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龍樹菩薩造

  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三三昧義第三十一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一]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

  切處。

  問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說八種法。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

  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已說道次應說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

  法。復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界

  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輭自在隨

  意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十一切處亦如是.觀取少許青色.視一切

  物皆能使青.一切黃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復於八勝處緣中自在.初二背捨觀身

  注:

  [一]放光缺八勝處及十一切處.光讚同.幷缺九次第定.

  ********************

  不淨.第三背捨觀身還使淨.四無量心慈觀衆生皆樂.悲觀衆生皆苦.喜觀衆生皆

  喜.捨是三心但觀衆生無有憎愛。復次有二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

  三十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說得解觀.得解觀中心柔輭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

  三涅槃門。問曰.何等空涅槃門。答曰.觀諸法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

  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復次空門如忍智品中說。知是無我我所已.衆生云何於諸

  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諸法從因緣生.無有實法但有相.而諸衆生取是相著

  我我所.我今當觀是相有實可得不.審諦觀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異相等是

  相實皆不可得.何以故.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中名

  字是一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法實不可得。復次四大及造色圍虚空故名爲身.是

  中內外入因緣和合生識種.身得是種和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於空六種和

  合中強名爲男強名爲女。若六種是男應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於地種

  中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若各各中無和合中亦無.如六狗各各不能生

  ********************

  師子和合亦不能生.無性故。問曰.何以無男女.雖神無有别.卽身分别有男女之異.

  是身不得離身分.身分亦不得離身.如見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爲身.足等身分異

  身.身卽是男女相。答曰.神已先破.身相亦壞.今當重說。若有是有分名身.爲各各分

  中具足有.爲身分分在諸分中。若諸分中具足有身者.頭中應有脚.何以故.頭中具

  足有身故。若身分分在諸分中.是身與分無有異.有分者隨諸分故。問曰.若足等身

  分與有分異是有咎.今足等身分與有分不異故無咎。答曰.若足等身分與有分不

  異.頭卽是足.何以故.二事是身不異故。又身分多[一]有分一.不應多作一一作多。復次

  因無故果無.非果無故因無.身分與有分不異應果無故因無.何以故.因果一故。若

  一若異中求身不可得.身無故何處有男女。若有男女爲卽是身爲異身.身則不可

  得.若在餘法.餘法非色故無男女之别.但二世因緣和合以顛倒心故謂爲男女。如

  偈說.俯仰屈伸立去來視瞻言語中無實風依識故有所作是識滅相念念無.彼此

  男女生我心無智慧故妄見有骨鏁相連皮肉覆機關動作如木人.內雖無實外似

  注:

  [一]有下原有少字.今依餘刻刪.

  ********************

  人譬如洋金投水中亦如野火焚竹林因緣合故有聲出。如是等諸相如先所說此

  中應廣說.是名無相門。無作者.旣知無相都無作.是名無作門。問曰.是三種以智慧

  觀空觀無相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

  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實相。復次是道異一切世間

  與世間相違.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非是狂心說。復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

  爲三昧.何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如佛說.能持淨戒名比丘能觀空名行定人一心

  常勤精進者是名真實行道人.於諸樂中第一者斷諸渴愛滅狂法捨五衆身及道

  法是爲常樂得涅槃。以是故三解脫門佛說名爲三昧。問曰.今何以故名解脫門。答

  曰.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無餘涅槃是真解脫於身心苦得

  脫.有餘涅槃爲作門.此三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爲涅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

  說因。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

  諸行和合皆名爲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

  ********************

  從.餘法名雖不說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

  共滅共成事互相利益。故空三昧二行.一者觀五受衆一相異相無故空.二者觀我

  我所法不可得故無我。無相三昧四行.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爲盡.三毒等諸煩惱

  火滅故名爲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名爲妙.離世間故名爲出。無作三昧[一]十行.觀五受

