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第三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制譯
[一]辯得果品第六
已辯修位.得果云何。頌曰.
器說爲異熟. [二]力是彼增上. 愛樂.增長.淨. 如次卽五果。
論曰.器謂隨順善法異熟.力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愛樂謂先世數
修善力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樂.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淨謂
障斷得永離繫。此五如次卽是五果.一異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離
繫果。[三]復次.頌曰.
[四]復略說餘果. 後後.初.數習. 究竟.順.障滅. 離.勝.上.無上。
論曰.略說餘果差別有十.一後後果謂因種性得發心果如是等果展轉應知.二最
注:
[一]藏本不分品.陳本得果品第六.
[二]勘藏本意謂由彼增上力.
[三]藏本無此復次語.
[四]藏本文廣爲一頌半.陳本同.
********************
初果謂最初證出世間法.三數習果謂從此後諸有學位.四究竟果謂無學法.五隨
順果謂[一]因漸次應知卽是後後果攝.六障滅果謂能斷道卽最初果能滅障故說爲
障滅.七離繫果謂卽數習及究竟果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繫故.八殊勝果謂神
通等殊勝功德.九有上果謂菩薩地超出餘乘未成佛故.十無上果謂如來地[二]此上
更無餘勝法故。[三]此中所說後六種果卽究竟等前四差別。如是諸果但是略說.若廣
說卽無[四]量。果總義者.謂攝受故.差別故.宿習故.後後引發故.標故.釋故。此中攝受者
謂五果.差別者謂餘果.宿習者謂異熟果.後後引發者謂餘四果.標者謂後後等四
果.釋者謂隨順等六果.分別前四果[五]故。
[六]辯無上乘品第七
已辯得果.無上乘今當說。頌曰.
[七]總由三無上 說爲無上乘. 謂正行.所緣. 及修證無上。
論曰.此大乘中總由三種無上義故名無上乘.三無上者.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
注:
[一]陳本云.爲因緣故.
[二]藏本缺此句.
[三]藏本云.此等四者卽數習及究竟所差別性.陳本大同.
[四]藏本此下依次出前二品末結文.陳本同.
[五]陳本此下附註云.中邊分別論中此處有四三品.一對治品.二修住品.三得果品.已廣說究竟.按此云四三品者.蓋此三品合爲論第四品也.
[六]藏本品第五.
[七]藏本缺此句頌.陳本亦合初二句頌爲一句.
********************
三修證無上。此中正行無上者謂十波羅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應知。頌曰.
正行有六種. 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 差別.無差別。
論曰.卽於十種波羅蜜多隨修差別有六正行.一最勝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隨法正
行.四離二邊正行.五差別正行.六無差別正行。最勝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一]最勝有十二. 謂廣大.長時. [二]依處.及無盡. 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起. 得.等流.究竟. [三]由斯說十度 名波羅蜜多。
論曰.最勝正行有十二種.一廣大最勝.二長時最勝.三依處最勝.四無盡最勝.五無
間最勝.六無難最勝.七自在最勝.八攝受最勝.九發起最勝.十至得最勝.十一等流
最勝.十二究竟最勝。此中廣大最勝者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長
時最勝者三無數劫熏習成故.依處最勝者普爲利樂一切有情爲依處故.無盡最
勝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無間最勝者由得自他平等勝解於諸有情發
起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無難最勝者於他有情所修[四]善法但深隨喜令自施等
注:
[一]藏本此句作長行標句.陳本同.
[二]藏本作所爲.陳本作增上.
[三]藏本合此下爲一句云.是許爲最勝.合前共一頌半.陳本文廣.仍爲二頌.[四]藏本作施等.陳本同.與下文相順.
********************
波羅蜜多速圓滿故.自在最勝者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攝
受最勝者無分別智之所攝受[一]能令施等極清淨故.發起最勝者在勝解行地最上
品忍中.至得最勝者在極喜地.等流最勝者在次八地.究竟最勝者在第十地及佛
地中菩薩如來因果滿[二]故。由施等十波羅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勝.是故皆得到彼
岸名。何等名爲十到彼岸。頌曰.
