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法度論卷上

  世賢尊者本   衆軍開士釋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衆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已之妙善 爲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衆生 離於一切苦.

前禮於善逝 法及無上衆 今說真諦法 三三如其義。

說曰.今說三法。問.尊云說三法.三法何義。答.此經因法故惟三相續撰.三法者是假

想。問.何故三法撰。答.[二]此佛經依無量想.衆生爲惡世所壞.命以食存.欲求其真.爲彼

開想故及善持故.此三法撰。一切世間亦依真想及假想.是以開想故三法撰。問.已

答三法撰.三法惟願說。答.

注:

[一]此論勘同苻秦鳩摩羅佛提譯四阿鋡暮鈔解.原刻南宋思溪本題尊者山賢造東晉太始元年三藏僧伽提婆共慧遠譯.今改正.

[二]秦譯次四句.作大佛經章繫無數相.婬恚懷味精進因緣食持.衆生少智求聖諦.是輩想當知義疾知義.

********************

德惡依覺.[一]善勝法[二]門。

若覺德惡依.則善勝法門。此三法經本.三三品說.品各三真度。[三]問.可說三品.但於說

有咎.所以者何.善勝者應前說是善勝.說善勝已然後說德惡依當覺。答.已樂所向

者則不應說.此一切世間樂向善勝.乃至蜫蟲亦樂向樂.所以者何.爲食故有所求.

善勝者樂妙愛如是比義說善勝.世間者多樂向樂而背樂因.樂者大涅槃及無病.

是多樂向但背是因。若已樂向不應爲說.譬人趣道.若已知道則不語道.彼亦如是.

是故無咎。問.云何此德惡依覺便有善勝.頗有見金得富見藥病無耶.是故不可德

惡依覺而有善勝。答.雖有此言.是義不然.當取如燈譬.如然燈卽時壞闇.非然燈已

後壞闇.如是智生卽有善勝.智覺是一義。問.德名何等.爲衆生數.爲色味香比.爲攝

爲諍爲伏耶。答.我欲不樂自想作經.而此中

德者.福根無惡。

福根無惡者.此三是德想。白淨法及法果我以爲德想.是一切此三中攝.今當相續

注:

[一]善勝.秦譯作解脫.

[二]門原刻作問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三]問原刻作門.今依麗刻改.

********************

顯示。問.已說福根無惡.何等爲福。答.

福者.施戒修。

數數處善勝謂之福.亦揚去人惡謂之福.是三種.施戒修.如所說.福者數數將人善

處亦揚去惡故謂爲福。問.已說福施戒修.何等爲施。答.爲已他攝故.捨財時俱思願

及無教.是三種施。問.此云何。答.

施者.法無畏財。

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三說施。法施者.說經出於世間。無畏施者.八種三歸爲首.如世

尊說.歸佛爲無量衆生施無畏不結恨無惡法衆亦如是。問.如三歸亦殺生.云何施

爲無畏首。答.不說一切衆生.但如此邪見爲癡殺生盜他財作衆惡是三歸者所不

作.已得正見故.若三歸無正見者則非三歸.是故施無量衆生無畏爲首無咎。財施

者.飲食爲首.攝他故施.供養等以香華爲首.自爲故或復俱故.是已俱德故得大果。

此中施淨應廣分别.如所說.譬樹用其根時復用其枝或有二俱用是事世之常.如

********************

是方便成是施得大果有從因緣淨俱功德亦然。問.云何戒。答.

戒者.身口二攝他不嬈[一]饒益。

戒者有三相.從身口生。問.此云何。答.攝他.不嬈他.及饒益。攝他者.飢乏時衆生愛命

恕已不害.離他財他妻亦如是.此是攝他。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不嬈他。復次.七

支不逼他是不嬈他.衆苦所逼無所歸依而救濟是攝他。受持此二若福相續生是

饒益.我從今離殺生.發心卽饒益增長.譬如出物日有滋息.受戒心生善相續受.實

已滅如種有萌牙饒益.若不捨善相續乃至眠亦增益福.此是饒益.是謂戒。問.云何

修。答.

