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二]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淨 一切皆歡喜.

  皆從於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讚.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於此地 菩薩所行法。

  解脫月菩薩 知衆心清淨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卽請金剛藏 大慧願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三]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

  種[四]深心.何等爲十.所謂正直心柔輭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

  心[五]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佛子菩薩住離垢[六]地性自遠離一切殺

  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衆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

  注:

  [一]秦本此下離垢地第二.晉魏尸羅三本大同.

  [二]魏本缺此文首序頌.次後各地均同.

  [三]法護本此下離垢住品第二.

  [四]梵本尸羅本云心之意樂.次後餘地例同.

  [五]梵晉魏尸羅四本次二語云勝心大心.次後均同.

  [六]梵魏尸羅三本次有總句云自性成就十善業道.

  ********************

  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何況於[一]他起衆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性不偷盜.菩

  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二]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

  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

  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爲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性不

  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

  不兩舌.菩薩於諸衆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爲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

  爲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

  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

  不現前語鄙惡語[三]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

  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輭語悅

  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

  踊悅[四]語。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

  注:

  [一]三本次有衆生一語.與釋文合.

  [二]梵魏二本次有句云他所用事.與釋文合.

  [三]魏本云不斷語.釋云常行.

  [四]梵魏尸羅三本次有句云.能淨自他心相續語.常說如是美妙語故.

  ********************

  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性不貪欲.菩薩於他財物.

  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一]求。性離瞋恚.菩薩於一切衆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

  歡喜心.和潤心.[二]攝受心.永捨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又離邪見.菩薩住於

  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佛子菩薩摩訶薩

  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復作是念.一切衆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三]十不善業.是

  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於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

  處。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十善業道是

  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

  悲故[四]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

  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

  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衆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五]

  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

  注:

  [一]三本次下更有不生貪心一語.與釋文合.

  [二]梵魏尸羅三本此語云攝益一切世間心.

  [三]梵本尸羅本此語云十不善業道集因緣.秦魏二本大同.

  [四]梵魏尸羅三本分作二句云.隨他聞故.隨他聲故.與釋文合.

  [五]魏本尸羅本次下二句合爲一句.

  ********************

  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一]應令一切具足清淨.

  如是方便菩薩當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

  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

  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

  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媱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

  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多被誹謗二者爲他所誑.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二]弊惡.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綺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恚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三惡道.若生

  注:

  [一]梵本尸羅本此句連下讀云於一切種清淨行中應作加行.

  [二]原刻作斃.今依麗刻改.

  ********************

  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

  邊衆大苦聚。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爲法園苑愛樂安住。

  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衆生生利益心.安樂心.

  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作是念言.衆生可愍墮於邪見

  惡慧惡欲惡道稠林.我應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分别彼我互

  相破壞鬬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於無上大慈之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貪取

  無厭唯求[一]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於清淨身語意業正命法中。又作是念.一切衆

  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

  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作是念.一切衆生爲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

  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淨智眼知一切法如實

  相不隨他教。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在於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

  中.爲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爲出要.入

  注:

  [一]梵秦魏尸羅四本皆云他財.

  ********************

  魔境界惡賊所[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作

  是念.一切衆生爲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

  馳奔激不暇觀察.爲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捨.[二]身見羅刹於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

  林.於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三]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我當於彼起大

  悲心以諸善根而爲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四]靜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作是念.一切衆

  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繫縛.無明稠林以爲覆障

  於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執

  著於我.於諸藴窟宅不求出離.[五]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爲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藴

  寃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槃。

  又作是念.一均衆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

  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佛子菩薩如是[六]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佛子菩薩

  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

  注:

  [一]梵魏尸羅三本次云.遠離善巧導師.趣入諸魔意樂稠林.

  [二]梵秦魏三本云身見水中羅刹所執.

  [三]勘諸本此下二句互倒.與釋相符.今譯改文.

  [四]勘諸本次有句云離諸恐怖.今譯文略.

  [五]勘諸本此下二句互倒.與釋相符.今譯改文.

  [六] 梵秦晉三本此句云如是隨順戒力善能引發慈悲.法護本大同.

  ********************

  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

  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

  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

  乃至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

  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

  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

  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

  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爲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

  除一切衆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爲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

  語利[一]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

  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

  爲無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捨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捨家妻

  注:

  [一]原刻作益.今依麗刻改.

  ********************

  子五欲.旣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

  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爲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

  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

  而說頌曰.

