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本  比丘自在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今於諸佛所 合掌而頂敬. 我當如教說 佛菩提資糧。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爲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

  者寤爲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等不覺此覺唯是名聲普遍三界者所能覺故

  一切諸佛乃覺此覺.以一切種遍智唯佛所知非諸聲聞獨覺菩薩.以不共法具足

  故。諸者無闕故.謂過去未來現在等。頂者上分故.合掌者攝手故.敬者向禮故。我說

  者自分别故.如教者彼彼經中種種已說今亦如彼教說故。佛者離無智故.菩提者

  一切智智故。資糧者能滿菩提法故.譬如世間瓶盈釜盈等盈是滿義如是以滿菩

  提法爲菩提資糧.又以持爲義.譬如世間共行日攝於熱月攝於冷攝是持義如是

  ********************

  以持菩提法爲菩提資糧言資糧者卽是持義.又以長養爲義.譬如世間有能滿千

  或百或十或唯自滿或難自滿菩提資糧亦復如是以長養菩提爲義.又以因爲義.

  如舍城車等因中說言舍資糧城資糧車資糧如是於生菩提因緣法中說名菩提

  資糧.又以衆分具足爲義.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爲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

  分頭手足等具足得名爲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迴向此等具足

  名施資糧非不具足戒等資糧亦如是是故衆分具足義是資糧義.如是我說菩提

  資糧是能滿者持者長養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義也。

  何能說無闕 菩提諸資糧. 唯獨有諸佛 别得無邊覺。

  何能者何力也.若聲聞若菩薩少分覺知無力能故.若欲說諸菩提資糧無闕無餘

  唯是諸佛别得無邊覺者。言無邊覺謂非少分覺故.以佛世尊於無邊應知義中覺

  知無礙是故佛名無邊覺者.又於欲樂及自疲苦斷常有無等邊見中覺而不著以

  ********************

  所覺無邊[一]是故佛名無邊覺者。

  問.何故資糧唯佛能說.餘人不能。答.

  佛體無邊德 覺資糧爲根. 是故覺資糧 亦無有邊際。

  佛體者卽佛身也.以彼佛體具足無邊功德故說佛體無邊德。功德者謂可稱讚義

  若可稱讚則名功德.又是數數作義譬如數數誦習經書彼則說名作功德者.又是

  牢固義譬如作繩或合二爲功或合三爲功.又是增長義譬如息利或增二爲功或

  增三爲功.又是依止義譬如諸物各以依止爲功.如是佛體爲戒定等無邊差别功

  德依止故說佛體有無邊功德。覺資糧爲根者彼菩提資糧與佛體無邊功德爲根

  本故.根者建立義.菩提者智也.根卽資糧.以彼資糧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資糧爲

  佛體根本.良由佛體有無邊功德須以無邊功德成彼佛體.是故資糧亦無邊際。

  當說彼少分 敬禮佛菩薩. 是諸菩薩等 次佛應供養。

  注:

  [一]原刻宋思溪本作見.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

  彼諸資糧無邊而智有邊.是以說彼資糧不[一]能無闕.故言當說彼少分敬禮佛菩薩。

  問.應禮佛.以一切衆生中最勝故.何義此中亦禮菩薩。答.是諸菩薩等次佛應供養

  故.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覺場皆應供養.菩薩有七種.一初發心二正修行三得

  無生忍四灌頂五一生所繫六最後生七詣覺場.此等菩薩於諸佛後次應供養.以

  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養之。初發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無生忍者住

  第八地.灌頂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繫者方入兜率陀.最後生者兜率陀處住.詣覺場

  者欲受用一切智智。於七種菩薩中初發心菩薩一切衆生皆應禮敬何況餘者.何

  以故.深心寬大故如來教量故.初發心菩薩發菩提心時於十方分無減諸佛土無

  減諸衆生無減以慈遍滿發菩提心.若未度衆生我常度之未解脫者我當解脫未

  蘇息者我當蘇息未寂滅者我當寂滅.應聲聞者我當令入聲聞乘中應獨覺者我

  當令入獨覺乘中應大乘者我當令入大乘之中.欲令衆生悉得寂滅非爲寂滅少

  注:

  [一]能無二字原刻互倒.今依麗刻改.

