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如來藏品之餘
次說依淨不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一]二偈.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又無老病等.
菩薩如是知 得離於生死 憐愍衆生故 示現有生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老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盡 依業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此偈明何義.明此老病死等苦火於不淨時依業煩惱本生.如世閒火依薪本生.以
諸菩薩得生意生身於淨不淨時畢竟永滅盡.以是義故諸業煩惱等常不能燒然.
而依慈悲力故示現生老病死而遠離生等.以見如實故。諸菩薩摩訶薩依善根結
使生非依業煩惱結使生.以依心自在力生依大悲力現於三界示現生示現老示
注:
[一]藏本此段一頌.次在下頌之後.今譯改文.
********************
現病示現死.而彼無有生老病死諸苦等法.以如實見真如佛性不生不滅是名不
淨淨時.如修多羅中依受無漏業根本煩惱廣說應知。[一]如如來於大海慧菩薩經中
說言.大海慧何者能住世閒善根相應煩惱.所謂集諸善根無有厭足故.以心願生
攝取諸有故.求見一切諸佛如來故.教化一切衆生心不疲倦故.攝取一切諸佛妙
法故.於諸衆生常作利益故.常不捨離樂貪諸法結使故.常不捨離諸波羅蜜結使
故.大海慧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世閒善根相應煩惱依此煩惱諸菩薩摩訶薩生於
三界受種種苦不爲三界煩惱過患之所染污.大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諸善根
以何義故說名煩惱.佛告大海慧菩薩言大海慧如是煩惱諸菩薩摩訶薩能生三
界受種種苦依此煩惱故有三界非染煩惱三界中生.大海慧菩薩以方便智力依
善根力故心生三界是故名爲善根相應煩惱而生三界非染心生.大海慧譬如長
者若居士等唯有一子甚愛甚念見者歡喜而彼一子依愚癡心因戲樂故墮在極
深糞廁井中.時彼父母及諸親屬見彼一子墮在大廁深坑糞中見已歔欷悲泣啼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哭而不能入彼極深廁糞屎器中而出其子.爾時彼處衆中更有一長者子或一居
士子見彼小兒墮在深廁糞屎井中見已疾疾生一子想生愛念心不起惡心卽入
深廁糞屎井中出彼一子.大海慧爲顯彼義說此譬喻大海慧何者彼義.大海慧言
極深井糞屎坑者名爲三界.大海慧言一子者一切衆生諸菩薩等於一切衆生生
一子想.大海慧爾時父母及諸親者名爲聲聞辟支佛人以二乘人見諸衆生墮在
世閒極大深坑糞屎井中旣見彼已悲泣啼哭而不能拔彼諸衆生.大海慧彼時更
有一長者子一居士子者名爲菩薩摩訶薩離諸煩惱清淨無垢以離垢心現見無
爲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現生三界爲教化彼諸衆生故.大海慧是名菩薩摩訶薩大
悲畢竟遠離諸有畢竟遠離諸縛而迴生於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諸煩惱
火不能焚燒欲令一切諸衆生等遠離諸縛而爲說法.大海慧我今說此修多羅句
依諸菩薩心爲利益一切衆生得自在力而生三有依諸善根慈悲心力依於方便
般若力故是名示現淨不淨時.又菩薩摩訶薩以如實智知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
********************
得如是菩薩功德法體。此修多羅句向前已說.自下此說大毗瑠璃摩尼寶喻.佛言
大海慧譬如無價大毗瑠璃摩尼寶珠善治善淨善光明墮在泥中住一千年.彼摩
尼寶經千年後乃出彼泥出已水洗洗已極淨極淨洗已然後極明卽不失本清淨
無垢摩尼寶體.大海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實知見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光明
淨心而爲客塵煩惱所染.大海慧諸菩薩等生如是心彼諸煩惱不染衆生自性清
淨心是諸煩惱客塵虛妄分別心起而彼菩薩復生是心我今畢竟令諸衆生遠離
客塵諸煩惱垢爲之說法.如是菩薩不生怯弱心轉於一切衆生生增上力我要畢
竟令得解脫.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此諸煩惱無有少體.菩薩爾時復生是心諸煩惱
無體諸煩惱羸薄是諸煩惱無有住處.如是菩薩如實知諸煩惱虛妄分別而有依
邪見念而有以正見者諸煩惱垢不能得起.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應如實觀諸煩
惱更不復生以不生煩惱故生諸善法.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若自起諸煩惱者云
何而得爲諸煩惱所縛衆生說法令離諸煩惱縛.菩薩爾時復生是心以我不著諸
********************
煩惱故是故得爲諸煩惱縛衆生說法我應修行諸波羅蜜結使煩惱相應善根爲
欲教化諸衆生故。又復云何名爲世閒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依無漏法
界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根所作名爲世閒.以離有漏諸業煩惱所作
世閒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有爲世閒有無爲世閒世尊
有有爲涅槃有無爲涅槃故。又有爲無爲心心數法相應法故故說名爲淨不淨時.
