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異部宗輪論〈不分品〉

  部執分裂.具三大緣.非率爾事。一依據大乘乃無所畏.煌煌聖言誰敢作異.然摩訶

  衍有其異門.聖自異聖非吾異聖.吾等從聖.是故大勇昌言復何忌憚。二富於思想

  乃有堪任.有情根性法爾有信行有法行.信行所至法爾泥跡尺寸不移.成小乘器

  爲部執基.法行所至法爾師意變動不居.旋執旋移轉輾超邁而大壑是趨。三迫於

  諸境乃能決然.因時而法行.因地而法行.因習而法行.行非空言也.執而多礙礙而

  增苦苦而不可一息居也。續佛所學維龍樹無着。相去千年.時一何久。此千年中南

  北學歧.前四百年但北方學乃至二十.後七百年又紛不可紀.派一何繁。毋亦小大

  極端融冶於一法爾須如是久年.其思想遷流亦法爾須如是複執歟。異部宗輪論

  敘前四百年北方之學.始於大衆終於經量.其事則二十部執別別條文.其義則大

  衆爲大乘動機.有部爲聲聞住持.而東方犢子正量南方化地法藏北方飲光西北

  經量者皆裁制二部轉潰小流而轉趣大海者也。斯固非因小而分河.實敺大而徧

  ********************

  窮蹊徑也歟。何謂大衆爲大乘動機耶。入滅之年王舍結藏.唯尊耆宿而擯後生.雖

  界外有別編.而歷久無乖諍。百年之初.以人事因緣有乞金十事.迦蘭陀子於吠舍

  離次結律藏.東方跋耆多不贊同.嗣遂五事制頌.上座大衆卒以分離。論敘大衆四

  十九義。爲佛十五.菩薩六.四果八.皆超越常途逼真方等。又雜法十八.亦精細則缺.

  大意可觀。蓋界外雜藏皆大乘說.而增一阿含詳度攝則大類方廣.述行化則率似

  希有.更陳本生本事又都非常可怪之談。根據滋多樹義斯暢.兼復青年富思耆宿

  逼人.是以如是崛然歟。依經樹義.依義制行.遂本優波離重制僧祗律。非獨十事不

  從新制.十誦學處一百十條.且復棄捨便情存七十七.彼拘此解.彼嚴此疏.一一對

  觀見其寬大。奇哉大衆.乃能於堅壁清野之學林突樹敵幟.而使悠悠之夢不沉.化

  城於焉動搖。是故以株守言.誠破裂之罪無間之尤.若以勝進言.非夫産生部執之

  母而發趣大乘之父歟。增壹首末詳大天事.五事之發乃號大天.古聖今賢名號同

  一.毋亦崇之者如天歟。彼毗婆沙乃謂大天惡窮五逆.亦猶僧祗謂因伽蘭初制婬

  ********************

  戒.毋亦抑之者如淵歟。內雖分一說出世鷄胤.外雖容多聞說假三山.然除多聞不

  足樹幟.宗風所被.雖五事創分之上座且變爲五事旋合之雪山.大衆之勢誠盛哉。

  何謂有部爲聲聞住持耶。大乘人法雙亡.聲聞則無人有法。二三百年間.阿育王弘

  教四方.華氏城三集論藏.於時思想解網毗曇初成.兼復大衆勢盛.無人有法之談

  誠不可以羈馽。守舊之輩.懼墜先型.整理故義.織成統緒之說爲一切有部。論敘其

  義五十有七.其於如來大士阿羅漢果無甚奇特一順世情.其於諸法三世皆實三

  科皆有無一隙虚假.是爲法有之刊定聲聞之正宗也。增壹序品說.先名增壹次名

  中.三名曰長雜在後.悲願行化者自先增壹.大衆以之。瑜伽攝事說.藴等相應名雜

  阿含.處中名中.廣長名長.數名增壹.禪觀分別者自先雜含.有部以之。然悲願者大

  乘之事.其聲聞本乘乃在一切智.所謂分別三科緣起食諦菩提分法是也。有部而

  雜含是崇.則法以經藏而住持歟。新舊十誦.毗奈耶雜事.無量百千條文迂回繁重。

  然迹其細意所推.如一着內衣不可高不可下詳至十一事.其嚴悍充溢之精神實

  ********************

  過量而不可幾及。法已刊定爲有.行寧一絲得苟。有部而止作特詳.則法以律藏而

  住持歟。迦多衍尼子裁制六論而造發智.自稱身義毗曇而稱舊論乃爲六足。大毗

  婆沙廣簡異部.尊論若經。迦濕彌羅保固封圻.視同防國。有部而發智創作.則法以

  論藏而住持歟。釋迦以聲聞爲僧.精華在菩薩而迹象寄聲聞.聲聞體性人空法有.