修者.禪無量無色。

此修於善行是故修.如華熏麻。習是修.如習近王.譬如王善習近必成其果.如是習

修必得白淨果.故說修。禪者是念義.此四種。問.此云何。答.

禪者.離欲觀喜苦樂。

注:

[一]饒益秦譯作增

********************

是四禪。初者.已離惡不善法緣善繫心住.謂之離欲。第二離觀.觀者微於覺.如鈴有

餘聲.是此中無.謂之離觀.欲前已離。第三離喜.喜者心悅.如海涌波.是此中無及欲

觀.故說離喜。第四離苦樂.樂者身心不逼.苦者逼.是此中無及欲觀喜.故說離苦樂.

是四說禪。問.云何無量。答.

無量者.慈悲喜護。

是四假想爲無量.無量衆生彼緣故無量.亦不可數功德故無量。慈[一]者.愍一切衆生

心行.一切衆生潤在前念是慈。悲者.苦惱衆生愍傷在前.離憂惱念是悲。喜者.於多

樂衆生繫縛悅踊是喜。護者.無求不勇猛恕衆生過.若衆生作惡是不作爲快.是反

觀衆生自業.如是恕過謂之護。問.已說無量.云何無色。答.

無色者.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

處者依.是四種。空者.除色.見色過.是離欲一心緣空.於空繫想.是空處。不猗於空但

有識.緣識便有識處。是亦爲依.無依乃勝.若無所有是謂無[二]所有處。於想見過.滅想

注:

[一]者字依麗刻加.

[二]所字依麗刻加.

********************

見怖.一心是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道.是名一切福。問.根云何。答.

根者.無貪無恚無愚癡。

不貪.不瞋.不癡.此三根相。問.此是誰根。答.非是前說德本耶。是一切趣善勝法之本.

隨其義一增餘相隨.如無貪於施增.無恚於戒增.無愚癡於修增。復次.無貪於財施

增.無恚於無畏施增.無愚癡於法施增.是謂三種施增。復次.無貪於攝他增.無恚於

不嬈他增.無愚癡於饒益增.是謂三種戒增。復次.無貪於禪增.無恚於無量增.無愚

癡於無色增.是謂三修增。復次.無貪於不惡增.無恚於忍辱增.無愚癡於多聞增.如

是於力根.如是當知一切善行根.無貪者於所有衆具不利不著意.無恚者滅於恚.

無愚癡者滅於癡.故曰根。問.云何無惡。答.

無惡者.忍辱多聞[一]不惡。

無惡者是俗數假想.復次惡者是憎惡.是不憎惡故曰無惡.如所說.無惡者妙善之

言。

注:

[一]不惡.秦譯作聖分.

********************

忍辱者.苦貴賤力自制不怒恕。

忍辱爲苦.貴力.賤力.隨其事自制不怒恕。爲苦所逼自制.是堪耐義。爲貴力所迫怒.

而不能報.但弊惡人故起怒.若於大力所迫不起怒.是忍辱。爲賤力所加恕.賤力怨

家能報.若不報者是恕。如是衆生過.及行過堪耐此義今當說.

苦者.寒熱飢渴風日勤勞。

爲衆苦所逼當自制.此苦從二事起惱於身.不怒於無情.怒者衆生因緣說.是以依

二逼身當堪忍。問.已說忍辱.云何多聞。答.

多聞者.契經阿毗曇律。

多聞者.若能除婬怒癡是多聞.餘者非多聞。是三種.契經.阿毗曇.律。於中契經者.薩

云若說及彼所印可.顯示穢污白淨.明四聖諦.離無量惡。阿毗曇者.於契經所有盡

分别。律者.說威儀禮節令清淨。是謂三種多聞。於中律[一]多制欲.阿毗曇多制恚.阿毗

曇者說諸業性以此止恚.因恚起犯戒.因犯戒墮地獄.契經多制癡.契經者說十二

注:

[一]多原刻作名.今依麗刻改.