  ********************

  分衆生.以是深心寬大故一切衆生皆應禮敬。何者爲如來教量.如世尊說迦葉譬

  如新月便應作禮非爲滿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應當禮敬諸菩薩等非爲如來.何

  以故.從於菩薩出如來故.又聲聞乘中亦說於彼知法者若老若年少應供養恭敬

  如梵志事火.以是故諸菩薩等次於佛後皆應供養。如偈說.紹持佛種者勝餘少分

  行是故諸菩薩次佛後供養.慈與虚空等普徧諸衆生是故最勝子次佛後供養.於

  諸衆生類大悲猶如子是故此佛子次佛後供養.悲心利衆生無二似虚空是故無

  畏者次佛後供養.一切時如父增長諸衆生是故諸菩薩次佛後供養.猶如地水火

  衆生常受用是故施樂者次佛後供養.唯爲利衆生捨離自樂因是故彼一切次佛

  後供養.佛及佛之餘皆從初心出是故諸菩薩次佛後供養。

  問尊者已正說資糧教緣起今應說資糧體。答.

  旣爲菩薩母 亦爲諸佛母. 般若波羅蜜 是覺初資糧。

  ********************

  以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故爲菩提初資糧.何以故.以最勝故.如諸身根中眼根

  最勝諸身分中頭爲最勝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最勝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最

  勝故爲初資糧。又前行故.如諸法中信爲前行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前行亦如

  是.以彼陀那若不迴向菩提則非陀那波羅蜜如是尸羅等不迴向菩提亦非尸羅

  等波羅蜜.迴向菩提卽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迴向.以是前行故諸波羅蜜中般

  若波羅蜜爲菩提初資糧。又是諸波羅蜜三輪淨因體故.以般若波羅蜜爲諸波羅

  蜜三輪淨因體是故般若波羅蜜爲菩提初資糧.三輪淨者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

  行布施時不念自身以離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别以斷一切處分别故.不念施果

  以諸法不來不出相故.如是菩薩得三輪淨施.如淨施淨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

  羅蜜是彼諸波羅蜜三輪淨因體故般若波羅蜜爲菩提資糧。又大果故.般若波羅

  蜜大果勝諸波羅蜜.如經說菩提心福德及以攝受法於空若信解價勝十六分.鞞

  ********************

  羅摩經中大果因緣此中應說.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羅蜜爲菩提初資糧。問何故般

  若波羅蜜得爲菩薩母。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攝般若生諸菩薩令求無上菩提不求

  聲聞獨覺.以是生佛體因故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又置於五波羅蜜中故.如言冥

  鉢囉膩波低也.冥爲性鉢囉膩波低爲誦卽此性相是爲摩多.〈摩多翻爲毌.於字聲論中

  摩多字從冥鉢囉膩波低語中出.冥是摩多體性.鉢囉膩波低是誦摩多義.鉢囉膩波低正翻爲置故以置爲

  母義.〉譬如母生子時或置牀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薩時

  置於施等五波羅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薩故說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又以量故.

  如言茫摩泥也.茫爲性摩泥爲誦卽此性相是爲摩多.〈於字聲論中摩多字又從茫摩泥語

  中出.茫亦是體性.摩泥是誦其義.摩泥正翻爲量故以量爲母義.〉譬如母生子已隨時籌量如是我

  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損減.菩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自量其身我應如是布

  施我應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又以斟量故.譬如

  ********************

  量物有鉢邏薩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拏有佉梨底等.〈如此間合升斗斛之類.〉斟量諸菩薩

  亦如是此初發心此修行此得忍等.以斟量因緣故說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又以

  修多羅中誦故.所謂於諸經中作母名誦.彼等經中有名稱遍諸佛國菩薩名毗摩

  羅吉利帝說伽他言.〈舊云維摩詰者不正.〉般若波羅蜜菩薩仁者母善方便爲父慈悲

  以爲女.復有餘經亦如是誦.以修多羅量故說般若波羅蜜爲菩薩母。問.何故般若

  波羅蜜亦爲諸佛母。答.以出生及顯示無障礙智故.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由般若波

  羅蜜阿含故煩惱已盡當盡今盡.以是出生故般若波羅蜜爲諸佛母.顯示無障礙

  智者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顯示無障礙智皆般若波羅蜜中顯.以是顯示無

  障礙智故諸佛亦以般若波羅蜜爲母。此中有輸盧迦.

  由大悲相應 般若波羅蜜 於無爲際岸 佛子能超過.

  得到無等覺 利攝諸衆生 智度爲母故 大人能如是.

