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與未近圓人同讀誦學處第六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共未近圓者齊聲讀誦如婆羅門.
誼譁雜亂致招譏損.[一]其事同前由慢法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句讀誦教授法者.波逸底迦。
言未近圓人者除苾芻苾芻尼餘者是也.言人者假而非實.由四種義假說爲人謂
順世俗故易爲言說故又聞無人生恐怖故爲陳自他得失事故.言同句者謂同句
說或先句說或同字說或先字說.句者所謂一伽他中四分之一.俱時而說名爲同
句.若阿遮利耶未說之時弟子在先抄說是名先句.授謂受與受學之人.法謂十二
分教.又有說云此中法者謂與毘柰耶相應之法.旣遮未具.具便非犯.
注:
[一]原刻作由教授事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苾芻於所授人實未近圓作未近圓想疑.或同句或先句或同字或先字而受說
者得波逸底迦.於近圓人作未近圓想疑得惡作罪。或非人傍生或狂亂心或苦受
所纏癡聾盲等同句說時咸得惡作.以同句等望未近圓人應作四句隨事應思.法
作法想疑如前應說。若有俗人爲求過失或偷法心或無信敬或無所知或是外道
以與律教相應之說令彼聽者.彼若聞時皆得墮罪.若賊樂聞爲說罪相或令聽戒
經或在王處或信敬人或是首領並皆非犯。有五種人不應爲說毘柰耶藏.謂性無
所知強生異問或不爲除疑而發於問或試弄故問或惱他故問或求過失故問.返
上五人爲說非犯。無犯者.若語吃若性急言若同誦爲正文句若教授時先告彼言
汝勿與我同時而說雖同無犯。若未近圓作近圓想及在後說想幷非法想並皆無
犯。
因授法言次明授受行法。四威儀中皆得授與.其受法者具三威儀.爲敬法故不應
眠受。弟子之法若老若少到彼師所合掌鞠躬方申請問四大安不.應生敬仰直心
********************
無諂請決所疑.一心善領不令忘失.若無疑者如常受法禮足而退.若師出行隨後
而去.若師坐者自應蹲居或處卑座。其師亦應敬彼學徒勿生輕[懱-四+(冂@人)].虚心授與於法
無悋.善領善答有忍有悲無懷恚恨.令受業者情無疲惱.常給侍者應數教授.性愚
鈍者亦應偏教。若作吟詠之聲而授法者得惡作罪.若說法時或爲讚歎於隱屏處
作吟諷聲誦經非犯。不應讚誦外書典籍.若爲降伏異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時兩分
勝時應學佛法一分下時應習外典.不應計年月以爲三分.夜亦三時初後習定誦
經中間繫心寢息。若作婆羅門誦書節段音韻而讀誦者得越法罪.若方言若國法
隨時吟詠爲唱導者斯亦無犯。苾芻尼律亦應習學尼來請學如法教示.若有疑問
善爲開釋.若講誦時忘其因緣所在方處者於六大城隨一應說.若忘國王幷大施
主及鄔波斯迦名者應隨意稱勝光大王給孤獨長者毘舍佉鄔波斯迦.若論昔日
本起因緣者國云婆羅痆斯王名梵摩達多長者云珊陀那鄔波斯迦云鄔褒灑陀。
又苾芻住處常於月八日及十四日至小食時鳴揵稚集大衆設香華聽經法.有外
********************
道來應設方便令彼出去.應請耆宿情存虔敬善威儀者宣說聖言.不應求利以爲
活命得惡作罪.若說非法上座應遮。又說法人不應多領門徒以爲侍從.彼自隨行
者無犯。旣至彼已蹲師子座下垂雙足.若讀經者前置高案用承經典嚴設香華。說
法之師若他不請輒爲人說得越法罪。
向未近圓人說他麤罪學處第七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中有一年老苾芻犯僧伽伐尸沙罪.餘苾芻
知向未近圓人說令彼老少相輕慢故.此由未近圓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麤惡罪向未近圓人說.除衆羯磨.波逸底迦。
未近圓人者如上說言.麤罪者謂初二部及彼方便.此中意顯與婬相應自性方便
是雜染故名爲麤惡。除衆羯磨者因廣額苾芻松樹苾芻尼故世尊制令與羯磨法.
