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空品第六之餘

  復次[一]如是空理依修故證.云何爲修。頌曰.

  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論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種。一聲聞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

  入正性離生或已入正性離生唯觀自利不觀利他.依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

  內緣有分量法.起厭離無欲解脫行爲盡自愛作意修習.是名聲聞相應作意修。二

  菩薩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入正性離生或已入正性離生觀

  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內緣無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

  注:

  [一]修差别見瑜伽卷六十七.

  ********************

  益他攝受方便行履無上迹因爲盡自他愛作意修習.是名菩薩作意修。三影像作

  意修.謂或思惟有分别毗鉢舍那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復思惟無

  分别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如是修習名爲影像作意修。四事

  究竟作意修.謂思惟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遠若近.或

  復思惟諸法真如.盡諸所有如諸所有.如是修習是名事究竟作意修。五事成就修.

  謂已證得根本靜慮及世出世三摩鉢底.如是修習是名事成就修。六得修.謂如有

  一依初靜慮或修習無常想或乃至修習[一]死想時.此人所有不現在前所餘善想若

  自地攝若下地攝及彼所引世及出世所有功德皆悉修習.令其轉增猛利清淨當

  得生起.證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修。七習修.謂如有一現前思惟彼彼諸法起無

  常等所有善想及現修習諸餘善法.如是修習是名習修。八除遣修.謂如有一思惟

  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諸法根本性相令不復現.依以榍出榍道理猶如有人

  注:

  [一]原刻作無.今依麗刻改.

  ********************

  以其細榍除遣麤榍或以身安遣身麤重如前已說.是名除遣修。九對治修.謂思惟

  修習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是名對治修.此中聞思所生道是厭壞對

  治.出世間道是斷對治.彼果轉依是持對治.世間修慧道是遠分對治。十身修.十一

  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其次第依根防護修習三學當知是名身等修性。十四

  少分修.謂思惟諸法起無常等一一善想及修所餘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十五遍

  行修.謂思惟一切法一味真如.如是修習名遍行修。十六有動修.謂勤方便修無相

  時於中間起諸有相修.是名有動修。十七功行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由功用行無

  有間缺起無相修.是名功行修。十八成滿修.謂或依聲聞乘或依獨覺乘或依大乘

  一切依已轉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習是名成滿修。如是諸修略有二種.謂有毒修

  無毒修.我我所執雜不雜故。又此諸修當知對治五種邪執.一衆生邪執二法邪執

  三損減邪執四差别邪執五變異邪執.衆生邪執者謂於諸藴執有有情作者受者.

  ********************

  法邪執者謂如所言說執有色等自體差别.損減邪執者謂執諸法一切相無.差别

  邪執者謂執諸法我無我等有别體性.變異邪執者謂執諸法先實有我後成無我。

  又此諸修略有二種.謂世間修出世間修。

  復次頌曰.

  修果應當知 三菩提功德. 依止轉依性 所作事成就。

  論曰.因修空故證得妙果.謂依止轉依證三菩提.及得無諍願智無礙解等無量功

  德.及所作事圓滿成就謂卽轉依究竟成滿。

  成無性品第七

  復次成空品中已成立衆生無我[一]非法無我.今爲成立法無我故說成無性。頌曰.

  三自性應知 初遍計所執 次依他起性 最後圓成實。

  論曰.當知無性不離自性.是故先說三自性義.如是卽顯三種無性密意故說。三自

  注:

  [一]三性義見瑜伽卷七十三.七十四.

  ********************

  性者.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者所謂諸法依因言說

  所計自體.依他起者所謂諸法依諸因緣所生自體.圓成實者所謂諸法真如自體。

  頌曰.

  三無性應知 不離三自性. 由相無生無 及勝義無性。

  論曰.如是三種自性當知由三無自性故說三無性.一相無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

  此自性體相無故.二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緣力所生非自然生故.三勝

  義無性.謂圓成實自性.由此自性體是勝義又是諸法無性故。

  已說三種自性及三無性相今當顯示成立道理.云何應知遍計所執皆無自體相.

  頌曰.

  非五事所攝 此外更無有 由名於義轉 二更互爲客。

  論曰.遍計所執自相是無.何以故.五事所不攝故.除五事外更無所有.何等爲五.一

  ********************

  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問.若遍計所執相無有自體.云何能起遍計執耶。答.

