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地經論卷第四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虚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

  衆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是則法界應有

  生滅.若無生滅不應徧在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爲釋此難.故說第四太虚

  空喻。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等者.此義意言如太虚空徧在諸色容受色相

  不相捨離一向隨轉.諸色雖復現生現滅而虚空性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

  徧一切境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事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智等雖有現生現滅

  而淨法界無生無滅。就此密意.契經中說曼殊室利不生不滅故名如來乃至廣說。

  就勝義諦色等諸法亦無生滅.就世俗諦施設生滅是故言現.此意說言就世俗相

  ********************

  現有生滅非勝義諦實有生滅。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衆生事亦復如是。

  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增現減而此虚空無增無減.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甘

  露聖教有增有減而淨法界無增無減。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在一切不相捨離.如來聖教現見有增後當減滅.法界

  同彼應有增減.若爾法界應不清淨。爲釋此難.故說第五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種種

  色相現增現減等者.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爲真實殊勝清淨。

  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如是聖教奉行證聖得無學果千載已前

  多分有故.說佛正法但經千載.非佛教法但住千歲。又聲聞藏雖佛去世百年已後

  卽分多部.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味無有乖諍.千載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論.

  是故說言如來正法但經千載。而淨法界無增無減者.如來聖教就世俗理有增有

  減.非就勝義.法界爲性無增減故。色等亦爾.法界爲性無增無減.就勝義理猶如虚

  空無增無減相是故言現.謂就世俗識等變現似有增減.非就真性.淨法界中色等

  ********************

  諸法皆離戲論分別相故。

  又如空中十方色相無邊無盡是虚空界無邊盡故.而此虚空無去無來無動無轉。如

  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方一切衆生利益安樂種種作用無邊無盡清淨法界無邊

  盡故.而淨法界無去無來無動無轉。

  論曰.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爲體.如來施與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或去或來法界

  與彼不相離故如所餘法應有去來應有生等.若爾法界應不清淨.法界若無去來

  等事不應十方施與有情利益安樂。爲釋此難.故說第六太虚空喻。又如空中十方

  色相無邊無盡等者.如虚空界無邊無盡十方世界亦無邊盡.是故其中種種色相

  亦無邊盡.無一方邊無諸方盡.或就時處是故說名無邊無盡。而此虚空無去無來

  無動無轉者.以太虚空含容一切徧一切故.無作用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建立十

  方一切衆生等者.利樂作用無邊無盡義如前說。清淨法界無邊盡故者.以淨法界

  無邊盡故雖無行動而增上力能於十方無邊世界無邊有情利業事轉。而淨法界

  ********************

  無去無來等者.捨此就彼名去.捨彼就此名來。無動無轉.初標後釋.法界無者無邊

  際故無形礙故.若有邊際形礙諸法可說異方去來動轉.非無邊際形礙法界如虚

  空等得說去來動轉作業。此總義言.清淨法界是諸如來勝義自體.法界徧在一切

  有情相續中有.彼諸有情自善種子成熟力故.由淨法界增上緣力彼識生時如是

  作用變現而轉.說名如來作諸衆生利益安樂.除此作用增上緣力更無如來法身

  能作有情利益安樂事用.如契經言善男子如來都無去來等事而言如來去來等

  者就受用身及變化身.無相違過。

  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現壞現成而虚空界無壞無成.如是如來淨法界中現無量相成

  等正覺或復示現入大涅槃而淨法界非成等正覺非入寂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離去來等云何無有方所去來而得正覺般涅槃等.若有

  去來還得前過。爲釋此難.故說第七太虚空喻。又如空中三千世界等者.此難不然.

  譬如世界現壞現成而虚空界無成壞故.淨法界中雖有諸佛現成正覺般涅槃等

  ********************

  而淨法界真實無有成等正覺涅槃等事.若有此事可爲此故有去來等。如虚空中

  現諸世界滅壞生成就世俗理非真實義.彼如太虚皆性空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

  現無量相成等正覺或復涅槃亦由世俗非真實義.成正覺者入涅槃者皆無有故.

