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八

  [一]釋應知多種者.嗢柁南曰.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衆.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論曰.體者諸經體性略有二種.謂文及義.當知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

  所知境界。釋者略有五種應知.一法.二等起.三義.四釋難.五次第。文者略有六種.一

  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相.六機請。名身者謂共了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

  假名二實名三總名四别名五隨義名六戲論名七易名八難名九顯名十隱名十

  一略名十二廣名.假名者謂於內諸藴立我有情命者等名於外諸色立瓶衣車乘

  注:

  [一]此下二卷全引瑜伽八十一八十二論文.嗢柁南亦出於彼.故不入本頌之數.

  ********************

  等名.實名者謂於眼等色等立根義等名.總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别名者謂

  佛友德友青黄等名.隨義名者謂質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能照能燒故名爲日如

  是等名.戲論名者如呼貧名富如是等類不觀於義施設彼名.易名者謂共所知想.

  難名者謂翻於彼.顯名者謂其義易曉.隱名者謂其義難曉如達羅弭荼明咒.略名

  者謂一字名.廣名者謂多字名。句身者謂依名字釋義滿足.此復六種.一不滿句二

  滿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六釋句.不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更加餘 

  句方得成滿.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若唯言諸惡

  則於文未足.若復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若具言諸惡者莫作則二俱滿足是則名

  爲第二滿句.所成句者所謂前句待後句成.如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

  寂爲樂.此中諸行無常是所成句由有起盡法句之所成立.能成句者謂第二句以

  能成立第一句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釋句者如言謂趣正丈夫。字身者謂若究竟若

  ********************

  不究竟名之與句二種所依四十九字。此中欲爲名首.名爲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

  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則唯字無名。問何因緣故建立名等三種身耶。答.

  爲領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者何義。答.目種種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種種相

  故.又由語言所傳述故.謂之爲名。問.句者何義。答.攝受於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

  名爲句。問.文者何義。答.顯發名句故謂之文.如薄伽梵說增語增語路如是廣說.增

  語者謂一切衆類共所立名.增語路者謂衆類之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及

  與各别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爲彼路.施設者謂分析一法建立多種.彼所依處名

  爲彼路.欲卽是詞無有别欲.此詞卽是增語施設之路。彼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

  法二義三補特伽羅四時五數六處所.彼廣分别如聞所成地。語者當知略有八分.

  謂上首美妙等.由彼語言具足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等德故能說正法.上首語者

  趣涅槃宮爲先首故.美妙語者清美音故.顯了語者文詞善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

  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語者言知量故.無邊語者

  善巧多故。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一趣處德謂初一種.二自體德謂次二種.三加

  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共相應故.助伴

  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解釋次第故.清亮者文句顯了清淨故.有用者善入衆心故.

  相稱者如衆會故.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常修委修故名常

  委.彼分者謂正見等.資糧者是彼資糧故。相者謂諸藴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

  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言說或聲聞說或菩薩說或如來說.是

  名爲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起於言說.此復根等差别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

  此中由根差别故分成二種謂鈍根利根.行差别有七種謂貪行等如聲聞地說.品

  類差别有二種謂在家出家.願差别有三種謂聲聞獨覺菩薩.可救不可救差别有

  二種謂涅槃法不涅槃法.方便差别有九種謂已入正法未入正法有障礙無障礙

  ********************

  已熟未熟具縛不具縛無縛.種類差别有二種謂人及非人。如是六文總攝爲四.一

  所說.謂名身等及相一分.二所爲.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三能說.謂語言.四

  說者.謂佛菩薩及與聲聞。如是一切六種相貌總顯於文.若減一種義不顯了.由能

  顯義是故名文。義者略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義.四處所義.五過患義.六勝

  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地義者略有五地.謂資糧地方便地見地

  修地究竟地.又廣分别有十七地.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

  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相義者當知五種.一自相二共相

  三假立相四因相五果相.如是五相若廣分别如思所成地。復有五相.一差别相二

  瑜伽相三轉異相四染汙相五清淨相.此五種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别。復有五相.一

  所詮相二能詮相三此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

  ********************

  五法藏說.能詮相者謂卽於彼法依止名等爲詮諸法自體差别所有言說.此亦能

  顯遍計所執自體應知.此遍計所執自體有多種名所謂亦名遍分别所計亦名和

  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虚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方便亦名唯有音

  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别應知.此二相屬相者謂能詮所詮互相屬著遍計

  所執自體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無始流轉一切愚夫遍計所執自體執及此隨眠.