  由名於義轉故.謂隨彼假名於義流轉.世間愚夫執有名義決定相稱真實自性。問.

  云何應知此是邪執。答.以二更互爲客故.所以者何.以名於義非稱體故說之爲客.

  義亦如名無所有故說之爲客。

  云何知然.頌曰.

  於名前無覺 多名及不定 於有義無義 轉非理義成。

  論曰.若義自體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覺於義應先已有。又名多故.一義應有多種

  自體。又名不定故義之自體亦應不定.何以故.卽此一名於所餘義亦施設故。又復

  此名爲於有義轉爲於無義轉耶.若於有義轉者不應道理.卽前所說三因緣故.若

  於無義轉者卽前所說二互爲客道理成就。

  復次若執義是實有由名顯了如燈照色.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

  ********************

  取已立名故 餘卽不能取 如衆生邪執 增益爲顛倒。

  論曰.先取義已然後立名.非未取義能立名字.已取得義復須顯了不應道理。又卽

  由此名餘未解者不取得義.燈照了物卽不如是.非由此燈餘不能取所照了物。又

  不應執義異名異.由唯依名起義執故.譬如唯有諸行無始流轉自性異生數習力

  故於自他相續起衆生邪執.如是於長夜中串習言說熏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

  計執有諸法.此法邪執猶如衆生妄增益故當知顛倒。

  如是顛倒云何與雜染法展轉生起.頌曰.

  由熏起依他 依此生顛倒 如是互爲緣 展轉生相續。

  論曰.由此顛倒熏習力故後依他果自性得生.又依此果後時復生法執顛倒.如是

  二法更互爲緣生死展轉相續不斷。

  已說成立道理.今當顯示遍計所執自性差别.頌曰.

  ********************

  自性與差别 有覺悟隨眠 加行名遍計 又當知五種。

  論曰.由有六種遍計差别故.遍計所執自性亦有六種。何等名爲六種遍計.一自性

  遍計.謂遍計色等實有自相.二差别遍計.謂遍計色等決定實有有色無色有見無

  見等諸差别相.三覺悟遍計.謂善名言者所有遍計.四隨眠遍計.謂不善名言者所

  有遍計.五加行遍計.此復五種一貪愛加行二瞋恚加行三合會加行四别離加行

  五隨捨加行.六名遍計.此復二種一文字所起二非文字所起.非文字所起者如有

  計執此爲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起者如有計執此爲此物此

  物如是或色或乃至識或有爲或無爲或常或無常或善或不善或無記如是等。復

  次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復由五種遍計.何等爲五.一依名遍計義自性二依義遍計

  名自性三依名遍計名自性四依義遍計義自性五依二遍計二自性.依名遍計義

  自性者如有計執此物旣名爲色必應定有色體真實此物旣名爲受想行識等必

  ********************

  應定有受想行識等體性真實.依義遍計名自性者如有計執此物名色爲不名色

  此物名受想行識爲不名受想行識等.依名遍計名自性者如有計執不了物體但

  知種種分别色名不了物體但知種種分别受想行識等名.依義遍計義自性者如

  有計執不了色名但於色體種種分别不了受想行識等名但於受想行識等體性

  種種分别.依二遍計二自性者如有計執此物是色體性名之爲色此物是受想行

  識等體性名受想行識等。

  已說遍計所執[一]自性差别.此遍計執由妄分别故生.此分别差别今當更說。頌曰.

  分别有八種 能生於三事. 分别體應知 三界心心法。

  論曰.八種分别能生三事.何等爲三.一分别戲論所依緣事.二見我慢事.三貪瞋癡

  事。八種分别者.一自性分别.謂於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二差别分别.謂卽

  於色等想事起諸分别此有色此無色此有見此無見此有對此無對如是等無量

  注:

  [一]八分别義見瑜伽卷三十六.

  ********************

  差别於自性分别所依處事分别種種差别之義.三總執分别.謂卽於色等想事所

  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别由於積聚多法總執爲因分别轉故.

