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

  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卽應爲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爲說慈悲.思覺多

  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爲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

  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

  得煖法。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悉有煖法.何以故如佛所說三法和合名爲

  衆生一壽二煖三識.若從是義一切衆生應先有煖.云何如來說言煖法因善友生。佛

  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有煖法者一切衆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煖法要

  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故非諸衆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言一切

  衆生皆有煖法。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衆生有者欲界衆生

  ********************

  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都有。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

  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衆生不必都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

  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衆生不必都有。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爲

  自性故煖爲他故煖。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迦葉菩薩言.世尊如

  來先說馬師滿宿無有煖法.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故是故無煖.當知信心卽是煖

  法。善男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後得煖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卽是智慧.何以故

  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爲十六行.行卽是智。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爲煖者.善男

  子夫煖法者卽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爲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

  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卽是十六行也.火者卽是須陀洹果.煙者卽是修道

  斷結。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爲.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

  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爲.若是有爲云何能爲無漏道相。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

  汝所說.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爲有法還能破壞有爲有法.是故能爲無漏道相。善

  ********************

  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爲而能與

  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于九分.

  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

  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

  善友者徧觀四方.觀四方者卽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徧觀

  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

  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

  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徧觀四方.四方者卽是四諦。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者如一毛渧.此中云

  何說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

  徧觀四方.復何因緣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魚*昔]魚。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

  雖復能斷無量煩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

  ********************

  巡時雖有四兵世人但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煩惱亦復如是.何因緣故

  名之爲重.一切衆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是故名重.如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爲一切煩

  惱因故.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善男子有諸衆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

  惱則生退心.便作是言衆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如汝所問

  何因緣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

  二者能徧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

  者是故名爲住堅善道.能徧觀者悉能訶責內外煩惱.如實見者卽是忍智.壞大怨者

  謂四顛倒。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

  名須陀洹.善男子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洹。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爲須陀

  洹耶.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亦得名爲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陀洹云

  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衆生名有二種一者舊二者客.凡夫之時有世名字.旣得

  ********************

  道已更爲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名須陀洹

  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流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涅槃.一切聖人皆有

  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

  以故菩薩者卽是盡智及無生智.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須陀洹人

  得名菩薩。須陀洹人亦得名覺.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

  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

  鈍根.鈍根之人人天七返.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五四三二返.利根之人現在獲

  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人以喻[魚*昔]魚.善男子[魚*昔]

  魚有四事一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明四者銜物堅持.須陀洹人亦

  有四事.言骨細者喻煩惱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毗婆舍那.樂見光明喻於見道.銜物

  堅持喻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捨。猶如磨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

  驚.磨見長者其心動已卽語長者我先所說四真諦者是說不[一]真今當爲汝更說五諦

  注:

  [一]原刻作具.今依藏本及餘刻改.

  ********************

  六陰十三入十九界.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一]迦葉菩薩白

  佛言.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

  得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爲向.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

  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爲須陀洹。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

  如汝所問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洹者.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迦葉言.世尊得阿那含亦

  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故不得名須陀洹。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二種一者共

  二者不共.無漏十六行亦有二種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果二者得果.

  須陀洹人捨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捨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阿那含人則不如是.

  是故初果名須陀洹。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缘一諦.是故初果名須

  陀。洹以是因緣喻以[魚*昔]魚徧觀已行.行者卽是斯陀含人.繫心修道爲斷貪欲瞋癡憍

  慢如彼[魚*昔]魚徧觀方已爲食故行。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有二種.

  注:

  [一]以下藏本卷四十八.

  ********************

  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卽得阿羅漢果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昧是人不

  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含復有五種.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

  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復有六種五種如上加現在般涅槃.復有

  七種六種如上加無色界般涅槃.行般涅槃復有二種或受二身或受四身若受二身

  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根.復有二種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怠有自在定.復

  有二種一者具精進定二者不具是二。善男子欲色衆生有二種業一者作業二受生

  業.中涅槃者唯有作業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捨欲界身未至色界以利根故

  於中涅槃。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者非

  學非無學入於涅槃.云何復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

  涅槃.是故名爲中般涅槃。受身涅槃復有二種一者作業二者生業.是人捨欲界身受

  色界身精勤修道盡其壽命入於涅槃。迦葉菩薩言.世尊若言盡命入涅槃者云何而

  言受身涅槃。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惱是故名爲受身涅槃。善男子

  ********************

  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有爲三昧力故能斷煩惱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無行涅槃

  者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爲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

  般涅槃。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禪.