  緣生諸藴非我性故。若淨法界就真實義有此二者應非真實.以真實法不捨自相

  取餘相故.若許法界捨非正覺成等正覺捨非涅槃得般涅槃則非真實。若有意謂

  卽以此義名爲真實.等正覺者曾無有時不等正覺般涅槃者曾無有時不般涅槃

  是故真實.若爾餘事亦應如是.壞劫恆壞無時不壞.成劫恆成無時不成.瓶等無時

  不是瓶等.如是等事皆應真實。若爾不應修觀行者度熾火等徧滿世界往餘世界.

  應被其中火所燒等.獲得增上勝解力者於其地等應無自在轉變作用.非得勝定

  自在力者現等正覺非等正覺[一]現般涅槃非般涅槃.是故雖有先正覺位今涅槃位

  而淨真如不捨自相。故淨法界非成等覺非入涅槃.此中二種皆是增益爲自相故

  非真實有.作者作用皆是徧計所執相故俱無所有。而言隨覺一切法故名菩提者.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此是出世無分別智成等正覺.此中亦以緣真如智.二種分別不現行故.非等正覺

  非般涅槃.卽依如是密意說言天子當知以一切法皆無生故諸佛現生無得無證

  乃至廣說。徧計所執無所有故.生等分別亦無有故.由世俗理施設二故.由變化身

  示現二故.隨順所化有情意故.如來示現如是二事.且擧二事類顯一切。

  又如依空種種色相壞爛燒燥變異可得而虚空界非彼所變亦無勞弊.如是依止如

  來淨界衆生界內種種學處身語意業毁犯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變異亦無勞弊.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在一切有情之類.云何有情得有毁犯.非法界中有諸

  毁犯性清淨故.制立學處亦應唐捐.以諸有情無毁犯故.若有毁犯應有勞弊.應同

  二乘非極清淨。爲釋此難.故說第八太虚空喻。又如依空種種色相等者.此難不然.

  如虚空故.譬如依空諸草木等種種色相壞等變異種種可得而淨虚空不爲彼物

  之所變異.雖在其中而無變異亦無勞弊.無有壞等苦所逼故.如是依止如來淨界

  衆生界內雖有種種毁犯可得而淨法界無有變異亦無勞弊。雖淨法界中現見有

  ********************

  情自分別起身語意業二種毁犯.謂在家者害父母等種種不善毁犯可得.諸出家

  者隨其所應亦有種種毁犯可得及爲遮止制立種種學處可得.此皆世俗有所違

  犯.而淨法界非彼違犯之所變異無異性故.亦無勞弊無逼切故。若爲苦逼不堪耐

  故則有勞弊如聲聞等.非淨法界不能堪耐一切苦逼故無勞弊猶如虚空。又如空

  中色等諸法雖有壞等但是世俗而非真實.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雖有毁犯制立學

  處但假安立而非實有.所以者何.身等三業不善等性皆由相應發起勢力假名建

  立不由自性.非塊石等由發起故可實建立爲不善等.身業亦爾地等和合所成性

  故.語業亦如鐘鼓聲等非不善等.諸無表業惟以不作爲其性故亦非實有.意業亦

  由相應勢力立不善等如餘相應亦非實有.因旣非實果亦應爾.故法界中若業若

  果一切皆是分別所起世俗識等變現而生.如變現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實。

  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釋眷屬乃至日月種種可得而虚空界非彼諸相.如

  是依止如來淨界戒藴定藴慧藴解脫知見諸藴可得而淨法界非彼諸相。

  ********************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一切法應無戒等無漏藴相.不相離故應如法界亦非

  藴性。爲釋此難.故說第九太虚空喻。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等者.此難不然.

