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有情恆爲衆苦逼 熾然猛火燒內心 善士意樂起慈悲 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禮善[一]慧諸佛種 於衆煩惱皆除滅 與無依者作歸依 能令極怖心安隱.

  微笑降伏大魔軍 明智覺了除衆欲 於此大乘能善住 深識愛源唯自心。

  論曰.謂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識。

  釋曰.此復何意輙名大[二]乘。本契弘心堅持禁戒.徧諸生品拔濟有情.普令出離獲得

  難勝無罪之行極妙吉祥.是諸善逝去而隨去無邊大路.並所獲果圓滿尊極餘不

  能知.由此義故名爲大乘.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三]路及佛勝果。

  爲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爲此類故[四]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惠.今依麗刻大藏再雕本改.

  [二]論中徵問及異執之詞.今皆用。斷句.以示區别.

  [三]路.舊譯道.西藏譯律天二十論疏云.菩薩道果合名大乘也.

  [四]律天二十論疏云.顯示者.釋前成立.

  ********************

  而廣宣說。

  如地水火風並所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

  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諠靜無差.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

  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爲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

  功能成大事.善[一]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縱如所

  許有其外事.然由內心意樂慇重弘誓力故能到無邊六度之岸.若異此者所捨之

  物盡持行施及所遺生何能總徧令其歡喜愜順求心.此卽便成無邊際境所爲施

  事無有竟期。又復所有廣爲利益有情戒等於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

  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復何須外境。若許外事復

  與正理義有相違.故知境無斯成勝[二]妙。如仗自心妄生分别作色等解起身見等無

  實.不待外諸有情而作所緣因生離染.然於施等各隨其事而能獲果.實不假藉識

  注:

  [一]原刻作遊.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妙字.今依麗刻刪.

  ********************

  外境事。若其識外有别境者.遂便依彼起諸煩惱.旣被執取隨轉而住.見此過已心

  捨離生深懷厭棄不[一]悕大覺.旣捨有情界.如何欲弘益。由非攝取諸有生類小心自

  度大行難成.然諸覺情依斯而轉方能長養菩提資糧.謂於客塵有爲之事厭背心

  故證無爲法.由無爲法體不生長故.希餘小寂偏證一邊無上覺山遂便淪退.若無

  外境愛厭俱亡.正覺之處斯成易得。

  豈非大悲常存於念菩提薩埵極果方成.唯識之言便爲違害.然而大悲要託他身

  爲緣性故.旣除外境但緣自識此則便成憐自身故.利他爲意大行方豎.唯顧己身

  實乖弘度。雖陳雅責.因斯無過.藉外相續爲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爲境

  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此無相違决定如是應起信心.假令於彼色聲等處

  一一推求彼無其我.設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捨故。旣同所許無我爲宗.

  當於何處欲興悲念。於世共許當情妄執爲所緣相以爲有情.亦不應言情所執事

  注:

  [一]原刻作怖.今依麗刻改.

  ********************

  卽是外境。由此應知假令不樂理必許然.但於自識現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

  是故定知無其外境.若離於識必不可得是顛倒故。何謂顛倒。本無外境見爲實物。

  非妄執故終能獲得無上之處可爲應理.唯識之見是真實故.爲彼方便深成稱理。

  如何得知斯爲實見。

  [一]三界唯心是[二]詮說故。

  凡有諍事欲求決定須藉二門.一順阿笈摩二符正理.謂欲爲彼信證聖人無倒宣

  說所有傳教引阿笈摩.若爲此餘不信之者應申正理。或可爲彼二人俱陳兩事.如

  所信事令安住故陳其正理.又爲顯其所論正理有依仗處說阿笈摩。由其正理不

  依傳教未見真者所有言說無非謬故名強思構.是故應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

  託之處.或於自部有力用故.爲此先陳阿笈摩教。

  爾來據義依大乘說卽第七[三]聲目其所爲.謂欲證得彼大乘理說唯識觀是真實故.

  注:

  [一]勘梵本二十論.此段引華嚴經十地品云. 經言諸佛子卽此三界唯心.今譯文略.  

  [二]詮.蘇呾囉意譯.本作略詮.今省稱也.後同.

  [三]據律天二十論疏.此段釋前依大乘成三界唯識句.今雜出於此.故以爲旁論.

