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因明入正理論

  商羯羅主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二]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三]悟。

如是總攝[四]諸論要義。

此中宗等多言名爲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此中宗者謂極成有[五]法.極成能別[六]差別性故.[七]隨自樂爲所成立[八]性.是名爲宗.如有成立

聲是無常。

因有三相.何等爲三.謂[九]徧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徧無性。云何名爲同品異品.謂

[一○]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一一]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

立.若有是常.[一二]見非所作.如虚空[一三]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徧是宗法.於同品

定有[一四]性.異品徧無性.是無常等因。

注:

[一]梵本論題無因明二字.作者佚名.藏本論題量論入正理門.陳那造.

[二]梵藏二本此句末有故字.

[三]同上.

[四]二本缺此字.

[五]此依梵本分讀.

[六]二本此句云.由極成能別之所差別.今譯改第三轉爲第五轉.又加性字.故云差別性故.

[七]二本此上有唯字.

[八]二本次有句云.不爲現量等違害.考係人所補.

[九]二本因初相缺此徧字.又二三相作定有定無.

[一○]二本此句云.由所立法總相平等之義說名同品.

[一一]藏本此句譯意云.瓶等亦是無常故爲同品.蓋以瓶等爲品也.

[一二]見字意謂心目驗知.

[一三]二本缺此字.後文同.

[一四]二本缺此字.次句同.

********************

喻有二種.一者[一]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於是處[二]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

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於是處說所立無因徧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虚空等.

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三]如有非有說名非有。已說[四]宗等。

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

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虚空者是遠離言.唯此

三分[五]說名能立。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

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

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

比量相違者.如說瓶[六]等是常。

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爲常。

世間相違者.[七]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淨.衆生分故.猶如螺貝。

注:

[一]梵本此句第三轉聲.云由同法.次句云由異法.下釋文亦同.

[二]二本此句意云.顯因於同品定有.

[三]梵本此句意云.如無彼有說名非有.

[四]原刻下衍因字.今依麗刻刪.

[五]二本此句云.說名爲支.

[六]二本缺此字.

[七]二本缺此句.

********************

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

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

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一]以爲和合因緣。

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

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二]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已說似宗.[三]當說似因.

不成.不定.及與相違.是名似因。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

依不成。

如成立聲爲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

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

[四]於霧等性起疑惑時爲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

虚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注:

[一]二本此句云.爲樂等和合因緣.

[二]二本此句云.無真實解故.

[三]二本缺此句.

[四]藏本此句云.如成立火.於霧等事尚有猶豫而遽說爲大種和合.卽是猶豫不成.

********************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一]轉異品徧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五俱品一

分轉.六相違決定。

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

是無常.爲如空[二]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

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三]常無常外餘非有故.是猶豫因.此

所聞性其猶何等。

同品一分轉異品徧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

[四]宗.以電空等爲其同品.此無常性於電等有於空等無.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

異品.於彼徧有.此因以電瓶等爲同法故亦是不定.爲[五]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

間所發.爲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

異品一分轉同品徧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勤勇無間所發宗.

以瓶等爲同品.其無常性於此徧有.以電空等爲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

注:

[一]藏本譯此轉字意云.於彼境中有.以下均同.

[二]二本無此字.

[三]二本此句意云.除常無常外更無餘類法故.

[四]此依二本分讀.意云此中非勤發爲宗故.下二過文同.

[五]原刻作以.今依麗刻改.

********************

是故如前亦爲不定。

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極微等爲同品.無質礙性於虚

空等有於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爲異品.於樂等有於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爲同

法故亦名不定。

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

[一]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違有四.謂[二]法自相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三]等。

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

有是故相違。

法差別相違因者[四]如說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爲

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

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五]此因如

注:

[一]藏本此句意譯云.二義隨一可得相違故兩俱爲猶豫因性.

[二]二本此過名云顛倒能立法自相因.餘三相違立名例同.

[三]二本無此字.

[四]梵本此段文云.如說眼等是爲他者.積集性故.如臥褥坐具等分.猶如此因能成眼等是爲他性.如是此因亦能成立所謂他者(梵本補註云神我)是積集性.兩俱決定故.藏本此段譯文訛略.

