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第四十
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
定心.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慧無減.十一
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者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業
隨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者智慧知
未來世無礙.十八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問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獨以
十八爲不共。答曰.前十八中聲聞辟支佛有分.於後十八中無分。如舍利弗能分别
諸法暢演一句通達無礙.佛讚言善通法性.阿泥盧豆天眼第一.如是等諸聲聞皆
有分。於四無所畏有分者.如佛說弟子中能師子吼第一賓徒羅叵羅埵逝.舍利弗
********************
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演暢一義令無窮盡四分别慧.諸阿羅漢舍利弗目揵連
富樓那阿難迦旃延等亦如是義名字語言樂說。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問曰.何
以故佛無身失無口失。答曰.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餘諸
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劫不久習戒故有失。佛無量阿僧祇劫集諸清淨戒
成就故.常行甚深禪定故.得一切微妙智慧故.善修大悲心故.無有失。復次佛拔諸
罪根因緣故無有失.罪根本因緣有四種.一者貪欲因緣二者瞋恚因緣三者怖畏
因緣四者愚癡因緣.是罪根因緣及習皆已拔.阿羅漢辟支佛雖拔罪因緣習不盡
故或時有失。佛於一切法中徧滿智慧常成就故.若不知故有失。如舍利弗與五百
比丘遊行至一空寺宿.是時說戒日不知內界外界事白佛.佛言住處乃至一宿棄
捨則無界。又異時舍利弗目揵連將五百比丘還時高聲大聲故佛驅遣令出.是爲
口失。又如舍利弗不知等食法.佛言食不淨食.如是等身口有失。佛諸煩惱習盡故
無如是失。復次佛一切身口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口無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身
********************
無失口無失。念無失者.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
愛及法愛諸法中心不著故.得第一心安隱處故.若心懅悤悤念有忘失.佛心無得
失以是故無失。復次佛宿命通明力三種莊嚴念故.念則成就無失.念多在過去用
故。復次念根力無邊無盡故念無失。復次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一]一一念
隨意行故.如是等名爲念無失。如天問經中說.何人無過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
心應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脫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無異想者.佛於
一切衆生無分别無遠近異想是貴可爲說是賤不可爲說.如日出普照萬物.佛大
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恭敬者不恭敬者怨親貴賤一切悉等.如客除糞人名尼陀.
佛化度之得大阿羅漢.亦如德護居士火坑毒飯欲以毒佛.卽以其日除其三毒滅
邪見火.如是等無有異想。復次佛於舍利弗彌勒菩薩等順佛法行亦不愛.提婆達
多富羅那外道六師邪見等亦不憎.是爲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熏心故.是衆生中
寶如真金不可令異。復次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二]時觀一切衆生誰可度者無令
注:
[一]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二]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失時.等觀衆生故無有異想。復次佛種種因緣讚善法種種因緣呵不善法.亦於善
於惡心無增減.但爲度衆生故有是分别.是爲無有異想。復次如一切不行經中說.
佛觀一切衆生如已身.所作已辦.無始無中無終.是名無異想。復次佛觀一切衆生
及諸法從本已來至不生不滅常清淨如涅槃.是名無異想。復次不二入法門是諸
法實相門.異相卽是二法.二法卽是邪道.佛是無誑法人不應行誑法.常行不二入
法門.誑法卽是異相.如是等名無異想。無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
見實事.如水波盪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以是故說佛無不定心。問曰.定名
從未到地乃至滅盡定.入此定中不能起身業口業.佛若常定無不定心者云何得
遊行諸國具四威儀爲大衆種種因緣譬喻說法.如是事欲界繫心及梵世不入定
可有是事。答曰.無不定心者有種種義.定名常攝心善法中住.佛於諸法實相中定
不退不失.是名無不定心。復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中可說法.以是故阿毗曇中說
欲界繫四聖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無諍三昧願智四無礙智.有如
********************
是等妙功德.佛入欲界中定故名無不定心。諸聲聞辟支佛從定起.若入無記心若
入善[一]心或退入垢心.佛從定起入欲界定初無散亂心時.以是故名無不定心。復次
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說化人不說.佛則不爾化主化人俱能說法.定
心亦應異.聲聞入定則無說.佛在定亦能說法亦能遊行.如密迹經心密中說.諸佛
心常在定中.心亦應說法。復次散亂心法諸結使疑悔等佛皆無.阿羅漢雖無四諦
中疑.一切法中處處有疑.佛於一切法中常定無疑.無不定智慧故。復次聲聞有諸
煩惱習氣故有退法故散亂.佛於一切智處中智滿故無亂.如瓶中水滿則無聲無
動。復次唯佛一人名不誑法三堅固人中最上苦樂心不異.一相異相生滅相斷常
相來去相如是等諸法相皆是誑法.虚妄和合作法故.佛安立於諸法實相中故心
無不定.無不定故心不異。復次五種不可思議佛法中最不可思議是十八不共法.
是佛甚深藏誰能思議者.以是故佛無不定心.事必當爾。佛雖常入定無覺觀麤心.
有不可思議智慧故亦能說法.譬如天樂隨天所好種種聲應.是亦無心亦無識法.
注:
[一]此字依元明刻加.
