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實論卷第十八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十九
訶棃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一]道諦聚智論中智相品第一百八十九
真慧名智。真者謂空無我.是中智慧名爲真智.假名中慧名想非智.所以者何.經中說
如刀能割.聖弟子以智慧刀能斷結縛使纏一切煩惱.不說餘法.不以不實能斷煩惱.
故知智慧爲實。問曰.汝但說慧能斷煩惱.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以想亦能斷諸煩惱.如
經中說善修無常想故能破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染一切戲掉憍慢及無明。答曰.不
然.慧斷煩惱以想名說.佛二種語.一實語二名字語.如經中說慈斷瞋恚而是慈法實
不斷結但智能斷.如說智刀斷諸煩惱.故知慈能斷結是名字語。又慧義經中說解知
故名慧.能解知何事.謂色無常如實知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無常是名智慧。又
說聖弟子定攝心者如實知.是故知第一義緣名爲智慧.又智慧喻中說智刀慧箭等.
注:
[一]此五字依麗刻加.
********************
是喻皆示斷除煩惱.但真智慧能斷煩惱.故知智慧然實。又偈中說.行者見世閒一切
諸天人退失真智故貪著於名色.世閒多見虚妄常樂淨等名失真智.若見真實空無
我等名得真智.故知智慧爲實。又經中佛說若人失財名失少利.若失智慧名失大利.
又說於諸利中財是少利慧爲最利.又說於諸明中日月明少慧明第一.若慧非實.佛
以何故作如是說。又經中說慧根是聖諦攝。又說苦集智等當知真實.緣第一諦是名
智慧。又說於諸法中智慧爲上.又說無上正徧知.亦說慧眼.故知其實。又佛十力皆是
智性.故知智慧爲實緣第一義。問曰.若爾則無世閒智慧。答曰.實無世閒智慧.何以知
之.世閒心緣假名.出世閒心緣空無我.所以者何.世閒卽是假名.出於假名名出世閒。
問曰.汝說不然.所以者何.經中說識何所識.謂識色聲香味觸法.亦如陰界入等皆以
識識.今是識皆應名出世閒.是故汝言世閒心但緣假名不能緣實是事不然。又意識
亦能實緣.以能緣受想行等故。又佛說二種正見.世閒出世閒見.有福罪等名爲世閒.
若聖弟子緣苦集滅道無漏念相應慧名出世閒。又偈中說[一]得世上正見雖往來生死
注:
[一]煖心以上不退義.(章八.二種生死.)
********************
乃至百千世常不墮惡道.又經中說邪行者得生善處是人罪業未成善緣先熟或臨
死時正見相應善心現前故生善處.又十善道中亦說正見.汝云何言無世閒智。又佛
自說有三種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思慧皆是世閒.修慧二種。又佛生念羅睺羅比丘
未能成就得解脫慧.又說五法能令未熟解脫心熟.此皆是世閒智慧。又經中說有人
能出而未能觀.有人能觀而不能度.得世閒智故名能出.未見四諦故不能觀.若見四
諦而未得漏盡故名不度。又佛自說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又說宿命智生死智皆是
有漏.又說法住智泥洹智.如是等經中說故當知有有漏智。答曰.若有有漏智慧.今應
當說有漏無漏智差別相。問曰.若法墮有是名有漏.異則無漏。答曰.何法名墮有.何法
名不墮有.是事應答.若不能答則非有漏無漏相。汝言有世閒心緣非假名謂識諸塵
等.是事不然.所以者何.佛說凡夫常隨假名.是義以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隨我
相終不相離.雖見色亦不離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緣實義.雖緣受想等法亦見是我我
所.故知一切世閒心皆緣假名。汝言有諸世閒智慧謂二種正見等.今當答.心有二種
********************
癡心智心.緣假名法是名癡心.若但緣法謂空無我是名智心.如解無明經中說無明
者不知先不知後不知先後不知業不知報不知先後業報.如是等處處如實不知不
見不解癡妄黑闇故名爲無明.如實不知者謂不知空無我.是凡夫心常在假名緣假
名故名爲無明.緣空名智.今若一切世閒[一]心皆緣假名.緣假名心名爲無明.何得言有
世閒智慧。問曰.如汝說智慧相緣假名名無明者.今阿羅漢應有無明.亦有緣瓶等心
故。答曰.阿羅漢無緣瓶等心.所以者何.初得道時已壞一切假名相故.但爲事用故說
瓶等.不著見慢。有三種語.一從見生.二從慢生.三從事用生.凡夫若說瓶若說人是語
皆從見生.學人雖無我見以失正念故於五陰中以我慢相說是人是瓶.如差摩伽經
中說.事用生者謂阿羅漢.如大迦葉見僧伽棃言是我物天神生疑.佛釋之言此人永
拔慢根燒盡因緣云何有慢但以世閒名字故說.故知阿羅漢無瓶等心。問曰.若無世
閒智慧.說二種正見等經當云何通。答曰.此皆是想以智名說.佛能通達諸法實相隨
可度衆生立種種名.如智慧以受等名說.所謂受者於諸法得解脫。亦說善修無常等
注:
[一]原刻作智.今依麗刻改.
