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護戒品第三十一

  是菩薩如是行諸善道.

  於善不善道 總相及别相 各各分别知 有二種果報。

  十善業道總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報者.離殺生善行有二種果報

  一者長夀二者少病.離劫盜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大富二者獨有財物.離邪婬善

  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爲外人所壞.離妄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

  不爲人所謗毁二者不爲人所欺誑.離兩舌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好眷屬二者

  不爲人所壞.離惡口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聞隨意所樂音聲二者無有鬬諍.離

  散亂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信受其語二者所言決定.離貪取善行有二種果

  ********************

  報一者知足二者少欲.離瞋惱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在所生處常求他好事二者

  不喜惱害衆生.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十不善道亦如

  是.總相果報者.上行墮地獄中行墮畜生下行墮餓鬼.别相果報者.殺生不善行有

  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邪婬

  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醜惡妻婦又不貞良二者爲他所壞.妄語不善行有二

  種果報一者人所謗毁二者爲人欺誑.兩舌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惡眷屬二

  者眷屬可壞.惡口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耳聞惡聲二者常有鬬諍.散亂語不善

  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語不信受二者言無本末.貪取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心不

  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瞋惱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惡性二者喜惱衆生.邪見不善

  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其心諂曲二者墮在邪見。

  知已愛樂法 於法心不動 於諸衆生中 慈悲心轉勝。

  愛法者但愛於法更無勝事.此中法者先說十善業道.樂法者但樂於法更無餘事.

  ********************

  於法心不動者乃至失命終不捨法.菩薩行如是法於衆生中慈悲轉勝.初地中雖

  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達罪福業因緣故衆生可愍皆屬於業不得自在則無瞋恨

  憎恚之心.如是行者慈悲轉勝作是念.

  咄哉諸衆生 深墮於邪見 我應說正見 令得入正道。

  菩薩通達罪福業因緣於諸衆生深行慈悲作是念.衆生可愍不知諸法實相故多

  行妄想生諸邪見.因邪見故起諸煩惱因煩惱故而起諸業起業因緣故輪轉生死.

  我先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度衆生故當說正見.是諸衆生是我應度今

  當爲說正見令入真道使得度脫。如是念已知諸衆生有種種煩惱.所謂

  觀所起煩惱 及諸煩惱垢 種種黑惡業 受種種苦惱.

  愍念諸衆生 多有所闕少 種種觀察已 是皆如我有.

  卽時以悲心 方便發大願 云何令衆生 得滅是諸苦。

  煩惱煩惱垢者使所攝名爲煩惱.纏所攝名爲垢.使所攝煩惱者貪瞋慢無明身見

  ********************

  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疑是十根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别故名九十八使.非使

  所攝者不信無慚無愧諂曲戲悔堅執懈怠退沒睡眠恨慳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

  以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别故有一百九十六纏垢.有人言煩惱在深心垢在淺心.

  有人言諸障蓋名爲纏垢餘皆名煩惱。黑惡業者卽是十不善業道及貪取瞋惱邪

  見相應思能生苦報。種種苦惱者身中種種惡事名爲苦.心中種種惡事名爲惱.又

  今世苦名爲苦.後墮惡道名爲惱。多有所少者或諸根支體或資生所須或信戒等

  諸功德不具故名爲少。餘句易解.如偈中所說不復須釋。如是思惟已.

  衆生甚可愍 墮在於二乘 我當爲發願 令住於大乘。 

  是事如[一]十地經中金剛藏菩薩自說.是菩薩離十不善業道亦令衆生住十善業道.

  爲衆生深求勝心好心樂心憐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護心我所有心大師心攝取

  心受取心.作是念此諸衆生甚可憐愍墮種種邪意邪見行邪險道我今應令住在

  真實正見道中.是諸衆生種類不同互相諍競常懷忿恚瞋惱熾盛然我當令住無

  注:

  [一]見藏要本第十五頁左二行以下.