  如虚空故.譬如依空地等可得非與地等共相應故空成藴性.如是依止如來淨界

  雖有戒等諸藴可得而淨法界非戒等藴。當知此中無漏淨戒名爲戒藴.無漏定慧

  名定慧藴.無學勝解名解脫藴.無學正見名解脫知見藴。前三是因.後二是果。有説

  一切皆是無學.緣解脫慧名解脫知見.餘慧名慧。有説一切通學無學.學位分得無

  學圓滿.諸佛菩薩皆具五故。如是五藴雖依法界而淨法界不同彼相.彼亦不失五

  藴自相。此中亦應說五取藴.戒等無漏同法界故且略宣說。淨法界中雖無戒等諸

  事功德而有真理功德法門.彼增上緣生長一切有爲功德不同虚空.法界真理功

  德法門是無爲故非藴所攝.依之生長一切功德有爲生滅是藴所攝.無斷盡故亦

  說名常.非永不滅.生必歸滅一向記故。藴所攝故非無爲法.有緣慮等作用義故.以

  其勝故且說五藴.法界實是一切三乘功德所依。

  ********************

  又如空中種種因緣展轉生起三千大千無量世界周輪可得而虚空界無所起作。如

  是如來淨法界中具無量相諸佛衆會周輪可得而淨法界無所起作。

  論曰.復有難言.若一切佛法界爲體應無彼此受用差別.云何得有衆會不同.若所

  受用有差別者云何諸佛法界清淨。爲釋此難.故說第十太虚空喻。又如空中種種

  因緣展轉生起等者.此難不然.如虚空故.如虚空中因緣生起三千大千界等周帀

  風輪圍繞可得.虚空雖無我所差別分別思慮而能容受種種差別世界周輪.如是

  如來淨法界中自業增上所起種種衆相圓滿得一切智灌頂菩薩同一集會周輪

  可得.別別因緣之所生起非如一佛衆會因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餘契經中依此

  故說諸佛淨土種種可得諸佛衆會種種可得.而淨法界無我我所受用差別及以

  造作能取所取分別可得。此總義言.如來法身雖無差別戲論色像.而受用身及變

  化身由本願力自勝行力生起種種衆相圓滿諸佛淨土諸佛衆會差別可得.皆是

  淨識如是變現種種差別非真實有。如轉輪王由宿願力亦爲饒益諸有情故造作

  ********************

  勝行生女寶等諸妙樂具種種差別.諸佛亦爾.爲欲饒益諸有情故造作勝行自業

  增上生起種種淨國衆會受用法樂衆具差別.但無分別與前有異。復次如是已說

  法界諸相甚深業用甚深處所甚深.相甚深者謂離十種不清淨過當知卽是十清

  淨相。不清淨過有十種者.一差別過二雜染過三有行過四有爲過五增減過六行

  動過七斷常過八勞弊過九積聚過十攝衆過.十清淨相者.謂無差別相無雜染相

  非有行相非有爲相無增減相無行動相非斷常相無勞弊相非積聚相無我所相

  如其次第。業用甚深當知卽是變化等業.處所甚深當知卽是無有行動衆相圓滿

  一切如來淨土衆會。於一切處皆以虚空爲譬喻者.爲顯法界一切麤相同虚空故.