********************
以諸天福德因緣故有是.如天樂無心無識而能應物.何況佛有心而不說法.以是
故說佛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者.衆生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生瞋
樂受生愛不苦不樂受生愚癡。是三種受.苦受生苦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
不苦不樂受不知爲苦不知爲樂。餘人鈍根故多覺苦受樂受.於不苦不樂受中不
覺不知而有捨心.是爲癡使所使。佛於不苦不樂受中知覺生時覺住時覺滅時.以
是故言佛無不知已捨心。問曰.此中何等爲捨.不苦不樂卽是捨耶.爲七覺中捨四
無量心中捨名爲捨。答曰.不苦不樂卽是捨二處捨亦是捨.何以故.餘人於不苦不
樂受中不覺念念中生時住時滅時.久遠乃覺.佛念念中盡皆了知。七覺中捨.若心
正等不沒不掉是時應捨.若沒時行精進想若掉時行攝心想.諸聲聞辟支佛或時
錯攝心.掉心未平等便捨.佛於念念心中麤細深淺無不悉知.知已而捨。問曰.若爾
者佛何以爲難陀說告諸比丘.難陀於諸受生時覺住時覺滅時覺諸想諸覺亦如
是。答曰.覺有二種.一者覺心中苦受生知苦受生.苦受住知苦受住.苦受滅知苦受
********************
滅.樂受生知樂受生.樂受住知樂受住.樂受滅知樂受滅.不苦不樂[一]受亦如是.但能
知是總相不能别相知.二者念念中苦樂不苦不樂受中悉覺悉知.念念中心數法
無不知而過.以是故說佛無不知已捨。復次佛或時捨衆生入甚深禪定一月二月.
有人疑佛爲度衆生故出世何以故常入定.佛言我種種因緣知故捨.非是無知已
捨。問曰.何等是知已捨因緣。答曰.於大衆中疲厭故小息。復次佛世世常愛遠離行.
若菩薩在母胎母亦樂遠離行去城四十里嵐[革*(田/(升-丿))]尼林中生.得道時漚樓頻螺林中
獨在樹下成佛.初轉法輪時亦在仙人住處鹿林中.入涅槃時在娑羅林雙樹下.長
夜樂行遠離.以是故佛入禪定。復次佛當捨心成就故入禪定。復次佛遠離憒鬧及
雜語處.亦自觀諸佛功德藏.亦受第一清淨樂故入禪定。復次佛說法已常教諸比
丘當坐禪無令後悔.口之所說身亦自行故入禪定。復次厭惡供養故.知衆生應得
度者入禪定作[一]化人往度。復次有衆生定少慧多者身示行禪以教化之。復次有人
常見佛生厭想故小遠離令其飢虚故。復次佛欲爲諸天說法故在閑靜處。復次佛
注:
[一] 此字依麗刻加.
[二] 原作禮.今依麗元明刻改.
********************
爲後世作法故坐禪。又佛自轉法輪已以事付弟子故入禪定。復次現二種道攝衆
生故.一者禪定二者智慧.佛在大衆說法爲現智慧.靜處攝心爲現禪定。復次衆生
於六塵中三種行.見好色生喜樂見惡色生憂苦見不苦不樂色生捨心.乃至法亦
如是.佛於心塵中自在.於喜樂憂苦處能生捨心.如聖如意中說。如是等種種因緣
故入禪定.非不知已捨。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習諸
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譬如一長老比丘目闇自縫僧伽梨鍼[一]絍脫.語諸人言誰
樂欲福德者爲我絍鍼.爾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鍼來。是
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云何無厭足。
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
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
德尚無厭足.何況餘人。佛爲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卽明慧眼成就。問曰.如佛[二]嘗斷一
切善法中欲.今云何言欲無減。答曰.言斷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
注:
[一] 原作袵.今依麗刻改.次俱同.
[二] 原作相.今依麗刻改.
********************
佛無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欲者.如先說佛雖具得一
切功德欲心猶不息.譬如馬寶雖到至處去心不息至死不已.[一]佛寶亦如是。又如劫
盡大火燒三千大千世界悉盡火勢故不息.佛智慧火亦如是.燒一切煩惱照諸法
已智慧相應欲亦不盡。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衆生未盡故欲度不息。問曰.
若佛欲度衆生未息.何以入涅槃。答曰.度衆生有二種.或有現前得度或有滅後得
度.如法華經中說.藥師爲諸子合藥與之而捨是故入涅槃。復次有衆生鈍根德薄
故不能成大事.但可種福德因緣.是故入涅槃。問曰.佛滅度後亦有得阿羅漢者.何
以言但可種福德因緣。答曰.雖有得阿羅漢者少不足言.如佛一說法時十方無量
阿僧祇衆生得道.佛滅後不爾.譬如大國征伐雖少有所得不名爲得.以是故雖衆
生未盡而入涅槃。復次摩訶衍首楞嚴經中說.於莊嚴世界夀七百阿僧祇劫度脫
衆生.以是故說佛欲無減。精進無減者.如欲中說欲義卽是精進。問曰.若爾者無有
十八不共法.復次欲精進心數法中各别.云何言欲卽是精進。答曰.欲爲初行.欲增
注:
[一]原作人.今依麗元明刻改.