  ********************

  此不虚性以阿笈摩善成立故。又若唯據言說大乘猶如於義假名乘者.依第七聲

  所說聲也.謂卽依託大乘言教聚集之處真實句義而成立之但唯是識.爲欲明其

  所立宗義於大乘教而引一隅.顯所立宗不於自教有相違背。

  此復何故名阿笈摩辄自引證說斯言耶。謂從能說如理教者假彼相續爲增上緣

  此教方生.於其聽者識之差别體有功能現前而住.或是親聞或復傳說於所詮事

  當情相狀次第而生猶如筆畫章句形段昞然明現.從他來故名阿笈摩。若復有時

  自生憶念隨順本相識方生者.從彼生故得阿笈摩名.猶如自說名爲佛語.[一]德者義

  相爲智因故名智資糧。

  豈非一切但唯有識此違所許故及自語相違。理固不然.非由於色有别異故.依識

  差别而爲建立.如無色界所有差别。如無色界實無其色但依於識分爲四種立空

  處等.餘界亦然.設復說三.於識何妨。猶若有情雖無差異然而安立欲色界殊.據其

  注:

  [一]據律天二十論疏.此句意云.以有如實見義等功德者爲增上故.今譯疑錯.

  ********************

  所繫色差别故.色雖無異.别立無過。

  豈不詮教言唯有心.今此立宗言唯有識.說違本教諒在憑虚。義有所歸誠無斯過.

  由其先許

  心意識了是名差别.

  由同體事名不俱陳.故以異名而宣其義。[一]卽此唯了之言非衆共許.欲令解義取共

  知聲更陳餘號復更顯與經不相違。重說意識二聲況彼二義知體不别卽是其果.

  若欲要明不違經者.心了二聲同其一義明不違教釋妨已周.何須更說意與識耶。

  若說了聲心異名者.心望心所是别有體猶如於境.[二]同生之類念昔睡等便成是無.

  此則前後理相違背。實無此過.有所由故.

  此中心言許有相應.

  卽是了言兼攝於彼。

  注:

  [一]勘梵本二十論.唯識原作唯了.故有此段釋文.律天二十論疏云.八識現似境相而生得名了别.以是知識與了義各異也.今譯餘處唯了皆作唯識.蓋沿舊習未敢遽改耳.

  [二]同生.舊譯俱生.

  ********************

  若如是者.識外之境心意詮故於其心處更置唯聲意有取遮以爲其界.境若無者

  遂成無[一]用。唯聲不遮可如來責.現遮所緣境.如何言無用。

  若如斯解由同生法及所緣境俱是離心别有其體.一便遮止一乃見留.豈得事無

  由緒而空談自愛。若無别意[二]誠如所詰.然由於境心聚共緣决斷等事同類性故於

  心所處假說心聲.復爲遮其非所許事故於心處更置唯聲。縱有所談此還非理.便

  成亦是不取心言.非一處顯真假二事俱能彰顯有力用故.如牛等聲.於心所處置

  此心言說心聲時真事便捨.如於邊鄙假說爲牛垂胡等事理定應棄。有言本意二

  事俱說.亦應更作一種異聲用表斯義.或可攝聲撮略而顯.依俗論法猶如欲聲而

  爲辯釋.非唯自意能爲巧釋[三]無其緒系生決定[四]耶。亦復不由有染等言.蘇呾囉中有

  染等說於其遮遣無有力用.於彼亦有有境言故境亦不遮.所說唯聲便成無用。

  若言外境非理須遮無阿笈摩.[五]摩呾囉聲二處同故.隨遮一事無決定因.是故須依

  注:

  [一]此下應牒論文.今譯改出於後.

  [二]原刻作成.今依麗刻改.

  [三]原刻作元.乃從寫本无字錯.今改正

  [四]同也.後文有處例此.

  [五]摩呾囉.意譯云唯.

  ********************

  異宗之見。心心所法體不相離但位有别.卽此唯聲能遮外事.同生之法[一]元不遮故。

  凡總相聲所有詮名於其自事必不差别.非爲決定而並現前由其不遮理便總攝.

  爲欲述曉如是道理故說心言許有相應。若離心所.獨心非有.故不應難亦遣同遮。

  作是釋時唯遮外境實有功能.述己義成故說唯言。

  以理準餘但遮境事豈非所引。有此中言明知於餘有除心所復是容有.如六識身

  名爲識聚。若言此中說識藴時兼攝心所.理定不然.想受及思諸心所法餘藴無故。

  若言猶如於色藴者.由如取其[二]仳喏那分立爲色藴.想等同然.非相似故。若言許取

  由色差别便以識聲說其識藴.非色等法是心位差猶如於想。若以位差簡有差時

  隨其色類爲簡别已以色等聲於識而立.此亦非理.斯乃便成撥其識聚.由彼被斯

  色受等聲割其分故.非位差外别可得故。離仳喏那位差之外别有色位.猶如樂等

  所現相狀憂愁苦惱.於斯相處安置識聲隨牛犢理。若如是者.識六識身爲其識藴

  注:

  [一]原刻作無.乃從轉寫錯无而錯.今改正.

