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教授品第十五
釋曰.已說菩薩隨修.次說如來教授.偈曰.
行盡一僧祇 長信令增上. 衆善隨信[一]集 亦具如海滿。
釋曰.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者.若諸菩薩行行盡一阿僧祇劫.爾時長養於信方
至上品。問.獨信增耶。答.衆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謂於信增時一切衆善隨信聚集
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圓滿。偈曰.
聚集福德已 佛子最初淨. 極智及輭心 勤修諸正行。
釋曰.聚集福德已者如前所說聚集故.佛子最初淨者令護清淨故及於大乘作正
直見不顛倒受義故。極智者得多聞故.輭心者離諸障故.勤修諸正行者有堪能故。
注:
[一]原刻作修.今依麗刻及梵藏本改.
********************
偈曰.
自後蒙諸佛 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靜智 進趣廣大乘。
釋曰.自後蒙諸佛法流而教授者.此諸菩薩從此已後蒙諸佛如來以修多羅等法
而爲說之.譬如爲說十地經。增益寂靜智進趣廣大乘者。此菩薩若得教授則增益
奢摩他智.於廣大乘而能進修。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種心.偈曰.
[一]想名.及了句. 思義.亦義知. 法總.及義求. 六心次第起。
釋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隨行心三觀察心四實解心五總聚心六希望心。想名者
謂根本心.初於修多羅等法觀察無有二義.唯想名聚故。了句者謂隨行心.次隨諸
句決了差別及次第故。思義者謂觀察心.次於彼義內正思惟故。義知者謂實解心.
於彼思義如實知故。法總者謂總聚心.更聚前法復總觀故。義求者謂希望心.於彼
義趣求得意故。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種作意.偈曰.
[二]有求.亦有觀. 一味.將止道. 觀道.及二俱. 拔沉.幷抑掉.
注:
[一]梵藏本無此頌.但另有三頌詳說六心.文義同下長行.
[二]梵藏本無此二頌.但另有四頌詳說十一作意.義同長行.
********************
正住.與無間. 於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緣 作意有十一。
釋曰.十一種作意者.一有覺有觀作意二無覺有觀作意三無覺無觀作意四奢摩
他作意五毗鉢舍那作意六二相應作意七起相作意八攝相作意九捨相作意十
恆修作意十一恭敬作意。有求者謂有覺有觀作意.此作意以意言相續觀察諸法。
有觀者謂無覺有觀作意.此作意雖離於覺.亦以意言相續觀察諸法。一味者謂無
覺無觀作意.此作意離於意言而相續觀察諸法。止道者謂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
緣諸法名。觀道者謂毗鉢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義。二俱者謂二相應作意.此
作意能一時緣名義。拔沉者謂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緣名心沉卽能策起。抑掉者謂
攝相作意.此作意若緣義心散卽能攝持。正住者謂捨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等能
住捨心。無間者謂恆修作意.此作意能依正住修習無廢。尊重者謂恭敬作意.能於
習時尊重名義。如是起十一種作意已復應修習九種住心.偈曰.
[一]繫緣.將速攝. 內略.及樂住. 調厭.與息亂. 惑起滅亦爾.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四頌.詳釋九心.今譯文略.
********************
所作心自流. 爾時得無作. 菩薩復應習 如此九住心。
釋曰.九種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攝住心三解住心四轉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
滅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應知。繫緣者謂安住心.安心所緣不
令離故。速攝者謂攝住心.若覺心亂速攝持故。內略者謂解住心.覺心外廣更內略
故。樂住者謂轉住心.見定功德轉樂住故。調厭者謂伏住心.心若不樂應折伏故。息
亂者謂息住心.見亂過失令止息故。惑起滅亦爾者謂滅住心.貪憂等起卽令滅故。
所作心自流者謂性住心.所作任運成自性故。爾時得無作者謂持住心.不由作意
得總持故。如是修習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輭.偈曰.