告諸俗衆先問誰能.次作白二羯磨差遣.旣得法已方聽告語。若怖畏彼獨一不能
者.應作單白合衆同告.由於一人易爲害故。所以須告衆人知者爲遮損減三寶故.
********************
爲遮破戒惡黨增故.令棄惡友近善友故.又爲將護衆人心故.勿彼總謂同惡行故.
亦勿總謂諸苾芻等多犯戒行想覆蓋故.又勿令其於白衣舍因斯更作無益事故。
若苾芻於彼俗家他先不知苾芻麤惡罪.爲不知想疑以苾芻麤惡罪而告語者得
波逸底迦.他若先知爲不知想疑而語他者得惡作罪。此據得法而爲其四.若未得
法望知不知亦爲其四.得罪同前。除與婬欲相應之罪以餘犯事及壞見等而告語
他.或於自身有麤惡罪向未近圓說.或告他時他不領解.或向苾芻尼說己麤罪者.
咸得惡作。麤罪麤罪想等六句如前應說。雖得衆法於己知人有私忿心而向說者
亦得惡作罪.由此應知出家之人所有言說皆爲利益不應私忿道說於他.無犯者.
謂徧城邑聚落之內並悉知聞.若他不知作已知想.或見諦人說他無犯。
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學處第八
佛在薜舍離跋窶末底河側.有諸苾芻先所未得而今得之以上人法向未近圓者
說.[一]其事同前由求利煩惱制斯學處。
注:
[一]原刻作因未近圓人似求名利似有貪故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復苾芻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者.波逸底迦。
上人法者[一]義如上說.於中别者虚實重輕有差别故.前是吐羅此得惡作.前是惡作
此還惡作。
此中犯者.謂實得上人法向未近圓人說言我得得波逸底迦.若對非人及顛狂等
幷先犯等而向說者得惡作罪.或爲書印得惡作罪。若苾芻手中執果他有問言仁
獲果耶.意在此果答言得者得惡作罪.意在聖果答言得者得波逸底迦。若對俗人
現神通者得惡作罪.若苾芻尼對大師前現神變者亦得惡作。無犯者.爲顯聖教現
希有事自陳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說無罪。
謗迴衆利物學處第九
佛在王舍城.時實力子爲衆營務三衣破壞.世尊因聽羯磨與衣.時蜜呾羅步弭迦
二人宿世已來與實力子常有怨嫌遂便惱謗諸苾芻衆.因[二]起諍事不忍煩惱制斯
學處。
注:
[一]原刻作我.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鬬亂事.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復苾芻先同心許後作是說諸具夀以僧利物隨親厚處迴與别人者.波逸底迦。
言先同心許者謂己情和同所作事.隨親厚者謂阿遮利耶鄔波馱耶共住門人.利
物者衣也.據緣起說通言利物亦攝於食.與者謂不與衆與餘别人。
此中犯者.不迴不迴想疑波逸底迦.迴作不迴想疑得惡作罪。無犯者.迴及不迴而
作迴想。
輕訶戒學處第十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六衆苾芻半月半月聽波羅底木叉.聞說波羅市迦時
默然而住.聞說僧伽伐尸沙等便生不忍出言輕毁.[一]因波羅底木叉事慢法煩惱制
斯學處。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說.具夀何用說此小隨小學處爲.說是戒時令
諸苾芻心生惡作惱悔懷憂.若作如是輕訶戒者波逸底迦。
言半月者謂半月半月也.說戒經時者謂從四波羅市迦終至七滅諍法.亦是總攝
注:
[一]原刻作因輕毁事心不忍可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諸事及雜碎等所有學處.言何用者是輕訶相.由數犯罪聞說罪時情生不喜遂卽
輕訶.言小隨小者謂下三部.言學處者謂是三學所住之處名爲學處.心生惡作者
於愛非愛應作不作心生悔恨名爲惡作.由惡作故熱惱害心名爲惱悔.情生憂慼
故曰懷憂。
作是訶時便得墮罪.若於[一]十七事尼陀那目得迦處增五[二]增六增十六摩納毘迦處
及於餘經與毘奈耶相應之事而輕訶者皆波逸底迦.若不與此毘奈耶相應經教
而輕訶者得惡作罪。若令苾芻尼等生惡作者.並得惡作。知他實無惡作等事作無
惡作等想疑六句.咸皆有犯。無犯者.據自實心發言陳說。
第二攝頌曰.
