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一]宋西天譯經三藏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

  行品第一

  爾時世尊爲令四衆各得歡喜說是般若波羅蜜經使獲利樂.卽說伽陀曰.

  所有菩薩爲世間  滅除蓋障煩惱垢 發淨信心住寂靜 當行智度彼岸行.

  諸江河流閻浮提  華果藥草皆得潤 龍王主住無熱池 彼龍威力流江河.

  亦如佛子聲聞等  說法教他方使說 樂最聖行求果報 此諸如來勝威德。

  云何佛說此法[二]眼 令諸弟子如佛學 自證教他及方便 此亦佛力非自力。

  最上般若不可[三]知 非心可知非菩提 如是聞已不驚怖 彼菩薩行知佛智。

  色受想行識皆無 不著纖塵無[四]處所 彼若不住一切法 行無[五]受想得菩提.

  菩薩若求出家智 照見五藴無實相 知此[六]不求於寂靜 彼是菩薩之行智.

  復此云何智所得 照見一切法皆空 不著不驚照見時 自覺覺他諸菩薩.

  注:

  [一]原刻譯號首無宋字.藏下有朝散大夫試光禄卿八字.師下有臣字.今悉改正.次二卷同.

  [二]據藏本眼當作相.

  [三]知當作得.

  [四]處所當作所住.

  [五]受想當作攝受.

  [六]不求於寂靜當作不觸證涅槃.次後同.

  ********************

  色受想行及識藴 是藴見行而不知 菩薩照見藴皆空 行無相化不著句.

  無色受想行識等 不行是名無相行 若行不得最[一]上智 無相寂靜三摩地。

  若菩薩行自寂靜 過去諸佛咸授記 身苦樂等皆不及 由知[二]因果法本性.

  若行於法不可得 行如是行乃佛智 行無所行了知已 是行最上般若行.

  彼無所行不可得 愚癡著相謂有無 有無二法皆非實 出此了知乃菩薩。

  菩薩若知諸幻化 色受想行識亦然 寂靜行離種種[三]相 此名最上般若行.

  善友方便令知覺 使聞佛母不驚怖 惡友同行及化他 坏器盛水非堅牢。

  云何得名爲菩薩 一切樂行皆無著 求佛菩提無所著 是故得名爲菩薩.

  云何得名摩訶薩 得第一義衆生中 斷衆生界諸邪見 是故得名摩訶薩.

  大施大慧大威德 佛乘最上而得乘 發菩提心度衆生 是故得名摩訶薩.

  幻化四[四]足俱胝數 多人衆前悉截首 一切世界皆幻化 菩薩知已得無怖.

  色受想行識纏縛 知不實已不求解 行菩提心無所[五]著 此名最上諸菩薩。

  注:

  [一]據藏本上當作堅.

  [二]因果衍文.

  [三]相當作想.次後同.

  [四]據藏本足當作衢.

  [五]著當作懼.

  ********************

  云何得名爲菩[一]薩 乘大乘行度衆生 大乘體相如虚空 菩薩由得安隱樂.

  大乘之乘不可得 乘涅槃往諸方所 行已不見如火滅 是故名爲入涅槃.

  菩薩所行不可得 初後現在三清淨 清淨無[二]畏無戲論 是行最上般若行。

  大智菩薩行行時 發大慈悲爲衆生 爲已不起衆生相 是行最上般若行.

  菩薩起念爲衆生 修諸[三]苦行有苦相 是有我相衆生相 此非最上般若行.

  知自及諸衆生等 乃至諸法亦復然 生滅無二無分別 是行最上般若行.

  乃至所說世界等 名離一切生滅法 最上無比甘露智 是故得名爲般若.

  菩薩如是所行行 了知方便無所求 知此法本性非實 是行最上般若[四]行。

  若不住色亦無受 亦不住想亦無行 復不住識住正法 是名最上般若行.

