徹過壁徹過墻徹過山已轉成轉以智受持.此當成虚

  ********************

  空已成虚空.彼坐禪人於虚空徹過壁徹過墻徹過山行不障礙猶如虚空。或現者何

  義.開.或不現者何義.不開.彼坐禪人不開令開。徹過壁徹過墻徹過山行不障礙此何

  [一]義。於地令作出沒猶如在水.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水一切入入於第四禪安詳出.

  轉地作隔以智受持此當成水.彼坐禪人於地成出沒猶如性水.於水上行心不障礙

  猶如行地。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地一切入入第四禪安詳出.轉水作隔以智受持

  此當成地已成地.彼坐禪人於水行不障礙如行性地。行於虚空猶如飛鳥.於是三行

  步行風行心行.於是坐禪人得地一切入定於虚空受持道路以步行.若得風一切入

  定受持風如綿縷如風行.以心行令滿身心或樂想或輕想以著身身已輕以心行行

  如飛鳥。如是以心行行已手摸日月如是神通如是神力.彼坐禪人有禪人有神通得

  心自在.以如是修行心入第四禪安詳出手摸日月.以智受持此當成近手彼成近手.

  彼坐禪人或坐或臥以手摸捫日月。起身乃至梵世.彼坐禪人有神通得心自在樂行

  注:

  [一]下有缺文.

  ********************

  梵世.如是四如意足以如是修行心於遠受持近於近受持遠或多受持少或少受持

  多.以天眼見梵天色以天耳聞梵天聲以他心智知梵天心.彼坐禪人三行以二行行

  於梵世.是法於一切受持變。〈受持變已竟〉爾時坐禪人欲起變意.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

  得自在安身於心安心於身以由身安心以由心安身以由身受持心以由心受持身.

  或樂想或輕想著於身已著身.已著身已著成住。如是坐禪人現修其身成最[一]輭最輕

  堪受持.如鐵丸爲火所燒隨意作物.如是坐禪人已如是修行心成[二]輭堪受持令滿身

  心.彼坐禪人若樂除自形色作童子形.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轉童子形已轉以智受

  持我當成童子形.如是作意成童子形。如是龍形鳳凰形夜叉形阿修羅形帝釋形梵

  形海形山形林形師子形虎形豹形象形馬形步軍形已轉以智受持.我當成步行軍

  如是作意成步行軍。問.受持變作變何差别。答.以受持變不捨形色受持.以作變捨形

  色.此謂差别。〈作變已竟〉爾時坐禪人欲起意所造變.如是心得自在修如意足入第四禪

  注:

  [一]原刻作輕.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次.今依麗刻改.

  ********************

  安詳出.於其身內作意猶如空瓶。彼坐禪人如是作意於空自身內隨其所樂爲變化.

  隨其轉已轉以智受持.隨其當成如是作意成隨相似.以此方便多作變化.作變化已

  成行。若坐禪人以所化身欲向梵世.於梵世前卽化自身如梵形隨意所造一切身分

  具足諸根不少.若神通人於此逍遙彼所化人亦復逍遙.若神通人於此若坐臥現出

  煙炎若問若答彼所化人亦坐亦臥亦出煙炎亦問亦答.是其神通所造變化彼所化

  人亦以隨作如是等。〈意所造變已竟〉云何散句.變所造色於至時分别是時彼不現.未至

  時分别於其間樂說彼受持成不現.若不作分别時念念不現。於化人無夀命根.所化

  飲食事變種智成九事.小事大事不可說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內事外事內外事。

  〈散句已竟〉

  問天耳誰[一]起.云何當起。答.八一切入彼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從自性耳起天耳

  界。復說云何色界於四禪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四禪亦起。問.云何當令起。答.初坐

  注:

  [一]此下淨道論第十三品釋神通.

  ********************

  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入第四禪安詳出.次第依自性耳界若遠聲作意

  聲相或近聲作意聲相若大聲作意大聲相若細聲作意細聲相若東方聲作意聲相.

  如是於一切方。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以耳界清淨令心行增長.彼坐禪人以

  天耳界清淨過人耳聞兩聲所謂天聲人聲或遠或近。於是先師說.初坐禪人先聞於

  自身衆生聲.從此復聞身外衆生聲.從此復聞依所住處衆生聲.如是次第作意增長。

  復說初坐禪人不能如是先聞自身衆生聲.何以故.不能聞細聲.以自性耳非其境界。

  初坐禪人遠螺鼓等聲.彼聲依自性耳.以天耳智應作意[一]於聲相令起天耳智.或細聲

  或大聲或遠聲或近聲唯天耳應[二]取.於是初坐禪人不應作意於最可畏.何以故.於可

  愛聲應說欲愛.於可畏聲應說驚怖耳畏智.彼成三事.小事現在事外事。若失自性耳.

