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應思擇一切有爲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爲有諸法決定俱生。有定俱生。謂一切法

  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爲.無爲無生.此中不說。今先辯色

  決定俱生.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餘根。

  論曰.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爲顯更無細於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

  不減。云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

  或[二]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爲第[三]九.有餘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

  注:

  [一]陳本卷第三.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身根九事句.梵本文略.

  [三]三本次牒頌文十事有餘根句.

  ********************

  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相望處各别故.於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增九十

  十一.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受大種因起。四大種不相離生於諸聚中.堅濕煖

  動.云何隨一可得非餘。於彼聚中勢用增者明了可得.餘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

  觸.如嘗鹽味與麨合味。云何於彼知亦有餘。由有攝熟長持業故。有說遇緣堅等便

  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極冷故有煖相起.雖不相離而冷用增.如受及聲用有勝

  劣。有餘師說.於此聚中餘有種子未有體相.故契經說.於木聚中有種種界.界謂種

  子。如何風中知有顯色。此義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現可取故.香與顯色不相離

  故。前說色界香味並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準知.故不别

  說。此中言事爲依體說.爲依處說。若爾何過。二俱有過.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爲太

  少.由諸微聚必有形色.有多極微共積集故.重性輕性定隨有一.滑性澀性隨一亦

  然.或處有冷有饑有渴.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爲太多.由四大

  ********************

  種觸處攝故應說四等.是則所言有太多失。二俱無過.應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

  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

  大種故。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别故。何用分别如是語爲.語隨欲生.義

  應思擇。如是已辯色定俱生.餘定俱生今次當辯.頌曰.

  心心所必俱. 諸行相.[一]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餘則不起.諸行卽是一切有爲.謂色心心所心

  不相應行.前必俱言流至於此.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爲四相俱起.言或得者.

  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餘法不然.是故言或。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何等爲五.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

  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卽說此爲彼法地.大法地故.名

  注:

  [一]三本此二字屬下句.

  ********************

  爲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恆於一切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刹那和合遍有。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非有差

  别故。想.謂於境取差别相。思.謂能令心有造作。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欲.謂

  希求所作事業。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勝解.

  謂能於境印可。三摩地.謂心一境性。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别尚難.况一

  刹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别尚難了知.况無色法唯覺慧取。如是

  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恆於

  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淨.有說於諦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

  ********************

  爲信。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復何名修。謂此於善專注爲性.餘部經中有

  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

  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爲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復如何

  說此爲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於餘亦見有是說

  耶。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瞋及瞋因緣名瞋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

  藴.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

  性無警覺性說名爲捨。如何可說於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捨二相應

  起。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可了知。有雖難了.由審推度而復可知.此最難

  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覺.於餘則無.二旣懸殊.有何乖反。若爾不應同緣一

  境.或應一切皆互相應。如是種類所餘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於此中應知亦

  爾。慚愧二種.如後當釋。二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慧爲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

  ********************

  中.不重說爲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謂令心勇悍爲性。如是已說大善地

  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恆於染

  汙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一]恆唯染。

  論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卽是無明.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

  治法。怠. 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不信者.謂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

  對治。惛.謂惛沉.對法中說.云何惛沉.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

  惛沉性心惛沉性.是名惛沉。此是心所.如何名身。如身受言.故亦無失。掉.謂掉舉.令

  心不靜。唯有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豈不根本阿毗達磨中說有十種大煩惱地

  法.又於彼論不說惛沉.何者爲十.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

  勝解.掉舉放逸。天愛.汝今但知言至.不閑意旨。意旨者何。謂失念心亂不正知非理

  注:

  [一]陳本藏本此三字屬下句.