  如契經言乃至所有施設譬喻喻諸如來戒等功德一切皆是謗諸如來惟除一喻

  謂虚空喻如來戒等無量功德同虚空故乃至廣說。

  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衆像影現。

  唯以圓鏡爲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

  論曰.已建立斷.當建立智.依此故言復次妙生大圓鏡等.應知此中以喻顯示。大圓

  鏡智是能生現諸法影像平等因緣.謂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

  圓鏡能現世間一切影像.智相應故假說名智。言諸處者謂內六處卽是眼等.言諸

  境者謂外六境卽是色等.此內六處外六境界卽十二處.緣此十二生三智品心及

  心法.識爲主故總名諸識.卽此諸識名衆像影.種種行相差別現故。此後經言大圓

  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是等文皆說能爲智影生因故名

  鏡智。平等性智以緣生事圓鏡智等爲境界故.妙觀察智以一切法自相共相爲境

  界故.成所作智應知亦爾。如是三智相應心品於內六處外六境界一切所緣所取

  境上變似一切自相共相種種影像分明顯現.如是影像皆因如來大圓鏡智而得

  生起.分明顯了故名爲現。此唯如來智等所現.如來果位平等智等爲自性故.智等

  生時如自所有行相差別皆能證知.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無此能。大圓

  鏡智說名能現.由此爲緣生彼影像.猶如明鏡現諸影故。又處境識三事各別.處謂

  ********************

  六根.境謂六塵.識謂六識.卽十八界衆像影現。此衆像影隨其所應三智品現.妙觀

  察智等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皆能現故.如來鏡智相應淨識爲緣生此三智影像故

  名爲現.亦唯如來智等所現.廣說乃至唯有如來覺慧分析說示其相.餘如前說。又

  十八界皆在如來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影像顯現.以諸如來鏡智生時皆能照了一

  切境故.諸處境識猶如影像在此智中分明顯現.由此鏡智攝受彼相而生起故。鏡

  智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有一切所知影現如大圓鏡.此智生時如是行相爲

  自性故。如來雖無所取能取一異分別而能現證自心所現自相共相諸法影像.由

  證知故能無顛倒說一切法自相共相.由此影像如來成就無忘失法.一切所知境

  界影像於一切時鏡智等上分明顯現無忘失故.若不爾者云何如來名一切智.無

  境智等不能恆時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現證知故。若謂相續有堪能故名一切智.如

  有頌言相續有堪能如火食一切如是一切智非頓知一切.此但虚言.他心智等取

  一事時不取餘事.不知餘故非一切智.就其相續亦不能取.知現在故。汝宗一念但

  ********************

  知一分諸法共相.若爾如來應假名說爲一切智.不可假說非一切智爲一切智卽

  成真實一切智者。又以如來鏡智爲緣餘相續中世出世善諸處境識衆像影現以

  諸世間世出世善若無鏡智皆不得生.彼法生時皆由此力亦能證知.此義意言如

  來鏡智增上緣力一切世間世出世善諸處境識皆得生起.如明鏡中衆像影現.雖

  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鏡智爲增上緣乃得生起.如雖有種若無地等芽等不生.如

  雖有質若無鏡等衆影不現。若爾.世尊應同妄見自在天等爲世間因。立爲世間一

  切果生平等因故。無此過失.以彼生時唯能爲作增上緣故.非作者故.是無常故.於

  無量劫修集福智二種資糧所生起故.一切衆生善及善緣由此得生。外道妄見自

  在天等與諸世間爲能作者.其性常住.故不相似。若無實影圓鏡中生.云何爲喻。有

  質有鏡和合爲緣如是相現.故得爲喻。謂諸有情顛倒執著影像熏習成熟力故鏡

  面爲緣自識變異似面影現.由是世間起增上慢謂我鏡中見其面影.以無別影鏡

  中生故經但說言衆像影現.不言生起。如是應知一切境相皆是自識變異顯現非

  ********************

  別實有.以識勝故但言唯識.非無心法。亦不說言唯有一識.以諸有情各有八識及

  心法故。一切色等雖各有種.皆是自識變異熏習識上功能差別爲性.故變現時還

  不離識。就世俗說別有心法非真實義.以就勝義諸法皆無定別性故。乃至真如雖

  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此唯識言但遮愚夫横

  計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徧計所執.不遣不離諸心心法色等諸法.依他起性圓

  成實性非無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說言平等平等.世間圓鏡如來鏡智俱

