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三
如是已說界事決擇.於雜染事勝決擇中煩惱雜染勝決擇今當先說.頌曰.
意相應四惑 遍行而俱起. 無記最後滅. 隨所生彼性。
論曰.當知[一]意相應煩惱遍行一切位.與一切有漏善等心俱時現行不相違故。又此
煩惱皆是俱生非分别起.是有覆無記性非不善性.最後金剛喻定之所頓斷。又此
煩惱有四種.所謂無明薩迦耶見我慢我愛.若生此界中補特伽羅當知此意相應
煩惱卽是此界體性所攝。
復次頌曰.
注:
[一]意相應惑見瑜伽卷六十三.
********************
一切生相續. 現起及與緣 隨眠境麤重 各差别二十。
論曰.若生此界此地.卽此界地一切煩惱令生相續。
又此煩惱雜染[一]若現行.若緣.若隨眠.若所緣境.若麤重.當知各有二十種相。煩惱現
行有二十種者.一隨所欲纏現行謂在家者.二不隨所欲纏現行謂出家者.三無所
了别謂處惡說法者.四有所了别謂處善說法者.五互增上謂貪等行者.六皆平等
謂等分行者.七微薄謂薄塵行者.八外門纏現行謂未離欲者.九內門纏現行謂由
世間道離欲者.十增上纏現行謂諸異生.十一失念纏現行謂諸有學.十二分别纏
現行謂堅執著者.十三俱生纏現行謂不堅執著者.十四觀察現行謂喜觀察者.十
五不自在現行謂睡眠者.十六自在現行謂覺悟者.十七不可救現行謂無涅槃法
者.十八可救現行謂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現行謂尋思彼隨法而取相貌者.二十
不取相現行謂不尋思彼隨法不取相貌者。煩惱緣有二十種者.一樂.二苦.三不苦
注:
[一]四門各二十差别見瑜伽卷五十九.
********************
不樂.四欲.五尋.六觸.七先所串習.八隨眠.九不親近善友.十不聽聞正法.十一不如
理作意.十二不信.十三懈怠.十四失念.十五散亂.十六不正知.十七放逸煩惱.十八
異生性.十九由離欲.二十由受生。煩惱隨眠有二十種者.一不定地隨眠.二定地隨
眠.三隨自境隨眠.四隨他境隨眠.五被損隨眠.六未被損隨眠.七隨順隨眠.八不隨
順隨眠.九具滿隨眠.十缺減隨眠.十一可害隨眠.十二不可害隨眠.十三增上隨眠.
十四平等隨眠.十五微薄隨眠.十六有覺隨眠.十七無覺隨眠.十八生多苦隨眠.十
九生少苦隨眠.二十不生苦隨眠。煩惱所緣境有二十種者.一緣有事境.二緣無事
境.三緣自相境.四緣共相境.五緣現見境.六緣不現見境.七緣外門境.八緣內門境.
九緣自類煩惱境.十緣他類煩惱境.十一緣自境.十二緣他境.十三緣無境.十四緣
有漏境.十五緣無漏境.十六緣有爲境.十七緣無爲境.十八緣自心分别境.十九緣
憶念分别境.二十緣事相境。麤重有二十種者.一性報麤重.二性煩惱麤重.三性業
********************
麤重.四煩惱障麤重.五所知障麤重.六定障麤重.七業障麤重.八報障麤重.九蓋障
麤重.十不正尋思麤重.十一愁惱麤重.十二怖畏麤重.十三勞倦麤重.十四食麤重.
十五眠夢麤重.十六婬欲麤重.十七大種乖違麤重.十八時分變異麤重.十九死麤
重.二十遍行麤重。
又若略說了知煩惱由五種相.謂自體相因相品類相於境心亂相及果相。
復次齊何當說煩惱隨眠及不善。頌曰.
隨順自生故. 種子故.事故. 生四過失故. 不淨三因故。
論曰.由四種因故[一]說名隨眠.一隨順自生故.謂若煩惱事隨順此煩惱.二種子隨縛
故.三彼增上事故.四生四過失故。四過失者.一不寂靜過失.二差别過失.三發行過
失.四攝因過失.此中前一由二所顯.[二]三種由四所顯。
問齊何當知不善煩惱相。答.由三因故.謂猛盛故.惱亂有情故.能障礙善故。
注:
[一]隨眠義見瑜伽卷八.
