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六根品第三

  前品止遣一切作者作業作法諸所造作相違行相已.復次頌言.

  見聞及嗅嘗 觸知等六根.此見等六根 說能取諸境。

  釋曰.此論所說如是見等六根行諸境界謂眼見色乃至意知法.此有所說當知皆

  是世俗道理增上所作此無相違.若於勝義諦中色等眼等所取能取性不可得。此

  復云何.復次頌言.

  是眼卽不能 自見於己體.

  釋曰.若眼能見自性者彼眼卽應如是同前自見己體.以諸法自性不能自見.無異

  性故.如火熱性亦復不能自見己體.是中亦無於見自性。復次頌言.

  ********************

  若不能自見 云何能見他。

  釋曰.無能見自性故.譬如耳等.亦無能見自性可得.彼眼若以能取自性於色境中

  有所見者.此說還成眼爲能見。譬如薪火變異卽說名燒.非火自體能燒。復次頌言.

  火喻卽不能 成於眼見法.

  釋曰.何所以耶.若彼熱性能然火者彼不熱之性何不能然.是故若無彼薪此火不

  有.熱性不應能自燒故。復次頌言.

  去未去去時 前已答是事.

  釋曰.如前已去未去去時不去中已說是事.今此亦然.已燒未燒燒時無燒.已見未

  見見時無見。是故無已燒無未燒不離所燒.無已見無未見不離所見.如前所說如

  其次第隨應止遣。復次頌言.

  見若未見時 卽不名爲見.

  釋曰.若或爲常如瓶衣等。復次頌言.

  ********************

  若言能所見 此云何和合。

  釋曰.以不和合而彼見法亦復止遣。或可能見所見二法和合彼卽可說有能所見.

  然彼二法不和合故.何所以耶.於一見法中而彼所見不得和合.無别異故。若有能

  見卽非無所見.若有所見卽能見應成.又若決定有彼見法卽彼能見亦復應成.能

  見若成所見亦然。復次頌言.

  能見亦不見 見法無性故.

  釋曰.若或離眼别有見相可說所見或說能見.以無能見及所見故。復次頌言.

  所見亦不見 見法離性故。

  釋曰.此中若或諸緣止息亦無能見所見可說.何以故.此所見中非能見故。若有造

  作彼卽有見說名所見.此中亦然.同上所說。於能見中無見可得.何以故.此中故有

  諸差别法體性可見而悉止遣.若有如是能見所見見法發起卽非無作者作業作

  法和合.見及見法亦有所起。此復云何.復次頌言.

  ********************

  離見不離見 見者不可得.

  釋曰.以無見法發起和合第二見法.本無性故.亦無決定而可發起.以彼見法離所

  見性不和合故.或可所見能見二俱無故。復次頌言.

  以無見者故 云何有所見。

  釋曰.能所見性作用相違.若離和合性卽無見者.若無見者卽所見性不得和合.此

  中能見所見決定無見云何可說能所見耶.以見離性故見無性故。或有人言.若謂

  諸行是空諸法無我有此理故.如眼所見卽無别異能所見者.彼卽無其實果可得.

  云何乃有識等四法而發起耶。故頌遣言.

  見可見無故 識等四法無.

  釋曰.如所說理此能見所見皆不成就.彼果生起識觸受愛如是四法云何和合。若

  决定有識等四法卽有彼果取法可生.以實無故.次頌遣言.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

  釋曰.謂以識等及取緣有生緣老死此等諸法無所成故.無所有故。今此品初他所

  建立聞等聲等諸說皆止.此中見者悉無所作.是故頌言.

  聞嗅味觸知 如是等諸根 而悉同於上 眼見法中說。

  釋曰.此中應知如眼見說能聞所聞等.譬如能見所有聞等如應廣說.此中且止。已

  遣一切不和合對治故此說成就.此中能見所見見法諸有分别物體無性.今此品

  中悉爲證成如是義故。

  [一]觀五藴品第四

  次第此品今當止遣彼十二處諸有所作。或有異宗現所安立謂於勝義諦中實有

  內外十二處法.以藴攝故。論者言.然此非無所攝道理.但以世俗諦中有其所攝非

  勝義諦.以彼諸藴無實性故。又有異宗計所造色有性可得.欲謂大種積集所成.今

  對遣彼等是故頌言.

