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識從自種生者以因性同故非有質礙.所依所緣五識身境.識之相故.猶如意識。或
不離心心所體性.彼眼等識同共作業能生因故.猶如意處法處。此說表示蘇呾羅
意.經但說意不立宗故.彼所破者亦不成立。斯之所立唯少分義.若立此義不應更
說廣造衆論。
此云何知[一]由密意等說成立果。
及以境界入人無性.
說十二處亦復如是.
若離眼等色自性已
注:
[一]句中由字.原刻作猶.今據梵本論改.
********************
卽能趣入人無我性。
何以故。
此從二.六
內外差别謂卽眼等色等六[一]識
如是轉生.亦不從彼差别見者乃至[二]眼觸。
眼等作用離此自性不應别更有其作者.若依眼等而作事業自在受用斯說爲我
我執所縛。今於此中唯內外處和合自在眼等作用有生滅故.斯亦非我.眼等爲因
無觸對故.常與有情不相捨離但說爲因.然能作者於眼等處義亦如前.是故從彼
别類不生。
由是能悟人無性理.若人無性能調伏者。
趣寂之人此亦能入.何以故.由於生死見衆苦逼.以苦無常於生死中心生厭離.無
注:
[一]原刻作境.今據律天疏改.
[二]勘梵本論應作知者.今譯文錯.
********************
我見力頓能棄捨.怖我斷者次第因盡故.猶如薪盡火卽滅故.是故佛言爲斯等類
說十二處。
有說是中不爲人無性理說十二處.此之二相等無差别有物性故。我見顛倒以對
治故此說如理.如以顛倒對治顛倒。此非所許.亦不善了我之所立.此之處等寧無
差别。心及心所體相差别.若此志樂心心所時然彼眼處非耳等處.由是此說相差
别故.此亦如是同時非一.識生於彼是眼等處自性樂欲。然而色等住金性時非銀
等性相無差别.此之金等離色等已不能異說有其别物.如是道理此無差别不於
體性說有色等。若如所說相顛倒故不能對治.此與前執有情性同.如彼有情於無
我處而見我者是顛倒性。斯見顛倒此能除遣.如色等處除我倒故。若心相續不斷
無顛倒者.此亦非理.是中自性樂欲相似不顛倒者.斯亦不善了前後故。若有說云
方便悟入人無自性說色等處有其體性猶如意處法處.若心心所我之自性彼愛
********************
樂者便無諍論.若離心心所别有我體實無有喻。此之言論如所分别總相類故非
第一義.若說方便趣我無性是亦不然.如應觀察安立此之巧妙方便說色等處。
然佛所說但有如斯所應作事謂欲令入我無自性.何煩更别說唯有心.此旣非有.
如何得云說十二處是密意耶。此亦非理.
由其更說法無自性是極重事欲令悟入。
世尊遂說色等諸法而無自性.欲使諸餘諸大菩薩得彼如來殊勝妙位周徧生界
爲大勝益。
此如何作。謂色等諸法相似現前但唯是心.除識已外曾無片物爲色等性是可見事.
由是故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
斯言意顯諸事自性由自識力變現生起理成決定.隨其所知所有諸事並皆離識
無别可取.但唯是此而現相狀.是以故知實無自性便能悟入法無性理。
********************
有說若爲悟入法無性者此據能勝作是說耶.所見之境唯是錯亂.據勝義理本性
空無.作此宣揚善符中觀.所見境無識非有故。斯固未閑作何意趣。且說如是心心
所法所見之境不稱其事妄爲領納取不實相名爲錯亂。豈非但說而唯有識.若言
諸法一亦無者.爾復如何有所宣說境旣是無識非有故。將夢等喻善爲曉之.如上
所陳無勞致惑.不待外境但唯識現.此復云何識義非理。若是其義由於業邊親益
果故.卽以此言便成答難.亦復不由體有别故能成方異。
有說能持自體此中復云是自性義。此亦同前已分析訖此義不然.離其作具要有
别事方爲作用.猶如自己還持自身故不應也。爲欲令生悟法無性.說唯有識將爲
契當。
若言總無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由此名爲我無自性.斯卽共許我之自性悉皆非有.如是便成法無自性諸法非有.
