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一]緣起品第一

  偈曰.

  [二]義智作諸義 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衆生 慈悲爲性故.

  巧說方便法 所謂最上乘. 爲發大心者 略以五義現。

  釋曰.莊嚴大乘經論.誰能莊嚴。答.義智能莊嚴。問.義智云何莊嚴。答.開作諸義。問.以

  何開作。答.以言及句。問.以何等言以何等句。答.以無垢言以無垢句.無垢言者謂能

  至涅槃城.無垢句者謂字句相應.若離無垢言句則於諸義不能開曉。問.以何義故

  莊嚴。答.爲救濟苦衆生故。問.衆生自苦.何因救濟。答.爲菩薩者大悲爲體.生憐愍故。

  問.若救他苦莊嚴何法。答.莊嚴如來巧說方便法。問.何等方便法。答.所謂最上乘。問.

  注:

  [一]梵本以此品與次品合爲成立品第一.

  [二]梵本此頌爲十九言一句式.今譯十言爲一句. 

  ********************

  爲誰故莊嚴。答.爲發大乘心者。問.以幾義莊嚴。答.略以五義示現。問.何者五義。偈曰.

  [一]譬如金成器 譬如華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 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 歡喜亦如是。

  釋曰.此中五譬卽譬彼五義莊嚴.如其次第能令發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

  修習故.證得故。問.其義云何。答.金成譬爲令信向轉彼心故.華敷譬爲令受教開示

  彼故.食膳譬爲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爲令修習更不思故.開篋譬爲令證得真

  實菩提分寶自覺證故.由此五義分別大乘能令彼人得生愛樂。問.若彼法自性功

  德具足.何義更須莊嚴爲。答此問偈曰.

  [二]譬如莊美質 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 得喜更第一。

  釋曰.譬如美質加莊像現於鏡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悅故。菩薩亦爾.莊嚴妙法義

  入自心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聞故。問.彼法有何功德.須此莊嚴強欲令他恭敬信

  受耶。偈曰.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五言一句式.今譯亦以十言爲一句.

  [二]梵本此頌係十七言一句式.今譯略爲五言一句.文義不備.

  ********************

  譬如飲藥苦 病差則爲樂. 住文及解義 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法 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 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 不覺亦不喜。

  釋曰.此三偈次第顯示妙法有三功德.一顯斷障因功德.二顯自在因功德.三顯妙

  喜因功德。問.此義云何。答.如飲苦藥初時則苦以難服故.後時則樂以病差故.此法

  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如事嚴王初時則苦難得意故.後時

  則樂與威力故.此法亦爾.思惟時苦深難解故.思度時樂長聖財故。如見生寶未別

  時則不愛謂無用故.識別時則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爾.修行時則不喜謂空無用

  故.修度時則深悅知有大用故。緣起品究竟。

  [一]成宗品第二

  釋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

  佛說.偈曰.

  注:

  [一]梵本不分品.藏本成立大乘品第二.

  ********************

  [一]不記.亦同行. 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 文異.八因成。

  釋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記.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體.六者非

  體.七者能治.八者文異。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

  世尊初不記耶.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卽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第二同行者.聲聞乘

  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

  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

  第四成就者.若汝言餘得菩提者說有大乘非是今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則反成

  我義.彼得菩提亦卽是佛如是說故。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

  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第六非體者.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

  聲聞乘亦無體.若汝言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

  過失.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理不應故。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無

  分別智.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

  注:

  [一]梵本此頌爲聖章體.句末無八因成三字.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三引此頌云.先不記俱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

  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復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捨

  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諸佛三因緣. 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 捨者不應爾。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爲大障.諸佛有三因緣何故不記。一無功用智恆起是

  眼恆見.二恆作正勤守護正法.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三因汝言捨而不記者

  不應道理。復次若汝言有體者卽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卽以此乘得大菩提故.

  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違. 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 非卽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卽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

  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

  自方便而教授他卽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

  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

  ********************

  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

  [(壳*殳)/牛]角求乳不可得故。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卽是大乘。

  復次今更示汝相違義.偈曰.

  發心.與教授. 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 五事一切異。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

  異。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

  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

  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

  乘果。復次若汝言佛語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毗尼三者不違法空.汝以

  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三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經. 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 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

  ********************

  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卽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三相不相

  違。復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緣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寧解大乘義。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

  退屈故。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緣俗者忖度世諦

  不及第一義諦故.不普者雖緣世諦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諍論辯窮卽默

  然故。大乘者卽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

  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

  是耶。偈曰.