  衆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觀五受衆因四行煩惱有惱業和合能生苦果故名

  爲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爲因.四緣生苦果故名爲緣.不多不少等因緣生果故名

  爲生.觀五不受衆四行是八聖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

  迹.愛見煩惱不遮故必到。是三解脫門在九地中四禪未到地禪中間三無色.無漏

  性故。或有說者.三解脫門一向無漏.三三昧或有漏或無漏.以是故三昧解脫有二

  名。如是說者在十一地.六地三無色欲界及有頂地.若有漏者繫在十一地.無漏者

  不繫.喜根樂根捨根相應.初學在欲界中.成就在色無色界中.如是等成就不成就

  修不修如阿毗曇中廣說。復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衆生空法空.衆生空

  注:

  [一]原錯作二.今依元明刻改.

  ********************

  如上說.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問曰.衆生

  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

  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答曰.有法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

  何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

  性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

  性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一]先有故.若無生則無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

  學道。若衆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

  報。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爲斷愛

  結除邪見故說。復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諸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

  切法空時云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難。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

  知世間虚誑如幻.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

  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相故。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别有所作

  注:

  [一]原錯作無.今依餘刻改.

  ********************

  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爲謬錯.諸法空無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

  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三

  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

  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

  所作爲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

  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

  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爲門通

  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

  無作門。阿毗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衆.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

  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衆.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

  觀世間卽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

  何以說三。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

  ********************

  等者。見多者爲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諸

  見滅。愛多者爲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卽得入

  道。愛見等者爲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

  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菩薩應徧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更欲說行餘事故.三

  解脫門義略說。四禪有二種.一者淨禪.二者無漏禪。云何名淨.有漏善五衆。云何名

  無漏.無漏五衆。是四禪中所攝身口業是色法.餘殘非色法一切不可見無對.或有

  漏或無漏.有漏者善有漏五衆.無漏者無漏五衆.皆是有爲.有漏者色界繫.無漏者

  不繫。禪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禪攝受衆想衆

  及相應行衆.是心數法亦心相應。禪攝心意識但心。四禪或有隨心行非受想應.或

  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應者

  四禪攝身業口業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受相應非隨心行者四禪攝心意識.

  隨心行亦受相應者四禪攝想衆及相應行衆.非隨心行亦非受相應者除四禪中

  ********************

  攝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想行相應亦如是。四禪中三禪非隨

  覺行亦非觀相應。初禪或有隨覺行非觀相應.或觀相應非隨覺行.或有隨覺行亦

  觀相應.或有非隨覺行非觀相應。隨覺行非觀相應者初禪攝身業口業及隨覺行

  心不相應諸行及觀.觀相應非隨覺行者諸覺.隨覺行亦觀相應者覺觀相應諸心

  心數法.非隨覺行亦非觀相應者除隨覺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四

  禪皆有因緣.亦與因緣。四禪中初禪或次第非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

  次第亦非與次第緣。次第非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次第亦與次第

  緣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欲生心心數法餘殘

  未來世中心心數法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第二第三禪亦如是。第四禪次第

  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及無想定若生若欲生.次第亦與次第緣

  者過去現在心心數法.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法餘殘

  未來世心心數法.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四禪

  ********************

  中攝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與緣非緣.餘殘亦緣亦與緣。是四禪亦增上緣

  亦與增上緣。如是等阿毗曇分中廣分别。菩薩得禪方便及禪相禪枝.禪波羅蜜中

  已廣說。問曰.是般若波羅蜜論議中但說諸法相空.菩薩云何於空法中能起禪定。

  答曰.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從因緣生無自性空無所有.捨之甚易.衆生顛倒因緣

  故著此少弊樂而離禪中深妙樂.菩薩爲是衆生故起大悲心修行禪定.繫心緣中

  離五欲除五蓋入大喜初禪.滅覺觀攝心深入內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禪.以深喜

  散定故離一切喜得徧滿樂入第三禪.離一切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

  微妙捨而自莊嚴入第四禪。是菩薩雖知諸法空無相.以衆生不知故以禪相教化

  衆生.若實有諸法空是不名爲空.亦不應捨五欲而得禪.無捨無得故。今諸法空相

  亦不可得.不應作是難言若諸法空云何能得禪。復次是菩薩不以取相愛[一]著故行

  禪.如人服藥欲以除病不以美也.爲戒清淨智慧成就故行禪.菩薩於一一禪中行

  大慈觀空.於禪無所依止.以五欲麤誑顛倒故以細微妙虚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注:

  [一]著下原有得字.今依麗刻刪.

  ********************

  諸毒。

  釋初品中四無量義第三十二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

  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衆生不憎

  不愛。修慈心爲除衆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爲除衆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爲除衆生不

  悅樂故.修捨心爲除衆生中愛憎故。問曰.四禪中已有四無量心乃至十一切處.今

  何以故别說。答曰.雖四禪中皆說是法.若不别說名字則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一]中寶

  物不開出則人不知.若欲得大福德者爲說四無量心.患厭色如在牢獄爲說四無

  色定.於緣中不能得自在隨意觀所緣爲說八勝處.若有遮道不得通達爲說八背

  捨.心不調柔不能從禪起次第入禪爲說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緣徧照隨意得解

  爲說十一切處。若念十方衆生令得樂時心數法中生法名爲慈.是慈相應受想行

  識衆.是法起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是法和合皆名爲慈.爲慈故是法生.以慈

  注:

  [一]中下原有其字.今依麗刻刪.

  ********************

  爲主是故慈得名.譬如一切心心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緣而但思得名.於作業中

  思最有力故。悲喜捨亦如是。是慈在色界.或有漏或無漏.或可斷或不可斷.亦在根

  本禪中亦禪中間.三根相應除苦根憂根.如是等阿毗曇分别說。取衆生相故有漏.

  取相已入諸法實相故無漏.以是故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一者衆生緣二

  者法緣三者無緣。問曰.是四無量心云何行。答曰.如佛處處經中說.有比丘以慈相

  應心無恚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善修慈心得解徧滿東方世界衆生.慈心得解

  徧滿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世界衆生.以悲喜捨相應心亦如是。慈相應心者.慈

  名心數法.能除心中憒濁所謂瞋恨慳貪等煩惱.譬如淨水珠著濁水中水卽清。無

  恚恨者.於衆生中若有因緣若無因緣而瞋.若欲惡口罵詈殺害劫奪是名瞋.待時

  節得處所有勢力當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無瞋恨。無怨無惱.恨卽是怨.

  初嫌爲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復次初生瞋結名爲瞋.瞋增長籌量持著

  心中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是名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

  ********************

  是名無瞋無[一]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衆生皆畏

  於苦貪著於樂.瞋爲苦因緣慈是樂因緣.衆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

  勤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廣大無量者.[二]一心分别有三名.廣名

  一方.大名高遠.無量名下方及九方。復次下名廣.中名大.上名無量。復次緣四方衆

  生心是名廣.緣四維衆生心是名大.緣上下方衆生心是名無量。復次破瞋恨心是

  名廣.破怨心是名大.破惱心是名無量。復次一切煩惱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爲

  小.復小於此故名瞋恨怨惱.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廣大無量.所以者何.大因緣常能

  破小事故。廣心者畏罪畏墮地獄故除心中惡法.大心者信樂福德果報[三]故除惡心.

  無量心者爲欲得涅槃故除惡心。復次行者持戒清淨故是心廣.禪定具足故是心

  大.智慧成就故是心無量.以是慈心念得道聖人是名無量心.用無量法分别聖人

  故。念諸天及人尊貴處故名爲大心.念諸餘下賤衆生及三惡道是名廣心。於所愛

  衆生中以慈念廣於念已故名爲廣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多

  注:

  [一] 原錯作瞋.今依餘刻改.