********************

因緣。問.是多聞.云何不惡。答.

不惡者.[一]真知識御意由。

真知識.真御意.真由.是謂不惡。

真知識者.慈善能.師弟子同學。

若慈善能者.是謂真知識。彼三種.師.弟子.同學。問.云何.若慈是師善是弟子能是同

學說如是耶。答.不.所以者何.說無差降.慈善能者謂真知識相.是說當觀師弟子同

學。此中慈相最勝.餘二支所成。或慈者但不善知事亦不能說.如父年老無德.或有

能者亦不善.彼雖有慈不善故教惡.如六師等.若有具足成就三相者當知是真知

識。或有師過故壞.或弟子過.或同學過.是以具足成就三相真知識當求。問.是真知

識.云何真御意。[二]答.

真御意者.止舉護想勇猛。

止想.舉想.護想.向是勇猛。於中止者.止心逸意下.此中觀相故說止.舉者.意弱柔軟

注:

[一]真知識御意由.秦譯作善知識思惟得.

[二]答字依麗刻加.

********************

下.筋力扶起令高.此中觀相故說舉。護者.以平等意任其行.如善御乘遲者使速急

者制之等行而護.此亦如是。四無量中護不可意衆生以慈爲首護.此中平等意護。

問.云何知如下意當舉.舉意當制.等者護。答.非爲自隨所欲是真御意耶.是故此自

隨所欲.隨時隨方便義.若高下者此非真御意。問.是真御意.云何真由。答.

真由者.具方便果。

[一]真由者名向彼.或說習修是真由.具.方便.果。問.爲誰具。答.前已說善勝。問.具名何等。

答.

具者.善損伏根近行禪。

此是資於善行故曰具.如行具足具.具者是支義。此具三種.善損.伏根.近行禪。問.云

何善損。答.

善損者.糞掃衣[二]無事乞食。

衆聚中損謂之善損.善損者是清薄義。工師作二種像.有增者有損者.損者石工木

注:

[一]真由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

[二]無事秦譯作阿練茹.

********************

工.增者泥工畫工.彼成二種像.若從損是能耐風雨.餘雖有好色不耐風雨.如是二

種人.在家及出家.出家者於家累意解脫已捨衆具損爲妙.在家者因妻子親族爲

增衆事得成.在家者雖有衆具爲美味.但愛相别離憂悲鬬諍等爲非法雨所壞意

無所耐.如畫像爲雨所壞.非出家.如世尊說.如飾棄鳥青[一]項妙色終不能及鵝雁飛

行.在家如是不及比丘牟尼遠離閑居坐禪.是謂善損。糞掃衣.無事.乞食.此三淨功

德爲十二本.餘九是眷屬.彼當别說。世尊欲令難陀歡喜故亦說此三.難陀何見汝

無事糞掃衣知已樂於高捨離不染欲.以是故知此三是本。復次.四愛生.衣食坐處

有故.於中爲衣愛所持說糞掃衣.爲食愛所持說乞食.爲坐愛所持說無事.若成就

此三功德是方便滅有愛.以善損故。復次有二種計著.我行及我所作.於中爲貪衣

食坐處故生我所作計著.彼以此三淨功德止.若滅一事必斷計我.是故說淨功德。

問.云何糞掃衣。答.

糞掃衣者.三衣氈衣隨坐。

注:

[一]項原刻作鴟.今依北宋刻福州本改.