  是有二流一煩惱流二者道流.以道流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禪.至

  第四禪亦復如是.是四禪中復有二種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如是二人一樂

  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淨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如是二人一者修第四禪有

  五階差二者不修.云何爲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中者處善見

  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少廣天.如是二人一樂論

  議二樂寂靜.樂寂靜者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復有二種一者修熏禪二者不

  修.修熏禪者入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

  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則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一]四禪五差則能訶責無色界定。迦葉菩

  薩白佛言.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在入涅槃耶.[二]何故欲界有中涅

  注:

  [一]此二字依藏本及餘刻加.

  [二]此下原衍以字.今依藏本及餘刻刪.

  ********************

  槃色界則無。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

  舍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衆緣不具足故不得現在涅槃。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

  那邠坻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

  羅漢果.我時卽告阿難言汝今當爲如是比丘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

  林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爲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縣繒

  旛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爲我作者

  善哉善哉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卽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

  丘從我求索種種莊嚴七寶旛蓋不審是事當云何耶.我於爾時復告阿難汝今還去

  隨比丘意所須之物爲辦具之.爾時阿難卽還房中爲是比丘事事具足.比丘得已繫

  念修道不久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無量衆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

  其心是故不得.善男子復有衆生多喜教化其心悤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捨欲界身有中涅槃色界無者.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

  ********************

  惱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而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

  色愛.觀是二愛至心訶責.旣訶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訶責諸麤煩惱所謂慳

  貪瞋妬無慙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一]四果故.是故欲

  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善男子中涅槃者凡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

  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喻以

  [魚*昔]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云何名住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不受欲

  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復何因緣

  名之爲住終不造作共凡夫事是故名住.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住遠離二愛慳

  貪瞋恚是故名住。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猶如神龜水陸俱行.何

  因緣故喻之以龜.善藏五故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覆五根是故喻龜.言水

  陸者水喻世間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

  以水陸俱行。善男子如恆河中七種衆生雖有龜魚之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

  注:

  [一]原刻作向.今依藏本及餘刻改.

  ********************

  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水.善男子是七衆生若善法若不

  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迦葉菩

  薩言.世尊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

  是涅槃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者

  方便果二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世間人秋多收穀咸相謂言得方便果.方便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

  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糞人功是名方便果。報恩

  果者.如世間人供養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能報恩名之爲果.如是果

  者因亦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卽是父母過去純善之業遠者卽是所生孝子.

  是名報恩果。親近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是人唱言我

  今已得親近果報.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

  親近果。餘殘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餘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

  ********************

  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卽是身口意淨遠者卽是延年益壽.是名餘殘果。平等果者謂

  世界器.如是果者亦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衆生修十善業遠因者

  所謂三災.是名平等果。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口意清淨之業是人便說

  我得報果.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一]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

  者所謂過去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遠離果者卽是涅槃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

  因復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卽是三解脫門遠者卽無量世所修善法。善男

  子如世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善男子三

  解脫門三十七品能爲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爲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

  則得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善男子如汝所問云何沙門云何

  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卽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

  沙門沙門果。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正道者名沙門那。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之

  爲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爲沙門那.從是道

  注:

  [一]此字依餘刻加.

  ********************

  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善男子又沙門那者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

  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爲沙門那。善男子如世

  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爲沙門

  那。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卽是無學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爲到於彼岸.到彼岸故

  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因

  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界五陰身故是故復言我生已盡.所修梵行已畢竟

  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捨學道亦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作已辦.

  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無生智故唱言我已盡諸有結.以是義故名阿羅漢得

  到彼岸。如阿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蜜名到彼岸.是佛菩

  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名爲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波羅蜜果故.以得果

  故名爲具足。善男子是七衆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

  ********************

  能造作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是故得名爲常沈沒。善男子是七人

  中有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

  是故得名度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說言一闡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

  染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善男子是七種人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

  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人心

  口異[一]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

  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是人亦

  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

  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

  故.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

  長邪見.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

  者謗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說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故是人能謗佛

  注:

  [一]原刻作相.今依麗刻改.

