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薩應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義.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
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
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不深著色力 法身亦不著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薩得上勢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貪著佛.何以故.信樂空法故.知諸法如虚空.虚
空者無障礙故.障礙因緣者諸須彌山由乾陀等十寶山鐵圍山黑山石山等如是
無量障礙因緣.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則有諸山障礙。是故新發
********************
意菩薩應以十號妙相念佛.如說.
新發意菩薩 以十號妙相 念佛無毁失 猶如鏡中像。
十號妙相者所謂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無毁失者所觀事空如虚空於法無所失.何以故.諸法本來無生寂滅故.如是
一切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緣名號增長禪法則能緣相.是人爾時於禪法得相所
謂身得殊異快樂.當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見諸佛。如鏡中像者.若菩薩成
此三昧已如淨明鏡自見面像.如清澄水中見其身相.初時隨先所念佛見其色像.
見是像已後若欲見他方諸佛隨所念方得見諸佛無所障礙。是故此人.
雖未有神通 飛行到於彼 而能見諸佛 聞法無障礙。
是新發意菩薩於諸須彌山等諸山無能爲作障礙.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未能飛
行從此國至彼國.以是三昧力故住此國土得見他方諸佛世尊聞所說法.常修習
是三昧故得見十方真實諸佛。問曰.如是大定以何法能生云何可得。答曰.
********************
[一]親近善知識. 精進無懈退. 智慧甚堅牢. 信力不妄動.
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親近善知識者能以是三昧教誨人者名爲善知識應加恭
敬勤心親近.莫有懈怠廢退捨離則得聞是深三昧義.利智通達智不失智名爲堅
牢.信根深固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人無能傾動名爲信力不可動.如是
四法能生三昧。復次.
慚愧愛恭敬 供養說法者. 猶如諸世尊 能生是三昧。
慚愧愛恭敬者於說法者深生慚愧恭恪愛樂供養如佛.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復
次初四法者.一於三月未[二]嘗睡眠唯除便利飲食坐起二於三月乃至彈指不生我
心三於三月經行不息四於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養是爲四.復有四法.一能見佛
二安慰勸人聽是三昧三常不貪嫉行菩提心者四能集菩薩所行道法是爲四.復
有四法.一造作佛像乃至畫像二當善書寫是三昧經令信樂者得以誦讀三教增
上慢人令離增上慢法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當護持諸佛正法是爲四.[三]復
注:
[一]下引大集經賢護分三昧行品.
[二]原刻作常.今依麗刻改.
[三]下引賢護分稱讚功德品.具五法品.
********************
有四法.一少語言二在家出家不與共住三常繫心取所緣相四樂遠離空閑靜處
是爲四。初五法者.一無生法忍厭離一切諸有爲法不樂一切諸所生處不受一切
諸外道法惡厭一切世間諸欲乃至不念何況身近二心常修習無量諸法定在一
處於諸衆生無有瞋礙心常隨順行四攝法三能成就慈悲喜捨不出他過四能多
集佛所說法如所說行五清淨身口意業及見是爲五.復有五法.一樂如經所讚布
施無有慳心樂說深法無所悋惜亦能自住二忍辱柔和同住歡喜惡口罵詈鞭捶
縛等但推業緣不恚他人三常樂聽是三昧讀誦通利爲人解說令流布增廣勤行
修習四心無妒嫉不自高身不下他人除眠睡蓋五於佛法僧寶信心清淨於上中
下座深心供奉他有小恩常憶不忘常住真實語中是爲五。復次.
出家諸菩薩 所學三昧法 在家菩薩者 是法應當知.