[一]下猗修令進 爲進習本定. 淨禪爲通故 當成勝輭心。
釋曰.下猗修令進爲進習本定者.菩薩得住心時應知已得下品身猗心猗.爲增進
此猗更修根本禪定。問.更修本定爲何功德。答.淨禪爲通故當成勝輭心.諸菩薩爲
起諸神通故.爲欲成就最勝柔輭心故.是故進修本定。問.起諸神通欲何所作.勝柔
注:
[一]梵藏本令心柔輭一節原有四頌.合一段釋.今譯改文.
********************
輭心復云何成。偈曰.
起通遊諸界 歷事諸世尊. 最上輭心得 供養諸佛故。
釋曰.起通遊諸界歷事諸世尊者.謂菩薩欲往無量世界欲經無量劫數.欲歷無量
諸佛欲承事供養及聞正法.爲此事故起諸神通。問.何故作此事。答.最上輭心得供
養諸佛故.由供養諸佛爲因故更得成就第一勝柔輭心。如是得勝心已便得諸佛
之所稱揚.偈曰.
[一]未入淨心前 五種稱揚得. 器體成淨故 堪進無上乘。
釋曰.未入淨心前五種稱揚得者.謂此菩薩於淨心地前先得如來稱揚其五種功
德。問.此稱揚於菩薩有何利益。答.器體成淨故堪進無上乘.此菩薩得如來稱揚已
便成就清淨器體.於無上乘則堪進入。問.如來稱揚彼菩薩何等五功德。偈曰.
[二]念念融諸習. 身猗.及心猗. 圓明.與見相. 滿淨諸法身。
釋曰.五功德者.一者融習二者身猗三者心猗四者圓明五者見相.融習者一一刹
注:
[一]梵藏本此頌與下頌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解五德原有三頌.今略爲一.
********************
那消融一切習氣聚故.身猗者修習輕安徧滿身故.心猗亦爾.圓明者圓解一切種
空離分數故.見相者見無分別相爲後清淨因故。滿淨諸法身者.爲滿爲淨一切種
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問.何時滿.何時淨。答.十地時滿.佛地時淨。此中應知五種功
德前三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鉢舍那分.菩薩於此時中於世間法皆得具足。如是
得稱揚已.次起通達分善根.偈曰.
[一]爾時此菩薩 次第得定心. 唯見意言故 不見一切義。
釋曰.此菩薩初得定心離於意言.不見自相總相一切諸義.唯見意言.此見卽是菩
薩煖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經中所說明.此明名見法忍。偈曰.
爲長法明故 堅固精進起. 法明增長已 通達唯心住.
釋曰.此中菩薩爲增長法明故起堅固精進住.是法明通達唯心.此通達卽是菩薩
頂[二]位。偈曰.
諸義悉是光 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 是則住於忍。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頌合爲一段.
[二]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釋曰.此中菩薩若見諸義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別有異見.爾時得所執亂滅.此見卽
是菩薩忍位。偈曰.
所執亂雖斷 尚餘能執故. 斷此復速證 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中菩薩爲斷能執亂故復速證無間三摩提。問.有何義故此三摩提名無間。
答.由能執亂滅時爾時入無間故受此名.此入無間卽是苦薩世間第一法[一]位。隨其
次第說煖等諸位已.次說見道起.偈曰.
遠離彼二執 出世間無上. 無分別離垢 此智此時得。
釋曰.遠離彼二執者所執能執不和合故.出世間無上者得無上乘故.無分別者卽
彼二執分別無故.離垢者見道所斷煩惱滅故.菩薩爾時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偈
曰.
此卽是轉依 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 依淨方圓滿。
釋曰.此卽是轉依以得初地故者.此離垢卽是菩薩轉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問.依
注:
[一]梵藏本下有一頌.總結上文.今譯缺略.
********************
極淨耶。答.後經無量劫依淨方圓滿.非於此初卽得極清淨.由後經無量阿僧祇劫
此依方得清淨圓滿故。偈曰.
