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說覺分決擇.補特伽羅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由根等差别 建立五唯二. 假設五應知. 三事成圓滿。
論曰.當知由根等差别故建立五種唯二.如經中說由緣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
緣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緣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緣唯二行故唯二補特伽羅
可知.行者謂修所引習氣。
又假設補特伽羅應知由五種因.一由種姓故謂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謂聲聞
乘等.三由學故謂學無學.四由得故謂住四果及三向.五由過失功德故謂有障無
********************
障具縛不具縛.
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謂得滅定.三果滿謂阿羅漢。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決擇.果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三因故斷常. 三果三因記。
論曰.由證轉依故諸煩惱不起.當知轉依說名爲斷。
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若已永害
煩惱種子卽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故。
又三因緣故斷是常性.一無戲論故現見戲論是無常性.二清淨真如之所顯故猶
如真金調柔之性.三煩惱不生性前後無别故。
又三種果由三因故如來記别.一證淨記别謂預流果.由得見道四證淨故.二喜處
記别謂一來果.將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隨念記别謂不還果.已得根本定現見
********************
諸天衆與梵衆等共興言論隨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圓滿故。
如是已說果事決擇.功德決擇今當說.頌曰.
建立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别無邊 治所治障故.
論曰.當知由十七種增上力故建立功德。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謂四無量。二由六障
淨增上故.謂解脫勝處遍處.此中解脫爲方便由餘故成滿.六障淨者.一變化障清
淨由前二解脫.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由第三解脫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三
往還障清淨由第四解脫.四引無諍等聖功德障清淨由第五解脫.五諸漏及有障
清淨由第六第七解脫.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當知由第八解脫。三由知時往增上
故.謂無諍功德。四由觀察所知增上故.謂願智。五由言教增上故.謂無礙[一]解.六由六
處善巧增上故.謂六神通.六處善巧者.一引攝善巧二審聽語言善巧由此善巧以
彼語言論難折伏爲說正法.三欲解隨眠善巧四來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脫善巧。七
注:
[一]原刻下衍脫字.今依麗刻删.
********************
由他信增上故.謂諸相好。八由三障清淨增上故.謂四種遍清淨.三障者謂所依障
所緣障心智障。九由一切問記增上故.謂諸力。十由摧伏一切他論增上故.謂諸無
畏。十一由於所攝衆無徧黨增上故.謂諸不護。十二由能攝化徒衆增上故.謂諸念
住。十三由於一切時顯現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謂永拔習氣。十四由於所應化不
過時增上故.謂無忘失法。十五由日夜六反觀察世間增上故.謂大悲。十六由超過
聲聞獨覺增上故.謂諸不共佛法。十七由成諸如來所作事增上故.謂一切種妙智。
又此諸功德對治所治障差别故.當知無邊差别.