  質直柔輭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一]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僞 離險捨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地獄畜生受衆苦 餓鬼燒然出猛燄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二]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淨戒教他護 復見羣生受衆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懷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闇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三]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注:

  [一]尸羅本此句云無雜無戀勝廣大.與前長行文合.法護本大同.

  [二]尸羅本此語云法苑.

  [三]尸羅本此語云曠野.

  ********************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一]焚如苦無量 計藴爲宅我在中 爲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捨於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二]好藥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衆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爲成十力救於世.

  欲捨王位及財寶 卽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勤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願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羣生。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爲諸佛子已開演。

  [三]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爲供養.

  讚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愍念諸衆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别 爲欲利益諸羣生 如是演說最清淨.

  一切人天供養者 願爲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 如其境界希具闡.

  大僊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淨行願皆說。

  注:

  [一]尸羅本此語云禁繫.

  [二]秦本尸羅本此語云礬石.與前長行文合.

  [三]秦魏二本此下明地第三.晉本於此分卷.不别題.但文內亦譯爲明地. 尸羅本作發光地第三.

  ********************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願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一]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

  十種深心.何等爲十.所謂[二]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

  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爲

  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淨.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刹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後際去

  非於現在住.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繫.愁慼轉多.無有停積.

  貪恚癡火熾然不息.衆患所纏日夜增長[三]如幻不實。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爲倍增厭離

  趣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

  救無量苦難衆生。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爲無量過患則於一切

  衆生生十種[四]哀愍心.何等爲十.所謂見諸衆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衆生貧窮困

  乏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衆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

  見諸衆生煩惱稠林恆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衆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衆生無

  注:

  [一]法護本此下興光住品第三.

  [二]梵本尸羅本此句第三轉聲.文云由清淨心意樂.次下例同.

  [三]梵魏尸羅三本均缺此語.

  [四]梵本尸羅本仍作心之意樂.次下均同.

  ********************

  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衆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衆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

  衆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爲十。菩薩如是見衆生界無量苦惱發大精進作是念

  言此等衆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淨.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一]應令知見.

  應令調伏.應令涅槃。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爲如是愍念一切衆生知一切智智有勝

  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衆生作是思惟.此諸衆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

  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二]之樂。便作是念.欲度衆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

  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

  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

  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三]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

  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爲求佛法悉能捨施.[四]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

  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生.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

  注:

  [一]梵秦晉魏四本云令知所宜.

  [二]梵秦尸羅三本云常樂.

  [三]梵魏二本次五語云益法思法究竟法歸依法法隨法行.秦晉二本大同.

  [四]梵本尸羅本次三句合云.無有師長不誓承事.無有慢過慢不捨下意受行.

  ********************

  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一偈未

  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

  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

  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於梵天之上投身而下

  親自受取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爲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衆苦何況人中諸

  小苦惱.菩薩如是發勤精進求於佛法如其所聞[一]觀察修行。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

  住於空閑處作是思惟[二]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佛子是菩薩住此發

  光地[三]時卽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

  生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

  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

  入無邊虚空住虚空無邊處.超一切虚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

  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法故行

  注:

  [一]梵本尸羅本云如理審觀.秦晉二本大同.

  [二]梵本尸羅本此語云修法隨法行乃爲隨順佛法.

  [三]梵魏尸羅三本次有句云爲欲修法隨法行.

  ********************

  而無所樂著。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徧至一切處.

  盡法界. 虚空界.徧一切世間.住悲喜捨亦復如是。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

  地.以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如虚空.於虚空中加

  趺而去同於飛鳥.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煙燄如大火聚.復雨於水猶如大雲.日月

  在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觸.其身自在乃至梵世。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

  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

  而知他衆生心.所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

  癡心離癡心.有煩惱心無煩惱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略心非略心.[一]散心非散心定

  心非定心.解脫心非解脫心.[二]有上心無上心.雜染心非雜染心.廣心非廣心皆如實知.

  菩薩如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别.所謂念知一生念知二生

  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

  成壞劫無量成壞劫.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三]族如是飲食如是夀命如是

  注:

  [一]梵魏尸羅三本缺此二心.

  [二]三本次二句互倒.又缺末句廣非廣心.法護秦晉三本次下但有有無上心.餘缺.

  [三]梵魏尸羅三本次有如是色一語.

