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論卷第三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分别行品第六
爾時依止阿闍梨以數日觀其行.其行相應行處應當教。於是行者十四行.欲行瞋恚
行癡行.信行[一]意行覺行.欲瞋恚行欲癡行瞋癡行等分行.信意行信覺行意覺行等分
行.復次愛見慢等種種行可知。於是貪欲意使行性樂著無異.於是義由行故成十四
人.欲行人瞋行人癡行人信行人意行人覺行人欲瞋行人欲癡行人瞋癡行人等分
行人信意行人信覺行人意覺行人等分行人。於是欲欲欲使欲性欲樂此謂欲行人.
其欲常行增上欲是謂欲行.如是一切當分别。爾時此十四人略成七人.如是欲行人
信行人成一.瞋行人意行人成一.癡行人覺行人成一.欲瞋行人信意行人成一.欲癡
注:
[一]後文亦作智行.
********************
行人信覺行人成一.瞋癡行人意覺行人成一.二等分行人成一。問.何故欲行人信行
人成一。答.欲行人於善朋增長信行欲.親覲功德故。復次以三行欲及信此句成一相.
有愛念義覓功德義非捨義.於是欲者念欲信者念善.欲者覓欲功德信者覓善功德.
欲者不捨非可愛爲相信者不捨可愛爲相.是故欲行及信行成一相。問.何故瞋恚行
及意行成一。答.瞋行人於善朋增長智行瞋.親覲功德故。復次以三行瞋恚及智成一
相.非愛念故覓瞋故捨故.於是瞋人非安愛念智者非安行念.瞋恚人覓瞋智者覓行
過患.瞋人安捨智者安捨行.是故瞋行人及意行成一相等故。問.何故癡行人及覺行
人成一。答.癡行人爲得善增長覺行癡.親覲功德故.信慧動離[一]故.復次以二行癡覺成
一相.不自定故動故.於是癡安亂故不安覺種種覺憶故成不安.癡無所趣向成動覺
輕安故成動.是故癡行及覺行成一相等故.以此方便餘行當分别.如是此成七人。於
此七人云何速修行云何遲修行.欲行人速修行以安可教化.信力故癡覺薄故.瞋行
注:
[一]原刻下衍得字.今依麗刻刪.
********************
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意力故癡覺薄故.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有癡覺力故信意
薄故.欲瞋行人速修行安可教化.有信意力故癡覺薄故.欲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
不安信故癡覺力故.瞋癡行人遲修行難可教化.不安意故癡覺力故.等分行人遲修
行難可教化.不安住意故有癡覺力故。爾時此七人由本煩惱成三.欲行人嗔恚行人
癡行人。
問此三行何因緣.云何可知此欲行人此瞋行人此癡行人.云何行受衣乞食坐臥行
處威儀.答初所造因緣.諸行界爲因緣.過患爲因緣。[一]云何諸行初所造因緣.於初可愛
方便故多善業成欲行人復從天堂落生於此.多起殺割桁械怨業成瞋行人不愛業
所覆從地獄從龍生墮落生此.初多飲酒離間成癡行人從畜生落生此.如是行初造
因緣。云何界爲因緣.二界最近故成癡行人所謂地界水界.二界最近故成瞋行人所
謂火界風界.四界等故成欲行人.如是諸行界爲因緣。云何過患爲因緣.最多痰成欲
注:
[一]淨道論引破此說.法護注云如優波底沙於解脫道論所說.由此證知淨道論故與解脫道立異也.
********************
行人.最多膽成瞋行人.最多風成癡行人.復有說最多痰成癡行人.最多風成欲行人.