  ********************

  作意邪勝解.已說彼在大地法中.不應重立爲大煩惱地法.如無癡善根慧爲體故

  非大善地法.彼亦應爾.卽染汙念名爲失念.染汙等持名爲心亂.諸染汙慧名不正

  知.染汙作意勝解名爲非理作意及邪勝解.故說若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耶.應

  作四句.第一句謂受想思觸欲.第二句謂不信懈怠無明掉舉放逸.第三句謂如前

  說念等五法.第四句謂除前相。有執邪等持非卽是心亂.彼作四句與此不同。又許

  惛沉通與一切煩惱相應.不許說在大煩惱地法.於誰有過。有作是言應說在此.而

  不說者順等持故.彼謂諸有惽沉行者速發等持非掉舉行。誰惽沉行非掉舉行.誰

  掉舉行非惽沉行.此二未嘗不俱行故。雖爾應知隨增說行。雖知說行隨用偏增.而

  依有體建立地法.故此地法唯六義成。此唯遍染心俱起.非餘故。如是已說大煩惱

  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恆於

  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

  當辯。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

  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汙心俱。彼法是何。頌曰.

  [一]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論曰.如是類法.唯修所斷意識地起無明相應各别現行故.名爲小煩惱地法.此法

  如後隨煩惱中當廣分别。如是已說五品心所.復有此餘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

  等法此中應說。於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注:

  [一]藏本此頌譯成五句.

  ********************

  論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及餘煩惱等相應.

  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然欲界心定有尋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

  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謂尋與[一]伺.非諸善心皆有惡作.有時增數

  至二十三。惡作者何。惡所作體名爲惡作.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

  心追悔性.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

  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惡作卽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爲惡作。又

  於果體假立因名.如說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若緣未作事.云何名惡作。於未作

  事亦立作名.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何等惡作說名爲善。謂於善

  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與此相違名爲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二]起。若於不善不共心

  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幷二不定謂尋  

  與伺。何等名爲不共心品。謂此心品唯有無明.無有所餘貪煩惱等。於不善見相應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時增惡作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於不善不共二句.

  ********************

  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卽如前不共品說.非見增故有二十一.以卽於十大地

  法中慧用差别說爲見故.言不善見相應心者.謂此心中或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戒

  禁[一]取。於四不善貪瞋慢疑煩惱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貪等隨一.

  於前所說忿等相應隨煩惱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隨一。不善

  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謂卽惡作第二十一。略說不善不共及見相應

  品中唯有二十.餘四煩惱及隨煩惱相應品中有二十一。若於無記有覆心品唯有

  十八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幷二不定謂尋與伺.欲界無記有覆心

  者謂與薩迦耶見及邊執見相應.此中見不增.應知如前釋。於餘無記無覆心品許

  唯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幷不定尋伺。外方諸師欲令惡作亦通無記.此相應

  品便有十[二]二心所俱[三]起。應知睡眠與前所說一切心品皆不相違.通善不善無記性

  故.隨何品有卽說此增.謂二十二至二十三.若二十三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如例應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四煩惱忿等二句.

  [二]原刻作三.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睡眠遍不違二句.

  ********************

  知。已說欲界心所俱生諸品定量.當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論曰.初靜慮中.於前所說諸心所法除唯不善惡作睡眠.餘皆具有.唯不善者.謂瞋.

  煩惱除諂誑憍.所餘忿等及無慚愧餘皆有者.如欲界[一]說。中間靜慮.除前所除.又更

  除尋.餘皆具[二]有.第二靜慮以上乃至無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顯除諂誑.

  餘皆如前具有。經說諂誑極至梵天.衆相依故.上地無有.以大梵王處自梵衆.忽被

  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餘.梵王不知無餘滅位.便矯亂答.我於

  此梵衆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生者養者是一切父.作是語已引出衆外.諂言愧謝.

  令還問佛。如是已說於諸界地諸心品中心所數量.今次當說於前所辯諸心所中

  少分差别。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别云何。頌曰.

  無慚[三]愧不重. 於罪不見怖. [四]愛敬謂信慚. 唯於欲色有。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中定又除尋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上兼除伺等句.

  [三]三本無愧一語屬於下句.長行亦分兩段牒.

  [四]三本此句云.愛信敬性慚.長行亦分兩段牒.

