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云何緣.幾是緣.爲何義故觀緣耶。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一切是緣.

  爲捨執著我爲因法故觀察緣。何等因緣.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

  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義。自性者.謂[一]能作因自性。差別者.謂能作

  因差別.略有二十種.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

  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謂鐙等望諸色.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六分離能作

  謂鎌等望所斷.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九顯了

  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十一隨說能作謂名[二]想見.十二

  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於彼求欲生如待飢渴追求飲食.十三牽引能作謂懸遠緣如

  注:

  [一]藏本此句云.是能作因爲因自性.

  [二]勘藏本應作相.mtshan-ma.

  ********************

  無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謂隣近緣如無明望行.十五攝受能作謂所餘緣如田水

  糞等望穀生等.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正事王令王悅豫.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

  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

  生識.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穀.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緣如穀無障。助

  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等行者.謂諸法共有

  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所。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

  法展轉增益後後生起。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

  乃令相續遠避涅槃。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何等等無間緣.謂中

  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何等所緣緣.謂有分

  齊境所緣故.無分齊境所緣故.無異行相境所緣故.有異行相境所緣故.有事境所緣

  故.無事境所緣故.事所緣故.分別所緣故.有顛倒所緣故.無顛倒所緣故.有礙所緣故.

  無礙所緣故是所緣緣義。何等增上緣.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

  ********************

  增上故.產生增上故.[一]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故.出世清淨離

  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云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爲何義故觀同分彼同分

  耶。謂[二]不離識彼相似根於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同分彼同分義.色藴

  一分眼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爲捨執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

  分彼同分。云何執受.幾是執受.爲何義故觀執受耶。謂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色藴

  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一分是執受.爲捨執著身自在轉我故觀察執受。云何根.幾

  是根.爲何義故觀根耶。謂取境增上故.種族不斷增上故.衆同分住增上故.受用淨不

  淨業果增上故.世間離欲增上故.出世離欲增上故是根義.受識藴全色行藴一分十

  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分是根.爲捨執著增上我故觀察根。云何苦苦性.幾是苦苦

  性.爲何義故觀苦苦性耶。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義.一切一分

  是苦苦性.爲捨執著有苦我故觀察苦苦性。云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爲何義故觀壞

  苦性耶。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自相故.於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

  注:

  [一]原作任.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勘藏本意謂與識不離且與彼相似之根云云.釋云.與識生相似故云同分.

  ********************

  一切一分是壞苦性.爲捨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云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爲何

  義故觀行苦性耶。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受法自相故.彼二麤重所攝

  受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除三界二處諸藴一分一切是行苦性.

  爲捨執著有不苦不樂我故觀察行苦性。云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爲何義故觀有異

  熟耶。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十界四處諸藴一分是有異熟.爲捨執著能捨能續

  諸藴我故觀察有異熟。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餘但異熟生非異熟。云何食.

  幾是食.爲何義故觀食耶。謂變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悕望故有悕望者.取

  故有取者是食義.三藴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爲捨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又此四

  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二淨不淨依止住食.三清淨依止住食.四示

  現住食。云何有上.幾是有上.爲何義故觀有上耶。謂一切有爲故.無爲一分故是有上

  義.除法界法處一分一切是有上.爲捨執著下劣事我故觀察有上。云何無上.幾是無

  上.爲何義故觀無上耶。謂無爲一分故是無上義.法界法處一分是無上.爲捨執著最

  ********************

  勝事我故觀察無上。由此所說差別道理.餘無量門可類觀察。復次藴界處差別略有

  三種.謂徧計所執相差別.所分別相差別.法性相差別。何等徧計所執相差別.謂於藴

  界處中徧計所執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者摩納婆等。何等所分別相

  差別.謂卽藴界處法。何等法性相差別.謂卽於藴界處中我等無性無我有性。復有四

  種差別.謂相差別.分別差別.依止差別.相續差別。何等相差別.謂藴界處一一自相差

  別。何等分別差別.謂卽於藴界處中實有假有世俗有勝義有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

  是等無量差別分別如前說。何等依止差別.謂乃至有情依止差別有爾所.當知藴界

  處亦爾。何等相續差別.謂[一]一一刹那藴界處轉。於相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謂了知我

  執過患。於分別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謂了知聚想過患。於依止差別善巧爲何所了

  知.謂了知不作而得雖作而失想過患。於相續差別善巧爲何所了知.謂了知安住想

  過患。又藴界處有六種差別.謂外門差別.內門差別.長時差別.分限差別.暫時差別.顯

  示差別。何等外門差別.謂多分欲界差別。何等內門差別.謂一切定地。何等長時差別.