********************

此糞掃衣三種所滿.三衣. 氈衣.隨坐。若糞掃衣唯三者.應有九淨功德.若爾者經相

違。糞掃衣者從冢間里巷拾弊壞衣.三衣者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羅會。或有持三

衣者爲愛好衣所因汲汲行求.由此愛極煩勞.若不得多者三當極妙。愛有二種.妙

愛多愛.譬如求一最勝女.或求不端正千.如是多愛三衣所制生.妙愛世尊爲彼說

持三衣有六種.劫貝畢竟繒麻布葛紵布於中要用一.彼見已是好.是好多勞.爲彼

說氈衣。彼如是持氈三衣.或在衆中.或在居家牀坐.若見餘好座移就坐.爲彼說隨

坐。已坐.不應爲好故移坐.以我大故起他.是隨坐。如是三滿糞掃衣。問.無事云何。答.

無事者.樹下暴露正坐[一]受。

樹下受.暴露受.正坐受.此三滿無事。此四除處所愛.於中精進人信施作舍.柔軟敷

大牀座.教化者貪著.世尊知已爲彼說此事不應捨自家著他家.當捨此舍樂無事.

彼已在無事.復作高大樓閣屋.此亦不應爾.在無事中愛樂高閣屋如以馬乘具被

驢.是故樹下當受持。彼已受樹下.不樂弊惡小樹.而復求好大華菓樹.世尊教彼當

注:

[一]受原刻作愛今依麗刻改

********************

受持暴露.汝施主長養身復何爲.此當學神仙樂無暴露.汝無家非爲愛所逼。彼已

在暴露.便作是念.我難行已行.由是捨正思惟卽便傾臥眠至日出.世尊教彼此事

不可.如人截耳而嚴飾首.是故汝當受受持正坐布草結跏趺坐.觀世間如真而作

自業.如是具足無事。問.是無事.云何乞食。答.

乞食者.一食過中不飲漿塚間。

出家者有二種.食僧食及乞食。僧食者.恆[一]精進家得具足食.或復精進者爲除煩勞

故於外作房作食餉。乞食者.從家家乞至極少.是名乞食。餘者.邪命。彼僧食者作是

念.我能致彼施主食.便起貢高大慢.世尊爲彼說當乞食。彼乞食已數數食.至時以

是廢學.世尊教彼當一食.如所說.人當有念意每食自知少則是[二]受用薄節消而保

夀。彼一食已著於食.便作是念.世尊唯聽飲漿而求種種漿.以是廢學.世尊教彼汝

得如是苦處當捨漿.渴者水亦能除.當受持過中不飲漿。彼如是少食知足己復樂

澡浴塗身.世尊教彼此亦是食想貢高.所以者何.身者從食中生.雖有極肥亦當棄

注:

[一]精進家.秦譯作信家.

[二]受原刻作痛.今依麗刻改.

********************

塚間.是故汝當樂塚間.觀於塚間從食所有爛壞散肨脹脂血流漫。見已滅此貢高.

如是乞食滿.是謂善損。問.云何伏根。答.

伏根者.[一]不害守降。

伏根者.能制諸根是伏根.是三種.不害.守.降。問.不害何等。答.前已說根.害根者不能

調根.如馬雖斷水穀無道不調.飽以水穀以道則調.如是害根不調攝諸根則調。若

害根謂調.是盲者離欲.是故莫害根。但正御於境界正思惟攝卽得守.如所說.諸根

至境界當遠離衆想不可害境界但除其染著。降根者.若見極妙女色便起如毋想。

是謂三種伏根。

近行禪者.忍名想。

近於思惟.故曰近行禪。問.爲近誰。答.如前說善勝。問.如前已說四禪.何故重說。答.前

說禪是.趣生死勝.此趣出要勝。此次第觀真諦.如人始[二]度曠野.見種種妙好華池若

干清泉盈滿及園觀種種[三]華樹嚴飾.見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

注:

[一]不害守降.秦譯作不可強止自制不染有.

[二]度原刻作瞻.今依麗刻改.

[三]華原刻作葉.今依麗刻改.