此義於第六菩薩現前地說.彼諸漏盡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解脫現前修行大悲以
爲救護一切衆生故不取證.如寶鬘經中依漏盡故說入城喻。彼經中言.善男子譬
如有城縱廣正等各一由旬多有諸門路險黑闇甚可怖畏有人入者多受安樂.復
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甚重遙聞彼城如是快樂卽便捨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
過險道到彼城門一足已入一足未舉卽念其子.尋作是念我唯一子來時云何竟
不與俱誰能養護令離衆苦卽捨樂城還至子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爲
憐愍故修習五通既修習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衆生故捨漏盡通乃至
********************
行於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多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路險難
者喻諸魔業.到城門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舉者喻諸菩薩未證
解脫.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衆生.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喻調衆生.能得
解脫而不證者卽是方便.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如是.善男子菩
薩摩訶薩大方便力發大精進起堅固心修行禪定得證五通.如是菩薩依禪通業
善修心淨無漏滅盡定現前.如是菩薩卽得生於大悲之心爲救一切諸衆生故現
前無漏智通而迴轉不取寂滅涅槃.以爲教化諸衆生故迴取世閒乃至示現凡夫
人地.於第四菩薩燄地中爲自利益善起精進爲利益他善取堅固心漏盡現前.於
第五菩薩難勝地中依止五通自利利他善熟心行無漏滅盡定現前.是故於第六
菩薩地中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起漏盡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現前地中得漏盡自
在說名清淨.是菩薩如是自身正修行教化衆生令置彼處得大慈悲心.於顛倒衆
生生救護心不著寂滅涅槃善作彼方便.現前世閒門爲衆生故現前涅槃門爲菩
********************
提分滿足故.修行四禪迴生欲界以爲利益地獄畜生餓鬼凡夫種種衆生示現諸
身已得自在[一]故。已說依不淨淨時不變不異.次說依善淨時不變不異故說[二]二偈.
佛身不變異 以得無[三]盡法 衆生所歸依 以無邊際故.
常住不二法 以離妄分別 恆不[四]執不作 清淨心力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以常恆清涼 及不變等故。
[五]此偈明何義.偈言.
以常故不生 離意生身故 以恆故無死 離不思議退.
清涼故不病 無煩惱習故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此偈明何義.明如來性於佛地時無垢清淨光明常住自性清淨.以本際來常故不
生以離意生身故.以未來際恆故不死以離不可思議變易死故.以本後際來清涼
故不病以離無明住地所攝故.若如是者不墮三世彼明不變是故不老以離無漏
注:
[一]藏本次有十頌及長行.釋前文義.今略.
[二]藏本一頌.今廣爲二.
[三]原刻作漏.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四]原刻作熱.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五]藏本缺此句.以次頌連上文爲一段.
********************
業[一]迴轉故。又復偈言.