********************
長名精進如佛說一切法欲爲根本。欲如人渴欲得飲.精進如因緣方便求飲.欲爲
心欲.得精進爲成其事.欲屬意業.精進屬三業.欲爲內.精進爲外.如是等差别。復[一]次
是精進諸佛所樂.如釋迦牟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如說一時佛告阿難汝爲諸比丘說法我背痛小息.爾時世尊四[二]襞鬱多羅僧
敷下以僧伽梨枕頭而臥.是時阿難說七覺義至精進覺.佛驚起坐告阿難汝讚精
進義.阿難言讚.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餘道.以是義故佛精進無減病時猶尚不息何況不病。復次佛爲度衆生故捨
甚深禪定樂.種種身種種語言種種方便力度脫衆生.我時過惡險道.或時食惡食.
或時受寒熱.或時值諸邪難問惡口罵詈忍受不厭.佛世尊雖於諸法中自在而行
是事不生懈怠。如佛度衆生已於薩羅林中雙樹下臥.梵志須跋陀語阿難.我聞一
切智人今夜當滅度.我欲見佛。阿難止之言.佛爲衆人廣說法疲極。佛遙聞之告阿
難.聽須跋陀入.是我末後弟子。須跋陀得入問佛所疑.佛隨意說法斷疑得道.先佛
注:
[一] 原作以.今依麗刻改.
[二] 原作辟.今依麗刻改.
********************
入無餘涅槃。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爲希有.乃至末後憐愍外道梵志而共語言。佛
言.我非但今世末後度.先世未得道時亦末後度。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大林
樹多諸禽獸.野火來燒三邊俱起.唯有一邊而隔一水.衆獸窮逼逃命無地.我爾時
爲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後脚[一]踞一岸.令衆獸蹈脊上而渡.皮肉盡壞.以慈
愍力忍之至死.最後一兔來氣力已竭.自彊努力忍令得過.過已脊折墮水而死.如
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諸弟子.最後一兔須跋陀是。佛世世樂行精進今猶
不息.是故言精進無減。念無減者.於三世諸法一切智慧相應故念滿足無減。問曰.
先已說念無失今復說念無減.念無失念無減爲一爲異.若一今何以重說.若異有
何差别。答曰.失念名誤錯.減名不及。失念名威儀俯仰去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禪
定神通念過去現世通達無礙。問曰.何以故念無減獨是佛法。答曰.聲聞辟支佛善
修四念處故念牢固.念雖牢固猶亦減少礙不通達.如宿命智力中說.聲聞辟支佛
念宿命極多八萬劫於廣有減.亦於見諦道中不能念念分别.佛於念念中皆分别
注:
[一]原作距.今依元明刻改.
********************
三相.佛心無有一法過而不念者.以是故獨佛有念無減。復次宿命智力隨念知.佛
於是中有力.聲聞辟支佛尚無是念力.何況餘人。復次佛以一切智無礙解脫守護
念.是故無減。如是等因緣故佛念無減。慧無減者.佛得一切智慧故慧無減.三世智
慧無礙故慧無減。復次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故慧無減。復次譬如酥油豐
饒燈炷清淨光明亦盛.佛亦如是.三昧王等諸三昧禪定油.念無減清淨炷.是因緣
故慧光明無量無減。復次從初發心無量阿僧祇劫.集一切智慧故深心爲法故.頭
目髓腦悉捨內外所有而布施.入火投山剝皮釘身.如是等無苦不[一]受一心爲集智
慧故慧無減。復次佛智慧.以一切功德持戒禪定等助成故慧無減。復次世世求一
切經書世俗法佛法麤細善不善.悉皆學知故慧無減。復次從十方無量諸佛所聞
法讀誦思惟修習問難故慧無減。復次爲一切衆生故爲增益一切善法故破一切
處無明故慧無減。復次是智慧實知諸法相不生不滅不淨不垢無作無行.不分别
是智非智.知諸法一等清淨如虚空無染無著.不以二法故得不二入法相.不二入
注:
[一]受下原有故字.今依麗刻刪.
********************
法相無量無邊.以是故慧無減。如是等種種因緣慧無減。解脫無減者.解脫有二種.
有爲解脫無爲解脫.有爲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無爲解脫名一切煩惱習都
盡無餘.佛於二解脫無減.何以故.聲聞辟支佛智慧不大利故煩惱不悉盡故智慧
有減.佛智慧第一利故煩惱習永盡無餘故解脫無減。復次如漏盡力中說佛與聲
聞解脫有差别.佛得漏盡力故解脫無減.二乘無力故有減。解脫知見無減者.佛於
諸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故.名解脫知見無減。問曰.佛一切法中無減.何以故
但六事中無減。答曰.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欲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進能
行.念能守護如守門人善者聽入惡者遮.慧照一切法門斷一切煩惱.用是四法事
得成辦。是四法果報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解脫知見.解脫義如先說.解脫知見者.
用是解脫知見知是二種解脫相有爲無爲解脫.知諸解脫相所謂時解脫不時解
脫慧解脫俱解脫壞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可思議解脫無礙解脫等.分别諸解
脫相牢固[一]不牢固.是名解脫知見無減。如念佛中佛成就五無學衆解脫知見衆.此
注:
[一]此三字依麗元明刻加.