如是過患爲因緣。云何可知此人欲行此人瞋行此人癡行。答.[一]以七行可知.如是以事
以煩惱以行以受取以食以業以臥。云何以事可知.欲行人見所有事未常見而見旣
見恆觀.於真實過患不作意於小功德成不[二]離.不從此欲解脫旣觀不能捨行知於餘
事.諸如是行欲行可知.瞋行人者見所有如是事如倦不能久看.隨取過患多毁人.於
多功德非不離從此不捨.唯以過患得已便知.行餘事亦如是.行瞋行可知.癡行人見
所有如是事於功德過患成信他.聞他人所薄亦薄.聞他所讚歎亦讚歎.自不知故.以
如是行於外事癡行可知.如是以事。問云何以煩惱可知。答.欲行人五煩惱多行.嫉慳
幻諂欲此謂五.瞋恚行人五煩惱多行.忿恨覆惱瞋此謂五.癡行人五煩惱多行.懶懈
怠疑悔無明是五.如是以煩惱可知。問.云何以行。答.欲行人見行以性舉脚疾行平舉
脚平下脚不廣舉脚可愛行.如是以行欲行可知.瞋恚行人見行以性急起脚急下相
注:
[一]淨道論此段本母云.以威儀.以所作.以食事.以見等.以法生起.凡舉五門.較本論略.
[二]原刻作難.今依文義改.次段離字同.
********************
觸以半脚入地.如是以行瞋恚人可知.癡行人見行以性起脚摩地亦摩下以脚觸脚
行.以如是行癡行人可知.如是以行。問云何以著衣欲行人。答.欲行人若捉衣以性不
[一]急不寬著衣太下周正圓種種可愛可見.瞋行人著衣以性大急太上不周正不圓不
種種可愛不可觀.癡行人若著衣以性多寬不周正不圓非種種可愛可觀.如是以著
衣可知。問.云何以食可知。答.欲行人樂肥甜.瞋恚行人樂酢.癡行人不定樂.復次欲行
人食時自量相應中適取摶食亦知氣味不速食若得少味成大歡喜.瞋行人見食多
取摶食滿口食若得少味大瞋惱.癡行人見食不圓小摶食不中適少取以食塗染其
口半摶入口半墮盤器亂心不思惟食.如是以[二]食可知。問云何以[三]業可知。欲行人掃地
平身捉掃箒不駛不知土沙而能清淨.瞋行人若掃地急捉掃箒兩邊駛除去沙土急
聲雖淨潔而不平等.愚癡行人若掃地寬捉掃箒展轉看盡處處不淨亦不平等.如是
浣染縫等一切事平等作不與心是欲人.瞋行人於一切事不平等作不與心.癡行人
注:
[一]原刻錯作多見二字.今依文義改.
[二]原刻作欲.今依文義改.
[三]原刻作事.今依文義改.後結句同.
********************
亂心多作不成.如是以業可知。問.云何以臥坐.欲行人眠不駛眠先拼擋臥處令周正
平等安隱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喚卽起.如有所疑卽答.瞋行人若臥駛隨得所安置身
面目顰蹙.於夜若有人喚卽起瞋答.癡人若眠臥處不周正放手脚覆身而臥.夜中若
有人喚應聲噫噫久時方答.如是以臥可知。問何行何法用受衣乞食坐臥行處。若欲
行人衣麤不下色可憎是與其衣當著.瞋行人衣精細衣淨潔好色下可愛是應當著.
癡行人衣隨所得當著。欲行人乞食麤不淨潔無美氣味少乞食.瞋行人乞食[一]肥美淨
潔好氣味如意所得.癡行人乞食隨所得有節。欲行人臥坐於樹影水間於小遠村處
復[二]於未成寺於無臥具處是其當眠坐.瞋行人坐臥樹影水邊成就平正於寺已成臥
具具足成其坐臥處.癡行人依師親覲當住。欲行人行處麤飯飲食處若入聚落應向
日而行於惡人處是其當行.瞋恚行人處於飯水飲食具足逐日而入多信向人處是
其當入.癡行人隨所得處。欲行人威儀多行脚處.瞋行人依坐臥.癡行人依行處。於是
注:
[一]原刻作服.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下衍小字.今依麗刻刪.
