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二

  [一]如是已說雜染.諦今當說。頌曰.

  諸諦有六種。

  論曰.諦有六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三苦諦.四集諦.五滅諦.六道諦。

  世俗諦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

  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苦諦者.此有二種.一世俗諦所攝二勝義諦所攝.世俗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生苦老

  注:

  [一]諦見瑜伽卷二十七.五十五.

  ********************

  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勝義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略攝一切五

  取藴苦。

  集諦者.此有四種.一全攝二勝攝三世俗諦攝四勝義諦攝.全攝者謂一切三界煩

  惱及業皆名集諦.勝攝者謂緣已得未得自體及境所起愛後有愛喜俱行愛處處

  喜愛皆名集諦.世俗諦攝者若因能感世俗諦所攝苦諦.勝義諦攝者若因能感勝

  義諦所攝苦諦。

  滅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全攝集諦無餘斷棄吐盡離欲滅沒寂靜.勝

  攝者謂勝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說.世俗諦攝者謂於世俗諦所攝集諦無餘斷

  棄如是廣說.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說。

  道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一切覺分.勝攝者謂八聖道支.世俗諦攝者

  謂於世俗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爲徧知故爲永斷故爲作證故一切聖道.勝義諦

  ********************

  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爲徧知故如是廣說。

  苦集滅道聖諦義者.若於此處聖智所行此處苦集滅道是諦.由諸聖者咸謂此是

  諦是故說名聖諦。

  如是已說諦[一]依止今當說。頌曰.

  依止八與二。

  論曰.依止有八種.何等爲八.謂四靜慮及四無色。復有二種.何等爲二.謂初靜慮有

  二種世及出世.乃至無所有處有二種世及出世.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

  世間初靜慮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離彼增上教授爲境界已.由世間

  道作意觀察熾然修習等故而得轉依.然不深入所知義故不能永害隨眠.自地煩

  惱之所依處是退還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間初靜慮.如是乃至

  世間非想非非想處各緣離下地欲增上教法廣說如前。

  注:

  [一]依止見瑜伽卷十一.十二.四十三.

  ********************

  出世間初靜慮者.謂先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入初靜慮[一]今不以如是行如

  是狀如是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識所攝諸法思惟如病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

  空無我.或復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或復思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於

  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已於如是法心生厭怖.生厭怖已於不死界攝心而住

  或於真如法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别智及彼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

  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如是名爲出

  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當廣說。

  於諸靜慮及與無色復有四種應知.一雜染.二潔白.三建立.四清淨。雜染者.謂於上

  靜慮起深愛味見慢及疑。愛味者謂有十種.一俱生作意愛味.二分别所起作意愛

  味.三自地作意愛味.四異地作意愛味.五過去愛味.六未來愛味.七現在愛味.八下

  愛味.九中愛味.十上愛味。潔白者.謂淨及無漏.淨者復有三種.一引發故二上練故

  注:

  [一]原刻作根.今依麗刻改.

  ********************

  三除垢所攝堪任故.無漏者此亦三種.一出世間無漏二此等流無漏三離繫無漏。

  建立者.此復四種.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建立近分及根本

  者.如經中說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徧滋潤徧適悅徧流布者是謂初靜慮

  近分.如經又說卽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徧滿者是謂初靜慮根

  本.如經中說卽於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潤徧滋潤徧適悅徧流布者是謂第

  二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卽此身中於一切處無有少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徧滿者

  是謂第二靜慮根本.如經中說卽於此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徧滋潤徧適悅徧流

  布者是謂第三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卽此身中於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

  徧滿者是謂第三靜慮根本.如經中說卽於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徧滿具足

  住者是謂第四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卽此身中於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及潔白

  心所不徧滿者是謂第四靜慮根本.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没

  ********************

  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虚空虚空無邊處者是謂虚空無邊處近分.如經又

  說具足住者是謂虚空無邊處根本.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虚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