********************
由是故知識亦同爾.性旣非有.如何於此欲爲安立。
爲彼諸法並非有者.猶如假我[一]更連趣性無自體者此是所許更連趣體全無性也.
此則便成法無性者謂一切法皆無性故.是故應知識亦同爾.此旣非有.如何依此
欲使迷人入法無性。由無有我遂令證入諸法無性.共許如斯爲善方便.爾者如何
欲爲建立成彼方便說十二處證人無性。
實非全無一切諸法方始名爲法無自性.
是故應知法無性聲非詮諸法皆無自體.更連趣言亦同於此不欲總[二]詮一切非有。
然而意說諸緣生法無有我性.彼卽是有此我無性。其相云何。謂喚我作無自性故.
是故名爲人無自性.非是全無諸法自性。色等諸法隨據一分說無自性.非謂全無.
是故應知言法無性非全無體。若言諸法事皆無者.卽不應名法無自性.理應說云
諸法總無。爾者
注:
[一]更連趣.舊譯數取趣.
[二]原刻作證.今依麗刻改.
********************
但由所執法無自性。
緣有功能獲得差别.
[一]離他自性簡别彼之實我自體恆時不有所詮之相.此謂諸法無自性義.非是豁脫總
撥爲空。
然所執者是何言耶。所謂無明倒見迷執從其自心種子成熟.由他而轉現相不同.
執於外境有别自性.由如倒見作外相解.於自所見生定執時此則名爲所執之事。
此復云何。謂無一物。如何無物名所執耶。由此故然.若於此執有片實物體不虚者.
卽不應名是情所執。然由於此義有相應.由其計執實事自體不相忓故.若有實物.
不名計執。由此分齊.近見之境此則悉皆說爲所執.假使用識以爲斯境作所量時.
此亦還成所執之義。
是故應知所執之識亦是無性卽唯識性.
注:
[一]據梵本二十論.此句意云.離彼所執自性.非彼離言自性.今譯文錯.
********************
是能悟入所有諸法皆無自體微妙方便。但是本識隨處現相.然無外境少許可得.
從色至識悉皆如是.非是能現相分之識體亦無也。
若言異此.
但遣遮色說此唯聲.
唯識之言便不成就.緣識之識有其境故.
復更便成緣色之識是爲有境。
何者是其體離於言不可說[一]事。諸佛世尊方能了察.云何了察此義後時我當宣釋。
此卽是其心[二]心生法有真實事越言詮道是有性故.亦不便成一切諸法悉皆非有
同豁脫空。是故應知證悟真理善入方便說唯識教斯爲稱理.由其次第漸能[國*瓜]裂
諸分别網所有正緣爲生因性故。爾者若許安立離言詮處是實有事.此卽還成於
彼色等亦同荷負有真自性.猶如於識。若爾還應問彼何處得有如斯道理.見他許
注:
[一]句中言字.原刻作彼.今據律天疏改.
[二]心生.舊譯心所.
********************
有非所詮識亦令色等同遣.如斯未曾見有如是之事以由愛蜜酪亦令貪。若復轉
計言彼有斯不相離性事同芽者能有隨生果之因用.彼若言有不相離性.幸示方
隅.以理推徵定無共計。若言如識將爲境時由所執體名爲所執實事相貌作彼生
因色亦同斯是執性故亦應合有緣生之事與作因緣猶如識者.此乃便成無片非
愛.於彼五聚皆依他起是所許故.徧計分别法性之義可由於此理同於彼.現有如
斯正教言故。若言其色亦有離識實依他起猶如受等.如斯意趣有不定愆.[一]所執之
分亦有識故。卽此受等緣生之分斯則是爲四聚體性.然此現其影相之分卽是依
於心心生聚而施設故.由斯道理其喻必成而於所立無隨合義。亦復更有立已成
過.緣起之色亦是受等自性性故。因此遂令而於因處置差别言冀蠲其過.而云於
識現所執相差别生故.此卽除其不定之過仍在相中。然共所許受等自體是自證
性.境無有故.旣有斯理實可依憑.然色别有别無因由.以義推尋固非齊致。
注:
[一]難者立量.以所執性故爲因.故今就彼出過也.