[一]爾時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二]平等有五種 五無差別故。
釋曰.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薩於初地卽得通達平等法界.由此通達故能
觀他身卽是自身.亦得心平等。問.此時得幾種心平等。答.平等有五種五無差別故。
何謂爲五.一者無我平等.謂於自他相續不見有我無差別故.二者有苦平等.謂於
自他相續所有諸苦無差別故.三者所作平等.謂於自他相續欲作斷苦無差別故.
四者不求平等.謂於自他所作不求反報無差別故.五者同得平等.如餘菩薩所得
我得亦爾無差別故。偈曰.
[三]諸行虚分別 淨智了無二. 解脫見所滅 如是說見道。
釋曰.諸行虚分別淨智了無二者.此中菩薩於三界諸行唯見不真分別.以極淨智
了彼無二.淨智者出世間故.無二者二執無故.彼無二體卽法界也。解脫見所滅如
注:
[一]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今譯文略.次同.
[二]梵本此頌列五平等名義.今譯文略.
[三]梵本此頌八言一句式.別爲一段解釋.今譯改文.
********************
是說見道者.謂解脫見道所滅煩惱法界卽是解脫.若見解脫滅煩惱時說名菩薩
初得見道。偈曰.
無體及似體 自性合三空 於此三空解 此說名解空。
釋曰.三空者.一無體空謂分別性.彼相無體故.二似體空謂依他性.此相如分別性
無體故.三自性空謂真實性.自體空自體故。此偈顯菩薩得空解脫門。偈曰.
應知緣無相 悉盡諸分別. 此中無願緣 不真分別盡。
釋曰.此偈上半顯得無相解脫門.下半顯得無願解脫門.應知此中菩薩具得三解
脫門。偈曰.
此時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應知彼菩薩 同得如見道。
釋曰.一切菩提分者謂四念處等.彼菩薩得見道時亦得此法。偈曰.
[一]覺世唯諸行 無我唯苦著. 無義自我滅 大義依大我。
釋曰.覺世唯諸行無我唯苦著者.此菩薩覺諸世間但是諸行實無有我.衆生計著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五頌合爲一段.
********************
唯著苦耳。無義自我滅者.謂染汙身見滅故。大義者利益一切衆生故.大我者以一
切衆生爲自己故.此中菩薩滅自我見依大我見作衆生利益事.是謂大義依大我。
偈曰.
無我復我見 無苦亦極苦. 益彼不求報 以利自我故。
釋曰.此中諸菩薩無我者謂無自身無義我見.復我見者謂有他身大義我見.無苦
者謂無自身所起諸苦.亦極苦者謂有他身所起諸苦。益彼不求報者.無希望故.何
以故.以利自我故.諸菩薩利益衆生時卽是利益自我.是故無外希望。偈曰.
自脫心最上 他縛卽堅廣. 苦邊不可盡 如是應勤作。
釋曰.自脫心者謂滅自見道所斷煩惱故.最上者此解脫由無上乘故。他縛卽堅廣
者由一切衆生相續所起煩惱故.苦邊不可盡者衆生界無邊如虚空故.如是應勤
作者衆生如是苦菩薩應爲衆生斷苦作邊.作已復作不應休息故。偈曰.
自苦不息忍 豈忍他諸苦. 此生及窮生 翻彼謂菩薩。
********************
釋曰.衆生於一期生苦及窮生死際不可思議苦無能忍受者.此菩薩翻彼不能忍
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謂菩薩。偈曰.
於他行等愛 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釋曰.於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者.菩薩於一切衆生行平等愛心無有差別.若求樂
利益若行樂利益若求行時利益之心無有退轉。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
退轉事於諸世間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時卽是菩薩自得
益故.偈曰.
[一]餘地說修道 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 淨法及衆生。
釋曰.餘地者謂後九地。問.餘地何所修。答.二智勤修習.二智者一無分別智二如所
建立智.無分別智謂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謂後得世智。問.此二智有何功能。答.淨法
及衆生.此中無分別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衆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祗 最後得受職. 入彼金剛定 破諸分別盡。
注:
[一]梵本下有八言句式五頌.合爲一段.今譯改爲三段.