  ********************

  論曰.此中無慚無愧别者. 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

  無慚.卽是恭敬所敵對[一]法。爲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爲罪.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說名

  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不見怖言.欲顯何義.爲見而不怖.名不見怖.爲

  不見彼怖名不見怖。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若不見彼怖應顯

  無明。此言不顯見與不見。何所顯耶。此顯有法是隨煩惱.爲彼二因說明無愧。有餘

  師說.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若爾.此二所觀不同.云何

  俱起。不說此二一時俱起.别觀自他.然有無恥觀自時勝說名無慚.復有無恥觀他

  時增說爲無愧。慚愧差别.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

  爲慚.於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於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

  爲愧。已說無慚無愧差别.愛敬别者.愛謂愛樂體卽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

  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有愛非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於罪不見怖無愧句.

  ********************

  信.謂諸染汙愛.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有非信愛.謂除前三相。有說信者忍許有德.

  由此爲先方生愛樂.故愛非信。敬謂敬重體卽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

  謂緣苦集慚.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有說敬者.有所崇重.由此爲先方生慚恥.故敬

  非慚。[一]望所緣境補特伽羅愛敬有無.應作四句.有愛無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

  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貴人等.有愛有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無愛無敬謂除前

  三相。如是愛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愛敬有二.謂緣

  於法補特伽羅.緣法愛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說緣補特伽羅者.故欲色有無色界無。

  如是已說愛敬差别.尋伺慢憍差别云何。頌曰.

  尋伺心麤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論曰.尋伺别者.謂心麤細.心之麤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云何此二一心相應。有作

  是釋.如冷水上浮以熟酥.上烈日光之所照觸.酥因水日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

  注:

  [一]三本缺此一段.

  ********************

  有伺.心由尋伺不過細麤.故於一心俱有作用。若爾尋伺是麤細因.非麤細體.如水

  日光是凝釋因.體非凝釋.又麤細性相待而立.界地品别上下相形.乃至有頂應有

  尋伺.又麤細性無别體類.不可依之以别尋伺。復有釋言.尋伺二法是語言行.故契

  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非無尋伺.此語言行麤者名尋細者名伺.於一心內别法

  是麤别法是細.於理何違。若有别體類.理實無違.然無别體類.故成違理.一體類中

  無容上下俱時起故.若言體類亦有差别.應說體類别相云何。此二體類别相難說.

  但由上下顯其别相。非由上下能顯别相.一一類中有上下故.由是應知尋伺二法

  定不可執一心相應。若爾云何契經中說於初靜慮具足五支。具五支言.就一地說.

  非一刹那.故無有過。如是已說尋伺差别.慢憍别[一]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

  德類差别.心自舉恃凌懱於他故名爲慢.憍謂染著自法爲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

  有餘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别說名爲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别說名爲憍.是謂慢憍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慢對他心舉三句.

  ********************

  差别之相。如是已說諸心心所品類不同俱生異相.然心心所於契經中隨義建立

  種種名相.今當辯此名義差别.頌曰。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别故名爲

  心.卽此爲他作所依止故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

  異而體是一.如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諸心心所名有所依所緣行相相應亦

  爾.名義雖殊而體是一.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託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緣取所緣境

  故. 或名有行相卽於所緣品類差别等起行相故.或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

  等和合。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事

  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已說心心所廣分别義.心不相應

  行何者是耶。頌曰.

  ********************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一]名身等類。

  論曰.如是諸法心不相應.非色等性行藴所攝.是故名心不相應行。於中且辯得非

  得相頌曰。

  得謂獲成就. [二]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於 自相續.二滅。

  論曰.得有二種.一者未得已失今獲.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應知非得與此相違。於何

  法中有得非[三]得。於自相續及二滅中.謂有爲法.若有墮在自相續中有得非得.非他

  相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成就非情法故.且有爲法決定如是.無爲

  法中唯於二滅有得非得.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非擇滅者.故對法[四]中傳說如是.誰成

  無漏法.謂一切有情.除初刹那具縛聖者及餘一切具縛異生.諸餘有情皆成擇滅.