[二]原刻作二.今依麗刻改.
********************
復次[一]業雜染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業思及思已 差别有十三. 彼果六三位. 業決定五種。
論曰.若略說業有二種.謂思及思已。此業差别復有十三種.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
四律儀所攝業.五不律儀所攝業.六俱非所攝業.七福業.八非福業.九不動業.十黑
黑異熟業.十一白白異熟業.十二黑白黑白異熟業.十三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
業。
如是等業當知有六種果三種位.六種果者謂可愛果不可愛果清淨果異熟果等
流果增上果.三位者謂作用位習氣位與果位。
又如是業有五種決定.一現法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後差别受決定.四受報決定.
五作業決定。
復次頌曰.
注:
[一]業義見瑜伽卷八.卷九.
********************
自業等四種. 此先熟亦四. 復九種當知 卽二種差别。
論曰.如薄伽梵說摩納婆當知一切有情自業所作業爲諍本從業所生業爲依趣.
如是此業自所作業四種應知.於自相續能與果故.能治所治現在前故.從過去世
生現世故.爲未來有故爲業盡故.名業依趣。
又此業報當知四種先後報熟.所謂最先重業報熟.次最近者.次串習者.後先作者。
又不可斷業當知異熟決定.若不定報業於離欲斷不能爲礙。
又諸外道起如是見說如是論隨諸衆生造作諸業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所受異熟
亦復如是.彼諸外道皆是妄執.何以故.具二受故.謂諸善業亦受苦報亦受樂報.不
善之業亦復如是。又當知業依二根故成善不善性.謂依善根故起諸善業.依不善
根故起不善業。又善不善業差别之相當知由九種因.一由因及田故謂由善不善
根及尊重等田有差别.二由事故謂由圓滿不圓滿事.三由方便故謂由無間殷重
********************
方便.四由依止故謂由依止或淨不淨.五由作意故謂由猛利淨信及增上纏.六由
欲解故謂由迴向願求勝劣果報.七由助伴故謂由所餘善不善法之所攝受.八由
多修習故謂自修行亦教他作讚歎隨喜見同法者心生喜悅.九由多人故謂與多
人共行此業。
[一]復次生雜染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命終定不定. 中夭由六因. 明了位三心. 中有或有無。
論曰.有二種命終一決定謂北勝上洲.二不決定謂餘處。
又復中夭由六種因.一不避不平等故.二念忘失故.三意瞋忿故.四夀盡故.五業盡
故.六福盡故。
又命終時有三種心.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無
記。
注:
[一]生染義見瑜伽卷一.卷九.又五十二.
********************
又命終後或有中有謂將生有色界者.或無中有謂將生無色界者。
復次頌曰.
依餘有所緣 染汙心生起. 於四種生中 及三界五趣。
論曰.依止餘中有緣生處爲境.染汙心生起.令生有相續。
又於四種生中受諸生死.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於欲色無色三界中及於那落
迦等五趣中受諸生死。
如是若死若生若處所已顯生雜染勝決擇.諦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世俗諦 意解義及說. 淨所緣彼性 方便名勝義。
論曰.一切言說及因彼意解所得義皆名世俗諦.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
皆名勝義諦.清淨所緣者謂四聖諦及真如.清淨性者謂滅諦.清淨方便者謂道諦。
復次頌曰.
********************
當知是四種 染淨之所攝. 未見未經受 如病病滅因。
論曰.當知[一]四諦染汙清淨二法所攝.染汙二種若果若因.清淨亦爾。如是四諦從無
始來一切有情未如實見.滅道二諦亦未經受。又如病病滅及彼二因建立四諦.苦
諦如病.集諦如病因.滅諦如病滅.道諦如病滅因。
復次頌曰.