  天耳界亦失。於是得聲聞自在聞千世界聲.從彼緣覺最多.如來聞無數。〈天耳已竟〉

  問他心智誰能起.云何應起。答.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得自在得天眼.起他心智。云何應

  注:

  [一]原刻作作.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耳.今依麗刻改.

  ********************

  起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不動入光一切入.於第四禪安詳

  出.從初以光令滿其身.以天眼見其自心意色此依色意識起.如是知以自心變見色

  變.此色從喜根所起此色從憂根所起此色從捨根所起.若與喜根相應心現起意色

  如酪酥色.若與憂根相應心現起成如紫色.若與捨根相應心現起成如蜜色.若與愛

  欲相應心現起成如黃色.若與瞋恚相應心現起成如黑色.若與[一]無明相應心現起成

  如濁色.若與信相應及智相應心現起成如清色.彼坐禪人如是以自身變分别色變。

  爾時以光令滿他身.以天眼見他心意色.彼以心變分别色變以色變分别心變.如是

  分别起他心智.已起他心智除色變分别唯取心事。彼坐禪人如是以修行心清白.或

  有愛心知有愛心.或無愛心知無愛心.若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若無瞋恚心知無瞋

  恚心.如是一切可知。他心智者其事八.小事大事道事無量事過去事未來事現在事

  外事。彼無漏他心非凡夫境界.生無色處衆生心唯佛境界.若聲聞得自在知一千世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界心.從此緣覺最多.如來無量。〈他心智已竟〉

  問憶宿命智誰能起.幾種憶宿命智.云何應起。答.八一切入二一切入.於第四禪心得

  自在.是其能起憶宿命智。復說云何色界處。答.於第四禪心得自在是其能起。復說於

  四禪得起幾種憶宿命。答.三種憶宿命.一者多持生二者生所造三者修行所成。於是

  多持生者以四行憶宿命.智善取彼相故見彼分相故諸根分明故攝彼性故.此四行

  多持生憶宿命於彼最勝彼憶七宿命.諸天諸龍諸鳳凰以生所成憶宿命於彼最勝

  憶十四宿命.修行所成者修如意足。問.云何應起憶宿命。答.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

  足以信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從現坐處於一日所作事或以身或以意或以口憶一切

  事.如是於夜所作.如是一日二日次第乃至一月憶彼一切事.如是二月所作事.如是

  次第乃至一年所作事.如是二年三年百年所作事.如是乃至初生所作事憶彼一切.