********************
中應廣說。問曰.解脫知見者.但言知.何以復言見。答曰.言知言見事得牢固.譬如繩
二合爲一則牢固。復次若但說知則不攝一切慧.如阿毗曇所說慧有三種.有知非
見有見非知有亦知亦見.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五識相應智.有見非知者八忍
世間正見五邪見.有亦知亦見者餘殘諸慧。若說知則不攝見.若說見則不攝知.是
故說知見則具足。復次如從人誦讀分别籌量是名知.自身得證是名見.譬如耳聞
其事猶尚有疑是名知.親自目覩了了無疑是名見.解脫中知見亦如是差别。復次
有人言.阿羅漢自於解脫中疑不能自了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以是故佛爲破如是
邪見故說諸聖人於解脫中亦知亦見。諸阿羅漢雖得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有減.不
得一切智故上上智慧根不成就故諸法念念生滅時不知别相分别故。佛上上智
慧根成就知諸法念念别相生滅故.解脫知見無減。復次法眼清淨具足成就故.如
法眼義中說.知是衆生空解脫門入涅槃.是衆生無相解脫門入涅槃.是衆生無作
解脫門入涅槃.知是衆生觀五衆門十二入十八界如是種種法門得解脫。佛於解
********************
脫知見盡知徧知.是故說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隨智慧
行者.佛一切身口意業先知.然後隨[一]智慧行。諸佛身口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衆生.
故名先知然後隨智慧行。如經中說.諸佛乃至出息入息利益衆生.何況身口意業
故作而不利益.諸怨惡衆生聞佛出入息氣香皆得信心清淨愛樂於佛.諸天聞佛
氣息香亦皆捨五欲發心修善.以是故言身口意業隨智慧行。聲聞辟支佛無是事.
心故作善然後身口業善.意業或時無記不隨智慧而自生.何況餘人。如憍梵波提
比丘雖阿羅漢自食吐而更食是業不隨智慧.又如摩頭波斯咤比丘阿羅漢跳上
梁[二]棚或壁上樹上.又如畢陵伽婆蹉罵恆神言小婢.如是等身口業先無智慧亦不
隨智慧行.佛無是事。問曰.若爾者佛或時身口業亦似不隨智慧行.何以故.入外道
衆中說法都無信受者.又復一時在大衆中說法現胸臆示尼揵子.又復爲人疑不
見二相故在大衆中現舌相陰藏相.又復罵諸弟子汝狂愚人.罵提婆達汝是狂人
死人嗽唾人.佛結戒八種鉢不應畜聽比丘用二種鉢若瓦若鐵而自用石鉢.有時
注:
[一] 此二字原作知.今依麗刻改.
[二] 原作枰.今依餘刻改.
********************
外道難問佛默然不答.又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
無.如是等身口業似不隨智慧行.身口業不離意業.意業亦應有不隨智慧行.云何
言常隨智慧行。答曰.是事不然.於是諸事皆先有智慧.然後諸業隨智慧行.何以故.
佛入外道衆中雖知今世不信不受.以種後世大因緣故.又復爲止外道謗言佛自
高憍.以是故自往入其衆中。又外道言佛自言有大悲普濟一切.而但自爲四衆說
法.我等亦是出家求道而不爲說。又如此經佛往外道衆中說法不言不信受.佛遙
見外道大會高聲論[一]議欲至餘處迴往趣之.論議師輩遙見佛來自語其衆汝等皆
默.佛是樂寂靜人見汝等靜默或能來此中.衆卽默然.佛入其衆說婆羅門三諦.外
道衆皆默然.佛作是念狂人輩皆爲惡魔所覆.是法微妙乃至無有一人試作弟子
者.作是念已從座而去.是人魔蔽得離便自念我等得聞妙法云何不以自利.卽皆
往詣佛所爲佛弟子得道離苦。復次外道弟子難其師故不敢到佛所.是故佛自入
其衆中.衆得聞法信受堅固不復難師.得爲弟子或得道跡。如是等有種種智慧因
注:
[一]原作義.今依麗刻改.
********************
緣.是故往入外道衆。復次薩遮祇尼揵子銅鍱鍱腹自誓言.無有人得我難而不流
汗破壞者.大象乃至樹木瓦石聞我難聲亦皆流汗.作是誓已來至佛所與佛論議.
佛質問之皆不能得答.汗流淹地舉體如漬.佛告尼揵汝先誓言無有聞我難者而
不流汗.汝今汗流淹地.汝試觀佛見有汗相不.佛時脫鬱多羅僧示之言汗在何處。
復次有人言.或有頭汗身不汗者.佛頭雖不汗身必有汗.以是故佛脫鬱多羅僧示
其身.因是外道大得信向皆入佛法中。是智慧因緣身業隨行。佛現舌相陰藏相者.
