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四

  [一]如是已說果諸功德今當說。頌曰.

  無量.諸解脫. 勝處.與徧處. 無諍.妙願智. 無礙解.神通。

  論曰.無量者謂四無量.廣說如經。一慈無量.謂慈心俱無怨無憎無有損害廣大無

  量極善修習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意解徧滿具足住.慈心

  俱者於無苦無樂眾生欲施樂具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加苦具瞋

  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瞋故.廣者於見

  所行作意故.大者於聞所行作意故.無量者於覺知所行作意故.極善修習者由串

  注:

  [一]此説大小所共功德.無量乃至徧處見瑜伽卷十一.十二.無諍願智見六十九.無礙解見四十五.神通見三十七.

  ********************

  習相應離諸蓋故.於一方面如是次第乃至十方一切無邊世界者徧緣器世間及

  有情世間故.意解者緣意解思惟境界故.徧滿者緣無間有情境界故.具足住者如

  前靜慮中說。二悲無量.謂悲心俱乃至廣說.悲心俱者於有苦眾生欲拔苦具阿世

  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與苦害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拔苦害等.無損害

  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一]樂故.餘如前說。三喜無量.謂喜心俱乃至廣說.喜心俱

  者於有樂眾生隨喜彼樂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者即彼對治欲與苦具不喜樂故.

  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樂具不喜樂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欲與不宜不喜樂故.餘

  如前說。四捨無量.謂捨心俱乃至廣說.捨心俱者欲令不染阿世耶心相應故.無怨

  者即彼對治令染貪瞋故.無憎者即彼對治障礙除染貪瞋故.無損害者即彼對治

  顛倒不染貪及瞋故.餘如前說。此四無量體性云何.謂慈以無瞋善根為體.悲以不

  害善根為體.喜以不嫉善根為體.捨以無貪無瞋善根為體.皆是憐愍眾生法故。於

  注:

  [一]原刻下衍害字.今依麗刻删.

  ********************

  此四中慈唯無瞋.次二無量無瞋一分.捨是無貪無瞋一分.又復與彼相應等持諸

  心心法并彼眷屬皆是四無量體。當知先由增上法行善修治心.復依清淨靜慮方

  得清淨無量應知。

  諸解脫者謂八解脫.廣說如經。一有色諸色觀解脫.有色者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

  諸色者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觀者於諸色中為變化自在故意解思惟顯示彼

  相故。二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脫.內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外者除眼等

  根意解思惟餘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淨者一向意

  解思惟淨妙色為得增上安樂住故.解脫者解脫淨不淨色功[一]用障礙心故.身者意

  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住者如前說。無色諸解脫如前分別.此中差別

  者.為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故及為解脫彼障故復除先色作無邊虛空意解思

  惟故名第四無邊虛空處解脫.為欲發起聖神通無諍願智無礙辯等諸功德故又

  注:

  [一]原刻作德.今依麗刻改.

  ********************

  為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德心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邊識意解思惟故

  名第五無邊識處解脫.行者作如是發起功德方便已令第四靜慮起現在前發諸

  功德為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無所有意解思惟故名

  第六無所有處解脫.為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又為解脫彼障故復作非想非

  非想意解思惟故名第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為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又為

  解脫彼障故復從非想非非想處心進止出[二]入息滅攀緣故名第八想受滅解脫。

  勝處者謂八勝處.廣說如經。一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

  色勝知勝見得如是想名初勝處.內有色想者如解脫中說.外者謂除眼等根顯餘

  色故.諸色觀者如前說.少者謂資具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好若惡者謂淨不淨色之

  所攝色意解思惟故.若劣若勝者謂淨不淨聲香味觸之所攝色意解思惟故.於彼

  諸色勝者謂能治所治作意思惟障礙功用所不惱故.知者用奢摩他道.見者用毗

  注:

  [一]原刻作又.今依麗刻改.

  ********************

  缽舍那道.得如是想者謂於實勝中得實勝無慢想故於不勝中得實不勝無慢想

  故。二內有色想外諸色觀多乃至名第二勝處.內無色想中觀少觀多二種亦爾.內

  有色想外諸色觀者如前說.多者顯示有情世間器世間色徧思惟故.餘如前說。五

  內無色想外諸色觀青青顯青可見青光猶如烏莫迦華或如婆羅痆斯染青衣色.