十波羅蜜多. 謂施.戒.安忍. 精進.定.般若. 方便.願.力.智。
論曰.此顯施等十度別名。施等云何各別作業。頌曰.
饒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論曰.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如次應知.謂諸菩薩由布施波羅蜜多故於諸
有情普能饒益.由淨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不爲損害.由安忍波羅蜜多故他損
害時深能忍受.由進波羅蜜多故增長功德.由靜慮波羅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
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羅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由方便善巧波羅
注:
[一]藏本缺此語.
[二]藏本此下有頌云.是故由最勝.以說爲十度.
********************
蜜多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無盡.由願波羅蜜多故攝受隨順施等
勝生一切生中恆得值佛恭敬供養常起施等.由力波羅蜜多故具足思擇修習二
力伏滅諸障能令施等常決定轉.由智波羅蜜多故[一]離如聞言諸法迷謬受用施等
增上法樂無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說最勝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菩薩以三慧 恆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法. [二]名作意正行。
論曰.若諸菩薩以聞思修所成妙慧數數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設契經
等法.如是名爲作意正行。此諸菩薩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頌曰.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
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三]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
助伴。頌曰.
此助伴應知 卽十種法行。
注:
[一]原作雖.今依麗刻改.
[二]藏本此頌無結句義.陳本同.
[三]勘藏本意謂入地而修治故.陳本同.
********************
論曰.應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攝受。何等名爲十種法行。頌曰.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論曰.於此大乘有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
六受持.七正爲他開演文義.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十法行獲幾所福。頌曰.
行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
論曰.[一]修行如是十種法行所獲福聚其量無邊。何故但於大乘經等說修法行獲最
大果.於聲聞乘不如是說。頌曰.
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論曰.於此大乘修諸法行由二緣故獲最大果.一最勝故.二無盡故。由能攝益他諸
有情是故大乘說爲最勝.由雖證得無餘涅槃利益他事而恆不息是故大乘說爲
無盡。如是已說作意正行.隨法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二]隨法行二種. 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變. 諸菩薩應知。
注:
[一]藏本缺此釋句.
[二]藏本但有半頌.末句義入長行.陳本同.
********************
論曰.隨法正行略有二種.一無散亂轉變.二無顛倒轉變.菩薩於此應正了知。此中
六種散亂無故名無散亂。六散亂者.一自性散亂.二外散亂.三內散亂.四相散亂.五
麤重散亂.六作意散亂。此六種相云何應知。頌曰.
[一]出定.於境流. 味沈掉.矯示. 我執.心下劣. 諸智者應知。
論曰.此中出定由五識身當知卽是自性散亂.於境流者馳散外緣卽外散亂.味沈
掉者味著等持惛沈掉舉卽內散亂.矯示者卽相散亂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我執
者卽麤重散亂由麤重力我慢現行故.心下劣者卽作意散亂依下劣乘起作意故。
[二]菩薩於此六散亂相應徧了知當速除滅。如是已說無散亂轉變.無顛倒轉變云何
應知。頌曰.
智見於文.義. 作意.及不動. 二相.染.淨.客. 無怖.高.無倒。
論曰.[三]依十事中如實智見應知建立十無倒名。此中云何於文無倒。頌曰.
[四]知但由相應 串習.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 是於文無倒。
注:
[一]藏本文廣.作一頌半.陳本同.
[二]藏本缺此句.陳本雜入釋文一段.
[三]藏本缺此釋句.
[四]藏本缺此知字.以下各頌均同.又相應等語皆作第五轉聲.陳本此頌但有三句.
********************
論曰.若[一]於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共計此名唯目此事.展轉憶念名爲
串習.但由此二成有義文.與此相違文成無義。如實知見此二文者應知是名於文
無倒。於義無倒其相云何。頌曰.