  [二] 一下原有大字.今依元明刻刪.

  [三] 此字依麗刻加.

  ********************

  故名無量心。復次爲狹緣心故名爲廣.爲小緣心故名爲大.爲有量心故名爲無量。

  如是等分别義。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爲修.非但愛念衆生中.非但好

  衆生中.非但益己衆生中.非但一方衆生中.名爲善修。久行得深愛樂.愛憎及中三

  種衆生正等無異.十方五道衆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

  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徧滿十方衆生中。如是慈心名衆生緣.多在

  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

  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從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衆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

  生但空五衆卽是衆生念是五衆.以慈念衆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

  愍之令隨意得樂.爲世俗法故名爲法緣。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

  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虚誑故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别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衆

  生得之.是名無緣。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一]珠.衆生緣

  注:

  [一]珠下原有緣字.今依麗刻刪.

  ********************

  法緣無緣亦復如是.是爲略說慈心義。悲心亦如是.以憐愍心徧觀十方衆生苦.作

  是念衆生可愍莫令受是種種苦.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心乃至十方亦如是。問曰.有

  三種衆生.有受樂如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樂

  五道中少分.云何行慈[一]者觀一切衆生皆受樂.行悲者觀一切衆生皆受苦。答曰.行

  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先作願.願衆生受種種樂.取受樂人相攝心入禪.是相漸漸

  增廣卽見衆生皆受樂。譬如鑽火先以輭艸乾牛屎.火勢轉大能燒大溼木.慈三昧

  亦如是.初生慈願時唯及諸親族知識.慈心轉廣怨親同等皆見得樂.是慈禪定增

  長成就故。悲喜捨心亦如是。問曰.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捨心中

  取何等相。答曰.取受不苦不樂人相.行者以是心漸漸增廣.盡見一切受不苦不樂。

  問曰.是三種心中應有福德.是捨心於衆生不苦不樂有何等饒益。答曰.行者作是

  念.一切衆生離樂時得苦.苦時卽是苦.得不苦不樂則安隱.以是饒益。行者行慈喜

  心或時貪著心生.行悲心或時憂愁心生.以是貪憂故心亂.入是捨心除此貪憂.貪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憂除故名爲捨心。問曰.悲心捨心可知有别.慈心令衆生樂喜心令衆生喜.樂與喜

  有何等異。答曰.身樂名樂心樂名喜.五識相應樂名樂意識相應樂名喜.五塵中生

  樂名樂法塵中生樂名喜.先求樂願令衆生得從樂.因令衆生得喜.如人憐愍貧人

  先施寶物是名樂.後教令賣買得受五欲樂是名喜。復次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

  樂.色界樂願令衆生得是名喜。復次欲界中五識相應樂初禪中三識相應樂三禪

  中一切樂是名樂.欲界及初禪意識相應樂二禪中一切樂是名喜.麤樂名樂細樂

  名喜.因時名樂果時名喜.初得樂時是名樂.歡心內發樂相外現歌舞踊躍是名喜.