  如是黃赤白色皆應廣說.此中差別者.黃色如羯尼迦羅華或如婆羅痆斯染黃衣

  色.赤色如槃豆時縛迦華或如婆羅痆斯染赤衣色.白色如烏奢那星或如婆羅痆

  斯鮮白衣色。青者謂總句.青顯者謂俱生青.青可見者謂和合成青.青光者謂彼二

  所出鮮淨光青.如青色黃赤白色亦復如是廣說應知.餘如前說.於一處說二譬喻

  者此顯俱生和合二種色故。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後四勝處意

  解思惟欲界天色及色界色。又復應知是諸勝處為治下地種子隨逐作意思惟.非

  為對治自地所治作意思惟。

  ********************

  徧處者謂十徧處.廣說如經.謂地徧處一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如是水火風

  徧青黃赤白虛空識徧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地徧處者由色所依徧滿故彼能依色

  亦徧滿由彼增長故.一能解了者謂能證此觀補特伽羅.上下及傍者謂徧滿諸方

  及四維故.無二者離餘諸界及不雜顯色徧滿故.無量者無有分齊相徧滿故。如地

  徧處餘水火風青黃赤白亦復如是如其所應.虛空徧處者謂對治一切色相作意

  思惟徧滿故餘如前說.識徧處者謂緣無量識作意思惟徧滿故餘如前說。此中由

  三解脫故得勝色自在.由得彼已方可說言勝色自在極成就故.識處已上無有徧

  滿.所緣無量形段依止分別遠離故。應知勝處及與徧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由諸

  勝處勝所緣故由諸徧處所緣徧故能令解脫清淨應知。

  無諍者.謂能守護他煩惱行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

  行多所行故。

  ********************

  妙願智者.謂於三世及非世攝所知法中無餘如實了知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

  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廣說如經.一法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差別名中如實

  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義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

  切法種種相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訓詞無礙解.謂於一

  切種一切法訓釋詞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辯才無礙解.

  謂於一切種一切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

  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神通者謂六神通.如經廣說.一神境智見作證通.謂為示現一切種身業自在無癡

  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二天耳智見作證通.謂

  為隨聞一切種語業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心差別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

  ********************

  他心行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宿住隨念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前際趣行

  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五死生智見作證通.謂為入一切種有情趣行無癡智見性

  餘如前說.六漏盡智見作證通.謂為入出離一切煩惱及無餘苦無癡智見性及彼

  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行多決定境界故。

  [一]復次頌曰

  諸相.好.清淨. 及諸力.無畏. 不護.與念住. 永斷諸習氣。

  論曰.諸相者謂三十二大丈夫相.廣說如經.一善安立足大丈夫相.由如來菩提資

  糧善圓滿故具足受持平等行故感得此相.由此相故有暫見者即信如來是大丈

  夫足相足幖幟足形貌。如善安立足相如是諸餘大丈夫相如其所應盡當知.謂於

  手中應說手相手幖幟手形貌.如是於頭頂等所餘支節各隨其名應當廣說。

  好者謂八十種好.廣說如經.是諸好若具足相攝如菩薩地中說.若隨眾生所宜隨

  注:

  [一]下説大乘一百四十不共法.見瑜伽卷四十九.五十.

  ********************

  勝相攝如大慧度經說.若廣分別諸好應知如廣分別相中說。

  清淨者謂四一切相清淨.廣說如經.一依止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

  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依止取住捨中究竟無上自在.二境界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

  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事變化境界中究竟無上自在.三心清淨.

  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一切相世出世善根增長心

  中究竟無上自在.四智清淨.謂由如來證得一切相清淨智及一切相清淨斷故於

  一切相所知中無著無礙智究竟無上自在。

  諸力者謂如來十力.廣說如經.一處非處智力.謂於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實問[一]記無

  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自業智力.謂於一切相各別處所相續所起業

  及所得報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三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智力.謂於攝受一

  切相世間清淨功德方便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四根上下智力.謂於出世間功德

  注:

  [一]原刻作説.今依麗刻改.