  法有之說精悍莊嚴極於一切有部.是則所謂真正聲聞住持聲聞者.非一切有部

  而誰歟。何謂諸部轉潰小流轉趣大海耶。三四百年間.有部異流雖十一部.然能領

  袖不過有四。曰犢子.曰化地.舍利弗毗曇目乾連毗曇之所傳承也。曰飲光.曰經量.

  十二部經譬喻部之所開啓也。犢子末流雖釋一頌分裂爲四.而能發明惟一正量。

  犢子正量尊舍利弗毗曇不遵發智.雖居東方受大衆風移而不樂其法體疏略.雖

  出家於有部而不喜其法界截然。是以犢子有非卽離藴之我.有前轉至後之藴.正

  量有表業別體之動.有過去不失之券。不同大衆.不同有部.獨殊思想隨順世情.一

  時聲教所被.幾與二部列鼎而三或將奪席。蓋其立我雖覺卑靡.而其他義亦殊足

  ********************

  觀矣。有超出二部之論.必有超出二部之律.惜一明了不足探硏也。識身足論立識

  因緣.先破目乾連.後破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爲犢子說.目乾連爲化地談。法藏立五

  藏.懼化地不信.而云吾師采菽之言。化地尊目乾連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爲有.而不

  直有部三世有。論敘二十四義.六同大衆.除法不至後法刹那滅.卽與有部盡量不

  侔.蓋自大衆以來與有部相反未有如是之烈也。意精分別兼重化行.朋制多山而

  興供養.馴至法藏變本加厲.遂竟因是飲水分河。夷考律藏.十誦二百五十七戒數

  爲至嚴.僧祇二百一十八戒數爲至寬.而化地五分界乎寬嚴獨詳開制.爲二百五

  十一.其法藏四分則又視化地而偏寬大.爲二百二十七.除於塔婆增數十條.幾等

  僧祇少存有部。此土戒律獨弘四分.毋亦取其寬大歟。飲光持論.惑以斷道而滅.業

  以異熟而無。其律曰迦葉維.無我無受者.煩惱輕如屍。非若有宗過猶體在.然未經

  斷熟亦百刼仍存。斯固浸淫於譬喻諸經者深且長歟。若夫經量.則鳩摩羅多造九

  百論.直稱譬喻師。不崇律.不遵論.而一准於經。論不皆佛說.律局於部執.經則聖言.

  ********************

  微妙圓通深不可測。故唯遵經.天馬神龍更無拘困。經量初起.雖本過去不失之業

  影響於犢子勝義之我.然幾經探討.遂棄我義種子義生.種子精硏.而龍樹無着之

  學璀璨光明於法界矣。是則經量者.束四百年部執之終.開一千年大乘之始歟.爲

  其唯遵經故也。統觀十一部.旣犢子以異有宗大衆.復正量以異犢子.旣化地裁制

  有宗大衆.復法藏裁制化地.飲光主經而猶有律經量主經幷律俱無.經異邊談本

  摩訶衍.是非徑路已絕而風雲遂通歟.故曰諸部非他.皆裁制二部轉潰小流而轉

  趣大海者也。四百年部執世友有論.七百年部執不可寂然。由經部而成實.由成實

  而中百.由經部而雜心俱舍.由俱舍而唯識.思想之遷流.陳義之弘富.若有作者蔚

  然大觀也。北方之學如是.南方之學亦然。二百年中有摩哂陀傳教.三百年中有三

  藏結集.律則有銅鍱.論則有法聚七種.部執則此論十八已相徑庭.而更復前增王

  山義成.後增分別說北道大空說空性說因等部.若本論事更搜諸籍.組織一論與

  此論儕.誠別轉乾坤開拓胸次。善巴利文者大有事在.應不局一異部宗輪論歟。

  ********************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佚名
  卷第十九·费隐通容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八(第八诵之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佚名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佚名
  卷三百四十三·佚名
  第七品 小品·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九卷·李通玄
  鼻奈耶卷第七·佚名
  后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修撰闻(容窗集)·顾嗣立

