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
  世親菩薩造
[二]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三]安立大乘三界唯識.[四]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五]心所.
唯遮[六]外境不遣相應。[七]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髮[八]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卽於此義有設難言.頌曰.
若識無實境.卽處時決定 [九]相續不決定 作用不應成。
論曰.此說何義。若離(一〇)識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
一切處.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同一處時有多相續何不決定隨一識生如
眩翳人見髮蠅等非無眩翳有此識生.復有何因諸眩翳者所見髮等無髮等用.夢
中所得飲食刀仗毒藥衣等無飲等用.尋香城等無城等用.餘髮等物其用非無。若
注:
[一]梵本題二十成唯識.與寶本合.藏本題二十論釋.
[二]此字依明刻加.
[三]魏本文前列擧本論二十三頌.陳本有修道不共他二歸敬頌.均譯者加.梵本自此至下長行定處定時皆散佚.又勘藏本首句云.依於大乘安立三界唯是了別.大乘第七轉聲.三本均同.唯識之識作了別.rnam-par rig-pa 與梵本下文 vijn~apti 及寶本釋文合.次後均同.
[四]魏本云如十地經說.
[五]藏本作相應.缺下不遣相應句.三本均同.
[六]勘藏本此二字作義.don% 今譯潤文.次云外境實境均同.
[七]此二句魏陳本均作頌文.藏本二十論亦同.
[八]藏本魏陳本此字均作月.
[九]藏本此二字作心.sems 意謂心之相續.
(一〇)勘藏本魏陳本均無此字.今譯衍文.
********************
實同無色等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定處定時不定相續有作用物皆不應成。非
皆不成。頌曰.
處時[一]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論曰.如夢意說[二]如夢所見。謂如夢中雖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
切處.卽於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
得成。[三]說如鬼言顯如餓鬼。[四]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酥瓶其中酥滿。謂如餓鬼同業
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於此中定唯一見.等言顯示或見糞等及見有情執持
刀仗遮捍守護不令得食.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五]又如夢中境雖
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虚妄作用義成。如是且依別別
譬喻顯處定等四義得成。[六]復次頌曰.
一切如地獄. [七]同見獄卒等 能爲逼害事. [八]故四義皆成。
注:
[一]勘梵藏本此字下有成就 siddha,h!grub 一語.陳本同.與上問詞相符.今譯文略.又勘梵藏本以此初三句開爲第二頌.如夢損句屬下頌.陳本同.今譯改式.
[二]梵藏本此句云如於夢時所夢.
[三]勘梵藏本此上有句云.應貫成就言之.頌本意謂身不定成就.文略未說.故釋成也.今譯缺.又勘梵藏本顯如餓鬼句第六轉聲.意謂如諸餓鬼之所有事.今譯不明.
[四]勘梵藏本此上有徵云如何得成.牒頌同見句答.再出此釋.陳本同.今譯改式.
[五]勘梵藏本此上先牒頌如夢損句.再釋云應知仍說成就.頌文略無成就二字.故釋云云.今譯改文.
[六]勘梵藏本.復次二字是頌中語.
[七]勘梵藏本此二句云.依見獄卒等.及依彼等害.均作第七轉聲.分配處時定相續不定及有作用諸義.今譯文略.
[八]勘梵藏本均缺此句.至下長行首句方釋云.應知仍說成就.
********************
論曰.應知此中一地獄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如地獄言[一]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
情類。[二]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同處
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等物來至其所爲逼害事.由此雖無離識
實境而處定等四義皆成。何緣不許獄卒等類是實有情。不應理故。且此不應捺落
迦攝.不受如彼所受苦故.互相逼害應不可立彼捺落迦此獄卒等.形量力旣等應
不極相怖.應自不能忍受鐵地炎熱猛燄恆燒燃苦云何於彼能逼害他.非捺落迦
不應生彼。如何天上現有旁生.[三]地獄亦然有旁生鬼爲獄卒等。此救不然。頌曰.
[四]如天上傍生 地獄中不爾. 所執傍生鬼 不受彼苦故。
論曰.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樂業.生彼定受器所生樂.[五]非獄卒等受地
獄中器所生苦.故不應許傍生鬼趣生捺落迦。若爾應許彼捺落迦業增上力生異
大種起勝形顯量力差別.於彼施設獄卒等名.爲生彼怖變現種種動手足等差別
注:
[一]梵藏本此句云.與地獄中所有者相似.