  [二]仳喏那.意譯云識.

  ********************

  義乃相違.眼等諸識色等相現故.由其並是色聚所收。復更有餘雜亂之過.若其青

  等相現之時或違或順色行二藴便成雜亂.如是復成於樂等位受等相雜。準斯道

  理亦是破其總别之義.有說識能徧故是總相聲猶如初相.此之别相謂是色等.彼

  乃是其現相位差之因性故.此亦如前受等便有雜亂之過.是故除其心所性言.猶

  如成立所有色聚。

  唯心之聲表唯識耳.此亦不能於其心所及以所緣令疑斷絕.言唯字者有何所遮。

  雖言心所不離於心.此成虚言.由其相狀體各别故.所言識者唯觀現境.雜染等性

  但是愛著.體非照察如何能見.此卽於彼體成殊别及以更互。上來所述道理旣多.

  然於本宗未爲的要.且息傍論應辯正宗。心及心所設令體别.以其心字亦得相收.

  應知此義共成已久。若於其處諸心所法不以自名而顯說者.應知此中卽是總目

  所有心聚.如調心等但道其心此謂共成.故知

  ********************

  唯聲但遮其境。

  若無境者如何於青及甜味等而了别之.由理不能撥現見故。誰言撥其現見之境.

  [一]但於自識境相生焉.

  由自識相領受之時遂卽計執所有青等如外而住.但爲是其邪妄之解。

  猶如眩目見髮蠅等.

  斯乃但是識之相别現其蠅相卽便妄執爲有蠅耶.然而在外

  曾無蠅等自性可得.

  如何作境令識别生。

  此若無境如何得云識似於[二]彼相狀生耶.要有本相似彼相生可於此時得言似彼.

  如斯之事世皆共許.如於陽燄謂言似水.非無其境亦能見故。如於薩埵有覺相生

  而非離於色等體外有别薩埵實事可得.亦非色等或總或别有其自性變壞等性

  注:

  [一]據西藏譯二十頌及魏陳兩譯二十論.此下三句論文合作一頌.於理爲得.二十頌文應先立宗後乃申難也.

  [二]句中云字.原刻作之.從寫本草誤.今改正.

  ********************

  而簡别故.於心實事亦復不能捨其本性。或可薩埵是[一]覆俗有。如斯道理我亦同然.

  於色等處謂從於識生差别性是覆俗故.如依色處執爲車等.然而但由情所計執

  於其色等覆障實性.於衆緣處作自相狀而安置之如在於外.卽於是處見車等故。

  未審覆俗是何義耶。是覆障義.順俗情故.由彼於其車乘等處計執自性是覆俗有

  覆其實體生餘執故.故彼妄情施設其相先於斯事而執取之.雖無實相妄生境想。

  又如[二]常等情所現相何有本相而隨順之.是故雖無識外實境識所現相其理善成。

  或可此中言似相者乃是隨順顛倒事義。如陽燄處翻作水解便作水想.識亦於其

  色等相處生起倒情故言現相此不相違。有說其顛倒境亦依實事方始生心.此亦

  同前悉皆徵責。復有外律作斯異執離色等外别有我體.此復依何而生於倒。經云

  依內.此亦無違.謂於俱生所起身見密而說故.故云於我正可用心當見現見.如其

  親近惡友等人卽云於我故作是說.然彼凡小妄生其識遂起顛倒爲外境相。

  注:

  [一]覆俗.舊譯世俗.

  [二]原刻作掌.今依麗刻改.

  ********************

  或可隨順他共成事而爲言說.卽如世間所共許事將爲境者卽於其事唯識生起

  [一]是故由斯似境相故.緣色等識不取外境.如眩瞖人見髮蠅等.此外境空但唯有識

  是其宗義。

  卽由此義而爲難曰

  此喻不成.於光明分妄生髮想斯由其眼根虧力故.有說有别大種生而可見遂令

  情執爲其髮等。

  若如是立似境相現但唯識[二]者處時等定便成非理。

  如其所有色等諸境離識别有.卽於色等定其方所所現形量分局之處其識於[三]

  形量決斷方隅決定似彼相生.斯成應理。

  [四]若如所許不由外境但唯內識起妄所執色相生者.於餘無處如何不隨形量決定處

  時現識相耶。

  注:

  [一]此文結成本宗立量也.量云.緣青等識所緣.無實外境.似彼相而生故.如瞖目所見髮蠅等.(量一)

  [二]論中所牒頌文.今用一二等號分句.以示區别.後同.

