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合部金光明經品目

  序品第一          夀量品第二

  三身分别品第三       懺悔品第四

  業障滅品第五        陀羅尼最淨地品第六

  讚歎品第七         空品第八

  依空滿願品第九       四天王品第十

  銀主陀羅尼品第十一     大辯天品第十二

  功德天品第十三       堅牢地神品第十四

  散脂鬼神品第十五      正論品第十六

  善集品第十七        鬼神品第十八

  授記品第十九        除病品第二十

  ********************

  流水長者子品第二十一  捨身品第二十二

  讚佛品第二十三     付囑品第二十四

  金光明經者.蓋是涅槃部大涅槃經屬.而以懺悔爲宗者也.細讀經文而知經義。序

  有一品.標揭全經。流通則有十八品.四天王勸修.陀羅尼守護.大辯功德天.堅牢散

  脂神.增其福智.正論善集鬼神.以持學.授記除病.流水捨身.以成勸.如是十六品爲

  學行流通。讚佛一品.爲讚歎流通。付囑一品.爲付授流通。序及流通.文皆易讀.而無

  容贅述者也。正宗八品.於大涅槃經抉其精華扼其要義.不啻泛溟渤汪洋.窮於一

  覽而無有際.故應詳敘。大般涅槃者.如世伊字.三德所繫.不縱不横。四涅槃中自性

  爲涅槃體.一切法依.一切法性.必充其量.是故應談法身德。有餘無餘爲涅槃根本.

  漏無漏别.擇滅所得.必究其真.是故應談解脫德。無住爲涅槃增上.菩提智生.涅槃

  性顯.必得其果.是故應談般若德。是故三德無缺.然後境非趣寂.常我樂淨爲大涅

  ********************

  槃。正宗談此.不及其餘.故曰金光明經涅槃部屬也。佛夀無窮.警衆精勤.密意示現

  不長住世.本佛他佛.王子婆羅門.發揮常義不一而足.如是讀夀量品。旣示三身名

  體.復以諸門分别.假實三利.四寂治立.同異一多.依及無依.常與無常.四句顯現.如

  是十門.無異毗曇論議.諸經談法身義莫此爲詳.雖復大涅槃經無斯曲盡.其果部

  之法身結集歟.談修第次亦復分明.如是讀三身分别品。法身旣闡義備至.何不以

  法身名經.而獨名以金光明且莊嚴之何耶。答.能斷金剛.所有胎卵濕化色想有無

  及與俱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此句攝一切佛法盡.曰皆度.增上而大之

  耳.究其所度乃在無餘.經從法本.故以爲名復莊嚴之也。又涅槃經.佛垂涅槃丁寧

  持戒.蓋戒而定慧.菩提所生涅槃所顯.是得涅槃乃在於戒.擇滅而無餘耳.經從法

  緣.故以爲名復莊嚴之也。離苦得樂懺悔所期.三業列罪披露無餘.又復讚佛發願

  隨喜回向.總别三復次感夢現緣.如是讀懺悔品。旣陳宿因.復求今善.初極懺事.次

  ********************

  釋懺義.後復列懺成懺障及與滅障各各四法.而解滅障中隨喜勸請回向諸義.普

  賢成佛十大行願.豈一懺一門一事一義而遂已哉.如是讀業障滅品。體爲法身.用

  則般若.十度而因果.十地而差别.度因於發心而成於五法.地徵於現相而障於無

  明.度配地行.發心生定.義竟而咒護之.如是讀陀羅尼最淨地品。三德義陳.正宗分

  盡.經旣莊嚴解脫.則懺事因緣應復敘而無缺. 讚佛之金龍.卽夢鼓之信相.金光明

  鼓.卽金光明經.法事誠不思議哉.如是讀讚歎品。上來十度十地但陳其槪.因果差

  别名號雖知.妙用精微深法未示.故復足陳八空八不。三空自利.五空利他.攝十八

  空盡.餘可略談.如是讀空品。智者聞不生義一切可略.否則視其利鈍.其餘七不.依

  次而詳增.天女證悟.梵天霍解.如來授記.如是讀依空滿願品。如是八品.讀正宗分

  竟。問.大涅槃經.談常在娑羅雙樹.金光明會.集衆非拘尸那城.乃云夀短八十.而預

  涅槃時事何耶。答.涅槃是權.不涅槃是實.菩薩斯意.無不了然.將欲闡揚.時時可舉.