有二復有二 復有二二句 次第知常等 無漏境界中。
此偈明何義.常恆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句二二本二
二釋義差[二]別。如不增不減修多羅中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
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恆.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
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已說
不變異.次說無差別.無差別者卽依此善淨時本際已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
來藏無差別故說一偈.
法身及如來 聖諦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日。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略明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依無漏界中 四種義差別。
此偈明何義.略說於無漏法界中依如來藏有四種義.依四種義有四種名應知。何
注:
[一]原刻作過.今依麗刻改.藏本作果異熟.今取意.譯云迴轉.
[二]藏本次有二頌云.具足無盡功德故爲不變異及我常義等.今略.
********************
等四種義.偈言.
佛[一]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性 法體不虛妄 自性本來淨。
此偈明何義.佛法不相離者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
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及彼真如性者依此義故六根聚經言.世尊六根如
是從無始來畢竟究竟諸法體故。法體不虛妄者依此義故經中說言.世尊又第一
義諦者謂不虛妄涅槃是也.何以故世尊彼性本際來常以法體不變故。自性本來
淨者依此義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徧知本際以來入涅槃
故。又復依此四義次第有四種名.何等爲四.一者法身二者如來三者第一義諦四
者涅槃.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卽是法身故.又復聖者勝鬘
經言世尊不離法身有如來藏.世尊不離如來藏有法身.世尊依一苦滅諦說名如
來藏.世尊如是說如來法身無量無邊功德.世尊言涅槃界者卽是如來法身故。後
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注:
[一]原刻作說.今依麗刻改.
********************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佛及涅槃體 不離第一義。
此四種名於如來法身無漏界中一味一義不相捨離.是故雖復有四種名而彼四
義不離一法門不離一法體。此明何義.所證一切法覺一切智及離一切智障煩惱
障習氣.此二種法於無漏法界中不異不差別不斷不相離.以是義故[一]大涅槃經中
偈言.無量種功德一切不思議不差別解脫解脫卽如來。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言聲聞辟支佛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此明何義.言聲聞辟支佛有涅槃者此
是諸佛如來方便.見諸衆生於生死曠野遠行疲倦恐其退轉爲止息故造作化城.
如來如是於一切法中得大自在大方便故明如是義.世尊如來應正徧知證平等
涅槃一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清淨畢竟究竟。此明何義.依四種義畢竟功德
諸佛如來無差別.涅槃相無上果中佛及涅槃一切功德不相捨離.若離佛地果中
證智更無餘人有涅槃法.示現如是義依一切種智於諸佛如來無漏法界中譬喻
示現。此明何義.寶髻經中畫師譬喻示現具足一切功德應知。偈言.
注:
[一]藏本次頌屬於本頌.無引大涅槃經之說.
********************
如種種畫師 所知各差別 彼一人知分 第二人不知.
[一]有自在國王 敕諸畫師言 於彼彩畫處 具足作我身.
國中諸畫師 一切皆下手 若不闕一人 乃成國王像.
畫師受敕已 畫作國王像 彼諸畫師中 一人行不在.
由無彼一人 國王像不成 以其不滿足 一切身分故.
[二]所言畫師者 喻檀戒等行 言國王像者 示一切種智.
一人不在者 示現少一行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此偈明何義.以是義故寶髻經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爲汝說此譬喻.善男子譬
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悉善知畫.其中或有善能泥塗或能磨彩或巧畫身不
善手足或巧手足不善面目.時有國王以一張疊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皆
悉聚集於此疊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集聚隨其所能而共作之.有一畫師以
緣事故竟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善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不也世尊.善男
注:
[一]藏本此下一頌.今廣爲二.
[二]同上.