  爾時久遠過去心心數法有後生心心數法現生.依初心心數法得生.以心相續生現

  ********************

  觀因緣憶識流轉兩俱不斷.於此世生於彼世生。彼坐禪人如是以心修行清白憶宿

  命不一種.如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等如是一切.初坐禪人於此生已憶一切。若坐禪

  人不能憶彼生彼不應捨精進更重令起禪.已起禪善哉令自在如磨鏡法.善哉已得

  自在現憶如初於彼成憶.若自從一生出彼心成憶彼最樂。已見方便不可憶.畜生生

  及無色生及無想生不可憶.無想性故。長老輸毗多於彼最勝。憶宿命智七種.小.大.不

  應說.過去.內.外.內外。於過去已所得道果或國或村當憶彼成過去想憶宿命智.從智

  憶陰相續憶宿命智。從此外道憶四十刼.過彼不能憶.身無力故。聖聲聞憶一萬刼.從

  此最大聲聞.從彼最大緣覺.從彼如來正遍覺自他宿命及行及處一切.餘唯憶自宿

  命少憶他宿命.正遍覺隨其所樂憶一切.餘次第憶.正遍覺若入三昧若不入三昧若

  不入三昧常憶.餘唯入三昧。〈憶宿命智已竟〉

  問天眼誰起.幾種天眼.云何能起天眼。答.光明爲九.或光明爲五.或光明一切入事.於

  ********************

  第四禪得自在有眼性.是其所能起。幾種天眼者.答.二種天眼.業果報所成修行所成。

  於是典藏天眼從果報所成是以得見寶藏或有珠或無珠.修行所成者修行四如意

  足。云何能起天眼者.初坐禪人如是修四如意足.以心得自在清白.至不動光一切入

  入第四禪.作意光想及日想.受持此日如夜此夜如日.以心無礙無所著現修行心成

  有光明.彼坐禪人修行其心成有光明無闇障礙過日光明.彼坐禪人如是心修行以

  光明令滿於內作意色形以智令滿光明.彼非天眼以智見內光明色此謂天眼。彼坐

  禪人以天眼清淨過人.眼見衆生或終或生或麤或妙或善色或醜色生於善趣生於

  惡趣如業所作如是一切衆生。於是若能起天眼此煩惱彼所應斷.所謂疑不正憶懈

  怠睡眠慢邪喜惡口急疾精進遲緩精進多語種種想最觀色.此煩惱以此一一成就

  若令起天眼其定成退.若其定退光明亦失見色亦失.是故彼煩惱善哉應斷。若已斷

  此煩惱.若復不得定自在.以不自在天眼成小.彼坐禪人以小天眼知少光明見色亦

  ********************

  小.是故世尊說是時我小定是時我小眼我以小眼知少光明我見小色.是時我無量

  三昧是時我無量天眼我以此無量天眼我知無量光明我見無量色。於是初坐禪人

  非可愛色非可畏怖色.如初說過。天眼五種事.所謂小事現事內事外事內外事。依天

  眼生四智.未來分智自所作業智如行業智業果報智.於是以未來分智於未來色當

  起知之.以自所作業智見他人所造業以此業此人當往彼趣.以如行業智見人生趣

  以此業此人先生此[一]知之.以業果報智至此時至此趣至此煩惱至此方便此業應熟

  此業不應熟此業應多受此業應少受知之。於是聲聞得自在見一千世間.從此緣覺

  見最多.如來見無量。〈天眼已竟〉

  於是此散句.以天眼爲見色於一種修行定唯見色不聞聲.若以天耳爲聞聲於一種

  修行定唯聞聲不見色.若爲見聞二俱修行定亦見亦聞.若爲見聞知他心修行於定

  亦見聞知他心.若爲見一方修行於定非見餘方不聞不知他心.若不少修行於定於

  注:

  [一]原刻作智.今依麗刻改.

  ********************

  一切方亦見亦聞亦知他心。五神通世間神通有漏色界繫凡夫共.若善神通學人及

  凡夫共.或阿羅漢無記神通.五神通不於無色界生。〈解脫道說神通已竟〉

  [一]分别慧品第十

  問云何慧何相何味[二]何起.何處.何功德.慧者何義.幾功德爲得般若.幾種般若。

  答.意事如見此謂般若.復次作意饒益不饒益作意莊嚴此謂般若。如阿毗曇中說.云

  何般若.是般若是慧是智是擇法妙相隨觀.彼觀聰明曉了分别思惟見大易悟牽正

  智.慧鉤慧根慧力慧仗慧殿慧光慧明慧燈慧寶不愚癡擇法正見.此謂般若。

  如達爲相.擇爲味.不愚癡爲起.四諦爲處。復次了義光明爲相.入正法爲味.除無明闇

  爲起.四辯爲處。

  何功德者. 般若無量功德.當以略聞此偈.以慧淨諸戒入禪亦二慧以慧修諸道以慧

  見彼果.般若爲勝善慧眼最無上慧退是穢污慧增長無上.慧破諸外論非世法所著

  注:

  [一]淨道論第十四品釋藴初般若段.

  [二]淨道論此段九門.合爲六問.云何慧.慧何義.何相味起足處.幾種慧.云何修慧.修何勝利.

  ********************

  有慧人最妙顯說善語言.此世及彼世解脫聞苦樂諸義及精進勇猛有慧人悉見此

  諸法.因緣諸語言教誡及名色彼卽四諦語是有慧境界.以慧除衆惡愛瞋恚無明以

  智除生死除餘不可除。

  問慧者何義。答.知義.能除爲義。

  幾功德爲得慧者.十一功德.尋修多羅義.多善事.清淨居.止觀.四諦.作分明處.心停住.

  常在禪.無蓋心.離無智慧人.修行智慧人樂著。

  幾種慧者.答.二種三種四種。問云何二種慧。答.所謂世慧出世慧.於是聖道果相應慧

  是出世慧.餘是世慧.世慧者有漏有結有縛是流是軛是蓋是所觸是起是有煩惱.出

  世慧者無漏無結無縛無流無軛無蓋無所觸無起無煩惱。三種慧者.思慧聞慧修慧.