  若離於色因 色卽不可[二]得。

  注:

  [一] 以下原刻卷四.譯號作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譯.

  [二] 勘中論頌本.次有若當離於色色因不可得二句.今譯未牒.

  ********************

  釋曰.色因者謂地水火風.彼四大種由其因故有色處等諸色可得.若離自性卽不

  可得.是故世俗假施設有。若或别異物體有性此不能說.何所以耶.復次頌言.

  離色因有色 色則墮無因.無因無有義 何法無因立。

  釋曰.若因色中物體有性卽當對說果色物體而有所成.若無因有果卽無所成義.

  是故無有無因可見.是中亦無少法可說。復次頌言.

  若復離於色 有其色因者. 卽是無果因 無果因何立。

  釋曰.若果色中物體有性卽當對說因色物體而有所成.若有因有果彼所作性如

  是乃說因法可轉。此若如是離色因有色離色有色因者.卽彼如是無堅溼暖動諸

  相離性眼等青等云何可得.以色聲等相離性故同彼身中堅溼暖動諸有所得.今

  爲對遣彼說復次頌言.

  若已有色者 色因無所起.若無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釋曰.若言有色分别色因.或謂無色.或亦有亦無.此如是說俱非道理.是故應知非

  ********************

  有亦非無緣義和合爾。有異人言.若爾無因當可得耶。故頌遣言.

  無因而有色 是事亦不然.

  釋曰.極成法中無如是說。勝論者言.我欲謂彼地等極微諸色是無因色。論者言.彼

  無相似自類諸色無有體相.如是分别是果非果俱非道理.譬如瓶等地等所成彼

  非無因.然極微因無實因性.以無因故如虚空等非一邊故。此說非彼因性可得.本

  性無體故.雖瓶等有因而非意中謂彼一向有體可成.亦非同生性.以極微因而無

  果故.旣非同生性彼卽非道理。又若分别虚空等常非一切所向.以虚空等方分分

  别若或别異有性可立者.故頌遣言.

  是故於色中 離有無分别。

  釋曰.如其分别於諸色中能造所造若果若因計有體者皆是諍論安立處所.於自

  所成中而有相違。如佛所言色處者謂四大所造.彼能造義卽因義成.應知所說非

  勝義諦。復次頌言.

  ********************

  果若似於因 此說卽不然.

  釋曰.彼諸大種堅溼暖動自性而不可見.非彼自性色有所得.是故非諸大種與果

  和合。有異人言.若爾卽果不似因耶。爲遮遣此義故頌答言.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釋曰.若不相似性卽無果可成.止其果性故。受等多義亦同此說.復次頌言.

  所有受心想 諸行一切種 及餘一切法 皆同色法說。

  釋曰.彼受心想行皆同色法止遣諸相.如所遮遣是義應知。云何受心想行如彼色

  耶.謂離諸因卽不可得.以眼色等因諸有分位彼彼無實因性所成.若或離彼無實

  因性是中亦無少法可得。亦非離受等果見有眼色等因.以無果故因亦無體。若離

  自因有受等果而可成者.卽離受等果彼因亦有.心若離心因心可立者是法無因

  無有此義.何法無因而可立耶。若復離於心有其心因者卽是無果因.無果因何有。

  此如是等諸有所說應知有爲之法若離諸藴而有性者.他所計執譬如瓶等若一

  ********************

  性異性皆止其義.餘一切法亦如是說.復次[一]頌言.彼一切諸法皆同色法說。

  若諍論安立 隨所起卽空.

  復次若有樂說空者應以空義答.是故頌言.

  一切不離空 一切得成就。

  又復顯示彼一切法無自性義.是故[二]頌言.若見一物性一切法亦然若解一法空一

  切皆空故。

  言說有所得 諸所作皆空 一切無所得 一切皆成就。

  釋曰.雖勝義諦中彼一切法說無自性.然所作所得而亦不空.彼如前說皆得成就.