[五]二本次下文云.猶如此因能立有體之物非是實等.如是此因亦能成立有體之物非是有性.

********************

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

有法差別相違因者[一]如卽此因卽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

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已說似因.[二]當說似喻。

[三]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似異法

喻亦有五種.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離.五倒離。

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

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

所立法不成者謂[四]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

覺皆無常故。

俱不成者復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五]成.若說如空.對非有論無俱不成。

無合者謂於是處無有配合.但於瓶等[六]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於瓶見所作性及無

常性。

注:

[一]梵本次下文云.如卽此因亦能顛倒前宗有法差別之與有作緣性.而成立爲與非有作緣性.兩俱極成故.藏本此處譯文訛略.

[二]二本無此句.

[三]二本此名云由同法似喻.次似異法喻例同.

[四]藏本次出宗因如前.

[五]藏本次有有質礙故又非常性故二句.

[六]二本云俱有.

********************

倒合者謂應說言[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

喻品。

似異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於極微所成立法

常性不[二]遣.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

能立不遣者謂說如業.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

俱不遣者對彼有論說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無質礙性.以說虚空是常性故無

質礙故。

不離者謂說[三]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

倒離者謂[四]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五]非正能立。

復次爲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此中現量謂[六]無分別.若有[七]正智於色等義離[八]名種等所有分別.[九]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注:

[一]二本此句云若是所作見彼無常.與前文合.以下擧例文同.

[二]原刻作違.今依麗刻改.

[三]藏本擧例云.如空見常及所作.

[四]藏本擧例云.應說若是其常見非所作云云.

[五]二本云.爲似能立.與前文相合.

[六]二本云.離分別.

[七]二本無此字.

[八]二本云.名字種類.

[九]二本此句云.於一一根各別而轉.梵本原以二眼字表一一根.故今意譯現現.

********************

言比量者謂藉[一]衆相而觀於義.相有三[二]種如前已說.由彼爲因於所比義有[三]正智生.了

[四]有火或[五]無常等.是名比量。

於二量中[六]卽智名果.是證相故。[七]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爲量。

[八]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爲

境界故.名似現量。

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九]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爲因於似所比諸

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復次[一○]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一一]立宗過性.不成因性.不定因

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一二]開曉問者故名能破。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

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於不相違因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如

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

注:

[一]二本無此衆字.又相字作標相Lin%ga.

[二]二本作相.卽相狀Rū^pa.與前標相字異.

[三]二本均無此字.

[四]二本云.此處有火.

[五]二本云.聲無常.

[六]梵本此二句云.彼智卽是果.以證量爲相狀故.藏本意譯第二句云.以是色等分別性故.

[七]梵本此句云.似有作用而了知故爲量.藏本意譯云.彼智亦卽是量.是能作境之正知故.

[八]二本此句云.與餘境分別相俱之智爲似現量.餘境謂共相.對自相爲餘也.

[九]梵本無此字.下文似所比同.

[一○]藏本此句意譯云.諸說能立過之言.說名能破.

[一一]二本此下云.現量等違害宗過.因過不成因性等.喻過能立不成等.

[一二]藏本此句意譯云.聞者悟時乃爲能破.

********************

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義 爲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於餘處。

因明入正理論

********************

猜你喜欢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麦浪明怀
  上四·元照
  南北东西的海潮音·太虚
  卷十一·聂先
  了三世品第十一·佚名
  大妄语决堕地狱·印光
  卷三十八·佚名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智顗
  拥护品第八·佚名
  卷十五·聂先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十·丈雪通醉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卷中·佚名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晦庵·唐圭璋

      晦庵,僧人。   满江红   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

  • 寒山诗集·寒山

    重岩我卜居鸟道絶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防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何益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常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沉迷客窥窥不见天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 卷九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十九 李中【浔阳人有碧云集】 寒江暮泊寄左偃 维舟芦荻岸离恨若为寛烟火人家远汀洲暮雨寒天涯孤梦去篷底一灯残不是凭骚雅相思写亦难 喜春雨有寄 青春终日雨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九·杨仲良