若在家菩薩欲修習是三昧.一當深以信心二不求業果報三當捨一切內外物四
歸命三寶五淨持五戒無有毁缺六具足行十善道亦令餘人住此法中七斷除婬
********************
欲八毁訾五欲九不嫉妒十於妻子中不生愛著.十一心常願出家十二常受齋戒
十三心樂住寺廟十四具足慚愧十五於淨戒比丘起恭敬心十六不慳悋法十七
於說法者深愛敬心十八於說法者生父母大師想十九於說法者以諸樂具敬心
供養二十知恩報恩.如是在家菩薩住如是等功德者則能學是三昧。出家菩薩修
習是三昧法者.所謂一於戒無瑕疵二持戒不雜汙三持戒不濁四清淨戒五無損
戒六不取戒七不依戒八不得戒九不退戒十持聖所讚戒.十一持智所稱戒十二
隨波羅提木叉戒十三具足威儀行處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十五淨身口意
業十六淨命十七所有戒盡受持十八信樂甚深法十九於無所得法心能忍空無
相無願法中心不驚二十勤發精進.二十一念常在前二十二信心堅固二十三具
足慚愧二十四不貪利養二十五無嫉妒二十六住頭陀功德二十七住細行法中
二十八不樂說世間俗語二十九遠離聚語三十知報恩.三十一知作恩報恩三十
二於和上阿闍黎所恭敬忌難心三十三破除憍慢三十四降伏我心三十五善知
********************
識難遇故勤心供給三十六所從聞是法處若得經卷若口誦處於此人所生父母
想善知識想大師想大慚愧愛敬想三十七常樂阿練若三十八不樂住城邑聚落
三十九不貪著檀越善知識家四十不惜身命.四十一心常念死四十二不存利養
四十三於諸物中心不染著四十四無所渴愛四十五守護正法四十六不著衣鉢
四十七不畜遺餘四十八但欲乞食四十九次第乞食五十常知慚愧心常有悔.五
十一不畜金銀珍寶錢財離諸不善悔五十二心無纏垢五十三常行慈心五十四
除斷瞋恚五十五常行悲心五十六除斷愛著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間五十八
常憐愍一切衆生五十九常樂經行六十除卻睡眠.出家菩薩住如是等法中應修
習是三昧。復次.
餘修三昧法 亦應如是學。
能生是般舟三昧餘助法亦應修習.何等是.一緣佛恩常念在前二不令心散亂三
繫心在前四守護根門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三昧七離諸煩惱障八生
********************
諸禪定九禪中不受味十散壞色相.十一得不淨相十二不貪五陰十三不著十八
界十四不染十二入十五不恃族姓十六破憍慢十七於一切法心常空寂十八於
諸衆生生親族想十九不取戒二十不分别定.二十一應勤多學二十二以是多學
而不憍慢二十三於諸法無疑二十四不違諸佛二十五不逆法二十六不壞僧二
十七常詣諸賢聖二十八遠離凡夫二十九樂出世間論三十修六和敬法.三十一
常修習五解脫處三十二除九瞋惱事三十三斷八懈怠法三十四修八精進三十
五常觀九想三十六得大人八覺三十七具足諸禪定三昧三十八於此禪定無所
貪無所得三十九聽法專心四十壞五陰想.四十一不住事想四十二深怖畏生死
四十三於五陰生怨賊想四十四於諸入中生空聚想四十五於四大中生毒蛇想
四十六於涅槃中生寂滅想安隱樂想四十七於五欲中生涎唾想心樂出離四十
八不違佛教四十九於一切衆生無所諍訟五十教化衆生令安住一切功德。復次.
如是三昧報 菩薩應當知.
********************
菩薩行是般舟三昧果報亦應知。問曰.修習是三昧得何果報。答曰.於無上道得不
退轉報.復次如經所說果報.佛語跋陀婆羅菩薩譬如有人能摧破三千世界地皆
如微塵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華葉一切諸物皆爲微塵跋陀婆羅以一微
塵爲一佛世界有爾所世界皆滿中上妙珍寶以用布施跋陀婆羅於意云何是人
以是布施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跋陀婆羅我今實語汝若有善男子得聞
諸佛現前三昧不驚不畏其福無量何況信受持讀誦諷爲人解說何況定心修習
如一搆牛乳頃. 跋陀婆羅我說此人福德尚無有量何況能得成是三昧者.[一]佛又告
跋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爲他人說若劫盡時設墮此火火卽尋滅.
跋陀婆羅持是三昧者若有官事若遇怨賊師子虎狼惡獸惡龍諸毒蟲等若夜叉
羅刹鳩槃茶毗舍闍等若人非人等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無有是處若讀誦爲人
說時亦無衰惱唯除業報必應受者.復次跋陀婆羅菩薩受持讀誦是三昧時若得
眼耳鼻舌口齒病風寒冷病如是等種種餘病以是病故而失夀命無有是處唯除
注:
[一]下引賢護分稱讚功德品.