********************
想能破一切煩惱.亦說第四不黑不白業能盡諸業所謂學思.又說以意斷諸貪著.又
說信能度河一心度海精進除苦慧能清淨.又說眼欲見色.眼實無欲但心欲見以眼
名說。問曰.若世閒智實是想者.何故名智.若無因緣說名爲智.則一切想皆應名智。亦
可說有二種想.一緣世諦.二緣第一義諦。答曰.不然.想有種種差別.有想極癡乃至不
識世閒善惡.有想次癡能別善惡.有想少癡能緣骨想等.不離假名則不能壞諸陰相.
此想能順壞陰相智故佛說智。又此想能與實智作因故名爲智.世閒有因中說果.如
說食金.施人五事.女爲戒垢.好岸渠樂.法服人樂。又七漏經斷說用斷等漏因名漏.又
說以食爲命草爲牛羊.亦說衣食等物皆是外命若奪人財卽是奪他命.此皆說因爲
果.如是智因說智故無咎也。問曰.諸念處[一]及煖等中心能緣實法是無漏耶。答曰.無漏
心能破假名.是故隨心能破假名從此以來名爲無漏。問曰.齊何處心能破假名。答曰.
隨能具足見五陰生滅相爾時得無常想.無常想能令行者具無我想.如說聖弟子以
無常想修心則能住無我想.以無我想修心能速得解脫貪恚癡等。所以者何.若無我
注:
[一]原刻作乃.今依麗刻改.
********************
想修心則能住苦想.以我想故雖苦不覺.是故若法無常無我亦苦智者則能深生惡
厭.故無我想能具苦想。問曰.汝何故壞次第說.經中說若無常卽是苦.苦卽是無我.故
無常想能具苦想.苦想能具無我想。答曰.經中說無常想修聖弟子心能住無我想.故
無常想能具足無我想。又如是說亦有道理.所以者何.說我者爲成後世故說我是常.
是故若見五陰無常卽知無我.如經中說若人說眼是我則無道理.所以無何.眼有生
滅.若眼是我我卽生滅.有如是過。問曰.此二經當云何通。答曰.苦想二種.一從無常想
生名壞苦想.一從無我想生名行苦相.是故二經亦不相違。問曰.若爾者念處煖法等
中有無常想.此法皆應是無漏。答曰.[一]念處等中若是無漏有何咎耶。問曰.凡夫心不應
是無漏.亦凡夫心有妄念等處.云何當是無漏。答曰.此人非真是凡夫.此人名行須陀
洹果。問曰.行須陀洹果在見諦道中.念處等法不名見諦。答曰.行須陀洹果有近有遠.
住念處等中名遠行者.見諦名近.何以知之.佛於斧柯喻經中說若知若見故得漏盡.
知見何法.謂此色等此色等生此色等滅.若不修道則不得漏盡修之則得.如抱卵喻。
注:
[一] 煖等性是無漏.雜相亦名有漏義.(章十一.煖等四心.)
********************
又行者常修道品.煩惱微盡雖不數覺.盡已乃知.如斧柯喻。又行者常修三十七品.欲
縛結纏易可散壞.如海船喻.故知從念處來修習道品皆名行初果者。又若一念若十
五念中不得修習.當知此是遠行須陀洹者。問曰.初說知此色等此色等生此色等滅
是初果道.後三喻是三果道.是故不名行初果者。答曰.若卵不抱則壞.抱則成就.如是
從念處來初發修習.若不能成不名爲行.能成則是學人名不爛壞能堪受者.是故若
於念處等中爛壞則名凡夫.若修習成則名行初果者.猶在[榖-禾+卵]中.若得出[榖-禾+卵] 名須陀洹.