      神宗皇帝   青苗法下   熙宁三年四月戊辰[1],诏:『御史中丞吕公著,比大臣之抗章,因便坐之语对,乃诬方镇有除恶之谋,深骇予闻,乖事理之实。可翰林侍读学士、知颍州。』   司马光记所闻于赵抃曰:上谕执政以吕公著自贡

  • 卷中·钱澄之

    永历纪年(上)上讳由榔,初封永明王;神宗皇帝孙、端皇帝之第四子也。端皇帝讳常瀛,为神宗第五子;以万历二十九年壬寅封桂王。天启七年丁卯,就国于湖广衡州俯。崇祯十六年癸未,流贼张献忠陷衡州,王率宅眷走粤。世子、次子俱被执,王

  • 宋季三朝政要卷六·佚名

    ○广王本末陈仲微咸淳为侍左郎官以言事切直罢乙亥除兵部侍郎修国史丙子从二王入广目击当时之事逐日抄录崖山败流落安南临殁有诗曰死为异国他乡鬼生是江南直谏臣安南国主以诗挽之曰痛哭江南老巨卿春风揾泪为伤情无端天

  • 六一四 署湖广总督郑大进奏查办违碍书籍板片情形折·佚名

    六一四 署湖广总督郑大进奏查办违碍书籍板片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六日暂署湖广总督 湖北巡抚臣郑大进跪奏,为收缴应毁书籍,现饬务访板片,以净根源,仰祈圣鉴事。窃查遗留违碍各书,连年遍示首缴,并钦遵前奉谕旨,派令分发

  • 卷二十八·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二十八盛事【四 五世同堂二】乾隆五十五年旌赏五世同堂百岁以上夀民杨添禄?及未届百龄知州齐佳士?六十一人礼部谨题为请旌事?云南廵抚谭尚忠奏称夀?鬯熙曼羡锡羣黎之福遐荒表瑞繁昌觇庶姓

  • 卷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九职官考【三】官数文职宗人府宗令一人 宗正二人 宗人二人【并以宗室王公为之】府丞汉人一人 左右二司理事官四人 副理事官四人 主事六人 汉主事二人 经历满洲二人 笔帖式二十

  •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二兵考兵制明制自京师达於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於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

  • 卷一·陈骙

    沿革【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洪武十二年闰五月丙申朔。 戊戌,太白昼见。 辛丑,置台州府宁海县巡检司。 丙午,赏征进广西猺贼有功者,指挥人绮帛各五匹,自千户以下各有差,阵亡者倍之,征伤者加半;随征无功者:指挥人绮帛各三

  •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住于竹林。是诸比丘。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住。食竟澡漱。各摄衣钵。集在讲堂。悉欲共说过去因缘。尔时世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七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七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半行半坐者。先释方等。亦通四教。故彼经文闻三昧者。结得道益通于三乘及以四众。经与今文意亦从别。唯为成圆。故意止观但观秘密。依此修行事仪未足。文中自指百录等

  • 观世音持验纪下·周克复

    宋释遵式台州叶氏。其母虔祷於古观音而生师。十八剃发。先於禅林寺习律。继入国清。燃指於普贤像前。誓传台教。学高行苦。名冠二浙。博习教观。专志安养。尝力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为期。素苦学呕血。处道场中。两足

  • 药征·吉益东洞

    《药征》,三卷,日本吉益为则撰,成书于日本明和八年(1771)。本书是吉益氏毕生研究《伤寒论》用药规律的一部著作。收药53种。每药先标明效用,后设考证、互考、辨误、品考四项。“考证”项选录《伤寒论》方证,作为药物效用依据

  • 力庄严三昧经·佚名

    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佛之十智。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力庄严三昧,文殊师利等二十童子,各礼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萨来集。佛从定起,坐师子座。文殊先问佛十种智难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轮菩萨问十智

  • 破庵祖先禅师语录·破庵祖先

    全一卷。又作破庵和尚语录。南宋僧破庵祖先(1136~1211 )撰,圆照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收录卧龙山咸平禅院语录、平江府秀峰禅院语录、广寿慧云禅院语录、穹窿山福臻禅院语录、秉拂、普说、法语、偈赞、行状、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