  決定無有成就虚空.故於虚空不言有得.以得無故非得亦無.宗明得非得.相翻而

  立故.諸有得者亦有非得.義準可知故不别釋。何緣知有别物名得。契經說故.如契

  注:

  [一]三本此四字屬下頌初句.

  [二]三本缺此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得非得唯於自相續一句半.

  [四]原刻下衍得字.今依麗刻刪.

  ********************

  經言.聖者於彼十無學法以生以得以成就故已斷五支.乃至廣說。若爾非情及他

  相續亦應成就。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轉輪王成就七寶.乃至

  廣說。此中自在說名成就.謂轉輪王於彼七寶有自在力隨樂轉故。此旣自在說名

  成就.餘復何因知有别物。許有别物有何非理。如是非理謂所執得.無體可知如色

  聲等或貪瞋等.無用可知如眼耳等.故無容有别物名得.執有别物是爲非理。若謂

  此得亦有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是則無爲應無有得.又所得法未得已捨界地

  轉易及離染故彼現無得.當云何生.若俱生得爲生因者.生與生生復何所作.又非

  情法應定不生.又具縛者下中上品煩惱現起差别應無.得無别故.若由餘因有差

  别者.卽應由彼諸法得生.得復何用.故彼所言得有[一]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理不

  成立。誰言此得作法生因。若爾此得有何作用。謂於差别爲建立因。所以者何若無

  有得.異生聖者起世俗心.應無異生及諸聖者建立差别。豈不煩惱已斷未斷有差

  注:

  [一]原刻作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别故.應有差别。若執無得.如何可說煩惱已斷及與未斷.許有得者斷未斷成.由煩

  惱得離未離故。此由所依有差别故.煩惱已斷未斷義成.謂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

  依身轉變異本.於彼二道所斷惑中無復功能令其現起.猶如種子火所焚燒轉變

  異前無能生用.如是聖者所依身中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或世間道損所依中煩惱

  種子亦名爲斷.與上相違名爲未斷.諸未斷者說名成就.諸已斷者名不成就.如是

  二種但假非實。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卽名生得及加

  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種未被損名爲成就.若所依中種已被損名不

  成就.謂斷善者由邪見力損所依中善根種子應知名斷.非所依中善根種子畢竟

  被害說名爲斷.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無損說名

  成就.與此相違名不成就.如是二種亦假非實。故所依中唯有種子未拔未損增長

  自在.於如是位立成就名.無有别物。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

  ********************

  展轉隣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别.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

  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别.謂有無間生果功能。然有處說若成就貪便不能修四念

  住者.彼說耽著貪煩惱者不能厭捨故名成就.由隨耽著貪愛時分於四念住必不

  能修。如是成就遍一切種唯假非實.唯遮於此名不成就亦假非實。毗婆沙師說此

  二種皆有别物實而非假。如是二途皆爲善說。所以者何。不違理故.我所宗故。已辯

  自性差别云何且應辯得.頌曰.

  三世法各三. 善等唯善等. 有繫自界得. 無繫得通四.

  非學無學三. 非所斷二種。

  論曰.三世法得各有三種.謂過去法有過去得.有未來得.有現在得.如是未來及現

  在法各有三得。又善等法得唯善等.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

  三得。又有繫法得唯自界.謂欲色界無色界法.如其次第唯有欲色無色三得.若無

  ********************

  繫法得通四種.謂無漏法.總而言之得有四種.卽三界得及無漏得.别分别者.非擇

  滅得通三界繫.若擇滅得色無色繫及與無漏.其道諦得唯有無漏.故無繫法得有

  四種。又有學法得唯有學.若無學法得唯無學.非學非無學得有差[一]别.謂此法得總

  說有三别.分别者.一切有漏及三無爲皆名非學非無學法.且有漏法唯有非學非

  無學得.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若有學道所引擇滅得卽有學.若

  無學道所引擇滅得卽無學。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非所斷法得

  有差[二]别.謂此法得總說有二.别分别者.諸無漏法名非所斷.非擇滅得唯修所斷.若

  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聖道所引擇滅之得.及道諦得.皆非所斷。前雖總說三

  世法各三.今應簡别其中差别相.頌曰.