當知是四諦 各四相四行. 遍知等四種 因果性差别。
論曰.當知四聖諦一一有四種相。苦諦有四相者.一起苦.二內緣苦.三外緣苦.四麤
重苦.初謂生苦.第二謂老病死苦.第三謂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所欲匱苦.第四謂五
取藴苦。集諦有四相者.一總愛.二後有愛.三喜貪俱行愛.四彼彼處喜愛。滅諦有四
相者.一愛盡.二離欲.三滅.四涅槃。道諦有四相者.謂苦遲通等四種行跡.前已說。又
一一諦各有四行.當知如成現觀品已說。
注:
[一]四諦見瑜伽卷二十七.
********************
又於諸諦有遍知永斷作證修道因果體性應知.前三是果.修道是因.謂遍知苦因
永斷集因及證滅因。
[一]云何世俗等說名爲諦。頌曰.
彼覺無乖諍 法爾證亦然. 諦三種唯善 復二種應知。
論曰.彼覺無乖諍法爾者.謂世間愚夫等由法爾故於彼諸法覺無乖諍名世俗諦。
法爾證亦然者.謂諸已見諦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勝義諦.由此道理薄伽梵說
一切聖者以此爲諦故名聖諦。
又苦等四諦當知初二通善不善無記三性.餘唯是善.又善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
此復二種謂斷及道所攝。
如是已說諦事決擇.依止決擇今當說.頌曰.
當知七依止 三種所依性. 彼善巧二種 四句等廣說。
注:
[一]二諦義見瑜伽卷二十七.
********************
論曰.當知由三種所依性故薄伽梵說七種依止.何等名爲三種所依.一漏盡所依.
二功德發起所依.三現法樂住所依。
[一]又此依止有二種善巧應知.一三摩地善巧.二三摩鉢底善巧。此有四句等廣分别.
如薄伽梵說嗢柁南伽他曰.或有靜慮者三摩地善巧或三摩鉢底或俱不俱等。云
何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鉢底善巧.謂於空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於勝處遍處滅盡
定等善巧故。云何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謂於勝處遍處無想定等若入若
出三摩鉢底善巧故非於三三摩地善巧故。云何俱善巧.謂於所說三摩地三摩鉢
底差别俱善巧故。云何俱非善巧.謂於所說三摩地三摩鉢底差别俱不善巧故。復
次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鉢底善巧者謂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句文差别故不善了
知能入三摩地諸行狀相故.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謂如有一能善了知
所入三摩地諸行狀相而入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别謂我今入如此
注:
[一]四句義見瑜伽卷十三.
********************
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薩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
句文身差别謂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乃至未從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
訶薩所聞或自未得第一究竟。問云何住定。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狀相善能
了取善了取故隨其所欲住所入定.又於所入諸三摩地無有退失.如是有二種住.
一安住於定故名爲住.二能不退失故名爲住。問.云何起定。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
諸行狀相不復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攝定地同分作意思惟諸法故從此三
摩地起.或因隨所作故起.或因決定所作故起.或因期願所作故起.隨所作者謂衣
鉢衆具業.決定所作者謂大小便利供事師長乞食等行.期願所作者謂如有一期
許爲他隨有所作或爲更入餘定故從定起。問.云何爲行。答.行所緣境而入於定故
名爲行.謂依三摩地所起麤靜病癰箭無常等行。問.云何名狀。答.若有將入定者爾
時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者自知我當不久將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復已入.又
********************
教授師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起不久當入如是如是定。問.云何名相。答.相有
二種.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謂分别相由緣此故而入於定.因相者謂能入定
所有資糧.如隨順言教定具積集修俱樂欲厭離之心極善了知亂不亂相及不爲
他之所觸惱或人非人或聲所作或用所作。問.云何名調順。答.若三摩地爲諸行相
之所拘執猶如持水法爾被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不能證得心定一趣.當知爾時
此三摩地不名調順不隨意住.與此相違名爲調順。問.云何名所行。答.謂三摩地境
界.若過此境定不能知.如入初靜慮不能知見第二靜慮等事.如是根度及補特伽
羅度亦不知見。問.云何引發。答.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發起諸勝功德。問.何等三
摩地名爲可愛。答.謂具慚愧愛敬淨信如理作意憶念正知守護諸根持戒無悔等
乃至樂爲最後.如其所樂入三摩地.當知翻此名非可愛。問.云何可愛不可愛。答.謂
慚愧等少分成就少分不成就.謂具慚愧非愛敬相應等乃至廣說。問云何爲增。答.