  譬如初服藥時是名樂.藥發徧身時是名喜。問曰.若爾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無

  量.而分爲二法。答曰.行者初心未攝未能深愛衆生故但與樂.攝心深愛衆生故與

  喜.以是故先樂而後喜。問曰.若爾者何以不慈喜次第。答曰.行慈心時愛衆生如兒

  子願與樂.出慈三昧故見衆生受種種苦發深愛心憐愍衆生令得深樂。譬如父母

  雖常愛子.若得病急是時愛心轉重.菩薩亦如是.入悲心觀衆生苦憐愍心生便與

  ********************

  深樂.以是故悲心在中。問曰.若如是深愛衆生.復何以行捨心。答曰.行者如是觀常

  不捨衆生.但捨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衆生樂而不能令

  得樂.悲心欲令衆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衆生得大喜.此但

  憶想未有實事.欲令衆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衆生得是

  實樂.以是故捨是三心入是捨心。復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捨衆生難.入是捨心故

  易得出離。問曰.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何以但

  言是三心憶想心生無有實事。答曰.是菩薩作佛時雖不能令一切衆生得樂.但菩

  薩發大誓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德果報.得大報故能大饒益。凡夫聲聞行是四無量

  爲自調自利故.亦但空念衆生。諸菩薩行是慈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從此慈心因

  緣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菩薩或出家行

  禪.引導衆生教令行禪.得生清淨界受無量心樂。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祗衆生入

  無餘涅槃.比於空心願益是爲大利.乃至舍利餘法多所饒益。復次若一佛盡度一

  ********************

  切衆生.餘佛則無所復度.是則無未來佛爲斷佛種.有如是等過.以是故一佛不度

  一切衆生。復次是衆生性從癡而有非實定法.三世十方諸佛求衆生實不可得.云

  何盡度一切。問曰.若空不可盡度者.少亦俱空.何以度少。答曰.我言三世十方佛求

  一切衆生不可得故無所度.汝難言何以不盡度.是爲墮負處。汝於負處不能自拔.

  而難言無衆生中多少一種何以度少.是爲重墮負處。復次諸法實相第一義中則

  無衆生亦無度.但以世俗法故說言有度.汝於世俗中求第一義是事不可得.譬如

  瓦石中求珍寶不可得。復次諸佛從初發心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有功德皆是作

  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後.故所度衆生亦應有量.不應以隨因緣果報有量法盡度無

  量衆生。如大力士弓勢雖大箭遠必墮.亦如劫盡大火燒三千世界明照無量雖久

  必滅。菩薩成佛亦如是.從初發意執精進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亦必當

  滅。菩薩得一切種智時身出光明照無量世界.一一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

  量衆生.涅槃後八萬四千法聚舍利化度衆生.如劫盡火照久亦復滅。問曰.汝自言

  ********************

  光明變化作無量身度十方無量衆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緣故所度亦應有量。答曰.

  無量有二種.一者實無量諸聖人所不能量.譬如虚空涅槃衆生性是不可量。二者

  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須彌山大海水斤兩滴數多少諸佛菩薩能知.諸

  天世人所不能知。佛度衆生亦如是.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無量。復次諸法

  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常空中衆生不可得。如佛說.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諸法之實相則是衆生相若取衆生相則遠

  離實道.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憶想則是魔羅

  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問曰.若樂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觀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樂是一切衆生所愛重故作二分.是苦不愛不念故不作二分。又受樂時心輭.

  受苦時心堅。如阿育王弟韋陀輸.七日作閻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過七日已阿

  育王問言.閻浮提主受樂歡暢不。答言.我不見不聞不覺.何以故.旃陀羅日日振鈴

  高聲唱.七日中已爾許日過.過七日已汝當死.我聞是聲.雖作閻浮提王上妙五欲.

  ********************

  憂苦深故不聞不見。以是故知苦力多樂力弱。若人徧身受樂.得一處鍼剌衆樂都

  失但覺剌苦.樂力弱故二分乃強.苦力多故一處足明。問曰.行是四無量心.得何等

  果報。答曰.佛說入是慈三昧現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横

  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衆生故得是無量福德。以是有漏無量心緣衆生故.生清

  淨處所謂色界。問曰.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答曰.以梵天衆生所尊貴.皆聞皆

  識故。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若衆生聞

  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復次斷婬欲天皆名爲梵.說

  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欲法名爲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復次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問

  曰.慈有五功德.悲喜捨何以不說有功德。答曰.如上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亦如是.