  ********************

  法僧寶。善男子若有說言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

  謗佛法僧.若復有言一闡提人捨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亦

  名謗佛法僧.若復說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善男子若有人言一

  切衆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

  說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猶如[一]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

  僧.若有說言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

  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

  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

  善無記盡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名如來隨自意語.隨自意語故名

  爲如來.隨自意語故名阿羅訶.隨自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

  說衆生佛性猶如虛空云何名爲如虛空耶。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注:

  [一]原刻作菟.今依餘刻改.次後均同.

  ********************

  佛性亦爾。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

  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

  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過去現在故則無未來.以是義

  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華

  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善男子無物者卽是虛空.佛性亦

  爾.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善男子虛空無

  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

  爲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

  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

  爲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爲有耶。佛言善男子爲非涅槃名爲涅槃.爲非

  如來名爲如來.爲非佛性名爲佛性。云何名爲非涅槃也.所謂一切煩惱有爲之法爲

  ********************

  破如是有爲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爲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

  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

  性.善男子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於虛空。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

  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爲有。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

  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

  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

  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善男子

  如世人說虛空名爲無色無對不可覩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卽心數法.虛空若同

  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卽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復次善

  男子諸外道言夫虛空者卽是光明若是光明卽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卽是無

  常.是無常故三世所攝.云何外道說非三世.若三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常。

  善男子復有人言虛空者卽是住處.若有住處卽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三世所

  ********************

  攝.虛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知無虛空。復有說言虛空者卽是次第.若是次第卽

  是數法.若是可數卽三世攝.若三世攝云何言常。善男子若復說言夫虛空者不離三

  法一者空二者實三者空實.若言空是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實處無故.若言實

  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空處無故.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二處

  無故.是故虛空名之爲無。善男子如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空平作

  虛空覆於虛空上於虛空[一]畫虛空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皆是無

  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善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罣礙處名虛空者.是

  無礙處於一切法爲具足有爲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餘處則無虛空.若分有者則是

  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無常。善男子若有人說虛空無礙與有並合.又復說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言並合則有三種.一異業共合如飛鳥集樹.

  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若言異業共合異則有二一

  是物業二虛空業.若空業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徧如其不徧是亦無常.

  注:

  [一]原刻作罣.今依藏本及麗刻改.

  ********************

  若言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動物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若常物亦應常.物若無

  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名徧若

  與業合業亦應徧.若是徧者應一切徧.若一切徧應一切合不應說有合與不合。若言

  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是義不然.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無後有是無常法.是

  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爾亦應無常。若言

  虛空在物如器中果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處住.若有住處虛空

  則多.如其多者云何言常言一言徧.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

  知無有虛空。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爲虛空當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指有

  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

  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爲無常.善

  男子譬如一切衆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善男子如地因水

  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風依虛空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

  ********************

  無常者云何說言虛空是常徧一切處.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

  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善男子

  我終不與世間共諍.何以故.智者說有我亦說有.智者說無我亦說無。迦葉菩薩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諍不爲世法之所沾汙。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

  足十法不與世諍不爲世法之所沾汙.何等爲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

  四者內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

  於正法十者憐愍衆生.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諍不爲世法之所沾汙如

  優鉢羅華。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何等名爲世智有無。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說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善男

  子是名世間智者說有我亦說有.善男子世間智者說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

  復如是.善男子是名世間智者說無我亦說無。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智者卽[一]

  菩薩一切聖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云何如來說佛色身常恆無變.世間智

  注:

  [一]原刻作是.今依藏本及餘刻改.

  ********************

  者所說無法云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云何復言不與世諍不爲世法

  之所沾汙.如來已離三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云

  何得名遠離顛倒不與世諍。佛言.善男子凡夫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

  空無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恆無變。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

猜你喜欢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法藏
  大悲妙云禅师传·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七卷·佚名
  金刚顶经多罗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卷第六十一·佚名
  卷第一·佚名
  第五卷·圆瑛
  卷第四·丈雪通醉
  丹霞澹归释禅师语录卷二·今释
  成唯识论 第十卷·护法
  僧众参加竞选的途径·太虚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三·智顗
  卷三·晁迥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883_1 【晚霁登王六东阁】严维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俊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卷883_2 【曲龙山歌】顾况   曲龙丈人冠藕花,其颜色映光明