********************
業報必應受者.復次跋陀婆羅若人受持讀誦是三昧者諸天守護諸龍夜叉摩睺
羅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釋梵天王諸佛世尊皆共護念.復次是人皆爲諸天所共愛
念乃至諸佛皆共愛念.復次是人皆爲諸天所共稱讚乃至諸佛皆共稱讚.復次諸
天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乃至諸佛皆欲見是菩薩來至其所.復次是菩薩受持
是三昧者所未聞經自然得聞.復次是菩薩得是三昧者乃至夢中皆得如是諸利
益事. 跋陀婆羅菩薩若我一劫若減一劫說受持讀誦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盡何
况得成就者. 跋陀婆羅如人於百歲中身力輕健其疾如風是人百歲行不休息常
至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於汝意云何是人所詣十方有人能數知里數不. 跋陀
婆羅言不可數唯除如來舍利弗阿惟越致餘不能知. 跋陀婆羅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以是人所行處滿中真金布施若有人但聞是三昧以四種隨喜迴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常求多聞.如過去諸佛行菩提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今現在
菩薩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未來諸佛行菩薩道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如過
********************
去未來現在菩薩所行三昧我亦隨喜.皆爲得多聞我亦如是求多聞故隨喜是三
昧. 跋陀婆羅是隨喜福德於上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
喻所不能及.是三昧得如是無量無邊果報。復次.
是三昧住處 少中多差别 如是種種相 皆當須論議。
是三昧所住處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應分别知是事應當解釋。住處者是三昧或
於初禪可得或第二禪或第三禪或第四禪可得或初禪中間得勢力能生是三昧.
或少者人勢力少故名爲少又少時住故名爲少又見少佛世界故名爲少.中多亦
如是說.是三昧或說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不
苦不樂相應.或有入出息或無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無漏.或欲界繫或色
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無色界繫.是三昧是心數法心相應隨
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現能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非先世業果報除因報.可修
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
********************
是不與七覺合.如是一切諸分别三昧義皆應此中說。
復次修習是三昧得見諸佛.如說.
得見諸佛已 勤心而供養 善根得增長 能疾化衆生。
供養名心意清淨恭敬歡喜念佛有無量功德.以種種讚歎名[一]口供養.敬禮華香等
名身供養.是故福德轉更增長如穀子在地雨潤生長.疾教化者令衆生住三乘中.
如是菩薩增長善根。
以初二攝法 攝取諸衆生 後餘二攝法 未盡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名爲後二.是菩薩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爾時諸善根 迴向於佛道 如彼成練金 調熟則堪用。
智慧火所練故.於菩薩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則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薩應聞 地相得修果 爲得諸地分 故勤行精進。
注:
[一]原刻作曰.今依麗刻改.
********************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
從因有事成名爲果.是菩薩欲得十地行應善聞相得修果.聞者從諸佛菩薩所聞
及勝己者.爲得諸地分者爲得是地分故勤行精進。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說.菩薩在
初地多所能堪受不好於諍訟其心多喜悅常樂於清淨悲心愍衆生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是故堪受不諍喜悅清淨悲心無瞋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
七法名爲得。復次堪受等七法相卽是初地得.如偈說.若厚種善根善行於諸行善
集諸資生善供養諸佛善知識所護具足於深心悲心念衆生信解無上法具此八
法已當自發願言我已得自度當復度衆生爲得十力故入於必定聚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卽轉世間道入出世上道以是得初地此地名歡喜.是故當知爲菩提
故所得決定心名爲初地得。修名從初發心乃至成諸佛現前三昧於其中間且說
諸地功德.能生是諸功德生已修集增長名爲初地修。果者先已處處說得若干福
德不迴向聲聞辟支佛地.今當更說菩薩得初地果.能得菩薩數百定等。初地分者
********************
所有諸法合成初地名爲諸分.如麹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緣.所有諸法能成初
地名爲初地分.所謂信力轉增上成就大悲力慈愍衆生類修善心無倦喜樂於妙
法常近善知識慚愧及恭敬柔輭和其心樂觀法無著一心求多聞不貪於利養離
奸欺諂誑不汙諸佛家不毁戒欺佛深樂薩婆若不動如大山常樂修習行轉上之
妙法樂出世間法不樂世間法卽治歡喜地難治而能治是故常一心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如是上妙法是則爲安住菩薩初地中。問曰.菩薩何用聞是初地相等
爲。答曰.是菩薩初地相等法中應善知方便.是故應聞。問曰.菩薩但應於此法中善
知方便.更於餘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亦於餘法善知方便。問
曰.若爾者可略說。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違於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壞[一]地
有諸地相果 有諸地中得 諸地清淨分 從地至一地
住地轉增益 無能令退者 從菩薩淨地 至無量佛地.
注:
[一]原刻作法.今依麗刻改.
********************
於此諸事中 應善知方便 請問諸善智 除破於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謂信戒聞捨精進念慧等如是等及餘諸法隨順初地者是名助法.
