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業品第四之六

  於前所辯三重障中說五無間爲業障體.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一]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論曰.五無間中四是身業.一是語[二]業.三是殺生.一虚誑語根本業道.一是殺生業道

  加行.以如來身不可害故。破僧無間是虚誑語.旣是虚誑語何緣名破僧。因受果名.

  或能破故。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人誰所成就。頌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成。

  論曰.僧破體.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藴所攝。豈成無間。如是僧破因虚

  注:

  [一]陳本梵本皆缺此頌.藏本釋文中有.但不作本頌.

  [二]正理四十三.上座身語招果難成.但意作事重許感殊勝果.彼所言理在聖教外.

  ********************

  誑語生.故說破僧是無間[一]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衆所成。此能破人何

  所成就.破僧果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增苦增。

  論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誑語爲性.卽僧破俱生語表無表[二]業.此必無間

  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餘逆不必生於無間。若作多逆罪皆於次生熟.如何

  多逆同感一生。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柔輭身.多猛苦具.受二

  三四五倍重[三]苦。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 名破不經宿。

  論曰.能破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等.唯見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

  戒者.以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對大師.以諸如來不可輕逼言詞威肅對必

  無[四]能。唯破異生非破聖者.以諸聖者證法性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爲含二義說愚

  注:

  [一] 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所破僧所成句.

  [二] 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無間一劫熟句.

  [三]正理四十三.上座或於地獄死已更生.此寜非順後受業.對法宗五逆順生受無失.光記六十二.有部多業順生受同一劫.成實一逆一劫受二業二劫乃至五逆五劫.後四從初名生報業.成實多依經部一感多身多感一身.正量乃至五逆五劫初是生報業後是後報業.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愚夫句.

  ********************

  夫言。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異佛說有[一]餘聖道.應說僧破在如是時。此夜必和.不經

  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僧和合故。何洲人幾破法輪僧.破羯磨僧

  何洲人幾。頌曰.

  [二]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論[三]曰.唯贍部洲.人少至九或復過此.能破法輪.非於餘洲.以無佛故.有世尊處方有

  異[四]師.要八苾芻分爲二衆以爲所破.能破第九.故衆極少猶須九人.等言爲明過此

  無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極少八人多亦無限。通三洲者.有聖教[五]故.要一界中僧分

  二部别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遮故亦言等。於何時分無破法輪。頌曰.

  初後皰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如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逝將般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正戒見

  皰未起時.要二皰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觀第一雙時.法爾由彼連還合故.佛滅後時

  注:

  [一]餘聖道.正理四十三提婆達多五事一不應受用乳等.二斷肉.三斷鹽.四應被不截衣服.五應居聚落邊寺.

  [二]陳本藏本頌文初二句互倒.

  [三]陳本藏本釋法輪僧已.方牒頌文瞻部洲句.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九等句.

  [五]三本次牒頌文八等句.

  ********************

  無真大師爲敵對故.未結界時無一界中分二部故.於此六位無破法輪.非破法輪

  諸佛皆有.必依宿業有此事故。且止傍論.應辯逆緣.頌曰.

  [一]棄壞恩德田. 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無。

  論曰.何緣害母等成無間非餘。由棄恩田壞德田故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恩。

  身生本故。如何棄彼。謂捨彼恩。德田.謂餘阿羅漢等具諸勝德及能生故.壞德所依

  故成逆罪。[二]父母形轉.殺成逆耶。逆罪亦成.依止一故.由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令男

  離命根非父阿羅漢而爲無間罪觸不.曰有.謂母轉形.頗有令女離命根非母阿羅

  漢而爲無間罪觸不.曰有.謂父轉形。設有女人羯剌藍墮.餘女收取置產門中生子.

  殺何成害母[三]逆。因彼血者.身生本故.諸有所作應諮後母.能飲能養能長成[四]故。若於

  父母起殺加行.誤殺餘人無無間罪.於非父母起殺加行誤殺父母亦不成逆.如子

  注:

  [一]三本此句皆作半頌.又缺下第四句.