種子.輕.惱教. 安牀.草蓐牽. 強住.脫腳牀. 澆艸.應三二。
壞生種學處第十一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有苾芻先是工師爲造寺故遂便斬伐近天神堂形勝
注:
[一]藏本云事及雜事.
[二]藏本缺此二字.
********************
大樹.時樹天神卽於其夜詣世尊所具陳上事.世尊知時安慰神已告諸苾芻汝等
不應斫伐樹木.若營事苾芻須伐樹時去七八日應於樹下作曼荼羅讀誦三啓經.
次應爲作布施咒願又說十不善道是墜落因修十善業獲解脫果.復應告曰此樹
若有天神居者應向餘處今爲僧伽所須或作窣覩波.作此告已方可伐之.若有異
相現者更應爲讚陀那功德毁慳悋業.仍現變怪更不得伐.又六衆苾芻手自誅伐
草木外道俗人見生譏嫌無悲愍心損生住宅.因種子及鬼神村事以譏嫌無悲煩
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自壞種子有情村及令他壞者.波逸底迦。
言種子村者種子之村名種子村.村是聚義。種子不同有其五種.一者根種謂雀頭
香及薑芋等因根生故.二者莖種謂菩提樹及石榴等因莖生故.三者節種謂甘蔗
竹等因節生故.四者開裂種謂桃杏豆等種子開裂芽乃生故.五者異子種謂穀麥
等異類諸子是也.又釋穀麥等亦因開裂方乃生芽是開裂種攝.其異子種者如因
********************
牛角能生荻等或因羊毛而生青稊於牛糞聚生青蓮華從異類生名異子種.或云
子子種從子生故。言有情村者謂是林薄諸有鬼神鳥獸等稟生命者託之而住猶
若人村.言有情者謂諸禽獸蚊[虫*盲]蛇蠍及蜂蟻等.言及令他壞者壞是抝拉拔掘斬
截摧傷之總名也。
若苾芻於諸種子及生草木有種子生草木想或復生疑而以刀爪及持甎石水火
杵木灰汁沸湯或是水生出令乾死或牽柴所損或經行處以足蹋傷.隨以何緣或
自或他故爲損壞者皆得本罪.若不傷者得惡作罪。若於前境别别損壞隨有所損
皆得墮罪.於多方便皆得惡作.若以一方便壞多種者得一惡作得多本罪.若多方
便損一種者翻上應知。於餘學處望境望心論因果罪準此應說。若樹葉新生及皴
朽皮若華已開或萎黄葉或成熟果損落此者皆得惡作.若活根若青葉若生皮華
未開果未熟者皆得本罪。若青苔浮萍等水中搖動咸得惡作.舉出水時便得本罪。
若地甎石有緣苔生蛇蓋菌等而損壞者或竿桁瓶衣生白醭而受用損動者咸得
********************
惡作.令他拂淨者無犯。諸有情村有生命居者隨損得罪.窠未生卵或時[嗀-口+卵]壞除者
無犯.若欲移諸生命者應極詳審勿令傷損.若行動時及有牽曳傾瀉湯水幷灑掃
時無損害心雖損無犯。然諸根種及以果菜應合淨者先作淨已後方食用.淨法有
五種火淨刀淨薦淨鳥淨爪淨.又有五淨墮破淨拔出淨捩斷淨擘破淨非種淨.若
蒲桃瓜果總爲一聚於三四處以火拄之此便爲淨.若刀爪一一皆須别淨.又生種
中但有損者此卽是淨.然於種中有不熟種被蒸煑已食皆非犯。若苾芻自將刀等
而作淨者食時無犯.淨得墮罪。若以火淨有自煑過.然於不淨地中又有內煑並不
應食.使他淨時內煑同自。若涉險途無未近圓者及饑儉世.不淨非犯。
嫌毁芯芻學處第十二
佛在王舍城.時實力子大衆差分臥具幷知食次.時蜜[口*旦]羅步弭迦兄弟二人數行
誹謗.雖知大衆秉法訶責仍猶對面輕毁.又作方便譏剌之言.[一]由輕毁事輕毁煩惱
制斯學處。
注:
[一]原刻作由謗讟事瞋恨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復苾芻嫌毁輕賤苾芻者.波逸底迦。
