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

  說當說今說.何等爲十.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爲

  十。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信藏。此菩薩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無相.信一切法無願.

  信一切法無作.信一切法無分别.信一切法無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無有

  上.信一切法難超越.信一切法無生。若菩薩能如是隨順一切法生淨信已.聞諸佛

  法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一切佛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衆生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

  聞法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虚空界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涅槃界不可思議心不

  ********************

  怯弱.聞過去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未來世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現在世不可思

  議心不怯弱.聞入一切劫不可思議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薩於諸佛所一向堅信.知

  佛智慧無邊無盡.十方無量諸世界中.一一各有無量諸佛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得今得當得.已出世今出世當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當入涅槃.彼諸佛智慧不

  增不減不生不滅不進不退不近不遠無知無捨。此菩薩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

  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護

  持一切諸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是名

  菩薩摩訶薩信藏。菩薩住此信藏則能聞持一切佛法爲衆生說皆令開悟。佛子何等

  爲菩薩摩訶薩戒藏。此菩薩成就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損

  惱戒.無雜穢戒.無貪求戒.無過失戒.無毁犯戒。云何爲普饒益戒此菩薩受持淨戒本

  爲利益一切衆生。云何爲不受戒.此菩薩不受行外道諸所有戒.但性自精進奉持三

  ********************

  世諸佛如來平等淨戒。云何爲不住戒.此菩薩受持戒時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

  無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爲無悔恨戒.此菩薩恆得安住無悔恨心.何

  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諂詐不破淨戒故。云何爲無違諍戒.此菩薩不非先制不更造立.

  心常隨順向涅槃戒.具足受持無所毁犯.不以持戒惱他衆生令其生苦.但願一切心

  常歡喜而持於戒。云何爲不惱害戒.此菩薩不因於戒學諸呪術造作方藥惱害衆生

  但爲救護一切衆生而持於戒。云何爲不雜戒.此菩薩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

  持出離戒。云何爲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已有德.但爲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

  戒。云何爲無過失戒.此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毁令他愧恥.但一

  其心而持於戒。云何爲無毁犯戒.此菩薩永斷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及無義語貪

  瞋邪見.具足受持十種善業.菩薩持此無犯戒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毁犯淨戒皆由

  顛倒.唯佛世尊能知衆生以何因緣而生顛倒毁犯淨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爲衆

  ********************

  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戒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慚藏。此

  菩薩憶念過去所作諸惡而生於慚。謂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衆生皆悉

  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

  奪姦婬傷殺無惡不造。一切衆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衆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

  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啓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爲怨讎。自惟我身及

  諸衆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

  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爲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

  爲衆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愧藏。此菩薩

  自愧昔來於五欲中種種貪求無有厭足.因此增長貪恚癡等一切煩惱.我今不應復

  行是事。又作是念.衆生無智起諸煩惱具行惡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轉互爲

  怨讎.如是等惡無不備造.造已歡喜追求稱歎盲無慧眼無所知見。於母人腹中入胎

  ********************

  受生.成垢穢身.畢竟至於髮白面皺.有智慧者觀此但是從婬慾生不淨之法.三世諸

  佛皆悉知見.若我於今猶行是事則爲欺誑三世諸佛.是故我當修行於愧.速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爲衆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愧藏。佛子何等爲菩薩

  摩訶薩聞藏。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

  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爲法是無爲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何等爲是

  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何等爲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何等爲

  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何等爲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何等爲世

  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爲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何等爲有爲法.

  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何等爲無爲法.所謂虚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

  法性住。何等爲有記法.謂四聖諦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

  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何等爲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

  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衆生有我及衆

  生無我及衆生亦有亦無我及衆生非有非無.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

  般涅槃.未來有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衆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衆

  生住.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衆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

  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衆生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世間從何處來

  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何者爲生死最初際何

  者爲生死最後際.是名無記法。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一切衆生於生死中無有多聞.

  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諸衆生說真實

  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多聞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

  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

  ********************

  爲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衆生然後方食.

  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户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

  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衆生普得充飽.爲施彼故而自

  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衆

  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云何爲菩薩竭盡施.[一]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

  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已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

  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

  如毫末許饒益衆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往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爲饒益衆生隨

  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云何爲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

  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

  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

  注:

  [一] 清涼若成大利則身命無吝.若貪或害應方便勿成人惡.如月光施頭與怨奪萬姓之歡.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乞者恨死.

  ********************

  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

  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衆生.念已施之心

  無所悔.是名內施。云何爲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衆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

  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衆苦逼

  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

  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衆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

  是念已.卽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云何爲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

  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

  大王捨之與我.幷及王身爲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

  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卽便施之.