  若說慈則已說悲喜捨。復次慈是真無量.慈爲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者何.先

  以慈心欲令衆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

  ********************

  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捨心。復次慈以樂與衆生故.增一阿含中說

  有五功德。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其功德.如網明菩薩經中說.菩薩處衆生中行

  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

  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如

  是等種種讚大悲。喜捨心餘處亦有讚.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讚其功德.慈以功德難

  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徧淨天.悲心好

  修善修福極虚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云何

  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衆生應度者如是說。復次從慈定

  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虚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捨定起入無所有處易

  故。復次慈心願令衆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徧淨最爲樂故.言福極徧淨。

  悲心觀衆生老病殘害苦.行者憐愍心生.云何令得離苦.若爲除內苦外苦復來.若

  爲除外苦內苦復來.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虚空能破色是故

  ********************

  福極虚空處.喜心欲與衆生心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虚空處心雖得

  出身猶繫心[一]虚空.識處無量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識得自在無邊.以是故喜福極

  在識處。捨心者.捨衆生中苦樂.苦樂捨故得真捨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捨心福

  極無所有處。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復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

  别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衆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

  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爲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佛以四

  無量心普緣十方衆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衆生

  緣法緣無緣.論者言衆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如是種種略

  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者.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四無色有三

  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有垢者.無色中攝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

  應行。生得者.行是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衆。行得者.觀是

  色麤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重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虚誑妄語應

  注:

  [一]原作處.今依麗刻改.

  ********************

  當除卻.如是思惟已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入無邊虚空處定。

  問曰。云何能滅是三種相。答曰.是三種相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

  三種虚誑無實易可得滅。復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後皆無.以是故若後無今亦無.

  衆生顛倒故於和合色中取一相異相心著色相.我今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

  事中無是一相異相。復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卻離諸法得利爲深.我先捨財物妻

  子出家得清淨持戒.心安隱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

  觀內清淨故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於諸樂中最第一.捨是樂得念

  捨清淨第四禪.今捨是四禪應更得妙定.以是故過是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佛

  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過色相者是可見有

  對色.滅有對相者是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者是不可見無對色。復次眼見色壞

  故名過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壞故過有對相.於二種餘色無教色種種分别故名

  異相。如是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虚空處。得三無色因緣方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說。

  ********************

  是四無色一常有漏.三當分别.虚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虚空處攝有漏四衆.

  無漏者虚空處攝無漏四衆.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一切皆有爲善.有漏虚空處是

  有報.無記及無漏虚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一]是。善非有想非無想處有報.

  無記非有[二]想無想處是無報。善四無色是可修.無記四無色定非可修。隱沒者是有

  垢.不隱沒者是無垢。一有.三中有漏者是有.無漏者非有。四無色定攝心心數法是相

  應因.心不相應諸行是非相應因。有善法非四無色中.有四無色中非善法.有亦善

  法亦四無色中.有非善法亦非四無色中.有善法非四無色者一切善色衆及四無

  色不攝[三]善四衆及智緣盡.有四無色中非善法者無記四無色.有善法亦有四無色

  者善四無色.非善法亦非四無色者一切不善五衆及無記色衆及四無色不攝無

  記四衆虚空及非智緣盡不善法中不相攝。有無記法非四無色.有四無色非無記

  法.有亦無記法亦四無色.有非無記亦非四無色。有無記法非四無色者無記色衆

  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衆虚空及非智緣盡.[四]有四無色中非無記法者善四無色.亦

  注:

  [一] 是下原有非有想非無想處七字.今依麗刻刪.

  [二] 想下疑脫非字.麗刻加無字.誤.

  [三] 此字依元明刻加.