  ********************

  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五種種勝解智力.謂於一切

  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六種種界智力.謂於一切相所化

  有情隨眠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七徧趣行智力.謂於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

  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八宿住隨念智力.謂於一切相前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

  前說.九死生智力.謂於一切相後際趣差別中無礙智性餘如前說.十漏盡智力.謂

  於一切相趣非趣出離方便差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諸力中

  一切應說能如實問記。

  無畏者謂四無畏.廣說如經.一佛作誠言我是正等覺者若有難言於是法中不正

  等覺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智故.二佛作誠

  言我諸漏已盡若有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如

  來證得妙善清淨一切種斷故.此二無畏依自利德.三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障礙

  ********************

  法染必為障若有難言染習此法不能為障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依如

  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所對治法.四佛作誠言我為弟子說出離道修定出離若

  有難言雖修此道不能出離不正盡苦及證苦邊我於此難正見無緣是故無畏.謂

  依如來為所化有情說一切種能對治法.此二無畏依利他德。

  不護者謂三不護.廣說如經.一如來現行身業妙善清淨無不清淨現行身業可須

  覆藏是故不護.謂如來一切種一切時身業妙善清淨故為所化有情正說法時能

  以勝力折伏攝受一切徒眾.如身業不護如是第二語業不護第三意業不護應知。

  念住者謂三念住.廣說如經.此即攝受所化眾時於三種徒眾行差別中住最勝捨

  不愛不恚不染心性。

  永斷諸習氣者謂諸如來出離無始無量無數大劫生死為證自性不隨轉故證得

  如來妙淨智斷。

  ********************

  復次頌曰.

  無忘失妙法. 及如來大悲. 佛不共德法. 一切種妙智。

  論曰.無忘失妙法者.謂為證一切種一切所化有情一切所作事不過時故證得如

  來妙淨智斷。

  及如來大悲者.謂如來悲由四種因緣說名大悲.一依止一切種妙善清淨轉依所

  作成就故.二長時修習所得故.三妙善清淨智所引故.四緣極深固種種堅牢一切

  相苦境界故。

  佛不共德法者謂十八不共佛法.廣說如經.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彼建立應知.

  一如來無誤失業.謂無不染污誤犯失故.二無卒暴音.謂無不染污高笑暴音故.三

  無忘失念.謂無不染污久作久說不隨念故.四無不定心.謂於一切威儀行住等中

  作意等持恒隨轉故.五無種種想[一]謂於流轉寂滅中證得無分別無差別智故.六無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不擇已捨.謂究竟不捨有情事故.七欲無退.謂得所知障清淨故.如欲無退如是八

  正勤無退九念無退十等持無退十一慧無退十二解脫解脫知見無退應知.十三

  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智.謂欲作意頃一切種知故.如於過去如是十四於未來十五

  於現在無著無礙智應知.十六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導首隨智而行.謂由智發起攝

  受於一切時善方便故.如身業如是十七語業十八意業應知。

  一切種妙智者.謂證得如來最極清淨智斷故謂於染污清淨二法一切種數相差

  別中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又復如來住無漏界為作一切有情所作

  事故於十方土示佛生有現身言說心有所行有所宣說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入大

  寂滅無礙智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是亦名為一切種妙智。

  又相好等諸佛功德為釋經義略已示現.若廣分別如菩薩地應知。

  如是已別說九事.總分別今當說。頌曰.

  ********************

  當知前九事 初為二所依. 次二後六種 攝雜染清淨.

  染依.差別故. 清淨所緣故. 心不流散故. 正修方便故.

  彼位差別故. 言說等因故. 彼果.功德故. 數次第唯爾。

  論曰.前九事中初一切事為二所依.一雜染所依二清淨所依.由次二事攝諸雜染.

  一由界事二由雜染事.由後六事攝諸清淨.一由諦事二由依止事三由覺分事四

  由眾生事五由果事六由功德事。由二種事攝雜染中雜染所依故.雜染差別故.由

  六種事攝清淨中清淨境界故.於境界中心不流散故.由不散亂於所緣境正方便

  故.正方便者位差別故.及言說等因故.正方便果故.彼果功德故。此中位差別故言

  說等因故此二建立眾生事應知.言說等因故者為言說易故為隨順世間故為避

  怖畏故為令信知自他功德過惡成就故。由是因緣此九種事數決定及次第決定

  應知。

  ********************

  為欲思量如此九事.復應廣說。頌曰.