  於一切法無所得義而有所成。此中品初說藴攝等.應知如是諸藴無性無有所成。

  觀六界品第五

  復次異宗所計謂勝義諦中有地水火風識等諸界所成士夫譬如虚空.彼引證云

  如佛所言諸苾芻當知士夫六界成身譬如虚空.此說見邊。論者言.此說無相.謂世

  注:

  [一]勘文此卽前頌及餘一切法皆同色法說二句異譯.

  [二]勘佛護釋中論.此引提婆廣百論文.譯家闌入本頌.今改正.

  ********************

  俗諦如是諸相有所說者非勝義諦.是故頌言.

  空相未有時 先無彼虚空.

  釋曰.無障礙相卽虚空相此說義成.若或先有虚空而可成者如是亦然有相可立

  說爲先有.若有是相此中卽無成就因義.然此如是相非無成就義。此中但爲止遣

  諸法自相.是故頌言.

  云何無相中 彼有相可得。

  釋曰.如是分位無成就義。復次頌言.

  無實相無體 云何相可轉.

  釋曰.次當止遣云何無相中而有能相所相可轉.云何二俱說爲有相。此復云何.故

  頌遣言.

  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釋曰.於無相中無有物體無分位可立.與相相違故。復次頌言.

  ********************

  [一]離有相無相 無異處可轉。

  釋曰.此徧遮遣是中亦復無所成義。復次頌言.

  所相旣無體 能相亦不立.

  釋曰.所相不相.離性故。復次頌言.

  能相無有故 亦無有所相。

  釋曰.能相不相.離性故。若二俱決定卽成對治過失.亦非能所二相有異性可成。若

  此如是有過失生所說亦然.云何二法能成於一.亦復云何一法成二。故頌遣言.

  是故無能相 亦無有所相.

  釋曰.若一若二有所成性此中皆遣.故前頌言能相無有故亦無有所相.若所相可

  成卽能相無體.若所相能相二俱無體别異亦無體.是故決定此皆無體。有異人言.

  無障礙處是虚空相.如是能相相彼所相。論者言.當知此說卽一分因.云何是彼無

  障礙處說爲能相.此中如是亦無能相此非道理。異人言.若彼虚空能相所相非道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上有有相無相中相則無所住二句.今譯未牒.

  ********************

  理者.何故虚空與三摩鉢底爲所緣相.又復欲貪斷處爲境界故.如是豈非虚空有

  彼能所相耶.彼相有故此亦何無。故頌遣言.

  離所相能相 亦無有别相。

  釋曰.如譬喻者言有礙無體無物礙處是爲虚空.此亦不然.若此無其有體云何當

  有其無。亦非勝義諦中有質礙體彼無性故.云何無體虚空或計其有.如是對治有

  體此說總遣諸性.是故頌言.

  若使無有有 云何當有無.

  釋曰.勝義諦中如是所有若性無性悉離有體.如佛所言諸苾芻我此聲聞乃至若

  有知解若無知解.如是所說皆世俗諦非勝義諦。勝義諦者此中頌言.

  有無旣已無 誰爲知解者。

  釋曰.無性可成彼卽離相.此復云何.有性無性止遣相違。卽彼有性於一切處悉不

  可得.是故頌言.

  ********************

  [一]非有體無體 無能相所相。

  釋曰.如其所說同虚空法.此中地水火風識等五界所說皆同彼虚空界.是等皆無

  所相能相亦非有體亦非無體皆如虚空。遮遣一切所有言說於諸句義中若有諍

  論及邪見安立法中妄計路伽耶陀等.如是諸說皆非佛語應當捨離.如其所說此

  悉非有。謂以勝義諦中諸界處等自性不可說.然此亦無無性可立.但爲止遣所作

  物性.此中非彼無性可得.如是所說徧遣諸性。如[二]異部師所說頌言.遣有言無性亦

  不取無性.如說青非青不欲成其白。此中應知於二種見悉當遮遣都無所得.諸界

  處等若有所成皆是世俗諦攝.彼彼所有别别自體善不善法已生未生彼法常在

  雖復勤作虚無果利.設使先有所生後卽無性若如是知如是所成此無過失。以是

  因故性無性二有所詮表無所詮表互有相違.計有性可生卽非道理。是故亦非有

  性亦非無性二法可成.何以故.從緣有故先有性可生所生卽無性.性無所生故有

  性非道理.如是無實所生此說有者卽是相違。若或一切有所生者一切所生非一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上有是故知虛空一句.末有餘五同虛空一句.今譯均未牒.