故知在念處等中名遠行者。又郁伽長者供養衆僧.天神示言此是阿羅漢乃至此是
行初果者.若在見諦道云何可示.當知是遠行者。又經中佛說若無信等五根是人名
住外凡夫中.是義說有內外凡夫.若不得達分善根名外凡夫.得名爲內.是內凡夫亦
名聖人亦名凡夫.因外凡夫故名聖人.因見諦道故名凡夫。如阿難語車匿言凡夫不
能念色空無我.受想行識空無我.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泥洹.爾時車匿未
入法位.亦說凡夫不能念此。問曰.若近若遠俱名行者.有何差別。答曰.若見滅諦名真
********************
行者.若在遠分善根見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而未見滅是名名字行者.所以者何.如經
中說諸比丘問佛何名見法.佛言因眼緣色生眼識.卽共生受想思等是一切法皆無
常敗壞不可保信.若法無常卽是苦.是苦生亦苦住亦苦.數數起相亦苦.乃至意法亦
如是.若此苦滅餘苦不生更無相續.行者心念是處寂滅微妙.謂捨一切虚妄貪愛盡
滅離寂泥洹.若於此法中心入信解不動不轉不憂不怖從此已來名爲見法.故知行
者若以無常等行觀見五陰名遠行者.若見滅諦名近行者。如車匿答諸上座.我亦能
念色等無常而於一切行滅愛盡泥洹心不能入通達信解.若如是知不名見法.又說
行者若於此法以輭慧信忍名信行者.過凡夫地入正法位不得初果終不中夭.若以
利慧信忍是名法行.見此法已能斷三結名須陀洹.明了無餘名阿羅漢.故知見滅名
近行者。問曰.行者何故不盡見滅。答曰.經中說諸法無性從衆緣生是法甚深.一切愛
盡寂滅泥洹是處難見.佛觀十二因緣滅故成無上道。又法印中說行者若觀五陰無
常敗壞虚妄不堅固亦名爲空而名知見未淨.此經後說行者作如是念我所見所聞
********************
所齅所嘗所觸所念以此因緣生識.是識因緣爲常無常卽知無常.若從無常因緣生
識云何當常.是故見一切五陰無常從衆緣生盡相壞相離相滅相爾時行者知見清
淨.以說滅盡名知見淨.故知見滅名見聖諦。又先法住智後泥洹智.故見滅諦名得聖
道。
見一諦品第一百九十
問曰.汝說但見滅諦名行果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佛說我及汝等不能如實見
四諦故久處生死.今見是四諦身因緣斷生死相盡更不受有.當知見四諦故名行果
者.非但見滅。又佛說上[一]法所謂四諦.是故行者應悉知見。又說若人法服毁形正信出
家.皆爲見四諦故.若人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道皆爲見四諦故.若得阿羅漢辟
支佛佛道皆已見四諦故.故知非但見滅諦也。又佛自說四諦以次第得。又轉法輪經
中說我觀此苦此苦因此苦滅此苦滅道於是中生眼智明覺.如是三轉皆說四諦。又
經中說鮮淨白氎投之池中卽時受色.此人如是卽於一坐見四真諦。又說行者淨心
注:
[一]原刻作滅.今依麗刻改.
********************
正觀苦諦乃至道諦.如是見故從欲漏有漏無明漏中心得解脫。又諸經中說聖諦處
盡皆說四諦.不但說滅。又佛說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皆爲四諦故。又行者法應徧
觀四諦.猶如良醫應知病知病因破病破病藥.如是行者欲出諸苦應知苦苦因苦滅
苦滅道.若不知苦何由當知苦因苦滅及苦滅道.故知非但見滅。答曰.諸有說四聖諦
利皆於陰界入等中說.謂知此色等色等生滅故得漏盡。又佛自說我於色等陰中不
如實知味過出離終不自謂得無上道.若如實知則自知得道。又城喻經說我若未知
老死老死生老死滅老死滅道乃至諸行諸行生諸行滅諸行滅道不自說我得無上
道若如實知自說得佛.如是等見若是得見道者則十六心不名得道。問曰.我不說此
名得道見.是思惟時。答曰.四諦中亦如是說.亦可說是思惟時.若不爾應說因緣見四
諦名得道時見五陰等名思惟時。問曰.斷煩惱智名爲得道.思惟五陰等不斷煩惱。答
曰.我先已說五陰等智亦斷煩惱.如說知見色等故得漏盡。又說見世閒集則滅無見.