  ********************

  久住如是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如是形狀如是相貌如是言

  音如是過去無量差别皆能憶念。此菩薩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諸衆生生時死時好

  色惡色善趣惡趣隨業而去.若彼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賢

  聖具足邪見及邪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墮惡趣生地獄中.若彼衆生成就身善行成

  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緣身壞命終必生善趣諸天之

  中.菩薩天眼皆如實知。此菩薩於諸禪三昧三摩鉢底能入能出然不隨其力受生.但

  隨能滿菩提分處以意願力而生其中。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

  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

  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其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此菩薩

  觀一切法[一]不生不滅因緣而有.見縛先滅.一切欲縛色縛有縛無明縛皆轉微薄.於無

  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積集故邪貪邪瞋及以邪癡悉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佛

  注:

  [一]梵本云不增不失.

  ********************

  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秤兩不減轉更明淨.菩薩亦復如是.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

  貪邪瞋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

  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一]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險詖心皆轉

  清淨。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捨離

  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

  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

  爲微妙爲上爲無上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三昧得

  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能動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現百千身一一身百千菩薩以爲

  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

  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清淨安住[二]明盛心 厭離無貪無害心 堅固勇猛廣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注:

  [一]梵魏尸羅三本次下四語合云.衆生所作不希望心.有所施作不望報心.不謟誑心.秦晉二本大同.

  [二]尸羅本此下云厭離心.離欲無退及堅固.與前長行文合.秦晉二本大同.

  ********************

  菩薩住此發光地 觀諸行法苦無常 不淨敗壞速歸滅 無堅無住無來往.

  [一]觀諸有爲如重病 憂悲苦惱惑所纏 三毒猛火恆熾然 [二]無始時來不休息。

  厭離三有不貪著 專求佛智無異念 難測難思無等倫 無量無邊無逼[三]惱.

  見佛智已愍衆生 孤獨無依無救護 三毒熾然常困乏 住諸有獄恆受苦.

  煩惱纏覆盲無目 志樂下劣喪法寶 隨順生死怖涅槃 我應救彼勤精進。

  將求智慧益衆生 思何方便令解脫 不離如來無礙[四]智 彼復無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從聞得 如是思惟自勤勵.

  日夜聽習無間然 唯以正法爲尊重 國城財貝諸珍寶 妻子眷屬及王位

  菩薩爲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捨.

  頭目耳鼻舌牙齒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捨未爲難 但以[五]聞法爲最難.

  設有人來語菩薩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當與汝佛法寶 聞已投之無怯懼.

  假使火滿三千界 身從梵世而投入 爲求法故不爲難 況復人間諸小苦.

  注:

  [一]尸羅本此句云觀身無救無依怙.與前長行文合.

  [二]尸羅本此句云與病俱有不休息.

  [三]尸羅本次有二句.具出上文無雜無憂等語.

  [四]尸羅本次有二句云斯由覺法如實理等.與前長行文合.

  [五]尸羅本此語作法師.與前長行文合.

  ********************

  從初發意至得佛 其間所有阿鼻苦 爲聞法故皆能受 何況人中諸苦事。

  聞已如理正思惟 獲得四禪無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隨其力而受生。

  菩薩住此見多佛 供養聽聞心決定 斷諸邪惑轉清淨 如鍊真金體無減.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導無量諸天衆 令捨貪心住善道 一向專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進 百千三昧皆具足 見百千佛相嚴身 若以願力復過是。

  一切衆生普利益 彼諸菩薩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義已解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

猜你喜欢
  四童子三昧经卷中·佚名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希麟
  異部宗輪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宗镜录卷第十七·延寿
  勉专仗佛力·印光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八·湛然
  无碍解道·佚名
  累教品第二十五·佚名
  卷五·佚名
  不尽品第二十六·佚名
  大光明藏目录·宝昙
  辩中边论颂·佚名
  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出 论侠·梁辰鱼

    【西地锦】〔外扮伍员上〕自笑年华迟暮。国家多事何如。云山缥缈空凝伫。甚年修竹吾庐。日夜驱驰在畏途。一心只是要匡吴。生身定做奇男子。死后羞称小丈夫。自家伍员。幸蒙前王之大恩。得报父兄之深怨。孝道略尽。

  • 夜歌·闻一多

    癞是蟆抽了一个寒噤,黄土堆里钻出个妇人,妇人身旁找不出阴影,月色却是如此的分明。黄土堆里钻出个妇人,黄土堆上并没有裂痕,也不曾惊动一条蚯蚓,或绷断蛸一根网绳。月光底下坐着个妇人,妇人的容貌好似青春,猩红衫子血样的狰狞