  [二]陳本藏本此段直牒頌釋.不設問辭.今譯改文.

  [三]三本次牒頌文母謂因彼血句.

  [四]正理四十三.上座羯剌藍有命無墮.墮則命終.命無住糞穢故.爲問唐捐.彼不能知業趣中功能.所立多失.

  ********************

  執杖擊父身蚊母隱在牀謂餘而殺.若一加行害母及餘.二無表生.表唯逆罪.以無

  間業勢力強故.尊者妙音說有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若害阿羅漢無阿羅漢想.

  於彼依止起定殺心.無簡别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逆罪.以依止

  一故。若爾喻說當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羅漢。彼顯一逆

  由二緣成.或以二門訶責彼罪。若於佛所惡心出血.一切皆得無間罪耶。要以殺心

  方成逆罪.打心出血無間則無。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將死方得阿羅漢果.能殺

  彼者有逆罪耶。無.於無學身無殺加行故。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爲有離染及得聖

  果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論曰.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果.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

  不起.依止與彼定相違[一]故。於諸惡行無間業中何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

  注:

  [一]正理四十三.有餘師不知近加行不可轉而據遠可轉立義.謂論說加行息者不論.又譬喻師根本尚可轉.况彼加行謂經言一類可轉.如是皆非能立.所引經論不善了故.

  ********************

  大果。頌曰.

  破僧虚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論曰.雖了法非法.爲欲破僧而起虚誑語顛倒顯示.此無間中爲最大罪.由此傷毁

  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脫道故.謂僧已破乃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漏盡

  皆悉被遮.習定温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

  一劫異熟.由此破僧罪爲最重.餘無間罪如其次第第五三一後後漸輕.第二最輕

  恩等少故。若爾.何故三罰業中佛說意罰爲最大罪.又說罪中邪見最大。據五無間

  說破僧重.約三罰業說意罪大.就五僻見說邪見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斷諸善根.

  如次說[一]重。感第一有異熟果思.於世善中爲最大果.感八萬大劫極靜異熟故.約異

  熟果故說此言.據離繫果則金剛喻定相應思能得大果.諸結永斷爲此果故.爲簡

  此故說世善言。爲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諸無間同類亦定生彼.有餘師說非無間生。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二句.

  ********************

  同類者何。頌曰.

  汙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緣.

  破壞窣堵波. 是無間同類。

  論曰.如是五種如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業體.謂有於母阿羅漢尼行極汙染謂非

  梵行.或有殺害住定菩薩.或殺學聖者.或奪僧合緣.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類。有異

  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爲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得忍不還. 無學業爲障。

  論曰.若從頂位將得忍時.感惡趣業皆極爲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如人將離本所

  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爲障.若有將得不還果時.欲界繫業皆極爲障.唯除隨順現法

  受業.若有將得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極爲障.亦除順現.二喻如前。[一]如上所言住定

  菩薩.爲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名爲定。頌曰.

  注:

  [一]勘三本此問爲下頌初句.今譯改文.

  ********************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固。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異熟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

  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一]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趣.妙可稱故名善趣.於善趣內常生

  貴家.謂婆羅門或刹帝利巨富長者[二]大婆[三]羅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恆具

  勝根.恆受男身.尚不爲女.何況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

  退屈。謂於利樂有情事中衆苦逼身皆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

  厭倦.如世傳有無價馱[四]娑當知此言目彼菩薩.由彼大士雖已成就一切殊勝圓滿

  功德.而由久習無緣大悲任運恆時繫屬他故.普於一切有情類中以無慢心皆攝

  同己.或常觀己如彼僕使.故於一切難求事中皆能堪忍及於一切勞迫事中皆能

  荷負。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注:

  [一]陳本藏本次下連牒頌文具男念堅固句.

  [二]勘梵藏本作大娑羅家.今譯婆字誤.

  [三]原刻下衍門字.今依麗刻及藏本刪.

  [四]原刻作婆.今依麗刻及藏本改.馱娑意云奴僕.