********************
釋曰.修位二僧祇最後得受職者.二僧祇謂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祇.最後謂究竟
修.於此修位方得受職。問.受職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問.因何義
故名金剛定。答.分別隨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偈曰.
轉依究竟淨 成就一切種. 住此所作事 但爲利羣生。
釋曰.轉依究竟淨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障及智障故。成就一切種者.謂得一切種智.
由無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謂住此位中乃至窮衆生生死際示現成道及現涅槃故。
問.此事何所爲。答.但爲利羣生.如此等事一向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自下次明因
大教授得大義利.偈曰.
[一]牟尼尊難見 常見得大義. 以聞無等法 淨信資養心。
釋曰.此偈明菩薩因大教授常得現前見佛.常聞無正等法.常起極深淨信徧滿於
心.此明初時得大義利。偈曰.
若於教授中 法門如欲住. 如人拔險難 佛勸亦如[二]是。
注:
[一]梵藏本下有三頌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下有一頌.說佛教授各種義利.今缺.
********************
釋曰.若於教授中法門如欲住者.有諸菩薩於教授時中或於如來法門心欲樂住
也。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墮在深坑有能捉髮懸擲高岸.佛勸亦爾.
若彼菩薩樂住寂滅深坑諸佛如來強能置之佛果高岸。此明次時得大義利。偈曰.
世間極淨眼 勝覺無分別.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成佛時永退一切世間法故[一]眼得最極清淨.爾時名得無分別勝覺。
譬如日輪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間.此明畢竟時得大義利如是廣說已。次以一偈
總結前義.偈曰.
佛子善集滿 成就極廣定. 恆受尊教授 能窮功德海。
釋曰.此偈義如文顯現。教授品究竟。
業伴品第十六
[二]釋曰.已說如來大教授.菩薩起業以方便爲伴今當說.偈曰.
[三]譬如大地種 任持四種物. 如是三種業 建立一切善。
注:
[一]原刻作明.今依麗刻改.
[二]梵藏本品首有嗢柁南.總結上文五品次第.今缺.
[三]梵本此頌十二言一句式.詳列四物之名.今譯文略.
********************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集起業方便。譬如大地種任持四種物者.何謂四物.一者大海
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衆生是謂四物。如是三種業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
一切善法.如是菩薩三業能聚集一切諸善.所謂檀等諸波羅蜜及一切菩提分法。
偈曰.
[一]難行業能行 應形無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轉。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救他業方便。難行業能行應形無量劫者.何謂難行業.謂衆生
欲得小乘出離.菩薩於彼極生大苦.欲令彼轉異乘心故.變種種形於無量世界經
無量劫數而能久受勤苦作種種難行業。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轉者.謂菩薩爲拔
彼故雖復處處久受勤苦.三業自性終無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爲自身. 菩薩畏二乘 護業亦如是。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自護業方便。如人怖四害深防爲自身者.何謂四害.一者毒物
二者兵仗三者惡食四者怨仇是謂四害.深防者爲利益自身故。菩薩畏二乘護業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亦如是者.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諸業方便.菩薩怖畏此故深自防護起二乘心.何以
故.由斷大乘種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復令滅故.及與佛果作障礙故。偈
曰.
作者業所作 三輪不分別. 得度淨業海 功德無有邊。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清淨業方便。作者業所作三輪不分別者.何謂三輪.一者作者
二者業三者所作是[一]謂三輪.不分別者此三不可得故。由此故三輪得清淨.三輪清
淨故業清淨。得度淨業海功德無有邊者.到業彼岸故.功德無邊者由無盡故。業伴
品究竟。
度攝品第十七之一
釋曰.已說起業方便.業所聚集諸波羅蜜今當說.此中先說憂陀那.偈曰.