  又於舍軍林等及於飲食衣乘等想事所立舍等假想施設所引尋思.四我分别.謂

  若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所起虚妄分别.五

  我所分别.謂若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所執所聚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所

  起虚妄分别.六愛分别.謂緣淨妙可意事境分别.七不愛分别.謂緣不淨妙不可意

  事境分别.八愛不愛俱相違分别.謂緣淨不淨可意不可意俱離事境分别。如是略

  說有二種.謂分别自體及分别所依所緣事。此中自性分别差别分别總執分别此

  三分别能生分别戲論所依事分别戲論所緣事.謂色等想事爲依緣故名想言說

  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别戲論卽於此事分别計度無量種種衆多差别.此中我分

  别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餘見根本及慢根本身見及能生餘慢根本我慢.此中

  ********************

  愛分别不愛分别俱相違分别如其所應生貪瞋癡.是故如是八種分别爲起此三

  種事。

  若欲略說分别體性.所謂三界諸心心法。復次頌曰.

  由二縛所縛 堅執二自性. 故二縛解脫 正無得無見。

  論曰.起前所說諸分别時卽爲二縛所縛.所謂相縛及麤重縛.由此二縛執二自性.

  謂執依他起自性及遍計所執自性。是故解脫二種縛已於二自性正無所得及無

  所見.所以者何.由遍計所執自性畢竟無故不可得.依他起自性雖復是有不取相

  故無所見。

  如是成立遍計所執自性已.爲欲成立依他起自性故當說成立道理。頌曰.

  假有所依因. 若異壞二種. 雜染可得故. 當知依他有。

  論曰.不應宣說諸法唯是假有.何以故.假法必有所依因故.非無實物假法成立。若

  ********************

  異此者.無實物故假亦是無卽應破壞二法.二法壞故雜染之法應不可得。由雜染

  法現可得故.當知必有依他起自性。

  復次此依他起自性有何相。頌曰.

  相麤重爲體 此更互緣生 非自然是有 故說生無性。

  論曰.此依他起自性以相及麤重爲體.云何說爲依他起。由此二種更互爲緣而得

  生故.謂相爲緣起於麤重.麤重爲緣又能生相。若爾何故名生無性.謂緣力所生非

  自然有故。

  復次此依他起自性爲決定有.爲決定無。頌曰.

  非決定有無 一切種皆許. 通假實二性 世俗說爲有。

  論曰.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設決定是有.亦非一切決定[一]是無.故一切種非有非無.然

  許一切種皆可言說.謂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此依他起自性爲是實有.

  注:

  [一]原刻作見.今依麗刻改.

  ********************

  爲是假有。答.應知此性通假實有。問.爲由世俗故有.爲由勝義故有。答.當知由世俗

  故說之爲有。

  復次頌曰.

  宣說我法用 皆名爲世俗. 當知勝義諦 謂七種真如。

  論曰.世俗諦者當知宣說我法作用.已如攝淨義品中說。勝義諦者謂七種真如.已

  如攝事品中說。

  復次頌曰

  圓成實自性 二最勝智義. 無有諸戲論 遠離一異性。

  論曰.此勝義諦當知卽是圓成實自性。問.何因緣故七種真如名勝義諦。答.由是二

  最勝智所行故.謂出世間智及此後得世間智。由此勝義無戲論故非餘智境.又此

  勝義無戲論故於有相法離一異性.何以故.由此真如於有相法不可說異亦非不

  ********************

  異故。

  復次頌曰.

  清淨之所緣 常無有變異. 善性及樂性 一切皆成就。

  論曰.由勝義諦離一異性故當知卽是清淨所緣性.何以故.由緣此境得心清淨故。

  當知亦是常.於一切時性無變異故。又由清淨所緣故當知是善.以是善故當知是

  樂。

  復次頌曰

  實勝義無性 戲論我無故. 依他無彼相 此勝義無性。

  論曰.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說爲無性.何以故.由此自性卽是勝義亦是無性.

  由無戲論我法性故.是故圓成實自性是勝義故及無戲論性故說爲勝義無性。應

  知於依他起自性由異相故亦得建立爲勝義無性.何以故.由無勝義性故。

  ********************

  復次如前所說有五種相謂能詮相所詮相此二相屬相執著相不執著相.又有三

  相謂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爲五攝三.爲三攝五耶。頌曰.