[二]勘梵藏本此上先徵云.如何得成.擧頌依見二句答.再釋成.陳本同.今譯改式.
[三]勘梵藏本此句問辭.意云不可傍生及鬼差別爲獄卒等耶.次缺此救不然句.今譯改文.
[四]勘梵藏本此頌前三句皆云.如傍生生天.於地獄則否.餓鬼亦不然.分傍生餓鬼爲二.脈絡甚明.今譯改文.
[五]勘梵藏本此文分爲二句.先結上云故諸傍生生彼地獄不應道理.次類例云餓鬼差別亦非.與頌次第相符.今譯改文.
********************
作用.[一]如羝羊山乍離乍合剛鐵林剌或低或昂非事全無。然不應理。頌曰.
若許由業力 有異大種生 起如是轉變. 於識何不許。
論曰.[二]何緣不許識由業力如是轉變.而執大種。復次頌曰.
業熏習餘處 執餘處有果. [三]所熏識有果 不許有何因。
論曰.執捺落迦由自業力生差別大種起形等轉變.彼業熏習理應許在識相續中
不在餘處.有熏習處汝便不許有果轉變.無熏習處翻執有果.此有何[四]因。有教爲因.
謂若[五]唯識似色等現無別色等.佛不應說有色等處。此教非因.[六]有別意故。頌曰.
依彼所化生 世尊密意趣 說有色等處. 如化生有情。
論曰.如佛說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密意趣說.不說實有化生
有情.[七]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說色等處契經亦爾.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說
非別實有。[八]依何密意說色等十。頌曰.
注:
[一]此句依梵藏本讀.次然不應理句梵藏本缺.
[二]勘梵藏本云何緣不許卽於彼識云云.與頌相符.今譯文略.
[三]勘梵藏本此句云卽有熏習處.陳本同.與釋相符.今釋改文.
[四]勘梵藏本此字是因明之因.
[五]勘梵藏本作卽識云云.蓋是外執之辭.故不作唯了別.今譯改文.
[六]梵藏本缺此句.魏陳本同.
[七]勘梵藏本此文是二句頌.陳本寶本均同.又初句云.我若有情皆無有.分二事言之.三本均同.今譯改文.
[八]梵藏本缺此問句.
********************
[一]識從自種生 似境相而轉. 爲成內外處 佛說彼爲十。
論曰.此說何義。似色現識[二]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佛依彼種及所現色[三]如次
說爲眼處色處.如是乃至似觸現識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佛依彼種及所
現觸如次說爲身處觸處.依斯密意說色等十。此密意說有何勝利。頌曰.
依此教能入 數取趣無我. [四]所執法無我 復依餘教入。
論曰.依此所說十二處教受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謂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
都無見者乃至知者.應受有情無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五]復依此餘說唯識教
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應受
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是則唯識亦畢
竟無.何所安立。[六]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然達愚夫徧計所執自性
[七]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八]餘識
注:
[一]勘梵藏本此頌云.從所有自種了別似現生.由彼(種子及所現)二種性牟尼說彼(了別)處.並無十處之說.與下長行六二法相符.魏陳本均同.今譯改文.
[二]勘梵藏本云從自種子成爲轉變差別者而生.次段文同.
[三]陳本雜入釋意云.爲似色識生方便門.故佛世尊次第說眼入色入云云.與頌彼處相符.梵藏本亦云說爲彼(了別)之眼處色處今譯文略.
[四]勘梵藏本此下半頌分爲二段.餘復由教入法無我一句半爲一段.由徧計性故一句爲一段.今譯缺略.
[五]勘梵藏本此上牒頌餘復入法無我句.次釋云餘復謂唯了別教也.今譯改文.
[六]勘梵藏本此上牒頌由徧計性故句.次乃出釋.今譯改文.
[七]梵藏本此句無差別二字.但梵本文較詳云.由徧計諸法自性爲所取能取等.此所計性無我云云.
[八]梵藏本云.如是唯了別亦由餘了別徧計性入無我.
********************
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一]不爾餘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許諸
餘識有實境故。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非一切種撥有性故。
[二]復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等處.非別實有色等外法爲色等識各別境耶.
頌曰.
以彼境非一. 亦非多極微. 又非和合[三]等. 極微不成故。
論曰.此何所說.謂若實有外色等處與色等識各別爲境.如是外境或應是一如勝
論者執有分色.[四]或應是多如執實有衆多極微各別爲境.或應多極微和合及和集
如執實有衆多極微皆共和合和集爲境。且彼外境理應非一.有分色體異諸分色
不可取故。理亦非多.極微各別不可取故。又理非和合或和集爲境.一實極微理不
成故。云何不成。頌曰.