  [三]原刻作後.今依麗刻改.

  [四]勘梵本二十論.此文原在後出.今取意改式.次兩段同.

  ********************

  隨於方處見其處定.如隨處有非一切處.境旣無定卽於餘處亦應可見或不可見。

  [一]然彼所立定不取其外境生識於非有境所生之覺曾無決定處時可得有其實事.

  說境空故決定時處所現之相便成非有.然不如是。此旣無定見色等心與彼乃是

  不相離性.是故不應執境空無。旣無重執有有分者.此顯立宗有相違過。

  若言其喻有成理者.

  身不定屬理有相違.相應時處和會共觀.不偏屬一咸覿斯境.此不應理。

  [二]許境無故.此旣境無或復異類.言異類者見異相時此是根壞爲其緣故如眩瞖人.

  亦不應有諸能觀者咸皆患瞖然於時處現相應者於諸身處不定而生.並於色等

  能見識生.準此應知外境無故於所量事在不定身不見生故.此則同前難斥宗過。

  又諸事用亦不應理。

  諸實髮等現見能爲磨鏡等用.何不用此識之髮相.雖無真實事而作用轉生此亦

  注:

  [一]此下示難量作法也.量云.緣青等識所緣非無實境.處時決定故.若無實境見其處時不定.如瞖目所見.(量二)

  [二]此難量云.緣青等識所緣非無實境.相續不定故.若無實境見其相續決定.如瞖目所見.(量三)

  ********************

  非理.無功能故。若其識分有功能者.

  眩目所覿何無髮用.此[一]亦同其似髮相故.

  [二]斯亦同前.所量之境作用功能不可見故出其宗過.三喻爲依三事不同。於不實境

  而作三喻由依根境功能差别.應知根有二種.一是色根二非色根.卽此初根由闇

  損故妄見其事故爲初喻.次第二根於彼夢中見有差别述第二喻.由其彼境有功

  力故能生倒見引第三喻。此則是其一家異釋。

  有餘復言處時決定故緣色等心是依託非內現事而爲其境.猶如緣彼章句之心.

  然於心內據最初起隨現有事而執取故。又且諸覺容有定時.然而於心如何定處.

  非無方處物有方處定及不定故。此據境上所有之法於其心處而假說之斯亦無

  過。此處能作現相事故說爲定處.[三]非由彼事心得生者卽名爲境。此謂成立别有外

  境取共許者將以爲喻.於其相應時處住者咸共生其無異相故.緣色等心以外一

  注:

  [一]原刻作之.從寫本草誤.今改正.

  [二]此難量云.緣青等識所緣非無實境.有作用故.若無實境見無作用.如瞖目所見髮等.如夢所得食等.如尋香城等.(量四)

  [三]原刻作凡.從寫本章誤.今改正.

  ********************

  事而爲其因.如同學類依教者心依增上識此得生起.隨其自相作用生故.故知離

  識别有色等。此不應有.更應成立無髮等用.彼相之覺猶如夢覺.是覺性故。上來所

  述衆多成立相違道理.意欲彰他不定之過。

  有餘復言謂卽於斯時處二種有其實義.卽於此處時處決定應成非有.仁旣不許

  有其境事.依彼差别亦不許故。何勞爲他作[一]便成過.此若非有便卽相符.如賊被捉

  唱瘡痛言.強作前宗誠爲麤淺不應理故。若言於識所現相狀爲所許者.不應道理.

  雖呈雅思不異前釋。或復隨於時處差别所有之事卽於此處見其時處許爲決定.

  縱於所許有實外境.然而色等永爲定者此亦非理.異時異處有時見故。設令於此

  常時見有.然他不許.如何於他不共許境此之能别決定道理可遣許耶。故但於識

  而現其相。

  復有别作相違因難而爲詰責.猶如成立境是空無.我還成立時處決定令非有故。

  注:

  [一]便成.舊譯巳成.後同.