  ********************

  然佛初中都說無常.說常雖不拘時.亦應是後期勝事.如妙法蓮華亦談常義.乃在

  涅槃將至最後四十九年。問.此經時如法華.此經部屬涅槃.法華亦部屬涅槃耶。答.

  此固可然.涅槃由一切智智顯.法華佛之知見爲一切智智.涅槃一乘是佛性義.法

  華以一乘爲宗.涅槃爲衆生示寂.法華化城暫息醫師亦暫往他方.此經捨身飼虎.

  法華焚身供佛.是故可與此經同部涅槃。問.經旣判涅槃部.序不標三德何耶。答.標

  言懺悔所生功德爲無有上.又言一切種智而爲根本無量功德之所莊嚴.不亦明

  明談大涅槃事耶.名雖不標.義無不攝。問.金光明經.廣說明咒勸示誦持.隋譯有十

  七.唐譯則三十有五.又復咒藥洗浴儀軌昭然.財物求增稱心如意.安置道場廣修

  法會.無不安隱吉祥消災獲福.豈非[礻*必]密部攝.而云涅槃部屬何耶。答.廣說明咒.護

  經久住.護弘法人.誘勸衆生.佛說.菩薩說.納受天龍藥义種種諸說.處處經中略舉

  其槪.如法華楞伽涅槃般若無不如是.乃至極簡心經.而亦言是無上咒是無等等

  ********************

  咒.若但以咒而攝密部.則全藏止一[礻*必]密.更不必華嚴般若涅槃建立多部.其可然

  耶。夫散咒不可入真言.儀軌井然乃金胎事.固然無足辨.然金光明經正宗分談.一

  句一義皆是涅槃.流通乃有咒及儀軌.誰主誰輔.明照朗然.藉曰[礻*必]密.亦不過用[礻*必]

  密部法.輔助涅槃部法而已.豈因其輔.遂移其主。更有陳者.經歷數譯後多前文.攙

  雜任情決非真象.如金光明經.唯增財一咒三譯皆同.淨地無染.大辯才天.凡十六

  咒.僅隋唐合.至夫金勝護國.如意寶珠.堅牢藥叉.及與流水.都凡六品.咒增十八.獨

  唐譯有.愈後愈詳真不可解.豈非攙雜他典增廣任情耶.譬如斯經如來夀量品.唐

  譯四種十法.抉取法集經文.然彼法集.闡涅槃義惟三種十.最後十法是如來行.唐

  譯舉詮不般涅槃.豈非攙雜任情.何從得經真相.以彼例此.咒及軌範.豈必斯經真

  實面目。又况現存梵本.尼泊爾九法最足取證.內法華般若咒與今同.金光明經文

  同涼譯.除增財一咒一切俱無。問.佛地經清淨法界是自性身.四智實德爲自受用.

  ********************

  而此經法如如如如智皆屬法身何耶。答.佛地就體用别.受用則賅自他.自他雖殊

  受樂無别.故合自他名受用身.故惟自性獨名法身。金光明經就自他判.應機顯現

  惟獨爲他.自受法樂非應機事.故他受用不名受用名爲應身.故自受用合自性身

  共名法身。又復金光明經就真假殊.化依應顯應依法顯.平等性智顯他受用.成所

  作智顯變化身.唯法皆假區爲類别.自性爲理實.自受用身爲智實.唯法皆實引爲

  類同。又復佛地性用别論門.金光明經則性用合論門。曰是二經異門.各據一義兩

  不相違。雖然.自性自受用.明明有二身.明明體用二法.此經具含深意.不卹異門合

  二爲一名爲法身.後世凡愚.不解因一攝二之深情.遂墮淆二爲一之邪見.理智無

  分.體用莫别.昏迷蕪蔓.自誤誤人.若溺陷阱.長夜淪迷.無有出期.是不可以不辨。問.