  無邊處者是謂識無邊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識無邊處根本.如經中說

  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者是謂無所有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

  住者是謂無所有處根本.如經中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

  非想處者是謂非想非非想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非想非非想處根本。

  建立定者.如經中說離欲惡不善法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離欲者

  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法

  者謂斷欲界業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爲惡.能障於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

  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

  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已轉依者依於轉

  ********************

  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

  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雜染之

  法尋伺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

  意自在。又如經說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心定一趣故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第

  二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者謂或緣離初靜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

  初靜慮地尋伺寂靜不復現行.內等淨者謂爲對治尋伺故攝念正知於自內體其

  心捨住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名內等淨.心定一趣者謂如是入時多相續住諸尋伺

  法恆不現行.無尋無伺者謂證得尋伺斷法.三摩地者謂已轉依者心住一境性.生

  者謂從三摩地所生.喜及樂已如前說.第二靜慮者謂尋伺寂靜內體徧淨三摩地

  所生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又如經說由離喜故住捨念正知

  及樂身正受聖者宣說成就捨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住.離喜者謂或緣離第二靜

  ********************

  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見第二靜慮喜相過失.住捨者謂於已生喜

  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厭離故不染汙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者

  謂於已觀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決定不復現行.正知者謂或時失念喜復

  現行於現行喜相分别正知.樂者謂已轉依者離喜離勇安適受受所攝.身者謂已

  轉依者若轉識若阿賴耶識心性無别總名爲身.正受者謂已轉依者能攝受身令

  身怡悅總集說爲樂身正受.此處樂受深極寂靜最勝微妙上下所無.聖者謂佛及

  佛弟子.宣說者謂顯示施設.成就捨念樂住者謂此地已上無妙樂故下地亦無如

  是勝樂及無捨念以爲對治.第三靜慮者謂離喜已捨念正知樂所依止依於轉依

  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又如經說由斷樂故及先已斷苦喜憂故不苦不樂捨念清

  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斷樂者謂入第四靜慮時.先已斷苦者謂入第二靜慮時.先已

  斷喜者謂入第三靜慮時.先已斷憂者謂入初靜慮時.不苦不樂者謂已轉依者非

  ********************

  安適非不安適受受所攝色界最極增上寂靜最勝攝受無有動搖.捨清淨者謂超

  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清淨者謂

  超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數故.

  靜慮者謂樂斷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虚空虚空無

  邊處具足住.一切者謂諸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出過者謂離彼欲故.如出過義有

  對想滅沒種種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所依四大想及餘所造色想.種

  種想者謂卽於四大及造色中長短麤細方圓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等類

  假色所攝種種想.若正入無邊虚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及種種想不起作

  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無邊者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别.虚空者謂色對治

  所緣境界.虚空無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虚

  ********************

  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超過一切虚空無邊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

  根本.無邊識者謂緣無邊虚空之識今緣此爲境界.識無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

  依定.餘如前說。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超過

  一切識無邊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無少所有者謂於識處上境界推求之時

  無少所得除無所有無别境界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無所有處者謂此處轉依及

  能依定.餘如前說。又如經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

  具足住.超過一切無所有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非有想者謂超過無所有想.

  非無想者謂於無所有處上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及心法由唯見

  此境極寂靜故.非想非非想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建立生者.謂先

  於此間修下中上初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若善修

  習無尋有伺初靜慮者生大梵天果.更無異所勝彼處故.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

  ********************

  二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若先於此間修下中

  上第三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若先於此間修下

  中上第四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從是已上離色貪

  故無方處差别.雖有修習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别。若下中上修虚空無邊處

  者受虚空無邊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識無邊處者受識無邊處天生果.若下中上

  修無所有處者受無所有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非想處者受非想非非想

  處天生果.由定寂靜有差别故及由住時滿不滿故彼有差别.又由多住愛味初靜

  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故不盡夀命而有中夭。若雜修下品世間及無漏第四靜慮

  者受無煩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中品者受無熱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品者受妙現