********************
若爾一切諸識皆悉無有所知境者此如何知.又云若有餘識得與餘識而爲境耶.
亦如有云諸佛境界其法是有幷餘識境若於佛境不以自心取爲境者斯卽無容
能有宣說。如此說者並成妄設。如有思度發言詮故.由其言義所表之相卽是唯識
現多種相.雖無外境似觸其事而識得生.此卽是爲言論因也。如云生已卽滅之聲.
假令息教博士絕聲.應聽其響固非於彼情有所得.然卽於中共申言論。但可許業
能爲造作領納是受彼卽便成許有實我.豈復當時别有真我而可得耶。不許同時
二識生者.餘識無間體是滅壞.如斯切難亦不相應.餘識領此不相應故。亦以此言
兼遮後難.如彼說云如知境有何以得知.此亦於其共相之境而爲構畫說之爲知。
復亦與彼同招詰責.如彼所說詮表如來有諸勝德.汝亦應成證知勝德.由此便非
是佛之境.固亦不同如食米齏此之共相是實有物。是故定知不由外境現前力故
方能了察.此中但由心聚構畫而便生起.旣有斯理於佛境界爲難不成.此則因論
********************
生論傍義且周。
然密意果其因應說.此之密意有其二因.一謂餘教相違.二於正理有害。說唯識教
卽是相違.此阿笈摩不言成故。又復於彼幻網經中如佛爲於色等境處生分别者
作如是說.卽此眼識所知之色不見實有及以定住.但於妄情起邪分别作決定解
而生言論唯斯是實餘義成非。如是廣陳乃至於法次第說云.多聞聖弟子應如是
學.我觀過去未來現在眼識觀彼所緣諸色.然於彼處無有常定無妄無異實事可
得.或如所有或無倒性悉皆非有.唯除聖者出過世間斯成真實。世尊說此皆虚妄
等.違阿笈摩。正理相違宜且爲說.方興問緒發起疑情.
如何復知如是說者此非是實[一]猶如說識是[二]如言義說十二處耶。由其一性及非一性
思察之時將以爲境無堪能故.
是故定知不如所說卽是其義。故於今者試作商量.此色聲等所應生處各隨自體
注:
[一]勘梵本論.此下應云.如說而爲各别識境耶.今譯文錯.
[二]原刻非知.今依麗刻改.
********************
由於其識作生相貌.
色等事相是識之境.
色識名色聲識名聲.餘皆準此。
此色聲等應無支分體是其一.如有分色。
由此便於自所依處無支分性故.然此色等是有事物體是質礙有所斷割.於其同
類多處性故.能生識等不同處故。〈此中闕極微[一]義〉
由量力故決斷有無[二]於諸量中現量爲勝.若無外境.如何能起如是覺情此事是我[三]别
根之所知也。别根如夢等.雖無外境然亦得有.此已如前細爲分别。此若後緣時所見
境已亡.如何許現量.
於諸量爲最者。
若其當時生現量覺此是我之别根所了.爾時於境遂無所見.唯是意識所刊定故.眼
注:
[一]此下闕文.參閱觀所緣論釋可得其槪.
[二]據律天疏.此下仍與經部對辨.
[三]别根卽現量之現.入正理論云現現别轉是也.
********************
識當時已謝滅故。義旣如是.如何彼境許成現量耶.況復是爲殊異論者許一切法刹
那不住此覺起時色等諸境亦皆已滅.
現量之理斯何得成。雖復如前善開釋已.仍爲於斯甚深法義不能窺[一]測.更設難言。
由量力故斷爲有者.或復此由違比量故於色等處遮使成無.縱實由量刊定有無.