********************
子我說此喻其義未顯.善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言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
佛法行者亦復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
名爲成就無上菩提故。又此檀等諸波羅蜜一一差別唯是如來所知境界.如來知
彼種種差別無量無邊應知.以彼算數自在力等不能思議故.以對治彼慳等諸垢
是故得成清淨檀等諸波羅蜜。又以修行一切種一切空智及種種三昧門.於第八
菩薩不動地中不分別一切菩薩地無閒無隔自然依止道智修行得無生法忍成
就具足如來無漏戒成就一切功德.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中依阿僧祇三昧陀羅尼
海門攝取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依止解一切衆生根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空智得
無生法忍.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中依止一切如來現前空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
得無生空法忍.次後得諸三昧斷一切煩惱障智障依止諸解脫門智成就清淨彼
岸功德具足得一切種一切空智.以如是等四種地智中非聲聞辟支佛地.以彼聲
聞辟支佛等去之甚遠.以是義故說彼四種成就不差別涅槃界。是故偈言.
********************
慧.智.及解脫. 不離法界體. 無差涅槃界 [一]日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等解脫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德
成就無差別涅槃界.偈言無差別涅槃界故。爲彼四種義次第故有四種相似相對
法應知.何等爲四.一者佛法身中依出世閒無分別慧能破第一無明黑闇彼光明
照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依智故得一切智智知一切種
照一切事放光明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
自性清淨心解脫無垢離垢光明輪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解脫故日相似相
對故.四者卽此三種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不離法
界[二]體故日相似相[三]對故。是故偈言.
不證諸佛身 涅槃不可得. 如棄捨光明 日不可得見.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說無漏法界中無始世界來諸佛法身中無漏諸法一切功德
不相捨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離一切障涅槃體相不可得見
注:
[一]原刻作日.今依麗刻改.長行同.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原刻下衍法字.今依麗刻刪.
********************
不可得證.如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法無優劣故得涅槃.
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
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一]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論曰.偈言.
向說如來藏 十種義示現 次說煩惱纏 以九種譬喻。
此偈明何義.向依如來藏說無始世界來彼法恆常住法體不轉變明如來藏有十
種義.自此已下依無始世界來煩惱藏所纏說無始世界來自性清淨心具足法身.
以九種譬喻明如來藏過於恆沙煩惱藏所纏.如修多羅說應知。九種譬喻者如[二]偈
說言.
萎華中諸佛 衆蜂中美蜜 皮糩[三]中堅實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芽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注:
[一]藏本不分品.
[二]藏本此段二頌.今廣爲四.
[三]原刻此二字作等中.今依麗刻改.
********************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燋黑泥[一]模中 有上妙寶像.
衆生貪恚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垢中 皆有如來藏。
[二]此偈示現何義.自此已下依此略說四偈句義餘殘譬喻五十四偈廣說應知.此四
行偈總略說彼廣偈中義應知。又依彼義略說[三]二偈.
華蜂糩糞穢 地果故壞衣 貧賤女泥模 煩惱垢相似.
佛蜜實真金 寶芽金像王 上妙寶像等 如來藏相[四]似。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五]華蜂等諸喻 明衆生身中 無始世界來 有諸煩惱垢.
佛蜜等諸喻 明衆生身中 無始來具足 自性無垢體。
又復略說此如來藏修多羅中明一切衆生界從無始世界客塵煩惱染心.從無始
世界來淨妙法身如來藏不相捨離.是故經言依自虛妄染心衆生染依自性清淨
心衆生淨。云何自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種喻謂萎華等應知。偈言.
注:
[一]原刻作摸.今依麗刻改.下俱同.
[二]藏本無此段長行.以次頌連上爲一段.
[三]藏本此段一頌.今廣爲二.
[四]藏本次有二十八頌.解釋九喻九法.與今譯第一卷文同.此處略而未牒.
[五]藏本此段攝諸喻義.凡有三頌.今文略.
********************
[一]貪.瞋.癡相續. 及結使.熏習. 見.修道.[二]不淨. 及淨地有垢.
萎華等諸喻 說九種相對 無邊煩惱纏 故說差別相。
此偈明何義.略說有九種煩惱.於自性清淨如來法身界中如萎華等九種譬喻.於
諸佛等常外客相諸煩惱垢亦復如是於真如佛性常客塵相。[三]何等以爲九種煩惱.