  ********************

  上大慈.是衆生無有厭足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當令住清淨身口意業.是諸衆生

  在貪欲瞋恚愚癡因緣中常起種種煩惱結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當滅其諸苦

  惱事令住無苦惱處.是諸衆生爲無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離智慧明入在

  諸見險惡道中我應救之使得無礙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隨他人於一切法知如

  實相.是諸衆生墮在生死長流欲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坑入邪曲網中種種煩

  惱惡草所覆無有導師不生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賊常共隨逐無有善

  師隨順魔意遠離佛法如是衆生我應令度此諸生死險惡道得住無畏無衰一切

  智慧城.是諸衆生爲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所漂種種罪業濤波所覆沒在愛河隨

  生死波浪爲洄澓所轉不能自出爲欲覺瞋覺惱覺鹹水淹爛爲身見羅刹之所執

  持入五欲深林爲喜染所著吹在我慢陸地甚可憐愍無洲無救於六入空聚落不

  能動發無善度者如是衆生我今應以大悲牢堅智慧之船載至諸安隱無怖畏一

  切智洲.是諸衆生多苦可愍閉在生死憂悲苦惱牢獄多懷貪恚愛憎墮四顛倒爲

  ********************

  四大毒蛇所害爲五陰怨家所殘喜染詐賊所陷在六入空聚受無量苦惱我應破

  其生死牢獄令得自在無礙涅槃安隱快樂.是諸衆生甚可憐愍狹劣小心樂於少

  利縮沒無有一切智心設求出者則樂聲聞辟支佛乘我應令得大心使樂佛廣大

  之法。

  菩薩如是行 則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業 使令得增長.

  是則爲佛子 深入離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淨具足十善道戒則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業者善知自身增長

  善道亦令他衆生深入者所行轉遠盡其邊底.佛子者能隨法行名爲佛子.於初地

  始生至二地增長.是菩薩應如是勤行精進。

  菩薩若得至 離垢地邊際 爾時則得見 百種千種佛。

  初地中已說般舟三昧見現在佛助三昧法.所謂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不共

  法念佛於一切法無所貪著.亦說利益三昧能成就果報勢力。問曰.若菩薩於初地

  ********************

  中已到其邊能見諸佛.初入第二地卽應見諸佛.云何言乃至第二地邊乃見諸佛.

  若爾者入第二地初中應失此三昧至後乃得。答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見諸佛亦不

  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義故作此難.第二地初中但見百種佛.乃至其邊得見

  百種千種佛。見諸佛已心大歡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進.

  卽能以四事 供養於諸佛 能於諸佛所 復受十善道。

  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餘義則可知。

  作如是行已 從佛受善道 至百千萬劫 不毁亦不失。

  不毁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淨事名不毁.都不復行名爲不失。是菩薩如是過初地

  住第二地已.如說.

  善離慳貪垢 樂行清淨捨 若離慳貪垢 深愛清淨戒。

  清淨名但以善心行捨不雜諸煩惱.深愛名堅住其中究竟不捨.此地中慳貪垢破

  戒垢無有遺餘是故此地名爲離垢。菩薩如是無慳貪破戒心於四攝法中愛語偏

  ********************

  利.六波羅蜜中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勢力轉深。

  [一]問曰.若第二地中尸羅波羅蜜已得勢力.今此地中應解說尸羅波羅蜜分生力淨

  差别。答曰.

  略說尸羅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淨.差别. 處處論中說。

  尸羅波羅蜜無量無邊.但略說有六十五分.餘戒生戒力戒淨戒差别論中先後處

  處說相。如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於佛前說六十五種尸羅波羅蜜

  分.尸羅名不惱一切衆生.於他物中無劫盜想.不著外色.不誑衆生.眷屬具足故不

  兩舌.多忍惡言故無有惡口.常思惟籌量利益語故無散亂語.喜人樂故心無貪取.

  忍諸苦故無有瞋惱.不稱譽師故名爲正見.信淨心故信佛.知法真實故信法.樂尊

  重恭敬賢聖衆故信僧.念佛以五體投地供養禮敬.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

  弱.不依餘乘故不毁戒.離邪行故戒不缺損.不起惡煩惱故名不雜戒.畢竟常樂增

  長善法故名不濁戒.隨意行故名自在戒.不爲智者所訶故名爲聖所讚戒.常在念

  注:

  [一]以下旁論.六十五分義出無盡意菩薩經卷一.藏要本第十三頁右一行以下.

  ********************

  安慧故名爲易行戒.一切無過故名不可訶戒.守護諸根故名爲善護戒.諸佛所念

  故名爲名聞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爲少欲戒.斷慳貪故名知足戒.身心遠離故

  名遠離戒.離衆鬧語故名阿蘭若戒.不視他面望有所得故名爲具足聖種戒.屬善

  根故名細行頭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隨說行戒.救一切衆生故名爲慈戒.忍一切苦

  故名爲悲戒.心不退沒故名爲喜戒.離憎愛故名爲捨戒.降伏心故名爲自見過戒.