  廣大.及甚深. 成熟.無分別. 說此二方便 卽是無上乘。

  釋曰.廣大者.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如

  其次第一爲成熟衆生.二爲成熟佛法.卽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卽是

  ********************

  無上乘體。問.若爾有人於中怖畏.過失云何。偈曰.

  [一]不應怖而怖 由怖被燒然. 怖引非福故 長時過患起.

  釋曰.若人非怖畏處妄生怖畏.是人卽墮極熱惡道而被燒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

  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問.彼人復有何因生此怖畏。

  偈曰.

  非姓.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釋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緣.一非種姓離菩薩姓故.二非法朋離善知識故.三少慧力

  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緣於甚深妙

  法横生怖想.由此想故於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是名爲退.汝今應知此退過

  患最極深重。已說怖過及怖因.次說不應怖畏因.偈曰.

  無異卽互無 有異卽險處. 無譬種種說 續說多門說.

  非有如文義 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 應知不應怖。

  注:

  [一]梵本此下二頌皆十七言一句式.今譯十言一句.又梵本第一頌不分段.今譯改文.

  ********************

  釋曰.無異卽互無者.若汝言聲聞乘卽是大乘無異大乘體.若如是者卽聲聞辟支

  佛乘復無有體.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有異卽險處者.若

  汝許有異大乘體.此體卽是一切智道最爲第一險處.由難度故.此應仰信.何因怖

  耶。無譬者.於一時中無二大乘並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種種說者.今此

  大乘非獨說空亦說大福智聚.應解此意.何因獨怖空耶。續說者.一切時中決定相

  續說空.汝非乍聞.何因怖耶。多門說者.彼彼經中多門異說顯大要用破諸分別得

  無分別智.若異此說無大用者如來但應言空不說如法性實際等.旣說有多門.何

  因獨怖空耶。非有如文義者.大乘甚深不如文義.何因隨文取義而怖空耶。諸佛甚

  深體者.佛性甚深卒難覺識.應求了別.何因怖耶。由如是等因緣故聰慧正觀人於

  此大乘不應怖畏。巳說不應怖畏因.次說能行此法智.偈曰.

  [一]隨次聞思修 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 未得勿非毁。

  釋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次於正義能起正憶.次於真實境界得生正智.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七言一句式.今取意略譯.

  ********************

  次從彼彼得證法果.次從彼後起解脫智.是人此智隨深入遠能行此法.汝若自無

  此智不應決定言非佛語。巳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不脫. 諸怖不應爾。

  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不深者.若汝言

  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

  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

  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如是巳遮怖畏此法句.次以

  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無上乘。

  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小界者阿黎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爲

  眷屬故.此三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已說成立大

  乘.次遮謗毁大乘.偈曰.

  ********************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毁. 無量餘未聞. 謗者成癡業。

  釋曰.汝隨少聞得有覺悟.不應隨聞復生謗毁.汝於未聞無信可爾.何以故.不積善

  故。未聞者多.慎勿謗毁.汝無簡別若生謗毁.更增癡業壞前聞故。巳遮謗毁.次遮邪

  思.偈曰.

  如文取義時 師心退真慧. 謗說及輕法 緣此大過生。

  釋曰.師心者.謂自見取.非智者邊求義故。退真慧者。如實真解.未得退故。謗說者毁

  善說故.輕法者嫉所聞故.緣此非福次身受大苦報是名大過起。已過邪思.次遮惡

  意.偈曰.

  惡意自性惡. 不善不應起. 況移於善處. 應捨大過故。

  釋曰.惡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惡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於過失法中起.何況於非

  過法中起.是故急應須捨大過患故。成宗品究竟。

  歸依品第三

  ********************

  釋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攝勝歸依.偈曰.

  [一]若人歸三寶 大乘歸第一. 一切徧.勇猛. 得果.不及故。

  釋曰.一切歸依三寶中應知大乘歸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何

  者四義.一者一切徧義.二者勇猛義.三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此義後當說.由此四

  義多有留難.諸歸依者或能不能.能者爲勝。已說歸依勝.次勸勝歸依.偈曰.

  難起亦難成 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 當作勝歸依。

  釋曰.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由如此難應須

  發大志意.何以故.爲欲成就他利與自利故。他利者所謂願行.由願行是名聞因故.

  自利者所謂大義.由大義是自體果故。前說四義.今當先說一切徧義.偈曰.

