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佛世界願第十三
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
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
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
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一切衆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
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
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
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亦當如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
********************
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
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御能
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一]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
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施福
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專念色[二]欲
化來從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與之行欲展轉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願樂命終之後
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
果。復次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
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問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答
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問曰.若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
願地獄.亦不應得地獄報。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
報。如先說罪中報苦.一切衆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
注:
[一]原無如字.今依麗刻加.
[二]原無欲字.今依麗元明刻加.
********************
量報罪報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在非有想非無想處
受八萬大劫報.諸菩薩淨世界願亦無量劫入道得涅槃是爲常樂。問曰.如泥棃品
中謗般若波羅蜜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泥棃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獄中一劫報。
答曰.佛法爲衆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聲聞道中作五逆罪人.佛
說受地獄一劫.菩薩道中破佛法人.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受無量罪.聲聞法最第
一福受八萬劫.菩薩道中大福受無量阿僧祇劫.以是故福德須願。是名願受無量
諸佛世界。
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問曰.
云何爲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
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
現在前。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讚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答曰.是
********************
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現在前。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
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
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
昧有大福德能度衆生.是諸菩薩欲度衆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
滅諸罪者。如說昔有五百估客入海採寶.值摩伽羅魚王開口.海水入中船去駛疾。
船師問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三日出白山羅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言.是
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
矣.各各求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
語衆人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爲無上能救苦厄.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
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聞稱佛聲心自悔悟.卽便合口船人得脫。以念佛故
能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復次佛爲法王菩薩爲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
尊.是故應常念佛。復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
********************
亦如是.知種種功德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
餘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復次先雖說空
無相無作三昧未說念佛三昧.是故今說。
能請無量諸佛.
請有二種.一者佛初成道.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
量諸佛初成道時未轉法輪.我某甲請一切諸佛爲衆生轉法輪度脫一切。二者[一]諸
佛欲捨無量夀命入涅槃時.菩薩亦夜三時晝三時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無
量諸佛.我某甲請令久住世間無[二]央數劫度脫一切利益衆生.是名能請無量諸佛。
問曰.諸佛之法[三]必應說法廣度衆生.其法自應爾.何以須請。若於目前面請諸佛則
可.今十方無量佛土諸佛亦不目見云何可請。答曰.諸佛雖必應說法不待人請.請
者亦應得福.如大國王雖多美膳.有人請者必得恩福.錄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諸衆
生令得快樂.衆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請佛說法亦復如是。復次有諸佛無人
注:
[一]原作請字.今依麗元明刻改.
[二]原作鞅字.今依麗元明刻改.
[三]原作法字.今依元明刻改.
********************
請者.便入涅槃而不說法.如法華經中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
七寶塔證說法華經故一時出現。亦如須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留化
佛一劫以度衆生。今是釋迦文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說法.自言我法甚深難
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
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爲諸衆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柰鹿
林中轉法輪.如是云何言請無所益。復次佛法等視衆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
請者爲其請故便爲說法.雖衆生不見佛.佛常見其心亦聞彼請.假令諸佛不聞不
見.請佛亦有福德.何況佛悉聞見而無所益。問曰.旣知請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請。
答曰.餘不須請.此二事要必須請。若不請而說.有外道輩言體道常定何以著法多
言多事.以是故須請而說。若有人言.若知諸法相不應貪夀久住世間而不早入涅
槃.以是故須請。若不請而說.人當謂佛愛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故要待人請而轉
法輪。諸外道輩自著於法.若請若不請而自爲人說.佛於諸法不著不愛.爲憐愍衆
********************
生故有請佛說者佛便爲說.諸佛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如偈說.諸佛說何實何者
是不實實之與不實二事不可得.如是真實相不戲於諸法憐愍衆生故方便轉法
輪。復次佛若無請而自說法者是爲自顯自執法.應必答十四難.今諸天請佛說法
但爲斷老病死無戲論處.是故不答十四難無咎.以是因緣須請而轉法輪。復次佛
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雖有大悲不請不說.若不請而說外道所譏.以是故初要須
請。又復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請則外道心伏。復次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
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世無量劫身口意惡
業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
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衆所有功德隨喜勸助。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
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以是
故須請。
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
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衆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一切
衆生多墮此二見中.菩薩自斷此二.亦能除一切衆生二見令處中道。復有二種見.