********************
謂三摩地已得增長。問云何爲減。答.謂三摩地得已退失。問云何方便。答.謂趣二之
道。問云何奢摩他。答.謂無分别影像作意相。問云何執受。答.謂由隨一若清淨相或
光明相起執取相。問云何棄捨。答.謂於善品已得平等增上捨相。
[一]復次依諸靜慮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靜慮數.障.分. 及彼廣建立. 遠離於苦動. 後後分勝異。
論曰.如上所說四種靜慮.云何唯四不多不少。由出苦樂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漸次
乃至第四靜慮憂苦喜樂得超度故。
問初靜慮所治障云何。答.有五種應知.一貪恚害尋.二苦.三憂.四犯戒.五散亂。問.第
二靜慮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種應知.一初靜慮貪.二尋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
問.第三靜慮所治障云何。答.有四種應知.一第二靜慮貪.二喜.三踊躍.四定下劣性。
問.第四靜慮所治障云何。答.亦有五種應知.一入出息.二第三靜慮貪.三樂.四樂作
注:
[一]以下九門决擇見瑜伽卷六十二.六十三.
********************
意.五定下劣性。
問於諸靜慮有幾支耶。答.初有五支。何等爲五.謂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
四支.謂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問.內等淨以何法爲體。答.以念正知及捨爲體。第三
靜慮有五支.謂念正知捨樂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謂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
樂心一境性。問.念正知捨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答.初靜慮中由尋伺
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第二靜慮中有踊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
纏覆故總以內等淨名顯之.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故顯彼自相
故經中說遠離喜貪.初靜慮中雖離欲貪未離喜貪.第二靜慮中雖離尋伺貪未離
喜貪.第四靜慮中卽此捨念極善清淨顯了.是故於諸靜慮中如其所應彼差别應
知。問.何故於四靜慮建立四支五支耶。答.住所依故.住順益故.住自體故。復次思惟
境界故.受用境界故.於境不散故。復次順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
********************
復次爲對治三種惱亂住障故.三種惱亂住者謂染汙住苦住迷亂住。復次如受用
五欲者有三種正所作事顯彼受用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二求得已正受用.
三自在隨轉.如是修靜慮者依三種正所作事如其所應建立支分應知。復次爲對
治自苦行故修靜慮者建立支分應知.此復三種對治.一離欲對治.二止息身心逼
惱對治.三外心散亂寂靜對治。問.何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答.
爲顯諸欲自相及顯過患相故.過患相者謂彼諸欲起惡行已墮極下處故名爲惡.
違善法生故名不善。復次爲顯能斷煩惱雜染故.及顯能斷先所積集業雜染故。復
次爲顯斷在家者受用事門所生欲故.及顯斷出家者於尋伺門所生法故。復次爲
顯斷欲尋故.及顯斷恚尋害尋故。復次爲顯同彼外仙所得相故.及顯斷彼退已起
惡咒故。
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麤重未遠離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麤重
********************
品者與住第二靜慮時應無差别.是故當知初靜慮中未斷麤重苦品。問.尋伺等法
於初靜慮等中能爲順益攝受自地令得清淨.何故如來說彼名動。答.望他地故說
名爲動.非望自地。
問何故從欲界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支耶。答.略有三因.謂能治所治故.證利
益故.證自體故.如是三因於四靜慮中五支所攝如其所應[一]當知。問.第二靜慮望初
靜慮有何勝異。答.三摩地圓滿勝異。問.第三靜慮望第二靜慮有何勝異。答.順益圓
滿勝異。問.第四靜慮望第三靜慮有何勝異。答.清淨圓滿勝異。
復次頌曰.