  衆生徧.乘徧. 智徧.寂滅徧. 是名智慧者 四種一切徧。

  釋曰.大乘歸依者有四種一切徧.一者衆生一切徧.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

  徧.善解三乘故.三者智一切徧.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徧.生死涅槃體是一

  注:

  [一]梵本此頌爲十四言一句式.今譯文略.

  ********************

  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已說一切徧義.次說勇猛義.偈曰.

  希望佛菩提. 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 勇猛勝有三。

  釋曰.大乘歸依有三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歸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

  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三者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

  切諸佛平等覺故。復次由此勇猛彼諸佛子恆得善生.偈曰.

  發心.與智度. 聚滿.亦大[一]悲. 種子.及生母. 胎藏.乳母勝。

  釋曰.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爲種子故.二者生母勝.以般若波羅

  蜜爲生母故.三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爲

  乳母故。復次善生者由勇猛故恆得勝身.偈曰.

  妙相.成生力. 大樂.大方便. [二]如此四成就 是名爲勝身。

  釋曰.菩薩身勝有四種.一者色勝.得妙相嚴身勝轉輪王等相故.二者力勝.得成熟

  衆生自在力故.三者樂勝.得寂滅上品佛地無邊樂故.四者智勝.得拔救一切衆生

  注:

  [一]原刻作慈.今依北宋刻改.

  [二]藏本此二句作長行.梵本此處殘缺.無可對校.

  ********************

  大巧方便故。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謂色成就力成就樂成就智成就。復次由

  此勇猛得與王子相似.偈曰.

  先授.法自在. 巧說.善治攝. 由此四因故 佛種則不斷。

  釋曰.由四因緣王種不斷.一者入位受職.二者增上無違.三者善能決判.四者分明

  賞罰。善生佛子亦爾.一者蒙先授.謂一切諸佛與大光明令受職故.二者法自在.謂

  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他無違故.三者能巧說.謂對佛衆[一]中善說法故.四者善治[二]攝.

  謂於學戒者過惡能治功德能攝故。復次由此勇猛得與大臣相似.偈曰.

  入度.見覺分. 持密.利衆生. 由此四因故 得似於大臣。

  釋曰.有四種因是大臣功德.一者入王禁宮.二者見王妙寶.三者祕王密語.四者自

  在賞賜。勇猛菩薩亦爾.一者常得善入諸波羅蜜.二者常見處處經中大菩提分寶

  由不忘法故.三者常持如來身口意密.四者常能利益無邊衆生。已說勇猛義.次說

  得果義.偈曰.

  注:

  [一]原刻作生.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二]原刻作罰.今依頌文改.

  ********************

  福德.及尊重. 有樂.亦苦滅. 證樂.證法陰. 習盡.有滅捨。

  釋曰.大乘歸依者得此八果.一者信解時得大福德聚.二者發心時得三有尊重.三

  者故意受生時得三有中樂.四者解自他平等時得大苦聚滅亦得滅一切衆生苦

  力.五者入無生忍時覺證最上樂.六者得菩提時證大法陰.法陰者所謂法身.如此

  法身名爲大名爲勝名爲常名爲善聚.是無邊修多羅等法藏故名大.一切法中最

  上故名勝.永無有盡故名常.爲力無畏等善法積聚故名善聚.七者得熏習聚盡永

  滅無餘.八者得有滅捨.有捨者不住生死.滅捨者不住涅槃。已說得果義.次說不及

  義.偈曰.

  大體.及大義. 無邊.及無盡. 由善世出世 成熟神通故。

  釋曰.大乘歸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體.二者

  大義.三者無邊.四者無盡。問.此云何。答.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

  者謂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衆生故。無盡

  ********************

  者謂神通善根.至無餘涅槃亦無盡故。已說歸依勝義.次說歸依差別.偈曰.

  希望.及大悲. 種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 差別有六種。

  釋曰.歸依差別有六種.一自性.二因.三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希望爲自性.至心求

  佛體故.大悲爲因.爲一切衆生故.種智爲果.得無上菩提故.不退爲業.行利他難行

  行不退不屈故.三出爲相應.具足三乘出離行故.二得爲品類.世俗得法性得麤細

  差別故.已說功德差別.次說行差別.偈曰.

  歸依有大義 功德聚增長. 意悲徧世間 廣流大聖法。

  釋曰.大義謂自他利行.自利行者謂功德增長.復有多種若思度若數數若時節皆

  無有量.由不可思度故.不可數知故.畢竟恆行時無分齊故。他利行者作意及悲.徧

  一切衆生故.廣勤方便流大聖法故.大聖法者大乘法故。歸依品究竟。

  種姓品第四

  釋曰.已說歸依義.次說種姓差別.偈曰.