  依三相應知 建立五種相. 彼如其所應 别别有五業。

  論曰.當知依三自相建立五相.所以者何.初及第二依三自相.第三依遍計所執相.

  第四依依他起相.第五依圓成實相。又三自性一一各有五業.已如攝淨義品中說。

  復次前成空品所遮衆生執.今此品中所遮法執.此二種執誰從誰生。頌曰.

  法執故愚夫 起彼衆生執. 彼除覺法性 覺法我執斷。

  論曰.由法執故世間愚夫起衆生執.除衆生執現起纏故覺法實性.覺法性故法執

  永斷.法執斷時當知亦斷衆生執隨眠。

  復次於何未斷而成雜染.於何斷滅得成清淨。頌曰.

  於依他執初 熏習成雜染. 無執圓成實 熏習成清淨.

  ********************

  雜染有漏性 清淨則無漏. 此當知轉依 不思議二種。

  論曰.於依他起自性執著初自性故起於熏習則成雜染.當知圓成實自性無執著

  故起於熏習則成清淨。雜染卽是有漏性.清淨卽是無漏性.此無漏性當知卽是轉

  依相。又此轉依不可思議及有二種。

  云何不可思議頌曰.

  真實及自體 寂靜與功德. 一切不思議 當知由四道。

  論曰.如是轉依不可思議由四道理.一由真實.謂是常故.二由自體.謂非有色非無

  色如是等故.三由寂靜.謂寂靜住故.四由功德.謂此轉依有威德故。又此轉依不可

  思議由四種道方乃證得.謂四種正行.四種尋思.四如實智.四種境事.[一]何等爲四.一

  遍滿境二淨行境三善巧境四淨惑境。此中遍滿境復有四種.一有分别影像二無

  分别影像三事邊際四所作成辦.有分别影像者謂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鉢

  注:

  [一]四境見瑜伽卷二十七.

  ********************

  舍那境.無分别影像者謂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境.事邊際者謂盡所有

  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辦者謂轉依及依此無分别智。淨行境有五種.一不淨二慈

  悲三緣起四界差别五入出息念。善巧境有五種.謂藴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

  巧處非處善巧。淨惑境謂世間道有二.下地麤性上地靜性等.出世間道有四聖諦

  等。

  復次如前所說有二種轉依.何等爲二。謂聲聞菩薩轉依差别。頌曰.

  聲聞有二種 趣寂趣菩提. 依止變化身 趣無上正覺.

  諸聲聞轉依 厭背修所得 菩薩方便修 無二智依止.

  不住生滅故 諸佛智無上 利樂諸有情 不思議無二。

  論曰.聲聞轉依當知復有二種.一趣寂滅.二趣菩提。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依變化身住能證菩提.非業報身。又聲聞轉依以於流

  ********************

  轉背修故得.菩薩轉依以方便修及無二智爲依止故得。云何以方便修.謂由無間

  達法性故.所緣大故.發起最勝勤精進故.顧有情故.了諸行故。云何無二智爲依止.

  謂不住流轉及以寂滅.不顧流轉故.顧諸有情故.由此因緣當知佛智最勝無上.所

  以者何.餘有情智或住流轉或住寂滅故非無上.又諸佛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善

  能成滿自他利故最勝無上.餘有情智或唯自利或不俱利故非無上。以是因故諸

  佛智慧不可思議.不住二邊.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故.又無有二.謂般涅槃不涅槃

  等性無二故。

  成現觀品第八

  [一]復次如是正勤了知無常苦空無我已欲何所觀。頌曰.

  當知現所觀 下中上品事. 有漏及無漏 未見未受遍。

  論曰.爲現觀察欲色無色三界所繫下中上品所知事故.有漏者謂卽此苦集諦攝.

  注:

  [一]現觀分别見瑜伽卷三十四.五十五.七十一.九十五.

  ********************

  無漏者謂此增上滅道諦攝.未見者謂四諦所攝.未受者謂滅道所攝.遍者謂現見

  不現見法智種類智所行境界。

  復次以何現觀。頌曰.