有人疑佛身二相.而是人應得道疑故不得.以是故現二相。出舌覆面.舌雖大還入
口中而亦無妨.見者疑斷。有人見出舌相若生輕慢心.出舌如小兒相.見還入口說
法無妨.便起恭敬歎未曾有。有人疑佛陰藏不現.爾時世尊化作寶象寶馬指示之
言.陰藏相不現正如是。有人言佛出陰藏相.但示一人斷其疑故。論議師輩言.佛大
慈悲心.若有人見佛陰藏相能集善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能大歡喜信敬
心生者.皆令得見斷其疑心.除是皆不得見.佛以大悲爲度衆生故從三種覆出暫
********************
現如電光.是衆生見已信佛有大悲心.實於戒法不取不著。如是等因緣故現二相.
非戲非無羞。佛苦切語諸比丘汝狂愚人者.苦切語有二種.一者垢心瞋罵.二者憐
愍衆生欲教化故。離欲人無有垢心瞋罵何況佛.佛憐愍教化故有苦切語.有衆生
輭語善教不入道檢.要須苦切麤教乃得入法.如良馬見鞭影便去.鈍驢得痛手乃
行。亦如有瘡得輭藥唾呪便差.有瘡刀破出其惡肉塗以惡藥乃愈者。復次苦切語
有五種.一者但綺語.二者惡口亦綺語.三者惡口亦綺語妄語.四者惡口亦綺語妄
語兩舌.五者無煩惱心苦切語爲教弟子分别善不善法故拔衆生於苦難地故.具
四種惡語者其罪重.三二一轉轉輕微.佛弟子白衣得初道若二道使令奴婢故有
惡口.非不善道攝。律儀有二種.若綺語若惡口綺語.阿那含阿羅漢無煩惱起惡口.
但以淨心須惡言教化故惡口綺語.阿那含阿羅漢尚無煩惱所起惡口何況佛。復
次佛若有苦切語.不應疑不應難謂佛惡心起苦切語.所以者何.佛惡心久已滅.但
以深心念衆生.如慈父教子雖有苦言爲成就子故非是惡心。佛爲菩薩時三毒未
********************
盡作仙人名羼提.被惡王截其耳鼻手足而不生惡心不出惡言.爾時未得道尚無
惡心.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毒已盡於一切衆生大慈悲具足.云何疑佛
有惡心苦切語。復次佛若言狂愚人是輭語實語.所以者何.三毒發故名爲狂愚.亦
以善事利益而不肯受不解佛心不受佛語是爲狂愚。復次佛內常行無我智慧外
常觀諸法空.如是者云何有惡口。是衆生不解佛心故求佛語短.若衆生解佛以深
心憐愍者假令教入大火卽時歡喜而入.如人熱悶時入清涼池.何況但語而不受。
衆生爲惡魔覆故.不知佛以深心念之.是故不受佛語.以是故言汝是狂愚人。復次
有人得苦切語便歡喜言親愛我故如是言.以是故佛言狂愚人。佛語提婆達.汝狂
人死人嗽唾人。狂人者.以提婆達罪重當入阿鼻地獄故三種苦語。死人者.似人而
不能集諸善法故.亦以提婆達剃頭法服似如聖人.內無慧命故名死人.如死人種
種莊嚴轉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
法日日轉增乃至作三逆罪.如是故名爲死人。嗽唾人者.提婆達貪利養故化作天
********************
身小兒在阿闍世王抱中.王嗚其口與唾令嗽.以是故名嗽唾人。問曰.提婆達得禪
定已離欲.云何復嗽他唾。答曰.是人惡心亦深其根亦利.離欲故能變化.嗽唾時便
失利根故.求時便得.以是故名嗽唾人。狂義如先說。復次以提婆達白佛.佛已老矣
常樂閑靜可入林中以禪自娛僧可付我.佛言舍利弗目揵連等有大智慧善輭清
淨人尚不令僧屬.何況汝狂人死人嗽唾人。如是等因緣故佛於諸法雖無所著.而
爲教化故現苦切語。[一]佛不聽比丘用八種鉢者.金銀等寶鉢.以寶物人貪故難得故
貪著故.不聽畜此寶物.乃至不得手舉.名寶亦不得畜.若作淨施得用價不貴故.木
鉢受垢膩不淨故不聽畜.三種鉢無如是事。問曰.瓦鐵鉢皆亦受垢膩與木鉢無異.
何以聽畜。答曰.瓦鐵鉢不熏亦不聽.以熏不受垢膩故。石有麤細.細者不受垢膩故。
世尊自畜所以不聽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餔力勝一萬白香象.是故不以爲重.
慈愍諸比丘故不聽。問曰.侍者羅陀彌善迦須那刹羅多那伽娑婆羅阿難等常侍
從世尊執持應器.阿以不憐愍。答曰.侍者雖執持佛鉢.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
注:
[一]原作而.今依麗刻改.