  [五]帝釋品第二

  歡喜地攝布施波羅蜜伽陀。

  [六]常與無常苦樂等 我及無我悉皆空 不住有爲及無爲 住無相行佛亦然.

  注:

  [一]薩下當有大乘二字.

  [二]畏當作爲.

  [三]原刻作若.今依麗刻改.

  [四]藏本初分竟.下頌當入次品.

  [五]藏本無品名.又缺釋文.次後各品均同.

  [六]藏本兩頌今略爲一.

  ********************

  若求聲聞緣覺等 乃至佛果亦復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 如渡大河不見岸。

  若聞此法彼定得 成等正覺證涅槃 見於一切如[一]自身 是大智者如來說.

  [二]佛子當住四補特伽羅是行大智行一真實善法二不退心三應供離垢無煩惱無求

  四善友同等。

  大智菩薩如是行 不學聲聞及緣覺 樂學如來一切智 是學非學名爲學.

  學不受色不增減 亦復不學種種法 攝受樂學一切智 若此功德出離者.

  色非有智非無智 受想行識亦復爾 色性自性如虚空 平等無二無分別。

  妄想本性無[三]彼岸 衆生之界亦復然 虚空自性亦同然 智慧世間解亦爾.

  智慧無色佛所說 離一切想到彼岸 若人得離諸想已 是人語意住真如.

  彼人住世恆沙劫 不聞佛說衆生聲 衆生不生本清淨 是行最上般若行。

  佛說種[四]種之語言 皆具最上般若義 過去佛爲我授記 於未來世證菩提.

  持無量功德建塔品第三

  注:

  [一]據藏本自身當作幻化.

  [二]此段原係頌文.今譯改式.

  [三]彼岸當作邊際.

  [四]此頌當入次品.

  ********************

  無垢地攝持戒波羅蜜伽陀。

  若人常受持般若 所作上應諸佛行 刀劍毒藥水火等 乃至諸魔不能爲。

  若人於佛滅度後 建七寶塔以供養 如是圓滿千俱胝 佛刹恆沙等佛塔.

  衆生無邊千俱胝 以妙香華塗香等 供養三世無邊劫 所有功德之數量.

  不及書寫於佛母 諸佛由此而得生 若受持讀誦供養 功德倍勝於佛塔。

  大明般若諸佛母 能[一]持苦惱徧世界 所有三世十方佛 學此明得無上師.

  行般若行利有情 使學[二]大智證菩提 有爲無爲諸快樂 一切樂從般若生。

  譬如大地植諸種 得和合生種種色 五波羅蜜及菩提 皆從般若所生出.

  又如輪王出行時 七寶四兵爲導從 若依佛母最上行 一切功德法集聚。

  功德品第四

  發光地攝忍辱波羅蜜伽陀。

  帝釋有疑問佛曰 恆河沙數等佛刹 佛[三]界圓滿如芥子 能受佛刹般若力.

  注:

  [一]據藏本持當作滅.

  [二]大智當作善巧.次後均同.

  [三]此謂舍利.

  ********************

  如是了知般若已 此界云何不供養 譬如人王人所重 [一]住般若者合亦爾.

  佛界般若摩尼寶 具一切德價無比 經函安處經有無 供養悉獲寶功德.

  佛滅供養於舍利 不及供養於般若 若樂受持供養者 是人速得證解脫.

  首行布施波羅蜜 次戒忍進及禪定 受持善法不可壞 彼一一生一切法.

  如閻浮提種種樹 百千俱胝無數色 雖一一樹影皆別 無量影同一名攝.

  五波羅蜜五名異 般若波羅復一名 一切迴施爲菩提 一味同歸菩提名。

  福量品第五

  燄慧地攝精進波羅蜜伽陀。

  彼色受想行識等 菩薩觀照悉無常 各各現行而不知 非法非生智者見.

  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法無得復無生 了知一切法皆空 是名最上般若行。

  如化恆沙等佛刹 諸衆生證羅漢果 若能書寫此般若 令他受持功德勝.