復次頌曰.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特。
論曰.彼諸功德若所對治若能對治皆應思惟。云何思惟.所謂若義若樂若苦若作
意若安住若艱難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此中思惟義者謂慧到彼岸義所攝諸句
********************
有五種所爲義.一爲於說者起恭敬義.二爲攝衆義.三爲於言教起尊重義.四爲敘
述事義.五爲於真實義教起多所作義。又一切法有三種義.謂能增益義所增益義
及法性義.如色有三種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處應知。復有三輪
理趣義宣說諸法.謂依世俗諦理趣宣說作者宣說作具宣說作業.如施者施行受
施物者.謂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處應知。復有四種理趣言教
義.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無異理趣言教.四無作用理趣言教。此中
差别理趣者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性差别。建立理趣者謂五種建立.一趣入建立二
教授建立三學建立四證得建立五過失功德建立。無異理趣者有六種.一有非有
無異謂色與色空性如是一切處應知.二更互無異謂諸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處
應知.三世無異謂於前際觀中後際如是一切處應知.四補特伽羅無異謂諸有情
展轉相望.五障治無異謂常無常乃至流轉寂滅.六文字無異謂名身等。無作用理
********************
趣者謂三輪清淨.隨於諸處無有作者真實可得無有作具亦無作業.無有補特伽
羅能說無法可說.無補特伽羅能學無法可學.無補特伽羅能證無法可證.無補特
伽羅能住過失及與功德亦無所住無取無法.如是一切。復有二種無量義.一發起
問論無量.二迴向無所得無量。又爲對治三種處所故說不應住色義乃至不應住
一切法義.三種處所者一執著處所二隨轉處所三戲論慧行處所。復有三種無相
義.一無體無相二非彼體無相三不顯現無相.如無相如是無性無自體不生不滅
無所執著無所爲作無所攝受應知亦爾.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事有所得二有所
得有所得三無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執著爲作戲論取見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自體有所得二不遠離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復有三種
無所得義.一自體無所得二遠離無所得三推析無所得.如無所得如是空無執著
無爲作無戲論無取無見無計執應知亦爾。復有三種無所得義.一有性無所得二
********************
彼體無所得三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椎求諸法不見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
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又復經言無所得相應故者若
無所得彼相應耶.應作四句.或無所得非相應者謂如有一於廣大事都無所得.或
有相應非無所得者謂由世間道修諸善法.或無所得亦相應者謂由出世間道修
諸善法.或非無所得亦非相應者謂染汙及無記法現在前。復有五種不正取義.謂
補特伽羅不正取法不正取變異不正取損減不正取差别不正取。復有四種言教
義.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復有二種所對治義.
一解脫門所對治謂分别相願.二到彼岸所對治謂慳恡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
復有二種空所對治義.謂十六種邪想現行及十四種[一]相縛。復有二種到彼岸行義.
謂世間有所得行及出世間無所得行.又復世間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實.如相
似如是有毒有障無方便應知亦爾.當知出世間到彼岸行與此相違。復次若略說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慧到彼岸自體義當知由三種相.一所依相二所緣相三行相.所依相者謂菩提心.
所緣相者謂色等法.行相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行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
如癰等行.出世間行者謂無所得相應行。復有三種波羅蜜多善積集修義.一以一
切智性相應作意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以諸波羅蜜多
安住實際.三於實際而不作證。復次如說此心不可思議故者何因緣故不可思議.
謂由此所依由此所緣令心安住此俱無性故.若是無性卽是清淨亦不可思議.此
不可思議若有性若無性及與彼心若是異性若不異性故。又復一切戲論行相三
因緣故令心流轉.一由親近故.二由所緣故.三由建立故.親近故者謂得報時執持
所依.所緣故者謂領受種種境界及起作種種加行.建立故者謂無始時來妄想熏
習。復有四種分别義.一有分别二無分别三二分别四不二分别。復有四種無分别
義.一愚癡無分别二非情無分别三無作用無分别四法性無分别。復有二種言教
********************
義.謂世俗言教勝義言教.世俗言教者謂差别建立二種理趣.勝義言教者謂無異
無作用二種理趣。復次於勝義諦中不可宣說.於言說中當知有三種相.一相相二
雜染相三清淨相。又由三種遍知相現觀諸法.三種相者一假立二了别三彼唯量。
諸菩薩等以何爲樂.謂衆生攝益爲樂。以何爲苦.謂衆生損惱爲苦。以何爲作意.謂
思惟一切衆生利益事爲作意。以何爲住.謂以無所分别爲住。[一]復次菩薩摩訶薩有
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應當了知.一者於違越法式衆生若罰若捨是諸菩薩
艱難之事.二者方便現行苦逼惱事防護自心令不起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三
者無量衆生現前求索現在所有非法財物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四者菩薩唯有一
身無量衆生諸所作事同時現前請爲助伴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五者處放逸處若
處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調順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衆生
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七者愚鈍諂詐剛強衆生若爲說法若
注:
[一]艱難見瑜伽卷四十八.