  [四]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無記法亦四無色者無記四無色.亦非無記法亦非四無色者不善五衆善色衆無

  色不攝善四衆及智緣盡。或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漏.或漏亦四無色.或非漏亦

  非四無色。漏非四無色者一漏及二漏少分.四無色非漏者漏不攝四無色.亦漏亦

  四無色者二漏少分.非漏非四無色者色衆及[一]漏無色不攝四衆及無爲法。或有漏

  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無色.或非有漏非四無色。有漏非四無色

  者有漏色衆及無色不攝有漏四衆.四無色非有漏者三無色少分.亦有漏亦四無

  色者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亦非有漏非四無色者無漏色衆無色不攝無漏四衆

  及三無爲。或無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無漏.或無漏亦四無色.或非無漏亦非四

  無色。無漏非四無色者無漏色衆及無色不攝無漏四衆及三無爲.四無色非無漏

  者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亦無漏亦四無色者三無色少分.非無漏非四無色者有

  漏色衆及無色不攝有漏四衆。虚空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見諦斷者信行

  法行人用[二]見諦忍斷.何者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應虚空處及此起心不相應

  注:

  [一] 漏下原有一字.今依麗刻刪.

  [二] 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諸行。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惟斷.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虚空處及此起

  心不相應諸行又無垢有漏虚空處。不斷者無漏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

  有想非無想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見諦斷者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何者是.二

  十八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

  惟斷.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

  無垢非有想非無想處。四無色中攝心不相應諸行.是非[一]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受

  衆想衆及此相應行衆.心數法亦心相應心意識獨心。四無色.或有隨心行非受相

  應.或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

  應者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受相應不隨心行者心是.隨心行亦受相應者想

  衆及此相應行衆.非隨心行非受相應者除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應

  諸行。[二]想相應行相應亦應如是說。虚空處或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從身見

  因亦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從身見因亦不還與身見作因。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

  注:

  [一] 心下原有數字.今依麗刻刪.

  [二] 原作相.今依麗元明刻改.

  ********************

  因者.除過去現在見苦斷諸使及此相應虚空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斷諸[一]徧結及

  此相應虚空處.[二]亦除未來世中身見[三]及相應虚空處.亦除身見生老住滅.餘殘有垢

  虚空處。從身見因亦還與身見作因者上所除者是.亦不從身見因亦不還與身見

  作因者無垢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四無色一切有因緣.

  亦與因緣。虚空處或次第不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次第亦非與次第

  緣。次第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虚空處及阿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

  時心心數虚空處.次第亦與次第緣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虚空

  處餘殘過去現在心心數虚空處.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

  數虚空處餘殘未來世中心心數虚空處及心不相應諸行。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非有想非無想處.或次第不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次第亦非與次第

  緣。次第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阿羅漢過去現

  在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滅受想若生若欲生。次第亦與次第緣者.

  注:

  [一] 麗刻作邊字.

  [二] 原作及.今依麗刻改.

  [三] 此字依麗刻加.

  ********************

  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餘殘過去現在心心數非

  有想非無想[一]處。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

  處餘殘未來世中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諸行餘殘心不相

  應諸行。四無色中攝諸心心數法有緣亦與緣緣.四無色攝心不相應諸行非緣與

  緣緣。四無色皆是增上亦與增上緣。如是等種種分别四無色.如阿毗曇分中說.此

  中應廣說。問曰.摩訶衍中四無色云何。答曰.與諸法實相共智慧行.是摩訶衍中四

  無色。問曰.何等是諸法實相。答曰.諸法諸法自性空。問曰.色法和合分别因緣故空.

  此無色中云何空。答曰.色是眼見耳聞麤事能令空.何況不可見無有對不覺苦樂

  而不空。復次色法分别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是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頃須臾乃

  至一念中不可得.是名四無色定義。如是等種種略說四無色。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猜你喜欢
  又序(光绪戊申年印光法师序)·周梦颜
  卷一·赞宁
  汾州太子昭禅师·惠洪
  千岩禅师语录序·千岩元长
  卷六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三卷·湛然
  唯识之名义·太虚
  佛说正恭敬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六·澄观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佚名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卷第十九·雷庵正受
  卷五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五集卷五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庚戌六】登安福舻作奢望古稀望竟酬岱宗阙里礼躬修【予庚子七旬时即顒冀若蒙  天贶夀跻八?必当躬诣 岱宗 阙里以申谢悃兼观民风虽自矢