  欲思量無量 諸問答差別. 由諸佛語言 事與想攝故。

  論曰.若欲思量如上九事無量問答差別者由二種攝故應可思量.一由一切佛語

  言事攝故.二由一切佛語言想攝故。[一]此中一切佛語言事攝者謂由三種經應知.一

  由增十經.二由廣義經.三由集異門經。[二]一切佛語言想攝者由四種嗢柁南伽他.何

  者為四.頌曰.

  句.迷惑.戲論. 住.真實.淨.妙. 寂靜.性.道理. 假施設.現觀.

  方所.位.分別. 作.執持.增.減. 闇.語.所覺.上. 遠離.轉.藏護.

  簡擇.與現行.  睡眠.及相屬. 諸相攝.相應. 說.任持.次第.

  作所.境.瑜伽. 奢摩他.與觀. 諸作意.教授. 德.菩提.聖教。

  論曰.句者所謂六處無量境界無量方所無量時節.復有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

  注:

  [一]此同瑜伽卷十三聞所成中内明第四由佛教所應知相.彼用增十法門標列名數.即從三經而出.故今但舉經名.不復列法.

  [二]下與瑜伽十三内明第三想建立相全同.四嗢柁南即引彼文.故不入本頌之數.

  ********************

  色界.復有三界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復有四輩一在家輩二出家

  輩三鄔波索迦輩四非人輩.復有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復有三世謂過去

  世未來世現在世.復有三寶謂佛寶法寶僧寶.復有三法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復

  有三種雜染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復有四聖諦謂苦集滅道.復有九次第定

  謂初靜慮乃至滅受想定.復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

  復有四種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最勝阿羅漢果.復有眾多最勝功德謂

  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無諍願智無礙辯六神通等。復依廣乘有五種事一相二名三

  分別四真如五正智.復有二種空性一眾生空性二法空性.復有二種無我性一眾

  生無我性二法無我性.復有遠離二邊處中之行謂遠離增益邊及損減邊.復有四

  種真實一世間所成二道理所成三煩惱障淨智所行處四所知障淨智所行處.復

  有四種尋思謂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復有四種如實徧智

  ********************

  謂名尋思所引如實徧智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差

  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徧智.復有三種自性一徧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

  成實自性.復有三種無自性性一相無自性性二生無自性性三勝義無自性性.復

  有五相大菩提謂自性故功用故方便故轉故還故.復有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

  三次第四正轉五正轉果謂最初發心故於諸有情起大悲故波羅蜜多故攝事故

  自他相續成熟故.復有五無量想一有情界無量想二世界無量想三法界無量想

  四所調伏界無量想五所調伏方便界無量想.復有真實義隨至謂於一切無量法

  中隨至真如及此中智.復有不思議威德信解.復有無障礙智.復有三十二大丈夫

  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復有四種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

  忘失法永斷習氣一切種妙智。如上所說略唯二種.一聲聞乘中所釋句.二大乘中

  所釋句。迷惑者謂四顛倒.一於無常中計常顛倒二於苦中計樂顛倒三於不淨中

  ********************

  計淨顛倒四於無我中計我顛倒。戲論者謂諸煩惱及雜煩惱諸蘊。住者謂四識住

  及七識住。真實者謂真如及四聖諦。淨者謂三種淨性.一自體淨性二境界淨性三

  階位淨性。妙者所謂三寶.處勝建立故名為妙。寂靜者謂自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

  分法及所證果皆名寂靜。性者謂諸法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

  總名為性。道理者謂諸緣起及四道理。假施設者謂唯於法假立眾生及唯於相假

  立諸法。現觀者謂六種現觀.如成現觀品當說。方所者所謂色蘊.位者所謂受蘊.分

  別者所謂想蘊.作者謂諸行蘊.執持者所謂識蘊。增者此有二種應知.一煩惱增二

  業增。如增減亦二種.謂煩惱減業減。闇者謂無明疑。語者謂十二分語趣說名為語。

  所覺者謂種種所說法義名為所覺。上者謂沙門果。遠離者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

  離二婬欲遠離三眾具遠離四聚會遠離五煩惱遠離。轉者所謂三界及與五趣。藏

  護者所謂戀過去希未來著現在。簡擇者所謂一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色

  ********************

  法非色法.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諍無諍.有味著無味著.依躭

  嗜依出離.世間出世間.攝屬不攝屬.內外麤細.勝劣遠近.有所緣無所緣.相應不相

  應.有行無行.有所依無所依.因非因.果非果.異熟非異熟.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異