  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正分别知隨其所

  應分别如思所成地等。作意義者有七種作意.謂了相等.如前說.若廣分别如聲聞

  地。復有十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法智種類智他心智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廣

  分别如聲聞地。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如前略釋.若廣分别如五識身相

  應地及意地。復有九種遍知.謂欲繫見苦集所斷斷初遍知.色無色繫見苦集所斷

  斷二遍知.欲繫見滅所斷斷三遍知.色無色繫見滅所斷斷四遍知.欲繫見道所斷

  ********************

  斷五遍知.色無色繫見道所斷斷六遍知.順下分結斷七遍知.色愛盡八遍知.無色

  愛盡九遍知.若廣分别如三摩呬多地。又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此亦如三摩

  呬多地廣說。是中諸法應當觀察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

  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處所義者略有三

  種.一事依處.二時依處.三補特伽羅依處。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根本事依處二得

  方便事依處三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有六種.一善趣二惡趣三退墮四升進五

  流轉六寂滅.得方便事依處者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欲行二離行三善行四不

  善行五苦行六非苦行七順退分行八順進分行九染汙行十清淨行十一自義行

  十二他義行.愍他事依處有五種.一令離欲二示現三教導四讚勵五慶慰。此中善

  趣者謂人天.惡趣者謂那落迦等.退墮者復有二種謂不方他及方他.不方他者所

  謂自然夀命退減如夀命當知色力財稱安樂辯等亦爾.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

  ********************

  增上退減少枝屬言不肅弊惡慧不能證獲微妙廣大色香味觸於諸勝妙所受用

  具心不喜樂如是等類名爲退墮.翻此退墮如其所應卽名升進.流轉者謂卽此善

  趣惡趣退墮升進.寂滅者謂有餘依無餘依寂滅界。欲行者如十種欲所引中說.離

  行者謂卽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已厭欲出家受持禁戒守護根門等.善行者謂施

  戒修有漏善行.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乃至廣說.非苦

  行者謂受用如法所得資具棄捨樂行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

  苦行邊勤行中道依止於法求衣鉢等及正受用.順退分行者謂若行能障升進分

  等.順進分行者謂與上相違.染汙行者如鸚鵡經說略有三種謂業雜染煩惱雜染

  流轉雜染.當知此等有九根本句.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二瞋三癡.煩惱雜染有四

  句謂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

  雜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由無明門引生種種諸出家者流轉雜染

  ********************

  故.由有愛門引生種種諸在家者流轉雜染故.清淨行者略有三學五地此三學等

  當知亦有九根本句.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所攝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方便

  地.增上慧學所攝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修地及究竟地.自義行者謂自利行

  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爲自利故亦名自義.他義行者謂利他

  行如佛菩薩究竟利益無量衆生乃至廣說。令離欲者訶毁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

  患令離愛欲.示現者爲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

  信解者令於學處正受正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而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

  事應正作應隨學.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

  發彼心令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堪有勢力.慶慰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卽

  應如實讚說令其欣喜。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如教導他令其

  離欲而謂彼曰如某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當

  ********************

  解作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友者必不應作.或復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