  出世間勝智 能除見所斷. 無分别證得 唯依止靜慮。

  論曰.出世間智能爲現觀.非世間智.爲斷見所斷惑唯是見道非修道故。問.彼復何

  行。答.無分别證得.謂現前證得無分别行非未現證。問.彼何所依。答.唯依靜慮.不依

  無色。

  復次何處現觀。頌曰.

  極慼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處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論曰.於惡趣中不起現觀.苦受恆隨極憂慼故.不能證得三摩地故。色無色界亦無

  現觀.欣掉重故.厭羸劣故。是故二界三趣不起現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

  ********************

  能起現觀。

  復次誰能現觀頌曰.

  未離欲.倍離. 及已離欲者. 獨一證正覺. 最勝我所生。

  論曰.有五種補特伽羅能入現觀.或無入者.以無我故。何等爲五.一未離欲者.二倍

  離欲者.三已離欲者.四獨覺.五菩薩。

  云何應知唯心能入現觀非我能入。頌曰.

  非我爲智因 亦非自取境. 我非自現觀 執愛自我故.

  無常有境界 待緣智生起. 斷麤重等三 故依心現觀。

  論曰.若計有我能入現觀不應道理.何以故.我爲智因不應理故.若離於智自然不

  能取故。所以者何.若我能爲智因卽是無常.或應智是常有.若我自能取境界者智

  未生前亦應能取。又若計我能入現觀此我亦應自觀我性.若如是者應無解脫.以

  ********************

  緣執我及起愛故.所以者何.無有取我不起我執及我愛者。若說依心能入現觀斯

  有道理.何以故.心是無常有境待緣能生智故.又依止心若麤重若我執及與我愛

  皆可斷滅。所以者何.心無常故爲智生因.有所緣故與智俱時同取境界.待衆緣故

  智不常有。又心是麤重之所依故.性離我故.若證遍智卽能遠離麤重而生永除我

  執及與我愛。

  云何次第能入現觀。頌曰.

  已成熟相續 或聽聞正法 自然極如理 作意故現觀.

  繫念於所緣 精勤修靜定 增上善根力 證聖覺道分。

  論曰.修現觀者先當成熟自相續已.或復聽聞正法謂聲聞乘.或復自然謂菩薩及

  獨覺.於自內心極善作意故能入現觀。次繫念於所緣者謂四念住.精勤者謂四正

  斷.修靜定者謂四神定.增上善根者謂先證得增上資糧信等善根.力者謂彼所治

  ********************

  不信等障所不能雜.證聖覺分者謂依彼故證遍覺支.證聖道分者謂證八聖道支.

  如是次第得入現觀。

  復次齊何當言正入現觀。頌曰.

  從是入見道 無漏正見起. 永斷於三結 證現觀應知。

  論曰.從前所修如理作意故於見道位出世間正見得生.由正見故三結永斷謂薩

  迦耶見戒禁取及疑.齊如是位當知已入現觀。

  然此位中一切惡趣雜染之法皆悉遣除.云何但言三結永斷。頌曰.

  雖惡趣雜染 計所起惑斷. 境見導師等 隨生三所攝。

  論曰.由薩迦耶見於境迷失.由戒禁取於見迷失.由彼疑故於佛導師所說正法及

  正行僧而生迷惑.是故隨強唯說永斷三結。

  復次現觀有何相頌曰.

  ********************

  由先世間智 簡擇諦究竟 於諦無加行 決定生起相.

  智境和合相 於所知究竟 當知諦現觀 於十種決定。

  論曰.由先世間智者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間第一法智.簡擇諦究竟者謂已於諸

  諦究竟簡擇.於諦無加行決定生起相者謂於所觀察諸諦境中不由加行功用決

  定生起相.是現觀相。又此決定智與境和合相究竟到所知故.所以者何.除是以外

  更無異境可須求故.是故此觀名爲現觀。當知此決定相復有十種。

  何等爲十。頌曰.

  我性無.三有. 不滅.無有二. 無分别.無怖. 自斷中決定。

  論曰.十種決定者.一於衆生無中決定.二於遍計所執自性無中決定.三於無我有

  四於相有五於麤重有是中並決定.六於不滅中決定謂或無故不滅謂衆生我及

  法我.或有故不滅謂二無我.七於無二中決定謂法及法空無有差别.八於空無分

  ********************

  别決定.九於法性無怖決定謂諸愚夫於此性處生諸怖畏智者於此無有怖畏是

  故決定.十於自在能斷決定謂我不復從於他人求斷方便是故決定。

  復次如是現觀云何次第修習應知。頌曰.