[二]數.相.次第.名. 修習.差別.攝. 治障.德.互顯. 度十義應知。
釋曰.此中六波羅蜜應知有十種義.一制數二顯相三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
注:
[一]原刻作諸.今依麗刻改.
[二]玄奘譯攝大乘論出此頌云.數相及次第.訓詞修差別.攝所治功德.互決擇應知.
********************
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此中有六偈制立六波羅蜜數唯有六.偈曰.
資生身眷屬 發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業不倒。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自利三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一者增進二者不染三者不
倒。彼初四波羅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進.一資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
持戒故.三眷屬成就由於忍辱.行忍辱者多人愛故.四發起成就由於精進.一切事
業因此成故。第五禪波羅蜜能令煩惱不染.折伏煩惱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羅蜜
令業不顛倒.一切所作如實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惱 忍惱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脫是自利。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二利六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初爲攝利他三事故立前三
波羅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惱三者忍彼惱。[一]後爲攝自利三事故
須立後三波羅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由依精進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
令定故.三者解脫由心已定令解脫故。偈曰.
注:
[一]原刻作彼.今依麗刻改.
********************
不乏.亦不惱. 忍惱.及不退. 歸向.與善說. 利他卽自成。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利他六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菩薩行六波羅蜜時如其次
第於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惱彼故.忍彼惱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歸向
故.以善說法斷彼疑故。菩薩如是利他卽是自利.爲他所作卽自所作.由此因緣得
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極敬. 不退有二種. 亦二無分別. 具攝大乘因。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大乘四因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極敬三者不
退四者無分別。菩薩修行施時於財不染.無顧戀故.受持戒時於諸學處起極敬故.
行忍辱精進時此二不退.忍於衆生非衆生所作苦得不退故.精進於修行善時得
不退故.行禪定般若時此二無分別。奢摩他毗鉢舍那平等所攝故。如此四因攝一
切大乘因盡。偈曰.
不著.及不亂. 不捨.亦增進. 淨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攝。
********************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大乘六道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問.道者何義。答.有方便者爲
道.此中檀波羅蜜於諸資財不著爲道.由施時於境離染著故。尸波羅蜜於諸境界
不亂爲道.由求受戒時一切心亂攝令住故.及比丘住護者求境界時一切業亂不
能轉故。羼提波羅蜜於諸衆生不捨爲道.由一切不饒益事不生厭故。毗黎耶波羅
蜜於修諸善增長爲道.由精進發起令增上故。禪波羅蜜於煩惱障令清淨爲道.般
若波羅蜜於智慧障令清淨爲道。如是六種道攝一切大乘道盡。偈曰.
爲攝三學故 說度有六種. 初三二初一. 後二二一三。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三種增上學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此中立初三波羅蜜爲攝
初一戒增上學。戒有二種謂聚及眷屬.尸羅爲聚.檀及羼提爲眷屬.何以故.施於求
受時資財不悋故.忍於護持時打罵不報故。此中立後二波羅蜜如其次第爲攝心
慧二增上學.此中立第四一波羅蜜應知具攝三增上學.由一切三學精進爲伴故。
已制六波羅蜜數.次顯六波羅蜜相.偈曰.
********************
[一]分別六度體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滿願亦成生。
釋曰.諸菩薩修諸波羅蜜一一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滿願四成生。治障者.檀
等六行如其次第對治慳貪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故。合智者。悉與無分別智共
行.由通達法無我故。滿願者.施於求財者隨其所欲而給與之.戒於求戒者隨其所
欲以身口意護而教授之.忍於悔過者與之歡喜.精進於作業者隨欲助之.定於學
定者隨欲授法.智於有疑者隨欲決斷。成生者.先以施攝.後以三乘法隨其所應而
成熟之.先安立於戒等中.後以三乘成熟亦爾。已顯六波羅蜜相.次說六波羅蜜次
第.偈曰.
前後及下上 麤細次第起. 如是說六度 不亂有三因。
釋曰.六波羅蜜次第有三因緣.一前後二下上三麤細。前後者謂依前後得起.何以
故.由不顧資財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忍辱已能起精進.精進已能起禪定.