有見無見。復有三種見.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復有四種見.世
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
是。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復有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如是等種種諸見乃至六十二見.斷如是諸
見種種因緣生種種智門.觀種種師邊聞如是種種相.能爲種種結使作因能與衆
生種種苦.是名種種見.見義後當廣說。纏者十纏.瞋纏覆罪纏睡纏眠纏戲纏[一]掉纏
無慚纏無愧纏慳纏嫉纏。復次一切煩惱結繞心故盡名爲纏。煩惱者.能令心煩能
作惱故名爲煩惱。煩惱有二種.內著外著.內著者五見疑慢等.外著者婬瞋等.無明
內外共。復有二種結.一屬愛.二屬見。復有三種.屬婬.屬瞋.屬癡.是名煩惱。纏者.有人
言十纏.有人言五百纏。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使有七.合爲九十八結。如迦旃延
注:
[一]原作調字.今依麗元明刻改.
********************
子阿毗曇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爲百八煩惱。[一]餘阿毗曇中結使亦同.纏有五百。如
是諸煩惱菩薩能種種方便自斷.亦能巧方便斷他人諸煩惱。如佛在時三人爲伯
仲季.聞毗耶離國婬女人名菴羅婆.利舍婆提有婬女人名須蔓那.王舍城婬女人
名優鉢羅槃那.有三人各各聞人讚三女人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著不捨便於夢
中夢與從事.覺已心念彼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
是耶。於是往到颰陀婆羅菩薩所問是事.颰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
種種爲此三人方便巧說諸法空.是時三人卽得阿[革*(田/(升-丿))]跋致。是諸菩薩亦復如是.爲
諸衆生種種巧說法斷諸見纏煩惱.是名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
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諸菩薩禪定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爲三昧.善心一處住
不動是名三昧。復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復有四種三昧.
欲界繫三昧.色界繫三昧.無色界繫三昧.不繫三昧。是中所用菩薩三昧如先說.於
注:
[一]麗元明刻作犢子兒阿毗曇
********************
佛三昧中未滿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問曰.諸菩薩何以故出生遊戲是百千種三
昧。答曰.衆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
昧斷其塵勞。譬如爲諸貧人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乃能濟諸貧
者。又復如人欲廣治諸病.當備種種衆藥然後能治。菩薩亦如是.欲廣度衆生故行
種種百千三昧。問曰.但當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復遊戲其中。答曰.菩薩心生諸三昧.
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爲戲.非結愛戲也。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爲
戲.是諸菩薩於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復如是。餘人於三昧中能自在入不
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
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是諸菩薩能三種自在
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
諸菩薩如是等無量功徳成就者.是諸菩薩共佛住.欲讚其功德無量億劫不可得
********************
盡.以是故言無量功德成就。
其名[一]曰颰陀婆羅菩薩.〈秦言善守〉剌那那伽羅菩薩.〈秦言寶積〉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
菩薩.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增意菩薩.不虚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
菩薩.常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尸利菩薩.〈秦
言妙德〉執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
薩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如是等諸菩薩共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問曰.如是菩薩衆多.何以獨說二十二
菩薩名。答曰.諸菩薩無量千萬億說不可盡.若都說者文字所不能載。復次是中二
種菩薩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
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毗耶離國人.星得長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
舍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慈氏妙德菩薩
等是出家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從他方佛土來.若說居家攝一切居家菩薩.出家他
注:
[一]放光舉菩薩名二十三.光讚二十四.
********************
方亦如是。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徧吉觀世音得大
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
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
復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現前讚其功德。問曰.若彌勒
菩薩應稱補處.諸餘菩薩何以復[一]言紹尊位者。答曰.是諸菩薩於十方佛土皆補佛
處。
釋初品中放光第十四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跏趺坐.直身繫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問曰.佛有侍者及諸菩薩.何以故自敷師子座。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適大衆.