  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勝品者受妙見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極品者受無礙究竟

  淨宮天生果.若善修習菩薩無量不思議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靜慮者受出

  ********************

  過淨宮大自在天生果。清淨者.謂邊際初靜慮依此引生一切勝德及速疾神通.如

  初靜慮清淨之[一]相餘靜慮及諸無色應如是知.此中無色差别者謂發彼地解脫等

  功德。如是彼諸靜慮及無色定雜染潔白建立清淨差别應知。

  [二]如是已說依止覺分今當說。頌曰.

  覺分有衆多. 最初三十七。

  論曰.菩提分法品類多種.最初勝者有三十七.謂四念住等.廣說如經。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謂或緣於身或復緣身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由聞

  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於身境處善安住念爲令於身得離繫故.如於

  身念住如是於受心法念住應知亦爾.此中差别者謂各於自境如其所應乃至爲

  令於法得離繫故。又一切處應說與念相應心及心法如是發起觀察心時所緣之

  境有四種事.一心所執事.二心領納事.三心了别事.四心染淨事。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二]三十七菩提分見瑜伽卷二十八.二十九.

  ********************

  四正斷者.廣說如經。一已生惡不善法爲令斷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已

  生者謂麤纏所攝.惡不善法者謂能起惡行欲界煩惱及隨煩惱.惡不善義已如前

  說.爲令斷故者謂修彼對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謂起證斷樂欲.策勵者謂不忍受惡

  及歸趣斷故.發起正勤者謂多種堅固修彼對治.此上三句顯不定地中聞思兩慧

  下品對治.策心者謂修彼對治修慧現行若心沉沒煩惱染汙策心令舉故.持心者

  謂卽此對治現行之時若心浮舉煩惱染汙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

  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增盛隨眠所攝能起麤纏之因.爲不生故者謂令麤纏不現

  行故.生欲者謂起爲證不現行欲.策勵者謂由不忘住爲令不現行善住念故.發起

  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說。三未生善法爲令生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所未得.善法

  者謂聞思修所生三慧由無過義故名爲善.爲令生故者謂令彼得故.生欲者謂起

  證得欲.策勵者謂求彼攝受正方便故.發起正勤者謂長時殷重多堅修習.此上三

  ********************

  句顯得不定地對治惡不善法聞思兩慧所攝善法.策心持心者謂爲得修慧故.餘

  如前說。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生欲策勵乃至廣

  說.已生者謂已得故.令住者謂聞慧.令不忘者謂思慧.令修滿者謂修慧.此上三句

  顯唯守護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者如其次第不唯於彼生知足故.生欲

  者謂起證得欲.餘如前說。

  四神足者.廣說如經。一欲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世修習上品善根於大師

  所或於有智同梵行處生信生欲聽聞正法如所信欲聞正法已展轉證得心住一

  境性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已生未生惡不善法令斷令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

  未生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

  故生欲乃至持心.如是行者復修欲策勵信安正念正知思捨八種斷行。由此欲故

  三摩地成就者謂於此中而得自在.已生未生惡不善法者謂彼下品諸纏所攝及

  ********************

  彼微薄未損未害隨眠所攝.令斷令不起者謂爲離已生輭品纏故及爲損害微薄

  隨眠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說.若未生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

  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說應知.如是行者謂

  如是修行多時住者.復修欲者謂欲證彼不現行及損害故.策勵者謂欲爲因於奢

  摩他毗鉢舍那發起正勤故.信者謂生欲之因於彼損害及所得中決定信故.安者

  謂因策勵除身心麤重令身心堪任故.正念者謂於防護沉下浮舉隨煩惱中令心

  不忘故.正知者謂或時失念隨煩惱現行之時分别正知故.思者謂於止舉中造作

  心故.捨者謂於不染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性。如是一切諸神足中八種斷行

  應知.此中差别者.第二勤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依於教授及教誡法或在空

  閑或居林樹或止靜室於如是處長時勇猛純熟熾然正勤證得心住一境性由正

  勤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第三心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已修習奢摩他