  發起證等流 成滿次第四. 又法住智等 次第八應知。

  論曰.現觀次第或四或八或復七種。何等爲四.一發起謂從聞所生智乃至世第一

  法.二證得謂見道.三等流謂修道.四成滿謂究竟道。云何爲八.謂法住智乃至善清

  淨智.如前所說。

  云何七種。頌曰.

  無悔.住所緣. 如實見境界. 道所依無惑. 純.差别行.斷。

  論曰.七種次第者.謂尸羅淨乃至行斷智見淨.由尸羅清淨故無有變悔.由無悔故

  心定住境.由心定故於所知境得如實見.次於如實智見道所依止佛法僧寶遠離

  ********************

  疑惑得四證淨俱生智.次於善逝所證所說得決定智.謂唯佛法中有純淨出離苦

  道非於餘法.次於此道得行差别智謂苦遲通行是下品樂速通行是上品餘二行

  是中品.次依上品正行於餘斷滅生勝智見。

  復次此尸羅等七清淨若略說三學所攝.當知亦是三淨所攝。云何三淨。頌曰.

  三淨攝應知 戒淨及心淨. 境界依止道 說爲慧清淨。

  論曰.三種淨者所謂戒淨心淨慧淨.慧清淨中復有三種.一於境界二於道所依止

  三於道體.於道體中當知復有三種.謂純故差别故斷故。

  復次於如是次第中以何次第入於現觀。頌曰.

  知身等因緣 善達於三世. 次了知四苦 復八苦應知。

  論曰.先於四念住位應善了知身受心法四種因緣.謂由食集故身集.觸集故受集.

  名色集故識集.作意集故法集。次此身等於三世中應善了知.謂於未來世集法隨

  ********************

  觀.於過去世滅法隨觀.於現在世集滅法隨觀。次應了知卽此身等四苦所苦.謂受

  重擔苦位變異苦麤重苦及死生苦.以善不善法爲因能感流轉死及生苦.是故了

  知死生二苦卽是了知法苦。從此無間將觀諸諦.故先了知八種苦法.所謂生苦乃

  至略說五取藴苦。

  復次頌曰.

  從是正觀諦 起十六行智. 爲治四顛倒 後後之所依。

  論曰.知八苦後次正觀察四種諦理起十六行智.前爲後後之所依止。謂爲對治四

  顛倒故起苦諦四行.一爲對治常顛倒故起無常行.二爲對治樂淨倒故起於苦行.

  三爲對治我顛倒故起於空行.四卽爲治此起無我行.所以者何.離諸行外餘我空

  故.卽諸行體非我性故。次於常樂淨我四愛集諦起因集生緣四行.次於此斷滅諦

  起滅靜妙離四行.次於此能證道諦起道如行出四行。

  ********************

  復次頌曰.

  從是轉修習 於心總厭離. 諦簡擇決定 究竟覺生起。

  論曰.從十六行智[一]後復轉修習.先緣自心總厭心智生此說名煗.從此已上諦簡擇

  智生此說名頂.從此已上決定覺智生此說名忍.復從此已上究竟覺智生此說名

  爲世第一法。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

  注:

  [一]原刻下衍能字.今依麗刻删.

  ********************

猜你喜欢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序·净挺
  卷十一·佚名
  卷第二十八·呆翁行悦
  决疑论后记·李通玄
  中边分别论卷上·世亲
  明因果之事·印光
  卷第十一·智旭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七·唐慧琳
  月灯三昧经卷第十·佚名
  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李叔同
  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太虚
  卷一·佚名
  合部金光明经序·佚名
  卷之十三·纪荫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逸民·唐圭璋

      江城子   中秋忆举场   秀才落得甚乾忙。冗中秋,闷重阳。百年三万,消得几科场。吟配十年灯火梦,新米粥,紫苏汤。   如今且说世平康。收战场。息欃枪。路断邯郸,无复梦黄粱。浪说为农今决矣,新酒熟,菊花香。