見世閒滅則滅有見。又佛自觀因緣得道。又甄叔伽經中說種種得道因緣.有人觀五
********************
陰得道.或觀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得道.故知非但以四諦得道.若汝意謂雖有
是說不以此觀能斷煩惱.亦可說言雖觀四諦不斷煩惱。又要當以真諦得道.而解四
諦中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陰爲苦。又
說苦因所謂貪愛.常隨喜樂處處受身.觀如是等不應盡漏.此皆世諦非第一故。問曰.
雖觀生死等不應盡漏.略說五陰皆苦.是中有智能破煩惱。答曰.餘三諦云何.故知汝
自憶想分別。又觀五陰皆苦是散亂心.不應得道。問曰.若不以四諦得道.當以何法得
道。答曰.以一諦得道.所謂爲滅。如經中說.妄名虚誑.實名不顛倒.一切有爲法皆虚誑
妄取.故知行者隨心在有爲法中皆非真實。如經中說諸有爲法虚誑如幻如燄如夢
如借假等.如法句經中說虚妄繫世閒似如有堅實實無見如有正觀則皆無.如實無
男女法.但五陰和合強名男女凡夫倒惑謂之有實.行者觀此五陰空無我故卽不復
見。如法印經中說行者觀色無常空虚離相.無常者謂色體性無常.空虚者如瓶中無
水名曰空瓶.如是五陰中無神我故名爲空.如是觀者亦名爲空.亦名知見未淨以未
********************
能見五陰滅故。後乃見滅.所謂行者作如是念我所見聞等.[一]故知見滅諸煩惱盡。問曰.
何故見滅則煩惱盡.非餘諦耶。答曰.行者爾時苦想決定.若未證滅[二]相於有爲法中苦
心未定.[三]如人不得初禪喜樂於五欲中不生厭想.又如未得無覺觀定於覺觀定不以
爲患.行者亦爾.未證泥洹寂滅相時不得行苦.當知見滅諦故苦想具足.苦想具足故
愛等結斷。問曰.若見滅諦故苦想具足.應見滅諦後煩惱方斷.所以者何.見滅諦已苦
想具故。答曰.非後時斷.隨於滅中得寂滅相卽時苦想具足.後當現前.如經中說行者
於集生相法知盡滅相卽於法中得法眼淨。又人於諸陰中常有我心.雖觀諸陰無常
苦等未得永滅.若見滅諦.以無相故我心永滅。問曰.若見滅諦則我心盡.何故佛觀前
人柔輭心等爲說四諦.不但說滅。答曰.此中有順道行.何者.以無常想無我想具足故
得此苦觀.以其近道是故合說。問曰.若得道時斷身見者.何故復說戒取疑耶。答曰.行
者得道現見諸法皆空無我卽不復疑.不同凡夫聞思等觀.若見道諦則知唯此一實
更無餘道.是故說三。問曰.若得道時見諦所斷諸煩惱盡.何故但說三結盡耶。答曰.一
注:
[一] 總相觀諦爲見道義.(章六.十使.)
[二] 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三] 不得初禪不離欲界欲義.(章六.十使.)
********************
切煩惱皆以身見爲本.如佛問比丘人以何事因何事見何事故生如是見.唯有此身
死則斷滅如是等一切見.比丘白佛佛爲法王唯願解說.佛言人以色因色見色是我
故起此見.乃至識亦如是.當知因見我故生諸煩惱.所以者何.若有身見則謂此我若
常無常.若定見常則是常見.定見無常則是斷見.若我是常則無業無報無苦解脫.我
若無常亦無業無報及苦解脫.不以修道而得泥洹.若以此見爲勝卽是見取.謂能得
度卽是戒取.自見中愛.他見中恚.以此見自高卽是憍慢.皆以不如實知故起此結卽
是無明.是故身見斷故見諦結斷。問曰.若身見斷餘亦斷者.何故別說戒取疑耶。答曰.
以其勝故.行者現見法相則無有疑.此疑疑我爲有爲無.亦疑此道得清淨不.今見苦
諦則我見斷.亦知唯此一道更無有餘.是故說斷身見名真見苦.斷戒取故名修行道.