[五]極微與六合 一應成六分. 若與六同處 聚應如極微。
注:
[一]勘寶本云.若言異此但遮遣色說此唯聲.唯識之言便不成就.緣識之識有其境故.意義最明.
[二]以下五頌本釋寶本均佚.
[三]勘梵藏本無此等字.祗有和合一義也.
[四]勘梵藏本云.或應是多極微.或卽此多微和合.無此和集等說.次下均同.今譯增文.
[五]勘梵藏本云若六一時 yugaped,cig-cer 合.次釋亦有同時相合之意.魏陳本同.今譯文略.
********************
論曰.若一極微六方各與一極微合應成六分.一處無容有餘處故。[一]一極微處若有
六[二]微.應諸聚色如極微量.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則應聚色亦不可見。迦溼彌羅國毗
婆沙師言.非諸極微有相合義.無方分故.離如前失.[三]但諸聚色有相合理有方分故。
[四]此亦不然.頌曰.
極微旣無合 [五]聚有合者誰. 或相合不成 不由無方分。
論曰.今應詰彼所說理趣.旣異極微無別聚色.極微無合聚合者誰。[六]若轉救言聚色
展轉亦無合義.則不應言極微無合無方分故.聚有方分亦不許合.故極微無合不
由無方分.是故一實極微不成。[七]又許極微合與不合其過且爾.若許極微有分無分
俱爲大失。所以者何。頌曰.
[八]極微有方分 理不應成一. 無應影障無. 聚不異.無二。
論曰.以一極微六方分異.多分爲體云何成一。[九]若一極微無異方分.日輪纔擧光照
注:
[一]勘梵藏本此上牒頌若與六同處二句.次乃釋成.今譯改文.
[二]勘梵藏本此下有句云則一切(極微)同一處故.陳本同.今譯文略.
[三]勘梵藏本意謂諸和合者乃互相合.
[四]梵藏本以次文今應詰彼所說理趣句先出於此.再牒極微無合半頌.陳本同.
[五]勘梵藏本此句云.聚所有者何所屬.意謂是雜之合也.頌本無合字.故次長行別有釋云.與合言相貫.今譯改文.
[六]勘梵藏本此上先牒頌或相合二句.次乃出釋.今譯改文.
[七]勘梵藏本此文作一句云.隨應許諸極微合若不合.次卽牒頌極微有方分二句.意接上文.仍就有方分而難.至次無應影障無一段乃是難無方分.今譯改文.章句紊亂.
[八]勘梵藏本此句云若方分有異.與下長行相符.今譯文略.
[九]勘梵藏本此上牒頌無應影障無句.次乃釋云.若各極微方之分無異者云云.陳本同.今譯改文.
********************
觸時云何餘邊得有影現.以無餘分光所不及。又執極微無方分者.云何此彼展轉
相障.以無餘分他所不行可說此彼展轉相礙。旣不相礙.應諸極微展轉處同則諸
色聚同一極微量.過如前說。云何不許影障屬聚不屬極微。豈異極微許有聚色發 
影爲障。不爾。若爾[一]聚應無二.謂若聚色不異極微.影障應成不屬聚色。[二]覺慧分析安
布差別立爲極微或立[三]爲聚.俱非一實。何用思擇極微聚爲.猶未能遮外色等相。此
復何相。謂眼等境.亦是青等實色等性。應共審思此眼等境青等實性爲一爲多。設
爾何失。二俱有過.多過如前.[四]一亦非理。頌曰.
一應無次行. 俱時[五]至未至. 及多有間事. 幷難見細物。
論曰.[六]若無隔別所有青等眼所行境執爲一物.應無漸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
切[七]故。又應俱時於此於彼無至未至.一物一時理不應有得未得故。又一方處應不
得有多象馬等有間隙事.若處有一亦卽有餘.[八]云何此彼可辨差別.[九]或二如何可於
注:
[一]勘梵藏本此是牒頌末句.今譯改爲長行.
[二]勘梵藏本此句應屬下爲問辭.又無俱非一實之語.今譯改文.
[三]原刻作色.今依述記卷三及麗刻改.
[四]梵藏本缺此句.
[五]梵藏本作取未取.以手執物爲喻也.魏本同次下長行例知.