  無記得俱起. 除二通變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無前起。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學無學三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所斷二種句.

  ********************

  論曰.無覆無記得唯俱起.無前後生.勢力劣故.法若過去得亦過去.法若未來得亦

  未來.法若現在得亦現在。一切無覆無記法得皆如是耶。不爾。云何。除眼耳通及能

  變化.謂眼耳通慧及能變化心勢力強故.加行差别所成辦故.雖是無覆無記性[一]收.

  而有前後及俱起得.若工巧處及威儀路極數習者得亦許爾。唯有無覆無記法得

  但俱起耶。不爾。云何。有覆無記色得亦爾.謂諸有覆無記表色得亦如前但有俱起.

  雖有上品而亦不能發無表故.勢力微劣.由此定無法前後得。如無記法得有别異.

  善不善得亦有異耶。亦有。云何。謂欲界繫善不善色得無前起.唯有俱生及後起得。

  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類别耶。不爾。云何。頌曰.

  非得淨無記. 去來世各三.

  三界不繫三. 許聖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捨。

  論曰.性差别者一切非得皆唯無覆無記性攝。世差别者.過去未來各有三種.謂現

  注:

  [一]原刻作故.今依麗刻改.

  ********************

  在法決定無有現在非得唯有過去未來非得.過去未來一一各有三世非得。界差

  别者.三界繫法及不繫法各三非得.謂欲界繫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亦爾.定無非得是無漏者.所以者何.由許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故.如本論言.云何

  異生性謂不獲聖法.不獲卽是非得異名.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不獲何聖法名

  異生性.謂不獲一切.不别說故.此不獲言表離於獲.若異此者.諸佛世尊亦不成就

  聲聞獨覺種性聖法應名異生。若爾彼論應說純言。不要須說此一句中含純義故

  如說此類食水食風。有說不獲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不可難言道類智時

  捨此法故應成非聖.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若爾.此性旣通三乘.不獲何等名異生性。

  此亦應言不獲一切。若爾此應同前有難。此難復應如前通釋。若爾重說唐捐其功

  如經部師所說爲善。經部所說其義云何。謂曾未生聖法相續分位差别名異生性。

  如是非得.何時當捨。此法非得.得此法時或轉易地捨此非得.如聖道非得說名異

  ********************

  生性.得此聖道時.或易地便捨.餘法非得.類此應思.若非得得斷.非得非得生.如是

  名爲捨於非得。得與非得.豈復有餘得與非得。應言此二各得有餘得及非得。若爾

  豈不有無窮過。無無窮過.許得展轉更相成故.以法生時幷其自體三法俱起.第一

  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謂相續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與得得.得得起故成就

  法得.是故此中無無窮過.如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體初生起時.幷其自體三法

  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謂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謂於第一第二

  刹那所生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一]諸得後後轉增.一切過去未來煩惱及隨

  煩惱幷生得善刹那刹那相應俱有.無始無終生死輪轉有無邊得.且一有情生死

  相續刹那刹那起無邊得.如是一切有情相續一一各别刹那刹那無量無邊諸得

  俱起。如是諸得極多集會。無對礙故互相容受.若不爾者.一有情得虚空不容.況第

  二等。

  注:

  [一]原刻作謂.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卷三百九·佚名
  卷第九·居顶
  卷上·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教之僧自治·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七卷·宝亮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龙树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欧阳竟无
  卷第七·佚名
  卷第十一·道原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三·佚名
  卷之四·佚名
  卷第一百六十五·佚名
  大乘掌珍論科文·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一·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十一目録【一百字】念奴娇【又一体】叶梦得【二首】张元干前调【又一体】陈允平【三首】万年欢【又一体】晁补之【二首】前调【又一体】胡浩然无名氏前调【又一体】史达祖夜合花【又一体