  注:

  [一]藏本云由一依止中藴等一一刹那作餘增上.

  ********************

  謂諸異生。何等分限差別.謂諸有學及除最後刹那藴界處所餘無學。何等暫時差別.

  謂諸無學最後刹那藴界處。何等顯示差別.謂諸佛及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所示現

  諸藴界處。

  [一]本事分中攝品第二

  云何攝.略說攝有十一種.謂相攝.界攝.種類攝.分位攝.伴攝.方攝.時攝.一分攝.具分攝.

  更互攝.勝義攝。何等相攝.謂藴界處一一自相卽體自攝。何等界攝.謂藴界處所有種

  子阿賴耶識能攝彼界。何等種類攝.謂藴界處其相雖異.藴義界義處義等故展轉相

  攝。何等分位攝.謂樂位藴界處卽自相攝.苦位不苦不樂位亦爾.分位等故。何等伴攝.

  謂色藴與餘藴互爲伴故卽攝助伴.餘藴界處亦爾。何等方攝.謂依東方諸藴界處還

  自相攝.餘方藴界處亦爾。何等時攝.謂過去世諸藴界處還自相攝.未來現在諸藴界

  處亦爾。何等一分攝.謂所有法藴界處所攝但攝一分非餘應知一分攝。何等具分攝.

  謂所有法藴界處所攝能攝全分應知具分攝。何等更互攝.謂色藴攝幾界幾處.十全

  注:

  [一]藏本不分品.

  ********************

  一少分.受藴攝幾界幾處.一少分.如受藴想行藴亦爾.識藴攝幾界幾處.七界一處。眼

  界攝幾藴幾處.色藴少分一處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界亦爾.[一]意界攝幾藴

  幾處.一藴一處.法界攝幾藴幾處.三藴全色藴少分一處全.眼識界攝幾藴幾處.識藴

  意處少分.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界亦爾。眼處攝幾藴幾界.色藴少分一界全.如眼處

  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亦爾.意處攝幾藴幾界.一藴七界.法處攝幾藴幾界.三藴全

  一少分一界全。如是諸餘法以藴界處名說及餘非藴界處名說.如實有假有世俗有

  勝義有所知所識所達有色無色有見無見如是等如前所顯.隨其所應與藴界處更

  互相攝盡當知。何等勝義攝.謂藴界處真如所攝。於攝善巧得何勝利.得於所緣略集

  勝利.隨彼彼境略聚其心[二]如是如是善根增勝。

  [三]本事分中相應品第三

  云何相應.略說相應有六種.謂不相離相應.和合相應.聚集相應.俱有相應.作事相應.

  同行相應。何等不相離相應.謂一切有方分色與極微處互不相離。何等和合相應.謂

  注:

  [一]藏本此二段在次觸處亦爾句下出.

  [二]此二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三]藏本不分品.

  ********************

  極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何等聚集相應.謂方分聚色展轉集會。何等俱有

  相應.[一]謂一身中諸藴界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何等作事相應.謂於一所作事展轉相

  攝。如二苾芻隨一所作更互相應。何等同行相應.謂心心所於一所緣展轉同行。此同

  行相應復有多義.謂他性相應非己性.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同時相應非異時.同分界

  地相應非異分界地。復有一切徧行同行相應謂受想思觸作意識.復有染汙徧行同

  行相應謂於染汙意四種煩惱.復有非一切時同行相應謂依止心或時起信等善法

  或時起貪等煩惱隨煩惱法.復有分位同行相應謂與樂受諸相應法與苦受不苦不

  樂受諸相應法.復有無間同行相應謂在有心位.復有有間同行相應謂無心定所間.

  復有外門同行相應謂多分欲界繫心心所.復有內門同行相應謂諸定地所有心心

  所.復有曾習同行相應謂諸異生所有心心所及有學[二]無學者一分心心所.復有未曾

  習[三]同行相應謂出世間諸心心所及初後時出世後所得諸心心所。於相應善巧得何

  勝利.能善了悟[四]唯依止心有受想等染淨諸法相應不相應義。由此了悟卽能捨離計

  注:

  [一]藏本云謂一身中藴等諸一刹那性俱時流轉云云.

