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

  般若波羅蜜者.智慧通達實性之名也。寂靜更寂靜.至涅槃境.與涅槃晤.豁然開朗.

  淨種躍如.是爲智慧。金剛喻定由通達慧之所攝受.此通達慧金剛喻定之所攝受.

  隨所觀法無不了然.是爲通達。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有佛無佛其性常在.法與非法

  無不皆空.平等無邊.是爲實性。觀一切法畢竟空.了一切法畢竟空.是爲般若。般若

  是菩提之因.菩提是般若之果.般若明燈令人見性.菩提生滿顯大涅槃。菩提與生

  滅合.無非是化.涅槃不與生滅合.其性常空.是乃非化。然菩提涅槃.皆以空空故空.

  畢竟空中.不可分别是空是化。夫畢竟空者.以畢門稱.曰無餘涅槃。四涅槃義.以性

  言曰自性.以修言曰無餘.以體言曰自性.以用言曰無餘.鄰近無餘乃曰有餘.充滿

  無餘又曰無住.以修以用.無非是一無餘涅槃.故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也。龍樹有言.以三三昧入涅槃門.般若千百萬言.反覆闡揚皆三三昧.三昧雖三.又

  ********************

  唯是一.唯一者何.一切法畢竟空而已矣。若有問言以何作佛.予應之曰般若波羅

  蜜而已矣。又若問言以何修般若波羅蜜.予應之曰觀一切畢竟空而不捨離一切

  衆生而已矣。以何觀空.一切法寂靜而已矣。隨顺寂靜.趣向寂靜.凡位也。臨入寂靜.

  游觀寂靜.入地位也。箭箭注楛.學空非證.地上位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一切空盡.

  一切智滿.八地以去也。法身解脫.與般若合.寂滅寂靜.法界一真.佛果位也。吾唯觀

  一切法寂靜而已矣。此之法門.不免疑悔.應廣尋文.讀般若經。顧讀般若.一大困難。

  心經太略.金剛太奧.初分二分毋乃太繁.三四五分又嫌未備。藏要一輯.以舍利子

  五分益以二分方便.略不過三十.而全經之義賅攝無遺.可以已矣。然陳義錯綜.未

  經組織.而難有緒.讀猶憚之。奘師翻譯大般若經六百卷成.撫經歎言.此方衆生於

  經有緣.而乃使我譯事得竟。夫竟之云者.最後之謂也。最後第十六分.文至簡略.義

  至賅備.又有統緒。談法相門則解深密經.談般若門則第十六分.皆境行果.概論無

  ********************

  遺。寧非至幸.而可忽諸。故旣爲之科段.又復於此而敘其文。此十六分.以五句敘。法

  句.法行句.法滿句.法魔句.法智句是也。法句卽境。般若無境.以無所得故。一般若無

  所得.二波羅蜜無所得.三菩薩無所得.四摩訶薩無所得。般若無所得.以實性無性

  故。般若非卽離於法.非依於法.非內外兩間法.非相應不相應法.而法真如不妄異

  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又法無法性.乃至非寂靜不寂靜.涅槃不涅槃.凡法所攝皆

  非般若.所攝真如不妄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般若不爲一切現前而能照令見

  性.非圓成實.難見甚深.本性清淨.無邊無際。如是詮表實性.有五十二復次。菩薩依

  如是法行諸境相.知一切境皆無境性.以無邊爲境無著爲相.而卽行於如是無得

  實性之境。此其所以爲境也。法行句是行。境爲行於無得境.行卽行於無所行。不於

  顛倒中行.不緣一切法顛倒行.不緣一切法清淨行.於一切法不行不觀.三世苦樂

  我及我所皆所不行.恃執尋伺知其所害.而於集滅淺深常無常等皆所不行.法不

  ********************

  可思議行亦不可思議.心清淨不生行亦清淨不生。此其所以爲行也。法滿句.法魔

  句.法智句.三皆談果。云何滿。法無不合不必修遣.諸法無性不可修遣.如是不修不

  遣。心淨無著.如是不起。能所如幻.如是無取無執。此其所以速得圓滿也。云何魔。一

  不學一切不緣一切能行無行.二所緣離繫.三不住分别異分别.四行無所依止.如

  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咒.無等等咒.唯我獨尊.有誰能勝。此其所以降伏魔軍

  也。云何智。一者合離。不行諸法合離相.淨不淨及緣相.淨不淨合離及緣相.起淨不

  淨合離及緣相.自性淨不淨合離相.本性淨不淨合離及緣相.三世淨不淨合離及

  緣相。菩薩以法與法性非爲合離而現在前.以是徧知而不馳流。菩薩以如是不行.