以是故阿難不能得敷。復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爲佛化作師
子.爲實師子來.爲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
應來。答曰.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爲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牀若地皆名師子
注:
[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亦名人
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
伏無畏故.名人師子。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
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
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
跏趺坐.衆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嬾覆心身輕不疲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
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以是故結跏趺坐。復次佛教弟子應
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以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
是故佛教弟子結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嬾。端心正
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繫念入三
昧王三昧。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緣無量諸法.如
********************
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諸三
昧中最第一。問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應第一.何以故獨稱三昧王爲第一。答
曰.雖應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諸三昧皆第一.然諸法中應有差降.如轉輪聖王衆寶
雖勝一切諸王寶.然此珍寶中自有差别貴賤懸殊。是王三昧何定攝何等相。有人
言.三昧王三昧名爲自在相.善五衆攝在第四禪中.何以故.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
行見諦道得阿那含卽時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禪中捨夀.於第四禪中起入無
餘涅槃.第四禪中有八生住處背捨勝處.一切入多在第四禪中.第四禪名不動無
遮禪定法.欲界中諸欲遮禪定心.初禪中覺觀心動二禪中大喜動三禪中大樂動
四禪中無動.復次初禪火所燒二禪水所及三禪風所至.四禪無此三患無出入息
捨念清淨.以是故王三昧應在第四禪中.如好寶物置之好藏。更有人言.佛三昧誰
能知其相.一切諸佛法一相無相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餘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數
不可思議何況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況三
********************
昧王三昧。復次三昧王三昧.一切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
衆川萬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民皆屬國王。問曰.佛一切智無所不知.何以故入
此三昧王三昧然後能知。答曰.欲明智慧從因緣生故.止外道六師輩言我等智慧
一切時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王三昧故知不入則不知。問曰.若如是者佛力
減劣。答曰.入是三昧王三昧時不以爲難應念卽得.非如聲聞辟支佛諸小菩薩方
便求入。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徹十方無限無量。復次佛入三昧王
三昧種種變化現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現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呪
術力.或是大力龍神.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無量身種種光明變化故謂爲
非人.斷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復次佛若入餘三昧中諸天聲聞辟支佛或能測
知.雖言佛神力大而猶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諸衆聖乃至
十住菩薩不能測知.不知[一]佛心何所依何所緣.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復次佛有
時放大光明現大神力.如生時得道時初轉法輪時諸天聖人大集和合時若破外
注:
[一]此字依麗元明刻加.
********************
道時皆放大光明.今欲現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衆生及諸阿羅漢
辟支佛菩薩皆得見知.以是故入王三昧。復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呪術幻術能作
光明變化下也.諸天龍神報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
明現大神力上也.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問曰.如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
悉入其中。答曰.得是三昧王三昧時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是三昧力故一
切諸三昧皆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以是故名爲入。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
三昧欲入卽入。復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觀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觀下。復次佛入是
三昧王三昧中能觀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觀一切衆生.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一]舉身微笑。
問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無所施作而從定起觀視世界。答曰.佛入是三昧王
三昧一切佛法寶藏悉開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觀已自念我此法藏無量無數不
可思議.然後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衆生知衆生貧苦。此法藏者從因緣得.一
注:
[一]放光無此句.
********************
切衆生皆亦可得.但坐癡冥不求不索.以是故舉身微笑。問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
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視世界。答曰.肉眼所見不徧故.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
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今天眼緣世界及衆生無
障無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衆生法.欲見衆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
以肉眼不徧有所障故用天眼觀。問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爲天眼。答曰.此眼多在
天中.天眼所見不礙山壁樹木.若人精進持戒禪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爲
天眼。復次人多貴天以天爲主.佛隨人心.以是故名爲天眼。復次天有三種.名天生
天淨天.名天天王天子是也.生天釋梵諸天是也.淨天佛辟支佛阿羅漢是也.淨天
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無咎也。天眼觀視世界者.以世界衆生常求安樂而更得
苦.心著吾我是中實無吾我.衆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墮深坑.如是
等種種觀已舉身微笑。問曰.笑從口出.或時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佛世界
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復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爲笑.由口
********************
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問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
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云何爲大.佛欲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無[一]央數衆生當續佛種.是爲大因緣。復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
蟲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無量最上最大.一切衆生亦可
得爾.云何空受勤苦而墮小處.以是故笑。復次有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如求佛道讚
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
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是事故笑。復次般若波羅蜜相清淨如虚空.不可與不可取.
佛種種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衆生令心調柔然後能信受般若波羅蜜.以是
故因笑放光。笑有種種因緣.有人歡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輕人而笑.有見異事
而笑.有見可羞恥事而笑.有見殊方異俗而笑.有見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一希有
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真空無字無名無言無說而欲作名立字爲衆生說令得解
脫.是第一難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負乾草入火中過不燒一葉是爲甚難.佛
注:
[一]原作鞅字.今依麗元明刻改.
********************
亦如是.持八萬法衆名字草入諸法實相中不爲染著火所燒直過無礙是爲甚難.