  [二]勘觀誓般若燈釋.此頌見龍樹觀世間論.今譯誤爲異師.

  ********************

  切故.若一切生有力能者何名力能因差别生.何能差别果有所生彼等力能。此復

  云何爲有異耶爲無異耶.何以故.若有異者卽無分位可立能令果起此卽分别相

  違.若無異者卽彼如是一切皆有是中一切生法可立.若離相者卽一切處應無差

  别云何有性可生.彼決定因豈得和合。是故若一性若異性此不可說.如是亦然物

  體差别力能和合無能生因表了有性.若於無實自性法中諸界處等如是決定有

  所見者此卽相違.所有世出世間善不善法已生未生諸有所作若欲不虚果利應

  當斷除世俗諦法.此所斷者謂卽二種決定所見。此中頌言.

  [一]見有性無性 彼卽少智慧 無真實微妙 聖慧眼開生.

  雖觀於諸性 當寂止諸見 此卽勝義諦 遠離一切見。

  釋曰.若於諸見能止息者卽當遠離諸嬈惱性於一切法而得寂靜。

  [二]觀染法染者品第六

  復次有異宗言.於勝義諦中諸界處等性與無性有所知解.由彼雜染成其有性.如

  注:

  [一]勘中論頌本.此下原祗一頌.今譯廣開爲二.

  [二]以下原刻卷五.譯號同前卷.

  ********************

  佛所言染者著染法故行自損害行他損害行俱損害.如是乃至癡者著於癡法其

  義亦然。論者言.此中非無雜染道理.雖有如幻.謂以無實染等體故.但以行聚所成

  世俗言說非勝義諦。何所以耶.此言染法染者爲先有耶.爲後有耶.爲染者染法俱

  時起耶.三皆不然。是故頌言.

  若先有染者 後有其染法.云何離染法 而有染者生。

  釋曰.此說畢竟應知此義遮其所離.若染法無體染者亦然止其所作.非熟無果有

  果成熟其義可見。若離染法有染者成.如是乃應别有染法.此卽染者因染法得.若

  爾云何.染[一]者有故染法卽成.染法有故染者卽成.然後起染此義顯明。如果成就若

  有愛境卽染法成.若無愛境云何有染.應當止遣安立過失。此中亦非先有染者後

  起染法.故頌遣言.

  有染者復染 云何當可得.

  釋曰.所依染法無體性故如已成熟。復次頌言.

  注:

  [一]原刻下衍染字.今依麗刻刪.

  ********************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復然。

  釋曰.若先有染者後有染法卽一切處如染法體.是故先無染者道理。令爲證成此

  義是故[一]頌言.染者先有染離染者染成.釋曰.染法若無愛體可作.是中其或見有所

  成.此非道理。有異宗言.離彼染者别有染法.離彼染法染者可立。論者言.若離染法

  得有染者此中非有.何所以耶.若先有染法後有染者卽離染者乃有染法.此中染

  法不有卽無愛境能成染法道理.以愛境後有故。由如是故若離自性别因染者得

  有染法.卽彼染法因染者得.若爾卽非愛境能成染法.以愛境居後故所成不可得.

  若如此者豈非過耶。亦非先有染法後成染者.復次頌言.有染復染者亦云何當得。

  問曰.或離染法有其染者旣有對待過失.此中染法染者二法同起而可成耶。故頌

  答言.

  如是若同生 亦復非道理.染法染者二 此當云何用。

  釋曰.謂以染法染者二相離性互有所違.若法未生二俱無性.若法已生所作無體.