  ********************

  有.勝.性.相.類.過惡.及功德.金譬.與寶譬.九種各四種。

  釋曰.種姓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

  譬.九寶譬.如是九義一一各有四種差別。此偈總擧.餘偈別釋。此中先分別有體.偈

  曰.

  由界.及由信. 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別 應知有姓體。

  釋曰.種姓有體由四種差別.一由界差別.二由信差別.三由行差別.四由果差別。由

  界差別者.衆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種姓

  有差別。由信差別者.衆生有種種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緣力起.能於三乘隨信

  一乘非信一切.若無姓差別則亦無信差別。由行差別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

  不能進.若無姓差別則亦無行差別。由果差別者.衆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

  若無姓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由此四差別是故應知種姓有體。已說種姓有體.次說

  種姓最勝.偈曰.

  ********************

  明淨.及普攝. 大義.亦無盡. 由善有四勝 種姓得第一。

  釋曰.菩薩種姓由四種因緣得爲最勝.一由善根明淨.二由善根普攝.三由善根大

  義.四由善根無盡。何以故.非諸聲聞等善根如是明淨故.非一切人善根攝力無畏

  等故.餘人善根無他利故.餘人善根涅槃時盡故.菩薩善根不爾.由此爲因種姓最

  勝。已說種姓最勝.次說種姓自性.偈曰.

  性種.及習種. 所依.及能依. 應知有非有 功德度義故。

  釋曰.菩薩種姓有四種自性.一性種自性.二習種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

  如其次第。復次彼有者因體有故.非有者果體非有故。問.若爾云何名姓。答.功德度

  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姓。已說種姓自性.次說種姓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薩姓。

  釋曰.菩薩種姓有四種相貌.一大悲爲相.哀愍一切苦衆生故.二大信爲相.愛樂一

  切大乘法故.三大忍爲相.能耐一切難行行故.四大行爲相.徧行諸波羅蜜自性善

  ********************

  根故。已說種姓相貌.次說種姓品類.偈曰.

  定決.及不定. 不退.或退墮. 遇緣如次第 品類有四種。

  釋曰.菩薩種姓品類略說有四種.一者決定.二者不定.三者不退.四者退墮.如其次

  第決定者遇緣不退.不定者遇緣退墮。已說種姓品類.次說種姓過失.偈曰.

  應知菩薩姓 略說有四失. 習惑.與惡友. 窮貧.屬他故。

  釋曰.菩薩種姓過失略說有四種.一者習惑.功德不行煩惱多行故.二者惡友.離善

  知識狎弊人故.三者貧窮.所須衆具皆乏少故.四者屬他.繫屬於人不自在故。已說

  種姓過失.次說種姓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種. 雖墮於惡趣 遲入.復速出. 苦薄.及悲深。

  釋曰.菩薩種姓雖有如前過失.若墮惡道應知於中復有四種功德.一者遲入.不數

  墮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三者苦薄.逼惱輕故.四者悲深.哀愍衆生亦成就故。已說

  種姓功德.次說種姓金譬.偈曰.

  ********************

  譬如勝金姓 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 諸淨.諸通故。

  釋曰.勝金姓者所出有四義.一者極多.二者光明.三者無垢.四者調柔。菩薩種姓亦

  爾.一者爲無量善根依止.二者爲無量智慧依止.三者爲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

  依止.四者爲一切神通變化依止。已說種姓金姓譬.次說種姓寶姓譬.偈曰.

  譬如妙寶姓 四種成就因. 大果.法.大智. 大定.大義故。

  釋曰.妙寶姓者四種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三者形成就依

  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薩種姓亦爾.一者爲大菩提因.二者爲大智因.三者爲大定

  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爲大義因.成就無邊衆生故。已廣分別姓位.次分別無姓位.

  偈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 善少.亦無因。

  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姓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

  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

  ********************

  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姓.此謂但求生死不

  樂涅槃人。已說無姓.次說令入.偈曰.

  廣演深大法 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勝。

  釋曰.廣演深大法者.爲利他故.謂無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極忍能行不

  退.已極忍者令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二知者謂諸凡夫及諸聲聞.若得如是.彼諸二

  人則知自性性德圓滿性最爲殊勝。問.云何勝。偈曰.