********************
佛故不覺爲重.又阿難身力亦大故。復次以細石鉢難得故.麤者受垢膩故.不聽用。
佛鉢四天王四山頭自然生故.餘人無此自然鉢.若求作甚難多所[一]妨廢.是故不聽。
又欲令佛與弟子異故佛用石鉢.又如國王人所尊重食器亦異.有人見佛鉢異倍
加尊重供養信心清淨。問曰.若鉢應異.衣何以同。答曰.佛衣亦異.佛初成道時知迦
葉衣應佛所著.迦葉衣價直十萬兩金.次後耆域上佛染摩根羯簸衣價亦直十萬
兩金.佛敕阿難持此衣去割截作僧伽梨.作已佛受著.是爲異。問曰.佛因是告諸比
丘從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捨世間者.若欲[二]著聽著價直十萬兩金衣.亦聽
食百味.食衣異而後聽.鉢獨不聽。答曰.我先已說石鉢因緣.今當更說。佛鉢不從人
受.佛初得道欲食時須器.四天王知佛心念持四鉢上佛.三世佛法皆應四天王上
鉢.爾時未有衆僧云何言聽.後若聽無人與石鉢.又閻浮提不好石鉢故無人與。復
次佛說比丘常應覆功德.若受石鉢人謂從天龍邊得.若令人作其工旣難.又恐人
言此比丘欲與佛齊功.所以不聽。衣者.若有人言佛在僧中受檀越好衣獨著而不
注:
[一] 原作如.今依餘刻改.
[二] 原作者.今依麗元明刻改.
********************
聽比丘.是故佛聽著。比丘亦自無著者.以施者難有著者難得故.若不清淨比丘人
所不與.清淨比丘少欲知足故不著。佛斷人疑故聽著衣.鉢中無望是故不聽。問曰.
如經中說佛金剛身不恃仰食.何以畜鉢。答曰.佛法有二道.一者聲聞道二者佛道.
聲聞法中佛隨人法有所食噉.摩訶衍法中方便爲人故現有所噉.其實不食。問曰.
云何是方便。答曰.佛欲度人示行人法.若不爾者人以佛非人.我等云何能行其法。
復次有人因布施得度.爲是人故佛受其食.便作是念我食得助益佛身心大歡喜.
以歡喜故信受佛語.如大國王臣下請食.王雖不須爲攝彼人故多少爲食令其歡
喜.如是等因緣佛現受食。問曰.若佛不食.所受者在何處。答曰.佛事不可思議不應
致問。復次有人得佛食而度者.有聞聲見色觸身聞香而得度.須食得度者佛以食
與之.如密迹金剛經說.佛以食著口中.有天求佛道者持至十方施之。問曰.若爾者.
念僧中說佛食無有衆生能食者。此義云何。答曰.佛不與者無有能食.今佛施之是
故得食.何以知之.佛食馬麥時以食與阿難.有沙門二十億以好羹上佛.佛以殘羹
********************
與頻婆娑羅王.以是故知佛受已與則得食不與則不能消。復次爲佛設食.佛未食
者人不能消.已食殘者佛與能消.以是故雖實不食.爲度人故現受食畜鉢。佛不答
十四難者.佛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義答.三者反問答.四者置答.此十四難
法應置答。又復若有所利益事則答.外道所問不爲涅槃.增長疑惑故以置答。知必
有所益者分别爲答.必無所益置而不答.以是因緣故知佛是一切智人。復次若佛
說三種法.有爲法無爲法不可說法.則爲已說一切法竟。復次是諸外道依止常見
依止滅見故問.以常滅實相無故便不答.如外道所見常相無常相無是事.何以故.
外道取相著是常滅故.佛雖說常無常相但爲治用故。復次若人說無者爲有有者
爲無.如是人則是過罪.佛不答則無咎。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以顯
現而已.佛亦如是.於諸法無所作.諸法有者說有無者說無.如說生因緣老死乃至
無明因緣諸行.有佛無佛是因緣法相續常在世間.諸佛出世爲衆生顯示此法。復
次若答常滅則爲有咎.如問石女黃門兒脩短黑白何類.此問則不應答.十四難亦
********************
如是.但以常滅爲本故問.無常滅故佛不答。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不答十四難無
咎。佛處處說有我處處說無我者.若人解佛法義知假名者說言有我.若人不解佛
法義不知假名者說無我。復次佛爲衆生欲墮斷滅見者說言有我受後世罪福.若
人欲墮常見者爲說言無我無作者受者.離是五衆假名更無一法自在者。問曰.若
爾者.何等爲實。答曰.無我是實.如法印中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是安
隱涅槃.法印名爲諸法實相。若人善根未熟智慧不利.佛不爲說是深無我法.若爲
說衆生卽墮斷滅見中。問曰.若爾者.如迦葉問中佛說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離此
二邊名爲中道.今云何言無我是實有我爲方便說。答曰.說無我有二種.一者取無
我相著無我.二者破我不取無我亦不著無我自然捨離.如先說無我則是邊.後說
無我是中道。復次佛說有我無我有二因緣.一者用世俗說故有我.二者用第一實
相說故無我.如是等說有我無我無咎。佛處處說諸法有處處說諸法無。問曰.不應
别說有無.有卽是有我無卽是無我.何以更說。答曰.不然.佛法有二種空.一者衆生
********************
空二者法空.說無我示衆生空.說無有法示法空。說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者說
有我.於五衆中著我相者爲破是著我故說但有五衆無常苦空無我寂滅涅槃是
名有。復次有二種斷見.一者無後世受罪福苦樂者.爲說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罪
福果報.二者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爲是衆生故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爲無爲法。
復次不大利根衆生爲說無我.利根深智衆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捨
諸法。如說偈.若了知無我有如是人者聞有法不喜無法亦不憂。說我者一切法所
依止處.若說無我者一切法無所依止。復次佛法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
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
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復次有我有法多爲在家者說.有父母罪福大小業報.所
以者何.在家人多不求涅槃故著於後果報。爲出家人多說無我無法.所以者何.出
家人多向涅槃故.求涅槃者不受一切法故.自然滅是涅槃。復次有人信等諸根未
成就故先求有所得然後能捨.爲是人故佛說諸善法捨諸惡法.有人信等諸根成
********************
就故於諸法不求有所得但求遠離生死道.爲是人故佛說諸法空無所有。此二皆
實.如無名指亦長亦短.觀中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說無說亦如是.說有
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說無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說是有我無我皆
是實。問曰.若是二事皆實.佛何以故多讚歎空而毁訾有。答曰.空無所有是十方諸
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囑累品中說.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法藏.