一者貪使煩惱二者瞋使煩惱三者癡使煩惱四者增上貪瞋癡結使煩惱五者無
明住地所攝煩惱六者見道所斷煩惱七者修道所斷煩惱八者不淨地所攝煩惱
九者淨地所攝煩惱.此如是等九種煩惱以彼九種譬喻示現應知。此明何義.世閒
貪等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作不動地業行緣.成就色界無色界果報.出世閒智能
斷.名爲貪瞋癡使煩惱.偈言貪瞋癡相續故。又增上貪瞋癡衆生身中所攝煩惱能
作福業罪業行緣.但能成就欲界果報.唯有不淨觀智能斷.名爲增上貪瞋癡等結
使煩惱.偈言及結使故。又阿羅漢身中所攝煩惱能作無漏諸業行緣.能生無垢意
生身果報.唯有如來菩提智能斷.名爲無明住地所攝煩惱.偈言熏習故。又有二種
注:
[一]藏本頌本此下有三頌.但釋論中止牒萎華等諸喻一頌.
[二]原刻作雜.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藏本缺此段釋.
********************
學人.何等爲二.一者凡夫二者聖人.凡夫身中所攝煩惱初出世閒心見世出世閒
法智能斷名爲見道所斷煩惱.偈言見道故.聖人身中所攝煩惱如先見出世閒法
修道智能斷名爲修道所斷煩惱.偈言修道故。又不究竟菩薩謂從初地乃至七地
所攝煩惱七住地中所對治法.八地已上三住地中修道智能斷.名爲不淨地所攝
煩惱.偈言不淨故。又畢竟究竟菩薩身中所攝煩惱八地已上三地修道智所對治
法.金剛三昧智能斷.名爲勝地所攝煩惱.偈言及淨地有垢故。是名略說九種煩惱
次第.萎華等九種譬喻我已廣說應知。[一]又復卽此九種煩惱依八萬四千衆生行故
有八萬四千煩惱差別.如如來智無量無邊故有如是無量無邊煩惱纏如來藏故.
言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是故偈言.
愚癡及羅漢 諸學及大智 次第四種垢 及一二復二.
[二]如是次第說 四凡一聖人 二學二大智 名爲不淨地。
此偈明何義.此九種譬喻於無漏界中如是次第四種譬喻及第五譬喻.後時二二
注:
[一]此下仍同藏本.
[二]藏本缺此頌.
********************
煩惱諸垢依煩惱垢染故言不清淨。又復云何知此九種貪等煩惱於萎華等九種
譬喻相似相對.又云何知如來藏於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相對。偈言.
[一]依佛神力故 有彼衆妙華 初榮時則愛 後萎變不愛.
如華依榮悴 有愛有不愛 貪煩惱亦爾 初樂後不樂.
羣蜂爲成蜜 瞋心嚙諸華 瞋恚心起時 生種種苦惱.
稻等內堅實 外爲皮糩覆 如是癡心纏 不見內堅實.
猶如臭穢糞 智觀貪亦爾 起欲心諸相 結使如穢糞.
[二]譬如彼地中 種種珍寶藏 衆生無天眼 是故不能見.
如是自在智 爲無明地覆 衆生無智眼 是故不能見.
如子離皮糩 次第生芽等 見道斷煩惱 次第生諸地.
以害身見等 攝取妙聖道 修道斷煩惱 故說弊壞衣.
七地中諸垢 猶如胎所纏 遠離胎藏智 無分別淳熟.
注:
[一]藏本一頌.今廣爲二.
[二]同上.
********************
[一]三地知諸垢 如泥模所泥 大智諸菩薩 金剛定智斷.
萎華至泥模 如是九種喻 示貪瞋癡等 九種煩惱垢.