似二[二]性顯現 如現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 是於義無倒。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謂似所取能取性現.亂識似彼行相生故。如現實非有者.謂如
所顯現實不如是有。離有者.謂此義所取能取性非有故。離非有者.謂[三]彼亂識現似
有故。如實知見此中義者.應知是名於義無倒。於作意無倒者.頌曰.
於作意無倒 [四]知彼言熏習 言作意彼依 現似二因故。
論曰.所取能取言所熏習名言作意.卽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別所依.是能現似二取
因故。由此作意是戲論想之所熏習名言作[五]意.如實知見此作意者應知是於作意
無倒。於不動無倒者.頌曰.
於不動無倒 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 有無不動故.
注:
[一]勘藏本意謂諸文字相應相續無間而說.
[二]藏本無此性字.陳本同.
[三]藏本云.現似彼之錯亂是有故.以下文缺.
[四]勘藏本意謂由彼分別之熏習.是爲分別作意.亦卽彼分別之所依.次下長行言字俱作分別.
[五]藏本此下有文徵起云.云何無倒.
********************
論曰.前說諸義離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無故。謂如幻作諸象馬等.彼非實有象馬
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
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等聲顯示陽燄夢境及水月等如應
當知。以能諦觀義如幻等於有無品心不動散.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於不動
無倒。[一]於二相無倒者.謂於自相及共相中俱無顛倒。於自相無倒者.頌曰.
於自相無倒 知一切唯名 離一切分別. 依勝義自相。
論曰.如實知見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卽能對治一切分別.應知是於自相
無倒。[二]此依勝義自相而說.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種種差別相故。於共相無倒者.
頌曰.
以離真法界 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 於共相無倒。
論曰.以無一法離法無我者.故真法界諸法共相攝。如實知見此共相者.應知是於
共相無倒。於染淨無倒者.頌曰.
注:
[一]藏本無此標句.下各段俱同.
[二]勘藏本此係牒末句頌.今譯改長行也.
********************
知顛倒作意 未滅及已滅. 於法界雜染 清淨無顛倒。
論曰.若未斷滅顛倒作意爾時法界說爲雜染.已斷滅時說爲清淨.如實知見此染
淨者如次是於染淨無倒。於客無倒其相云何。頌曰.
知法界本性 [一]清淨如虚空. 故染淨非主. 是於客無倒。
論曰.法界本性淨若虚空.由此應知先染後淨二差別相是客非主。如實知見此客
相者.應知是名於客無倒。于無怖無高俱無顛倒者.頌曰.
有情法無故 染淨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 是於二無倒。
論曰.[二]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淨性亦俱非有.以染淨義俱不可得故染淨品無減
無增。由此於中無怖無慢.如實知見無怖高者.應知是名於二無倒。[三]無倒行總義者.
謂[四]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由作意無倒於倒
因緣能正遠離.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由共相無
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
注:
[一]藏本云.清淨故如空.二者皆倏起.
[二]藏本此段文云.有情雜染無故淨亦無.法亦如是.以是無有情亦無法故.陳本同.并雜入釋文一段.
[三]藏本此總義一段在品末出.陳本同.
[四]勘藏本云.由文無倒通達止相.由義無倒通達觀相.陳本大同.今譯疑誤.
********************
二相.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此十無倒如次安立於彼十種金
剛句中.何等名爲十金剛句。謂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喻.無分別.本性清淨.雜染
清淨.虚空喻.無減.無增。[一]爲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應知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
等無分別本性常清淨及雜染清淨性淨喻虚空無減亦無增.是十金剛句。且初安
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自性故者謂三自性.[二]卽圓
成實徧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應知。所緣故者卽三自性。無分別故者謂
由此無分別卽無分別智.及於此無分別卽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三自
性及無分別。釋難故者謂所餘句。且有難言.徧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云何可
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
得。復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虚空
喻.謂如虚空雖本性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復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於世.一一能
度無量有情令出[三]生死入於涅槃.云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
注:
[一]藏本以下文段不順.此二頌後出相次爲第三段.陳本缺.
[二]藏本此段後出.相次爲第二段.文云.由諸金剛句所攝之三自性爲所緣.所謂圓成徧計依他初三句如次云云.陳本并缺.