  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云何爲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

  ********************

  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

  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

  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

  恩愛會當别離.而於衆生無所饒益.我今爲欲永捨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衆生

  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衆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云何爲菩薩過

  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别不貪不味亦

  不求取無所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爲教化取著

  衆生成熟佛法而爲演說.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

  法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云何爲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

  有不取於相.不别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

  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捨。但欲因彼境界攝取衆生.爲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

  ********************

  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捨.是名

  未來施。云何爲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衆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

  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

  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

  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

  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爲令衆生捨離惡趣心無分别.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爲開演.是

  名現在施。云何爲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衆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

  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已

  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卽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

  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

  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

  ********************

  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

  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衆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

  爲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

  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

  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

  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知聲

  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

  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

  實知。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虚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

  法可得成立.欲令衆生知其實性廣爲宣說.爲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

  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

  ********************

  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菩薩成就如是等

  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

  爲無盡.何等爲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别句義不可

  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

  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别一切衆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衆生疑

  惑不可盡故.爲一切衆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爲十.是

  爲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衆生。佛子何等爲菩

  薩摩訶薩念藏。此菩薩捨離癡惑得具足念。憶念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

  百千生無量百千生.成劫壞劫成壞劫.非一成劫非一壞劫非一成壞劫.百劫千劫百

  千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

  劫念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念一佛出世說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

  佛出世說授記念一佛出世說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說修多羅.如修多

  羅祇夜授記伽陀尼陀那優陀那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譬喻論議亦如是.念一衆會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念一根種種性乃至不

  可說不可說根種種性.念一根無量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念一

  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性.念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

  三昧種種性。此念有十種.所謂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塵念.離

  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障礙念。菩薩住是念時.一切世間無能嬈亂.一切異論無能

  變動.往世善根悉得清淨.於諸世法無所染著.衆魔外道所不能壞.轉身受生無所忘

  失.過現未來說法無盡.於一切世界中與衆生同住曾無過咎.入一切諸佛衆會道場

  無所障礙.一切佛所悉得親近。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念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

  持藏。此菩薩持諸佛所說修多羅文句義理無有忘失.一生持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生

  ********************

  持。持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名號.持一劫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持一

  佛授記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授記.持一修多羅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持一衆

  會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衆會.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說不可說法.持一根無量種種性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根無量種種性.持一煩惱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煩惱種種

  性.持一三昧種種性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三昧種種性。佛子此持藏無邊難滿.難至其

  底.難得親近.無能制伏.無量無盡.具大姿力.是佛境界.唯佛能了。是名菩薩摩訶薩第

  九持藏。佛子何等爲菩薩摩訶薩辯藏。此菩薩有深智慧.了知實相.廣爲衆生演說諸

  法.不違一切諸佛經典。說一品法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品法.說一佛名號乃至不可說

  不可說佛名號.如是說一世界說一佛授記說一修多羅說一衆會說演一法說一根

  無量種種性說一煩惱無量種種性演一三昧無量種種性乃至說不可說不可說三

  昧無量種種性。或一日說或半月一月說.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說.或一劫百劫千劫百

  ********************

  千劫說.或百千億那由他劫說.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劫說.劫數可盡一文

  一句義理難盡.何以故.此菩薩成就十種無盡藏故.成就此藏得攝一切法陀羅尼門

  現在前.百萬阿僧祇陀羅尼以爲眷屬.得此陀羅尼已以法光明廣爲衆生演說於法。

  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隨其根性悉令滿足.心得歡喜.滅

  除一切煩惱纏垢.善入一切音聲言語文字辯才.令一切衆生佛種不斷.淨心相續.亦

  以法光明而演說法.無有窮盡不生疲倦.何以故.此菩薩成就盡虚空徧法界無邊身

  故。是爲菩薩摩訶薩第十辯藏。此藏無窮盡.無分段.無間. 無斷.無變異.無隔礙.無退轉.