[六]勘魏本此句意云若純一青是一物者.
[七]梵本此下有句云.伊提 iti 者行義.蓋頌文限於韻數.用伊提爲行字.故此釋成.今譯缺略.
[八]梵藏本此句云.此等如何成有間隔.
[九]梵藏本此句云.或彼二者有至未至云何爲一(物).由彼等中有空可取故.魏本云.又若一者以何義故象所到處馬等不到.又象馬中間何故有空.陳本意同.
********************
一處有至不至中間見空。[一]又亦應無小水蟲等難見細物.彼與麤物同一處所量應
等故。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卽成別物不由餘義.[二]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析成多
極微.已辨極微非一實物。是則離識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
識義。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一切量中現量爲勝.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
境耶。[三]此證不成。頌曰.
現覺[四]如夢等. 已起現覺時 [五]見及境已無. 寧許有現量。
論曰.[六]如夢等時雖無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現覺.餘時現覺應知亦爾.故彼引此爲證
不成。[七]又若爾時有此現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八]爾時於境能見已無.要在意識能分
別故.時眼等識必已謝故。[九]刹那論者有此覺時色等現境亦皆已滅.如何此時許有
現量。要曾現受意識能憶.是故決定有曾受境.見此境者許爲現量.由斯外境實有
義成。如是要由先受後憶證有外境理亦不成。何以故。頌曰.
注:
[一]藏本此二句在次不由餘義句下
[二]勘梵藏本此下四句云.是故決定當許極微別異不成一物.此不成故色等亦不得爲眼等境性.乃成唯識.魏陳本同.亦與上合.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缺此句.
[四]梵藏本此語作如於夢等.第七轉聲.陳本同.
[五]勘梵藏本此句云汝義已不見.寶本亦云所見境已亡.今譯作見及境.疑誤.
[六]梵藏本此三句指前釋云.所謂無義亦成有如前說.魏本寶本均同.
[七]勘梵藏本此上牒頌已起現覺時三句.次方釋成.陳本同.今譯改文.
[八]勘梵藏本此句云時汝義已不見.
[九]梵藏本此二句云.况復刹那論者時色味等已滅.云何許現證彼.釋成末句頌也.
********************
如說似境識. 從此生憶念。
論曰.如前所說雖無外境而[一]眼識等似外境現.[二]從此後位與念相應[三]分別意識似前
境現.卽說此爲憶曾所受.故以後憶證先所見實有外境其理不成。若如夢中雖無
實境而識得起覺時亦然.如世自知夢境非有.覺時旣爾何不自知.旣不自知覺境
非有.寧[四]如夢識實境皆無。此亦非證。頌曰.
未覺不能知 夢所見非有。
論曰.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如是世間虚妄分別[五]串習昏熟如在
夢中諸有所見皆非實有未得真覺不能自知.若時得彼出世對治無分別智卽名
真覺.此後所得世間淨智現在前位如實了知彼境非實.其義平等。若諸有情由自
相續轉變差別似境識起[六]不由外境爲所緣生.彼諸有情近善惡友聞正邪法二識
決定.旣無友教此云何成。[七]非不得成。頌曰.
注:
[一]梵藏本作眼識等了別.卽奘譯攝大乘論所云眼識等識也.
[二]勘梵藏本此上牒頌從此生憶念句.次方釋成.今譯改文.
[三]梵藏本此語作分別色等之意了別.
[四]原刻作知.今依梵藏本及麗刻改.
[五]梵藏本此語作修習所熏之昏睡.寶本釋云.重重現前數數緣慮熏習成種.
[六]梵藏本此句云.不由境義之差別爲所緣生.
[七]梵藏本缺此句.
********************
[一]展轉增上力. 二識成決定。
論曰.以諸有情自他相續諸識展轉爲增上緣.隨其所應二識決[二]定.謂餘相續識差
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各成決定.不由外境。若如夢中境雖無實而識得起覺時
亦然.何緣夢覺造善惡行愛非愛果當受不同。頌曰.
心由睡眠壞. 夢覺果不同。
論曰.[三]在夢位心由睡眠壞勢力羸劣覺心不爾.故所造行當受異熟勝劣不同.非由
外境。若[四]唯有識無身語等.羊等云何爲他所殺.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殺
生罪。頌曰.