近分喜有動 唯初能盡漏 亦二種.緣聲. 八等至捨八。
論曰.初靜慮近分喜有動.非如根本靜慮喜。又初近分未至所攝定能盡諸漏.非餘。
又初近分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餘近分唯世間.由已得初根本無漏靜慮故.非於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上地諸近分定無漏現前。
又處定中取外聲時當知由二種取.一由了别定所緣境及種種所緣境意識故.二
由此俱生耳識故。
八等至捨八者.謂八種三摩鉢底能捨八事.捨何等八.謂捨語尋喜樂故證四靜慮
三摩鉢底.捨色空識無所有處想故證四無色三摩鉢底。
復次頌曰.
現法安樂住. 能入於現觀. 讚說.想解脫. 四種因當知。
論曰.唯諸靜慮是現法安樂住性.具有身心二種安故.非無色定.無身安故。又依靜
慮能入現觀非無色定.以諸靜慮毗鉢舍那極猛利故。又修靜慮及諸定者於無色
解脫數入數出讚說彼相極寂靜故.又諸外道於無色定起解脫想故數數讚說。又
依有想三摩地解脫能盡諸漏乃至無所有處.三摩地極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說唯
********************
依有想三摩鉢底領解通達非於餘地。四種因者.謂諸三摩鉢底能爲現法安樂住
等四種依因.如其次第應知。
復次頌曰.
愛味等當知 十種六三種. 退相續障治 各多種差别。
論曰.愛味相應清淨無漏三種靜慮.如其次第有十種六種三種應知。云何十種.謂
如攝事品已說。云何六種.謂六種清淨.一引發清淨.二上練清淨.三後得清淨.四垢
染清淨.五攝清淨.六堪任清淨。云何三種.謂出世間無漏.離繫無漏.後得無漏。
又從離欲退彼相續彼對治應知各有多種.謂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謂如有一遭
於重疾退失於定如尊者伐勒迦棃說我今於此三摩地不能證入將無於此三摩
地由多麤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爲性多麤重由宿習故由此多麤重故退三摩
地.或由境界勝妙故退.謂如有一得勝妙境界現前故退失定.如聞有外道仙人乃
********************
至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由觸可愛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養故退.謂如有
一現前獲得勝妙敬養便退失定如天與等.或由輕毁故退.謂如有一被他瞋毁訶
責便退失定.如諸外仙瞋忿退已行諸惡咒.或由憍慢故退.謂如有一因所得定自
舉凌他退失於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
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先由如是諸行狀相得入諸定.彼於後時更不思
惟此行狀相故退失於定.或由不純熟故退.謂如有一修習始業創發善品.或由自
煩惱多現在前故退失定.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故退失定.或由夀盡
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地生處捨命墮下地生。復次若下品煩惱下品善根
補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若下品煩惱上品善根補
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煩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煩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由一刹
********************
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入定。
復次頌曰.
利根及生轉 當知無有退. 依下地發定 離欲後生故。
論曰.如是退[一]定利根者無.若轉易生雖鈍根者亦無有退。
又靜慮等定必先依下地發起.以先於此間入定然後生彼.何以故.要先離欲者後
時得生彼故。
如是已說依止決擇.覺分決擇今當說.頌曰.
依二乘大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當知 建立於覺分。
論曰.[二]依聲聞獨覺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覺分.由二十七種相正方便應知。何等名爲
二十七種正方便.謂繫屬所緣正觀方便.捨離染汙攝淨方便.修淨內心調順方便.
引發出世正法方便.彼無間缺方便.真實現覺方便.證餘寂滅方便.入所知方便.入
注:
[一]此句定字原刻作轉.今依麗刻改.
[二]三乘覺分見瑜伽卷四十五.
********************
斷方便.通達不淨無樂有苦方便.學圓滿方便.於境無散觀察方便.聖教不壞方便.
攝智所知彼果方便.願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現觀方便.能治所治進
趣方便.福德資糧積集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攝一切菩薩道方便.引發威德方便.引
發言教方便.廣大甚深心積習方便.遠離匱法業方便.安住有情涅槃二界方便。
復次頌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隨觀 由聞等三智 念法無迷惑。
論曰.[一]當知身等各有三種差别。身三種者.或有身分自性不淨如身內分.或有身分
相似清淨如身皮分.或有身分變壞不淨如命終已青瘀等身分。受有三種者.所謂
苦樂不苦不樂。心有三種者.謂樂等受相應。法有三種者.謂黑白雜。
彼影像隨觀者.如尋思經說於彼身等影像隨觀.與所知事同分類故名爲影像.所
言隨者是相似義。又此隨觀卽是三智.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是三智
注:
[一]念住諸義見瑜伽卷二十八.七十.
