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校勘說明
二.譯校對勘頌文.凡用三種異本。(一)梵本.三十唯識頌.〈安慧釋牒文抄出〉(二)藏本.
勝友等譯三十論頌.(三)陳本.真諦譯轉識論牒文。
三.譯校對勘凡有二例。(一)以梵文頌式格量奘譯.幷旁證轉識論.凡奘譯字句增
損顛倒可斷其爲改作者.悉註出曰.勘梵藏本云云.轉識論云云.今譯云云。(二)
三本異文疑係傳誦各別者.亦爲註出曰.梵藏本云云.轉識論云云。
四.類校對勘長行.凡用五種異本。(一)梵本.安慧三十唯識釋.(二)藏本.勝友等譯
安慧三十論釋.〈前書譯本〉(三)藏本.勝友等譯律天三十論疏.〈前釋註疏〉(四)陳本.真
諦譯轉識論.(五)疏本.唐基師成唯識論述記。
五.類校對勘凡有七例。(一)安慧釋頌章段.悉就頌文乙出.長行例知.不別加註.但
於每段生起異同悉爲註記。(二)奘譯糅雜安慧釋文者.悉爲註出曰.此句此段
********************
糅安慧釋。(三)述記所傳安慧等說勘安慧釋互有同異者.亦爲註出曰.述記某
卷云云.勘安慧釋云云。(四)奘譯糅文多經潤飾.有處原意參差晦失者.亦爲註
出曰.勘安慧釋意或原釋云云。(五)安慧釋義奘譯未糅者.亦擇要註出曰.安慧
釋云云。以上各註皆參照律天之說寫定.文不別標。(六)轉識論爲安慧以前
之三十論舊釋.今亦對勘異同註出曰.此句此段同轉識論.或轉識論云云。(七)
長行章句無梵藏本可勘者.悉依述記刊定。其有廣釋別辨大段.亦參酌文義.悉
爲區分。
六.刻校用南宋刻爲底本.對勘麗刻明刻及述記牒文.確審爲訛略者.乃改正附註
曰.原刻云云.今依某本云云。
七.刊本款式.今略改動以醒眉目.其例如次。(一)頌文次第.逐頌記數。(二)長行大
段正釋頌文者頂格.廣釋別辨者低格。(三)文中分讀用小點.絕句用大點.斷段
用圈。(四)外人申難.用⊙分段。(五)各家異義.逐段旁註一*二*等。(六)引用
********************
書名.旁標短線。
八.本書校勘資料出處如次。
(一)梵本.三十唯識頌.Trim%s/ika^vijn~aptika^rika^.
(二)梵本.三十唯識釋.Trim%s/ika^vijn~aptibha^s!ya.以上二種合本.Vijn~aptima^tra-
ta^siddhi,pp.13-45.法人萊維氏 Sylvain Le/vi校刊.一九二五年.巴黎版。
(三)藏本.三十論頌.Sum-cu-pah!i tshig leh!ur byas-pa.曲尼版丹珠.經解部.
c#i 字函.一頁至三頁上。
(四)藏本.三十論釋.Sum-cu-pah!i bc#ad-pa.曲尼版丹珠.經解部.c#i字函.一五
〇頁下至一七五頁下。
(五)藏本.三十論疏.Sum-cu-pah!i h!grel-bc#ad.曲尼版丹珠.經解部.i字函.一
頁至五十六頁下。
(六)陳本.轉識論. 金陵刻經處刊本。
********************
(七)疏本.成唯識論述記. 金陵刻經處刊本。
(八)本書南宋刻麗刻及明刻. 悉依日本大正大藏經本之校註。
********************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五·唐慧琳 分别身行大慧空品第十一·佚名 覆显荫法师书(三通)·太虚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肇论新疏卷上·文才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昙旷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胡适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知礼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如净 金刚仙论 第一卷·佚名 初品 居士品·佚名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