  無分別.皆能現影無有差別.由是因緣名圓鏡智。

  如大圓鏡有樂福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衆生於此觀察自身得失.爲

  欲存得捨諸失故.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

  衆生觀於染淨.爲欲取淨捨諸染故。

  論曰.高勝處者.所謂高幢或餘勝處。淨法界者.無垢真如。處謂安處.或依或緣無間

  斷故。無動搖者.由此鏡智依緣法界窮生死際恆常隨逐相續無斷故無動搖。此義

  ********************

  意言大圓鏡智永離一切分別動搖.一得已後盡未來際相續無斷.其餘三智雖無

  妄計而有無執作意分別.證得已後或行不行.非不動搖。有説滅定平等性智亦不

  現行.論說滅定無第七故.又說亦滅一分恆行心心法故。若爾.論說於三位中皆無

  第七.是則初地已上無漏現觀行時及如來地應無此智.卽爲大失.違經論故。然說

  無者意說無有染汙第七非一切無.未得法空無我智來法分別執常現依故.如未

  證得補特伽羅空無我智彼執恆行依此識故。決擇分說阿賴耶識定與末那一識

  俱轉.若起意識定與二識一時俱轉.若五識中隨起一識定與三識一時俱轉.乃至

  一時若起五識定與七識一時俱轉。故知聖道滅定無學亦有無染法分別執平等

  智俱.第七識等行相細故不違滅定.由此滅定是無漏道所引發故體無漏故與染

  汙意我執相違.此一分滅非滅一切。故平等智於佛果上雖恆現行.而十地中證得

  已後或起煩惱有漏心時此智不起.有間斷故非不動搖。其餘二智於佛果上亦不

  常行故.非不動搖。何故安處大圓鏡智在淨法界。爲令無量無數衆生觀染淨故。何

  ********************

  故觀彼。爲欲取淨捨諸染故.染謂煩惱及業生相.捨謂伏斷.由世間道及出世道暫

  時畢竟伏斷彼故.淨謂諸善.能令衆生心清淨故.取謂任持.安立長養成熟種子隨

  所願求證解脫故。此中意說.一切如來昔菩薩位爲欲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種相利

  樂事故.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常隨.依淨法界隨所修集福智資糧迥求相續大

  圓鏡智.方便善巧勤修習故證得此智依緣法界相續無動.雖無作意分別戲論而

  相續轉爲增上緣令諸有情隨所求願安立長養成熟無量善根種子得世間樂出

  世解脫。此由如來大圓鏡智起化生用.爲諸有情宣說法要.令知染淨取淨捨染.卽

  是利樂有情根本。

  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徧照.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

  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爲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衆生利樂事故光明

  徧照。

  論曰.鑒謂自性.極清淨故.淨謂差別.離客塵故。言無垢者.總前二種周圓離垢.極清

  ********************

  淨故。光者由鑒.明者由淨。言徧照者.由無垢故。於佛智上等者.卽煩惱障及所知障

  俱名爲垢.究竟斷故名永出離.由有永出諸障垢義故說鏡智極善磨瑩。又煩惱者

  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纏隨眠位若行不行皆有勢力障生聖道障得涅槃亂身心故

  名煩惱障。所知障者.於所知境不染無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雖有此障見聲聞等

  得涅槃故。卽此二障亦名爲垢.礙清淨智令不生故.染淨智故。由得對治客塵障垢

  畢竟不生名永出離.由永離障大圓鏡智恆時極淨是故說爲極善磨瑩。爲依止定

  所攝持故者.是所依止故名依止.大圓鏡智依此生故.依止卽定名依止定.或智依

  定名依止定.從此無間解脫道生極清淨故。所依止定卽是殊勝金剛喻定.由彼定

  力障永斷故.此智爲彼所依止定力所攝持故名攝持.彼定無間此智生故.由彼定

  力最極清淨離諸分別無有分別鏡智生故。此智旣爲所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

  垢.自體清淨故名爲鑒.離煩惱障故名爲淨.離所知障故名無垢。作諸衆生利樂事

  故光明徧照者.此智爲定所攝持故亦能起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由作此故光明

  ********************

  徧照.自性清淨鑒故名光.離煩惱障及所知障如其次第名明徧照。此中意說如大

  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爲令他見面之得失爲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徧照。大圓

