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錄三種毗曇法門對照表

  品類足論五十門    舍利弗毗曇四十三門     分別論一百二十二門

  〈依辯千問品文列〉    〈依問分陰品文列〉        〈依藴分別及法聚論文列〉

  一有色等二       一色非色二          三三有色無色二

  二有見等二       二可見不可見二        三一有見無見二

  三有對等二       三有對無對二         三二有對無對二 

  四有漏等二       五有漏無漏二         三七有漏無漏二

  五有爲等二       二八有爲無爲二        三〇有爲無爲二

  六有異熟等二      一三有報無報二

  七是緣生等三種二                      

  八色攝等二         

  九內處攝等二                     八八內外二

  一〇智徧知知等二    二九知非知二         三五所知非所知二

  一一斷徧知知等二    三三斷智知非斷智知二

  ********************

  一二應斷等二      三四斷非斷二

  一三應修等二      三五修非修二

  一四染汙等二

  一五果非有果等二

  一六有執受等二     一一受非受二          八九有執受無執受二

  一七大種所造等二

  一八有上等二                      一二一有上無上二

  一九有等二

  二〇因相應等二                     二五因相應不應二

  二一六善處攝等二

  二二五不善處攝等二

  二三七無記處攝等二

  二四三漏處攝等二                    三六漏非漏二

  二五五有漏處攝等二

  ********************

  二六八無漏處攝等二

  二七過去等四      四三過現未俱非四      一八過未現俱非四

  二八善等三       三七善不善無記三      一善不善無記三

  二九欲界繫等四     四二欲色無色不繫四     一一五-一七欲界繫等三種二

  一一八墮界不墮界二

  三〇學等三       三八學無學俱非三      一一學無學俱非三

  三一見所斷等三     四〇見斷思斷俱非三     八見斷修斷非斷三

  一〇五――六見修斷二種二

  三二非心等三種二    一四心非心二        七八心非心二

  一五心相應非相應二     八〇心相應不應俱非三

  一六心數非心數二      七九心所非心所二

  三三隨心轉受相應等四  一九隨心轉不轉二      八四心隨轉不轉二

  二樂苦捨受相應俱非四

  三四隨心轉想行相應等四

  ********************

  三五隨尋轉非伺相應等四               六有尋有伺等三

  一〇九——一〇有尋有伺二種二

  三六見非見處等四

  三七有身見因非彼因等四

  三八業非業異熟等四    二〇業非業二 

  三九報報法俱非三     三異熟異熟法俱非三

  三九業非隨業轉等四    二三隨業轉不轉二

  四〇所造色非有見色等四

  四一所造色非有對色等四

  四二難見故甚深等二

  四三善非善爲因等四

  四四不善非不善爲因等四

  四五無記非無記爲因等四

  四六因緣非有因等四

  ********************

  四七等無間非無間緣等四

  四八所緣緣非有所緣等四   一七緣非緣二        七七有所緣無所緣二

  四九增上緣非有增上等四

  五〇暴流非順暴流等四                  五四流非流二

  五六順流不順流二

  四聖非聖二          三四世出世二

  六有愛無愛二         一一一有愛無愛二

  七有求無求二

  八當取非當取二       四已當取非俱非三

  九有取無取二         九一取非取二

  一〇有勝無勝二

  〈上六門俱同有無漏分別〉

  一二內外二          二〇內外門俱三

  〈此門同受非受分別〉

  ********************

  一八共心非共心二      八三心俱有等三

  〈此門同心隨轉不轉分別〉

  二一業相應不應二

  二二共業非共業二

  〈上二門同隨業轉等分別〉

  二四因非因二        二三因非因二

  〈此門同報報法分別〉

  二五有因無因二       二四有因無因二

  二六有緒無緒二

  二七有緣無緣二       二九有緣無緣二

  〈上三門同有爲無爲分別〉

  三〇識非識二

  三一解非解二

  三二了非了二

  ********************

  三六證非證二

  〈上四門同知非知分別〉

  四一見斷思斷因俱非三    九見斷修斷因俱非三

  一〇七-一八見修斷因二種二

  五纏所纏等三

  七喜樂捨俱行俱非四

  一〇增行減行俱非三

  一二小大無量三

  一三小大無量緣俱非四

  一四劣中妙三

  一五正定邪定不定三

  一六道緣因增上俱非四

  一七生已生未生俱非四

  一九過未現緣俱非四

  ********************

  二一內外門俱緣俱非四

  二二有見有對等三

  二六因有因有因非因等五

  二七因因相應等五

  二八因有因非因俱非三

  三八漏相應不應二

  三九漏有漏等五

  四〇漏漏相應等五

  四一漏有漏等三

  四二-一七結非結二等六類如漏

  四八―一五三繫非繫二等六類

  五五所流非所流二

  五七-一九流所流等五等三類

  六〇-一五軛非軛二等六類

  ********************

  六六-一七一蓋非蓋二等六類

  七二-一六耽着非耽着二等五類

  八一心相合等三

  八二心等起及非二

  八五心相合等起及非二

  八六心相合等起俱有及非二

  八七心相合等起隨轉及非二

  九〇所執受非所受二

  九二-一六有取無取二等五類

  九七-一一〇四惱非惱二等八類

  一一二-一四喜樂捨俱行三種二

  一一九出離非出離二

  一二〇定不定不二

  一二二有諍無諍二

  ********************

猜你喜欢
  卷第四·寒松智操
  上一下·元照
  卷第四十二·呆翁行悦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二卷·佚名
  卷第十五(十恶部之二)·道世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佚名
  卷之三·别庵性统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佚名
  卷九·佚名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辟支佛因缘论卷上·佚名
  卷三百九十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玄奘
  第十 入出息相应·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三·彭定求