********************
復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爲利衆生而不應捨是諸菩
薩艱難之事.九者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多分失念命終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者未
證增上清淨意樂他來求索最極第一所珍愛事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一者種種
意見種種樂欲衆生現前若教示若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二者常行最極不
放逸行而不盡斷一切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艱難之事或
應觀其輕重如其所應建立方便.或應簡擇補特伽羅.或應勵力攝受隨因緣轉若
發正願.或復制心令不縱逸.或應住心猛利觀察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
生放捨.或應發起熾然精進.或復思惟善權方便.如是正對治善巧菩薩摩訶薩雖
遇如是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怖自正能免。[一]復次有五種真實菩薩相由成就
此故入菩薩數.云何爲五.謂哀愍衆生.常說愛語.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
深義節。哀愍者有二種性.一者樂欲二者正行.言樂欲者所謂菩薩於諸衆生起利
注:
[一]五相見瑜伽卷四十七.
********************
益意及安樂意.言正行者謂諸菩薩於衆生所如其欲樂隨力隨能以身語業而行
攝化.是名哀愍。愛語者歡喜慰喻宣布恩德.是名菩薩於諸衆生常說愛語。所作勇
決者謂威猛無怯成就勝力.是名菩薩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者若諸菩薩行廣大施
行無染施.是名菩薩舒手惠施。若諸菩薩善能發起四無礙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薩
能善剖析甚深義節自體。復有五種殊特五種非殊特菩薩相.如前攝淨義品中說。
又於功德事中依止大乘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種姓.如來說. 多佛.與一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論曰種姓差别.大乘言教是如來說.於一時間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種
十種六種六種道理應知。
問云何[一]種姓差别五種道理。答.謂一切界差别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
喻不應理故.異類譬喻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云何一切界差
注:
[一]種姓義見瑜伽卷六十七.
********************
别可得故.謂佛所說諸有情界有種種非一有情界.有下劣勝妙有情界.有聲聞乘
等般涅槃種姓有情界.有不般涅槃種姓有情界。云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謂不可
說由此道理亦應得有無根有情.何以故.以無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云何同類
譬喻不應理故.謂不應言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種類可轉.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
趣性可轉.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亦應可轉.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
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種種姓更互相違故.彼若無
有諸界姓者彼應畢竟不可迴轉.是故同類譬喻不應道理。云何異類譬喻不應理
故.謂不可說如於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種姓後便無有或
先無後有.如是般涅槃法種姓亦應先有後無先無後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順解脫
分應空無果.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云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謂不
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於餘生中復可轉爲般涅槃法.何以故.無般涅槃種
********************
姓法故.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於此生都未
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云何後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姓有情。
問云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答.由十種因故.一先不記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
多有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
言是餘所說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七無第三乘過
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緣此爲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
惱故.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
問云何應知[一]於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答.由六因故.一無量有情同於一時發
大覺願現可得故.二無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資糧現可得故.三更相障礙不應理
故.四菩提資糧同時圓滿俱出世間應道理故.五次第出現不應理故.六畢竟不成
不應理故。
注:
[一]多佛義見瑜伽卷三十八.
********************
問何故如來宣說一乘。答.由六因故.一卽彼諸法約無差别相說故.二約無分别行
相說故.三衆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脫平等故謂差别求者有事虚妄分别
煩惱對治所緣法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
復次頌曰.
諸佛妙功能 彼果土清淨 解脫與法身 等不思無上。
論曰.一切如來於一切所作事功能平等.又彼功能果佛國土清淨解脫身及法身
一切諸佛皆平等皆不可思議皆無有上應知。
復次頌曰.
雖不用加行 先願力所引 依無爲發起 所作無二相。
論曰.依止無爲法身雖無加行功用.由本願力之所引故任運發起一切如來所作
佛事.譬如行者從滅定起。又此所起佛事當知是無盡相.非生死相亦非涅槃相。
********************
[一]云何素怛[口*覽]藏.云何毗奈耶藏.云何摩怛履迦藏。頌曰.