********************
散句.欲者依可愛境界爲信.瞋恚者不可愛境界爲信.癡者不觀爲因.欲者如奴.瞋恚
者如主.癡者如毒.貪者少過患斷無染.瞋恚大過患使無染.癡者大過患斷無染.欲行
人樂色.瞋行人樂諍.癡行人樂懈怠。
分别行處品第七
[一]爾時依止師觀其所行授三十八行.當復教示令一一行相應。問.云何三十八行處。答.
謂十一切入地水火風青黄赤白空處識處一切入.又十不淨想膖脹想青淤想爛想
棄擲想鳥獸食噉想身肉分張想斬斫離散想赤血塗染想蟲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數息念寂寂.又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觀四大食
不淨想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斯謂三十八行處。此三十八行處以九行當知最勝.一以
禪二以正越三以增長四以緣五以事六以勝七以地八以取九以人。問.云何爲禪。答.
謂十行處成禪外行.又十一行處成就初禪.又三行處成就三禪.又一行處成就四禪.
注:
[一]淨道論此段本母云.以數.以近分本定.以禪差别.以超越.以增非增.以所緣.以地.以取.以緣以行相應.凡舉十門.初以數有四十業處. 十一切入後二爲光明及有邊空.又别加空處識處於無所有等爲四無色也.今論以白一切入攝光明.又以空處攝差别空.故合爲三十八.開合旣異.決擇亦殊.
********************
又九行處成就四禪五禪.又四行處成就無色四禪。問.云何十行處成禪外行。答.除數
息及觀身餘八念及觀四大食不淨想是謂十外行。問.云何十一行處初禪所攝。答.[一]十
不淨想及觀身是謂初禪所攝。問.云何三行處三禪所攝。答.謂慈悲喜。問.云何一行處
四禪[二]所攝。答.謂捨。問.云何九行處四禪五禪所攝。答.除空一切入識一切入餘殘八一
切入及數息念。問.云何四行處四無色所攝。答.虚空一切入識一切入無所有處非非
想處是名四行。如是以禪可知。問.云何以正越。答.八行處成爲越色除無色一切入餘
八一切入.餘三十行處不成爲越色.又三行處成爲越事[三]二無色一切入及無所有處.
餘三十五行處不成爲越事.又一行處成爲越想受所謂非非想處.餘三十七行不成
爲越想受.如是以越可知。問.云何以增長。答。十四行處可令增長.所謂十一切入及四
無量心.餘二十四行處不應令增長.如是以增長可知。問.云何爲緣。答.九行處爲神通
緣.除無色一切入八一切入及[四]分别虚空一切入餘三十行不成神通緣.三十七行處
注:
[一]勘文意謂與念身俱之十不淨想.
[二]此下十三字依麗刻加.
[三]原刻作三.今依麗刻改.
[四]此卽從空處别開者.
********************
成爲毗婆舍那緣.除非非想處.又一行處不成毗婆舍那緣.所謂非非想處.如是以緣
可知。問.云何爲事。答.二十一行處是分别事.十二行處是爲實事.五行處不應說分别
事實事。問.云何二十一行處是分别事。答.除識一切入餘九一切入十不淨想及念數
息念身。問.云何十二實事。答.識一切入非非想處及十禪外行。問.云何五不應說分别
事及實事。答.謂四無量心及無所有處。復次二行處內營事內事.又二行處內營事外
事.又一行處外營事內事.又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又四行處內營事內事設外事.
又四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一]外事.又二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又
一行處內外營事內事.又一行處內營事不應說及內事外事。於是二行處內營事內
事者謂識一切入及非非想處.又二行處內營事外事者所謂念數息念身.又一行處
外營事內事者所謂念死.又二十一行處外營事外事者謂十不淨想四無量心四色
一切入虚空一切入及念佛念僧.又四行處內營事內事設外事者謂念戒念施觀於
注:
[一]原刻此二字在設外上.今依麗刻改.