  有情功德過失而不遮彼令不造過.或有亦示現亦離欲如示彼過令其遠離.教導

  者初未受學令其受學.讚勵者學已未進令其升進.慶慰者有五種勝利.一令彼於

  已所證心得決定.二令餘於彼所證勝德起心趣求.三令誹謗者心處中住.四令不

  信者心生淨信.五令已信者倍復增長.若有慶慰他人善事當知是人造作增長能

  感悅意衆天生業若命終已彼彼所生常聞悅意美妙音聲無不悅意。復次欲行或

  有能感善趣如爲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 離行行若毁

  犯能感惡趣.若無毁犯能感善趣及作寂滅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爲寂滅資糧.不

  善行能感惡趣.苦行由依邪見苦自身故能感惡趣.非苦行能爲寂滅資糧及感善

  趣.順退分行能感退墮.順進分行能感升進.染汙行能感流轉.清淨行能證寂滅.自

  義行唯令自己感善趣引升進證寂滅.他義行俱令自他生善趣引升進證寂滅。如

  ********************

  是三事根本事有六種所謂善趣乃至涅槃.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悲愍他

  事有五種所謂五種悲愍衆生.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

  離欲乃至慶慰。時依處者略有三種.一過去言依二未來言依三現在言依.如經廣

  說。補特伽羅依處者謂鈍根等二十七種數取趣.應知如上所說。事時補特伽羅.佛

  薄伽梵依此三處流布聖教故名依處。過患義者謂於應毁厭義而起毁厭或法或

  衆生.勝利義者略而言之於可稱讚義而起稱讚或法或衆生。所治義者略而言之

  一切雜染行.能治義者謂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是能治瞋是所治慈爲能

  治如是等盡當知。略義者謂說諸法通種類義.廣義者謂說諸法别種類義.復次說

  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復次略義有二種一名略二義略.廣義亦二種謂名廣及

  義廣。如薄伽梵說舍利子我能廣略宣說正法然悟解者甚難可得.於彼經中長行

  文廣義略.伽他義廣文略。爲攝十義故說中間嗢柁南曰.

  ********************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 略.廣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說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說法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旣自

  求已應爲他說。如是建立文義體性已.諸說法者應以五相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

  初應略說法要.次應說等起.次應釋義.次應釋難.後應辯次第。法者略有十二種.謂

  契經等十二分教.契經者謂縫綴義多分長行直說攝諸法體.應頌者謂長行後諷

  頌及略舉所說不了義經.記别者謂廣分别略所舉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諷頌者

  謂以句說或二句說或三四五六句等說.自說者謂不請而說爲令弟子得勝解故

  爲令上品所化衆生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名爲自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因

  緣者謂因請問說.如經言世尊於一時中因沒力伽羅子爲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

  别解脫增上道毗柰耶所有言說謂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世尊說如是

  如是語是名因緣.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本事者謂除本生宣說

  ********************

  前際諸所有事.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諸本生事.方廣者謂說

  菩薩道如說[一]十地四菩薩行等及說如來百四十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淨乃至

  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廣說.又法無量故義深廣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

  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希法者謂佛及諸弟子說希奇法如諸經中因希有

  事故起於言說.論議者謂諸經所攝摩怛履迦。且如諸了義經皆名摩怛履迦.所謂

  如來自廣分别諸法體相.又諸弟子已見聖迹依自所證無倒顯示諸法體相亦名

  摩怛履迦.摩怛履迦亦名阿毗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皆有本母.當知經中

  硏究法相所有言說亦復如是.又如世間若無諸字本母字不顯了.如是十二分教

  中若不建立諸法體相法不明了.若建立已諸法自相共相皆得顯現。又復能顯無

  雜法相故卽此摩怛履迦名阿毗達磨.依此摩怛履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鄔

  波第鑠。等起者略有三種.謂事時補特伽羅依處别故.如經中說於如是時爲如是

  注:

  [一]原刻作七.今依麗刻改.

  ********************

  補特伽羅依如是行令彼離欲乃至慶慰。義者略有二種.一總義.二别義。當知總義

  復有四種.一引了義經.二分别事究竟.三行.四果。行復二種謂邪行正行.果亦二種

  謂邪行果正行果。當知别義亦有四種.一分别差别名二分别自體相三訓釋名言

  四義門差别.訓釋名言復由五種方便.一由相二由自體三由業四由法五由因果.

  義門差别亦有五種應知.一自體差别二界差别三時差别四位差别五補特伽羅

  差别。自體差别者謂色自體有十色處差别.受自體有三受差别.想自體有六想差

  别.行自體有三行差别.識自體有六識差别.如是等類自體差别應知.界差别者謂

  欲界色界無色界.時差别者謂去來今.位差别者當知差别二十五種.謂下中上三

  位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善不善無記三位聞思修三位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位

  內外二位所取能取二位所治能治二位現前不現前二位及因果二位.補特伽羅

  差别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應知。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當知設難

  ********************

  略有五因.一爲未了義得顯了故.如言此文有何義耶.二語相違故.如言何故薄伽

  梵前後說異.三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理相違之義.四不定顯示故.如言何故

  薄伽梵於一種義種種異門差别顯示.五究竟不可見故.如言內我之體有何相貌

  而常恆不變自性正住.如是等類。於此五難如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難方

  便顯了.於語相違難隨順會通.如於語相違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定顯示難究竟

  不可見難亦爾.於理相違難或以黑教道理而判決之.或復顯示四種道理.或顯因

  果相應道理謂此言顯果或復顯因。又於問難應設四記.決定記者謂爲如理問者

  無倒建立諸法體相故.分别記者謂爲如理不如理問者開示差别相故.反詰記者

  謂爲止息戲諍論故.默置記者有四種因謂無體性故乃至彼相法爾故如前已說.