  • 卷四十六·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六明 梅鼎祚 编杂歌谣辞【汉谚语】楚人谚【汉书云季布为任侠有名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韩信引人言【史记曰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令武士缚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

  • 卷三十七·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七嘉善曹庭栋编可斋诗藳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覃懐人寓居嘉兴宝祐中进士通判濠州曾伯天才卓越儒而知兵屡以疏陈军政获迁宦辙遍天下所至得将士心歴官湖南安抚使进观文殿学士咸淳元年殿中侍御

  • 卷第二百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唐纪二十〔起强圉大渊献(丁亥),尽重光单阏(辛卯),凡五年。〕则天顺圣皇后

  • 陈靖传·脱脱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好学习,颇通古今,父亲陈仁壁,仕陈洪进,担任泉州别驾。陈洪进称臣,豪猾者有的依险作乱,陈靖步行拜谒转运使杨克巽,陈请讨伐贼寇的方策。被召还,授予阳翟县主簿。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

  • 杜衍传·脱脱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父亲杜遂良,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杜衍束发苦志厉操,尤其酷爱读书。考中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平遥县。朝廷使者推荐他,任晋州通判。诏令推举品质优良的官吏,杜衍被提升为乾

  • 永宪录卷一·萧奭龄

    圣祖仁皇帝御极之康熙六十有一年。岁在壬寅。上讳玄烨。章皇帝第二子。以前辛丑春正月即皇帝位。时年八岁。逾年改元。计践祚已六十二年。 按享国之久。自帝尧以下。惟商太戊七十五年。余未有越六十者。春正月丁亥朔

  • 舆服五·徐松

    衮冕【宋会要】真宗咸平五年二月,大理寺丞李坦言:「臣闻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殖焉殖:原作「极」,据本书《舆服四》引坦奏改。。是故礼者,治国之柄;服者,饰身之仪。前代成规前:原作「历」,据本书《舆服四》引坦

  • 卷五十六 奔丧第三十四·郑玄

    (陆曰:“郑云:‘《奔丧》者,居于他邦,闻丧奔归之礼,实《曲礼》之正篇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此于《别录》属《丧服之礼》矣,实逸《曲礼》之正篇也。汉兴后得古文,而礼家又

  • 卷二十五·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二十五    元 吴澄 撰礼运【山隂陆氏曰礼运者是礼乐之运运祚推移而礼行焉虽圣人不能违也然则大同小康时而已矣长乐陈氏曰道则运而无所积器则滞而有所拘礼器

  • 卷十·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説卷十   宋 时澜 撰咸有一德第八    商书伊尹作咸有一德太甲悔过既力入道既深故伊尹于此篇讲究实理以入道之至极者告之前圣后圣入道各有自得之地在尧舜禹谓之执中在伊尹谓之一德在孔

  • 墨子卷二·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二尚贤上第八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第四十   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諸佛身無失.二者口無失.三者念無失.四者無異想.五者無不   定心.六者無不知已捨.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

  • 佛说七女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拘留国。在分儒达树园。与千罗汉俱。菩萨有五百人。及诸天龙鬼神。尔时拘留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蜜。悭贪不信佛法。大豪富珍奇珠宝牛马田宅甚众多。智慧无双。为是国中作师

  •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三十·圆晖

      从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难后答。犊子部难。若补特伽罗即诸蕴者。世尊何不说命者即身。论主答云。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谓由问者执一实我。名为命者。依此问佛。命者与身为一为异。故佛答。以我无体。

  • 灌畦暇语·佚名

    一卷。作者不详。根据书中记载,作者自称老圃。在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为皇祖,可知其为唐人。又该书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知为中唐以后时人。在《灌畦暇语·自序》里,作者自称“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佚名

    一卷,唐玄奘译。佛对舍利弗说东方五佛与南方二佛之名号功德。

  •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佚名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