********************

行者在生死曠野婬怒癡煩勞.得真知識故.正思惟觀陰界入無常苦空無我時若

欲樂是謂忍正.思惟意不動是謂名.如夢中見親如鏡中像如是苦觀想.是世間第

一法由世尊想.是謂近行禪。彼次第如夢覺見親後得.聖諦觀亦如是。〈德品第一真度

竟〉

問.云何名方便。答.

方便者.戒上止智。

方便者是道.是趣善勝故說方便.是三陰.戒.上止.智。問.非爲重說戒耶。答.前已說善

勝有二種.一[一]受生二出要.前戒受生.此出要.戒義者是習義。問.此云何。答.

戒者.正語業命。

正語.正業.正命.是三種名戒。正語者.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正業者.離殺盜婬。正命

者.比丘僧食乞食衣藥具是正命.餘邪命.優婆塞離五業刀毒酒肉衆生是謂正命。

問.云何上止。答.

注:

[一]受生出要.秦譯作世間出世間.

********************

上止者.進念定。

上止者滿具.復次滅婬怒癡謂之上止.向彼住故說上止。是三種.進.念.定。於中進者

力.若說進當知己說力。復次.能作故說進.進者行.此能進至善勝故說進。問.此云何。

答.

進者.信勤不捨。

信.勤.不捨.是三假名進.所以者.何.信增一切善行.在一切善法前.於一切法最第一.

如所說.士有信行爲聖所譽樂無爲者一切縛解.是三種信。問.云何三種。答.

信者.淨欲解。

是信淨.欲.解。於中淨者除濁故.濁者人所惡.瞋恚貢高無慚無愧比。譬如象水牛等

混亂泉水是說濁.停住便澄清.如是人所瞋惡貢高無慚無愧比亂意謂之濁.無是

謂之淨。欲者.愛樂於勝.如人爲病所困不欲好食.病差已[一]而欲得.是人爲惡所困不

樂欲聞法.得善知識已樂於法.便作是念此法極微妙更復說.是名[二]爲欲。解者.執持。

注:

[一]而原刻作不.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聞字今依麗刻刪.

********************

譬如人爲毒蛇所螫.師呪毒時彼意至到.便作是念實如說呪從此必差.已意解便

求藥.如是人爲婬怒癡蛇所螫.世尊爲彼慈心說法.彼若意解者無異彼必得除婬

怒癡.餘者不除.是解。問.是信.云何勤。答.

勤者.起習專。

起.習.專.此三種謂之勤。起者始造善.如鑽火時造衆火具.習者數數作.專者著不捨

不散意成一緣.如救頭然.是三種謂勤。問.云何不捨。答.

不捨者.不止不厭不離。

不止.不厭.不離.此三謂不捨。不止者一切時不遠.我極精進不廢是不厭.我一向勤

久時煩勞或有果或無捨[一]置何用.若以此不捨精進是謂不離.此三事必獲得果.如

行人愛樂所至方。問.已說進.云何念。答.

念者.身痛心法內外俱不忘。

內外俱不忘.是三種念。爲自己內.餘者外.二事爲俱。復次.內者受陰界入.外者他受

注:

[一]置原刻作最.今依麗刻改.

********************

及不受俱。復次.三煩惱.在內在外俱.在內者欲.在外者恚.恚者爲他非自瞋。若作是

念欲亦爲他.此不應爾.所以者何.內者染外爲他生欲.以內著故.如經所說.人見女

如內根。癡.俱行苦。滅此三煩惱.是三種念。彼身三.痛心法三.是十二種念。問.已說念.

云何定。答.

定者.空無願無相。

空.無願.無相.是三種定.事空故曰空。問.多有空.空村空舍如是比.此中說何等空。答.

空者.我行我作俱不見。

我行.我作.俱不見者.是謂空。問.何得不見我行我作.如世尊說我爾時名隨藍梵志.

復如所說比丘我手著虚空。答.非如是.我行我作是假號.但於五陰中計我是我行.