  若廣分别如思所成地.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爲有爲無等此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理

  趣皆不可記是故默置.以約勝義無如來故不可記别.若約世俗所依能依道[一]理違

  注:

  [一]原刻作相.今依麗刻改.

  ********************

  故及斷滅果非真實故亦不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次第者略有三種.一圓滿次

  第二解釋次第三能成次第.爲顯此三次第略引聖教.如世尊言我出家時盛美第

  一盛美最極盛美此言卽顯盛美圓滿次第.又復說言曾處我父淨飯王宮顏容端

  正乃至廣說此言卽顯盛美解釋次第.又言爲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老病死等法

  故此言卽顯能成次第。又復經中略說諸法.如言三受苦樂不苦不樂如是等此中

  唯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受故名圓滿.如受應知四聖諦中先說初句後後

  次第隨順分析亦爾。能成次第有二種.或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句.當

  知解釋次第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說法師衆相圓滿.一善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

  二能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具足無畏.謂於刹帝利等勝大衆中宣說正

  法無有怯懼又因此故聲不嘶破腋不流汗念無忘失.四言詞善巧.謂語工圓滿八

  ********************

  分成就言詞具足處衆說法.語工圓滿者謂文相句應助伴等乃至廣說.八分成就

  者謂上首美妙等乃至廣說.五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方便說如以時慇重等相.六

  具足成就法隨法行.謂不唯聽聞語言爲極要如說行.七威儀具足.謂說正法時手

  足不亂不搖頭動眉口面支節無有改變進止去來端嚴庠序.八勇猛精勤.謂常樂

  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淨不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奢摩他.九無

  有疲厭.謂爲四衆廣宣妙法身心無倦.十具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反報若被輕

  懱不生忿慼乃至廣說。

  説衆者謂處於五衆宣八種言.何等爲八.一可喜樂言.二善開發言.三善釋難言.四

  善分析言.五善順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趣言。五衆者.一在家衆二

  出家衆三清淨信衆四邪怨衆五中平衆。可喜樂言者有五種相應知一有證因二

  有譬喻三語業具足四文字句美五言詞顯了.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顯現故辯

  ********************

  麤顯義令深邃故.善釋難言者能善解釋五種難故如前應知.善分析言者析一一

  法依增一道理乃至十種或復過此善分别故如依一法建立二種三種四念住等

  乃至廣說.善順入言者唯善顯釋契經應頌等十二分教終不引攝邪道異論.引餘

  證言者謂引餘經成立所說.勝辭才言者隨自所忍善分别義.隨宗趣言者謂依摩

  怛履迦分别顯示或依餘無倒說者所說言教如理解釋。復次處在家衆應依毁諸

  惡行稱讚善行現前說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衆應依增上戒等三學現前

  說法令彼速疾修圓滿故.處淨等衆應依聖教廣大威德現前說法如其次第令倍

  增長令處中住令生淨信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

猜你喜欢
  神足行章第六·佚名
  三报论译文·慧远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法藏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卷·李通玄
  卷三十三·佚名
  卷二百六十五·佚名
  第四 义释品·佚名
  答李汝清问(八则)·太虚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佚名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孟献忠
  第十五品 无碍解分别·佚名
  卷五·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子璇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子璇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丁求安·唐圭璋

      词中“中兴天子”云云,求安当为高宗、孝宗时人。   踏莎行   风卷霜浓,寒销冰谢。一年皎月惟今夜。桑弧蓬矢庆门阑,云旌羽盖连车马。   命服新翻,恩波如泻。海沂致锦傅声价。晓来和气着梅梢,春随温诏看看下。  