  • 三集卷八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八十一古今体一百四十二首【己丑五】四月朔日斋宫作大斋必迁坐孟夏又辞春宫树隂将密铜人时正陈明衣惟此洁变食戒其辛屡见浓云作希哉雨及辰题和阗玉天马和阗羾巨玉

  • 卷三百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三十二 陈伯康 陶渊明田居 吾慕陶徵君拂衣轻去就栖鸟恋旧林归云忘出岫巾车返柴荆环堵植松柳东臯课种苖南山歌种荳田父时过门葛巾与漉酒五斗愧折腰浮名

  • 卷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十八地理终南山赋         【汉】班 固伊彼终南岿嶻嶙囷槩青宫触紫宸嵚崟郁律萃于霞芬暧防晻霭若鬼若神傍吐飞濑上挺修林元泉落落宻防沉沉荣期绮季此焉恬心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

  • 卷四百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七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裵令公【并序 今本以序为题此从英华本增】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不先唱辄奉五言四十韵寄献以抒下情天上中台正

  • 性情集巻二·周巽

    (元)周巽 撰○拟古乐府节士吟修竹生中林长松在幽壑严冬霜霰零枝叶不黄落夷齐归西山饿死无愧颜鲁连蹈东海一去竟不还苏武持汉节饥来啮寒雪遂使李陵惭去住难为别古人重义不顾身声名烈烈垂千春采薇啮雪辞金者寥寥千载空无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乙酉朔○丙戌 南京户部右侍郎王诰三年秩满荫其子胤淇为国子生○丁亥 祭先师孔子命礼部尚书吴山行礼 命浙江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刘显充参将分守苏松○戊子祭 太社稷遣英国公张溶代 掌锦衣卫事都督陆

  • 卷一百二十七·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十七宋 宋敏求 编政事诛戮下诛吴元济勅处置李?勅诛王涯等勅处置杨弁勅刘从谏剖棺暴尸勅诛郭谊勅诛张谷等告示中外勅杨收自尽勅严譔自尽勅诛黔

  • 治浙成规卷六·佚名

    臬政二 ◆臬政二 办理盐案章程 办理积匪章程 酌定缉捕事宜 详参疏防章程 在配军流徒犯患病不必通报 因贫居丧嫁娶援照因贫卖妻成例量减科罪免其离异 染铺被窃酌议赔偿 办案规则 客商专雇之船船户揽搭被窃分别赔赃并令

  • 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

    近世有倡孔教会者,余窃訾其怪妄。宗教至鄙,有太古愚民行之,而后终已不废者,徒以拂俗难行,非故葆爱严重之也。中土素无国教矣,舜敷五教,周布十有二教,皆掌之司徒。其事不在庠序,不与讲诵。是乃有司教令,亦杂与今世社会教育同类,非

  • 卷七 离娄章句上·朱熹

     凡二十八章。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师旷,晋之

  • 卷二 孝本二·孙星衍

    《尚书大传》孔子对子张曰:“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二十而通织瑽绩纺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姑,下无以事夫养子也。舜,父顽母嚚,不见室家之端,故谓之鳏。”《尚书大传》《书》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

  • 卷五·陈天祥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辨疑卷五     元 陈天祥 撰论语泰伯第八泰伯其可谓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彊大季歴又生子昌有圣徳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歴以及昌泰

  • 卷十三·王志长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三明 王志长 撰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注祖庙始祖后稷之庙其宝物世传守之若鲁宝玉大弓者疏春秋定八年盗窃宝玉太弓公羊传云宝者何璋判白弓绣质是世

  • 卷之二·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 佛纪(下) 穆王己亥二十年。 佛在六欲天说大集经。 如来成佛十六年。知诸菩萨。堪能住持大乘法藏。即於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内。说大集经。 祥符荫曰。四十九年。三转法轮。五时八教。总不出剎那际三

  • 更生斋文甲乙集·洪亮吉

    文别集。清诗文集洪亮吉(1746-1809)撰。八卷。亮吉有《洪北江诗文集》已着录。此集系《洪北江诗文集》中之一部分,约十三万字。甲集四卷,乙集四卷。收文百余篇。皆系贬赴伊犁途中及其后所作,多为论学、论史及舆地之文。《

  • 六趣轮回经·佚名

    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 法集论·佚名

    亦称《法聚论》、《法僧伽》。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四周于思惟时生出。全论文前先举属于善法、不善法、无记三大类的一百二十二门论之本母(Abhidhamma-matika),以及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