  護彼心故名爲不錯戒.善護戒故名爲善攝戒.成熟衆生故名爲布施戒.無所願故

  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進戒.集助禪法故名爲禪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名爲智

  慧戒.從多聞得智慧故名爲求多聞戒.集助七覺法故名親近善知識戒.捨邪道故

  名離惡知識戒.觀無常故名不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淨故名不

  悔戒.行清淨故名不假僞戒.深心無垢故名無熱戒.善起業故名無憂戒.不自高故

  名無慢戒.離染欲故名不戲調戒.心質直故名不高戒.心調和故名有羞戒.惡心不

  發故名調善戒.滅諸煩惱故名爲寂滅戒.如說行故名爲隨所教戒.行四攝法故名

  ********************

  教化衆生戒.不失自法故名爲護法戒.本來清淨故名一切願滿戒.迥向無上道故

  名至佛法戒.等心一切衆生故名得佛三昧戒.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諸菩薩清

  淨戒則爲無盡。生戒者.處處說.略說有八種生戒.四從身生四從口生.從身生者離

  奪命離苦惱衆生離劫盜離邪婬.從口生者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是名八.是八

  種戒從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爲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隨

  喜受亦二十四.修習行時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繫從是晝夜生.何以故.初

  受心已滅是第二心晝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布施心滅已從第二心

  後用時常生是名善身業.有十善業道所攝有不攝.欲界所繫如是.色界繫有二種

  一從身生一從口生.從身生者離十不善道所不攝罪.從口生者離散亂語.是戒以

  身受口受心受二三爲六教他亦六隨喜亦六習行時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說九十

  六合爲百二十.如是從行生戒.復有證道時生戒退道時生戒初生時生戒以事廣

  故今但略說。戒力者.隨波羅蜜增長戒轉得力.隨所得地戒亦堅固得力。戒淨者.不

  ********************

  毁壞缺減等如先說.復次戒淨不淨相[一]七梵行法中說.如經說以七種婬欲名戒不

  淨.一者雖斷婬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三以

  染心目共相視四雖有障礙以染心聞女人音聲五先共女人語笑後雖相離憶念

  不捨六自限爾所時斷婬欲然後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後身富樂是故斷

  婬欲是名不淨.離此七事名戒清淨。戒差别者.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三種欲界繫

  色界繫不繫.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業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五種凡

  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無上佛戒.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一正命所不攝

  二色界繫正命所攝身口業三正命所不攝四無漏正命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

  六.七種七善業道.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九種七欲界繫七善業道二種如先

  說.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爲十.如是等種種

  分别差别。問曰.聲聞乘中說身業口業名爲尸羅.此二善業名好二不善業名惡是

  善身口業名尸羅.此論中卽以此爲尸羅爲更有尸羅。答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麗刻改.

  ********************

  不但身口業 名之爲尸羅 修親近樂行 亦名爲尸羅。

  此三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問曰.若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爲尸羅者一切法皆

  應名尸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尸羅。答曰.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 是名上尸羅。

  若不知內外法實相卽因尸羅生憍慢貪著.心生憍慢貪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

  內法不見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內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

  戲論是名最勝尸羅.何以故.如是尸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

  能行尸羅者於一切法無所得名爲上尸羅。如[一]迦葉經中佛告迦葉.尸羅名無我無

  非我無作無所作無作者無行無不行無名無色無相無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

  非非寂滅非取非捨無衆生無衆生因緣無身無口無心無世間無世間法不依世

  間.不以尸羅自高不以尸羅下人不以尸羅起增上慢不以尸羅分别此彼.迦葉是

  名諸賢聖尸羅離於三界無漏無繫。如[二]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語舍利弗.尸羅名不

  注:

  [一]勘同寶積經普明會.

  [二]見無盡意經卷一.藏要本第十三頁左十一行以下.