  • 卷下·朱弁

      东坡南迁,参寥居西湖智果院,交游无复曩时之盛者。尝作《湖上十絶句》,其间一首云:“去岁春风上苑行,烂窥红紫厌生平。如今眼底无姚魏,浪蘂浮花懒问名。”又一首曰:“城根野水緑逶沱,飐飐轻帆掠岸过。日暮

  • 甲午五首·许南英

    甲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题画梅,赠陈焕耀(时中日失和,海氛方炽,有感作此)斜风料峭到冬初,爱种梅花手自锄。踯躅荒园犹有恨,荆榛满地未芟除!和祁阳陈仲英观察感时示诸将原韵茫茫谁是济川舟?费杀筹边设戍楼!巳撤屏藩资广岛,那堪保

  • 随何赚风魔蒯通·臧懋循

    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元)无名氏撰●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萧何害功臣韩信 正名 随何赚风魔蒯通第一折〔冲末扮萧丞相领祗候上〕〔萧相诗云〕

  • 卷六十二·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六十二 宋 陆游 撰 寄十二侄 庚寅吾入蜀西过齐安城雪堂拜老仙眉宇寒峥嵘微泉尚如昔激激琴筑声龙蛇入笔力断石卧纵横戊戌奉诏追触热万里程归途抵齐安岁月浩可惊三日乃东下鼓角遥送迎安国有

  • 六集 四卷·钱德苍

    翡翠园预报(四小鬼引外上)【点绛唇】湛湛青天,金光闪电威灵显。报应昭然,难把神明掩。善哉,善哉。小圣乃九天察访使是也。今当除夕,届期巡察人间善恶。今有舒德溥陌路捐资,完人夫妇,小圣飞奏天庭,奉玉旨:伊子舒芬塡入金榜,来科取

  • 卷七·张宪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七       元 张宪 撰古诗【长短句】双龙图云谷道人手持一片东溪纑云林散人为作双龙出入清朝图砚池浓磨五斗墨手涂脚踏顷刻云馍糊既不为?山引九子亦不作掣电双吞珠但见一龙盘空偃蹇飞下

  • 第九十回 惩淫恶阖家骈戮 受招抚渠帅立功·蔡东藩

      却说怀宗嗣位以后,当有人弹劾魏、崔两人。崔呈秀已经罢官,那魏忠贤亦被廷臣纠弹。工部主事陆澄源,首先奏劾,次即主事钱元悫,又次为员外史躬盛,还有嘉兴贡生钱嘉征,更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剋削

  • 卷第一百六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梁纪二十〔起重光协洽(辛未),尽玄黓涒滩(壬申),凡

  • 卷五十二·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二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秦穆公伯西戒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岀居于魏 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 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 十国春秋卷三十六·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前蜀二髙祖本纪下武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帝登兴义楼有僧抉一目以献帝命饭万僧报之学士【一作户部侍郎】张格曰小人无故自残赦其罪幸矣不宜复崇奬以败风俗帝乃止丁丑以韦庄为门下侍郎【一作吏部侍郎】同平章

  • 王思远传·萧子显

    王思远,是琅笽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父亲王罗云,曾任平西长史。王思远八岁时,父亲去世,祖父王弘之及外祖父新安太守羊敬元都是退隐的高士,因此王思远小的时候没有出仕为官的想法。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任命王思远为南徐

  • 邢艪传·脱脱

    邢籨,字叔明,是曹州济阴人。大平兴国初(976),邢籨考五经进士,廷试之日,赴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博学精深,擢九经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邢籨因此监处楚、泰之间,泰州僻左而楚州会要,盐

  • 幼官图第九·管仲

    若因处虚守静人物则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人果)兽之火爨,藏温濡,行敺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谨

  • 卷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三宋 黄干 撰士防礼下三 防礼二之下【郑目録云既夕礼士防礼之下篇也既已也谓先葬二日已夕之时与葬间一日凡朝庙日请啓期必容焉此诸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游行经第二中佛告阿难。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刹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刹利众坐起

  •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遵式

    宋耆山沙门遵式述维安养宝刹大觉攸赞。三辈高升。夕孕金华列宿犹惭于海滴。晨游玉沼世灯强喻于河沙。良以。十方爰来四生利往。虽腾光而普示。终稽首而偏求。故其竺国皇州自今观古。彼则钜贤至圣。咸舒藻以为盟(文殊

  • 清河书画舫·张丑

    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