  ********************

  各[一]百福嚴飾。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

  等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唯現對佛.緣佛起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唯餘百劫造修

  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

  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已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

  大利.從此自性恆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

  過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嚴。何等名爲一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

  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

  千土業增上力爲一福量。有說此量唯佛乃知。今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

  養幾佛耶。頌曰.

  [二]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注:

  [一]原刻作有.今依麗刻及梵藏本改.

  [二]三本均缺此頌.

  ********************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

  養七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一]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二]滿所逢事佛名爲勝觀.第二劫滿所逢

  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爲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

  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號釋迦牟尼.遂對其前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

  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

  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三]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四]次無上菩提.

  [五]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注:

  [一]陳本藏本此下三句合作二句.

  [二]此字依麗刻加.

  [三]陳本藏本此句廣爲半頌.次句同.

  [四]三本此句云彼無間定慧.謂後二度也.

  [五]三本均缺此頌.蓋六波羅蜜名字原在前頌各句之末.今釋各句文略.故復補此頌也.

  ********************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

  差别.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一]滿.若時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

  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二]滿.若時菩薩勇猛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

  入火界定.威光赫弈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晝夜無怠淨心.以妙伽他

  讚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

  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住圓

  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

  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别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三]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别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被折身無忿句.(原作二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讚歎底沙佛句.

  [三]原刻次衍或字.今依麗刻刪.

  ********************

  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

  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旣唯

  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爲門

  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

  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爲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

  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爲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一]施. 謂爲供爲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二]富果。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

  施體。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意說.簡彼故說爲供益言.謂爲於他供養

  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能發。[三]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

  此聚.如有頌曰.若人以淨心輟己而行施.此刹那善藴總立以施[四]名.應知如是施類

  注:

  [一]原刻作捨.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原刻作福.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此二字依麗刻加.

  [四]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此招大福果句.

  ********************

  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爲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爲體義.如葉類器草類舍等。戒修

  類言準此應釋。爲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爲益自他俱. 不爲二行施。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爲唯爲

  自益非他.由此自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爲

  益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爲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

  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爲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

  受.此施名曰不爲益二.以此唯爲恭敬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辨施果别

  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别。

  論曰.施有差别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别故.施差别故果有差别。且由施主差别

  ********************

  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别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别.由施差别與果

  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一]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二]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

  行敬重施便感常爲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德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

  感應時財所須應時不過時故.若無損施便感資財不爲他侵及火等壞。由所施財

  差别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衆愛柔輭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三]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

  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衆愛如味

  美妙衆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輭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行敬重等施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得尊重廣愛應時難奪果二句.

  [三]二本次牒頌文得妙色好名等三句.

  ********************

  闕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别。由所施田差别

  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别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别者.如世

  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别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

  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衣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

  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由恩别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

  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由德别者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於諸施福

  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一]脱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薄伽梵說.若離染者於離染者施諸資財.於財施中此爲最[二]勝.若諸菩薩所行

  注:

  [一]原刻作勝.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菩薩一語.

  ********************

  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雖不名爲脫施於脫.而於施福亦爲最勝.除此更有八種

  施中第八施福亦爲最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

  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爲莊嚴心爲資助心爲資瑜伽爲得上義而行惠施.隨

  至施者.宿舊師言隨近己至方能施與.怖畏施者.謂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不失.習

  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施易了.故不别釋。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

  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

  何田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爲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

  世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爲佛所作事

  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注:

  [一]莊嚴等心.正理四十四.引發聖財.滅除慳垢.求生定樂.引發涅槃.

  ********************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後作損作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

  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造作如是如是我當造作如是

  如是。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

  成重.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如父母田行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

  應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如契經說有二

  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由五種因。何等爲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一]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

  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齊此

  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增長名。由無惡作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爲助伴.由異熟故者.