  ********************

  若其時處是共許者便成共許而遮遣之.由其無違方可得作相違之言.若言不是

  衆所共許.斯乃全無我所不愛.由斯理故成無力難。

  復有自許但用遮遣於無境處緣空之識無定時處故.彼之決定於色等處共見有

  故.成立外境是其實有。此亦應知離彼[一]隨成但有遮遣不應理故.但用此一不能令

  他生其正解.斯非真實。且如前宗所立之義由[二]底蜜攞之所損故於眼[三]睛上有其疏

  膜.如羅網目外觀白色於彼隙中明相斯顯.便生妄解將爲髮等.卽此之喻於其所

  立隨成理闕。今應問彼若[四]光明相髮等形狀.此不應理.此光明相有見爲黄或見爲

  赤.然於髮等見爲純黑或見衆彩如[五]鑠羯羅弓等.然其明目總能見者於彼光邊不

  觀異相如事見之。[六]然作斯語在隙光處倒爲髮解.此卽便成見髮等心境空無性.光

  明支分非髮相性故.及此似髮等相現故。非但爲因能爲生者遂令作其所緣性故.

  勿令緣其色等諸識便成緣彼眼等諸根.因義同故。或可更有如斯别意.託實事因

  注:

  [一]隨成.舊譯合.後同.

  [二]底蜜攞.意譯翳障.

  [三]原刻作精.今依麗刻改.後同.

  [四]原刻作先.今依麗刻改.次句同.

  [五]鑠羯羅弓.舊譯帝弓.謂虹也.

  [六]原刻作能.從寫本章誤.今改正.

  ********************

  方生顛倒.餘則不爾。斯言是實.此亦便依在內安布種子成就不待外境。凡論境者

  要須自相安布在心然後方得成所緣性.其光明分起不關心如何得作所緣之性.

  此亦未堪發生歡悅。次有計云.其患目人大種失度睛生瞖眩損其眼分.由彼損力

  便生異相令於外境别大種生.依損根識便能見彼.是故定知[一]羝蜜梨迦所有覺慧

  緣實外境。如斯計者有大過失.凡邪倒事所起覺心皆來設難.於樂等倒託誰爲緣

  而生是相作其境耶。雖無外境然有妄見.此則顛倒便成非有。若言世俗不共許事

  我卽將此以爲邪倒.還有大過.苦空等見緣[二]薩帝時是彼類故.此則不勞功力能見

  非倒.諸具縛者咸是悟真.如來出世宣揚正法此卽便成空無果利.何處得有如是

  定判偏令瞖目獨受邪迷。又復於彼情有相狀見其有情飛行往還令諸覺者觀其

  搖颺.此諸薩埵許大種生何不計命。設復百千羣瞖同聚遂於一處各觀别形.此時

  如何有對礙物而不更相共爲排擯。若言此亦由其瞖力.則底蜜攞多用其功於所

  注:

  [一]羝蜜梨迦.意譯翳障所損者.卽瞖目也.

  [二]薩帝.意譯云諦.

  ********************

  學門善修幻術.能令諸法自性遷移。或應見許彼非質礙.非質礙故如無貪等便非

  色性.斯乃何殊唯識論者.又復何勞非處呈力。彼許大種於其一一非青等性.但由

  種合因緣力故眼[一]等諸識緣彼相生。此本宗義凡是聚合非實物有.卽此之識緣非

  實物不勞深搆.無違諍故.詎煩辛苦而爲成立。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

  注:

  [一]原刻作初.今依麗刻改.

  ********************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七·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佚名
  菩萨戒义疏卷下·智顗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九十九·佚名
  卷第三十二·居顶
  自在王菩萨经卷下·佚名
  持戒相品第十一·佚名
  卷一·佚名
  卷七·佚名
  高僧傳卷第十一·慧皎
  方便心论一卷·佚名
  三掌断三际也·佚名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丹霞子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人杰·唐圭璋

      人杰号龟峰。长乐人。生于嘉定十年(1217),卒于淳祐三年(1243),年仅二十六   沁园春   予以为古今词人抱负所有,妍媸长短,   虽已自信,亦必当世名巨为之印可,然后人   信以传。昔刘叉未有显称,及以雪车、冰柱   二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一·曾国藩

      苏东坡七律上二百五十八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许三阶

    第十一齣 计谄【生查子】〔丑扮李秦授上〕孺子犯天威。远谪投荒裔。只道瘴烟悲。却赴鸳鸯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裴伷先违犯圣上。伤触我们。前日决杖一百。流发岭南。谁想这贼骨头打又打他不死。去到岭南。恰