  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二者著無著。不行諸法著無著.著無著清淨.著無著所緣.著無

  著合離.著無著清淨合離.著無著所緣清淨合離.三世著無著.三世淨不淨.三世著

  無著所緣淨不淨.菩薩以如是行觀.皆有轉移執持動搖.不復相應.都無所行。菩薩

  ********************

  以如是不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三者淨顯寂離。不行諸法顯不顯寂不寂.本性淨

  不淨顯不顯寂不寂離不離.三世本性淨不淨顯不顯寂不寂離不離。菩薩以如是

  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四者不恃執執著。不恃執法.及法淨.法所緣淨。不執著法.及

  法淨.法所緣淨。菩薩以如是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五不住。六力學。七無縛無解。菩

  薩以如是行.速能圓滿一切智法。菩薩以是七義行無所行.此其所以證得智智也。

  速得圓滿.降伏魔軍.證得智智.此其所以爲果也。境行果三.條理井然.此其所以爲

  槪論也。觀此槪論.豈不般若全體一切法畢竟空哉。夫一切法畢竟空學.是清辨學。

  龍樹聖門.唯一大匠.厥推清辨。清辨精義.陳於般若燈論。論釋中論.自觀緣品乃至

  觀邪見品.品品結論.皆引證言.如般若波羅蜜經說。夷考所引.皆十六分文。是則一

  切法畢竟空學.豈不於此十六分求哉。惜哉恨事.般若燈論不可讀。文旣艱澀.又復

  多乖。蓋學派辨論.端賴因明.因明不可解.又奚能讀歟。

  ********************

  ********************

  序分

  正宗分─┬─問五句  一法句二法行句三法滿句四法魔句五法智句

  │答初法句─┬─初明無所得─┬─初般若無得五  一般若二波羅蜜三菩薩

  │     │       └─後般若實性三  四摩訶薩五堪任深法

  初實性五     十二法非死非生           三十法無菩提分法

  一般若非卽離於法  十三法非生非死           三一法無明無解脫

  二般若不依一切法  十四法非流轉非有流轉法       三二法無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三般若非內外兩間  十五法非盡非有盡法         三三法無量無無量無通非通

  四般若非相應不相應 十六法非有集法非有滅法       三四法無三定無三不定

  五法不妄異性是般若 十七法非起法非有盡法        三五法非爲無爲漏無漏世出世繋離繋

  次廣實性四一    十八法非變壞法非無變壞法      三六法非著無着智無智

  一法無法性     十九法非常樂我淨非無常苦無我不淨  三七法無執持動搖戲論

  二法自性離法    二十法非有三毒法非離三毒法     三八法非有想無想

  三法無法自性    二一法非作起了受知見者非使作等者  三九法非寂靜不寂靜  

  四法非法行無知無見 二二法非斷非常非有邊無邊      四十法非涅槃不涅槃

  五知法不捨法自性  二三法非見趣及斷非愛及斷      四一法所攝非般若所攝真如性是般若

  六法與法非合非離  二四法非善非非善           後達實性六

  七法非减非增    二五法不可施設有去來住不住     一般若不爲一切現前而能照令見性

  八法非染非淨    二六法不可施設有遠有彼岸      二般若非圓成實

  九法非有淨不淨法  二七法不可施設有愛恚怖癡      三般若難見無性爲性不爲一切現前

  十法非移轉非趣入  二八法無度無非度          四般若甚深不爲種種現前

  十一法非繋非離繋  二九法無倒無不倒          五般若性淨無於一切 六般若無邊際

  ********************

  │ 次明行無得境 二 初行不著境   次無邊爲境無着爲相

  │ 後明法不可說

  ├答次法行句─┬─初明行無所行─┬一不於顛倒不實中行

  │      │        ├二知正緣性遠離不實等不緣而行

  │      │        ├三徧知所緣本性淨不緣而行

  │      │        ├四於法不見是由屬從便不行不觀

  │      │        ├五不行法是過現未

  │      │        ├六不行法是我我所

  │      │        ├七不行法是樂苦

  │      │        ├八不行法屬我非餘

  │      │        ├九了知恃執動轉戲論愛趣所害於法不行集滅等

  │      │        ├十了知尋伺觀行有害不行常無常等

  │      │        ├十一法不可思議行亦不可思議

  │      │        └十二知心本淨無倒執著生於一切如是而行

  │      └後讚行勝利

  │     三

  ├答三法滿句───一無修無遣 二不起 三無取無執

  │               四

  ├答四法魔句─┬─初舉行以伏魔──一不於一切學不緣一切能行無行魔不得便 二所緣離繋

  │      │ 能伏魔外 三不住分别異分别摧魔成德 四行無所依止能伏魔軍

  │      └─後勸修以伏魔

  │      七

  └答五法智句───一合離 二著無著 三開顯寂離 四不執 五不住 六信施 七無縛無解

  流通分

  ********************

猜你喜欢
  西归直指卷三·周梦颜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澄观
  大乘百福相经全文·佚名
  卷第六·佚名
  重刻菩萨戒本疏序·义寂
  重刊汾阳和尚语录疏·楚圆
  拜访太虚法师记·太虚
  卷三百六十五·佚名
  卷三·佚名
  卷上·佚名
  佛说因缘僧护经·佚名
  卷第四·道世
  重订西方公据叙·彭绍升
  佛说戒消灾经一卷·佚名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九章 面圣辞官·屠隆