禪定已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爲下後者爲上.下者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
注:
[一]梵藏本此節原有六頌.分兩大段.詳就六度一一說其治障具智滿願成生.今譯取意合爲一頌.
********************
麤細者前者爲麤後者爲細.麤者施細者戒.乃至麤者定細者智。何故麤.易入易作
故.何故細.難入難作故。已說六波羅蜜次第.次釋六波羅蜜名.偈曰.
除貧.亦令涼. 破瞋.與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說六行義。
釋曰.能除貧窮故名施.能令清涼故名戒.由具戒者於境界相中煩惱熱息故.能破
瞋恚故名忍.破瞋恚能令盡故.能建善故名進.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
攝持內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曉了第一義諦故。已釋六波羅蜜名.次說修習六波
羅蜜.偈曰.
物與.思.及心. 方便.幷勢力. 當知修六行 說有五依止。
釋曰.諸菩薩修習諸波羅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
者方便依止五者勢力依止。物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四種.一者依止因.依種姓力而
修習故.二者依止報.依自身成就力而修習故.三者依止願.依昔願力而修習故.四
者依止數.依智慧力而修習故。思惟依止修諸波羅蜜亦有四種.一者信思惟.於諸
********************
波羅蜜相應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於諸波羅蜜中見功德味故.三者隨喜思
惟.於一切世界一切衆生所有諸波羅蜜皆生隨喜故.四者希望思惟.於自身及他
未來所有勝波羅蜜起希望故。心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六種.一者無厭心二者廣大
心三者勝喜心四者勝利心五者不染心六者善淨心。何謂修檀六種心.若菩薩以
滿恆河沙數世界七寶及以身命於一刹那施一衆生如是乃至盡衆生界所願成
熟無上菩提者.以此門施心無厭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檀無厭心。若菩薩如是相施
從初相續乃至成佛無刹那頃有絕有減.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廣大心。若菩薩以施
攝他時生極重歡喜過於受者得財時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勝喜心。若菩薩以
施攝他時見他受物極饒益我.非我自用爲極饒益.何以故.由施攝他令我成就無
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勝利心。若菩薩如是廣施不求報恩及以果報.如
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菩薩如是廣施所生福聚所得果報願施一切衆生非
爲自受.又與一切衆生共之迴向無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淨心。何謂修戒
********************
等六種心。若菩薩有恆河沙數自身.一一身復有恆河沙數劫夀.一一夀中復乏一
切資生.於此之中復有火聚徧滿三千大千世界.菩薩以此多身經此多夀在此火
聚起四威儀.於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盡諸戒聚乃至盡諸智聚能得無上菩
提者.菩薩修之心無厭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無厭心。若菩薩從初修戒乃至修
智極坐道場無有閒斷.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廣大心。若菩薩修戒等攝他時生極
重歡喜過於受攝者得利益時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勝喜心。若菩薩修戒等
攝他時見他得利極饒益我.非我自利爲極饒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勝利心。若
菩薩修戒等時不求報恩及以果報.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薩廣修戒
等所生福聚所得果報願施一切衆生非爲自受.又與一切衆生共之迴向無上菩
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淨心。方便依止修諸波羅蜜有三種.三種者卽是三輪
清淨.此清淨由無分別智爲方便故.以此方便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勢力依止修諸
波羅蜜亦有三種.一者身勢力二者行勢力三者說勢力.身勢力者應知是佛自性
********************
身及受用身.行勢力者應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於一切相爲一切衆生示現一切
善行故.說勢力者謂演說六波羅蜜一切種時無滯礙故。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
********************
猜你喜欢 禅苑蒙求卷之下·志明 卷第十七·佚名 第一 道相应·佚名 附录·佚名 卷之四·牧云通门 卷三·净挺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欧阳竟无 卷三十七·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金光明经疏·吉藏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若經第五會序·欧阳竟无 阿输迦施土缘品第二十七·佚名 卷六十二·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四·法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