  • 卷459 ·佚名

    叶适 李处士挽诗 忆吟诗句与君儿,曾说高宗涕自挥。 两地兵休重富乐,百年家活共轻肥。 多留萤火明书案,闲看鱼蓑傍钓矶。 身内已无尘土僻,霜阡雪坞送将归。 叶适 梁父吟 依大麓之遗址兮,储后土

  • ●卷一百四十九·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九。   起绍兴元年十月三日丙寅,尽十二月二十七日庚寅。   刘一止论时政。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宣和三年第进士为越州州学教授知州翟汝文推重其为人建炎中避地姚江傅崧卿来摄郡政一止劝崧

  • 东都事略卷三十八·王称

    列传二十一  宋白字素臣大名人也年十一善属文举进士又举拔萃科授著作佐郎歴玉津蒲城卫南三县令太宗即位擢左拾遗知兖州从征太原刘继元降白献平晋颂遂除中书舍人入翰林爲学士至道初爲承旨眞宗即位迁吏部侍郎白拟陆贽

  • 第十一章荆公之政术(三)军政·梁启超

    第一省兵宋以养兵敝其国,拥百余万之兵,所费居岁入三之二,而不能以一战,稍有识者未尝不尽焉忧之,然而卒莫之能革者。积重之势,非豪杰不足以返之。而当时士大夫习于偷惰,其心力未有足任此者也。今请先述当时诸贤所论养兵之弊,次

  • ●卷上·李岳瑞

    ○拣魔辨异录《拣魔辨异录》一书,世宗宪皇帝御制,以辟天童僧法藏宏忍师徒之邪说者也。简端列谕旨一道,计四千一百余言,略谓佛道以指悟自心为本,利人接物,直达心原。外道魔道,亦具有知见,因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故谓之魔。朕览密云

  • 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甲寅。以京师雨雪稀少。上再诣大高殿吁祷行礼。内记  ○遣恭亲王溥伟诣时应宫。贝勒载洵诣昭显庙。贝勒载涛诣宣仁庙。贝子溥伦诣凝和庙拈香。外记  ○学部奏、国子监监丞以下各官

  • 第六卷 名宦 六·缪荃孙

    镇 江 府 汉史 崇史崇,字伯勤,其先济北人也,高祖恭徙杜陵。恭有女弟为卫太子良娣,生史皇孙。武帝末,巫蛊事起,太子等皆遭害,皇孙有男号皇曾孙,生数月系狱,五岁乃赦。治狱使者邴吉以付恭,恭母贞君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

  • 赵立传·脱脱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果敢英勇附属军籍。靖康初,金人大举侵入,盗贼群起,赵立多次立有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1129),金人进攻徐州,王复拒守,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身中五箭,战斗更加勇敢。王复认为他勇气雄壮,用卮杯斟酒挥

  • 卷九·佚名

    尚益王童名:思五郎金。康煕十七年戊午十月二十五日降誕。父:尚純王母:聞得大君加那志,童名思戸金,號義雲。妃:聞得大君加那志,童名思眞鶴金,號坤宏。【毛氏具志川親方盛昌女,始稱野嵩按司加那志。康煕十九年庚申八月十七日生,乾

  • 卷五十三·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五十三   宋 王与之 撰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司兵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郑锷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阙一不可谁能去兵

  •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編校歷三週。第一譯校.用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及西藏所譯般   若二萬五千頌對勘譯文。第二類校.用奘譯大般若經初分三分及什譯大智度論   對勘章段。第三刻校.用北宋南宋麗元明五刻對勘版本。   

  • 佛教徒与国民外交·太虚

    ──在中央广播电台广播──虚空无边,世界无量,众生无数,佛教以无尽虚空界、世界、众生界为对象,普遍无外,有何外交之可言!然缘起无碍,遇缘即宗,释迦世尊以娑婆大千世界为化域,则此一大千世界之外,便有东西南北四维之十方世界,各

  • 佛法导言·太虚

      一 绪言 二 小乘 三 大乘 四 小乘与大乘之关系 五 佛法与人世之关系 六 佛法与中国之关系 七 中国佛教之整建与发扬

  • 隔墙有眼·松本清张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东京昭和电器制造公司三千万元的支票被骗,会计科长关德一郎自杀身亡.公司职员秋崎龙雄、法律顾问濑昭律师、记者田村,各从不同角度对此案进行调查。骗子是一个自称叫崛口的人。田村查出其后台

  • 维洛那二绅士·莎士比亚

    《维洛那二绅士》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作主要通过意大利维洛那城二绅士的故事,反映爱情和友谊的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渗透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生活的浓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