[五]由他識轉變 有[六]殺害事業. 如鬼等意力 [七]令他失念等。
論曰.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令他有情失念得夢.或着魅等變異事成.具神通者意念
勢力令他夢中見種種事.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娑剌拏王等夢見異事.又如
注:
[一]勘梵藏本第一句云由展轉增上.第三轉聲.陳本寶本同.又第二句云了別互決定.與釋相順.寶本亦同.今譯改文.
[二]勘梵藏本此下有句云.彌他 mithas 者相互之意.蓋第二句頌韻律所限用彌他顯相互義.故釋成也.今譯缺略.
[三]梵藏本此段文略.但云此卽是因非有境義.
[四]勘梵藏本此語作是等唯識.蓋外牒本宗一切唯識之義而爲難也.陳本同.今譯文略.次下第二十頌生起文段例此.
[五]勘梵藏本此句云從他識差別.寶本同.幷有釋云自識作用差別現時.今譯文略.
[六]勘梵藏本此二字作死.陳本亦同.與釋相順.今譯改文.
[七]勘梵藏本此句云失念等轉變.與下釋順.今釋以轉變二字改屬首句.
********************
阿練若仙人意憤勢力令吠摩質呾利王[一]夢見異事.如是由他識轉變故令他違害
命根事起.應知死者謂衆同分由識變異相續斷滅。[二]復次頌曰.
彈宅迦等空 云何由仙忿. 意罰爲大罪 [三]此復云何成。
論曰.若不許由他識轉變增上力故他有情死.云何世尊爲成意罰是大罪故返問
長者鄔波離言汝頗曾聞何因緣故彈宅迦林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皆空閒寂.長者
白佛言喬答摩我聞由仙意憤恚故。[四]若執神鬼敬重仙人知嫌爲殺彼有情類不但
由仙意憤恚者.云何[五]引彼成立意罰爲大罪性過於身語。由此應知但由仙忿彼有
情死理善成立。若唯有識.[六]諸他心智知他心不。設爾何失。若不能知.何謂他心智.[七]若
能知者.唯識應不成。[八]雖知他心然不如實。頌曰.
他心智[九]云何 知境不如實. 如知自心智. 不知如佛境。
論曰.(一〇)諸他心智云何於境不如實知。如自心智。此自心智云何於境不如實知。(一一)由無
注:
[一]勘梵本此語云被制伏.不云得夢.陳本同.亦與述記卷四引中阿含經合今譯改文.
[二]勘梵藏本復次二字是頌中語.
[三]勘梵藏本此句云何由彼成.與下釋合.今譯改文.
[四]勘梵藏本此上牒頌意罰二句.次方釋成.今譯改文.
[五]勘梵藏本此二字作由彼業.意謂由彼神鬼身業也.與頌本合.今譯改文.
[六]梵藏本此語作知他心者.陳本同.
[七]梵藏本缺下三句.連次頌他心智云何二句悉爲問詞.
[八]魏陳寶三本均缺此句.以次頌他心智知境不如實爲答詞.
[九]勘梵藏本此二字在第二句頌末.魏陳寶三本卽以爲重問之詞.
(一〇)梵藏本缺此問答二句.頌中巳備有其義也.
(一一)勘梵藏本頌末句云不可知故 ajn~a^-na^d,ma-c#es 如佛境.長行釋云如佛所行離言性境彼不能知故.魏本寶本均同.今譯改文.以頌文不可知故斷句作無知解.
********************
知故.二智於境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淨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於境不如
實知.由似外境虚妄顯現故.所取能取分別未斷故。[一]唯識理趣無邊決擇品類差別
難度甚深.非佛誰能具廣決擇。頌曰.
[二]我已隨自能 略成唯識義. 此中一切種 難思.佛所行。
論曰.唯識理趣品類無邊.我隨自能已略成立.餘一切種非所思議.超諸尋思所行
境故。[三]如是理趣唯佛所行.諸佛世尊於一切境[四]及一切種智無礙故。
唯識二十論
注:
[一]寶本此下無文.蓋非二十論正宗也.
[二]勘梵藏本此二句云.此成唯識者.我隨自能作.魏本同.成唯識是論名.今譯改文失意.
[三]勘梵藏本此上有徵云.但此一切種是誰所行耶.牒頌佛所行句答.次再釋成.今譯文略.
[四]梵藏本此字作之.
********************
猜你喜欢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佚名 卷六十一·性音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智旭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太虚 阿那律八念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四·澄观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佚名 卷第八·普瑞 卷第七十六·李通玄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七卷·宝亮 卷第八·居顶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佚名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序·白岩净符 卷第一·如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