  ********************

  行由此因緣思惟內法速疾證得心住一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第

  四觀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獨處閑靜卽於彼法以慧簡

  擇極細簡擇徧覺觀察因此證得心住一境性由觀察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

  五根者.廣說如經.一信根.由世間道令心清淨鮮白無穢離隨煩惱得住不動從是

  已後求諦現觀修習方便爲永斷隨眠故爲得彼對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謂依

  信根增進勇猛與信俱行.三念根.謂依正勤明了不忘與彼俱行.四等持根.謂依念

  根心住一境與彼俱行.五慧根.謂依等持根簡擇諸法與彼俱行。

  五力者.廣說如經.卽信根等由善修習多修習故不復爲彼不信等法之所雜亂.復

  能對治諸雜亂法.不可伏義說名爲力。

  七徧覺支者.廣說如經.一念徧覺支.謂由世間道得備善力見道現前由先修習世

  間念徧覺支引得出世無功用無分别於諦明了於諦不忘.二擇法徧覺支.謂由先

  ********************

  所引無功用無分别依止於念與念俱行於諦解了於諦覺悟.如是一切諸徧覺支

  由先所引無功用無分别後依止前與彼俱行皆應了知.是中差别者.第三正勤徧

  覺支於諦心勇.第四喜徧覺支於諦心悅.第五安徧覺支於真諦中身心堪任.第六

  三摩地徧覺支於真諦中心住一境.第七捨徧覺支於真諦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

  動性.又如經說卽於是中復善修習寂靜依止乃至廣說.寂靜依止者謂欲界寂靜

  依故.離欲依止者謂色無色界離欲依故.滅依止者謂已得藴界處無餘永斷依故.

  趣向棄捨者謂未來藴界處不相續故。

  八聖道支者.廣說如經.一正見.謂於見道中得徧覺支時見清淨及於修道中安立

  後得徧覺支見清淨總合此二名爲正見.二正思惟.謂依正見與彼俱行離欲思惟

  無恚思惟無害思惟於修道中相續作意思惟諸諦與無漏作意相應令心趣入極

  趣入尋求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察思惟思惟性.三正語.謂於修道中依正

  ********************

  思惟由相續無漏作意思惟諸諦故得四種語業聖愛戒所攝不樂離樂除滅種種

  離澄淨防護不作離作不行不毁不犯橋梁船筏遠離不違越不種種違越性.四正

  業.謂於修道中由相續無漏作意思惟諸諦故得三種身業聖愛戒所攝不樂離樂

  除滅種種離廣說如前.五正命.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遠離所作邪命惡法

  聖愛戒所攝廣說如前.六正策勵.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於所修習念住正

  斷神足根力之中欲樂正勤策勵勇猛堪任難制心正奮發相續精進性.七正念.謂

  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毗鉢舍那道或依雙道於所修習

  擇法正勤喜安等持捨徧覺支中念及正念隨念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

  極不忘失極不忘失諸法性.八正等持.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又依三道於

  所修中正念攝故心住安住近住正住不亂不散正攝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此諸

  道支後依於前相應俱起應知。

  ********************

  [一]復次頌曰.