    闻字文廷,安成人。父蒙正,八岁能举子业,号曰奇童。闻习《春秋》,受知于欧阳文公玄。登至顺庚午王文晔榜进士第,安成登第自此始。调临江录事,有善政。迁国子助教,进太常博士。顺帝祀南郊,告祭太庙,至宁宗室曰:朕,宁宗兄也,当拜否?闻

  • 第一场·老舍

    时间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一八九八(光绪二十四年)。所谓戊戌政变就发生在这一年里。端阳节前一二日。变法的上谕已在阴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了。地点 北京城内某胡同,秦宅的书房。人物 秦伯仁 秦顾师孟 秦

  • 乾坤清气卷八·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八明 偶桓 编古乐府汉使谣         陈泰所安海昬昬云瑟瑟汉家归使云中发千驺万骑歘如雷蛇子蛇孙鎻金轭天狼一堕天门开羲和走马从西来燕山雪汉家将军愁失道燕支半夜双蛾老祁连千丈酸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史)·魏徵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欧阳修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辶登}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讨定之。蒙舍诏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居

  • 卷十五·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庚戌朔 上南郊省牲还御奉天门进公卿大臣谕之曰祭祀莫大于郊古者牺牲粢盛不备不洁不敢祭而帝牛涤三月其敬如此明日以始卿等继朕省牲便应秉对越之诚不可怠忽自古天子之祭皆公卿助相国家生民受福卿等

  • 明英宗睿皇帝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二景泰元年秋七月癸卯朔 太上皇帝在迤北○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遣礼部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显偕瓦剌知院使臣完者脱欢等使迤北瓦剌遣书其可汗曰我国家与可汗自祖宗以来和好往来恩意甚

  • 从公录·戴肇辰

    ●从公录序 丹徒戴氏多以治术名其显要者人皆能称之矣若由下僚勤勤积累至于为一郡进一路其苦心殚力事尤至难如余戚友友梅者为难得也友梅昔从余游善论世务每言一事皆反复曲尽其本末而悉其利病心巳韪之自余来山左遇之于

  • 九○七 吏部为知照清字经馆等承办《清文鉴》人员清册事致典籍厅移会(附连单)·佚名

    九○七 吏部为知照清字经馆等承办《清文鉴》人员清册事致典籍厅移会(附连单)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吏部为知照事。文选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等部会题前事一案,相应抄单移会查照可也。须至移会者。计连单一纸。右移会内阁

  • 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兵考十六军器【臣】等谨案军器为武备所必需周考工记所载至纎至悉汉有武库唐有军器监历代相因勿替然弓矢戎兵固为禁暴遏乱之具而必以核寔为先苟徒有其名则亦与无器等明时有兵仗军

  • 王端毅奏议序·王恕

    周官冡宰即唐虞百揆之职虽列于六曹而实总众务厯代宰相之设则别立六曹以隷之迨于我朝始不置相然所谓吏部尚书者独为六部之长所领人才又天下首务非他政事比盖大臣之最重者也故非德足以格君正国才足以察理辨物者莫宜为之

  • 卷三十七·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七   元 王天与 撰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周公旣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汉孔氏曰成王重周公所营故命君陈分居正东郊成周之邑里官司唐孔氏曰周公迁

  • 卷十一·刘玉汝

    <经部,诗类,诗缵绪>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緖卷十一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三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怃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

  •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太虚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之需要,乃因疾病以生起,在医

  • 坊记集传原序·黄道周

    臣闻之记曰礼禁乱之所繇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弃之者必有乱患乱患之坊莫大于春秋圣人本春以立礼本王以立刑本天以立命命以坊欲刑以坊淫礼以坊德三坊立而乱患息乱患息而

  •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四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菩萨地施品第十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庄严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菩萨布

  • 道德真经注·李荣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

  • 护命放生轨仪法·义净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