世尊不行此.若於境界計著我許是名我作.是世尊亦無.如聖法印經說空中觀世

間空如是比.彼亦我我所有俱得成.以故無咎.是謂空。問.云何無願。答.

無願者.過去未來現在不樂立。

********************

無願者不立義.是入此三中.過去未來現在.是一切有爲.如說處經所說。彼若作是

意.我及涅槃彼不攝是三.此不應爾.所以者何.一無二義故.涅槃者離世一向無緣

彼中無意.我者離三世更無此不可說.是以三中不樂立是謂無願。問.無相云何。答.

無相者.事作俱相離。

事.作.俱相離.是無相。如所說.離一切有爲.一切者事及作.可作是事.能造是作。如由

無明福無福不動作行.彼緣相續有生識是事.無明及行是作.如是一切有爲.若離

彼是說無相。復次.如聖法印經所說.無相者不見其色相如是一切.彼中亦說此三

事作俱離。彼一切是三義.但說異.如言河無水不見水.一義而說異。空無願無相亦

如是.是謂定。問.云何智。答.

智者.見修無學地所行。

智者是覺.是三地.見地.修地.無學地.此中見故曰見。問.何等見何等。答.見未曾見聖

地根力覺道支及實。修者習義.如以淳灰浣衣.雖去垢白淨.猶有灰氣.然後須蔓那

********************

華等諸香華熏.如是見地清淨意禪無量諸定斷除諸結盡極熏是謂修。無學地者.

婬怒癡盡無餘是謂無學。問.何等於見地智。答.

見地者.法觀未知智。

法智.觀智.未知智.此是見地智。於中法智者是現智義.譬如良醫知癕已熟.以利刀

破癕.然後以指貫通道.令不傷脈而復破癕.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觀欲界苦時

斷見苦所斷煩惱.然後生第二智。如欲界苦無常.色無色界亦如是.從此比智斷色

無色界煩惱.是謂見苦三智。欲界愛苦因是法智卽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

是見習三智。欲界滅止是法智卽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盡三智。此

道滅欲界苦是法智卽是觀[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道三智。此十二智.見

地廣當知。問.云何修地。答.

修地者.相行種知。

相知.行知.種知.此三修地。問.云何相。答.

注:

[一]原刻下衍如是觀智四字今依麗刻刪.

********************

相者.起住壞。

起者生.住者成.壞者敗。問.漫說於衆生涅槃有疑.衆生及涅槃亦有此相.若有者爲

大過卽有無常.若不者此經有過.應當說起住壞是有爲相。答.衆生者於相是餘不

可說.若異卽有常.若是卽無常.是二過不可說.涅槃亦如是.是故分别當知相者一

向有爲相。問.今說功德.云何此相是功德。答.今說智.若此三中智是功德.非相。問.云

何行。答.

行者.無常苦非我見。

行者.盡知是行義.此相由是行知是行義。陰無常.若無常者是苦.若苦者是不自在

故非我。無常者不久住故如水泡.苦者逼迫故如箭在體.非我者不自在故如借瓔

珞.是謂行。問.云何種。答.

種者.味患離。

種者.是味.是患.是離。問.是誰。答.是有爲。於中味者是妙.患者是惡.離者俱息。於中天

********************

人樂是味.三惡道苦是患.離罪福是離。若如是觀正見功德故卽得解脫.是謂種.此

是修地智。問.云何無學地智。答.

無學地者.達通辯智。

達智.通智.有辯智.是三無學地智。問.云何達智。答.

達者.宿命生死漏盡智。

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是謂達.能達故曰達.達是知義。於中宿命智憶過去所作行.

生死智知得業果.漏盡智後當說。復次.煩惱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處.過去者十八

見.未來四十四見.現在處身見.由此故生现在故分别過去未來.於中若得宿命智

者不謗過去.得生死智者不癡於未來.得漏盡智者不著現在處。問.云何漏盡智。答.