宣說諸事法. 别解脫分别. 諸法相十一. 是經律本藏。
論曰.諸佛世尊唯依攝事顯了諸法是名素怛[口*覽]藏。問.何等名攝事。答.謂四事.九事.
二十九事。何等四事.謂聞事.歸趣事.學事.菩提事。九種事者.一假立有情事.二彼所
受用事.三彼生起事.四彼生已住事.五彼染汙清淨事.六彼種種差别事.七能說者
事.八所說法事.九衆會事。二十九種事者.謂於遍攝九事經中依雜染品說有四事.
一攝諸行事.二卽於此中次第轉事.三卽於此中立衆生想後轉因事.四卽於此中
建立法想後轉因事.又依清淨品說有二十五事.一於所緣境安住事.二卽於此中
劬勞事.三心安住事.四現法樂住事.五出一切苦所緣方便事.六彼遍知事.此有三
種謂顛倒依處遍知故依有情想於外有情邪行依處遍知故內離增上慢依處遍
知故.七修依處事.八作證事.九修習事.十彼堅固事.十一彼行相事.十二彼所緣事.
注:
[一]三藏義見瑜伽卷七十八引解深密經文.
********************
十三觀斷未斷善巧事.十四彼散亂事.十五彼不散亂事.十六不散亂依處事.十七
修習無倦方便不遠離事.十八修習勝利事.十九彼堅固事.二十攝賢聖[一]品事.二十
一攝賢聖品所遠離事.二十二真實通達事.二十三證涅槃事.二十四於善說法律
中所得世間正見超過一切外正見事.二十五不修習此退減事.此由於善說法律
中不修習故名爲退減不由邪見過失故。復次佛世尊爲諸聲聞及諸菩薩說别解
脫及廣分别别解脫相應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種相略攝菩薩别解脫應知.
一者宣說受持軌則.二者宣說波羅闍已迦處事.三者宣說毁犯處事.四者宣說毁
犯體性.五者宣說無犯體性.六者宣說出所毁犯.七者宣說捨律儀事。復次佛世尊
以十一種相顯了分别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藏。云何名爲十一種相.一世俗諦
相.二勝義諦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四此行相.五此自體相.六得此果相.七此領受
顯了相.八此障礙法相.九此隨順法相.十此過患相.十一此稱讚相。世俗相者.當知
注:
[一]原刻作行.今依麗刻改.
********************
宣說補特伽羅.宣說遍計所執自性.宣說諸法作用業具等相。勝義相者.當知宣說
七種真如相。菩提分法所緣相者.當知宣說一切種所知事。此行相者當知宣說八
觀察行.何等爲八.一觀察諦行.二觀察建立行.三觀察過失行.四觀察功德行.五觀
察理趣行.六觀察流轉行.七觀察道理行.八觀察廣略行。諦者謂真如.建立者謂若
建立補特伽羅若建立遍計所執自性若建立一向分别反問置記論若建立隱密
顯了記論.過失者謂佛所說諸雜染法非一種種差别過失.功德者如佛所說諸清
淨法非一種種差别勝利.理趣者有六種理趣如攝事品已說.流轉者謂三世三有
爲相及與四緣。道理者謂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
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行生起及隨顯說是名觀待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諸法
若證得若成滿若彼已生能起業用是名作用道理.若由諸因諸緣故所立所說所
標舉義得成立得正解是名證成道理。此復略有二種.一清淨.二不清淨。清淨者由
********************
五種相.不清淨者由七種相。五種清淨相者.一現量所得相.二依止現量所得相.三
引自類譬喻相.四成就相.五善清淨言教相。此中一切行無常性一切行苦性一切
法無我性是諸世間現量所得如是等類是名現量所得相.若一切行刹那性後世
有性淨不淨業不失壞性此依麤無常現量所得依有情種種差别業現量所得及
依苦樂有情淨不淨業現量所得.由此現量所得故比類所不現見法是名依止現
量所得相.若於內外諸行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生滅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
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於外事中引一切世間共知共得興
盛衰壞相如是等類是名引自類譬喻相.卽現量所得相及引自類譬喻相此二於
所成立一向決定故當知卽名成就相.若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說如言涅槃寂靜
如是等類是名善清淨言教相。此中有五種相能表真實一切智者.何等爲五.一者
若有出現世間一切智者正實聲名流布世界.二者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三者成就
********************
十力斷諸有情所有疑網.四者自稱具足四無所畏不爲一切他論難屈又能摧伏
一切外論.五者於其法律八支聖道及四沙門果等可得.如是出現故妙相故斷疑
故立破故道果故由此五相表是真實一切智者。如是於證成道理中由現量故比
量故譬喻故成就故至教量故此由五相名爲清淨。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
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三一切同類所得相.四一切異類所得相.五引異類譬
喻相.六不成就相.七不清淨言教相.若一切法意識所識性是名一切同類所得相.