        卷453_1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白居易   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尔后多少时,四朝二十年。贼骨化为土,贼垒犁为田。   一从贼垒平,陈蔡民晏然。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 第二十六出 桥会·陆采

    〔生上〕眼看杨柳高难折。步入桃花落已空。可惜春光不久驻。只将淸泪对东风。只因宫女在此宿歇。小生好生费心。适来都已登程去了。昨夜叫塞鸿打探消息。不知如何。不免唤他一问。塞鸿那里。〔丑〕东君枉费牢笼计。

  • 二集目录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总目卷三十一壬申元旦新正试笔元旦宴诸王六韵正月二日小宴廷臣题文徵明小像张宗苍兰亭图瑞树歌重华宫侍皇太后宴古干梅歌赐顾栋高古陶缶歌董邦达秋山红树张宗苍

  • 卷三十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三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三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有风操八岁能着文大将军辟为掾迁黄门侍郎晋受禅封钜鹿公後累迁左光禄司空卒諡元公配食宗庙】 大蜡诗 日

  • ●卷十九·陶宗仪

      ◎脉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合为十二经,以环络一身,往来流通,无少间断。其脉应于两手三部焉。夫脉者,血也。脉不自动,气实使之,故有九候之法。《内经》云:&ldquo;脉者,血之府。&rdquo;《说文》云:&ldquo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六·佚名

    弘治六年闰五月甲午朔○乙未以水灾免应天苏州等府并镇海等卫弘治五年秋粮子粒共一百八十二万六千六百八十四石草八十万六千八百五十一包有奇○丙申命羽林前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张弼之子钺代为指挥使南京兴武卫署都指挥佥

  • 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第一八一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四○三—五·佚名

    新竹县斗级郑升,具领光绪九年秋冬两季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斗级郑升,今当大老爷台前,承领得光绪九年分秋、冬两季工食银壹拾贰两肆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银壹拾壹两陆钱伍分陆厘,中间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

  • 卷二十·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十     宋 萧常 撰列传十五 人之行莫大于孝推以事君则爲忠故先之以孝友而忠义次之潜德之士重于爲己而无意于斯人则又次之传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故以方技终焉 李

  • 附录二·佚名

    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middot;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middot;英钦差阿礼国请饬台湾地方官查办壮勇等扰害教士一案照会英钦差阿礼国请行知闽浙总督速派大员前往台湾将扰害救士案办结照会英钦差阿礼国照复并

  • 第五章 光绪二十六年·冯玉祥

    戊戌政变以后,清廷的统治愈益日暮途穷。光绪二十六年,即一九〇〇年春天,义和团在山东直隶各处先后爆发蔓延。由我这个亲身经历者所了解的说来,义和团起事的原因中,最不可忽略的要算民众与教堂间恶感的深化。外国教士初来中

  • 唐纪七十四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龙纪元年(己酉、889)·司马光

    唐纪七十四 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公元889年) [1]春,正月,癸巳朔,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癸巳朔(初一),唐昭宗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龙纪。 [2]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刘崇望同平章事。 [2]朝廷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刘崇

  • 卷二十八·王道焜

    <经部,春秋类,左传杜林合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四经【癸卯】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刘夏逆王后于齐【刘采地夏名也天子卿书字刘夏非卿故书名

  • 大司马·佚名

    大司马的职责,负责建立有关诸侯国的九项法则,以辅佐王成就诸侯国的政治。制定诸侯国的封域,以正定它们的疆界;为诸侯国设立仪法、辨别[君臣的]尊卑之位,以明确诸侯国[君臣的]等级;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的人,进用和荐举贤能有功

  • 佛说当来变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ldquo;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

  • 记胡雪岩故宅·许指严

    予此次续作西泠之游,已于湖艇再笔中,详纪游踪。今兹所作,则完全纪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来寺游散,语次及杭城近状,忽郑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予询安在

  • 松漠纪闻·洪皓

    宋洪皓撰。三卷。成书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皓字光弼,江西鄱阳人,政和(1111—1118)间进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征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拘留燕京15年,其间随笔录有关于金国之事,以惧被金人发觉而焚其稿。后归宋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智旭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