  增長菩提樹. 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爲果. 此勝如吉根。

  釋曰.如是種姓能增長極廣功德大菩提樹.能得大樂.能滅大苦.能得自他利樂以

  爲大果.是故此性最爲第一.譬如吉祥樹根.菩薩種姓亦爾。種姓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分之四)·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佚名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圆仁
  往生集卷之三·祩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佚名
  觚语四则·心圆
  卷九十四·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六·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九·瞿汝稷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真正的自己·佚名
  卷六十六·道世
  万善同归集卷上·延寿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七·明盂
  卷第二·应庵昙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词综》(卷二十四)·朱彝尊

    宋词七十首点绛唇寇寺丞春睡瞢腾,觉时鸳被堆香暖。起来犹懒,独自情何限? 深院日斜,人静花阴转。柔肠断,凭高不见,芳草连天远。木兰花慢送陈石泉自北归陈参政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正雪暗滹沱,云迷芒砀,梦落邯郸。乡心日行

  • 卷四百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十八防类四言古飞防賛         【晋】郭 璞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飞鸣鼓翰儵然皆腾用无常所惟神斯慿鼮鼠賛          郭 璞有防豹采厥号为鼮汉朝莫知中郎能名赏

  • 卷二百三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四僧类五言古赤谷安禅师塔      【唐】卢照邻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氛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烟霞朝晚聚猿鸟嵗时闻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高谈十二部细覈五千文如如数冥昧生

  • 原序·杨载

    杨仲弘集原序大德间余始得浦城杨君仲弘诗读之恨不识其为人及至京师与余定交商论雅道则未尝不与挺掌而说也皇庆初仲弘与余同为史官会时有纂述事每同舍下直已而犹相与囘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相语刻苦澹泊寒暑不易者唯

  •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九·来保

    十二月辛卯上谕内阁曰经略大学士奏称布政使髙越抵任甫经八日其贻误供应马匹之处情稍可原罪犹可逭前经经略大学士因川省贻误军行马匹具折叅奏朕以髙越系地方大员武宏绪専司驿传有误军机情罪重大是以降防将伊等革职枷号

  • 绎史卷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开辟原始列子昔者圣人因隂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

  • 世家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四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让王一。恭让王讳瑶定原府院君钧之子神宗七世孙。 母曰国大妃王氏忠穆王元年二月五日生。 性慈仁柔懦优游不断。 初封定昌府院君。 辛

  • 六十五、青州风物·包天笑

      我在山东青州府计两年多,第一年,未带家眷去;第二年,方携我妻震苏及新生的一女可芬偕往。幸而有几位南方教员,已携有家眷在此,即以本学堂而言,有杜安伯的夫人,她是苏州人;有胡菊如的夫人,她是上海人,也是最近从上海来了。此外

  • 仪凤·周绍良

    №仪凤001【盖】失。【文】大唐故冠军大将军代州都督上柱国许洛仁妻襄邑县君宋氏夫人墓志并序夫人讳善至,字令仪,定州安喜人也。原夫玄禽羽,开有商之祚;白翰腾骧,肇承殷之祀。洎乎分邦锡社,凝茂实於睢阳;列国

  • 卷六·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六     宋 陈则通 撰朝聘门晋鲁交聘例僖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三十一年公子遂如晋文五年公孙敖如晋 六年季孙行父如晋公子遂如晋 葬晋襄公 十有五年季孙行父如晋宣十有八年公孙

  • 宫正/外饔·佚名

    宫正掌管王宫中的戒令、纠察违反禁令的人。白天按时检查宫中大小官府人员的多少,记载在木版上以待考核。黄昏时敲击木梆而检查值班人员。王国有非常事故就命令宿卫王宫,对这些宿卫者也像平常一样进行检查。辨别宫外、宫

  • 怨天尤人易著魔·印光

    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

  •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释吉藏撰观缘门第三所以有此门来者凡有八义。一者因缘一门略破生义。第二门广破生义。今此一门凡有二义。一者结上略广无生。二者举非缘决破生义。具此四义破生乃周。是故要须三门。问初上二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中·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监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之二  尔时婆伽梵。复入一切如来毗首羯磨大菩萨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刚三

  • 北户录·段公路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

  • 林外野言·郭翼

    元诗别集。2卷。郭翼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所收之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两卷所收的诗未按体裁类别,卷末附有郭翼撰《与顾仲瑛书》一文。没有序跋文字。郭翼

  • 列女传·刘向

    西汉刘向编撰。现存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嬖孽传、续列女传等八卷,并有小序与颂。前七卷除首卷母仪传只有十四篇外,均有十五篇传记故事。续列女传有二十篇传记故事,其中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十六

  •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佚名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该书主要侧重闽海关系方面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