  涅槃護戒.性罪譏嫌.輕重條列.此經不舉戒文.而詳懺悔何耶。答.抉懺深義.經有明

  文.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如來所說異相生異相滅.以異因緣故.無始時來異相一種

  ********************

  子在.發爲現行足障真修.戒但勢行現未.懺則三世皆通.染淨途分.植衆德本.莫不

  於一懺行之.其戒之至精者哉。問.懺爲戒本義旣然矣.而復讚歎勸請隨喜回向何

  耶。答.法不孤立.觸類弘通.大乘根本以他爲自.故常置念.恆不捨離一切衆生.小乘

  制戒但律儀攝.大乘增上.更有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策心警心皆在有情.若在有

  情.道通爲一.如是懺悔.卽如是普賢行願.卽如是無上菩提.卽如是一切智智.卽如

  是一乘佛之知見。問.懺旣然矣.復取鼓聲.又取金光明何耶。答.懺悔以披露爲本.夢

  現其種.法應於喻.是其義也.昔之讚佛.今之聞常.觸類等流.宿緣夢現.其事如此.法

  華淨白.取喻蓮華.此經披露.取譬金鼓.如召衆白事.時擊楗稚聲達九天.鼓聲何獨

  不然.如集衆說法.恆放光明照全世界.鼓光何非其類.披露坦然.暢懷滿足.黑業淨

  盡.沙刹光呈.有如是境界哉.卽事明義.罄無不詳.何必三字三德.三字三位.破碎支

  離.且光明字二.名實一詞.强而分之配諸大法.此習此情實爲無謂。問.處處經中.闡

  ********************

  般若義.莫不推演八空八不.此經獨置後談而先正談十度十地何耶。答.般若有二

  義.一廣義.十度十空是.一深義.八空八不是.因是以談.無上菩提是深義.一切智智

  是廣義.無餘涅槃是深義.無住涅槃是廣義.金光明經詮大涅槃.先廣後深亦無不

  合.因是以談.龍樹無著皆談深廣.中觀唯識真俗分詮.皆談深義.十住毗婆沙.瑜伽

  菩薩地.皆談廣義.以是二義槪菩薩行.開示衆生正法眼藏.率履不越此大王路。問.

  楞伽法佛建立自證智行離心自相.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藴處界法.又言十

  地卽爲初.無相有何次.涅槃以嬰兒行爲無上行.此經獨先地度何耶。答.深廣二義.

  平等平等.徒廣無深.方廣外道.徒深無廣.趣寂聲聞.君子不由也.楞伽涅槃取詮深

  義.金光明經取詮廣義.各據異門豈相違越。問.華嚴初住發心.此經十地發心.何耶。

  答.發心非但一種.初住發心世俗發心.十地發心真實發心.八地以去則圓滿發心

  是也。問.信相授記.越無量劫號金寶蓋山如來.現時會衆.從此至彼禮佛作讚何耶。

  ********************

  答.華嚴九世攝歸一念.方量旣破.他方佛國攝置掌中.時量亦空.他時佛國一霎趣

  至。

  ********************

猜你喜欢
  卷第五·佚名
  卷第三十六·佚名
  无量义经序·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四·智升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澄观
  卷六·水鉴慧海
  第二十二章 续诸王之事迹·佚名
  卷二百九十五·佚名
  守行品第三十三·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窥基
  卷第四十二·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六·明佺
  林间录卷下·惠洪
  卷三百八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待制雍·顾嗣立

    雍字仲穆,孟俯仲子。夙慧,有父风。以荫守昌国海宁二州,历官翰林院待制。 春夜曲 早春 暮春 结羊肠 美人曲 千里思 有所思 七夕二首 古诗 思归 初秋夜坐二首 秋声 即事

  • 总目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九赵嘏【二卷】卢肇【一卷】丁棱高退之孟球刘耕裴翻樊骧崔轩蒯希逸林滋李宣古黄颇张道符丘上卿石贯李潜孟守唐思言戈牢金厚载王甚夷【共一卷】姚鹄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柯劭忞

      韩林儿 张士诚   韩林儿,永年人。其先本栾城人,世以白莲社烧香惑众。父山童,尝为童子师,人称为韩学究。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弥勒佛出世。愚民私相附从。颖州人刘福通与其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

  • 卷一八七 唐紀三·司马光

      起屠維單閼(己卯)正月,盡十月,不滿一年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六一九年)   春,正月,壬寅,王世充悉取隋朝顯官、名士為太尉府官屬,杜淹、戴胄皆預焉。胄,安陽人也。隋將軍王隆帥屯衞將軍張鎮周、都水