於智所知法中無疑.若以正智知所知法卽斷集證滅名具四諦.故說此三示無疑相。
此疑從我道生.如經中說初得道相謂見法得法知法達法.度諸疑網不隨他教.於佛
法中得無畏力安住果中。
********************
一切緣品第一百九十一
問曰.何智能一切緣。答曰.若智行界入等名一切緣.所以者何.若說諸入諸界法物事
有諸緣諸塵可知識等皆盡諸法.若智能緣名一切緣。問曰.此智不知相應共生等法。
答曰.能知.若緣入等是名總相智.總相智故能緣一切.所以者何.若說十二入則更無
餘法.故知此智亦緣自體。問曰.經中說二因緣生識.是故不應有自緣智。又諸智無有
因緣譬喻能緣自體.如指端不能自觸.眼不能自見。答曰.汝說二因緣生識.此事不定.
亦有無緣生智.非一切皆從二因緣生。又第六識於自陰中都無所緣.無現法故.是識
不能緣色等法故.若能緣者盲人亦應見色。此人爾時心心數法在去來中.去來無法
爲何所緣.但遮計神故如是說。若諸識生皆由此二非四因緣.或有識生無二因緣.如
經中說六入因緣觸而實無觸以六入爲因緣.若生則不出於六入.爲遮第七入故.如
是遮四因緣故佛說二入。又於過去未來虚空時方等中知生.而此法實無.此卽是無
緣知。問曰.若然者以此因緣過去未來等法應有.若無云何生知.於兔角龜毛蛇足等
********************
中終不生知。答曰.於作中知生.如是見人去則憶去時.若聞人語如是則憶語時.如是
等過去中無作是故不然。問曰.今於過去中爲何所憶。答曰.憶無所有法.汝言何故不
憶兔角等.若法生已而滅是則可憶.若本來無何所憶耶。如法先名衆生.今雖過去亦
名衆生.如是先於此法生憶故卽此心還憶.非異心也。又是人先取此法相.此法雖滅
而能生憶想分別法.若法於此人心生.此法失滅.後意識生能知此事.是名相緣識。又
是相能與後緣相識作因緣.兔角等識無相爲因是故不生。又亦應有緣兔角等識.若
無云何能說。問曰.兔角等性非可識.所以者何.終不生長短黑白等念故.過去法亦如
是.所以者何.我等不能以過去法令現在前.如聖人知未來事言此事當爾此事不爾。
答曰.聖智力爾法雖未有而能預知.如聖人能壞石壁入出無礙.此事亦爾.無而能知。
又以憶力故知.如眼識不能分別男女.若眼識不能意識亦不應能.而意識實能.是事
亦爾。又如我等於先所用已滅事中生知.聖人亦爾.於無法中而能生知。又如說提婆
達多無有一識能識四字而亦能識.是事亦爾。又如諸數量別異合離此彼等.是中雖
********************
無現法亦能生識。又如人身不可以一念徧知.亦不可以分分識知.雖分分不知一念
不知而亦生人知.是事亦爾。汝言無有因緣譬喻能知自體.此中有說意能自知.言行
者隨心觀而去來無心故.如以現在心緣現在心.若不爾終無有人能識現在心相應
法。問曰.經中說.若能以慧觀一切法無我卽得厭離苦是道爲清淨.此智慧除自體及
共生法餘一切法緣。答曰.此智但有漏緣非無漏.所以者何.此偈中說卽厭離苦.故知
但緣苦諦。又爲壞我見修無我智.我見五受陰緣.當知無我亦緣受陰.是五受陰無常
故無我.如經中說若無常卽是無我若無我卽是苦。又佛語比丘斷非汝所有法.比丘
言得已世尊.佛問汝云何得.世尊色是非我所受想行識非我所.佛言善哉善哉.當知
但受陰中生無我心。又經中說諸所有色若過去未來內外麤細近遠大小皆應知非
我非我所.如是如實以正慧觀。又說觀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觀色無常虚妄如幻誑
無智眼爲怨爲賊無我無我所。又佛說於此座中有愚癡人在無明[榖-禾+卵] .無明所盲捨離
佛法生此邪見.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云何無我起業而以我受.故知無我但緣受
********************
陰。又經中無處說無我智緣一切法.處處皆說五受陰緣。問曰.佛自說一切法無我.故
知有爲無爲此智皆緣.非但緣五受陰。又說十空緣一切法.空卽無我。又說諸行無常
苦.一切法無我.若無我智但緣苦諦.何故不說諸行無我.以說一切法無我故當知若
說行則說有爲.若說法卽通一切。又說誰於一相法及別異相法智慧現在前如明眼
見色.唯諸佛世尊正智得解脫能於一相法及別異相法智慧現在前如明眼見色.以
無我相故諸法一相.故知無我緣一切法.非但緣苦。答曰.一切二種.一攝一切二攝一
分.攝一切者如佛說我是一切智人一切名十二入.攝一分者如說一切然而無漏無
爲不可得然.又如來品中說如來是一切捨者一切勝者.不可捨持戒等法但爲惡法
說一切捨.不可勝餘諸佛但爲餘衆生故說一切勝。又說云何比丘名一切智.謂如實
知六觸入生滅.是名總相知一切法非別相智.佛總別悉知名一切智.是比丘總知諸
法無常等故名一切智.其名雖同而實有異.名攝一分。又佛言若法入修多羅隨順[一]毗
尼不違法相是法應受。又說若人言此是佛語.是人語正而義非.智者於中應說正義
注:
[一]原刻此二字作比丘.今依麗刻改.