  智.與解脫門. 行.迹.及止觀。

  論曰.智者謂十種智.廣說如經.一法智.謂[二]於共了現見所知諸義境界無漏之智.二

  種類智.謂於不共了不現見所知義境無漏之智.三他心智.謂修所生修果能知他

  心及心法智及諸如來知諸衆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教授教誡轉起妙智.四世俗

  智.謂世間慧由依此故如來爲諸衆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宣說妙法.五苦智.謂於

  有漏諸行之中無常苦空離我思惟若智若見明了覺悟慧觀察性.六集智.謂於有

  漏諸行因中因集生緣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七滅智.謂於有漏諸行滅中滅靜

  妙離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八道智.謂於能斷有漏諸行無漏道中道如行出思

  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九盡智.謂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或緣盡境或復爲

  盡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十無生智.謂苦已知不復當知集已斷不復當斷滅已證不

  注:

  [一] 此下雜說大小乘覺分.散見瑜伽聲聞地菩薩地各卷.智見三十四.解脫門見二十八.七十四.行見二十六.止觀見四十五.

  [二] 原刻下衍內字.今依麗刻删.

  ********************

  復當證道已修不復當修或緣無生境或爲無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

  解脫門者謂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願解脫門。空有二種.一所

  知二智.所知者謂於衆生徧計性所執法中及法徧計性所執法中此二徧計性俱

  離無性及彼所餘無我有性.於諸法中徧計性無卽是無我性有.於諸法中無我性

  有卽是徧計性無.卽於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别境.智者謂緣彼境如實了

  知。無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

  行.智者謂如前說。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

  相貌.智者謂緣彼境[一]厭惡了知。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

  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卽於諸行中衆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無我性

  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

  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

  注:

  [一]原刻作伏.今依麗刻改.

  ********************

  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若無差别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

  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

  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道若行.

  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若見

  若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無貪迹.謂能持尸羅藴法義故名迹.若未受者令進受

  若已受者令守護令增長令廣大.如無貪第二無瞋亦爾.三正念迹.謂能持三摩地

  藴法義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廣.四正等持迹.謂能持慧藴解脫解脫知

  見藴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令增令廣。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

  ********************

  心於內.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

  地故簡擇諸法。

  [一]復次頌曰.

  居處.及所依. 發心.與悲愍. 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論曰.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慧居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爲安立證諦出

  世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已得諦觀出世慧爲安立有事顛倒斷義故.三捨居處.謂有

  事顛倒斷爲安立無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謂無餘煩惱寂靜爲安立一切

  苦不生義故。

  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一依法不依衆生.謂若法是如來所說或弟子說十二

  分教隨學隨轉不隨衆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

  造綺文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顛倒梵

  注:

  [一]次說大乘覺分.所依見瑜伽卷四十五.發心見三十五.四十.悲見四十四.行見七十四.通達見六十四.地波羅蜜見七十八.

  ********************

  行及不顯了梵行但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於如來

  所說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言淺義亦不住自內見

  取心唯勤尋究顯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謂不唯聽聞而生知足便不進修法隨法

  行然爲盡諸漏勤求自內證真諦智。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薩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

  依彼行相強勝因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此受發

  心復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柁耶.我如是名從今日

  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

  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

  ********************

  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一已

  過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

  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證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

  住流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故於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發心。

  悲愍者.謂如是已發心菩薩於十方世界或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

  四種極苦有情或六種重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苦有情.諸如是所令離苦行不害

  爲性。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若

  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

  重以微妙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爲

  欲修習法隨法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旣諷誦已爲堅持故以廣妙音温習法行.

  ********************

  八悲愍他故傳授與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硏尋稱理觀察思惟

  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欲趣入乃至爲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

猜你喜欢
  弥勒上生经宗要·元晓
  卷十三·道世
  属累品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十一·祖琇
  卷第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佚名
  第五十四卷·佚名
  卷第十五·寒松智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四卷·宝亮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八·佚名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卷三·赞宁
  卷第五十六·德清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第六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献饭·洪昇

    【黄钟引子·西地锦】〔生引丑上〕懊恨蛾眉轻丧,一宵千种悲伤。早来慵把金鞭扬,午余玉粒谁尝。  寡人匆匆西幸,昨在马嵬驿中,六军不发。无计可施,只得把妃子赐死。〔泪介〕咳,空做一朝天子,竟成千古忍人。勉强行了一