  甚深無底.難可得入.普入一切佛法之門。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法.令諸菩

  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爲十.饒益一切衆生故.以本願善迥向故.一切劫無斷絕

  故.盡虚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迥向有爲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心

  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是爲十種無

  ********************

  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悉得究竟無盡大藏。

  ********************

猜你喜欢
  卷第九·佚名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佚名
  颂云门三句语(并余颂八首)·文偃
  卷十一·彭绍升
  赴东亚佛教大会中华代表团留别日本诸佛教同袍文·太虚
  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卷四·佚名
  序·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卷四·通贤
  四法品第二·佚名
  法华玄论卷第十·吉藏
  答潘圆音问(八则)·太虚
  第四 恶魔相应·佚名
  对大师学生会筹备员之训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四十都邑灞桥赋【以水云辉映车    唐骑繁杂为韵】杜 顔溶溶?灞兮经秦川之有余褭褭红桥兮代造舟之厥初飞梁黙以霞起防柱晔其星舒九陌咸凑三条所如连山叠翠而西转羣树分形而北疎电透孤

  • 卷一·岳珂

      张紫微原芝   高宗览娄陟明(寅亮)之议,垂意祖烈,诏择秦支,并建二王邸,恩礼未有隆杀也。会连岁芝生太宫,百执事多进颂诗,张紫微(孝祥)时在馆,独献文曰《原芝》。绍兴二十四年,芝生于太庙楹,当仁宗、英宗之室,诏群臣观瞻,奉表文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乙酉朔○丙戌 南京户部右侍郎王诰三年秩满荫其子胤淇为国子生○丁亥 祭先师孔子命礼部尚书吴山行礼 命浙江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刘显充参将分守苏松○戊子祭 太社稷遣英国公张溶代 掌锦衣卫事都督陆

  • 中兴小纪卷五·熊克

    宋 熊克 撰建炎三年【嵗在己酉】春正月中丞张澂言边事未宁请询于众为御敌之策从之于是吏部尚书吕頥浩奏曰天下多事圣哲驰骛而不足金人已破河北山东与陕西诸郡近复引兵渡河驻于澶濮之境祈请之使虽行而未有报韩世忠范

  • 一○四四 谕办理四库全书错误记过之潘庭筠等着分别罚俸·佚名

    一○四四 谕办理四库全书错误记过之潘庭筠等着分别罚俸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吏部……又奏办理四库全书错误记过之总校、分校各员分别议处一疏,奉谕旨:【真按: 显见为节录者尔!】潘庭筠、王天禄、李镕、许

  •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班固

    (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原文】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

  • 卷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十九典礼五【养老二】二十六日癸卯命二十七日赐八旗老人宴於畅春园正门前复谕户部等衙门会议恩赏从优具奏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等衙门遵旨会

  • 卷二十 费誓第三十一·孔颖达

    鲁侯伯禽宅曲阜,治封之国居曲阜。○伯禽,鲁侯名。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徐戎、淮夷并起,为寇于鲁,故东郊不开。○开,旧读皆作开,马本作辟。作《费誓》。鲁侯征之于费地而誓众也。诸侯之事而连帝王,孔子序《书》以鲁有治戎征讨之

  •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晏婴

    曾子问晏子曰:“古者尝有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以成行义者也?”晏子对曰:“察其身无能也,而托乎不欲谏上,谓之诞意也。上惛乱,德义不行,而邪辟朋党,贤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从邪以求进,故有隐有不隐。其行法,士也,乃夫议上,则不

  • 卷二十七·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七  元 刘因 撰孟子二公孙丑上二章【夫子加齐之卿相】或问孟子不动心何也曰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动皆合义无所畏怯虽当盛位行大道亦沛然行其所无事而已何动心之有易所谓不疑其所行者

  • 理解的困难·孔子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服事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读解】 虽然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不被人理解毕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所以就连圣人也不由

  • 卷首第三·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首第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礼制因革上虞书舜典修五礼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譲于防龙帝曰俞往钦哉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通典自伏羲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众所知识。尔时世尊,依舍卫大城。时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诸眷属。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诸供养衣服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三·佚名

      南无无忧佛 南无住持速力佛 南无妙喜佛 南无自在作佛 南无无边声佛 南无然灯作佛 南无宝光明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择说佛 南无择声佛 南无胜藏积吼王佛 南无降伏金刚坚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宝火佛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如是已说至治倒故唯四者。此下第三明四念住。就中。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此即明别相念住。七加行中第二加行也。结前问起如是已说不净息念。入.修二门

  • 黑血的女人·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连环杀手,隐藏着秘不可宣的隐私内在;离奇古怪,揭示了尖锐矛盾的社会本质.

  • 道枢·曾慥

    道教炼养类书名。宋·曾慥编纂。四十二卷,计一百零八篇。慥,字伯端,福建晋江人。初为尚书郎,直宝文阁奉祠。博学高深,雅好诗赋。后隐居银峰,号至游居士。喜道家学说,采道教百家之精华,编次成此书。书名源于《庄子 ·

  • 浴佛功德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说浴佛之方规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