********************
四大及不淨食想.又四行處設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外事謂四色一切入.又二行處設
內營事設外營事設內事設外事謂念法念寂寂.又一行處內外營事內事謂爲念天.
又一行處內營事內事外事不應說謂無所有處。又二行處過去事謂識一切入及非
非想處.又一行處於未來事所謂念死.又一行處於現在事所謂念天.又六行處設過
去事設未來事設現在事謂念佛念僧念戒念施及觀四大不淨食想.又二行處設過
去事設現在事設不應說過去未來者所謂念法念寂寂.又二十六行處不應說三世
事謂九一切入十不淨想四無量心及念數息念身無所有處。又四行處動事謂火一
切入風一切入及蟲爛想及念數息其處則動其相不動.餘三十四不動事.如是以事
可知。問.云何爲勝。答.八一切入四無色定是名勝.真實事故以八一切入是名定勝故
彼第四禪得勝地故四無色定成勝.十不淨想及食不淨想是名想勝.以色以形以空
以方以分别以和合以執著故以不淨想事故.以十念處是名勝.念微細故隨念故.四
********************
無量心以無過爲勝.受饒益故.觀四大是名慧勝.以執著空故.如是以勝可知。問.云何
以地。答.十二行處不生於天上.謂十不淨及念身食不淨想.又十三行處不生於色有.
初十二及數息念不生色有.除四無色處餘行處不生於無色有.如是以地可知。問.云
何以取。答.謂十七行處以見應取相除風一切入及無色一切入餘七一切入十不淨
想.又一行處以觸應取相謂念數息.又一行處或以見或以觸應取謂風一切入.餘十
九行處以聞分别應取。又五行處初坐禪人不應修行四無色及捨.餘三十二初學禪
人應取.如是以取可知。問.云何以人。答.欲行人四無量不應修行.以淨相故.何以故.欲
行人作意淨想非其所行.如痰病人多食肥腴非其所宜。瞋行人十不淨想不應修行.
瞋恚想故.瞋恚作意非其所行.如膽病人飲食沸熱非其所宜。癡行人未增長智不應
令起修行處離方便故.若離方便其精進無果.如人騎象無鉤。欲行人應修不淨想及
觀身是其欲對治故.瞋行人應修四無量心是瞋對治故.或當修色一切入心隨逐故.
********************
信行人當修六念處念佛爲初信定故.意行人當修觀四大於食不淨想念死念寂寂
深處故.復次意行人於一切行處無所妨礙.覺行人當修念數息以斷覺故.癡行人以
言問法以時聞法以恭敬法與師共住令智增長於三十八行隨其所樂應當修.念死
及觀四大最勝。復說於分别行處我見彼勝六人於所分别略而爲三。問.若然於初有
妨。答.二欲行人謂鈍根利根.爲鈍根欲人修不淨觀爲其欲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
欲.利根欲人初信增長當修念處是所應教行修得除欲。二瞋行人謂鈍根利根.爲鈍
根瞋恚行人修四無量是其瞋恚對治是所應教行修得除瞋.利根瞋恚行人以智增
長修行勝處是所教修得除瞋。二癡行人謂無根鈍根.爲無根癡行人不應教修行處.
爲鈍根癡行人爲除覺應教修念數息。如是以略唯成三人是故無妨。於是法一切入
及數息以空增長無妨成一切行.若已得勝功德勝一切行所行之處故成不妨。
解脫道論卷第三
********************
猜你喜欢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一·佚名 诸寺方丈暨众耆宿请启·如玺 论扶乩·印光 佛说持句神咒经·佚名 卷四十一·性音 卷第五(弥沙塞)·佚名 五分比丘尼戒本·明徽 卷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一·智旭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八卷·蕴闻 一相无相分第九·朱棣 卷第七·丈雪通醉 卷第六(译经西晋)·费长房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