    【唐多令】〔小生上〕新命下丹霄。封章谢圣朝。亲闱何处路迢遥。多少烟波云峤。辞印绶。访渔樵。拜爵王朝宠渥优。况兼道号贲林丘。白云望断千山远。紫绶何心万户侯。木龙驹叨蒙圣恩。旣拜定兴小侯。赏延世胄。又以圆

  • 列传第二十 史宁 陆腾 贺若敦 权景宣·令狐德棻

    史宁字永和,建康(袁)〔表 〕氏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为临松令。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宁镇,因家焉。父遵,初为征虏府铠曹参军。属杜洛周构逆,六镇自相屠陷,遵遂率乡里二千家奔恒州。其后恒州为贼所败,遵复归洛阳。拜楼烦郡守

  •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脱脱

        何郯 吴中复陈荐 王猎 孙思恭 周孟阳 齐恢 杨绘刘庠 朱京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徙成都。第进士,由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王拱辰罢三司使守亳,已而留经筵,郯乞正其营求之罪。石介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宋濂

        马祖常   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州天山。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父润,同知漳州路总管

  •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成化十一年八月丁丑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商辂行礼○铨注会州卫带俸署都指挥同知李宽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刘文大宁前卫带俸都指挥佥事周玉俱于狭西都司管事○戊寅祭 太社 太稷○己卯翰林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正德十一年六月辛亥朔升江西按察司副使胡锭为山西按察使○命都指挥同知郑廉充左副总兵协守甘州地方○壬子改管扬州府事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孙禄为山西左参政○兵科给事中许复礼奏言顺天永平二府原无地亩之徵止验丁派差而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八·佚名

    万历四十四年八月己亥朔升江西参政王畿为本省按察使○辛丑户科给事中□周祚言 祖宗行取之制或一岁一行或间岁一行随取随考随考随下故先后接续铨政疏通自行取久格一变为拟衔再变为题留历三载而后取复间岁而后考又数年

  • 卷六十八·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八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丙辰议购买俄罗斯马匹事宜喀尔喀亲王桑寨多尔济奏言查内地商民于恰克图购买俄罗斯皮张等物又于布里雅特以布疋茶叶换易

  • 卷四·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康熙五十六年春正月壬申増设噶斯路驻防官兵上谕议政大臣等曰据青海多罗贝勒达顔奏称噶斯路兵势单弱应添兵驻劄所奏甚是添兵之处尔等议奏寻议

  • 凡例·沈有容

    一、斯集言皆华衮,实固难副。惟七闽文雅与诸名公宠隆在是,何敢秘而不彰?用是编刻,题曰「闽海赠言」;奉扬盛美,且永为家珍云。一、姓氏爵里,博观唐、宋诸刻,讳下注字、字下注衔,内孝廉、太学庠友、处士,止载籍贯;今悉仿之。惟字不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初制以亲王郡王为宗今贝勒贝子为宗正鎭国辅国公为宗人厥後不拘一格惟择贤能者任之】掌皇族之属籍以时修辑玉牒辨昭穆序爵禄均其惠养而

  • 卷一【起隐公元年尽二年】·杜预

    春秋左传注疏卷一【起隐公元年尽二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隐公【疏】【正义曰鲁世家隐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孙惠全弗皇子声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諡法隐拂不成曰隐是??在豕韦】传惠公元妃孟子注言元妃明始

  • 论语纂疏卷三·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论语纂疏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三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公冶长第五此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愚谓他人之是否若非切己之实然借是以分辨形以剖析豪牦在人者旣

  • 提要·袁仁

    【臣】等谨案尚书砭蔡编一卷明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人与李本同时相善故解经亦往往似本是编纠蔡沈书传之误所论如粤若越若之前后异训三百六旬有六日乃宋厯非古厯方命当从蜀志晋书所引梅赜事不出晋书宣夜有汉郗萌所

  • 卷九十五·佚名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七憍尸迦。菩萨摩诃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於一切陀罗尼门求。不应於一切三摩地门求。不应离一切陀罗尼门求。不应离一切三摩地门求。所以者何。若一切陀罗尼门。若一切三摩地门。若离一切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二·王日休

      大藏之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  净土总要一  统言。大藏

  • 北山录卷第四·神清

      宗师议第七(议经律论禅各有师承宗祖之道)  柰苑余波。永平肇流(波罗奈国之苑也。亦云婆罗痆斯国。此云注遶城。以江遶城种于花木。有苑号鹿野。如来常于此说法。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流于此。故云肇也)葱岭

  • 卷第九·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思慎部第十七  &middot;述意缘  &middot;善友缘  &middot;恶友缘  &middot;债负缘  &middot;惩过缘述意缘第一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