言嫌毁者謂毁謗他.或時對面或在私屏。
此中對面生過者若有苾芻被衆差已輒於其人爲嫌毁者.應作白二訶責.旣得法
已於彼十二種人被衆差者若對若背爲嫌毁者咸得墮罪.若衆未作訶責法時爲
輕毁者但得惡作。若於惡人作惡人想爲嫌毁者無犯.若惡人作非惡人想疑對面
嫌毁者得突色訖里多罪.若於善人作善人想疑嫌毁者得波逸底迦.善人惡人想
者無犯。若託傍生而興譏謗.或對不解方言者有人無人想或復翻此.或所對境無
清淨苾芻者.皆惡作罪。
違惱言教學處第十三
佛在憍閃毘國瞿師羅園.時闡陀苾芻旣犯罪已諸苾芻勸令改悔.便說異言惱亂
於衆.苾芻應正教誨作白二羯磨訶責.若默而惱者亦秉法訶責.雖得衆法仍不改
者若語若默或兩俱爲.由違惱事[一]輕毁煩惱制斯學處。
注:
[一]原刻作瞋恚煩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若復苾芻違惱言教者.波逸底迦。
言違惱言教者謂諸苾芻如法教時此是應作此不應作.旣聞語已遂便違教出不
忍言或時默然而不應答.如有苾芻問苾芻言爾見如是相貌苾芻及俗男女不.便
作惱心而答之曰如此之人我不曾見但見兩腳從此而去.或時默惱.皆得墮罪。
如是乃至片有惱心詭誑異說或時默然.若對僧伽及清淨苾芻違惱教時咸得墮
罪.或他問時先語後默者得惡作罪。若於僧伽及尊重類稱理之教垢心違惱亦得
墮罪.非稱理教作違惱言得惡作罪.僧伽教勑遣作此事爲彼事者亦得墮罪。於稱
理教稱理想疑違皆墮罪.不稱理教作稱理想疑得惡作.若稱理教作不稱理想雖
違無犯。若對不解語人而違惱者亦惡作罪.若違惱賊教者得惡作罪.如賊遣苾芻
於阿蘭若爲我作食.佛言應可爲辦若不能者移處去.若住者得惡作。有教須違謂
非理虚誑所有言說.有教須爲捨受謂彼非理帶瞋而言.有教應反開悟謂非理不
瞋言.有教當如說行謂有犯令悔言.有教須順從[一]謂令持戒言。若差知衆事以垢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心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皆得墮罪.若無垢心得惡作罪。若口雖不語身惱他時遣
去不去不遣去而去.喚來不來不喚而來.有垢心無垢心並同前墮罪及以惡作。不
犯者.若苾芻見有獵人逐麞鹿等從邊走過.彼來問時應作是語時寒可應向火毒
熱可飲冷水.若問不休應自看指甲而報彼云諾佉鉢奢弭.或看太虚而報彼云納
婆鉢奢弭.或於四方周徧觀已作如是念一切諸行皆無有我亦無有情然後報云
我實不見有一有情.此皆無犯。若口有病含藥不言無犯。
[一]不舉敷具學處第十四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在空露地安僧臥具棄而出去.是時世尊見天
欲雨手自舉置.因臥具事[二]由輕心不取舉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露地處安僧敷具及諸牀座.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除
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僧伽者有六種僧伽.一四人僧伽二過此僧伽三現前僧伽四四方僧伽五主僧
注:
[一]藏本卷九.