  如佛修行云何學 信重般若諸法空 速證聲聞及緣覺 乃至無上正覺尊.

  注:

  [一]據藏本住當作依.

  ********************

  [一]世間無種不生樹 枝葉華果悉無有 無佛誰指菩提心 亦無釋梵聲聞果.

  如日舒光照諸天 普使成就種種業 佛智菩提心亦然 從智生諸功德法.

  如無熱池無龍主 卽無河流閻浮提 無河華果悉不生 亦無大海種種寶.

  世間無佛無大智 無智功德不增長 亦無佛法諸莊嚴 無菩提海等等寶.

  譬如世間螢有光 一切螢光集一處 比日一光照世間 微塵數分不及一。

  隨喜功德品第六

  難勝地攝定波羅蜜伽陀。

  所有聲聞衆功德  布施持戒觀照行 不及菩薩發一心  隨喜福藴之少分.

  所有俱胝那由他  無邊佛刹千俱胝 過去現在佛說此  法寶爲斷一切苦.

  先發最上菩提心  至成正覺及入滅 彼量所有佛功德  咸成方便波羅蜜.

  及彼聲聞學無學  有漏無漏諸善法 菩薩等一普[二]迴施  當爲世間證菩提.

  菩薩施已不住心  住心卽名衆生相 有見有念名著相  非是菩薩之迴施。

  注:

  [一]以下經文未詳

  [二]據藏本迴施當作迴向.次後均同.又單言施亦同.

  ********************

  如是施非無相施  是法當知有滅盡  若作非法非施心  乃可得名爲迴施.

  作有相施非真施  無相迴施證菩提  如上妙食雜毒藥  [一]自法著相亦如是.

  是故迴施應當學  如佛衆善悉當知 若生若相若威力  悉皆隨喜而迴施.

  以功德施佛菩提  菩薩之施皆無[二]相 此施佛許而印可  如是得名勇猛施。

  地獄品第七

  現前地攝智慧波羅蜜伽陀。

  無量盲人不見道  無一得入於城郭  修六度行闕般若  無[三]力不能成菩提.

  譬如畫像不畫眼  因無眼界無功德 若有受行於智慧  得名有眼及有力。

  有爲無爲黑白法  如微塵[四]等不可得 智慧觀照如虚空  故名般若[五]出世間.

  菩薩諦信行佛行  度那由他苦衆生 如是若著衆生相  此非般若最上行。

  菩薩若行最上行  過去未曾求大智 今聞般若如佛想  速證寂靜佛菩提.

  過去信佛那由他  不信般若波羅蜜 或生瞋恨或誹謗  是人少智墮阿鼻.

  注:

  [一]自當作白.

  [二]相當作毒.

  [三]據藏本力當作眼.

  [四]等當作許.

  [五]出當作引.

  ********************

  若人樂證諸佛智  不能信重諸佛母 如商入海欲求寶  返失於本而復還。

  清淨品第八〈此品攝第九歎品〉

  遠行地攝方便波羅蜜伽陀。

  [一]色清淨故果清淨  果色二同一切智 若一切智清淨時  如虚空界不斷[二]壞。

  菩薩出過於三界  斷盡煩惱而現生  無老病死現滅度  斯卽是行般若行.

  世間[三]欲色之淤泥 愚人處中如風[四]旋 亦如鹿在[五]屋中轉  智者如禽飛虚空.

  若不著色無受想  亦無行識乃清淨 如是離諸煩惱垢  解脫名佛大智行.

  菩薩如是行大智  得離諸[六]相脫輪迴 如日解脫羅睺障  光明普徧照世間.

  火燒草木及樹林  如一切法性清淨 作如是觀亦非觀  如是最上般若[七]行。

  稱讚功德品第十

  不動地攝願波羅蜜.善慧地攝力波羅蜜伽陀。

  帝釋天主問佛言  云何菩薩行智慧  佛答微塵數藴界  無此藴界之菩薩.

  注:

  [一]此頌當屬前品.