  • 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七钱起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作赵起诗】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玉銮登嶂远云辂出花迟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一作寄谢舍人昆季】万点

  •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宋濂

        ◎顺帝一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

  • 卷五十三·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二月,(案:《四史朔闰考》:是月丁酉朔。) 丁酉,李纲、郑望之至虏营,金先遣纲归。是夜,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率步骑万人劫金寨,以败还。初,种师道以“三镇不可弃,城下不可战。朝廷姑坚守

  • ◎许江被捕时之波折·佚名

    前任伪财政部蚕丝特捐处长及上海市伪经济局长之许江,字藻庭,杭州人。为许宝蘅(民初曾任内务部次长,以嗜赌被捕于某私娼处,哄传一时。伪满洲国成立后,渠亦为登场傀儡之一,卒郁郁不得志而归)之犹子,久居海上,宦游南北,乃久历官场之

  •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三 文苑传十·纪昀

    文苑传宋 【七】○宋七陈与义 汪藻叶梦得程俱张嵲韩驹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张即之 赵蕃陈与义汪藻叶梦得程俱张嵲韩驹朱敦儒葛胜仲熊克张即之赵蕃△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洛人天资卓荦幼能文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

  • 李严传·薛居正

    李严,幽州人,原名让坤。起初在燕地当官,任刺史,涉猎书籍,弓马娴熟,有辩论口才,多游艺,以功名自许。同光年中,任客省使,奉命出使到蜀地,与王衍相见时,行使者的礼节。在笏记中详细叙述庄宗复兴唐朝之功,其中的警句说:“才过汶水,就在马

  • 宋敏求传·脱脱

    宋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初任馆阁校勘。因参加苏舜钦进奏院的集会,被调离京城,出任集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因为宋敏求熟习唐朝的事情,便上奏请他担任编修官。后因祖母去世服丧,皇帝下诏令他住在家中修史书。服丧完毕

  • 杨惟中传·宋濂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知书,有胆识谋略,为太宗所器重。二十岁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余国,宣扬蒙古国威,颁布蒙古政令,使各国官民户口皆归于蒙古,太宗准备大大重用他。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蒙古大军攻克枣阳、光化

  • ●宋人轶事汇编卷四·丁传靖

    王溥 范质 宰相王溥,父祚,少为太原掾属。既老,溥劝其退居洛阳,居常怏怏。及溥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渑水燕谈录 祚居富贵久,奉养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寿耳。一日居洛阳

  • 平粜例·佚名

    目录 乘缺故昂,摘惩一二,其米自出,不必过为厉禁 钱价报销易银章程 嗣后平粜端差赍详候示 嗣后遇有平粜之时,兵丁请借仓榖,务照例案通详候示办理 乘缺故昂,摘惩一二,其米自出,不必过为厉禁 一件遵批通饬事。布政使司刘牌:乾隆十

  • 纲鉴易知录卷五六·吴楚材

    唐纪宪宗皇帝纲 庚寅,五年,春正月,卢龙节度使刘济将兵讨王承宗,拔饶阳、束鹿。纲 吐突承璀讨王承宗,战不利。纲 贬元稹为江陵士曹。目 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东台监察御史元稹奏摄之,擅令停务;朝廷以为不可,罚俸,召还。至敷水

  • 卷之九 主术训·高诱

    主术训上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因以题篇。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教,令也。谓不言而事办也。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成办而不自劳。是故心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三·念常

      (壬午) 十九年(八月赐文天祥死时年四十七岁矣)○甲申正月六日大赦。  (乙酉) 二十二年(十二月安童丞相复职)  ⊙圣旨焚毁诸潞伪道藏经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杨(文郁)王(构)赵(与)李(谦)阎(复)李(铸)李(监)王

  • 贤劫经卷第二·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诸度无极品第六  尔时喜王菩萨。燕坐七日无他异念。七日已后试自思惟。从燕坐起往诣高座。稽首礼佛及谒一切。现诸化佛并众菩萨。则往佛前叉手礼座。于时世尊寂然庠序。从三昧起普观众会。

  • 太上明鉴真经·佚名

    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老子讲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言明镜之道,亦称「四规之道」。其法以四枚明镜悬挂前后左右,分照东、西、南、北四方,可见西王母、天皇君等神灵,问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