[二]原刻作由輕慢心制斯學處.今依麗刻改.藏本但云由輕心煩惱.
********************
伽六客僧伽.此中僧伽謂四方僧伽。言敷具者謂牀座被褥枕囊小褥等.言牀座者
謂除非法高大牀座.此非苾芻所應受用.若坐臥者得惡作罪.若俗人舍爲愍施主
坐臥無犯。牀有多種謂鏇腳小牀踞坐繩牀眠臥繩牀.褥謂臥褥長四肘闊二肘四
邊縫合貯以毛絮.毛謂羊毛絮謂木綿荻苕劫貝蒲臺雜絮幷故破物或糞掃衣.以
如是物內在褥中拍令平正於中横豎以線交絡勿使綿絮聚在一邊.或扦毛爲褥
復安表裏.被謂臥物.枕謂偃枕.因諸苾芻食不消故世尊由此開許枕囊.言小褥者
卽坐褥也。空露處者無蔭庇處.言不囑授者若有苾芻應囑授安敷具處.若無苾芻
應告求寂.此若無者囑近施主.無施主者應觀四方密藏戶鑰方隨意去.若於路中
逢苾芻者應須指的告戶鑰處。言囑授者有其五事告彼人曰.具夀此是住房.此房
可觀察.此是敷具應可掌持.此是戶鑰。有五種人不堪囑授.謂無慚愧有讎隙年衰
老身帶病及未圓人。言餘緣者謂是命難及淨行難.
此中犯者.謂於露地置僧敷具或爲他緣或輕慢心或由忘念捨之而去.乃至未過
********************
勢分得惡作罪.若過四十九尋便得墮罪。若初去時忘中路方憶者.應心念口言如
此之事我更不爲.凡是不應作事慢心而爲得惡作罪者犯時皆須心念口言作如
是說如此之事我更不爲.又念寺中同梵行者見我出行亦應爲舉.若於路中見苾
芻來應慇懃囑請。若苾芻路中許他爲舉來至寺內初夜不舉乃至明相出不損而
舉得惡作罪.若損而舉者便得墮罪.損壞有二一風壞謂風吹令卷二雨壞若表裏
濕徹.此據憶而不舉.若忘念者但得惡作。若諸敷具是不淨物謂駝牛鹿毛間雜羊
毛經緯相兼.或木牀過佛八指或寶莊物.或先犯等人及苾芻尼物.或非寺內謂在
餘沙門婆羅門處.設居寺內或是己物或别人物若不舉者咸得惡作。於一牀座二
人共坐在後起者應舉.同時而起小者應舉.若同夏者應共舉之。境想六句.初重次
輕.後二無犯。
用僧敷具所有行法今次當說。若諸敷具與毒物相雜或脂油等之所霑污不應受
用.若不能防護無儭物者不應與敷具.於諸敷具有水火等八難事至及猛獸等緣
********************
咸須囑授而去.若難緣近者棄去無犯。若有雕彩雜色粧畫敷褥僧伽應畜别人不
應畜.若有施主設供之時遣令坐者愍施主故暫坐非犯.凡彩畫物若無儭替不應
坐臥.若多損壞坐亦無犯。但是僧伽被褥衣服不應在空露處披臥.或冒雨住或出
外遊行亦不應急走.及浣染衣幷熏鉢等諸餘作務.不往大小行室不向食廚.不應
露體輙便披著.應加儭替徐徐受用。於五處存意勿使損傷.或牽或推或烟或塵或
垢。凡是僧伽所有衣服不將餘物而儭替者不合受用.其所替物或兩重或多重亦
非踈破.若有不淨霑污尋卽應洗。苾芻癩病應住下房與下敷具.不能自濟給供侍
人。若用僧伽敷具有損壞者不應默然捨不料理.有破穿處應須縫補.若斷壞者應
爲連接.若不堪修補者用充燈炷或爲拂帚.或斬爲泥及和牛糞用塗牆壁或填孔
隙念施福增。門人弟子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應觀師主臥具拂拭
曬曝.若不爲者咸得惡作.若無門徒自須料理。有賊等怖僧伽衣物不應輕棄.堪受
用物應持將去持者自用.若後怖除應還本處。敷臥具處先灑次掃.令其淨潔.復以