[三]原無此字.今依麗刻加.
********************
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一]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
言.亂境自性因.無亂自性境.亂無亂二果.及彼二邊際。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
正行云何應知。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此行遠離何等二邊。頌曰.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復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
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於身或卽身故。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
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
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二]假有情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
中智。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
注:
[一]藏本此段前出.相次爲第一段.陳本缺.
[二]勘藏本意謂假設爲有也.
********************
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
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二邊不隨觀說。於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
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卽於此二邊中智。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
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
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卽是黑品白品差別.爲
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
故。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復有三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
三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
作智.生雜染有三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
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三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一]空等智境謂空等法.三種雜
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若於法
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
注:
[一]勘藏本.意謂空智等之所知謂空等故.此等諸法三類雜染.
********************
空能空於法法性自空[一]乃至廣說。復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謂分別有分別非
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於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
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
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
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虚空喻。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
邊.執有徧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
別說畫師喻。前虚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
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
旣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
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
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旣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復如是.雖無聖
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二]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復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
注:
[一]陳本云.如是等如寶頂經廣說.
[二]勘藏本意謂實相慧.次同.
********************
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
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分
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
邊分別說後燈喻。如是已說離二邊正行.差別無差別正行云何。頌曰.
差別無差別 應知於十地 [一]十波羅蜜多 增上等修集。
論曰.於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於一切地皆等
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二]六正行總義者.謂卽如是品類最勝.
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及無倒轉變修毗鉢
舍那.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於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如是已說正行
無上.所緣無上其相云何。頌曰.
[三]所緣謂安.界. 所.能立.任持. [四]印.內持.通達. 增.證.運.最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三所立所緣.四能立所
注:
[一]藏本缺此後半頌.陳本同.
[二]藏本此段總義在品末出.陳本同.又藏本此段各句先皆有問語如云.正行是何.謂是最勝.此復由何.謂由如大乘施設諸法.此復如何.謂如是品云云.
[三]藏本文廣爲一頌半.陳本同.
[四]勘藏本意謂決定持也.
********************
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廣所緣.十分證所緣.十
一[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第二謂真如.
第三第四如次應知卽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五謂聞
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
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謂卽七地中世出世道品
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應知此中卽
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說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相云何。頌曰.
[二]修證謂無闕. 不毀.動.圓滿. 起.堅固.調柔. 不住.無障.息。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姓修證緣無闕故.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三發
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
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
記修證以不住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
注:
[一]勘藏本意謂靜心.
[二]藏本文廣爲一頌半.陳本同.
********************
修證無休息故。[一]無上乘總義者略有三種無上乘義.謂正行無上故.正行持無上故.
正行果無上故。何故此論名辯中邊。頌曰.
[二]此論辯[三]中邊. 深密.[四]堅實義. 廣大.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論曰.此論能辯[五]中邊行故名辯中邊.卽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又此能辯中邊
境故名辯中邊.卽是顯了處中二邊所緣境義。或此正辯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辯
中邊。此論所辯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是堅實義.能摧他辯非彼伏故。是廣
大義.能辦利樂自他事故。是一切義.普能決了三乘法故。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
煩惱所知障[六]故。
我辯此論諸功德 咸持普施羣生類. 令獲勝生增福慧 疾證廣大三菩提。
辯中邊論卷第三
注:
[一]藏本此段總義在品末出.陳本同.
[二]陳本此頌在後長行首段末出.
[三]藏本但云中.陳本同.
[四]勘藏本謂中堅貞實義.
[五]藏本作中道.無邊字.下三句皆缺.
[六]藏本此下依次出前無上正行無倒三段總義.陳本同.
********************
猜你喜欢 释氏稽古略卷四·觉岸 卷之五·牧云通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道川 卷之二·德清 弁山开堂疏·寒松智操 卷九十八·佚名 卷第四十三·佚名 答王达五问(三则)·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弊魔试目连经全文·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玄奘 指月录卷之三·瞿汝稷 卷第十八(来字号)·朱时恩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