  [二]藏本次分竟.

  [三]據藏本欲當作名.

  [四]旋當作輪.

  [五]屋當作途.

  [六]相當作著.

  [七]藏本第三分竟.

  ********************

  菩薩久行應可知  於俱胝佛作勝緣  新學聞此生邪疑  或不樂求而不學。

  又如人行深惡道  忽見邊界牧牛人  心得安隱無賊怖  知去城郭而非遙.

  若聞最上般若已  復得樂求佛菩提  如獲安隱得無怖  心超羅漢緣覺地.

  譬如人往觀大海  先見大山大樹林  見此所愛祥瑞境  必達大海知非遠.

  菩薩若發最上心  聞此般若波羅蜜  雖未授記於佛前  此證菩提亦非遠.

  如見春生諸草木  知有華實而非遙  若人手得此般若  得證菩提亦非遠.

  亦如女人懷其妊  十月滿足必誕生  菩薩若聞寶德藏  速成正覺之祥瑞。

  若行般若波羅蜜  見色非增亦非減  見法非法如法界  不求寂靜卽般若.

  行者若不[一]思佛法  不思力足及寂靜 離思非思無相行  是行最上般若行。

  魔品第十一

  法雲地攝智慧彼岸伽陀。

  [二]佛告善現汝諦聽  凡夫聲聞緣覺地 斯卽名爲如來地  一切如一彼無疑.

  注:

  [一]據藏本思當作分別.

  [二]次下二頌半藏本缺.經文亦不詳.

  ********************

  所有稱讚離言說  從彼徧照如來時 乃至成所之作智  住持大金剛佛地.

  觀察無相住虚空  應知不斷佛種故。

  善現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薩之魔事 佛言菩薩魔事多  我今爲汝略宣說.

  有無數魔種種變  當書最上般若時 速離天宮如電滅  來於世間作魔事.

  或有示現樂欲說  或不聽受返瞋恨 不說名姓及氏族  如是魔事咸應知.

  愚癡無智無方便  無根寧有枝葉等 聞般若已別求經  如[一]棄全象返求足.

  如人先得百味食  或[二]得稻飯爲上味 菩薩先得般若已  棄拾樂求羅漢果.

  或爲樂求於利養  心著族姓留種跡 捨彼正法行非法  是魔引入於邪道.

  若人聞此最上法  當於法師深信重 法師知魔不應著  身適悅及不適悅.

  復有無數種種魔  嬈亂無數苾芻衆 欲求持誦此般若  不能獲得無價寶.

  [三]佛母般若實難得 初心菩薩欲樂求 若十方佛而攝受 一切惡魔不能爲。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四]若波羅蜜經卷上

  注:

  [一]據藏本棄當作得.

  [二]得當作求.

  [三]藏本兩頌.今略爲一.

  [四]原刻尾題波羅蜜經作伽陀.今改正.次二卷同.

  ********************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五卷·佚名
  修一片净土·李叔同
  卷第四十二·德清
  观众生业缘·佚名
  卷一 法戒录·周梦颜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一卷·湛然
  佛说无量功德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佛十力经·佚名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第十八·祖琇
  卷第六十八·德清
  俱舍论记 第三十卷·普光
  卷五十八·道世
  卷第一·佚名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辰翁·唐圭璋

      辰翁字会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绍定五年(1232)。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荐居史馆,又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隐居。大德元年(1297)卒。年六十六。有须溪集。   望江南   晚

  • 辍锻录·方贞观

    (清)方南堂 撰 有诗人之诗,有学人之诗,有才人之诗。才人之诗,崇论闳议,驰骋纵横,富赡标鲜,得之顷刻。然角胜於当场,则惊奇仰异;咀含於閒暇,则时过境非。譬之佛家,吞针咒水,怪变万端,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学人之诗,博闻强识,好学深思

  • 五言巻八·洪迈

      五言  夜还东溪         王绩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山中别李处士  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山中春酒熟何处得停家  初春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稍觉池亭好偏闻酒瓮香 