  ********************

  分别是衆生不說是我不說是夀者命者不說是人不說是養育者不說是色陰受

  想行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尸羅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

  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觸相意相法相.尸羅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

  尸羅名攝心故是一心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尸羅名到空至無相際不雜三界無

  作無起無生忍.尸羅名不從先際來不至後際亦不住中際.尸羅名不住心意識不

  與念和合.尸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尸羅名離貪塵除瞋垢滅無明

  闇非常非斷不違衆緣生相.尸羅名離我心捨我所心不住身見.尸羅名不貪著名

  相不與名色和合.尸羅名不爲結使所使不爲諸纏所覆不住障礙疑悔中.尸羅名

  貪不善根所不住過瞋不善根斷疑不善根.尸羅名無急無熱倚心快樂.尸羅名不

  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别法性故不斷法種無爲相故不斷僧種.舍利弗是名

  諸菩薩最勝無上尸羅.如是尸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尸羅皆有盡也。所謂從凡夫

  尸羅後至辟支佛是皆有盡相菩薩則無盡.從凡夫來所有尸羅雖久受果報終歸

  ********************

  於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尸羅皆亦有盡.菩薩尸羅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所得滅

  諸戲論是故無盡。如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說.諸凡夫尸羅隨生處盡故尸羅則盡.

  外道五通退轉時盡故尸羅則盡.人以十善業道盡故尸羅則盡.欲界諸天福德盡

  故尸羅則盡.色界諸天四禪四無量盡故尸羅則盡.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尸

  羅則盡.諸學無學人入涅槃盡故尸羅則盡.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尸羅則盡.大德舍

  利弗但諸菩薩尸羅無有盡.何以故.從菩薩尸羅出諸尸羅差别.因無盡故果亦無

  盡.菩薩尸羅無盡故如來尸羅亦無盡.是故諸大人尸羅名爲無盡。問曰.汝解麤尸

  羅時說六十五種尸羅.聲聞中有八種尸羅四種從身生四種從口生.如是事者何

  得不相違。答曰.不相違也.何以故.

  雖非尸羅體 益故名爲分 八種身口業 卽是尸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尸羅體.而利益身口八種麤尸羅故名尸羅分.凡能有所利益皆

  名爲分.如象馬扇蓋名爲王分.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尸羅體以利益尸羅故亦名

  ********************

  尸羅分。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

  菩薩如是行尸羅法.

  見十利應著 二六種衣法. 又以見十利 盡形應乞食。

  [一]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衣.以見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慚愧故.二障寒熱

  蚊虻毒蟲故.三以表示沙門儀法故.四一切天人見法衣恭敬尊貴如塔寺故.五以

  厭離心著染衣非爲貪好故.六以隨順寂滅非爲熾然煩惱故.七著法衣有惡易見

  故.八著法衣更不須餘物莊嚴故.九著法衣隨順修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

  以染汙心於須臾間著壞色衣。爲見是十利故應著二種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糞掃

  衣.六種者一劫貝二芻摩三憍奢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見有十利盡形乞

  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衆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

  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

  注:

  [一]下引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

  養.六行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九不與男

  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次第乞食故於衆生中生平等心卽種助一切種智。

  佛雖聽請食 欲以自利已 亦利他人故 則不受請食。

  自利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衆生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見有十利故 常不捨空閑 問疾及聽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增長種種功德.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爲十.一自在

  來去.二無我無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五住處少欲

  少事.六不惜身命爲具足功德故.七遠離衆鬧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

  禪定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問訊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 來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練若

  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故。問曰.有何因緣故

  ********************

  來至塔寺。答曰.一供給病人.二爲病者求醫藥具.三爲病者求看病人.四爲病者說

  法.五爲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爲供養恭敬大德者.八爲供給聖衆.九爲讀誦

  深經.十教他令誦讀深經.有如是等諸因來至塔寺。

  精進行諸覺 隨阿練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練若處者.

  常應精勤生 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無我 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及身依。隨

  阿練若覺者.所謂出覺不瞋覺不惱覺等諸善覺.復次念佛是正遍知者衆生中尊

  佛法是善說弟子衆隨順正行.復次隨順空隨順無相隨順無願諸覺名隨阿練若

  覺.復次隨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隨順阿練若覺。復次如佛爲郁伽長

  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若出家菩薩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練若處.