  • 林序·林朝崧

    林序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而大着。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及其

  • 提要·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李心传撰。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

  • 总目录·商辂

    总目录      史部十五 史评类 第一卷        凡一十五年 起庚申周㳟帝元年宋太祖建隆 元年尽甲戍宋太袓开宝七年 第二卷        凡二十三年 起乙亥宋太祖开宝八年尽丁酉

  • 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闰八月。乙卯。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赵城县启銮。  ○谕军机大臣等、余虎恩奏、诅发在京添募马步各营遣费一摺。余虎恩所带各营。前经荣禄奏明裁撤。现在该提督已抵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二·阿桂

    正月庚戌明亮舒常奏言带石达尔图木克什等处贼畨负嵎固守询屡次投出畨人皆称贼畨屡被勦戮日渐减少不过为移东补西之计近闻贼畨以正地一路官兵业经撤出料不再来现将正地畨众俱调往绰甲斯布严防等语又据革布什咱土都司丹

  • 卷五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五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五十一 荆王刘贾【年表云都吴也】诸刘者不知其何属初起时汉王元年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汉四年汉王之败成臯北渡河得张耳

  • 总目·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总目氏族略【凡十卷】卷一【至】卷十六书略【凡三卷】卷十一【至】卷十三七音略【凡四卷】卷十四【至】卷十七天文略【凡六卷】卷十八【至】卷二十三地理略【凡八卷】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一都邑

  • 卷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七十九歌颂十九【词臣十一】万夀诗【七言律四首】翰 林  院 编  修【臣】彭廷训彩仗金鳌瑞霭笼衣冠拜舞万方同天阶丽景迎黄道斗柄祥光绕玉虹六叶尧蓂初应日五弦舜乐久歌风共欢垂拱昇

  • 泾野子内篇卷十二·吕柟

    鹫峯东所语呉光祖问曰义利不明光祖尝用意体贴为力实难请示切要先生曰此问甚好南轩无所为而为之言极精舜跖之分正在于此推之家国存亡天下理乱罔不由之如尚义者在位则所用皆义人所行皆义政天下无不治矣尚利者在位其弊可

  • 卷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七檀弓上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此言丧服之不可过制也子路有姊之丧大功已逾期矣当除而犹弗除

  • 卷四百七十三·佚名

    △第二分善达品第七十七之三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不见法界离诸法。有不见诸法离法界。有不见有情及彼施设实事可得。而能发生方便善巧。自修行六波罗蜜多。亦劝他修行六波罗蜜多。无倒称扬修行

  • 亲近品第九·佚名

    复次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修大方便利益众生。应適随宜显示无方。善男子,有佛出世。号无异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槃。灭度之後。於正法中有一婆

  • 卷第二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四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五之七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于何说名为定。颂曰。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故论曰。从修能感妙三十二

  • 卷第三十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六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云门宗南岳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临安府净慈楚明宝印禅师万粤张氏。上堂。祖师心印。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内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五·隐元

    詩偈福嚴寺化齋糧破寺寥寥一物無,驢兒踢踏屎腸枯,驀頭磕著知音者,出手相將盡力扶。殘臘賦白雲歸偶離寒巖一歲餘,閒房盡付白雲居。寄言珍重銜花鳥,莫動床頭古篆書。其二白雲候我不歸山,朝暮窗前影復還。我慰白雲今且去,明年春

  • 魔鬼家书·C. S.路易斯

    《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鸿》)是一本纯粹想象出来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一“瘟木鬼”。私酷鬼是瘟木鬼的叔叔。两个鬼以书信的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

  • 纯白斋类稿·胡助

    元代诗文别集。20卷。胡助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胡助《纯白斋类稿》原本是其生前所编集,原为30卷。今本《纯白斋类稿》是其后裔掇拾散佚,重编于明代正德年间,仅余20卷。卷首有明正德五年(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