  ********************

  由得智度故 乃得成佛體 故爲諸佛母 勝仙之所說。

  何故此名般若波羅蜜。以不與聲聞獨覺共故名般若波羅蜜.於上更無所應知故

  名般若波羅蜜.此智到一切彼岸故名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餘無能勝故名

  般若波羅蜜。三世平等故名般若波羅蜜.虚空無邊平等故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

  勝因緣如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故名般若波羅蜜。

  問已略說菩提初資糧.第二資糧今應說。

  施戒忍進定 及此五之餘 皆由智度故 波羅蜜所攝。

  此中陀那波羅蜜爲第二菩提資糧.以般若前行故.菩薩爲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

  爲第二資糧。於中生他身意樂因名布施.非爲作苦。彼有二種謂財施法施.財施亦

  有二種謂共識不共識.共識亦有二種謂內及外.若施自身支節若全身施是爲內

  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爲外施.不共識亦有二種謂可食不可食此有

  ********************

  多種.若施身內受用飲食等物是爲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攝金銀珍寶衣服

  土田財物園池遊戲處等是爲不可食。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若

  因法施於流轉中〈舊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爲流轉也.已後諸云流轉者皆是此義.〉出生可爱身

  根境界是爲世間.若因法施果報越度流轉是爲出世間。彼財施法施各有二種謂

  有著無著.若爲自身若爲資生若爲勝果希望相續以財法施是爲有著.若爲利益

  安樂一切衆生若爲無障礙智是爲無著。其餘更有無畏施等.亦隨順入財施中。彼

  二種施果及餘氣〈謂津液也.〉具如大乘經說。此中當略說偈.

  飲食及被服 隨須皆布施 亦施華鬘燈 末香與音樂.

  或施諸美味 藥物及椅枕 養病之所須 幷醫人給侍.

  男女與妻妾 奴婢及倉庫 莊飾諸婇女 隨須皆布施.

  所有諸寶物 種種莊嚴具 象馬車乘等 妙物盡施之.

  ********************

  園林修道處 池井集會堂 土田幷雜物 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 若復一洲渚 村落與國都 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 利樂悕須者 爲諸衆生依 怖者施無畏.

  施其所難捨 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與頭 舉身悉能捨.

  修行布施時 常於受者所 應生福田想 亦如善眷屬.

  布施諸果報 具足善聚集 迴向爲自他 成佛及淨土.

  菩薩所行施 正迴向佛體 此菩薩陀那 得名波羅蜜.

  若彼若此岸 亦無能說者 施果到於彼 說爲施彼岸。

  今說施主差别.

  不貪於愛果 悲故三輪淨 正覺說彼施 是爲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 正作當亦作 若作如是捨 傭賃非布施.

  ********************

  貪增施果故 隨須卽能捨 說爲息利人 智念非施主.

  不貪增益果 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 餘皆是商販.

  如大雲遍雨 諸處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 餘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報 哀愍與須者 施主於衆人 猶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 受者及施者 而常樂布施 此名爲施主.

  若不分别佛 菩提與菩薩 而爲菩提施 彼當速成佛。

  問已解釋陀那波羅蜜.今應說尸羅波羅蜜。答.波羅蜜義如前解釋.尸羅義今當說。

  以尸羅故說爲尸羅.言尸羅者謂習近也.此是體相又本性義如世間有樂戒苦戒

  等.又清涼義爲不悔因離心熱憂惱故.又安隱義能爲他世樂因故.又安靜義能建

  立止觀故.又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又端嚴義以能莊飾故.又淨潔義能洗惡戒垢

  故.又頭首義能爲入衆無怯弱因故.又讚歎義能生名稱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

  ********************

  轉生.於中遠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是三種身戒.遠離妄語破壞語麤惡語雜戲

  語等是四種口戒.遠離貪瞋邪見等是三種意戒.如是[一]等身口意善行所轉生十種

  戒與貪瞋癡所生十種惡行爲對治.彼十種惡行下中上常習近故墮於地獄畜生

  閻摩世等.如前數十種善行戒若不與覺分相應下中上常習近故隨福上上差别

  當得天人差别.若與覺分相應十種善行戒上上常習近多作故當得聲聞地及菩

  薩地中轉勝差别。又此菩薩戒聚有六十五種無盡.如無盡意經中說當知。又略說

  有二種戒謂平等種蒔戒不平等種蒔戒.平等種蒔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積聚故於

  生生中種蒔若界若富樂若聲聞獨覺若相報若淨土若成熟衆生若正遍覺等彼

  皆說名平等種蒔戒.與此相違名不平等種蒔戒。復有二種戒謂有作戒無作戒.若

  於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與此相違名無作戒。復有九種戒謂凡夫戒外道五

  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無色界天子戒[二]諸學無學聲聞戒獨覺戒菩薩

  注:

  [一]原刻作知.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作謂.今依麗刻改.