  • 卷544 ·佚名

    朱翌 游锦石岩 梯空何事上秋昮,要定三岩着隐君。 斗柄下垂星可摘,天门将近语先闻。 猿窥虎隐人惊去,牛污龙池雨解纷。 偿我七年东向念,却张风腋跨归云。 朱翌 游玉泉 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

  • 卷二十三·连横

    风俗志连横曰:六艺,圣人之书也。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之时,王熄诗亡,孔子伤焉,故为其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用弘矣。夫拘于天者,不足以治人。泥于古

  •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五·纪昀

    列传宋 【五十九】○宋五十九苏轼【过】苏辙【元老】苏轼苏辙△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 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

  • 卷十·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宋 吕中 撰仁宗皇帝朋党 君子 小人景佑三年五月罢仲淹禁越职言事时夷简秉政进者多岀其门仲淹忤夷简以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旋贬饶州初仲淹因论建都事谓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都汴有

  • 世宗宣武帝纪·魏收

    世宗宣武皇帝,讳称元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亲叫高夫人,当初,梦见被太陽追逐,躲到床下,太陽变成了龙,绕自己几圈,梦醒后惊悸不已,接着有孕。太和七年(483)闰四月,世宗在平城宫中出生。太和二十一年(497)正月十七日,被立为皇太

  • 钱法例·佚名

    目录 严禁富户、典铺、盐商囤积钱文,稽察奸商私收贩运出境 新到鹰番与捧番一体通行通用 闽省捐收铜觔制钱酌议章程 严禁富户、典铺、盐商囤积钱文,稽察奸商私收贩运出境 一件再申积钱病民之禁、以平市价、以利民用事。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吕思勉

    清代学术的中坚,便是所谓汉学。这一派学术,以经学为中心。专搜辑阐发汉人之说,和宋以来人的说法相对待,所以得汉学之称。汉学家的考据,亦可以说是导源于宋学中之一派的。注860而其兴起之初,亦并不反对宋学。只是反对宋学末

  • 卷四 四之一·孔颖达

    ◎王黍离诂训传第六○陆曰:王国者,周室东都王城畿内之地,在豫州,今之洛阳是也。幽王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诗不能复雅。下列称风,以“王”当国,犹《春秋》称王人。王城谱王城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正义曰:《车攻序》

  • 卷十二 王制第五·郑玄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衤尔。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帝谓五德之帝,所祭于南郊者。类、宜、造,皆祭名,其礼亡。○C5音类。造,七报反,下及注同。)[疏]“天子”至“乎祢”。○正义曰:此一经论天子巡守之礼也。将出,谓初出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四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四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纯陀品中二何以故去即释施也。释初释后中间可知。此意非但后教开常开初亦尔。既举诸教例知行位证人亦复如是。是常法印印于一切无不是常。初后供养即是行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圆晖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 卷第一百九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

  • 卷第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三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大造纳息第一大种所造处  几四二五三大造成不成  成大对造四唯成所造四  大种等七种依定灭住果  此章愿具说大种所造处。几有见。答

  • 檀园集·李流芳

    明代诗文别集。李流芳(字长蘅)著。为李流芳自编。有崇祯年间刻本,凡12卷。前有崇祯二年(1629)谢三宾序。序略云:“予为嘉靖之三年,始谋刻四家文集。于时长蘅已病卧檀园,予躬致药饵,登床握手。长蘅好强起,尽出所著作,

  • 测量法义·徐光启

    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录。先论制造测量工具,次论测量方法,再设十五个问题,分别说明测量高深广远之方法。其内容未超出中国古代勾股测量范围,然其结论与公式皆用《几何原本》之定理证明。

  • 元始八威龙文经·佚名

    元始八威龙文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分作八节,论述修真炼养之道。大致以子母、阴阳、水火、动静、虚实等相对概念。阐述守神、固精、和炁等炼养术。文句模仿老庄,颇为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