若相貌若自體若業若法若因若果等同異之相或隨一分更互同異之相是名餘
分同異類所得相.或決定更亙異相是名一切異類所得相.若幷譬喻有餘分同類
所得相及有一切異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說名不成就相.若幷
譬喻有餘分異類所得相及有一切同類所得相由此相於所成立義不決定故亦
名不成就相.由不成就故名不清淨道理觀此觀不清淨故不應修習.不清淨言教
********************
相者謂諸言教自性不清淨應知。法爾道理者.謂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
安住無變是名法爾道理。略廣者.謂先說一句法後後以無量句展轉分别顯了究
竟。此自體相者.所謂能取若行若緣菩提分法四念住等是名此自體相。得此果相
者.謂若世間出世間煩惱斷果及所引發世間出世間功德是名得此果相。此領受
顯了相者.謂由解脫智故卽領受此所得果相及廣爲他顯說其相是名此領受顯
了相。此障礙法相者.謂若修菩提分法時能爲障礙染汙之法是名此障礙法相。此
隨順法相者.謂卽於此菩提分法能爲隨順多所作法是名此隨順法相。此過患相
者.謂能障礙所有過失是名此過患相。此稱讚相者.謂隨順法所有功德是名此稱
讚相。隨所有處諸佛世尊以如是等十一種相顯了分别開示諸法.是名摩怛履迦。
復次頌曰.
諸相.與斷滅. 無失壞方便. 彼二果.差别. 是諸經略義。
********************
論曰.當知諸經義略說有五種.一相二斷滅三無失壞方便四彼二果五相等差别.
此五略說如善生經。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種事俱爲美妙者是美妙相.斷滅有二
種謂欲取斷滅及依事取斷滅者此言兼顯二種無失壞方便.二種無失壞方便者
謂若落鬚髮乃至趣於非家若盡諸漏乃至覺受我生已盡乃至廣說.彼二果者謂
無失壞方便果寂靜性.差别者謂五種寂靜差别.一諸纏寂靜二世間離欲寂靜三
順下分寂靜四順上分寂靜五依事寂靜。爲顯此故於彼經中說伽他曰.諸苾芻美
妙寂靜離欲漏離欲離繫縛無執受涅槃任持最後身摧伏魔所使。
[一]復次頌曰
略說瑜伽道 緣所聞正法. 奢摩他.與觀. 依影像.成就。
論曰.若略說瑜伽道.當知多聞所攝.正法爲境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自體.依止影
像及依止事成就。如薄伽梵說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謂持任明
注:
[一]五地見集諭卷六.疑是阿毗達磨經義.故今結歸之也.
********************
鏡及與轉依.當知聞正法是持.所緣是任.止觀是明.影像是鏡.事成就是轉依。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欧阳竟无 成唯識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与陈静涛居士书(三十通)·太虚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十卷·慧远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佚名 救世觉人之佛法·太虚 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佚名 那先比丘经卷下·佚名 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太虚 卷八十七·佚名 菩萨戒本疏卷上·义寂 卷第二十六(第四诵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