  鏡智自性清淨遠離二障.鑒淨無垢雖不可見.而起受用及變化身能生諸智成辦

  衆生諸饒益事.是故說名光明徧照。

  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

  種智影相貌生起。

  論曰.若圓鏡智是諸有情一切智等影像生因.云何影像相有差別.云何此智體無

  差別.又一切時常能爲因何不恆時頓生一切衆生及自智等影像。釋此難言.又如

  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非影異故鏡體差別.亦非恆時頓生影像.待衆

  緣故.如是鏡智於一切時待衆緣故生智等影種種差別.非彼異故智成青等種種

  差別.亦非恆時頓生一切衆生及自聖智等影.待時待緣乃能生故。此中意說大圓

  鏡智相應淨識有二種用.一因緣用.謂淨識中具有一切能現能生身土境智淨法

  ********************

  種子若遇外緣卽便變現身土境界種種影像及能生起平等智等相應心品行相

  差別.二增上緣用.謂佛淨識善根願力所生起故.若謂衆生自因緣具爾時淨識卽

  便資助令得無障生長成滿。是故鏡智體雖是一能現能生諸法影像.待外緣故非

  頓現起。

  如圓鏡上非一衆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

  鏡智上非一衆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

  論曰.若諸智影於鏡智上先已有體云何鏡智爲緣而生.若先無體云何能生諸智

  影像而無動作.不見窯師無有動作而能生起先無瓶等。釋此難言.如圓鏡上非一

  衆多諸影像等。如大圓鏡能起諸影.同類數多故名非一.異類無數故名衆多.觀待

  同類簡一種故說言非一.觀待異類顯無數故說言衆多。如是鏡上雖先無影而起

  多影而無思慮分別動作.鏡智亦爾.雖先無有智等影像而能生起智等種種諸法

  影像.觀待同類說言非一.觀待異類說言衆多.雖生如是智等影像而無思慮分別

  ********************

  動作。此中意言如大圓鏡雖無分別而能生起種種影像.鏡智亦爾.雖無我執及我

  所執所取能取作意分別而能生起種種智等諸法影像。

  又如圓鏡與衆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衆智影非

  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論曰.若圓鏡智與諸智等影像和合云何不由彼差別故此成差別.若不和合云何

  爲因.不見種等與諸芽等果不和合而能爲因.非日光等與石灰等不共和合而相

  顯照。釋此難言.又如圓鏡與衆影像非合離等。如世圓鏡雖能爲因起衆影像而不

  與彼影像和合.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非此與彼或俱不俱可名和合.圓鏡

  與影亦非別離現彼緣故.卽由此義非不和合.要由此有彼得有故.雖與影像爲現

  生因而非影像有差別故鏡成差別。大圓鏡智亦復如是.雖能爲因生智等影而與

  智等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言非合者彼未生前由未有體不聚集故.言非

  離者要有鏡智智等影生無則不生不散失故。離壞無有名爲散失.與彼相違名不

  ********************

  散失.攝生彼故。或不忘失所緣境相名不散失.由鏡智中顯現一切所知相故三世

  智等及諸衆生若不徧知鏡智不生.要知一切此智乃生.是故此智不忘一切所緣

  境相名不散失.不散失故所以非離。雖能爲因起智等影.而不由彼有差別故此成

  差別.如大圓鏡無差別轉。此中意說如世圓鏡雖能爲因起諸影像而非合離差別

  所觸.鏡智亦爾.雖能爲因起智等影而非合離差別所觸。種等雖能爲芽等因而亦

  合離俱不可說.光明細分亦非色等共相和合.以俱有故令其識上似與色等和合

  相生。以世現見一切因果雖非合離而能爲因.是故無有因果二相決定和合。

  佛地經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能断金刚般若经释序·太虚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吉藏
  南洋佛教会之展望·太虚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佚名
  卷七十四·佚名
  观音玄义记卷第四·知礼
  卷之三·佚名
  佛说地藏菩萨经·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七·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圆晖
  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僧那僧涅品第十八·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三·净挺
  卷第二·宗密
  弥沙塞五分戒本·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杜大中妾·唐圭璋

      临江仙   彩凤随鸦。

  • 初集卷二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九古今体八十九首【丙寅一】丙寅元旦摄提首纪月惟寅一岁甄陶物两春应律璿枢临太乙膺图珠斗奉元辰庆烟糺缦笼青琐淑景和誾丽紫宸王会千官锵剑佩敷予膏泽万

  • 嵗时杂咏巻五·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人日【古诗】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 庾 信余春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栁腰细新丰酒泛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臯徒税驾何处有凌波正月七日登高侍宴杨林之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雕辇云廻浮绮翼人日思