  於是不從他聞若自作業智若得隨諦相應智於功及明處此謂思慧.於此處從他聞

  得慧此謂聞慧.若入三昧彼慧悉修是修慧。復次三種慧.來曉了去曉了方便曉了.於

  是現作意此不善法成退善法成增長於是慧此謂來曉了.復作意此不善法增長善

  法成退於是慧此謂去曉了.於此一切方便慧此謂方便曉了。復次三種慧.聚慧不聚

  慧非聚非非聚慧.三地善慧此謂聚慧.於四道慧是謂不聚慧.於四地及果報於三地

  事有記慧此謂非聚非非聚慧。四種慧者.自作業智隨諦相應智道等分智果等分智.

  於是十處正見是謂自作業智.若見陰或無常或苦或無我如是相似忍此謂隨諦相

  似智.於四道慧此謂道分智.於四果慧此謂果等分智。復次四種慧.欲界慧色界慧無

  色界慧無繫慧.於是欲界善有記慧此謂欲界慧.色界善有記慧此謂色界慧.無色界

  善有記慧此謂無色界慧.於道果慧此謂無繫慧。復次四種慧.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

  於四道及於四果慧此謂法智.彼坐禪人以此法智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智久過去亦

  知未來亦知此諦智此謂比智.知他心此謂他心智.除此三智餘慧此謂等智。復次四

  種慧.有慧爲聚非爲非聚有慧爲非聚非爲聚有慧爲聚亦爲非聚有慧非爲聚非爲

  ********************

  非聚.於是欲界善慧是慧爲聚非不爲聚.於四道慧爲非聚不爲聚.於色界及無色界

  善慧是慧爲聚亦爲非聚.於四地果報於三地事有記慧是慧非爲聚亦非爲非聚。復

  次四種慧.有慧有爲厭患非爲達有慧爲達非爲厭患有慧爲厭患亦爲達有慧不爲

  厭患亦不爲達.於是慧爲厭欲不爲通達神通及不通達四諦此謂慧爲厭患不爲達.

  現得厭欲以慧達神通非達四諦此謂般若爲達非爲厭患.於四道慧爲厭患亦爲達.

  餘慧非爲厭患亦非爲達。復次四種慧.義辯法辯辭辯樂說辯.於義智此謂義辯.於法

  智此謂法辯.於說辭慧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於因果智[一]義辯.於因智法辯.於

  法辯樂說辭辯.於智智樂說辯。復次於苦及滅智此謂義辯.於集及道智此謂法辯.於

  說法辭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知法者所謂修多羅祇夜闍柯羅界伽陀

  優陀那伊底〈都地反〉跋多伽闍多伽阿浮多達摩鞞佛略此謂法辯.知彼此義此所說

  法是其義此謂義辯.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於眼智此謂法辯.

  注:

  [一]原刻下衍諸字.今依麗刻刪.

  ********************

  眼智爲見此謂義辯.於說法辭智此謂辭辯.於智智此謂樂說辯。復次四種慧.苦智苦

  集智苦滅智於是道等分智.苦相應智苦智.苦集相應智集智.苦滅修行相應智.具足

  智道智。〈解脫道分别慧品已竟〉

  解脫道論卷第九

  ********************

猜你喜欢
  新 僧·太虚
  第十一卷·知礼
  序·心圆
  奉法品第三·佚名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卷三十八·彭绍升
  序·如卺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七·欧阳竟无
  卷第十五·昙噩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李通玄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佚名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佚名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下)·智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铢·唐圭璋

      铢字子厚,自号谷城翁,崇安人。生于绍兴元年(1131),游刘子之门。庆元五年(1199)卒。有谷城集,不传。   江神子   晚泊分水   秋风袅袅夕阳红。晚烟浓。暮云重。万叠青山,山外叫孤鸿。独上高楼三百尺,凭玉楯,睇层空。  

  • ◆缪处士鉴(效颦集)·顾嗣立

    鉴字君宝,号苔石,其先汴人。靖康之难,扈跸南渡,因居江阴。鉴生于宋季,耽读书,居城东之瓠岱。见政事日紊,不复求仕,以诗酒自娱,有《效颦集》行世。同里张宣藻仲曰:苔石《效颦集》,失于至正壬辰之兵,宣儿时,犹及见其手书。其孙恭遍访