  • 1920──中華民國九年庚申·郭廷以

      1﹐1(一一,一一)  (1)濟南警察禁止學生演劇,引起衝突,學生重傷十餘人(翌日各校教職員憤而停止職務)。  (2)北京政府獎敘參戰出力之王士珍、段芝貴、姜桂題、梁啟超、曹錕、張作霖、倪嗣沖、李純、劉冠雄、張懷芝、王占元、閻錫

  • 唐鉴卷七·范祖禹

    高宗永徽元年正月太宗女衡山公主应适长孙氏有司以为服既公除欲以今秋成昏于志宁言汉文立制本为百姓公主服本斩衰纵使服本例除岂可情随例改请俟三年防毕成昏帝从之臣祖禹曰君防三年古未之改也汉文率情变礼虽欲自损以便

  • 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一月。癸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内注○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祥麟等奏、造销多年军米。经部驳查。无从赔补。恳恩豁免。如所请行。  ○以亏款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纪昀

    列传宋 【一百二】○宋一百二汪若海 张运柳约李舜臣 孙逢吉 章颖商飞卿 刘颖徐邦宪李宗勉 袁甫刘黻王居安汪若海张运柳约李舜臣孙逢吉章颖商飞卿刘颖徐邦宪李宗勉袁甫刘黻王居安△汪若海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

  • 卷十三·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三宋 吕中 撰英宗皇帝治平四年即帝位嘉佑八年四月即皇帝位上不豫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上初以忧疑得疾举措或失常度左右共为 间遂成隙太后对辅臣常及之韩琦因出危言曰臣等只在外见官家内中

  • 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六·吴振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大驾巡幸,留京王大臣日诣文华门办事。恭请合符,轮流值宿。卯刻四人同入,非直班者,申初散出;直宿班者,在内守合符,俟次晨交替,合符而后出。按:康熙三十四年,上出古北口,巡历塞外。命大学士

  • 三七 再被羁押·邹韬奋

    廿三日夜里在觉林的时候,在座中的朋友已经有人听到消息,说高二分院于当天下午五六点钟又已签出拘票拘传沈先生等四人。大家觉得他们既已“责付”律师保出,尽可随传随到,何必再出拘票呢?所以还在半信半疑中。廿四早七点钟,我

  •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佚名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rs

  • 《楞伽师资记》序·胡适

      民国十五年【1926】九月八日,我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读了敦煌写本《楞伽师资记》,当时我就承认这是一篇重要的史料。不久我回到伦敦,又在大英博物院读了一种别本。这两种本子,我都托人影印带回来了。5年以来,我时时想整理

  • 卷一·佚名

    △了知诸行相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一切漏尽无馀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皆悉具足。舍彼重担得大善利。尽诸有结正智无碍。心住寂静已得

  • 东海集·张弼

    明代诗文别集。张弼(字汝弼)著。张弼所著诗文,现存有两种类型的版本,一种是正德十三年(1518)张弘至刻本,题《张东海先生诗集》4卷,文集5卷,万历间又在张刻本基础上重修。《四库全书》存目著录的《东海文集》5卷,是此刻本的

  • 整庵存稿·罗钦顺

    二十卷。明罗钦顺(1465—1547)撰。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苏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乞归养,刘瑾怒而夺职为民,刘瑾被诛后复起,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学者称整庵先生,谥文庄。著有 《整庵存稿

  • 上清天心正法·饶洞天

    北宋道士饶洞天传《天心正法》,《通志·艺文略》著录《上清天心正法》三卷。南宋邓有功重订为二卷,又加增补, 即今《道藏》七卷本。卷一、二当即原《天心正法》,大旨以符咒招神役鬼,驱邪治病。卷三至卷五载符箓咒诀数

  • 韵语阳秋·葛立方

    诗话,又名《葛常之诗话》、《葛立方诗话》,二十卷。南宋葛立方(?-1164)撰。立方字常之,丹阳人,徙吴兴(今属浙江)。绍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阳秋”即“春秋”,晋人避简文宣郑太后阿春讳,改“春”为“阳”。书前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