  • 碧云集目録·李中

    登仕郎守新淦县令知鎭事赐绯鱼袋李 中卷上春日作       寒江暮泊寄左偃喜春雨有寄    魏夫人坛访邵道者不遇   寄赠沈彬郎中赠别        送刘恭游庐山宿庐山重道者院  海上从事书怀访蔡处士

  • 闲中今古录摘抄·黄溥

    宋太祖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太祖之意恐有不■〈车丸〉之徒,窃发于五更之时,故终宋之世,六更转于宫中,然后鸣钟殊不省。更庚同音也,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末,宋亡而希夷五

  • 皇王大纪卷十一·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武王十有一年春一月癸巳王自周征商以其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师渡孟津作泰誓中流白鱼跃入于王舟既济有火自上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戊午次于河朔诸侯以师来防者八百国王徇师而誓之时厥明王乃大

  • 卷三十八物产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物产之盛衰,国民之勤惰系焉,田野之芜治系焉,而国家之贫富、强弱,无不系乎此。宇内万国,自古迄今,昭然若揭矣。今海外各国,汲汲求富,君臣上下,并力一,期所以繁殖物产者,若伊尹、吕尚之谋,若孙、吴之用兵,若商殃之行法,其竭志

  • 庾亮传·房玄龄

    庾亮字元规,明穆皇后之兄。父亲庾琛,事迹在《外戚传》中。庾亮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又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闺阁之中,也并不需严教而自守礼法。当时人们将他和夏侯玄、陈群相比。十六岁时,东海王

  • 琉美修好条约·佚名

    一 此后合众国人民到琉球须要以礼厚待和睦相交其国人要求买物虽官虽民亦能以所有之物而卖之官员无得设例阻禁百姓凡一支一收须要两边公平相换一 合众国船或到琉球各港内须要供给其薪水而亦公道价钱支之至若该船欲买

  • 卷一百五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 通考卷一百五十七乐考【三】制造律吕【臣】等谨按造律始於黄帝司马迁述之颇详嗣後累黍候气聚讼纷如而京房之六十律钱乐之之三百六十律尤非音律之正我圣祖仁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八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乙亥朔。 丙子,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曹铭为左佥都御史。 复以左春坊左赞善凌汉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字斗南,河南原武人。洪武十七年,以秀才举至京,献《乌鹊论》,上喜之,

  • 卷四·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四     宋 黄伦 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无垢曰夫天下之情多乐因循而安怠惰所以祸每藏于细防而变或起于肘腋非特有以耸动之则不足以兴天下之治也舜歴试而先黜四

  • 卷三·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    宋 时澜 撰大禹谟第三      虞书臯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谟益稷谟孔子序书以三语包括三篇之大义帝舜申之尤有深旨臯陶矢谟舜则曰时乃功禹成功舜则曰禹亦昌

  • 卷十三·梁寅

    <经部,诗类,诗演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十三 明 梁寅 撰 北山之什 北山 大夫行役而作也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六章皆赋也?者枸?【阙】也春可羮而微苦偕偕强壮貌又并行也大夫而曰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二·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如來品第十五之二   爾時欲界梵世天子恭敬合掌俱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最爲甚深極難信解.諸   佛無上正等菩提亦最甚深極難信[一]解。爾時佛告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二]

  • 第九十七則 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胡兰成

    第九十七則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舉: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雪竇禪師頌曰:明珠在掌,有功者賞。胡漢不來。全無伎倆。伎倆既無,波旬失途。瞿曇瞿曇,識我也無。這頌雖引的金

  • 显扬圣教论 第六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六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二论曰。如是广说世俗谛已。胜义谛云何。颂曰五三法真实  彼复四应知及四种寻思  四种如实智论曰。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

  • 论世变之亟·严复

    近代严复所撰政治伦理论文。1895年2月发表于天津《直报》。批判中国传统的弥争之道,宣传生存竞争之说。认为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原因在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牢笼天下,平争泯乱”,致使民族缺乏竞争意识,民力日衰。极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