  謂定與異熟。善翻此應知。異此諸業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已所有奉施

  制多.此施名爲唯爲自益.[一]旣無受者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

  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彼旣不受福由

  何生。復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於他無攝益故。此非定證.若福

  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是故應許供養制多有多福生.如修

  慈等.謂如有一修慈等定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心生無量福.如是有德者雖

  已滅過去而追申敬養福由自心生。豈不唐捐此施敬業。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謂如

  有一欲害怨家彼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

  注:

  [一]原刻作諸.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大師雖已過去追申敬養起身語業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於善田植施業種可招

  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此不應爾。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末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

  其味極苦.非由田力種果有倒。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植諸施種但招愛果

  不招非愛.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

  辯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一]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諸不善色名爲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二]名.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

  爲護法及有情别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

  注:

  [一]陳本藏本次有半頌云.又由佛遮制清淨具四德.

  [二]二本次釋二類.再次牒釋頌文由佛遮制句.

  ********************

  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爲自性故.已辯四戒自性差[一]别。若具四德得清

  淨名.與此相違名不清[二]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爲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

  不爲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

  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勝生故.等言.爲顯復有異說。有說戒淨由五

  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

  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尸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

  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爲求解脫及正見等.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

  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謂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

  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華熏苣蕂.是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清淨具四德句.

  [二]二本次牒頌文非犯戒因壞依治滅淨等二句.

  ********************

  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爲顯就勝爲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

  亦能感離繫果就勝說修。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爲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

  曾處.二爲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

  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爲一梵福量。

  論曰.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

  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夀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有信正見人修十勝行者便爲生梵

  福感劫天樂故。毗婆沙師作如是說.卽於分别妙相業中所辯福量此卽同彼。等言.

  爲顯如是異說。財施已說.法施云何.頌曰.

  ********************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爲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爲法施.故有顛倒或染

  汙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前已别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

  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決擇分三. [一]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爲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爲豎

  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植順解脫分善.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決

  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卽煗等四.後當廣說。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

  體云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爲書印. 算文數自體。

  注:

  [一]陳本藏本缺此下半頌.

  ********************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卽身語意.能發卽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

  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藴爲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藴

  爲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藴爲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今應略辯諸法

  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爲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爲[一]妙。諸染汙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準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

  不[二]辯。諸有爲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準已成。何故無爲不名應習。不可數習令增

  長故.又習爲果此無果[三]故。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衆

  法故.餘法有上.義準已成。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染有罪覆劣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善有爲應習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解脫名無上句.

  ********************

猜你喜欢
  上卷·大珠慧海
  大雲初分勇力健度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七十七·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末)·窥基
  卷四·野竹福慧
  卷二十九·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四·白岩净符
  辩伪录 第三卷·祥迈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强弱品第二十四·佚名
  卷第三十六·普瑞
  怨天尤人易著魔·印光
  第一章 佛陀调伏夜叉·佚名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上(出苏悉地经大明王教中第六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卷三·连横

    林爽文之役,用兵两载,诸将无功。高宗震怒,以大学士嘉勇侯福康安为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为参赞帅师入台,连战皆捷,南北荡平。命于台湾府治建功臣祠,赋诗刻石,以志其事。碑高一丈有二尺,阔四尺,御书汉、满两文,上覆以亭。旁有

  • 第四折·康进之

    (宋江同吴学究、鲁智深领卒子上,云)某乃宋江是也。学究兄弟颇奈李山儿无礼,我和他打下赌赛,到那里,果然认的不是。我与鲁家兄弟先回来了,只等山儿来时,便当斩首。小偻儸,踏着山岗望者,这早晚山儿敢待来也。(正末做负荆上,云)黑

  • 岳阳石门墨山·张说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囷轮江上山,近在华容县。 常涉巴丘首,天晴遥可见。 佳游屡前诺,芳月愆幽眷。 及此符守移,欢言临道便。 既携赏心客,复有送行掾。 竹径入阴窅,松萝上空蒨。 草共林一色,云与峰万变。 探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柯劭忞

      赵天锡 贲亨 赵瑨 秉温 秉正 赵迪 椿龄 买塔剌浑 六十八乔惟忠 袁湘 王兆 刘会 赵祥 聂珪 靳和 用 王守道李伯佑 杨彦珍 吴信 段直 杨珪 周献臣 染成   赵天锡,字受之,东平冠氏人。祖诚,岁饥发栗赈饿者,为乡里所