  • 王梵志诗集序·王梵志

    但以佛教道法,无我苦空。知先薄之福缘,悉后微之因果。撰修劝善,诫勖非违。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具言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遗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亦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

  • 卷二百八十七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正月盡是年閏正月   春正月庚戌,詔河北轉運司,令所在長吏躬禱名山靈祠。旱故也。   壬子,命輔臣祈雨。   魏國安仁保佑夫人張氏乞依赦封二代,從之。神宗乳母,熙寧八年二月【一】,自崇國改封魏國。

  • 卷二十七·沈德符

      ○释道【释教盛衰】后魏道武帝,用崔浩之言,尽诛缁流,毁梵宇,可谓备极惨毒。而太子不遵其命,多所洪护。至胡太后而其教愈盛,遂冠古今。唐武宗亦用李德裕之谋,沙汰僧尼,犯者立死。未几,嗣位者为宣宗,旋兴复之。盖授受之间,不能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弘治五年六月庚子朔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廷瓒巡视贵州兼提督军务廷瓒前巡抚贵州以毋忧去任至是服将阕故复用之○壬寅升监御史欧阳旦刘翔大理寺右评事黄祥俱为按察司佥事旦云南翔山东祥湖广○巡按狭西监察御史张浚言甘

  •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冦忠愍公准旌忠之碑孙抃上祀合宫之明年夏四月召两府臣谕之曰故太子太傅莱国公冦准方严鲠亮有文武伟才在太宗真宗朝建大功立大节输谋纳忠诚贯白日不幸以谴终朕甚叹嘉之其勅史氏譔扬勲烈具志于石用埀示来世

  • 卷六十、法越交兵及和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九年,春三月,命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驰往广东,督办越南事宜,节制广东、广西、云南三省防务。安南自故广南王裔孙阮福映得法人之援,以嘉庆七年,恹复旧领,受中国册封,改称越南国王,后法人至越南,索酬金,国王靳之

  • 卷十三 大诰第九·孔颖达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三监,管、蔡、商。淮夷徐奄之属皆叛周。○监,古忏反,视也。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相谓摄政。黜,绝也。将以诛叛者之义大诰天下。○相,息亮反,注同。[疏]“武王”至“大诰”○正义曰:武王既崩,管叔、

  • 卷六·孙奇逢

    公冶长第五子谓公冶章古者男女之族必择徳焉不以财为礼故论财者君子深鄙之不入其乡长之缧絏非罪容之不废于有道免戮于无道其徳可知一妻其子一妻其兄之子此孔门择壻法也 或曰非其罪免于刑戮但求其可终无咎而已此是处其

  • 卷十·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十宋 王质 撰南有嘉鱼一章南有嘉鱼江汉之间有鱼为嘉鱼出汉中沔南今辰州鄂州皆有鄂州取以名县其状比常鱼稍异然不必泥其名但取其美恐或是因诗取号也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賔式燕以乐二章南有嘉鱼烝

  • 唯识诸家会异图·太虚

        ┌────────┬───────┬───────┬───────┬───────┐  │清辨境 有 家 │       │安慧一 分 家│       │       │  │       

  • 刘公干集·刘桢

    诗文别集。一卷。魏刘桢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刘祯,字公干。生年不详,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丞相掾属。性卓傲倔强,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治罪,后又免罪署为

  • 河南集·尹洙

    诗文别集。北宋人尹洙(1001—1047)撰。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洙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圣进土。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曾参与西北边防事。性外刚内和,博学有识度。此集收诗一卷,杂议、杂文二卷,记、序、书等八

  • 渔樵闲话录·苏轼

    又名《渔樵闲话》。笔记小说。旧题宋苏轼著。上下二篇。此书借渔樵之间对话,谈诸如祸福成败一类人生道理,“其间往往辄语及朝政故事”(上篇),并常以唐人小说(如唐明皇故事、裴铏《传奇》)为议论之喻。明赵开美称其“句句

  • 图经衍义本草·寇宗奭

    本草著作。42卷。托名宋寇宗奭编撰,南宋许洪校正。其分卷及节取内容表明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乃此书祖本,为 《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之合编删节本。其内容较祖本又更简略,且药名不分朱墨,文图舛错甚多。今有明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佚名

    “律部五论”之一。附三秦录,属十诵。十诵虽云即萨婆多,实与萨婆多不全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