  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爲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衆生多惡不善不護諸根不精

  進不修習善法者如[鹿/章]鹿猨猴衆鳥惡賊旃陀羅等不名爲比丘.我今爲何事故住

  ********************

  阿練若處應成辦其事.長者何等爲事.一謂念不散亂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心四

  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羅蜜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習方便智九攝

  取衆生十成就衆生.十一不捨四攝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爲多聞故不捨精進

  十四正觀擇諸法十五應正解脫十六知得果十七住於正位十八守護佛法十九

  信業果報故名正見二十離一切憶想分别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隨衆生所信

  樂爲說法故名爲正語二十二滅諸業故起業名爲正業二十三破煩惱氣故名爲

  正命二十四得無上道故名正精進二十五觀不虚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

  智慧故名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無相不畏二十九於無願不沒三十故

  以智受身.三十一依義不依語三十二依智不依識三十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長者如是等名爲出家菩薩比丘利益事應生隨順。阿練若

  法者.所謂四禪四無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

  因緣能滅怖畏.一見無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故能

  ********************

  除怖畏。見無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方便力者.此論中念正思惟業

  果報故名方便力.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象馬車步四兵防衞業因緣盡亦

  受種種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無患.

  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已除滅怖畏

  復作是念若我爲守護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無有能勝善身業善口業

  善意業守護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爲人善

  自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爲實說.大王是人雖無四兵衞護亦可名爲善

  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內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行口業善行意業

  善行故名爲善自守護.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蟲等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

  行善意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無所畏.我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惟

  除諸怖畏。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處能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阿練若

  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沒毛豎者汝當念我是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

  ********************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時怖畏卽滅.大膽名心不怯

  弱決定求道.如說比丘住空閑當以心膽力除滅諸怖畏念佛無畏者.若人自起業

  怖畏不得脫不怖亦不脫怖則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餘利者則行小人事比丘

  所不應.若有怖畏者應畏於生死一切諸怖畏生死皆爲因是故行道者欲脫於生

  死亦救於他人不應生怖畏。如佛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有沙門婆羅門住阿練若

  處應如是念.以不淨身業故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不清淨故自高卑人故懈

  怠心故妄憶念故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達身業清淨等則無怖畏。又佛爲

  郁伽長者說.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卽時自知欲離怖畏故

  來至於此.怖畏於誰.畏衆憒鬧畏衆語言畏貪欲瞋恚愚癡畏憍慢恚恨嫉他利養

  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魔畏諸愚癡障礙處畏非時語畏不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

  不覺而覺畏不知而知畏諸沙門垢畏共相憎惡畏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生處畏

  墮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難處略說畏一切惡不善法故來在此住.若人在家樂在衆

  ********************

  鬧不修習道住在邪念不能得離如是怖畏.所有過去諸菩薩皆在阿練若處離諸

  怖畏得無畏處得一切智慧.所有當來諸菩薩亦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一切智

  慧.今現在諸菩薩住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無畏處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一

  切諸惡度諸怖畏故應住阿練若處.復次一切怖畏皆從著我生.貪著我故愛受我

  故生我想故見我故貴我故分别我故守護我故.若我住阿練若處不捨貪著我者

  則爲空在阿練若處.復次長者見有所得者則不住阿練若處住我我所心者則不

  住阿練若處住顛倒者則不住阿練若處.長者乃至生涅槃想者尚不住阿練若處

  何況起煩惱想者.長者譬如草木在阿練若處無有驚畏.菩薩如是在阿練若處應

  生草木想瓦石想水中影想鏡中像想於語言生響想於心生幻想此中誰驚誰畏.

  菩薩爾時則正觀身無我無我所無衆生無夀者命者無養育者無男無女無知者

  見者.怖畏名爲虚妄分别我則不應隨虚妄分别.菩薩如是應如草木住阿練若處.

  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斷鬬諍名阿練若處.無我無我所無所屬名阿練若處。不應

  ********************

  樂在家出家衆鬧處住.諸佛不聽阿練若處比丘與在家出家者和合。問曰.佛不聽

  與一切衆人和合耶。答曰.不然.