  熟無異熟.有執受無執受.四大種造非四大種造.同分彼同分.有上無上.過去未來

  現在.善不善無記.欲繫色繫無色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斷修斷無斷.復有四緣

  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復有四依一依法不依眾生二依義不依

  文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復有四無量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徧覺支八聖道支四種行四法迹奢摩他毘缽舍那增上戒增上心增

  上慧解脫勝處徧處等。現行者謂煩惱纏.隨眠者謂煩惱隨眠。相屬者所謂六處同

  一依止相屬應知.復有諸法能引攝法彼亦展轉相屬應知.復有諸根境界能取所

  取相屬應知。諸相攝者有十一種相攝.一更互攝二界攝三相攝四種類攝五分位

  ********************

  攝六不相離攝七時攝八方攝九一分攝十全分攝十一勝義攝。相應者所謂五種

  應知.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於他性相應中與不相違法相應非相違法.三於不

  相違相應中下中上品相似相應非不相似.四於下中上品相似相應中同時相應

  非不同時.五於同時相應中同地相應非不同地。說者所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

  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任持者所謂四種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次第者所謂五種次第.一流轉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說次第四生次第五現觀次

  第.所作者謂八種所作.一依止滅二依止轉三徧知所緣四喜樂所緣五得果六離

  欲七轉根八發起神通。境者謂四種所緣.一徧所緣二令行淨所緣三善巧所緣四

  令煩惱淨所緣。瑜伽者此或四種或九種.四種者一信二欲三正勤四方便.九種者

  一世間道二出世間道三方便道四無間道五解脫道六昇進道七下品道八中品

  道九上品道。奢摩他者謂九種心住。觀者謂三種事觀或四種觀或六事差別所緣

  ********************

  觀應知.三事觀者一有相觀二尋求觀三審察觀.四種者一簡擇諸法觀二極簡擇

  諸法觀三徧籌量觀四徧審察觀.六事差別所緣觀者一義所緣觀二事所緣觀三

  相所緣觀四分所緣觀五時所緣觀六道理所緣觀。諸作意者謂七種作意.一了相

  作意二勝解作意三遠離作意四攝樂作意五觀察作意六方便究竟作意七方便

  究竟果作意。教授者謂五種教授.一教教授二證教授三隨次教授四不顛倒教授

  五神變教授。德者謂如前所說無量解脫等諸功德法。菩提者謂三種菩提.一聲聞

  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正等菩提。聖教者謂授歸依制立學處.施設聽者建立師

  資.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訶欲愛味示欲過失.顯說雜染及清淨法.教導出離稱讚功

  德.廣說一切清淨分法。

  復次頌曰.

  若欲正修行 徧知等功德. 由十種法行 及六種理趣。

  ********************

  論曰.若諸行者於前九事欲正修行徧知永斷作證修集諸功德等.由十法行及六

  理趣應當修學.十種法行已如[一]前說.[二]六種理趣者一真義理趣二證得理趣三教導

  理趣四離二邊理趣五不思議理趣六意樂理趣。

  顯揚聖教論卷第四

  注:

  [一] 本論卷二末.

  [二] 見瑜伽卷六十四.又見本論卷六引文.

  ********************

猜你喜欢
  我之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太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十四卷·安慧
  卷第七·佚名
  卷第十六(张字号)·朱时恩
  净土圣贤录卷一·彭希涑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佚名
  中論品目·欧阳竟无
  文殊师利菩萨·佚名
  卷上·济悟
  解脫道論卷第九·欧阳竟无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佚名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湛然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朱棣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卷第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八出 荣晤·孟称舜

    【西地锦】〔末上〕绣幌斜迎日色,数枝花影横阶。檐前鹊语忙催煞,未知好客谁来?窗外日光弹指过,庭前花影暗中移。我前遣院子,去贺二甥,兼召他同来,如何目下还未见到也?〔生冠带同净上〕【夜行船】绿柳长亭妨翠盖,骑瘦马,远走天涯