般若波羅蜜卽是無所有空.佛或說有法.爲教化衆生故.[一]久後皆當入無所有法藏
中。問曰.若爾者.云何般若波羅蜜言若觀五衆空無所有非是道答曰.是般若波羅
蜜中說有無皆無。如長爪梵志經中說三種邪見.一者一切有.二者一切無.三者半
有半無。佛告長爪梵志.是一切有見爲欲染爲瞋恚愚癡所縛.一切無見爲不染不
瞋不癡[二]故所不縛.半有半無有者同上有縛無者同上無縛。於三種見中聖弟子作
是念.若我受一切有見則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無者半有半無者.若我受一切無
見亦與二人共諍.所謂一切有者半有半無者諍.若我受半有半無者亦與二人共
注:
[一] 原作人.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 此二字原作不著.今依麗刻改.
********************
諍.所謂一切無者一切有者。鬬諍故相謗.相謗故致惱.見是諍謗惱故捨是無見餘
見亦不受.不受故卽入道。若不著一切諸法空心不起諍.但[一]除結使.是名爲實智。若
取諸法空相起諍不滅諸結使.依止是智慧.是爲非實智.如佛所[二]說.爲度衆生故有
所說無不是實.但衆生於中有著不著故有實不實。如是種種因緣故佛身口意業
無有過失.是故說佛身口意先知然後隨智慧行。問曰.初說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
今復說身口意業隨智慧行.義有何差别。答曰.先三種無失不說因緣.今說因緣隨
智慧行故不失.若先不籌量而起身口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業故無
失。復次佛成就三種淨業三種寂靜業三不護業.有人疑言佛何因緣成就如是業.
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口意業先以智慧然後隨智慧行。佛以智慧知過去未來現
在世通達無礙者.此三種智慧於三世通達無礙故.三業隨智慧行。問曰.過去諸法
已滅已盡無所復有.未來世諸法今不來不生未和合.現在乃至一念中無住時.云
何能知三世通達無礙。答曰.佛說過去未來現在通達無礙.此言豈虚。復次若無過
注:
[一]原作餘.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原作諍.今依餘刻改.
********************
去未來但有現在一念頃.佛亦不得成就無量功德。如十種智是十力是時亦不得
一心有十智.若爾者佛亦不得具足十力.以是因緣故知有過去未來。問曰.若過去
未來現在皆有者.何等是無。佛說四諦.苦諦觀無常等相.無常名生滅敗壞不可得.
若遇去法今實有.不名爲無常敗壞不可得。復次若過去未來現在皆有者便墮常.
何以故.是法在未來世中定有轉來現在.從現在轉入過去.如人從一房入一房不
名失人。答曰.若不失有何咎。問曰.若無無常.無罪無福無生無死無縛無解。罪名殺
等十不善道.若無無常無殺等罪.如分别邪見中說.刀在身七分中過無所惱害.福
名不殺等十善道.無常名分别生死.若無無常.亦無[一]生死亦無縛亦無解.如是等無
量過咎。答曰.諸法三世各各有相.過去法有過去相.未來法有未來相.現在法有現
在相.若過去未來有現在相者應有是難.而今過去未來現在各自有相。復次若實
無過去未來亦無出家律儀.所以者何.若現在惡心中住.過去復無戒.是爲非比丘。
又賢聖人心在世俗中.是時應當是凡夫。無過去未來現在道故.如是亦無五逆等
注:
[一]此二字原作邪見.今依麗刻改.
********************
諸罪.所以者何.是五逆罪業已過去及死時入地獄.是五逆罪未來無業故無報.現
在身不爲逆罪。若無過去則無逆罪.若無逆罪何有餘罪.福亦如是.若無罪福是爲
邪見與禽獸無異。復次我不說過去未來如現在相有.我說過去雖滅可生憶想能
生心心數法.如昨日火滅今日可生憶想念.不可以憶想念故火便有。若見積薪知
當然火.亦生心想念明日火如過去火.不可以今心念火火便有。未來世事亦如是。
現在心雖一念時不住.相續生故能知諸法.內以現在意爲因.外以諸法爲緣.是因
緣中生意識.用意識自在知過去未來現在法.但不自知現在心心數法.餘者悉知。
問曰.般若波羅蜜如相品中三世一相所謂無相.云何言佛智慧知三世通達無礙。
答曰.諸佛有二種說法.先分别諸法後說畢竟空.若說三世諸法通達無礙是分别
說.若說三世一相無相是說畢竟空。復次非一切智人於三世中智慧有礙.乃至觀
世音文殊師利彌勒舍利弗等諸賢聖於三世中智慧皆有礙.以是因緣故說佛智
慧於三世中通達無礙.不爲空事故說。復次有人於三世中生邪見.謂過去法及衆
********************
生有初無初.若有初則有新衆生.諸法亦無因無緣而生.若無初亦無後.若無初無
後中亦無.初名有中有後無前.後名有初有中[一]無後.中名有初有後.若衆生及諸法
無初亦無中無後.若無三世則都無所有.復次若無初云何有一切智人。破如是等
邪見故.說三世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不爲破三世佛智慧。問曰.無相是爲有邊。答曰.