  佛聽四和合 餘者則不聽 是故應親近 餘者則遠離。

  菩薩在阿練若處聽與四衆和合.所謂入聽法衆教化衆生供養於佛不離一切智

  心和合.是故唯聽此四事和合餘者不應親近。復次菩薩應作是念云何諸佛所聽

  阿練若住處我當親近.我或非阿練若住處謂是住阿練若處或有錯謬。問曰.何等

  是阿練若住處菩薩應當知。答曰.佛自經中說.阿練若住處名不住一切法不緣諸

  塵不取一切法相不貪色聲香味觸.一切法平等故無所依止住名阿練若處住.息

  心善故不相違住處名阿練若住.捨一切擔倚樂住故名阿練若住.脫一切煩惱無

  怖畏住故名阿練若住.度諸流住故名阿練若住.住聖種故名阿練若住.知足趣得

  故名阿練若住.易滿易養少欲住故名阿練若住.智慧足住故名阿練若住.正行多

  聞住故名阿練若住.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現前故名阿練若住.斷諸縛得解脫住故

  ********************

  名阿練若住.順十二因緣隨順住故名阿練若住.畢竟寂滅所作已作[一]住故名阿練

  若住.阿練若住處者隨順戒品住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脫品易得解脫知見品

  易行諸助菩提法能攝諸頭陀功德.阿練若住處通達諸諦.阿練若處見知諸陰.阿

  練若處諸性同爲法性.阿練若處出離十二入.阿練若處不忘失菩提心.阿練若處

  觀空不畏.阿練若處能護佛法.阿練若處求解脫者不失功德.阿練若處能得一切

  智者則能增益阿練若處。

  菩薩如是行 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不貪惜身命是名檀波羅蜜.行三種善業清淨入細

  頭陀行法是名尸波羅蜜.不瞋恨心於諸衆生慈心普徧但忍樂薩婆若乘不在餘

  乘是名羼提波羅蜜.自立誓願於阿練若處不得正法忍終不捨此處是名毗棃耶

  波羅蜜.得禪定故不觀生處修習善根是名禪波羅蜜.如身阿練若亦如是如身菩

  提亦如是如實中無差别是名般若波羅蜜。

  注:

  [一]原刻作佐.今依麗刻改.

  ********************

  佛聽有四法 住阿練若處。

  何等四.如佛告長者一者多聞二善知決定義二樂修正憶念四隨順如所說行如

  是人應住阿練若處。復有菩薩煩惱深厚是人若在衆鬧則發煩惱應在阿練若處

  住降伏煩惱.復次菩薩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龍夜叉乾闥婆故應住阿練

  若處.復有菩薩作是念諸佛所讚聽處是阿練若處.復次住阿練若處助滿一切善

  法增長善根然後入聚落爲衆生說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練若處。復次.

  決定王經中 佛爲阿難說 阿練若比丘 應住四四法。

  菩薩住阿練若處者.一遠離在家出家二欲讀誦深經三引導衆生使得阿練若處

  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復有四法.一乃至彈指頃於衆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應一

  時頃使睡眠覆心三於一念頃不應生衆生想四於一念頃不應忘捨菩提心.復有

  四法.一常應閑坐不應聚衆二常樂經行三常觀諸法無新故想四不應離深空無

  相無願法.復有四法.一行四禪不行世間禪行四無量緣衆生生悲心而不取衆生

  ********************

  相二雖行慈心而不緣衆生雖行喜心而不貪樂雖行捨心而不捨衆生三自見身

  有四聖種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聞如所聞行是爲四。復次.

  無智無精進 而住空閑處 卽得於四法 復得餘四法

  又復得三事 如是佛所說。

  阿練若比丘於諸功德中應勤修習.何以故.阿練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諸功德故.

  若比丘愚癡懈怠在阿練若處住者則得四非法一多睡眠二多貪利養三以此因

  緣現矯異相四現不樂阿練若處.復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謂得二於深經心懷憎

  惡三壞空無相無願法四於持深經者心生瞋恨.復有三事一若在阿練若處不精

  進無智慧或值女人墮在非法若得僧殘若得重罪若反戒還俗是爲三。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

猜你喜欢
  东林照觉总禅师·惠洪
  答杨一尘问(二则)·太虚
  卷十一·佚名
  卷第三·白岩净符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八·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卷·宝亮
  卷第九·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二(本缘之余)·佚名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上·佚名
  卷十三·聂先
  弘戒法仪下卷·法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十七·雷庵正受
  卷二十六·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夏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景德四年(1007)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仁宗朝,与王钦若、丁谓等交结,渐至参知认事。官至枢密使,封英国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

  • 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脱脱

        ◎营卫志下   部族下   辽起松漠,经营抚纳,竟有唐、晋帝王之器,典章文物,施及潢海之区,作史者尚可以故俗语耶?旧史有《部族志》,历代之所无也。古者,巡守于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职,辽之部族实似之。故以部族

  • 卷一百十五 景祐元年(甲戌,1034)·李焘

      起仁宗景祐元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庚寅,詔淮南災傷州軍,為盜而非殺人者,限兩月自陳,除其罪,少壯者刺隸本城,若有武勇,即部送京師,與隸近上禁軍。   辛卯,翰林學士承旨盛度等上所定學士、舍人院召試人等第,以文理俱高為