漏盡智者.盡無生願智。

我煩惱盡.觀如是是盡智.不復生者是無生智。譬如師治蛇所螫.知已除毒是一智.

不爲前氣所[一]熏是第二智.盡智無生智亦如是。願智者.若聲聞以宿命智自憶生相

注:

[一]熏原刻作勳.今依麗刻改.

********************

續非餘是願智.以願故亦知他.是謂願智。問.云何通。答.

通者.如意足天耳他心智。

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此三是通。如意足者.後當說。天耳者.以定力故處一緣中增長

四大淨.此天人至惡趣聞聲隨其力.如眼或見近或見遠隨其眼力.如是隨其定力

得天耳。他心智者.如見衆生.若聞聲知彼心念如是如是。問.云何如意足。答.

如意足者.遊空變化聖自在。

如意足者.得如意故說如意.如意是自在義。遊空自在.變化自在.聖自在.是謂三種

如意足。遊空自在者.履水蹈虚.能徹入地.石壁皆過.捫摸日月.是謂遊空自在。變化

自在者.現人象馬車.山林城郭皆能化現。聖自在者.能化夀.化水爲酥.化土石爲金

[一]銀.如是比.是謂如意足。聖所增長養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是謂通。宿命智生死智.是

凡夫五通。問.云何辯。答.

辯者.法義辭應。

注:

[一]銀原刻作餘.金衣麗刻改.

********************

善知法.善知義.善知辭.善知應.此四是辯。知法者.知名句味。知義者.卽知彼性實如

火是名彼熱是義.於中不癡。知辭者.此文飾如是次第。知應者.不顛倒說句.文飾亦

不差錯.是謂辯。此亦於學地智已廣說。問.如戒及定.學無學地中亦可得戒定.何以

不三種說。答.無戒戒差别非爲學離殺生衆生極護無學不如是.若學不殺生卽是

無學.以是無差降.故不說三種。〈德品第二真度竟〉

三法度論卷上

********************

猜你喜欢
  分别业报略经全文·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四卷·马鸣
  监院请启·如玺
  卷第五·应庵昙华
  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太虚
  卷五十六(大唐三藏义净译)·佚名
  卷之十九·铁壁慧机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佛说戒德香经·佚名
  翠岩古雪禅师语录序·佚名
  世界佛教联合会开会讲词·太虚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一·介庵悟进
   第四十三則 洞山無寒暑處·胡兰成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存余堂诗话 全文·朱承爵

      古乐府命题,俱有主意,后之作者,直当因其事用其题始得。往往借名,不求其原,则失之矣。如刘猛、李余辈,赋〈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乃叙烈女事,至于太白名家,亦不能免此病。郑樵作《乐略》叙云:「然使得其声,则义之同异又

  • 等待(一)·戴望舒

    我等待了两年,你们还是这样遥远啊!我等待了两年,我的眼晴已经望倦啊!说六个月可以回来啦,我却等待了两年啊,我已经这样衰败啦,

  • 四集卷五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二古今体六十二首【戊戌八】七月朔日躬祭奉先殿礼成述事年节虽恒叩後殿【海於元旦及  皇祖  皇考  圣诞  忌辰必躬诣  後殿拈香瞻礼】未曾前殿祭斯

  • 卷一百八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谿集李弥逊字似之蘓州吴县人登大观二年进士第调单州司户政和间累官起居郎以封事剀切贬知庐山县改奉嵩山祠靖康元年召为卫尉少卿绍兴七年迁起居郎

  • 石湖诗钞·吴之振

    范成大河豚叹鲰生藜苋肠,食事一饱足。腥腐色所难,况乃衷酖毒。膨亨强名鱼,杀气孕惨黩。既非养生具,宜谢砧几酷。吴侬真差事,网索不遗育。捐生决下箸,缩手汗童仆。朝来里中子,馋吻不待熟。浓睡唤不应,已落新鬼录。百年三寸咽,水