  注:

  [一]勘中論頌本.無此頌文.依釋家類例爲之.次段同.

  ********************

  但由愛境所成染法故有染者.而彼愛境及所起染法悉亦止遣。問曰.彼染法染者

  爲一性可合耶.爲異性合耶。故頌答言.

  彼染法染者 非一性有合.

  釋曰.此何所以.非彼一性而可合故.若有二法合卽極成。此中應知如提婆達多起

  染不復爲彼提婆達多染者之因.彼若說合此非道理。復次異性亦不可合.故頌遣

  言.

  異性若有合 云何當可得。

  釋曰.異法異性若有合者彼卽相違.而非一處有二法生道理可得.後當止遣。復次

  頌曰.

  若一性可合 離伴亦應合.

  釋曰.此言合者同體爲義.凡一性者卽是因義.若此一性定有合者如前所說提婆

  達多合義應見.是故無一性因可合道理.雖於一性因無合可成.然若止其合義應

  ********************

  知有過。復次頌言.

  異性若有合 離伴亦應合。

  釋曰.此中所說譬如瓶衣彼等異性而不能合.若立合者非有異性相合因故如前

  卽有對待過失.異性若合有所得者彼非異性亦應得合此豈無過。復次頌曰.

  若異性有合 染染者何[一]用。

  釋曰.此中說合無合道理.何所以耶.如是二法各各已成別別自體.卽無别法爲所

  成義.是中亦無所成可得.故知異性無有詮表。若計異性得有合者.故頌遣言.

  若染染者二 各各自體成. 是二若有合 前亦應得合。

  釋曰.而彼二法汝今云何此說得成.各各體故。若或染法染者是二.汝以何義分别

  二法各各自體令成其合。論中言.或者此說合義.若起分别時虚無果利.彼等自體

  無所成性若言合者是中染者無有少分染法可作.染法亦非染者可有。復次頌言.

  異相不成合 汝欲求成合.合相若已成 復欲成其異。

  注:

  [一]勘中論頌本.次有是二相先異然後說合相二句.今譯未牒.

  ********************

  釋曰.[一]合性不成.彼義極成一法異性合不可得.異性極成不成合義。故無染法染者

  二法同時或復次第異性可生.亦復更互相離性故.由是此中無合道理。今此觀察

  如汝意欲何等異性次第可起或復同時.今爲證成此義故頌遣言.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諸法亦如染 非合不合成。

  釋曰.此中云何.所謂非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諸法亦然。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

  注:

  [一]勘中本論頌.此下釋第九頌.異相不成故.合相則不成.於何異相中.而欲說合相.今譯未牒.

  ********************

猜你喜欢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太虚
  善现启请分第二·朱棣
  卷上·佚名
  第五十一卷·佚名
  佛说八师经全文·佚名
  撰叙大意·熊十力
  卷第三十九·呆翁行悦
  知识青年僧的出路·太虚
  卷首—像赞传图·周梦颜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五·唐慧琳
  卷第十八·德清
  集诸经礼忏仪卷下·智升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卷四·佚名
  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梦骇·李渔

    〖香柳娘〗(生衣巾,末持笔砚随上)对天人策来,对天人策来,十年摩揣,今朝呕出心头块。小生来京赴试,叨捷礼闱,今日圣主临轩策士,出的题目是问洞蛮犯顺,该抚该剿的机宜。小生痛述养痈之患,备陈靖乱之方,议论倒有些实际。但不知皇上注

  • 高祖纪六·薛居正

    天福六年秋七月己未朔,帝御崇元殿视朝。庚申,升陈州为防御使额。辛酉,以前邓州节度使焦方为贝州节度使。壬戌,泾州奏,西凉府留后李文谦,今年二月四日闭宅门自焚,遣元入西凉府译语官与来人赍三部族蕃书进之。以三司使刘审交为