  ********************

  戒.凡夫戒者入生處故盡.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盡.人戒者十善業道盡故盡.欲

  界天子戒者福盡故盡.色界天子戒者禪那盡故盡.無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鉢帝盡

  故盡.諸學無學聲聞戒者究竟涅槃故盡.獨覺戒者闕大悲故盡.菩薩戒者則無有

  盡.以此戒能顯明諸戒故.種子相續無盡故.菩薩相續無盡故.如來戒無盡故.以此

  因緣菩薩戒者說名無盡。諸菩薩戒迴向菩提故說名戒波羅蜜。此中有輸盧迦偈.

  猶如父愛功力子 亦如自身愛夀命 出離有愛戒亦爾 大心健者之所愛.

  此戒牟尼習近已 解脫於欲離有愛 似烏凡人所棄捨 智者常當愛此戒.

  此戒利益於自他 令身端嚴離憂乏 此世他世勝莊嚴 是戒智者當所愛.

  此戒不由於他力 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 是故上人愛此戒.

  財物國境幷土地 自身肌肉及以頭 皆能捨之不捨戒 爲欲淨彼勝菩提.

  假使從天墜於地 設令自地昇於天 爲滿離垢無染地 應當決定不移動.

  ********************

  若已滿足戒方便 此時卽得第二地 旣得離垢清淨地 是時成就心所欲.

  若復天人修羅世 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知教化方便已 隨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攝衆生 或以愛語入其意 或復與其安隱利 或與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爲其主 或居天衆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導之 悉當安置於白法.

  具足實戒神通故 便能乾竭於大海 世間盡時火增盛 於刹那頃悉能滅.

  觀於世間種種惱 惱而生病由離親 智者有戒通方便 爲世親依示勝道。

  問已解釋尸羅波羅蜜.今應說羼提波羅蜜。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諸苦樂其

  志堪忍不高不下心無染濁此名略說羼提.若自在說則施設爲三謂身住持心住

  持法住持。於中身住持忍者謂身所遭苦若外有心無心不愛之觸所生身苦堪忍

  不計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謂以食因緣故起怖瞋癡及蚊虻蛇虎師子熊等二

  足四足多足諸有心物無量因緣逼惱於身或復來乞手足耳鼻頭目支節而割截

  ********************

  之於此惡事心無悶亂亦無動異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風盛日寒熱雨雹擊觸因緣

  諸無心物來逼惱時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內身所起界動因緣故風黄

  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極爲身苦於逼惱時能忍不計亦名身住持忍。於中心住

  持忍者若有罵詈瞋嫌呵責毁謗挫辱欺誑等不愛語道來逼惱時其心不動亦無

  濁亂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種世法所觸謂得利失利好名惡名譏譽苦樂中心無高

  下不動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斷順眠瞋故無殺害心無結恨心無鬬諍心無訴訟

  心自護護他於衆生中慈心相應與悲共行起歡喜意恆作捨心此等亦名心住持

  忍。於中法住持忍者於內於外如實觀察故.外者謂罵詈殺害等罵詈者聲字和合

  同時不散以刹那故字空故聲如響故不可說次第相應義此中無有罵詈但諸餘

  凡夫虚妄分别而生瞋怒若字與聲自性義中知不可得心則隨順不相違背平等

  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於殺害者所當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無心則如草木壁影

  ********************

  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無所觸礙故於第一義中無殺害者作是觀時不見殺

  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內者謂觀內法時作如是念色如聚沫從緣而起無動

  作故不自生故空故離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從緣而起無

  動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滅故空故離我我所故於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

  行識識非我識非我所此等諸法從緣而生若從緣生則自性無生若自性無生則

  無能害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於身心法中

  作自性觀時卽是順無生忍.此名略說羼提波羅蜜.如修多羅中具說。此中有聖者

  頌.

  怨親及中人 悲念常平等 瞋因尚無有 何得瞋衆生.

  善修習常慈 衆生同己體 平等無有二 云何怒衆生.

  心常捨離瞋 多生於愛喜 健者旣無礙 云何與世違.

  ********************

  於諸衆生所 常求作利祐 云何起瞋恚 得加衆生惡.

  世間八法觸 其心不動搖 譬如口吹山 應知彼得忍.

  深心離諸垢 礙事不能汙 如泥泥虚空 應知彼得忍.

  於身無所愛 於命亦不貪 諸怨悉不能 動其相續志.

  於非可愛聲 安心猶如響 諸言亦如化 忍心便在手.

  不於五衆中 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 應知彼得忍.