相違法者不信破戒少聞慳貪懈怠亂念無慧等及餘不隨順不能助初地者是.滅
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礙不現如劫盡時萬物都滅.何者是.所謂能偷奪菩提心
法是先已說.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謂不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地相得果
地分上已說。清淨法者用是法能淨初地.所謂如先說初地中七法.菩薩在初地多
所能堪受不好於諍訟其心多喜悅常樂於清淨悲心愍衆生無有瞋恚心多得是
七事.如是七法能淨治初地。從[一]地至一地者如從初地至二地從二地至三地餘亦
如是.從初地至二地得不諂曲等十心故.從二地至三地得信樂等十心故.得如是
等種種心種種法故能從一地至一地。住地轉增益如初地中檀波羅蜜多.第二地
中尸波羅蜜多又信等諸法轉得勢力.第三地中多聞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轉得勢
力.餘地中亦如是。無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無能
注:
[一]原刻作初.今依頌文改.
********************
轉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從菩薩淨地至無量佛地者
若菩薩具足清淨一切地已則得佛地。於此諸事中皆應善知方便請問諸善人者
成就正法故名爲善人.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
無貪無恚無癡。除捨於憍慢者自謂我於勝人中勝名爲大慢.於與己等中勝而心
自高名爲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爲小慢。問曰.汝說於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
得是方便何用爲。答曰.
菩薩若善知 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終不轉初地。
相名助諸地等[一]七法.得名相違法有八種滅等八法不應行.若菩薩善知是法不得
佛道終不退轉。問曰.菩薩善知是諸法未得佛道終不退者其喻云何。答曰.
如大力導師 善知好道相 此處與彼處 轉道之所宜
資糧及行具 皆悉令備足 於彼險道中 令衆得安隱
得至大城邑 能令衆無患 由是大導師 善能知道故.
注:
[一]原刻作十.今依麗刻改.
********************
善知諸地轉 具足助道法 菩薩善知道 好惡此彼處
自度生死險 兼導多衆生 令至安隱處 無爲涅槃城
悉令於惡道 不遇衆苦患 菩薩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知道相者多有薪草水無有寇賊師子虎狼及諸惡獸毒蟲之屬不寒不熱無有惡
山溝坑絕澗險隘深榛叢林隈障亦無高下平直夷通少於[一]岐道寬博多容多人行
處行無厭倦多有華果可食之物如是等事名爲好道相.與此相違名爲惡道相。此
處名人衆止宿食息之處.彼處名從是處至異處若二宿中間亦名異處。轉道名見
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應行.餘者應捨。資糧名麨蜜揣等道路所食。大力名大勢力.
多有財物善解治法。備足名多有飲食無所乏少。安名無有賊寇恐怖之事.隱名無
有疾病苦痛衰患。城名多容人衆.能令多人衆得至大城。導師善解道相自無患難
亦令人衆無有患難.善諳道故無有寒熱飢渴怨賊惡獸毒蟲惡山惡水深坑坎等
如是過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惡相故。以此喻歡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
注:
[一]原刻作路.今依麗刻改.
********************
至大城.菩薩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
無乏.草名如人乘馬路多好草馬力強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諦捨滅慧四勝處助
諸功德故名爲草.何以故.若人貴於實事樂隨諦語常親近實語者見實有利樂隨
實事深惡妄語遠離妄語見妄語過不樂欲聞如是等因緣得諦勝處.捨等三處亦
應如是.如彼好道須諸象馬牛驢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諦捨滅慧處能令
至佛法入涅槃大城。薪名多聞思修慧能至大智慧業.如薪能令火然亦令猛盛.如
是聞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長.如火能燒能煑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燒諸煩惱成
熟諸善根照四聖諦.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一]等諸法。多水名多有諸流河渠隨
意取用充足大衆.泉井及池所不能爾.復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隨水至大城.井泉陂
池水則不能得爾.如經說信爲大河福德爲岸.如河除熱除渴除垢能生勢力.善法
中信亦如是能滅三毒熱除三惡行垢除三有渴.爲涅槃故於善法中得勢力。如彼
好道多有諸根藥草則行者無乏.十地道亦如是.根名深心所愛.如有根故則生芽
注:
[一]原刻下衍是能生智慧等六字.今依麗刻刪.