********************
由念力故於彼增上緣素怛[口*覽]等法無有迷惑.是故說名念住.於身受心法由念力
住故。
復次頌曰.
彼所治九種. 作意當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種無失壞。
論曰.當知諸念住有九種所治障.一不厭離.二不作意.三止觀隨煩惱.四沉下.五不
能堪忍.六於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違犯戒行.九棄捨欲樂增上猛利諸妙善軛。
又於修念住有二種作意.謂不緩作意不染作意.經言熾盛者此顯第一.正智憶念
除世間貪憂者此顯第二。又此第二能除三種雜染.何者名爲三種雜染.一犯戒因
緣心生變悔.由此障故能令初時心不得定.二內心惛略.由此障故雖已得定心於
所緣忘失沉沒.三外心散亂.由此障故雖證勝法而著世間名聞利養或未能證勝
進之法心生憂惱。
********************
修差别有三者.修諸念住各有三種謂於內外俱身等隨觀.又復於身或唯觀影像.
或以影像比類於身.或復和合總觀.如於身三種如是乃至於法亦爾。
又有二種於諸念住無有失壞.一初無失壞.謂不散亂由此力故能善發起.二後無
失壞.謂無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
復次頌曰.
爲斷於沉掉 相應道二種. 觀察捨煩惱 及爲盡三愛。
論曰.於念住修位中爲斷沉掉故應修二種相應道.如苾芻尼經及取自心相經說。
云何苾芻尼經說。如彼經言.爲斷沉沒故應當思惟少分可愛清淨相貌.爲斷掉動
故復應略攝。云何取自心相經說。如彼經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沒.由取少分
可愛外相故沉隨煩惱暫時斷息.然心未得定復更略攝其心.見沉沒過復取外相.
見掉動過後復更取自心之相.爾時能斷沉掉隨煩惱心得正定.略攝其心取自心
********************
相離沉掉故。
復次由相應道觀察故能捨煩惱應知如鷃經說.故彼經言.所言鷃者喻行者心.行
非所行處者喻彼行者思惟可愛境界.被鷂所執者喻彼行者爲貪纏所執.鷃怨訴
者喻彼行者心生變悔.暫放捨者喻彼行者貪纏暫息.土塊者喻取五藴.大場壠者
喻無常觀.窟穴者喻通達真如觀.喚鷂子者喻觀察作意.鷂迅來者喻彼貪纏將現
在前.入窟穴者喻思惟真如觀.鷂自苦害者喻隨眠斷。復次此相應道當知能盡三
愛.謂助伴愛利養愛後有愛.爲對治此故顯我與法無有差别。
復次頌曰.
爲斷增上慢 味所依顛倒. 及三心趣入 修習於念住。
論曰.爲欲對治增上慢故.爲欲對治愛味所依定故.及爲對治四顛倒故.修習念住。
爲對治增上慢者.如經說唯應於此身受心法若住憶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見
********************
或唯繫念.此增上慢有二種.謂於未斷身等麤重障起及於未圓滿[一]止觀俱品治起。
爲對治愛味所依定者.如經說無所依止故。爲對治顛倒故者.如經說於諸世間無
少執取.由顛倒斷故更不復執少五取藴爲常爲樂爲我爲淨。
又爲三心趣入修習念住應知.謂遊行聚落時心趣於出.住憒鬧時心趣遠離.處於
靜室心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離煩惱樂寂滅故心趣涅槃。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注:
[一]原刻作正.今依麗刻改.
********************
猜你喜欢 卷第三·佚名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一·德辉 刻金刚般若经赞述序·窥基 卷第九(弥沙塞)·佚名 修行四无量三昧第十四·佚名 彰所知论卷上·佚名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佚名 卷四百三十一·佚名 卷第一百五·霁仑超永 卷第六·佚名 游心安乐道·元晓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智严译)·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十·赞宁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