  • ●卷九·陈康祺

    ◎圣祖处台湾警报之法阿文成公云:“康熙间台湾蠢动,闽省警报(按:原作题报,恐误)到日,仁圣正率诸皇子在畅春园习射,谕令该部知道。旋报全台失陷,仍如前谕。诸皇子请宣旨指授机宜,仁圣不答。射毕回宫,始召诸皇子谕之曰:‘

  • 附李景隆解缙等进实录表·佚名

    据皇明文衡皇明文徵录入并以嘉靖罗洪先刊本解学士文集校之此虽永乐朝初次修改太祖实录书成时所进表与今校刊者为再改之本原不相属然再改本自初改本出此可供学者参考以识其渊源故附入之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

  • 卷之七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冬十月。丁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照例  ○遣官

  • 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

    具呈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外衅危迫,分割?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呈请代奏事。窃自马江败后,法人据越南,职于此时隐忧时事,妄有条陈,发俄日之谋,指朝鲜之患,以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已而东师大辱,遂

  • 七七○ 护河南巡抚李承邺奏遵旨查办《天元玉历祥异赋》等书情形折·佚名

    七七○ 护河南巡抚李承邺奏遵旨查办《天元玉历祥异赋》等书情形折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一日暂护河南巡抚印务 布政使臣李承邺跪奏,为钦奉谕旨,恭折覆奏事。窃照前抚臣雅德任内,于本年二月十九日承准尚书,额驸 公福隆安寄字

  • 卷七·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七 唐 司马贞 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荆荼是徵【荼音舒徵音澄】翕侯赵信【元朔二年以匈奴相国降侯後降单于翕音吸按汉表在内黄也】持装【汉表作辕】侯乐【音岳匈奴都尉降侯汉表在南阳也

  • 毛修之传·沈约

    毛修之字敬文,荥陽陽武人。他的祖父毛虎生,伯父毛璩,都是益州刺史。父亲毛瑾,官至梁、秦二州刺史。毛修之心怀大志,读了不少史书。荆州刺史殷仲堪用他当宁远参军。桓玄攻下荆州,毛修之便当了桓玄的官佐,历任后军参军、太尉参

  • 焦德裕传·宋濂

    焦德裕,字宽父,远祖焦赞曾随宋丞相富弼镇戍瓦桥关,从此成为雄州人。父名焦用,在金朝为官,由束鹿县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太祖兵至,州人开南门投降,焦用仍拼命抵抗,终被生擒。太祖见他忠义,释而不杀,恢复其原来官职。焦用奉命进军

  • 提要·刘敞

    【臣】等谨按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敞有春秋传已着録是编乃其杂论经义之语曰七经者一尚书二毛诗三周礼四仪礼五礼记六公羊传七论语也然公羊传仅一条又皆校正传文衍字于传义无所辨正后又有左传一条国语一条亦不应独以公

  • 卷七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七十奔丧第三十四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赴之礼此於别録属丧服寔逸曲礼之正篇也奔丧礼属凶礼郑氏云逸礼者六艺论云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艺文志云後於鲁淹中【

  • 卷九·朱鹤龄

    <经部,书类,禹贡长笺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九      呉江朱鹤龄撰黑水西河惟雍州【雍去声】尔雅河西曰雝州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东二崤西陇山南商山北甘泉九嵏诸山】王肃曰西据黑水东距西河【古注误作西距黑水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七(本)·窥基

    沙门基撰论。已说二十至其相云何。述曰。下第五以半颂。释第六不定心所。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后举颂答。此即初也。论。颂曰至寻伺二各二。述曰。上二字标位总名。次五字烈别名字。下三字显不定义。论曰。至皆不定故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六·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编广录德庆禅众请普说举拂子云大众会么良久云此事自从拈花之后西天四七东土二三祖祖传来直至临济老和尚向没缝罅处尽情剖出以定纲宗千古万古一印印定一毫移他不得只是急切难于嗣续须是得他

  •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张寿卿

    元杂剧剧本。简名《诗酒红梨花》或《红梨花》。张寿卿撰。旦本。剧叙赵汝州慕洛阳名妓谢金莲,先寄书与同窗洛阳太守刘公弼,意欲与金莲一晤。后至洛阳,刘以金莲嫁人相告。赵本想辞归,刘强留宿于后园。夜间,有王同知之女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