********************
莖葉等及諸果實.深心愛道生正憶念大願等諸功德.藥草名諸波羅蜜.如藥草能
滅諸毒.諸波羅蜜藥草滅貪恚癡毒諸煩惱病亦復如是。如彼好道不失韋婆陀則
行道安隱.〈韋陀秦言無對義是符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則在所欲至無有障礙〉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韋婆陀則在所過
諸地所集善根則能隨意助成增長現在善根.彼又能教化聲聞道辟支佛道欲色
界諸天道衆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干亂.是名不失韋婆陀。如彼好道無有
蚊蝱毒蟲之屬.十地道亦如是無有憂愁啼哭之聲。如彼好道無有賊難.十地道亦
如是無有五蓋諸惡賊衆.如佛告比丘聚落賊者所謂五蓋.如賊先奪人物後乃害
命.五蓋賊亦如是先奪善根後斷慧命則墮放逸而死。如道中無師子虎狼諸惡獸
等.十地道亦如是無有瞋恚鬬諍.如師子等惡獸好惱害他.瞋恚等爲惱他故生亦
復如是.如惡獸等噉肉飲血.瞋恨等食多聞慧肉飲修慧等血亦復如是。如彼好道
無有寒熱過惡.十地道亦如是不墮寒冰地獄故無有寒過惡.不墮熱地獄故無有
熱過惡。如彼好道無深坑等諸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外道苦行等諸難.所謂炙身
********************
入水拔髮日三洗翹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舉一臂常
行忍辱五熱炙身臥刺棘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巖深爐中立牛屎燒身直趣一方不
避諸難常著濕衣常水中臥身苦心苦不至正智.無如是等故名爲無難。如道無邪
徑.十地道亦如是無身口意惡業故名無邪徑。如道無刺棘者.十地道亦如是無諸
業障刺棘故名爲無刺棘.如刺刺脚則廢行路.業障刺棘障行佛法入於涅槃。如道
正直.十地道亦如是無一切諂曲欺誑故名爲正直。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
於異道.何以故.發大乘者少行聲聞辟支佛道是故少於異道.或有菩薩行二乘道
者當知未到菩薩地未入正位行於邊行故。如彼好道無諸叢林妨礙.十住道亦如
是無有五欲諸惡叢林。問曰.何故不言都無五欲叢林.但言無惡林耶。答曰.發大乘
者福德因緣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無.但無惡耳.復次如深叢林難入難過多諸
艱礙.菩薩五欲則不然.不如凡夫於五欲生諸過惡.如是故但說無叢林。道寬博多
容不相妨礙.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共發無上道心而不相
********************
妨.置是百千萬億衆生若一切衆生若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行此道不
相妨礙。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恆河沙等過去現在諸佛行菩薩道時皆行
此道。如彼好道行不疲厭.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諸樂.所謂多生人天中受果報
樂離欲故受歡喜樂禪定樂無喜樂現在樂得是諸樂故無有疲厭。如彼好道多有
華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華果.根者三善根.華者七覺華是如經說七華者七覺
意是.果者四沙門果.無如是等違好道功德過故名爲離惡。如導師知道中是中應
食是應宿彼處亦應宿.菩薩行十地亦如是知何處可宿何處可食.可住宿名有諸
現在佛處.可食名可得修習善法處.如食能利益諸根亦助夀命.諸善法亦如是能
益信等諸根助成慧命.異處宿名從彼佛所至餘佛所.復次此佛國土彼佛國土中
間亦名異處。善知道轉者如彼導師知道不安隱則便轉還.菩薩亦如是善知是道
至聲聞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捨聲聞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如彼
好道多有飲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禪。如彼導師以多財物善能治法
********************
有大勢力.菩薩亦如是有財物治法故有大勢力.財者七財所謂信戒慚愧捨聞慧.
治法者一切諸魔種種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悉能摧伏是爲威勢。如彼大城無有
怨賊疫病暴死種種衰惱故名爲安隱.涅槃大城亦如是無有諸魔外道諸流貪欲
瞋恚放逸死憂悲苦惱啼哭故名爲安隱.如彼大城多有飲食故名爲豐饒.涅槃城
亦如是多有諸深禪定解脫三昧故名爲豐饒.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爲大城.涅
槃城亦如是多受衆生故名而大.假令一切衆生不受諸法故皆入無餘涅槃而涅
槃性無增無減。如彼導師能將多衆普令安隱示好道故名爲導師.菩薩亦如是善
將衆生示佛正法示涅槃道從生死險道得至涅槃故名爲大導師。如彼導師善知
道相故身及餘人皆無有惡.菩薩亦如是.自不行貪瞋恚等諸蓋諸惡苦行老死深
坑亦不墮寒熱地獄餓鬼故名爲自不得惡.所隨從者亦不得惡.是故偈中說善知
道相故自不得惡餘不得惡。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
猜你喜欢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三卷·马鸣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卷第十二·通云 救世觉人之佛法·太虚 卷之十六·铁壁慧机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二卷·宝亮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二卷·湛然 卷六·佚名 卷八十三·佚名 明报应论译文·慧远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一(帝年上周秦)·费长房 撰集百缘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