然由於彼别根比知及正教等諸量之中别根最勝.由親證境是果性故.要於此處
無違害已方於餘量而成立之。此卽别根於色等處旣親證會.豈能令彼比量相違
辄欲遮其色等有性.如何外色成别根境。由若無境.不能於此生如是覺此事是我
别根知也.此言意道各别自證領受相生重起心緣而宣說故.猶如曾領苦樂染等。
此固不然.於餘亦爾.别根如夢等見有如斯.前已具說於夢等位亦有現見色等諸
境。卽如所言覆察之心是有故者.顯此立因有不定過.然由夢瞖及罪逆心之所損
故如似别根現前明見.雖無實境而有見事。復亦不越識之體性.於所領事現前納
注:
[一]原刻作惻.今依麗刻改.
********************
受爲斷割故.由斯道理意欲成立色等實境是離識者有相違過徒事慢心。此復更
有因不成過.此覺後緣時所見境已亡如何許現量.眼等諸識見色等時彼實不能
生斯斷割.此但由其各别內證相分性故.因此爲先意識隨後取其定相總集思構
方能決斷。又復當時識不俱起.設爾有[一]其色等諸境.眼等識滅後何能見.能見非有
所鑒豈成.正於此時何所希望從其滅識寧能有見。況於色等共識同亡.是故應知
此不能見色等諸境.藉彼見力重審之心觀於色等如何許成别根量性。復於彼時
意識斷割不共許爲現量性故.由無能見及俱謝故。
有餘師云於此最初領受其境非分别垢之所染故.彼定緣於外色實境。此亦非理.
是不成故.由非他許離於言詮色等外境是識所知。然由內有自證之事.當爾之時
不起思構便緣諸境相貌差别.彼但許有如斯內緣.此亦隨其相貌現時但依於識.
猶如共成苦樂染等。然由將彼色等外境爲别根量.此但是爲虚妄情執.猶如彼此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數量業等。
還將此難用拓餘疑於夢見事從夢覺已後覆緣想.雖復當時無境然有上心之知.
現量亦爾.由因此故後時意識決了非無。彼亦[一]元無撥别根量於自內證心心所生.
不離自證而有現量是所許故。然於外境將爲現量斯妄增益卽是所遮.如前爲出
不成之過未見解詞.但事空言實無的當。彼全不許有外色等.更欲仗之明有現量.
然所成立不能遠離所斥之過故。
若也不曾領受前境.意識不能生憶念也.決定應許於彼外境曾領受之.由斯能見於
色等境許别根性。斯乃不成曾領受境方能憶者。所以云何。
由有理故。
已說如相識者.雖無外境如境相現.眼等諸識遂得生起.如前己說。
次復云何。
注:
[一]原刻作無.從寫本无字轉錯.今改正.
********************
從此生憶念者.從此識後與念相應.卽於此相分别意識而生起也.由領其境念方起
故其義不成。
若爾於色等處以現量性決定了知所有相貌生憶念性故.猶如樂等於憶念上安
置形像而領取之.決斷前相內自證解.然非不領。猶如石等有其燄等生意識時.亦
不能生此之憶念.由斯決定依比量力於色等境應必定有親領受之.若異此者所
許憶念便成非有。復由於此受領之境成現量故.世間言論名之爲見。若於色等是
憶念性如共成者.可有斯過。卽由於此外色等處領受憶念理不許成.由有理故.如
離於境得有其見.憶念同然。爲其能立不共成故.宗及於喻欲曉悟他於境領受全
無力用。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
********************
猜你喜欢 卷第三·霁仑超永 卷第三·道原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秘密心经语建立道场仪轨卷下·佚名 第八品·佚名 顿渐品第八·释法海 杂阿毗昙心论 第三卷·佚名 卷上·其白德富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二·佚名 第一百一十二·佚名 名僧传目录·宝唱 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太虚 福州玄沙备禅师·惠洪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窥基 评对于西洋文明态度的讨论·太虚 卷六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