若無相卽是無邊不可說不可難法.云何言有邊。若無相中取相非是無相.是無相
名爲不可得空.是中無相亦不可得空亦不可得.是故名不可得空。復次佛有二種
道.一者福德道.有人聞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生恭敬信樂心.
二者智慧道.有人聞說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便捨離諸法於空中心不著.
如月能潤物日能熟物.二事因緣故萬物成就.福德道智慧道亦如是.福德道能生
諸功德.智慧道能於福德道中離諸邪見著。以是故佛雖說諸法畢竟空.亦說三世
通達無礙而無咎。如是等略說佛十八不共法義。問曰.若爾者.迦旃延尼子何以言
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意止名爲十八不共法.若前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者.
注:
[一]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說。答曰.以是故名迦旃延尼子.若釋子則不作是說.釋子
說者是真不共法。佛法無量.是三十六法於佛法中如大海一滴.法亦不少.何以重
數爲十八。復次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亦能知是處不是處分别三世業果報及諸
禪定乃至漏盡智等.云何言不共法。問曰.聲聞辟支佛菩薩不能盡知徧知.但有通
明無有力.獨佛能盡徧知故言不共.如十力中說。答曰.佛說十力義不言盡知徧知.
直言知是處不是處.言盡知徧知者是諸論議師說。問曰.汝先自言摩訶衍經中說
佛爲菩薩故自說盡知徧知。答曰.摩訶衍經中說何益於汝.汝不信摩訶衍不應以
爲證.汝自當說聲聞法爲證。復次十力佛雖盡知徧知.而聲聞辟支佛有少分.十八
不共法中始終都無分.以是故名真不共法。問曰.十八不共法二乘亦應有分.但佛
身口念常無失.二乘身口念亦有無失.如是等皆應有分。答曰.不然.所以者何.常無
失故名爲不共.不以不失爲不共.聲聞辟支佛於常無失中無分。復次諸阿羅漢說
有力.無有處說有不共法.汝不信摩訶衍故不受真十八不共法而更重數十力等.
********************
是事不可.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無.何以不更說。問曰.我等分别十八不共
法不重數也。何等十八.一者知諸法實相故名一切智.二者佛諸功德相難解故功
德無量.三者深心愛念衆生故名大悲.四者得無比智故智慧中自在.五者善解心
相故定中自在.六者得度衆生方便故變化自在.七者善知諸法因緣故記别無量.
八者說諸法實相故記别不虚.九者分别籌量說故言無失.十者得十力成就智慧
無減.十一者一切有爲法中但觀法聚無我故常[一]施捨行.十二者善知時不時安立
於三乘常觀衆生故.十三者常一心故不失念.十四者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無
煩惱習.十五者得真淨智故無有能如法出其失.十六者世世敬重所尊故無能見
頂.十七者修大慈悲心故安詳下足足下柔輭衆生遇者卽時得樂.十八者得神通
波羅蜜故轉衆生心令歡喜得度故如入城時現神變力。答曰.如是十八不共法非
三藏中說.亦諸餘經所不說.以有人求索是法故諸聲聞論議師輩處處撰集讚佛
功德。如言無失慧無減念不失.皆於摩訶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作論議。雖有無見
注:
[一]原作放.今依麗刻改.
********************
頂足下柔輭如是甚多.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不共法皆以智慧爲義.佛身力如十
萬白香象力及神通力等皆不說.以是故當知十八不共法中但說智慧功德等.不
說自然果報法。復次是十八不共法阿毗曇分别五衆攝.身口無失身口隨智慧行
是色衆攝.無異想是想衆攝.無不定心是識衆攝.餘者行衆攝。皆在四禪中.佛四禪
中得道得涅槃故。有人言四色不共法色界欲界中攝.餘九地中攝.皆是善皆是無
漏法。四色法二緣生因緣增上緣.餘殘四緣生。四無緣.十四有緣。四隨心行不與心
相應.十三與心相應亦隨心行.一不與心相應亦不隨心行。如是等種種阿毗曇分
别說。初如是分别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中盡皆一相所謂無相.入佛心皆一切
滅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
********************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七十七·佚名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欧阳竟无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 楞严经卷第七文句·智旭 阅为性空者辨·太虚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智顗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二·丈雪通醉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李通玄 卷之一·佚名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佚名 为福善法师封缸法语·太虚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下·佚名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佚名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