  • 卷二 后赵录·崔鸿

      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父周曷朱,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庭中。长而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幼而力耕,每闻鞞铎之声,或在前后,归以告其母,母以作劳耳鸣,非不祥也。会并州刺史司马腾执诸胡山东,卖充军实,将

  •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佚名

    宋孝宗五甲午淳熙元年春正月庚子,上宣示文字一纸云:蔡洸具到衢州守臣并本路监司措置会子,申缴文历比他州稽缓。守臣可恕,所专责者监司,其提刑赵彦端特降两官[1]。曾怀奏:『赏信罚必,要当如此。』上曰:『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己亥朔大学士申时行奏乞假调理并请发蔡时鼎刘应秋等留中<锍-釒>以明心迹得旨蔡时鼎等无根泛辞朕以洞察虚妄本俱当发出重处因体卿雅量留中都不深究卿宜体朕至意即出任事○升楚雄知府黄大年为狭西行

  • 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三月辛卯。谕内阁、唐炯奏办铜委员。亏短铜片。请革职讯究等语。补用知州林禧、经理铜务。亏短铜片一万四千余斤辄敢藉词延宕。私行回籍。并据知府蔡元燮禀讦该员有私卖余铜情事。亟应确切讯究运同

  • 自序·李天根

    前明遭流贼之乱,庄烈帝殉社稷,在祟祯甲申三月;实我大清世祖章皇帝顺冶元年也。摄政王因吴三桂请兵杀贼,遂整旅入关,廓清群秽,定鼎燕京;收兖、豫,下两江,平川、陕,克楚、粤,开滇、黔。薄海内外,莫不臣妾;幅■〈巾员〉之广,亘古未有。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十四七音略【一】【臣】等谨按宫商角徵羽五音之外益以半徵半商谓之七音盖释神珙以等韵列为三十六字母纵为四声横为七音声调日繁而翻切之学日着然四声切韵盛自齐梁特李登吕静周顒沈约所述之书不

  • 穆蕅初·佚名

    穆藕初先生小传穆先生名湘玥字藕初江苏上海人幼读于私塾聪慧倍常儿年十四奉父命营棉业凡八年年二十二始习英文越三年供职海关又六年任龙门师范学监旋任苏路警务处长然先生终以未尝留学欧美为憾平居孳孳研求英文年三十

  • 卷十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五钱塘程川撰易十五上经八吉无咎谓如一件事自家做出来好方得无罪咎若做得不好虽是好事也则有咎无咎吉谓如一件事元是合做底自家做出来又好如所谓战则克祭则受福战而临事惧好谋成祭而恭敬

  • 卷十五·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五无锡蔡德晋撰吉礼特牲馈食礼【此士祭祖祢之礼特牲一豕也士祭用三鼎乃以特牲名者牲为主也不曰祭而曰馈食者祭以粢盛为重也孝子养亲曰馈养昏礼妇馈特豚以明妇顺不曰祭而曰馈食事死如生之义也

  • 卷十二·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二宋 黄干 撰丧通礼丧礼十补【丧礼有可以先后次第见者如士丧礼至卒哭袝练祥禫六篇是也亦有终丧通用而不可以次第见者各随其事析为

  • 第四品 王品·佚名

    第八一 陶师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方至拘萨罗国。尔时,世尊离道外行,于某场所现微笑。时,尊者阿难思忖:&ldquo;何因、何缘,世尊现微笑耶?无因,如来是不现微笑。&rdquo;尔时,尊者阿难,偏袒一肩,向世

  • 台湾旅行记·佚名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

  • 深衣考·黄宗羲

    清黄宗羲解释、辨证深衣制度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因时代久远,历代注家都不得要领。此书前列已说,后附深衣经文,然后并列朱熹、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各指其谬误,总之务在出新。故

  • 宋东太一宫碑铭·扈蒙

    宋扈蒙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太宗于983年于开封建太一宫,翌年命扈蒙撰碑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