********************
語.此比丘是語應與何義相稱。復有說者義正而語非是正義中應置正語.如是等經
佛悉聽之。又有了義不了義經.此是不了義經.何故於一事中說一切名.應知其意。又
世閒人於一事中亦說一切.如言爲一切祠一切與食.亦說此人一切皆食。故知雖說
一切無我.當知但爲五受陰說非一切法。汝說十空.此中不得有無爲空.所以者何.無
人於無爲中生我想故。設有餘空亦無所害.汝亦以苦智與空相應.是故空非一切法
緣。問曰.世閒空緣一切法.非無漏空。答曰.無世閒空.一切空皆是無漏。又問.法印經中
說空是世閒空。答曰.是出世閒空.非世閒空。又問.是中說知見未淨故知是世閒空。答
曰.我先說無漏心能破假名.是故從破假名來名無漏心.後見滅諦離增上慢名知見
淨.是故無世閒空。汝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如是應有行者具足無我想時.法相
具足故於無我說法名字.如見品中說.若人不見苦是卽爲見我.苦如實見苦卽不復
見我.如實者謂見無我.是故說一切法無我但緣苦諦說無我行。汝說佛現前見一相
異相.此亦應有以界入等爲一故說一相.有何咎耶。
********************
聖行品第一百九十二
有二行.空行無我行.於五陰中不見衆生是名空行.見五陰亦無是無我行。何以知之.
經中說見色無體性.見受想行識無體性。又經中說因無性得解脫.故知色性非真實
有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又經中說五陰皆空如幻.不可說幻爲真實.幻若真實有不
名爲幻.亦不可言無.但以無實能爲誑惑。又此行者觀一切空.故知五陰非真實有.如
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五陰亦爾.無一實法。問曰.若色等法亦非真實.今應唯一世
諦。答曰.滅是第一義諦故有.如經中說妄謂虚誑.諦名如實.滅卽是如實決定故名第
一義有。又行者生真實智.一切有爲皆悉空無.故知滅是第一義有。問曰.汝說見五陰
中無衆生.因何五陰說名衆生.爲有漏爲無漏。答曰.亦有漏亦無漏。問曰.經中說若見
衆生皆是見五受陰。答曰.無漏法亦在衆生數.不在非衆生數木石等中.故知亦因無
漏諸陰名爲衆生.又若聖人在無漏心.爾時亦名有心衆生.故無漏心亦名衆生一切
諸陰皆名受陰.從受生故。問曰.云何知皆從受生。答曰.無漏法皆從布施持戒修定等
********************
業心中生.無則不生.如經中說爲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故愚夫得此身.智者亦如是.身
卽受陰。問曰.若一切陰皆名受陰.漏無漏陰有何差別。答曰.一切諸陰從受生故皆名
受陰.但不受後身故名無漏.是名差別。陰與受陰俱從受生故曰受陰.是故此經不相
違背.是二行皆緣無所有.若色等法空及體性滅皆是無所有。問曰.此二皆緣五陰.經
中說見色空無我.見受想行識空無我。答曰.因諸陰見空無我.所以者何.於衆生因緣
有見衆生空.亦見色等法滅。問曰.是則俱緣.若行者念諸陰及空卽名緣陰及無所有。
答曰.行者於衆生因緣中不見衆生故卽生空心然後見空.又於五陰滅中不見色體
性受想行識體性.故知此二皆無所有緣。
見智品第一百九十三
問曰.正見正智有何差別。答曰.卽是一體無有差別。正見二種.世閒出世閒.世閒者謂
有罪福等.出世閒者謂能通達苦等諸諦.正智亦爾。問曰.汝說見智相不如是.所以者
何.諸忍但見非智.盡智無生智及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答曰.何故諸忍非智。問曰以