垢中如來藏 佛等相對法 如是九種義 以三種體攝。
此偈明何義.謂依法身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等三種實體有諸佛等九種譬喻相似
相對法應知。三種實體者.偈言.
法身及真如 如來性實體 三種及一種 五種喻示現。
此偈明何義.初三種喻示現如來法身應知.三種譬喻者所謂諸佛美蜜堅固示現
法身.偈言法身故.一種譬喻者所謂真金示現真如.偈言真如故。又何等爲五種譬
喻.一者地藏二者樹三者金像四者轉輪聖王五者寶像.能生三種佛身示現如來
性.偈言如來性故。又法身者.偈言.
法身有二種 清淨真法界 及依彼習氣 以深淺義說。
此偈明何義.諸佛如來有二種法身.何等爲二.一者寂靜法界身以無分別智境界
注:
[一]藏本一頌.今廣爲二.
********************
故如是諸佛如來法身唯自內身法界能證應知.偈言清淨真法界故.二者爲得彼
[一]因謂彼寂靜法界說法依可化衆生說彼說法應知以依真如法身有彼說法名爲
習氣.偈言及依彼習氣故。彼說法者復有二種.一細二麤.細者所謂爲諸菩薩摩訶
薩演說甚深祕密法藏以依第一義諦說故.麤者所謂種種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
伽陀憂波陀那尼陀那等名字章句種種差別以依世諦說故。是故偈言.
以出世閒法 世中無譬喻 是故依彼性 還說性譬喻.
如美蜜一味 微細法亦爾 修多羅等說 如種種異味。
此偈明何義.諸佛美蜜及堅固等三種譬喻此明如來真如法身有二種義.一者徧
覆一切衆生.二者徧身中有無有餘殘示現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此明何義.於衆生
界中無有一衆生離如來法身在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是種種色像
不離虛空中。是故偈言.
[二]譬如諸色像 不離於虛空 如是衆生身 不離諸佛智.
注:
[一]原刻次衍因字.今依麗刻刪.
[二]藏本此下二頌爲引經文.不屬本頌.
********************
以如是義故 說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如虛空中色.
以性不改變 體本來清淨 如真金不變 故說真如喻。
此偈明何義.[一]明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衆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
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後時說言如來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無差
別.不離佛法身故說諸衆生皆有如來藏.以自性清淨心雖言清淨而本來無二法
故.是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以依自
身根本智故知諸衆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衆生
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是故偈言.
[二]一切諸衆生 平等如來藏 真如清淨法 名爲如來體.
依如是義故 說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藏 應當如是知。
又復偈言.
佛性有二種 一者如地藏 二者如樹果 無始世界來.
注:
[一]藏本此段長行廣釋九煩惱.今文異.
[二]藏本此二頌爲引文.非本頌.
********************
[一]自性清淨心 修行無上道 依二種佛性 得出三種身.
依初譬喻故 知有初法身 依第二譬喻 知有二佛身.
真佛法身淨 猶如真金像 以性不改變 攝功德實體.
證大法王位 如轉輪聖王 依止鏡像體 有化佛應現。
此偈明何義.餘五種譬喻所謂藏樹金像轉輪聖王寶像譬喻.示現生彼三佛法身.
以依自體性如來之性諸衆生藏是故說言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此示何義.以諸佛
如來有三種身得名義故.此五種喻能作三種佛法身因.以是義故說如來性因。此
以何義.此中明性義以爲因義.以是義故經中偈言.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
有諸道及證涅槃果。此偈明何義.無始世界性者如經說言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
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說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出世閒法身藏出世閒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作
諸法依止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
注:
[一]藏本一頌.今廣爲二.
********************
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爲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離智有爲法亦依
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
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
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
槃不欲涅槃不願涅槃故。此明何義.明如來藏究竟如來法身不差別.真如體相畢
竟定佛性體於一切時一切衆生身中皆無餘盡應知。此云何知.依法相知.是故經
言善男子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
衆生有如來藏。此明何義.依法性依法體依法相應依法方便.此法爲如是爲不如
是不可思議.一切處依法依法量依法信得心淨得心定.彼不可分別爲實爲不實.