********************
故衣更須拂拭.先安席已方置氈褥.氍毹等物應用敷坐及敷經行.應數補洗.爲護
經行物故修定苾芻其足三日一度塗油。少年苾芻染衣之時坐衆枮座.老者來至
不應令起.恐廢事故。又衆食處他人先至已坐受食不應令起.下至請鹽及取草葉
卽名受食.亦復不應非其坐次輙便受食.若客創至不應準其大小令主人起而論
次第。若於坐處起經行時應以僧脚崎或將偃帶而記其處。僧伽所有編織坐牀求
寂不應輙坐.以物覆者聽.若善用心無覆應坐。凡聽法時苾芻尼來編織座牀亦不
令坐.若離欲者夜聽法時應與令坐。諸苾芻夜聽法時不應與尼及俗人求寂同一
氈席相近而坐.授學之人亦不同座.有難緣者非犯。無夏苾芻不應共三夏者同座
而坐.一夏者不與四夏者同座.若二夏已去共大三夏者皆得同座。若白衣舍處所
迮時雖鄔波馱耶同座非犯.於一牀上乃至三人亦聽同坐。若大木枮聽二人同坐.
小方座者但一人坐。在道路行借得敷具咸應均分理無獨用.若多得者别别與之。
若一被者隨彼眠人普皆通覆。施主被帔意爲多人不應獨披經行.若是私衣披行
********************
無犯。不應一牀二人同臥.有慚愧者無犯。若在行途得大牀大帔.中間衣隔同臥非
犯。不重壘木枮而坐.若有施主以衣物布地延請法衆願爲蹈者.苾芻應生愍念起
無常想蹈之無犯。爲令外道生信敬故.若有施主爲請衆僧須席褥時衆物應借.若
自送來者善.若不爾者應鳴楗稚令門徒等更相率勵往彼取之。若施主自有私緣
借褥席者亦應與之.令一苾芻隨去守護.應在一邊自爲念誦.若事了後應令送歸.
有油膩污應澡豆洗.不淨污者應用土洗。在空露處聽法之時若天雨者不應棄座
而去.同坐之人應共收舉。師子座上以寶莊嚴或俗人衣持用敷設.作無常想應坐
非犯。於蘭若中信心施主爲苾芻故造立寺舍.若須敷具應暫與之.若持送時遇天
雨者應安樹下以故衣覆.設會旣了不肯還者應強奪取勿令散失。若於露處安贍
部光像.若逢天雨無未圓人作大師心宜應擎入。若軌範師或親教師或晝日林中
靜心住處.若有坐枮應爲持返。若師自灑掃或縫衣時.應前白言尊勿自勞我當代
作.若師自求福樂爲先首或衆差遣作縫衣人不代無過。若苾芻習誦經時應離聞
********************
處温理舊業.勿惱傍人。若斷惑習定者旣受教法隨於一處靜意而思.若有俗人來
請食者應鳴楗稚知時早去.隨自門徒應須檢察.衆首上座問客苾芻同去食不所
有房門並牢閉不。苾芻無事不應斷食.若輙斷者得惡作罪。若將衆僧座物往食處
者可置牆邊或安樹下令人守護.事了持歸。俗人借座送至寺中不相報知遂捨去
寺.苾芻若見應卽內之.若不能者報授事人。或時露處多曬敷具.難緣若來應鳴楗
稚衆共收舉。苾芻若見火燒寺時先出自己所有衣鉢.其次當出常住資財.令無力
人一處看守.其火若盛不應輙入.大水來漂亦應準此。由失自財交有廢闕.設損衆
物不同斯苦.如上所制違不行者並得惡作。
不舉草敷具學處第十五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南方有二苾芻來至寺中敷草臥具.去不收舉致損房
舍.[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於僧房內若草若葉自敷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若有苾芻不囑授.