  [二]此二字依藏本及釋論加.

  [三]此字依麗刻加.

  [四]藏本云依唯心而有受等.

  ********************

  我能受能想能思能念染淨執著.又能善巧速入無我。

  [一]本事分中成就品第四

  云何成就.謂成就相如前已說.此差別有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現行成就。何等

  種子成就.謂若生欲界[二]欲色無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

  生色界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繫煩惱隨煩

  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無色界[三]欲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

  成就亦名不成就.無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

  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由種子[四]成就得不成就.隨如是如

  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品類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何等自在成就.謂諸加行善法

  若世出世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等功德及一分無記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何

  等現行成就.謂諸藴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若

  已斷善者所有善法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

  注:

  [一]藏本不分品.

  [二]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三]原刻下衍界字.今依麗刻刪.

  [四]藏本云不成就.

  ********************

  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畢竟不成就故。於成就善巧

  得何勝利.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於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

  [一]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一

  云何決擇.略說決擇有四種.謂諦決擇.法決擇.得決擇.論議決擇。云何諦決擇.謂四聖

  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云何苦諦.謂有情生及生所依處。何等有情生.卽有情世間.謂

  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餓鬼人天趣中。人謂東毗提訶西瞿陀尼南贍部洲北俱盧

  洲.天謂四大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梵輔

  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

  天無想有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

  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何等生所依處.卽器世間.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

  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內海外海.蘇迷盧山四外層級四大王衆

  天三十三天所居處別.外輪圍山虛空宮殿若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

  注:

  [一]藏本作集諦決擇第二.

  ********************

  天及色界天所居處別.諸阿素洛所居處別.及諸那落迦所居處別謂熱那落迦寒那

  落迦孤獨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餓鬼所居處別.乃至一日一月周徧流光所照方處名

  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衆天千三十

  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總名小千世

  界.千小千界總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界總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

  總有[一]大輪圍山周帀圍繞.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壞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

  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有將壞或有將成或有正壞或壞已住

  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於東方乃至一切十方亦爾。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

  所生故.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總名苦諦。復有清淨世界非苦諦攝.非業煩惱力所生故.

  非業煩惱增上所起故.然由大願清淨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處不可思議唯佛所覺.

  尚非得靜慮者靜慮境界況尋思者。復次苦相差別有八.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

  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藴苦。生何因苦.衆苦所逼故.餘苦所依故。老

  注:

  [一]原刻作天.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何因苦.時分變壞苦故。病何因苦.大種變異苦故。死何因苦.[一]夀命變壞苦故。怨憎會何

  因苦.合會生苦故。愛別離何因苦.別離生苦故。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略攝

  一切五取藴何因苦.麤重苦故。如是八種略攝爲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

  所希不果苦.麤重苦。如是六種廣開爲八.[一]若六若八平等平等。如說三苦.此中八苦.爲

  三攝八八攝三耶。展轉相攝.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能顯苦苦.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能顯壞苦.略攝一切五取藴苦能顯行苦。如說二苦謂世俗諦苦勝義諦苦.

  何者世俗諦苦.何者勝義諦苦。謂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諦苦.略攝一切五取藴

  苦是勝義諦苦。云何苦諦共相.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何等無常相.略有十二.謂

  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刹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

  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何等非有相.謂藴界處於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何等

  壞滅相.謂諸行生已卽滅暫有還無故。何等變異相.謂諸行[三]異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

  故。何等別離相.謂於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爲己有。何等現前相.謂正處無常.由

  注:

  [一]原刻作受.今依藏本及釋論改.

  [二]藏本缺此句.

  [三]勘藏本意謂異而又異也.

  ********************

  因隨逐[一]今受無常故。何等法爾相.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何等刹那相.謂諸

  行刹那後必不住故。何等相續相.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故。何等病等相.謂

  四大時分[二]夀命變異故。何等種種心行轉相.謂於一時起有貪心或於一時起離貪心.