以是難事故笑。如是種種希有難事故舉身微笑。
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一]六百萬億光明。
問曰.佛何以先放身光。答曰.上笑因緣中已答.今當更說。有人見佛無量身放大光
明.心信清淨恭敬故知非常人。復次佛欲現智慧光明初相故先出身光.衆生知佛
身光旣現智慧光明亦應當出。復次一切衆生常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
光心必愛著捨本所樂.令其心漸離欲然後爲說智慧。問曰.其餘天人亦能放光.佛
放光明有何等異。答曰.諸天人雖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
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徧至下方.餘人光明唯能令入歡喜而已.佛
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以是爲異。問曰.如一身中頭爲最上.何以故先從足下
放光。答曰.身得住處皆由於足。復次一身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爲利養.
以是故於賤處放光。復次諸龍大虵鬼神.從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衆
注:
[一]放光無此.但言放光.
********************
生怖畏是何大光復恐被害.是故從足下放光。問曰.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乃至肉髻
是皆可數.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滿何況十方。答曰.此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
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
可度衆生轉增無限。
足[一]十指兩踝兩腨兩膝兩[月*坒]腰脊背腹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二]孔
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問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答曰.
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餘方不滿.是故更放身分光明。有人言.一切身分足爲立
處故最大.餘不爾.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以示衆生.如三十二相中初種
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問曰.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禪定中放此光明。
答曰.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禪中第四禪放此光明.第四禪中
火勝處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復次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放無量光
注:
[一]光讚足十指等各各放光數目不盡同.
[二]原作乳.今依麗元明刻改.
********************
明滿十方.何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時而不放光。譬如轉輪聖王珠寶.常有光明照
王軍衆四邊各一由旬.佛亦如是.衆生緣故若不入三昧恆放常光.何以故.佛衆法
寶成故。
從是諸光出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從三千大千世界徧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
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如火相上炎水相下潤風相旁行.是光明火氣應當上去.云何徧滿三千大千
世界及十方世界。答曰.光明有二種.一者火氣二者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
雖燄上而人身中火上下徧到.日火亦爾.是故夏月地水盡熱.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復次是光明佛力故徧至十方.譬如彊弓遣箭隨所向至。問曰.何以先照東方.南西
北後。答曰.以日出東方爲上故.佛隨衆生意先照東方。復次俱有一難.若先照南方.
當言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爾。問曰.光明幾時當滅。答曰.佛用
神力欲住便住.捨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脂.若佛不捨神力光不滅也。
********************
光[一]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問曰.云何爲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别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瞿陀
尼千鬱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
陁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
利千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
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
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時生一時滅。有人言住時
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種破.水火風。小劫亦三種
破.刀病飢。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
天處三十三天處.餘殘夜摩天等福德因緣七寶地風舉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
地皆在風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徧照.照竟餘光過出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世
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問曰.是光遠照云何不滅。答曰.光明以佛神力爲
注:
[一]放光光讚無此一段文.
********************
本.本在故不滅.譬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是諸光明以佛心力故徧照十方中間不
滅。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沙等。答曰.恆河沙多
餘河不爾。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爲喻。復次佛出閻浮提.閻
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是池中有金色
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水流.東方象
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子頭.東方象頭出恆河底有金沙.南方牛頭出辛頭
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底亦有金
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恆河出北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
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恆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爲福德
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爲喻。
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爲喻不取餘河。問曰.恆河
中沙爲有幾許。答曰.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
********************
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恆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樹
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樹林有幾葉.佛卽時便答有若干數。婆羅門心
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卽答
今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
故知佛能知恆河沙數。問曰.有幾許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值
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須持戒禪定智慧然後
得道。答曰.衆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
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各至處不異.有人光明觸身而得度者.有若見
光明若觸身不得度者。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
世界.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上已舉身微笑.今何以故復一切毛孔皆笑。答曰.舉身微笑是麤分.今一切毛
********************
孔皆笑是細分。復次先舉身微笑光明有數.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無數。復次
先舉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卽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
者更復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笑因緣如上說。
大智度論卷第七
********************
猜你喜欢 序·晦翁悟明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卷之上·佚名 三法度论卷中·佚名 华严略疏卷第三·佚名 卷三·性音 卷第七·宗密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现大神变品第二十·马鸣 卷一百一十一·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四卷·蕴闻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七·唐慧琳 卷第二·李通玄 卷第三·佚名 卷第八·函昰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