  • 戎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谪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陈寿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

  •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九·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甲戍七月至十二月】  聪八年秋七月癸巳驻军宣府城东南  秋七月丙戍科尔沁部长巴达哩布达齐洪果尔栋果尔武克善多尔济桑阿尔斋索诺穆满珠什哩达尔汉巴图鲁塞棱噶尔玛固穆占巴拉塞尔固棱等

  • 卷二百五十三·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十一月甲寅朔钦天监进二十一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丙辰辽东建州左等卫指挥猛苛帖木儿贡马命礼部宴赉之○癸亥暹罗国使臣坤思利亦等辞还赐坤思利亦冠带及钞百锭纻丝罗各四疋其从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正统元年冬十月癸亥朔享 太庙○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遣中官祭司井之神○敕缘边诸将曰比得边报阿台朵儿只伯人马自亦集乃路而东意者知我甘肃有备故避实以击虚尔甘肃以东至宣府将帅宜谨为备毋为所乘○先是镇

  • 志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八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兵一。○兵者所以御暴诛乱有天下国家者固不可废而兵制之得失国家之安危系焉。 高丽太祖统一三韩始置六卫卫有三十八领领各千人。 上下相维体

  • 庾业延传·李延寿

    庾业延,代郡人,后皇帝赐名为岳。他的父亲和哥哥和辰世代掌管畜牧,稍后转任中部大人。昭成帝去世后,苻坚内侵,在危险之际,他们大肆收藏各种畜产品,富裕得可以和国君相比。刘显谋反叛乱,道武帝外逃,和辰侍奉献明皇后并送归道武帝

  •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二·佚名

    简阅一、海军各船大副;二副等,应逐日轮派一人,将天气、风色、水势及行泊时刻、操演次数凡有关操防巨细事务,概行登记日册;管轮官将机舱内轮机迟速,日用煤、油各料若干,并有无事故,亦概行登记日册;由管带官随时稽察。如有错漏,小

  • 法言義疏二十·汪荣宝

      漢德其可謂允懷矣。〔注〕允,信;懷,至。黃支之南,大夏之西,東鞮、北女,來貢其珍。漢德其可謂允懷矣,世鮮焉。〔注〕明此奕世之所致,而莽一旦行詐以取之。〔疏〕「黃支之南」者,漢書平帝紀:「元始二年春,黃支國獻犀牛。」應劭

  • 提要·俞庭椿

    【臣】等谨案周礼复古编一卷宋俞庭椿撰庭椿字夀翁临川人干通八年进士官古田令是书宋志作三卷今本作一卷标曰陈友仁编盖友仁订正周礼集説而以此书附其后也庭椿之説谓五官所属皆六十不得有羡其羡者皆取以补冬官凿空臆防

  • 僧宝正续传目录·祖琇

      第一卷  罗汉南禅师  圆通旻禅师  兜率照禅师  潜庵源禅师  泐潭照禅师  第二卷  宝峰准禅师  花药英禅师  明白洪禅师  开福宁禅师  智海懃禅师  第三卷  龙门远禅师  禾山方禅师 

  • 第八章 诸方之教化·佚名

    有先见之明目犍连子以天眼见当来于边境树立教[法],(一)欲树立教[法],又为众生之证悟,以已为第五末阐提及他长老等遗使边境。(二)&ldquo;卿等由哀愍有情之与同朋俱往边境说最上之强法。&rdquo;(三)大仙末阐提赴犍陀罗地方,镇服怒龙令

  • 御纂朱子全书·朱熹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清李光地、熊赐履等奉敕编。六十六卷。分《为学》、《四书》、《六经》、《性命》、《道德》、《天地》、《阴阳》、《鬼神》等十九门。宋代理学,以程朱之学为正统;宋儒文集、语录,惟朱熹卷帙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