  若不見於我 及我所自性 便得無生忍 佛子最安隱。

  菩提資糧論卷第一

  ********************

猜你喜欢
  佛说罪福报应经之二·佚名
  卷第五(译经魏吴)·费长房
  卷二·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卷下·佚名
  目录·佚名
  佛说难提释经·佚名
  卷一·佚名
  第五十三卷·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唐慧琳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西方发愿文·祩宏
  诸天传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九十·澄观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白石樵唱集补钞·管庭芬

    白石樵唱集补钞林景熙晓意僧钟觉曙鸟,纷飞弄林光。宿云渐离石,我起开秋房。南山忽人几,相对各老苍。我老几何年,山曾见鸿荒。流泉送日月,危石支兴亡。问山山无言,啼猿起前冈。秋夜片月相随过竹居,风生荷叶酒醒初。窗扉半掩秋

  • 列传第四十一 孙惠 熊远 王鉴 陈頵 高崧·房玄龄

    孙惠,字德施,吴国富阳人,吴豫章太守贲曾孙也。父祖并仕吴。惠口讷,好学有才识,州辟不就,寓居萧沛之间。永宁初,赴齐王冏义,讨赵王伦,以功封晋兴县侯,辟大司马户曹掾,转东曹属。冏骄矜僭侈,天下失望。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劝

  • 臧榮緒晉書卷一·汤球

      黟縣湯球輯   臧榮緒晉書輯說   臧榮緒括西東晉為一書。成紀錄志傳百一十卷。可謂集晉書之大成矣。故後人引其書。雖標名者固多。而未標名者亦不少。前輯臧書數卷。又另輯無名氏舊晉書數卷。蓋其慎也。今均亡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尚史卷七十七·李锴

    列传五十五说客传苏秦 【苏代苏厉附】苏秦者东周雒肠人也索隠秦字季子葢苏忿生之后已姓国防作雒阳轩里人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嵗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史记】乃之赵説李兑曰雒阳乘轩

  • ●卷五·赵釴

    张龙湖先生拜相内直,旬日始出,门人往贺,先生曰:“何不吊我?”人皆谓先生不乐撰文,故有是说,竟不寿。余曰:“不然。昔岑文本拜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任高,所以忧也。’”有来贺者

  • 卷五十四·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五十四      宋 苏辙 撰虞卿鲁仲连列传第三十一虞卿者游説之士也蹑蹻担簦説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防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秦昭王以范雎故欲为之报仇求魏相魏齐而杀之魏齐亡走赵依

  • 一一九六 谕提调官恭泰罚俸三个月处着注于纪录抵销·佚名

    一一九六 谕提调官恭泰罚俸三个月处着注于纪录抵销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吏部议办理续缮四库全书潦草错悞之提调官 翰林院侍讲恭泰等照例罚俸,应注于纪录抵销一疏,奉谕旨:恭泰罚俸三个月之处,着注于纪录抵销。余依议。(

  • 如天之為第八十·苏舆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

  • 第九章 4·辜鸿铭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辜讲有四件事情孔子是根本不做的;绝不自私自利、绝不先入为主、绝不固执己见、绝不损人利己。

  • 二十四  天志中·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

  • 卷六十四·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六十四哀公附録鲁史【自此以下至十六年皆鲁史记之文弟子欲存孔子卒故并録以续春秋】小邾射以句绎来奔【句绎杜注地名】【左】小邾射以句绎来奔【射小邾大夫春秋止于获麟故射不在三叛人之

  • 天下第三十三·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注〕为以其有为,则真为也,为其真为,则无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皆随有

  • 卷四十八·赜藏主

      ○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   帝问师:生何处嗣法

  • 佛说幻士仁贤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千俱。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悉得总持辩才无碍。其名曰师子菩萨。师子意菩萨。诚乐菩萨。道御菩萨。大御菩萨。光首菩萨。光净菩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雪山一味药譬 释佛性五阴中而无失坏 释方等经如甘露毒药 广论三种三归。一者阶梯。二者一体。三者自身未来佛性如来性品之第二复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案。道生曰。不从佛说而计者。乃更

  • 卷十七·道世

    诸经要集卷十七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酒肉部第二十六(此有三缘)占相部第二十七  ·述意缘  ·饮酒缘  ·食肉缘述意缘第一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

  • 天籁集·白朴

    二卷。白朴撰。前有至元十二年(1275)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谓与白朴有三十年之旧,时会于江东。白朴言“作诗不及唐人,未可轻言诗。平生留意长短句,散失之馀,仅二百篇。愿吾子序之”。后经兵燹散失。洪武七年(1374),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