********************
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若苦法忍是智.苦法忍知已.苦法智應名知根不名未知根.是
故忍非智也。又經中說若行者於是諸法少能以慧觀忍名未訖竟.訖竟名智.若忍名
觀未訖。又初無漏慧始見名忍.不應以初見爲智。又忍時不了.智時決了。又忍生時疑
猶隨逐.故忍非智。答曰.[一]忍卽是智.所以者何.欲樂忍皆是一義.行者先知苦已然後忍
樂.若先不知.何所忍樂。又少語中但說觀忍而不說智.然則應受行果者無智。若汝意
謂行者有智而名爲忍.爾亦應受忍卽是智。又經中說行者知時見時卽得漏盡。又說
知見得是一義。又佛說苦智集滅道智不說有忍.故知智卽是忍。又佛解脱義中說如
實知故名智.忍亦如實知故不應有異。若汝以未知根故名爲忍者.是事不然.我等不
說先忍後智.於一心中卽名忍智.是經義不成.汝云何以不成相成。汝言忍名未訖.我
已先答.謂先知後忍.當知忍卽爲訖.若不知[二]訖云何能忍。汝言忍時未了.汝法中以忍
斷結.如其不了何能斷結。汝言忍時疑猶隨逐.若爾見諦道中皆有疑隨.是中智生皆
應非智。又無有分別是忍是智.如世閒觀隨順四諦亦名爲忍亦名爲智.無漏忍智亦
注:
[一] 一切對治道通名忍智義.(章九.斷結.)
[二] 原刻作說.今依麗刻改.
********************
應如是。問曰.盡智無生智但智非見。答曰.有何因緣。問曰.經中別說正見正智.故智非
見。答曰.若爾則正見不名正智.若汝謂正見是正智.正智亦應是正見。又五分法身從
慧品中別說解脫[一]知見應當非慧.然則盡智無生智亦非是慧。今卽正見以異相故說
名正智.謂盡一切煩惱於阿羅漢心中生故說名正智。問曰.若正智卽是正見.則阿羅
漢不名十分成就。答曰.體一而異名.如法智苦智。又說阿羅漢名八功德福田成就.是
故正智卽是正見。又六和敬中第六和敬說名同見.若如汝說則盡無生智不名和敬。
又正觀故名正見.盡無生智以正觀故亦名正見。問曰.五識相應慧但智非見。答曰.何
故非見。問曰.五識皆無分別.以初在緣故見名思惟觀察。又五識但緣現在.是故非見。
答曰.是中無覺觀故不能分別.若言初在緣故非見.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汝法眼識有
相續緣如意識故.不應言初在緣.若爾意識亦不應有見.汝又說緣現在故非見.是亦
不然.他心智亦緣現在.是亦應非見。五識中無真實[二]知.以無行故.亦常隨假名故.見智
慧等一切皆無.況但無見。問曰.有人言眼根名見.是事云何。答曰.眼根非見.眼識能緣.
注:
[一][二]原刻作智.今依麗刻改.
********************
隨俗言說故曰眼見。問曰.有人言有八見.謂五邪見世閒正見學見無學見.除此八見
餘慧不名爲見.是事云何。答曰.若見智得解了達證皆是一義.若言此見此非見.皆自
憶想分別說。問曰.經中說知者見者則得漏盡.有何差別。答曰.若智初破假名名爲知.
入法位已則名爲見.始觀名知.達了名見.有如是法深淺差別。
成實論卷第十九
********************
猜你喜欢 汝州风穴沼禅师·惠洪 评沈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太虚 第四十四則 禾山解打鼓·胡兰成 成实论 第六卷·佚名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三·佚名 楚林上睿禅师语录卷之六·楚林上睿 卷第十六(第三诵之三)·佚名 卷第三十二·德清 卷之八·密云圆悟 优婆夷志·圆信 人间苦海的回头是岸·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