  如是有瞋離瞋有癡離癡若略若散若下若擧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

  如是等心行流轉故。何等資產興衰相.謂諸興[三]盛終歸衰變故。何等器世成壞相.謂火

  水風三種成壞。有三災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

  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復有三種中劫所謂饑饉疫病刀兵.此小三

  災劫究竟位方乃出現.謂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減.一中劫後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

  減.二十中劫世界正壞.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

  已住.合此八十中劫爲一大劫.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夀量。如說以夀盡故福盡

  故業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云何夀盡.謂時死。云何福盡.謂非時死[四]卽非福死.以

  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終。云何業盡.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何

  注:

  [一]原刻作令.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受.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三]原刻作善.今依藏本及釋論改.

  [四]藏本缺此四字.

  ********************

  等苦相.謂或三苦或八苦或六苦廣說如前.是名苦相。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卽是苦耶.

  由[一]二分無常爲緣苦相可了知故.謂生分無常爲緣苦苦性可了知故.滅分無常爲緣

  壞苦性可了知故.俱分無常爲緣行苦性可了知故。卽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

  行變壞.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又於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

  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卽是苦.又於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知者如來依此

  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何等空相.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爲空.若

  於是處餘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於何處誰非有.

  於藴界處常恆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於何處誰餘有.卽此

  處無我性.[二]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

  無。復有三種空性.謂自性空性.[三]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徧計所執自性觀.第二依依

  他起自性觀.第三依圓成實自性觀。何等無我相.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藴界處非此

  相.由藴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如世尊說.此一

  注:

  [一]釋論牒文作三.

  [二]藏本云.如是我無而無我有以此了知空性.

  [三]藏本云.非如彼有空性.自體空性.

  ********************

  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於如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謂於外事密

  意說此一切非我所.於內事密意說此非我處此非我我.所以者何.以於外事唯計我

  所相是故但遣我所.於內事徧計我我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前說無常皆刹那相.此

  云何知。如心心所是刹那相.當知色等亦刹那相.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

  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

  滅壞故.當觀色等亦念念滅。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此

  依何意說。依容有意說.[一]同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若於此聚此大種可得當知此聚

  唯有此大種非餘.或有聚唯一大種.或有二大種.或有乃至一切大種。所造色亦爾.若

  於此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餘.或有聚唯一所造色.或二所造色.或有乃

  至多所造色隨其所應。又說麤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無體.但由覺慧漸

  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邊際.卽約此際建立極微.爲遣[二]一合想故.又爲悟入諸所

  有色非真實故。復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三]大不寂靜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

  注:

  [一]藏本云於一處爲依之體性是造.

  [二]勘藏本意謂全體想.

  [三]原刻下衍苦字.今依藏本及麗刻刪.

  ********************

  靜苦.有中不寂靜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

  住大寂靜。云何廣大不寂靜苦.謂生欲界[一]未曾積集諸善根者。云何寂靜苦.謂卽此已

  生順解脫分善根者。云何寂靜不寂靜苦.謂卽此爲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云何中

  不寂靜苦.謂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云何微薄不寂靜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

  分者。云何微薄寂靜苦.謂諸有學。云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無學命根住緣六處。云何

  非苦似苦住大寂靜.謂已得究竟菩薩摩訶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復次前說

  死苦.死有三種.謂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無記心死。善心死者.謂於明利心現行位.

  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不善心死者.謂亦於明

  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無記心

  死者.謂若於明利心現行位若於不明利心現行位.或由闕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能

  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修淨行者臨命終位於身下分先起冷觸.不淨行者臨命終位

  於身上分先起冷觸。不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陰暗夜分.修淨

  注:

  [一]勘藏本意謂未積善根者之苦.次下各句例同.

  ********************

  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白練光或如晴[一]明夜分。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

  從無色界命終後位.亦名意生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二]有中夭或時移轉。住中有中亦

  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又能覩見同類有情。又中有形似當生處。又

  此中有所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速.仍於生處有所[三]拘礙。又此中有於所生處.如稱

  兩頭低昂道理.終沒結生時分亦爾。住中有中於所生處發起貪愛.亦用餘煩惱爲緣

  助。此中有身與貪俱滅.羯邏藍身與識俱生.此唯是異熟。自此已後根漸生長.如緣起

  中說.於四生類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溼生或受化生。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三

  注:

  [一]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二]此字依藏本及麗刻加.