  • 第二十三出 中计·姚茂良

    【双劝酒】〔净上〕专权为党。主和为上。只为岳飞恃强。常怀心上。杀害他父子俱亡。那其间报答金邦。常言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尀耐岳飞倚仗父子勇武。意欲恢复中原。专阻和议。今被我令人吿他按兵不举。拿下大

  •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脱脱

        ◎艺文四   子类十七:一曰儒家类,二曰道家类,三曰法家类,四曰名家类,五曰墨家类,六曰纵横家类,七曰农家类,八曰杂家类,九曰小说家类,十曰天文类,十一曰五行类,十二曰蓍龟类,十三曰历算类,十四曰兵书类,十五曰杂艺术

  • ●卷十一·黎庶昌

    「丙寅」同治五年,公五十六岁。正月,公在徐州营。初十日,专摺奏谢年终恩赏。派委刘松山率军督遣王团、刁团回山东原籍。十四日,驰摺奏酌拨现防徐州之马队二起,共计九百馀人,驰赴奉天省城,剿捕马贼,听候文祥调遣。附片奏调侍讲

  • 元经卷七·王通

    经安帝隆安元年春正月即位,加元服魏道。武帝皇始元年二月,吕光将秃髪乌孤自称大单于。甲寅,尊李氏为皇太后。戊午,立王氏为皇后。三月,光将叚业自称凉州牧。夏四月,王恭、庾楷杀王国寳,王绪。秋八月,慕容麟杀慕容祥,[无传]。冬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佚名

    ○庚午 命岁给荆府故辅国将军厚煓夫人张氏养膳米五十石○升福建按察司副使罗一道为贵州布政司右参政○升神机营大号头指挥使林岐署都指挥佥事充神机营佑将军○辛未○以广东惠州府河源县归善县地广多盗增建长宁县于鸿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五·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十七中和三年二月韩简为部下所杀【旧传简攻河阳行及新郡为诸葛爽所败单骑奔回忧愤疽发背而卒时中和元年十一月也新传亦同今从实录】庄梦蝶为贼所败高仁厚代讨之【张耆旧传曰中和四年甲辰春三月峡

  • 卷一百九·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正义成纪

  •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刘昫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隋代曾任蜀郡司户书佐,大业末年,弃官归隐,以著书讲学为业。曾依照《春秋》体例,撰写起自《春秋》所止年代,经秦汉直到后魏时期的纪年体史书,叫作《元经》。又按照《孔子家语》、扬雄《法言》

  • 卷四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四十六明 俞汝楫 编奏疏圣政疏隆重图书疏弘治四年大学士丘濬言臣前此上书欲将臣所进大学衍义补书中所载切要之务陆续陈献奉旨卿欲有言具奏来看臣见本书内备规制下图籍之储有云人君为治之道非

  • 卷十一·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一唐 长孙无忌等 撰职制下【凢一十七条】奉使部送顾寄人诸奉使有所部送而顾人寄人者杖一百阙事者徒一年受寄顾者减一等疏义曰奉使有所部送谓差为纲典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而使者不行乃顾

  • 福虚篇第二十·王充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实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着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

  • 劝忍百箴·许名奎

    言之忍第一恂恂便便,侃侃誾誾,忠信笃敬,盍书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来。《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白珪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齿颊一动

  • 卷二十七·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二十七    宋 卫湜 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郑氏曰此夏制也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举成数也孔氏曰此一经论夏天子设公卿大夫元士之数王制之文郑皆以为殷法此独云夏制者以明堂位殷

  • 卷八·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注卷八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周官出入王命及掌诸侯公卿吏民之复逆逹穷者与遽令皆以羣仆而又各分其职防壅蔽也凡治皆决于冡宰而耳目喉舌则寄之夏官之属且分职

  • 阿育王经 第十卷·佚名

    阿育王经 第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优波笈多弟子因缘下树因缘南天竺国有一善男子。于佛法出家。而于其身为爱所缚。以苏油摩身。又用汤水以浴其身。以种种饮食供养其身。以其于身爱所缚故不得圣道。即便思惟

  • 卷第十三·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三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钞即取最中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普照十方炽然等者第八经说有十不可说佛剎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其最中央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疏云以多华发光故亦由

  • 要药分剂·沈金鳌

    本草类著作。清沈金鳌撰。十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约十五万余字。载药四百二十种。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论述各药性味、七情、主治、归经以及禁忌、炮制方法,以《本经》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