  •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脱脱

        ◎礼二十三   ○群臣上表仪 宰臣赴上仪 朝省集议班位 臣僚上马之制 臣僚呵引之制   群臣上表仪。《通礼》:守宫设次于朝堂,文东武西,相对为首设中书令位于群臣之北。礼曹掾举表案入,引中书令出,就南面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焦竑

      公二(除封 追封 衍聖公)   ◆除封   宋國公馮勝傳(王世貞)   潁國公傅友德傳(袁袠)   凉國公定遠藍玉傳(國史實錄)   洪國公丘福   ○宋國公馮勝傳(王世貞)   王世貞   馮勝者初名國勝更名宗異最後名勝其

  • 卷十八·李心传

     边防一  丙寅淮汉蜀口用兵事目吴曦之变附自隆兴甲申朝廷与金人再和逮开禧丙寅凡四十三年矣其年夏五月六日丙戌内批北虏世雠久稽报复爰遵先志决策讨除宜颁诏音明示海内先是韩冑用事又有劝其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佚名

    隆庆五年十月庚寅朔孟冬享 太庙○命中官祭司井之神○ 上御皇极殿以明年大统历颁赐百官○辛卯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新宁伯谭国佐祭 永陵○壬辰刑部尚书刘自强等奏上会审重囚当恤者李福等二十二人得旨俱减死戍

  • ●宰惠紀略卷四·柳堂

    山東自黃河窜入大清沿河居民遇有險工首事帶民夫幫同營勇運土運料仍按戶發錢以示體恤工竣即遣回既益河防又不病農此前撫憲張勤果公光緒十七年奏定之成法也何善如之嗣勤果公捐館經某總辦增添窩鋪限以里數立法過密民稍不

  • 第七五保结状光绪十二年八月一一二一二-四·佚名

    皂、快总头役倪源、许来,保结三皂头役萧嘉具保结状台下皂、快总头役倪源、许来,今当大老爷台前,保得萧嘉一名,蒙准接充三皂头额缺,所有钱粮、正供、红白契各款公项,及遇命盗等案,宜当极力收缴、办理,不敢

  • 目录·佚名

    目录前言凡例太祖皇帝第一函 太祖皇帝丁未年至乙卯年第一册丁未年至庚戌年 ……………………………………11.迎击乌拉部兵&hel

  • 齐太公世家第二·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齐太公世家》记载了姜姓齐国自西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的历史。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十国地理表下南汉兴王府【广州 高祖干亨元年改广州为兴王府领县十二】咸寜【旧为南海干亨元年分咸寜常康二县案宋史地理志南海隋县后改常康开寳五年复欧阳忞舆地广记云开寳五年省咸寜常康入南海其说不同

  • 卷二十三·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二十三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行实晦庵朱先生行状【此篇言先生立身行己之方着书传道之实】勉斋黄先生先生姓朱氏【姓朱】讳熹【熹其名也】字仲晦【仲晦其字】世居徽之婺源【世居徽州婺源

  • 碧岩录卷第一·圆悟克勤

      师住澧州夹山灵泉禅院评唱雪窦显和尚颂古语要  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护戒品第四是菩萨如是行诸善道于善不善道总相及别相各各分别知有二种果报十善业道总相果报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报者。离杀生善行。有二种果

  • 人天眼目卷之三·智昭

    曹洞宗洞山和尚。讳良价。生会稽俞氏。礼五泄山默禅师披剃。得法云岩昙晟禅师。初住筠州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异端之穿凿。晚得曹山耽章禅师。深明的旨。

  • 高东溪集·高登

    一名《东溪集》。诗文别集。宋高登撰。二卷。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属福建)人。宣和间为太学生。靖康祸起,曾与陈东伏阙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贼。绍兴二年,举于礼部,以廷对过于切直,授富山主簿,又改任右县令。以不肯为秦

  • 康熙开原县志·刘超凡

    地方志书。清康熙十七年(1678)刘超凡修纂,有刘自序。二卷。超凡以开原知县与县耆老傍搜广采史料传闻, 仅就地理、山川、古迹、人物入志。上卷:县志图叙、疆域图叙、建置沿革志、星野志(附祥异)、疆域志(附形势景物)、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