  [三]原刻作俱.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猜你喜欢
  卷第四·佚名
  先觉宗乘卷五·圆信
  卷第十六·晦翁悟明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灌顶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八·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九卷·佚名
  卷第一·佚名
  佛说泥犁经·佚名
  卷第一百·霁仑超永
  释 中 华 民 国·太虚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九卷·佚名
  勉专仗佛力·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丁仲远·唐圭璋

      待考。   醉蓬莱   正霜融日暖,风淡寒轻,小春时候。后苑疏梅早放,数枝开就。知是花工,预回春气,与作仙翁寿。君看侯门,祥云锁戟,瑞烟笼昼。   天赋麒麟风骨,尽道德耀宗盟,名高星斗。两郡甘棠,惠爱传民口。宣室思贤,锋

  • 第二出 游春·梁辰鱼

    【遶池游】〔生扮范蠡便服上〕尊王定霸。不在桓文下。为兵戈几年鞍马。回首功名。一场虚话。笑孤身空掩岁华。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楚宛之三

  • 词林正韵·戈载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一东】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二冬】冬咚彤

  • 卷十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十六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十六【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六首】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

  • 前集原序·罗椅

    放翁诗选前集原序拣着吟人苦心处吟时较易拣时难大父涧谷翁题赵庆御手写唐絶句结语也拣诗之难尚矣人谓删後无诗非果无性情也特未有删手尔族孙夀可以翁所选放翁陆先生诗刻本抚卷圭复涕泪盈睫悲夫善和书卷存者仅十一於千

  • 五集卷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十七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乙巳七】至避暑山庄即景避暑年年北郊後登程六日一朝临麦黄黍緑历怡揽细雨轻隂飒启吟莅止宵衣旰食处敢忘孙沐祖恩深古稀底是相应者未失由

  • 列传第三十 鲁爽 薛安都 邓琬 宗越 吴喜 黄回·李延寿

    鲁爽小字女生,扶风郿人也。祖宗之字彦仁,仕晋官至南阳太守。义熙元年起义,以功爲雍州刺史。宋武帝讨刘毅,与宗之同会江陵,封南阳郡公。自以非武帝旧隶,屡建大功,有自疑之志。会司马休之见讨猜惧,因与休之北奔,尽室入姚氏,顷之病

  •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脱脱

        常秩 邓绾 李定 舒 亶 蹇周辅 徐铎 王广渊王陶 王子韶 何正臣 陈绎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着称。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军节度推

  • 卷八十七上上·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七上上  元 郝经 撰 録第五上上 礼乐 天类【郊  合郊 五郊 六天 九天 六宗配郊 毁郊 告郊 朝日 夕月 星祠风雨雷师 高

  • 陈邦彦传·张廷玉

    陈邦彦,字令斌,顺德人。为县学生员,为人意气豪迈。福王在位时,他到朝廷里递上关于国家大事的三十二条意见,遭到回绝。唐王聿键读后极为赏识,他自立为皇帝以后,派人到邦彦家里任用他为监纪推官。尚未接到任命,邦彦就乡试中举了

  • 晋纪十四 中宗元皇帝下永昌元年(壬午、322)·司马光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壬午,公元322年) [1]春,正月,郭璞复上疏,请因皇孙生,下赦令,帝从之。乙卯,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郭璞再次上疏,请求以元帝皇孙司马衍出世为契机,颁布赦免令,元帝允准。乙卯(初一),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为永昌

  • 法言義疏四·汪荣宝

      或問:「公孫龍詭辭數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捖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注〕大匠之誨人也,必以規矩;君子之訓物也,必以仁義。〔疏〕公孫龍者,史記孟荀列傳云:「趙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

  • 卷三·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三    宋 熊 节 编宋 熊刚大 注铭【铭者志也所以铭志其事】西铭【此篇论乾坤一大父母人物皆己之兄弟侪辈人当尽事亲之道以事天】横渠先生乾称父【乾为天父道也故以父言】坤称母【

  • 重纂保国寺志序·太虚

    保国寺志,刻于嘉庆十年,住持敏庵禅师所纂。寺在慈溪县东骠骑山之麓,而灵山、马鞍山、象鼻峰、狮子岩,则皆骠骑山之属也。以汉骠骑将军张意父子隐居此山,乃以之得名。今之寺址,盖其故宅。唐会昌以前,无可稽考,仅知其原名灵山寺

  • 卷第二十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菩萨问明品第十之余 【经】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诀》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为六朝古上清经《八素真经》之一部分。太上大道君说:学道皆由积善,先立善行,然

  • 古今书评·袁昂

    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

  • 宏智禅师广录·正觉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天童正觉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