  •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班固

    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三岁嗣立为王,长好文辞法律。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

  • 第三十一回 漂母进食怜王孙 萧何单骑追韩信·黄士衡

    话说汉王到了南郑,不久忽有人来报,丞相萧何逃走。汉王闻信大惊!其实萧何并非逃去,乃为汉王往追一人。此人姓韩名信,乃淮阴人。少时其父早死,家中极贫。信年已长成,既不能耕田作工,又不能经商买卖,要想学习为吏,托足公门。无奈,当

  • 卷之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王文正公笔录(标点版)·王曾

    范鲁公质早辅周室,及太祖受禅,不改其任。两朝翊戴,嘉谋伟量,时称明相。自云:“执政之地,生杀舒惨所系,苟不早夜兢畏,悉心精虑,败事覆饣束,忧患毕至。道有枉直,时有夷险,居其位者,今古为难。”尝谓同列曰:“人能鼻吸

  • 评鉴阐要卷二·乾隆

    汉文帝陈平言宰相上佐天子决狱钱谷自有主者目陈平所言相佐天子云云似矣然平非实能如此徒以口给免过何足称哉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目汉代称循吏自吴公始然史臣但云治平为天下第一而未尝实指其政岂所谓上徳不徳无迹

  • 尉迟纲传·令狐德棻

    尉迟纲字婆罗,是蜀国公尉迟迥的弟弟。从小就是孤儿,与兄尉迟迥被舅舅收养。太祖西征关、陇,尉迟迥、尉迟纲同母亲昌乐大长公主留在晋阳,后来才入函谷关。跟随太祖征讨,常在帐内陪侍,出入卧室。后来由于奉迎魏孝武帝有功,授殿

  • ●自序·袁袠

    昔孔子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着明也,悲夫!古之人苟怀抱材德者,曷尝不欲匡依明圣,兴立事业者哉!而卒托之空言,命也。是以君子进则勒洪伐于钟彝,退则修遗文于方册,身虽不得躬行其道,文之所垂亦足以自见,而为法于将来。

  • 五百问论卷上(一百一十一问)·湛然

    毗陵沙门 湛然 述问释一经文前几门。答开为六门一叙经缘起之意二明宗旨三明经品得名四明品废立五彰品次第六释经本文今意谓之不然除释本文余之五门初文略明缘起可尔余三明品在无非经骨格第二宗旨未晓如何容子陈疑方

  • 語錄卷下·铁壁慧机

    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卷下嗣法門人燈來編機緣問鐵書記大地是箇紅爐書記向那裡安置記云桐柏山與龍屋撕結師云嗄。師問雙松昔日潤侍者如何是侍者事松云與和尚過杯茶來師云今朝松西堂如何是西堂事松云大眾不得亂語師云著。

  • 飞鸟集·泰戈尔

    诗歌集。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发表于1916年。该诗集共收入短诗325首,其中的一部分为诗人1916年访问日本期间所作的即兴诗,其余为诗人选译自《碎玉集》等几个孟加拉原文诗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简炼明快

  • 沙与沫·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1883—1930)的散文诗集,收录320余首散文诗。中心内容是抒写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诗人以深邃的眼光,开阔的胸怀,站在哲学高度,对人生作缜密的观察和精妙的议论。作品中观察、议论的人,不是

  • 重订灵兰要览·王肯堂

    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

  • 桂公塘·郑振铎

    中篇小说。郭源新(郑振铎)著。初载1934年4月1日《文学》第2卷第4号。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这是一篇根据文天祥《指南录》所载史实进行铺陈演绎的历史小说。作品描写文天祥在敌兵压境,众朝臣苟且偷生的情况

  • 尉缭子白话译文·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一部兵书。传说是战国时的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记载,《尉缭》31篇。今本共五卷,分24篇,前12篇主要是对战争观和政治观的论述,后12篇主要论述军令和军制,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互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