唯依如來信。是故偈言.
唯依如來信 信於第一義 如無眼目者 不能見日輪。
此偈明何義.略說一切衆生界中有四種衆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何等爲四.一
********************
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發菩提心菩薩。如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
如來藏者於身見衆生非其境界.世尊如來藏者於取四顛倒衆生非其境界.世尊
如來藏者於散亂心失空衆生非其境界故。此明何義.身見衆生者謂諸凡夫.以彼
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法而取以爲有我我所虛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見等滅
諦無漏性甘露之法尚不能信.何況出世閒一切智境界如來藏能證能解無有是
處。又取四顛倒諸衆生者所謂聲聞辟支佛人.以彼聲聞辟支佛等應修行如來藏
常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常.而顛倒取一切法無常想修行如來藏無常樂無常修
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樂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樂.而顛倒取一切法苦
想修行如來藏苦樂苦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行如來藏我而不修行如來藏以
爲我.以顛倒取一切法無我想修行如來藏無我樂無我修行.以不知不覺故。應修
行如來藏淨而不修行如來藏以爲淨.以顛倒取一切法不淨想修行如來藏不淨
樂不淨修行.以不知不覺故。如是聲聞辟支佛等一切不能如實隨順法身修行.以
********************
是義故第一彼岸常樂我淨法非彼聲聞辟支佛等所知境界.如是樂顛倒無常苦
無我不淨想等彼如來藏非其境界.如是之義大般涅槃修多羅中池水譬喻廣明
此義應知.彼經中言.迦葉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琉璃寶沒深
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
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見寶珠故在
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中卽便得珠.汝
等比丘不應如是修集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爲真實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
木沙礫而爲寶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
所修集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常樂
淨想故。又散亂心失空衆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
爲空解脫門.此明何義.初發心菩薩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是菩薩失
空如來藏修行。又復有人以空爲有物我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
********************
我應修行令得彼空.彼人不知空.以何等法是如來藏。偈言.
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 不相捨離相 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爲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此偈明何義.不減一法者不減煩惱.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捨離清
淨體故.偈言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
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不離
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爲空智.
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
空相.此二偈中明如是義。又衆生若離如是空智彼人則是佛境界外名不相應不
得[一]定不得一心.以是義故名散亂心失空衆生.何以故.以離第一義空智門無分別
境界不可得證不可得見。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爲空智.世尊如來
藏空智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本所不見本所不得本所不證本所不會.世尊一切
注:
[一]原刻作空.今依麗刻改.
********************
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故。如是此如來藏以法界藏故身見
等衆生不能得見.已說以身見相對治真實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出世閒法身如
來藏非顛倒衆生境界.已說以無常等世閒法對治出世閒法界未現前故。又如是
自性清淨法界如來空藏非散亂心失空衆生境界.已說以煩惱垢客塵染空自性
清淨功德法不相捨離出世閒法身得名故。此明何義.又依一味等味法界無差別
智門觀察出世閒自性清淨法身是名如實知見真如.是故經說十住菩薩唯能少
分見如來藏何況凡夫二乘人等。是故[一]偈言.
譬如薄雲中 見虛空有日 淨慧諸聖人 見佛亦如是.
聲聞辟支佛 如無眼目者 不能觀如來 如盲不見日.
所知一切法 有無量無邊 徧虛空法界 無量智能見.
諸如來法身 充滿一切處 佛智慧能見 以無量智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注:
[一]藏本缺次四頌.
********************
猜你喜欢 第四品·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护法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一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澄观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唐慧琳 淑世宝鉴序·太虚 黔南会灯录卷第二·善一如纯 菩提行经卷第一·龙树 太虚启事(五则)·太虚 佛说决定义经·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揔二万八千偈)·安慧 摄大乘论释 第三卷·世亲 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卷三百五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