  • 第四十三出 改葬·洪昇

    【商调引子·忆秦娥】〔生引二内侍上〕伤心处,天旋日转回龙驭;回龙驭,踟蹰到此,不能归去。  寡人自蜀回銮,痛伤妃子仓卒捐生,未成礼葬。特传旨另备珠襦玉匣,改建坟茔,待朕亲临迁葬,因此驻跸马嵬驿中。〔泪介〕对着这佛

  • 二集卷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十八古今体九十九首【庚午五】四月朔日进宫斋戒自昆明湖进舟至万夀寺川路晓烟未泮麦畴宿雾犹浓触景成欣援毫得句雨後明湖潋涨痕爱寻溪路远尘喧馨香饼饵酬殷望澄动川云供静存适为肃斋还内禁得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脱脱

        ◎律历六   ○崇天历   步交会   交终分: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七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二百四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四百一十八、秒七百三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柯劭忞

      王磐 李昶 刘肃赓 王鹗 徐世隆 孟攀鳞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大兵破永年,将屠城,禧复罄家赀以献,遂获免,金人迁汴,乃渡河,居汝州之鲁山。   

  • 卷之三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知事袒小窃·李定夷

    鲁省齐东县令廖某,东三省籍。前清翰林出身,旧学极富。终日以诗酒消遣,置地方事于不顾。对于人民诉讼,尤好任意戏弄之。乡民某被窃大小牛二只,鸣于案下,并扭获窃贼,求为惩办追赃。廖升堂,两造匍匐。廖询悉颠末,援笔立判曰:着窃贼

  • 卷十八·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八十二月癸巳中路督运于成龙奏请押运人员于成龙奏言中路米车四千辆络绎前进约长百有余里凡陟岭渡河及泥泞难行之处未免

  •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司马迁

    田单者,【索隐】:单音丹。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集解】:徐广曰:“今之东安平也,在青州临菑县东十九里。古纪之酅邑,齐改为安平,秦灭

  • 第一章 总 论·吕思勉

    论史者率以汉、唐并称,其实非也。隋、唐、五代,与后汉至南北朝极相似;其于先汉,则了无似处。何以言之?先汉虽威加四夷,然夷狄之入居中国者绝鲜,后汉则南单于、乌丸、鲜卑、氐、羌,纷纷入居塞内或附塞之地,卒成五胡乱华之祸。而

  • 卷二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二曾子问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曾子

  • 第35章&nbsp;问丧·戴圣

    父母亲刚刚断气,孝子要脱下吉冠,露出发笋和裹髻的帛,光着脚,把深衣前襟的下摆掖在腰带上,双手交替捶着胸口痛哭,那种悲伤万分的心情,那种痛不欲生的心情,真是五内如焚,一点水也喝不进,一口饭也吃不进,一连三天都不生火,所以左右邻

  • 卷六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八光音天得授记品第二十尔时五十八千万光音诸天见诸阿修罗伽楼罗乃至梵天等供养如来。闻授记已,欣喜踊跃皆得称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作礼。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照耀一切法。若菩萨摩

  • 卷第十九·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九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烦恼品第十一之二何谓内集。若于内法中。欲染共欲染。非不增乐欲。悕望重悕望究竟悕望。难足难满。贪洒津漏没枝网生本希嗜著焦渴宅忍尘疮爱。是名内

  • 鼓山艺文志·佚名

    地方志。本志收载了有关鼓山的诗、词和游记文学作品。

  • 贾氏谈录·张洎

    又名《贾黄中谈录》《贾公谈录》。笔记。五代张洎撰。一卷。洎字思黯,后改偕仁,全椒(今属安徽)人。初仕南唐,任知制诰中书舍人。人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是书为洎任南唐使臣朝宋时,记录宋左补贾黄

  • 洞玄灵宝三师记·杜光庭

    原题广成先生刘处静撰。文中称“广成先生刘君“、“仙都刘君处静“等,非是处静口吻。且文中载应夷节解化于乾宁甲寅(894年)而处静已于咸通十四年(873年)解化,更无由笔述20年后之事。卷末曰:“后学弟子吴郡陆甚夷稽首烟霞

  • 西清笔记·沈初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欲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