注:
[一]原刻作由敷具事不敬煩惱制斯學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僧房者謂四方僧伽房舍.下皆同此.若是私處但得惡作。言房舍者於四威儀得
爲受用.言敷具者若草若葉而作敷具.去時者謂離勢分.勢分多少如上已明.又不
囑授者謂有苾芻應須囑授。然諸苾芻受他囑授卽應存心爲作其事.不依言者得
惡作罪。
若於寺中有草敷具是常所敷.主人遮時卽不須卻。境想如前。然此草敷有二種壞.
一風所吹二蟲蟻食.亦如上說。若白衣舍當須問主.依他所說或去或留.若違言者
得惡作罪。阿蘭若處舉起方行.不舉動時得惡作罪。若染衣時於草上曬.問主同前。
若經行時將草布地.不可日日常爲收舉.然於去時總須縛束挂樹當行。於大會處
草薦坐時且應收舉置之一畔.若會了後應卽除棄。牛糞土屑洗手所須.安瓦器中
勿令損壞。
牽他出僧房學處第十六
********************
佛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由瞋忿故於四方僧住處夜牽門徒令出.
因卧具事及[一]攝養煩惱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瞋恚不喜於僧住處牽苾芻出或令他牽出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言餘緣者舍欲崩倒牽出病人者無犯。若有苾芻是鬬諍者先無諍事能令諍生.現
有諍事令轉增長.戒見軌式多有虧損.如此之人瞋而曳出.若無善心亦得惡作。
此中犯者.或爲資財或念讐隙.或因利養而生嫉妬.或由毁謗師主門徒及餘知識.
生瞋恨故若自牽若使人牽出住處時咸得本罪.若曳衣鉢得惡作罪.若以書印等
令他牽出者得突色訖里多。若尼住處授學人處或先犯人或非人等所住之處.或
自私房或求寂住處或於空處或外道處.於斯等處曳出清淨苾芻得惡作罪。在僧
伽處作僧伽想境想六句.二犯墮罪.四皆惡作。無過苾芻作無過想亦有六句.初重
次輕.後二無犯。若破戒人大衆應共驅出.若恐鬬諍者應爲恐愶持其衣鉢方便令
出.若倚門若抱柱咸應斫去幷推出之.若事殄息所斫截處僧應修補。若於門徒或
注:
[一]勘藏本此卽攝取煩惱.
********************
於餘人爲訶責心冀其懲息牽出房時無犯.然不應令出其住處.應以五事訶責門
徒.謂不共語不共受用不受承事遮善品捨依止。有五過失應訶責.無信心有懈怠
出麤言親惡友不恭敬.若不應訶而訶應訶不訶得惡作罪。若無破戒罪但難共語
者應爲曳韁法而折伏之.應遣智人就彼開諫令其息惡而來懺謝.捨前五事應忍
恕之.不應恕而恕應恕不恕皆得惡作罪。若已近圓人不行恭敬不堪教誨者應與
六物驅令出去.若是求寂與上下二衣亦驅令去。若於住處龍蛇忽至.應可彈指而
語之曰賢首汝應遠去勿惱苾芻.若告已不去者應持輭物而[(冞-米+八)/(絹-口+厶)]去之.勿以毛繩等
繫勿令傷損.於草叢處安詳解放.待入穴已然後捨去。若棄蚤蝨等不可隨宜輙便
棄地.應於故布帛上觀時冷熱而安置之.此若無者應安壁隙柱孔任其自活.如前
所制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
********************
猜你喜欢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三卷·法宝 卷第六十三·德清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玄奘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九·澄观 卷四十九·道世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六·吹万广真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佚名 第五品 六处品·佚名 俱舍论记 第九卷·普光 广求皇明禅师语录塔铭备续传灯小札·箬庵通问 佛说箭喻经·佚名 大感动品第一·佚名 卷第十五·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